参考文献
参考文献的标准格式与写法

参考文献的标准格式与写法参考文献的标准格式1.作者.论文题名[J].刊名(外文刊名可缩写),出版年份,卷号(期号):起始或起止页码.例:高明明,王华.交流电理论[J].浙江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5,27(2):1~6. 2.作者.书名[M].版本(第一版不标注).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 起止页码.例:竺可桢.物理学[M].北京:科学出版社,1973.1~3.3.作者.题名[A].见(英文用In):主编.论文集集名[C].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起始或起止页码.例:张福,王青青,陈路,等.工程学报工作[A].见:何高明主编.编辑论丛:第二集[C].上海:河汉出版社,1991.5~10.4.作者.题名:[学位论文].保存地点:保存单位,年份.例:Joe RB. Studies on solid oxygen: [dissertation].Berkeley: Univ. of California,1976.注1.以上参考文献中1、2、3和4分别为连续出版刊物、专著、论文集和学位论文的著录格式及示例;注2.文献的作者不超过3位时,全部列出。
姓名一律采用姓在前名在后的著录法,外国人的名字部分可缩写,并省略“.”;注3.请特别注意格式中的“标点符号”。
它们看起来有点别扭、不统一也无逻辑性,但它们都是国家标准,请各位遵照执行。
参考文献排列规则是:中文文献在前,外文文献在后;中文文献按第一作者的姓氏笔画为序排列,英文及其它西文按第一作者姓氏字母顺序排列;第一作者相同的文献按发表时间的先后顺序列出,所列的同一第一作者同年内的文献多于一篇时,可在年份后加“a”、“b”等字母予以分别,如“2001a”、“2001b”等;文献作者人数在3人以下的全部列出,超过3人为多人时,一般只列出3名作者,后面加“等”字以示省略,不同作者姓名间用逗号隔开。
姓名一律采用“姓在前名在后”的写法,外文姓名按国际惯例缩写,并省略缩写点,空一个字符。
什么叫参考文献

什么叫参考文献参考文献是在学术研究过程中,对某一著作或论文的整体的参考或借鉴.征引过的文献在注释中已注明,不再出现于文后参考文献中.下面为大家整理了什么叫参考文献,希望对大家有用。
参考文献1 在正文中引用参考文献一项科学研究取得的新成果通常是在前人成果的基础上的新进展,它体现着科学科技的继承和发展。
如,基于已有的理论、方法、思想、实验手段等,使本研究获得了新进展,有了新发现;或是将一个学科中的方法移植到另一学科中并取得成功;或是对已有方法做了改进。
当在论文中叙述研究目的、设计思想、建立的模型、与已有结果进行比较的时候,就要涉及到已有的成果。
如果在涉及到前人成果的地方再把已有成果的具体内容抄到论文当中,不但占去论文的篇幅,冲淡论文的主题,而且抄写这些已发表过的、读者可以查找到的内容是毫无意义的。
所以,在论文涉及到已有成果的地方,不去重抄已有的成果,而是指出登载这个成果文献(出处),这种做法叫做引用参考文献。
?引用了参考文献,就要在涉及前人成果的地方做一个标记,见到这个标记,读者就知道在这里引用了参考文献;按照这个标记在参考文献表中就能找到刊登这个成果的详细内容的文章。
在正文中引用参考文献的地方加一个标记,称为参考文献的标注。
标注的方法称为标注法。
2 参考文献着录的目的和作用对于一篇完整的学术论文,参考文献的着录是不可缺少的。
归纳起来,参考文献着录的目的与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5个方面。
1) 着录参考文献可以反映论文作者的科学态度和论文具有真实、广泛的科学依据,也反映出该论文的起点和深度。
科学技术以及科学技术研究工作都有继承性,现时的研究都是在过去研究的基础上进行的,今人的研究成果或研究工作一般都是前人研究成果或研究工作的继续和发展;因此,在论文中涉及研究的背景、理由、目的等的阐述,必然要对过去的工作进行评价,着录参考文献即能表明言之有据,并明白交待出该论文的起点和深度。
这在一定程度上为论文审阅者、编者和读者评估论文的价值和水平提供了客观依据。
参考文献的写法(全)

参考文献(即引文出处)的类型以单字母方式标识:M——专著,C——论文集,N——报纸文章,J——期刊文章,D——学位论文,R——报告,S——标准,P——专利;对于不属于上述的文献类型,采用字母“Z”标识。
参考文献一律置于文末。
其格式为:(一)专著示例[1] 张志建.严复思想研究[M]. 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89.[2]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M]. 北京:人民出版社,1956.[3] [英]蔼理士.性心理学[M]. 潘光旦译注.北京:商务印书馆,1997. (二)论文集示例[1] 伍蠡甫.西方文论选[C]. 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79.[2] 别林斯基.论俄国中篇小说和果戈里君的中篇小说[A]. 伍蠡甫.西方文论选:下册[C]. 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79.凡引专著的页码,加圆括号置于文中序号之后。
(三)报纸文章示例[1] 李大伦.经济全球化的重要性[N]. 光明日报,1998-12-27,(3)(四)期刊文章示例[1] 郭英德.元明文学史观散论[J].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5(3).(五)学位论文示例[1] 刘伟.汉字不同视觉识别方式的理论和实证研究[D]. 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心理系,1998.(六)报告示例[1] 白秀水,刘敢,任保平. 西安金融、人才、技术三大要素市场培育与发展研究[R]. 西安:陕西师范大学西北经济发展研究中心,1998. (七)、对论文正文中某一特定内容的进一步解释或补充说明性的注释,置于本页地脚,前面用圈码标识。
参考文献的类型根据GB3469-83《文献类型与文献载体代码》规定,以单字母标识:M——专著(含古籍中的史、志论著)C——论文集N——报纸文章J——期刊文章D——学位论文R——研究报告S——标准P——专利A——专著、论文集中的析出文献Z——其他未说明的文献类型电子文献类型以双字母作为标识:DB——数据库CP——计算机程序EB——电子公告非纸张型载体电子文献,在参考文献标识中同时标明其载体类型:DB/OL——联机网上的数据库DB/MT——磁带数据库M/CD——光盘图书CP/DK——磁盘软件J/OL——网上期刊EB/OL——网上电子公告一、参考文献著录格式1 、期刊作者.题名〔J〕.刊名,出版年,卷(期)∶起止页码2、专著作者.书名〔M〕.版本(第一版不著录).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起止页码3、论文集作者.题名〔C〕.编者.论文集名,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起止页码4 、学位论文作者.题名〔D〕.保存地点.保存单位.年份5 、专利文献题名〔P〕.国别.专利文献种类.专利号.出版日期6、标准编号.标准名称〔S〕7、报纸作者.题名〔N〕.报纸名.出版日期(版次)8 、报告作者.题名〔R〕.保存地点.年份9 、电子文献作者.题名〔电子文献及载体类型标识〕.文献出处,日期二、文献类型及其标识1、根据GB3469 规定,各类常用文献标识如下:①期刊〔J〕②专著〔M〕③论文集〔C〕④学位论文〔D〕⑤专利〔P〕⑥标准〔S〕⑦报纸〔N〕⑧技术报告〔R〕2、电子文献载体类型用双字母标识,具体如下:①磁带〔MT〕②磁盘〔DK〕③光盘〔CD〕④联机网络〔OL〕3、电子文献载体类型的参考文献类型标识方法为:〔文献类型标识/载体类型标识〕。
关于参考文献·经典类

参考文献·经典类马克思、恩格斯:《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法兰西内战》《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共产党宣言》《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经济学手稿(1857-1858)》《青年在选择职业时的考虑》《反杜林论》第一编第9—11章《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共产党宣言》《德意志意识形态》第一卷第一章列宁:《共青团的任务》《伟大的创举》毛泽东:《青年运动的方向》《纪念白求恩》《为人民服务》《改造我们的学习》刘少奇:《论共产党员的修养》周恩来:《我的修养要则》邓小平:《坚持四项基本原则》《一靠理想二靠纪律才能团结起来》《中国大陆和台湾和平统一的设想》孔子:《论语》参考文献·文章类1. 罗国杰:《论“以德治国”》《求是》 2001年第15期2. 罗国杰:《为提高人民的道德素质而努力》《道德与文明》 1999年第2期3. 罗国杰:《重视道德的精神动力作用,实现社会全面进步》《高校理论战线》1999年第1期4. 罗国杰:《“以德治国”思想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高校理论战线》2001年第3期5.马振铎:《儒家的道德准则及人性基础》《光明日报》 1999年7月2日6.牛敬业:《恪守“ 慎独”》,《道德与文明》 1996 年第 3 期7. 科技伦理:《真与善的价值融合吕耀怀》《道德与文明》 2001 年第 1 期8.杨向奎:《人生境界论》,《新华文摘》 1996 年第 9 期9. 鲍宗豪:《全球化、现代化与当代社会发展》《光明日报》1998、09、1810. 陈寿灿等:《信仰与人生》,《社会科学战线》2002年第1期11. 夏伟东:《诚信与市场经济的关系》,《教学与研究》 2003 年第 4 期12.许启贤:《“以德治国”方略的意义》《高校理论战》线 2001年第3期13. 许启贤:《尊重:全球的底线伦理原则》,《云南民族大学学报》 2003 年第 2 期14.郑永廷:《论以德治国与以德育人》《思想理论教育导刊》 2001年第10期15. 张岱年:《生命与道德》,《新华文摘》 1995 年第 12 期16.田秀云:《重视道德在发展市场经济中的作用》《光明日报》1998、07、2417.张曙光:《文化意识与人的发展》《光明日报》1999、02、1218.李啸:《论修养传统及其现代价值》《道德与文明》1998年第1期19.孙君恒:《全球化呼唤人类社会的普遍道德》《道德与文明》2001年第1期20.公方彬:《修养身心,美化人生(一)——关于当代青年人生价值观的报告》《教育艺术》2002、03;21.公方彬:《修养身心,美化人生(二)——关于当代青年人生价值观的报告》《教育艺术》2002、04;22.公方彬:《修养身心,美化人生(三)——关于当代青年人生价值观的报告》《教育艺术》2002、05;23.林泰:《对个人主义的历史思考》,《高校理论战线》 2000年第2期24.林泰:《弘扬集体主义精神的历史思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 1999年第5期25.张瑞甫:《自私不是人的本性的哲学证明》,《新华文摘》1991年第1期李锦峰等:《网络人际关系的内在伦理矛盾分析》《自然辩证法研究》2003年第4期26.温克勤:《评“个人本位主义”》《新华文摘》1991年第7期27.翟春同:《走出个人主义的认识误区》《道德与文明》 1998年第1期28.宋希仁:《关于“人人为我,我为人人”》《道德与文明》1995年第1期29.赵欣:《“每个人”和“一切人”的自由发展》《道德与文明》1992年第3期30.欧阳斌:《科学地理解主体性》《新华文摘》1991年第1期31.李坚:《先秦儒家论人的本质》《新华文摘》 1991年第11期32.王立仁:《市场经济与个体文明》《光明日报》1998、04、0333.孙立平:《社会结构转型与个人的社会定位》《光明日报》1998、04、0334.赵汀阳:《我们和你们》《哲学研究》2000年第2期35.王哓霞:《儒家文化中人际关系理论》《道德与文明》2000年第6期36.孙立:《朋友的种种“交”考源》《道德与文明》1992年第4期37.万俊人:《普世伦理及其方法问题》《哲学研究》1998年第10期38.张锡勤:《尚公,重礼,贵和:中国传统伦理道德的基本精神》《道德与文明》1998,439.吴潜涛:《论中华民族精神的科学内涵》《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 2003年第2期40.吴建国:《雷锋精神的现代价值》《光明日报》1999、03、0541.夏伟东:《诚信与市场经济的关系》《教学与研究》 2003年第4期42.罗国杰:《论雷锋精神的生命力》《高校理论战线》2003年第3期43.杨向奎:《人生境界论》,《新华文摘》1996年第9期44.蒋正明:《对爱情美的伦理探讨》,《道德与文明》1998年第3期45.《爱情的哲学思考——西方哲学家爱情观述评》《道德与文明》2003年第2期46.陈沙麦:《与青年谈爱情》《中国青年研究》2003年第4期47.彭薇:《爱情五要素》《中国青年研究》2003年第4期48.肖群忠:《孝与友爱:中西亲子关系之差异》《道德与文明》2001年第1期49.郭学贤:《婚外情是人性的回归吗?》《道德与文明》1999年第4期50.华子:《走出爱情的四大误区》《道德与文明》1996年第2期51.郭学贤:《性道德的基本原则和主要要求》《道德与文明》1998年第2期52.李桂梅:《中国家庭伦理文化的变化及思考》《道德与文明》1995年第4期53.包连宗:《对“第三者”插足问题的我见》《道德与文明》1992年第6期54.关培兰:《中美家庭比较》《道德与文明》1998年第5期55.蒋芳:《爱情、亲情、友情,情为何物?——从<欧也妮·葛朗台>看西方社会的人情关系》《外国文学研究》 1998年第4期参考文献·拓展类1. 爱因斯坦:《我的世界观》、《社会和个人》2. 托马斯沃特曼:《心灵咖啡》,现代出版社2004年版3. 培根:《论人生》4. 拉罗什福柯:《道德箴言录》5. 张岂之:《中国传统文化》,高等教育出版社19946. 钱荣广《学会自尊》安徽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7.仲富兰、冯海荣主编:《文化寻根》,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年版8.樊天顺等主编:《中华精神》海洋出版社1991年版9.刘伟;《中华文明传真·中华民族新生的阵痛》,商务印书馆200110.刘伟:《中华文明传真:东方的曙光》,商务印书馆200111. 王树英:《非凡人生——季羡林先生》,新世界出版社2005年版12.刘言编著:《读者文摘书系·感悟人生的真谛》青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13. 林语堂《信仰之旅》四川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14.甘绍平:《伦理智慧》中国发展出版社2000年版15.谢维和、王洪才《从分配带择业:大学毕业生就业状况实证研究》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年16.李建华著译《奥斯卡爱情经典名作》电影出版社1995年版17.徐进军:《成就与爱情》天津职业技术学院 200418.徐进军:《爱情与事业》天津职业技术学院 200419.张然:《谁来经营中国》中国青年 200120.徐进军:《怎样发挥自身最大潜能》天津职业技术学院 200421.李勇:《大学生常见心理问题与矫正技术》吉林大学 2000.622.林嘉利:《战胜压力》暨南大学 200323.林嘉利:《战胜孤独》暨南大学 200324.林嘉利:《战胜失败》暨南大学 200325.林嘉利:《战胜恐惧》暨南大学 200326.谢柯陵:《交际礼仪》山东人民 200127.葛剑雄:《制度文明与中国社会·风俗流变》长春 2004.128.葛剑雄:《制度文明与中国社会·四海一家》长春 2004.129.徐进军:《爱国创业》天津职业技术学院 200430.唐任伍:《中华文化中的世界精神》中国社会科学 1999.931.周启程:《中华文明史(1-6)》河北教育 1999.132.李钟栓:《享受快乐的人生》当代世界 2000.933.瞿祥:《克服人生的盲点》海潮出版社 2001.134.《富兰克尔:意义与人生》中国轻工业出版社35.徐进军:《我要第一》天津职业技术学院 200436.徐进军:《奋斗》天津职业技术学院 200437.苏国:《小康社会的幸福生活》四川人民 2003.838.陈林:《走出荆棘林》昆仑 199939.白天:《人生的66把钥匙》中国社会科学 199940.张书池:《成为你想成为的人》中国轻工业 2000.141.戴尔.卡耐基(美)著:《人性的优点人性的弱点》,中国文联出版公司。
参考文献的标准格式

参考⽂献的标准格式参考⽂献是在学术研究过程中,对某⼀著作或论⽂的整体的参考或借鉴。
征引过的⽂献在注释中已注明,不再出现于⽂后参考⽂献中。
按照字⾯的意思,参考⽂献是⽂章或著作等写作过程中参考过的⽂献。
很多刊物对参考⽂献和注释作出区分,将注释规定为“对正⽂中某⼀内容作进⼀步解释或补充说明的⽂字”,列于⽂末并与参考⽂献分列或置于当页脚地。
参考⽂献的标准格式1 ⼀、参考⽂献写法的误区 教师撰写教育科研论⽂⼤多在⽂后会列有参考⽂献(注意⼀般不宜写成参考书⽬或参考资料,因为后两者会有过窄或过宽之嫌),但在 实际撰写时却经常会出现⼀些误区: 1、⽂献引⽤不符合要求 具体表现有:(1)所列⽂献范围过宽,凡所参阅过的均列出其中,如教材、内部刊物、获奖过但并未公开发表的成果报告等;(2)所列⽂献过多,如有些教师认为⽂献越多越好,将参阅过的⽂章书籍后的参考⽂献也悉数收录,有些⽂献作者并没有亲⾃阅读,只是认为跟⾃⼰的⽂章搭点边,也凑数其后;(3)所列⽂献过少,有些⽼师怕⾃⼰⽂章引述别⼈东西太多,被⼈认为抄袭,故意将⼀些重要参考⽂献略去;(4)对⽂献的理解偏⾯,以为只有引⽤⽂献原⽂才需要列出;(5)⼤⽽不当,将整期刊物甚⾄连续⼏期杂志或整张报纸作为参考⽂献,如有⽼师订了⼀年《⼈民教育》,参考⽂献会写:《⼈民教育》20xx年1—12期。
2、⽂献著录不符合规范 具体表现有:(1)漏写项⽬,如有的⽂献只有著者和篇名,有的书籍漏掉出版社,有的期刊漏掉年份期号等;(2)项⽬过杂,如有的丛书⽂献总主编、分册主编甚⾄副主编以及丛书名称,分册名称、主副标题等写了⼀⼤堆;(3)次序杂乱,如有的⽂献条⽬先写篇名,有的先写著者,有的先写期刊名等不统⼀,不按定规;(4)数字、标点符号不规范,如⼀会⼉是中⽂数字,⼀会⼉是阿拉伯数字,⼀会⼉是⽤⿊点,⼀会⼉⽤书名号;(5)不按标注排列,参考⽂献在⽂内有标注的⼀般要按顺序排列,不能杂乱⽆序。
⼆、参考⽂献的作⽤ 参考⽂献的作⽤主要有: 1、反映研究者的研究基础。
参考文献的定义

参考文献的定义参考文献是指在研究和撰写学术论文、科技报告、文章等过程中引用的有关材料的列表。
它是表明作者阅读和参考了哪些文献、书籍、期刊等学术资料的必要组成部分。
本文将从参考文献的重要性、使用方法、格式要求等方面进行详细介绍。
一、参考文献的重要性1.准确性和信任度:参考文献是研究者在撰写论文、报告等学术作品时,对前人研究成果的准确引用。
这样可以让读者更好地理解作者的研究内容,同时保证作品的准确性和信任度。
2.避免重复研究:通过查阅参考文献,能够及时了解到相关研究成果,避免了重复研究,节省了研究资源。
3.证明研究价值:在研究过程中,参考文献可以为作者证明前人在相同领域中的经验和知识,也可以为自己的研究价值提供更有力的证据。
二、参考文献的使用方法1.找资料时的查找:在研究和撰写学术论文、科技报告、文章等过程中,需要广泛查找和阅读已有的文献资料。
在查阅一本书籍、期刊文章或其他相关资料时,需要把引用到的内容、页码、日期等信息记录下来,方便后续引用。
2.引用时的使用:在撰写论文、报告等学术作品时,需要根据引用的文献资料的不同类型,按照一定格式引用。
在论文、报告等中,每一个被引用的文献都需要列出详细的信息。
三、参考文献格式要求1.期刊文章格式:作者.文献名.期刊名,发表年份,卷号(期号):起始-终止页码。
2.书籍格式:作者.书名.出版地:出版社,出版年份。
3.网页格式:作者.文献名[文献类型/文献标识];文献提示信息.网站全名,出版或更新日期. 全部或部分党的日期; [引用日期]. Available from: 网址。
从以上格式中我们可以看出,不同的文献有不同的篇幅和格式,需要我们按照不同的规则进行引用和归纳,细节上同样不能放松。
在撰写学术作品的过程中,参考文献的意义不可小觑。
在使用过程中,需要遵循相关规则和要求,精准引用,规范撰写。
通过使用参考文献,可以更好地保证学术作品的准确性和严谨性,提升研究的价值。
参考文献的正确书写格式

参考文献的正确书写格式参考文献是论文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反映了论文工作中取材的广博程度。
参考文献应以近期发表或出版的与本专业密切相关的学术著作和学术期刊文献为主。
参考文献数量一般不少于8篇。
产品说明、技术标准、未公开出版或发表的研究论文等不列为参考文献,有确需说明的可以在后记中予以说明。
网上参考文献应注明准确的网页地址。
参考文献从页首开始,格式如下:(1)著作图书文献[序号] 作者.书名[M].版本(第1版不注).出版者,出版年.例如:[1] 汤子瀛.计算机操作系统[M](第2版).清华大学出版社,2003.(2)译著图书文献[序号] 作者.书名[M].版本(第1版不注).出版者,出版年.例如:[2] Andrew S. Tanenbaum.Operating System[M] (Second Edition).USA:Prentice-Hall,Inc,1997.(3)学术刊物文献[序号] 作者.文章名[J].学术刊物名,年,卷(期):引用部分起止页码.例如:[3] 揭安全,李云清,杨庆红等.“数据结构”课程教学改革与创新[J].计算机教育,2008,(10):132-133.(4)学术会议文献[序号] 作者.文章名[C]//[编者名].文集名.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引用部分起止页码.例如:[4] 武际可.计算力学程序系统的两个问题[C]//有限元分析和CAD学术会议论文集.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4:9-15.(5)学位论文类参考文献[序号] 作者.学位论文题目[D或R].学校和学位论文级别.答辩年份:引用部分起止页码.例如:[5] 马聪.高级综合中多目标多层次工艺映射技术研究[D].北京:北京理工大学硕士论文,1998:23-30.(6)专利文献[序号] 专利申请者.专利题名:专利国别,专利号[P] .公告日期或公开日期[引用日期] .例如:[6] 姜锡洲.一种温热外敷药制备方案:中国,881056073[P] .1989-07-26.(7)电子文档[序号] 作者.题名[OL].(更新或修改日期)[引用日期(用投稿日期代替即可)].获取和访问途径.例如:[7] 箫珏.出版业信息化迈入快车道[OL].(2001-04-15).Http://www.***.htm.(8) 西文文献著录格式同中文,实词的首字母大写,其余小写。
参考文献的标准格式

参考文献著录格式标准规范参考文献应引作者亲自阅过的近年的主要文献,一般文章不超过5篇,评述、综述性文章不超过20篇。
未公开发表的资料请勿引用,但可作脚注处理。
参考文献列于文后,正文中也须用上角标标出引用文献的序号。
参考文献用“顺序编码制”,即各篇文献按其在正文中的标注序号依次列出。
参考文献条目著录:个人著者采用姓在前,名在后的著录格式。
作者3人以下全部著录,4人以上只著录前3人,之间加“,”,后加“等” 或“etal”。
1.参考文献类型及标识2.文后参考文献编排格式(1)专著、论文集、学位论文、报告[序号]作者.文献题名[文献类型标识] .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起止页码(任选).范例:[1]杨浩滨.食品微生物学[M].北京:北京农业大学出版社,1995,28-30.(2) 期刊文章[序号]主要责任者.文献题名[J].刊名,年,卷(期):起止页码.范例:[5]肖凯军.大豆分离蛋白的酶法改性[J]. 食品科学,1995,16(9):30-34.范例:[7]OUJP,YOSHIDA O,SOONGT, etal. Recent advance in research on applications energy dissipation systems[J]. Earthquake Eng , 1997,38(3): 358-361.(3) 论文集[序号]作者.文献题名[A].编者.论文题名[C].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起止页码.范例:[8]瞿秋白.现代文明的问题与社会主义[A] .罗荣渠.从西化到现代化[C].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0,121-133.(4) 报纸文章[序号]作者.文献题名[N].报纸名,出版日期(版次).范例:[10] 胡鞍钢. 中国能够实现粮食自给目标[N].联合早报,1994,10.(5) 国际、国家标准[序号]标准编号,标准名称[S].范例:[11]GB/T 16159-1996 ,汉语拼音正词法基本规则[S]. (6) 专利[序号]专利所有者.专利题名[P].专利国别:专利号,出版日期.范例:[12]姜锡洲. 一种温热外敷药制备方案[P].中国专利:881056073,1989,07,26.(7) 电子文献[序号]作者.电子文献题名[电子文献及载体类型标名].电子文献的出处或可获得地址,发表或更新日期/引用日期(任选).范例:[13]王明亮.关于中国学术期刊标准化数据库系统工程的进展[EB OL]./pub/wml.tex/980810-2.html, 1998,08,16/1998,10,04.(8)各种未定义类型的文献[序号]主要责任者.文献题名.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范例:[15]张永禄. 唐代长安词典[Z].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1980. 毕业论文参考文献规范格式专著-M;论文集-C;报刊-N;期刊文章-J;学位论文-D;报告-R;专著或论文集中析出的文献-A;标准-S;专利- P;对于不属于上述的文献类型,采用字母“Z”标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参考文献
专著:
[1]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订.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2] 王夫之.姜斋诗话[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1.
[3] 刘勰.文心雕龙[M].北京:北京中华书局,1960.
[4] 郭绍虞.中国历代文论选[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
[5] 袁行霈.中国诗歌艺术研究[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7.
[6] 钟一鸣.中国古典诗歌十讲[M].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12.
[7] 周庆元.语文教育研究概论[M].湖南:湖南人民出版社,1991.
[8] 王红,谢谦.中国诗歌艺术[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9] 张晶.美学的延展[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6.
[10]方智范.语文教育与文学素养[M].广东:广东教育出版社,2005.
[11]谭蘅君.意象运用技巧[M].重庆:重庆出版社,2007.
[12]严云受.诗词意象的魅力[M].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3.
学位论文:
[1]闫超.中国古典诗词意象传达及翻译策略研究[D].山西:太原理工大学,2010.
[2]李翠萍.高中诗歌教学的意象探讨[D].湖北:华中师范大学,2003.
[3]孙琼梅.高中语文教学中诗歌自然意象的解读[D].云南:云南师范大学,2009.
[4]焦兰兰.中学古典诗词意象教学探究[D].辽宁:辽宁师范大学,2015.
[5]朱恒.诗词意象中“重月轻日”的现象的文化成因探析[D].湖北:华中科技大学,2007.
[6]孙超姣.论宋词中的植物意象研究[D].陕西:陕西师范大学,2007.
[7]苑萌萌.中学语文古典诗词中的秋意象及其教学实践探究[D].陕西:陕西师范大学,2015.
[8]彭先荣.中学古典诗歌意象教学[D].湖北:华中师范大学,2011.
[9]吕敏娇.高中语文古典诗歌意象解读教学研究[D].陕西:陕西师范大学,2015.
[10]吴丽丽.高考背景下的高中语文古诗词鉴赏教学探究[D].内蒙古:内蒙古师范大学,2011.
[11]李慧.试论中学语文诗歌鉴赏中的意象解读[D].湖北:华中师范大学,2005.
[12]李春媛.论高中古典诗歌意象接受的审美训练[D].辽宁:辽宁师范大学,2015.
[13]袁丽.新课标下的高中古典诗歌鉴赏教学研究[D].四川:四川师范大学,2007.
[14]韩丽萍.汉唐民歌中鸟意象研究[D].湖南:湖南师范大学,2015.
连续出版物:
[1]顾祖钊.人类创造艺术至境的三种基本形态[J].文艺研究,1990,03.
[2]王泽龙.中国现代诗歌与古代诗歌意象艺术概论[J].文学评论,2005,03.
[3]任健.高中古诗词的意象教学[J].考试教研,2010,10.
[4]佘晓萍.中学语文教材古诗文中月意象的审美教育价值[J].安徽文学,2010,12.
[5]陈伯海.为意象证明[J].江海学刊,2012,10.
[6]朱国儒.宋词中“月意象”及其文化意义[J].作文教学研究,2006,05.
[7]孟修详.中国文学中有关“月亮”的原型意象[J].文史哲,1991,05.
[8]潘晓彦.思维方式与诗词鉴赏[J].东北师范大学学报,2004,03.
[9]冯佩兰.新课改下高中语文诗词鉴赏教学策略研究[J].中国科技创新导刊,2011,03.
[10]徐小珍,谢小兰.中学语文诗歌鉴赏教学中意象解读方法初探[J].景德镇高专学报,2006,03.
参考文献:
[1]袁振国.当代教育学[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4
[2]朱永新.朱永新教育文集[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1]
[3]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订.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4] 周庆元.语文教育研究概论[M].湖南:湖南人民出版社,1991.
[5]叶圣陶.语文随笔[M].北京:中华书局,2007.
[6]朱小蔓.情感教育论纲[M].人民教育出版社.2007
[7]卢家嵋.情感教学心理学[M].上海教育出版社.2000
[8]金华荣.春风化雨[M].苏州:古吴轩出版社,2011.
[9]杨威,刘宇.明清家法族规中的优秀德育思想及其当代价值研究[M].北京:人民日报出版社,2016.
[10]叔本华.叔本华论意识与品德[M].北京:商业出版社,2015.
[11]贾兴来.中小学生品德教育漫谈[M].长春:吉林教育出版社,2012.
[12]洪儒.德育特色育人塑魂[M].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2015.
[13]檀传宝.德育美学观[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6.
[14]周志武.以德育人:锻造学生优秀品格方略谈[M].呼和浩特:内蒙古人民出版社,2002.
[15]欧阳睿睿.培养学生高尚品德的66种方法[M].北京:海潮出版社,2008.
[16]谢普.泽被万世的中国教育[M].沈阳:辽海出版社,2011.
[17]檀传宝.大众传媒的价值影响与青少年教育[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11.
[18]檀传宝.网络环境与青少年德育[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11.
[19]牛春艳.中国著名班主任德育思想录[M].呼和浩特:内蒙古大学出版社,2009.
[20]叶圣陶.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M].北京:教育出版社,1980.
[21]宋为群.语文综合实践教程[M].南京:南京师范大学,2011.
连续出版物:
A.连续出版物
[序号]主要责任者.文献题名[J].刊名,出版年份,卷号(期号):起止页码.
例:[1]袁庆龙,候文义.Ni-P合金镀层组织形貌及显微硬度研究[J].太原理
工大学学报,2001,32(1):51-53.
[1]韦美日.我国大陆地区与台湾地区普通高中语文德育比较[D].广西师范学院,2005,26(1):54-55
[2]栗粟,张淑梅.润物细无声 [D].文科教学探索,2005,26(2):26-27
[3] 陆宏亮.从基于学生发展的教学案例看语文德育的实施途径[D].聚焦,2011,16(19):17-21
[4]刘晓红.高中语文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应对策略[D].吉首大学学报,2014,35(2)
[5]陈芳.当前中学语文教育的现状与思考[D].快乐阅读,2014,18:25
[6]黄姝萍.高中语文教学中的德育[D].新课程,2015,4:133
[7]赵晓春.高中语文教学中的德育因素初探[D]. 探索者,2015,3:59-61
[8] 王小亮. 新课改下高中语文教学存在的问题与对策探讨[D]. 语数外学习(高中版下旬) ,2015,(10):25-26
[9] 高焕欣.语文课堂挖掘德育资源,做好德育渗透[D].中国校外教育,2015,(14):58
[10] 张亚丽.找准时机在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D].文学教育,2010,(3):121
[11] 陈圣修.浅谈高中语文教学中的德育教育[D].现代阅读,2013,(2):165
[12]甘永. 新课改背景下高中语文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D].语文天地,2014,(34):38
[13]赵晖.新课改理念下高中语文教学存在的问题与改进措施[D].课改前沿,2013,(5):198-199
[14] 陈云海,周安民.余姚中学——基于“良知”理念下的师生德育和谐文化的构建 [D].这将教学科学,2007,(1):11-13
[15]韦美日.我国大陆地区与台湾地区普通高中语文德育比较[D].广西师范学院,2005,26(1)
[1]李袁.高中语文教学中的德育渗透研究[J].河北:河北师范大学,2015
[2]熊孝梅.中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的实证研究[J].湖北:华中师范大学,2013
[3]郑艳.一言一行总关情——素质教育之中学语文教学德育渗透诌议[J].吉林:东北师范大学,2005
[4]韦美日.民族地区学困生的语文德育功能及其发挥方式[J].广西:广西师范大学学报,2011
[5]刘菁.中学语文德育功能探究[J].陕西:陕西师范大学,2013
[6]张凡.家庭德育对高中生思想品德的影响研究[J].江苏:苏州大学,2012
[7]郑毅.高中语文先奏文学作品中的道德思想研究一以人教版(必修)和粤教版(必修)为例[J].天津:天津师范大学,2005
[8]刘光明.语文德育渗透的心理时机[J].江西:江西教育,2010(1).
[9]周立群.语文德育新理念[J].湖南:湖南教育,2010(16).
[10]苏进福.巧借语文东风,催开德育之花——新课改语文教学渗透德育的探索与实践[J].山西:新课程,2010(10).
[11]付广娟.德育教育与语文教学的整合[D].东北师范大学,2006.
[12]陈海娴.语文教学中的德育渗透[D].上海师范大学,2011.
[13] 张秀瑜.中美语文德育比较研究[D].广西师范大学,2014.
[14]李平.张占根.高中语文教学中的道德教育渗透[D].东北师范大学,2008
[15]叶澜.时代精神与新教育理想的构建——关于我国基础教育改革的跨世纪思考[D].教育研究,1994
[16]王景勇.语文教学中的德育渗透[D].综合天地,2010
[17]程靓峥.提高当前农村高中德育时效性对策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3
[18]周晓芹.浅谈高中语文教学中的德育渗透.语文天地[D],2010
[19]叶军.试论语文德育的人性化建构[D].湖南师范大学,2004.
[20]徐凤玲.论语文教学德育渗透艺术[D].内蒙古师范大学,2004.
[21]郑艳.一言一行总关情[D].东北师范大学,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