绪论,建筑史第1章要点与第一次作业

合集下载

第1章 绪论

第1章 绪论

另一种布局方式不求整齐划一,不用左右对称, 因地制宜,相宜布置
举凡风景园林、民居房舍以及山村水镇等等,大都采用这种 形式。其布局的方法是按照山川形势、地理环境和自然的条件等 灵活布局。例如民居甚至寺庙、官衙,凡位于山脚河边者,总是 迎江背山而建,并根据山势地形,层层上筑。这种情况最适宜于 西南山区和江南水网地区以及地形变化较多的地点。这种布局原 则,由于适应了我国广大的不同自然条件的地区和多民族不同文 化特点、风俗习惯的需要,几千年来一直采用着,并有科学的理 论基础。中国式的园林更是灵活布局,曲折变化的实例。山城、 水乡的城市、村镇布局也根据自然形势、河流水网的情况,因地 制宣布局,出现了许多既实用又美观的古城镇规划和建筑风貌
屋顶在艺术造型上有着非常显著的特色。在屋顶之上 精心布置了许多装饰,特别是在一些华丽雄伟的建筑物屋 顶上,装饰着人物、飞禽、走兽和各种形式的图案花纹。 在重要的建筑物上,还以屋顶的形式来区分建筑的等级。
(三)整齐而又灵活的平面布居
建筑的平面布局是决定一座建筑、一组建筑、一群建 筑,甚至一个村镇、一个城市形制的重要因素。在中国 古代建筑中,基本上有两种平面布局的方式。
建筑的平面、立面和屋顶的形式丰富多彩
中国古建筑的平面、立面和屋顶的形式丰富多彩,有方形的、长方形的、 三角形的、六角形的、八角形的、十二角形的、圆形的、半圆形的、日形的、 月形的、桃形的、扇形的、梅花形,圆形、菱形相套的等等。屋顶的形式有平 顶、坡顶、圆拱顶、尖顶等等。坡顶中又分庑殿、歇山、悬山、硬山、攒尖、 十字交叉等种类。还有的把几种不同的屋顶形式组合成复杂曲折、变化多端的 新样式。
二、我国古代建筑发展概况
按年代发展划分 按古建筑的功能划分
宫殿建筑;祠庙建筑;陵墓建筑;宗教建筑; 居住建筑;园林建筑等。 按建筑形制划分 官制建筑;民间建筑 按地理区位,民族划分: 北方建筑,南方建筑;汉族、少数民族建筑等。

《中国建筑史》课程笔记

《中国建筑史》课程笔记

《中国建筑史》课程笔记第一章绪论一、建筑的定义与功能1. 建筑的定义建筑是一种综合性的艺术形式,它通过空间和实体的组合,满足人类居住、工作、休闲、文化等多元化需求。

建筑不仅仅是物理空间的构成,它还承载着社会、历史、文化、技术等多重价值。

2. 建筑的功能(1)实用性:建筑最基本的功能是提供遮风避雨的场所,满足人们的日常活动需求,如居住、教育、医疗、商业、交通等。

(2)审美性:建筑通过其形式、色彩、材料、比例、尺度等元素,展现出独特的艺术魅力,提升人们的审美体验。

(3)象征性:建筑常常被赋予特定的象征意义,如权力、财富、信仰、身份等,成为社会地位和文化认同的标志。

(4)技术性:建筑是技术进步的产物,它体现了人类对材料、结构、环境控制等方面的探索和创新。

(5)环境适应性:建筑需要适应不同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二、中国建筑史的研究对象与方法1. 研究对象(1)建筑实体:包括古代宫殿、民居、寺庙、园林、城市、墓葬等各类建筑。

(2)建筑技术:如木构架、砖石结构、穹顶技术、装饰工艺等。

(3)建筑制度:包括建筑规范、城市规划、工程管理等。

(4)建筑文化:建筑与文学、艺术、哲学、宗教等的关系。

(5)建筑人物:历史上著名的建筑师、工匠、理论家等。

2. 研究方法(1)文献研究法:系统搜集和分析古代文献、典籍、地方志、建筑专著等,提炼建筑历史信息。

(2)实地考察法:对现存建筑进行详细的现场记录、测量和分析,了解建筑的实际状况。

(3)比较研究法:将不同时期、不同地域的建筑进行比较,探讨其风格演变和相互影响。

(4)类型学研究法:对建筑进行分类研究,总结各类建筑的共性和特性。

(5)考古发掘法:通过对建筑遗址的发掘,揭示建筑的历史层次和结构特点。

(6)建筑复原法:根据历史资料和考古成果,对已不存在的建筑进行科学复原。

三、中国建筑史的研究意义1. 文化传承:中国建筑史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研究建筑史有助于传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

中国建筑史目录重点摘要(1)

中国建筑史目录重点摘要(1)

⽬目录第1篇中国古代建筑绪论中国古代建筑的特征0.1建筑的多样性与主流0.2⽊木构架的特⾊色0.3单体建筑的构成0.4建筑群的组合0.5建筑与环境0.6建筑类型0.7⼯工官制度第1章古代建筑发展概况1.1原始社会建筑1.2奴⾪隶社会建筑1.3封建社会前期建筑1.4封建社会中期建筑1.5封建社会后期建筑第2章城市建设2.1概说2.2汉⾄至明清的都城建设2.3地⽅方城市的建设第3章住宅与聚落3.1概说3.2实例例第4章宫殿、坛庙、陵墓4.1宫殿4.2坛庙4.3陵墓第5章宗教建筑5.1概说5.2佛寺、道观及清真寺5.3佛塔经幢5.4⽯石窟摩崖造像第6章园林林与⻛风景建设6.1概说6.2明清皇家苑囿6.3明清江南私家园林林6.4⻛风景建设第7章建筑意匠7.1营造活动中的观念形态7.2选址与布局7.3审美与建筑设计第8章古代⽊木构建筑的特征与详部演变8.1台基、踏道、栏杆、铺地8.2⼤大⽊木作8.3墙壁8.4屋顶8.5装修8.6⾊色彩与装饰第9章清式建筑做法9.1⼤大⽊木作9.2⽯石作与瓦作9.3⼩小⽊木作9.4彩画作第2篇近代中国建筑(1840—1949年年)第10章建筑发展概况10.1近代中国建筑的历史地位10.2近代中国建筑的发展历程第11章城市建设11.1近代中国的城市转型11.2近代城市的主要类型11.3近代中国第⼀一⼤大都市——上海海11.4旧都北北京的近代演进11.5⾸首都南京的规划、建设第12章建筑类型与建筑技术12.1居住建筑12.2公共建筑12.3⼯工业建筑12.4建筑技术第13章建筑制度、建筑教育与建筑设计机构13.1近代建筑制度的建⽴立13.2建筑教育13.3建筑设计机构和近代中国建筑师第14章建筑形式与建筑思潮14.1洋式建筑:折中主义基调14.2传统复兴:三种设计模式14.3现代建筑:多渠道起步第3篇现代中国建筑第15章现代中国建筑发展概述15.1历史的格局15.2历史分期及各期建筑状况15.3建筑类型及技术的发展变化第16章城市规划与城市建设16.1半个世纪以来的发展概况16.2⾃自律律时期的城市规划与建设16.3放时期的城市规划与建设第17章建筑作品与建筑思潮17.1⾃自律律时期的作品与思潮17.2开放时期的作品与潮流第18章建筑教育与学术发展18.1建筑教育18.2建筑学术活动第19章台湾、⾹香港、澳⻔门的建筑19.1现代台湾的建筑19.2现代⾹香港建筑19.3现代澳⻔门建筑附录附录1古建筑名词解释附录2课程参考书⽬目附录3中国历史简表附录4中国的世界⾃自然与⽂文化遗产附录5中国历史⽂文化名城。

第一讲 绪论:中国古代建筑的特征

第一讲 绪论:中国古代建筑的特征

居住区内居住建筑平面有圆形和方形两种;就建筑风格 及构造方式而言,又可分为半穴居式和地面木架建筑。
西安半坡遗址1号方形大房子
西安半坡遗址2号圆形大房子
营造技术
■仰韶文化遗址多半为半 地穴式,但后期建筑已经 河南郑州大河村多室型房屋遗址 ,此建筑表 从半穴居进展到地面建筑, 明地面建筑已从单间型向多间型演进,反映出 并且已有分割成几间房间 仰韶文化向龙山文化的过渡。 的建筑。
此外《考工记》还有数学、地理学、力学、 声学、建筑学等多方面的知识和经验总结。
《考工记》是我国古代科学手工艺技术的巨 著,是集中国先秦物理知识在工艺技术上应用之大 成,可称为“百工之事”。它对后世的手工艺制作、 简单机械、度量衡、建筑等有很大的影响并起到了 很大的推动作用。
.
《 周 礼 考 工 记 》 中 的 王 城 图 解
3)、土坯出现,尺度适宜,错缝搭接;
4)、出现夯土的室内地面。
红山文化--辽河流域
真人头大小的女神 残头像面敷红彩, 眼嵌青色玉片
辽宁牛河梁祭祀遗址
陕西临潼姜寨村落遗址
长江流域多水地区:巢居
地势低洼、气候潮湿,多虫 蛇的地区采 用过的一种居住方式。
1. 文献
上古之世, 人民少而禽兽众,人民不胜 禽兽虫蛇,有圣人作,构木为巢,以避群害。
5、重要实例 浙江余姚河姆渡遗址——干阑式建筑代表,我国最早采用榫卯技术的实例 山西临潼姜寨遗址(仰韶时期)——以大房子为中心的布局方式 郑州大河村F1-4遗址(仰韶时期)——木骨泥墙的典型 甘肃秦安大地湾大房子(仰韶晚期)——出现白灰抹面 西安客省庄龙山文化房址——“吕”字形,前堂后室 辽宁建平县牛河梁女神庙遗址——最早的神庙遗址
第六,环绕向心、中轴对称、主次分明等建筑布局原则及若干基本几何形体的 应用,已大量应用于或体现在聚落、祭坛和居住建筑之中。

建筑史 Microsoft Office Word 文档

建筑史 Microsoft Office Word 文档

第一章石器时期的设计1.旧石器时期工具的设计特点是什么?原始社会时期人类的生产活动,受到自然条件的极大限制,制造石器一般都是就地取材,从附近的河滩上或者从熟悉的岩石区拣拾石块,打制成合适的工具,旧石器时代中期以前往往是这种情况。

2.为什么说石器时期是人类文化的起源?石器时期是指原始社会的旧石器和新石器时期,是人类萌生和发展初级阶段,是人类文化的起源,严格的讲,人类最早的器具设计和制造是石器,人类的工具是由石器的发展进化完成的是人类智慧的体现。

通过对自然材料的逐渐认识和把握,设计和制造出可供人们使用的生活生产的使用物品,也正是一种文化雏形的体现。

3.简述旧石器时代晚期,石器工具的设计特点?到了晚期,随着生活环境的变迁和生产经验的积累,这种拣拾的方法有时不能满足生产和生活上的要求,在有条件时,便从适宜制造石器的原生岩层开采石料,制造石器。

因此,一些能够提供丰富原料的山地就会有人从周围地区不断来到这里,从岩层开采石料,乃至就地制造石器,因而出现了一些石器制造场。

石器原料开采和比较固定的石器制造场的出现,是社会生产力发展的标志。

4.新石器时期石器工具设计的划时代成就?新石器时期一个重要设计是陶器的出现和应用。

这是人类文明史上的一个光辉灿烂的标志。

5.什么是复合工具,用例说明其最大优点?具有不同功用的器具组合而成为一种新的器物,产生一种新的功用,被称为复合工具。

例如石锄的作用是锄地,是从耒耜(lei si)发展起来,木柄是横着与石锄连结。

其优点是可通过翻耕的方法,进行土地加工,保住养分,连续耕作,稳定收成。

(磨制石器时经常是石器与木柄连接使用,成为了真正意义上的复合工具)。

6.玉器的设计特点是什么?玉石也称美石,为天然隐晶质的材料,一般分为硬玉和软玉两种,硬玉便称翡翠。

由于玉质材料有着质感光洁,色泽鲜艳,温润清亮的特点,往往被人们作为一种象征的器具,来实现和满足财富、权利、神性的需要。

7.什么叫彩陶,其文化意义的体现?(结合马家窑文化的舞蹈纹彩陶盆)彩陶:亦称陶瓷绘画,它是我国悠久的“国粹”——陶瓷艺术之中的艺术,早在距今六千年左右的半坡文化时期,彩陶上便出现了最早的彩绘。

建筑史1

建筑史1


建筑史
外国建筑史
• 第1章 原始社会

人类进化的历史,大约已经历了三百万年左右的历程,
而原始社会作为人类历史的第一个,而且也是最长的阶段, 包括了距今约三百万年到公元前四千年至公元前3千年的整
个史前时期。

在旧石器时代,最初的人类通过狩猎采集的方式获取
食物,多居住在洞穴中。此时,人们已经有了对其生活环 境进行某种装饰的现象,如在法国拉斯科和西班牙的阿尔
并通过规则的空间或形体来突出地体现一种永恒的秩序。

今天人们从遗迹所知的古埃及环境艺术,主要体现于
他们以石材料所建成的陵墓与庙宇建筑群。它们通常位于
远离泛滥区的尼罗河西岸高地,组成独立的死者和神明之
城,宏伟庄严,体现永恒的存在。除了坚实的体量和宏大
的尺度外,这些纪念性建筑还体现出明显的方位理念,以
非洲多贡族人的自然村落
• 在考古发现的很多原始聚落里,可以看到向心 的建筑组群布局关系。以小型的居住建筑围绕着 中央可能作为公共议事场所的大房子。这种有意 识完成的周边向心集团式规划,在体现一种原始 公有制氏族社会关系的同时,也反映出人类在一 定程度上已经注意到某种人与自然以及社会关系 中的安全模式,显示出人们已经有意识地追求并 塑造出具有特定意义的生活环境形态。
辉煌的环境文明。
•四大文明古国之一,位于非洲东北部 尼罗河中下游地区,是典型的水力帝国, 受宗教影响极大,举世闻名的金字塔就 是古埃及人对永恒观念的一种崇拜产物, 也是法老的陵墓。除了金字塔以外,狮 身人面像、木乃伊也是埃及的象征。古 埃及文明开始于5500年前(公元前35世 纪)左右时美尼斯统一上下埃及建立第 一王朝,终止于前343年波斯再次征服 埃及。

建筑史1绪论

建筑史1绪论



木构架的特色(抬梁式) 柱上搁置梁头,梁上搁置檩条。梁上再用矮 柱支起较短的梁,层叠而成。(名词解释: 抬梁式屋架)当柱上采用斗拱时,则梁头搁 置于斗拱上。 大式(斗拱)与小式(无斗拱);大木作 (承重体系)、小木作(装修体系);


木构架的特色(穿 斗式) 用穿枋把柱子串联 起来,形成一榀榀 的房架;檩条直接 搁置在柱头上;沿 檩条的方向,再用 斗枋把柱子串联起 来。(名词解释: 穿斗式屋架)
三.屋顶各部分名称


建筑群的组合: 用庭院组合建筑 空间 庭院是由屋宇、 围墙、走廊围合 而成的内向性封 闭空间,它营造 出宁静、安全、 洁净的生活环境。 具有:空间聚合功
能、场所调适功能、 防护戒卫功能、伦理 礼仪功能、气候调节 功能、审美怡乐功能。
7 按建筑类型分:
宫殿建筑、祠庙建筑、宗教建筑、居住建筑、园林建筑等
至少要记住:庑殿顶、 歇山顶、攒尖顶、悬山 顶、硬山顶、卷棚顶的 外观形象特点。
屋顶对建筑立面起着特 别重要的作用。它那远远伸 出的屋檐、富有弹性的檐口 曲线、由举架形成的稍有反 曲的屋面、微微起翘的屋角 (仰视屋角,角椽展开犹如 鸟翅,故称“翼角”)以及 硬山、悬山、卷棚、歇山、 庑殿、攒尖、十字脊、重檐 等众多屋顶形式的变化,加 上灿烂夺目的琉璃瓦,使建 筑物产生独特而强烈的视觉 效果和艺术感染力。通过对 屋顶进行种种组合,又使建 筑物的体形和轮廓线变得愈 加丰富。而从高空俯视,屋 顶的效果就更好,也就是说 中国建筑的屋顶是最具魅力 的。


明:公元 1368 年─公元 1644 年
清:公元 1644 年─公元 1840 年

中国古典建筑的特点:
主要是指中国汉族封建社会时期的建筑。

中国建筑史 第一章PPT课件

中国建筑史 第一章PPT课件
24
3.建筑的思想与文化
中国很早就把建筑的内容和形式看作是王朝 的一种基本制度,“礼”其中的一部分内容 就是有关的规定和理论根据的记录。 中国古代都城、宫阙的内容和型制,诸侯、 士大夫乃至于平民百姓的宅第标准,都是作 为国家的基本制度之一而制定出来的,不可 逾越。
25
古代建筑的“顶峰”太和殿和普通平民 民居都必须纳入“礼”的约束范围内
及至秦始皇时期,具备 了控制整个帝国的绝对 统治,万里长城便是其 动员力量的典型代表, 但此时中国建筑的基本
17
使用巨大奴隶劳动力的古埃 及古代建筑:底比斯残迹
2.中西方建筑比较
一种说法:技术层面上,中国较早的突破了 木构建筑不足以构成重大建筑物的局限,是 一种对先进思维选择的结果。
木构建筑取材方便、适应性强、抗震性能好、 施工速度快、便于修缮搬迁、节约成本,同 时梁-柱体系的框架结构解决了对于较大空间 营造上的难题。
26
3.建筑的思想与文化
墨子:“宫墙之高,足以别男女之礼”,也 许是最早将房屋与“礼”建立联系的言论。 中国古代的住宅布局亦是由“别男女之礼” 引申而来的构图。皇宫中的“六宫六寝”、 宅舍中的“前堂后室”将男女活动和生活的 范围做出了严格的区分。
其后,住宅中的“北屋为尊,两厢次之,倒 座为宾”的位置序列,完全是“礼制”精神 在建筑上的反映。
但事实上,中国也存在石构建筑,西方也存 在木构建筑。
产生这种主要建筑材料差异的原因是什么? 这个问题在学术界没有绝对的定论,只存在 观点之争。
12
德国传统木住宅
俄罗斯木教堂
13
泉州石塔: 800年前
40.中西方建筑比较
梁思成的观点:
1.中国人使用石头的技术不行:没有找到石头 缝隙之间良好的粘合材料。(古代墓穴的营 造似为反例?)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建筑史》
李永春教授
北京大学高级访问学者
504922664@
课程说明:《中国建筑史》是建筑学专业的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理论课(必修课,考试科目)。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了解中国建筑发展的基本过程和成就,掌握不同类型、不同时期、地域建筑的风格特征。

培养学生分析、评价建筑的能力,为后一步的理论学习和建筑设计打下坚实的理论基础。

使学习者丰富对中华建筑历史的了解,开阔知识视野,培养大学生的人文、艺术与审美情趣,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

主要教学参考书
(一)教材:
1、潘谷西主编:《中国建筑史》(第六版),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9年;
(二)主要参考书:
1、《中国古代建筑技术史》,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5年;
2、刘敦桢主编:《中国古代建筑史》,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1
3、刘致平著:《中国建筑的类型与结构》,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0
4、李允鉌著:《华夏意匠》,香港·广角镜出版社,1984
5、梁思成著:《中国建筑史》,百花文艺出版社,1998
6、梁思成著:《图像中国建筑史》,百花文艺出版社,2001
7、《中国古代建筑史》(多卷集),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3年;
8、有关建筑历史与理论的书籍、刊物等。

第0章绪论
0-1 中国建筑史的创始人与贡献
一、向梁思成、林徽因先生致敬
27岁在东北大学创立了中国第一个建筑系;
发现当时中国最早的唐代木构建筑佛光寺;
完成了第一本中国人自己编写的《中国建筑史》;
人民英雄纪念碑的设计者和国徽设计清华小组的领导者;
真正具有文化视野的建筑大师。

二、建筑史要研究什么
梁思成曾对他的学生说:“搞建筑史,绝不是等别人把一件古董摆在你面前,让你坐在那儿,慢慢地去品味它。

不是这样的,建筑是文化的记录,研究建筑史的人,要能敏锐地区别时代的艺术特点,能感到历史的步伐。


学习建筑史的目的就是要了解前人的设计观念,从而要建立自己观念。

贺陈词:“就建筑而言,不勤读永远只是图抄公,算不得真正的设计者。

勤读的作用在建立观念,在开发思想的泉源,在灵台清明,此之谓潜力。

靠着潜力雄厚,才能在图桌上运用自“重现实而轻理念,绝非学问之道,且注定只能在图桌上做唯妙唯肖的效颦”。

如,举重若轻。


历史与历史观
历史:是对于一种事物发展过程的记录、描述。

历史观:是一种大局观。

是我们在一定程度上跳出限制,在一个更高的角度俯瞰事物。

0-2 中国建筑史课程的作用
一、正确认识建筑和建立正确的建筑观
二、建立认识建筑的思维方法:注重过程
三、培养建筑创作的黑箱思维
一、认识中国古代建筑和建立正确的建筑观
正确认识中国古建筑,包括两方面:
读懂软传统和硬传统。

硬传统:表层建筑遗产
包括:平面构成、立面构成
软传统:蕴含在硬传统之中的
包括:构成机制、发展规律、创作思想、设计意匠、(更深层次的)哲学观点、价值观念、思维方式、审美意识、文化心理等
二、建立认识建筑的思维方法:
注重过程
中国建筑史体系特征:类型与文化相结合
城市、宫殿、住宅——吏官文化
陵墓、坛庙、塔、石窟、寺庙——宗教文化
园林——士大夫文化
民居——乡土文化
三、《中国建筑史》的学习方法
1、“举一隅而三隅反”——孔子
2、“知其然,知其所以然”——学习文化传统与建筑史课程的学习态度
3、培养建筑创作的黑箱思维
四、借鉴遗产、保护遗产
1、借鉴遗产的三种方式:
形式的借鉴:形式的借鉴—低层次的借鉴
符号学的借鉴:把旧的东西符号化—中层次的借鉴
方法的借鉴:设计手法、创作意匠的借鉴—高层次的借鉴
2、保护遗产:
保护对象:文物—历史、艺术、科学
保护原则:整体性的保护、保持原状的修复、古建重建
0-3中国建筑历史的特点
一、古老体系
1、世界上有六种原生型建筑体系:
古埃及公元前4000年
古西亚公元前4000年
古代印度公元前3000年
古代爱琴海公元前4000年
古代美洲公元前1500年
古代中国公元前2100年
2、中国传统建筑在世界建筑史中的地位
中国传统建筑的影响
二、延绵不断
1、官式建筑已走完全过程
2、民间建筑还未停止,持续不断地活动
三、发展迟缓
1、中国木构架建筑体系:“漫步走的专家”
2、发展历程
汉代形成
唐代成熟
宋代精致化
明清时期达到炉火纯青的地步
四、相对封闭
1、原因有三:
地理结构:半封闭大陆大河地理特征
经济结构:农业型经济
社会结构:宗法制度、血缘纽带
2、优点:独特风格,文化传统积淀深
3、缺点:局限性大,缺乏交流(“纯金文化”)
复习思考题
1、为何要学习《中国建筑史》课程?课程学习对自己专业综合素质的提高有何作用?
2、简述中国古代建筑的特色、主要优势与缺点;
3、简述中国古代单体建筑的构成、建筑群的组成特征;
第一章清式建筑平面布局
1-1 单体建筑平面
一、单体建筑的基本构成
1、构成要素:间、出廊
2、“间”的组合
二、单体建筑平面的基本型与式
1、单体建筑平面的基本型:一明两暗
2、单体建筑的“正式”和“杂式”
一、单体建筑的基本构成
1、构成要素:间、出廊“间”
(1)“间”有两个概念:
1)四柱之间的空间
2)两榀梁架之间的空间(常用)
(2)出廊:两排柱子很近
1)出廊的形式:无出廊式(四等)前出廊式(三等)前后廊式(二等)周围廊式(一等)
2)出廊的特殊形式——副阶:宋代殿阁等个体建筑周围环绕的廊子,称为副阶。

2、“间”的组合
(1)面阔方向:取决于开间的数量
官式建筑:皇宫、衙门、大的寺庙。

在面阔方向坚持用“阳数”:1,3,5,7,9,9开间为最高规格
民间建筑:住宅、寺庙等。

根据实际需要而定
(2)进深方向:取决于间的架数。

1,3,5开间,2,4开间也有。

官式、民间都不强调阴、阳之分
(3)间的名称:由中间向两边依次为明间、次间、梢间、尽间
间的不等宽现象: 依次递减
明间为最大,尽间为最小,其它间相等
二、单体建筑平面的基本型与式
1、单体建筑平面的基本型:
(1)建筑平面的基本型:一明两暗
(2)优点:
提供适宜的居住面积
满足必要的分室要求
具有良好的空间组织
获取良好的日照、通风
可用规整的梁架结构
有利组群的整体布局
2、单体建筑的“正式”和“杂式”
(1)正式:在古建筑中,平面投影为长方形,屋顶为硬山、悬山、庑殿或歇山做法的砖木结构的建筑
(2)杂式:其它形式的,常用作亭、榭、塔
1-2 庭院式组群布局
一、建筑群的组合方式与构成机制
二、建筑空间组合形式与布局特点
一、建筑群的组合方式与构成机制
1、廊院式:以回廊围合成院,院子中间设主体殿堂
单核;多核;
2、合院式:由若干栋单体建筑和墙、廊围合而成
二合院;三合院;四合院
一、建筑群的组合方式与构成机制
1、组合方式
对称式:半对称式;不对称式;;
2、布局特点
(1)突出内向性的布局
(2)突出建筑空间的艺术表现力
(3)突出建筑艺术的时空性
(4)突出“门”的铺垫作用
(5)突出“亦内亦外”的复合空间
第一次作业
一、填空题:
1.中国建筑史学研究的先驱是。

2.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开始研究中国建筑史的机构是。

3.中国营造学社的两位骨干、中国建筑史学的奠基人是
和。

4.单体建筑平面构成要素主要包括和。

5.单体建筑平面的基本型是。

6.右图中的建筑是合院。

二、判断改错题:
1.民间建筑面阔方向的开间数一律取阳数。

()
2.间在平面中由中间向两边依次为明间、次间、尽间、梢间。

()
3.平面为正方形的建筑是正式建筑。

()
4.借鉴、保护中国传统建筑文化遗产有三种方式,形式的借鉴是高层次的借鉴。

()
三、名词解释:
1.间;
2.副阶;
3.梁思成;
四、简答题:
1.简述认识中国古代建筑和建立正确的建筑观的思想方法;
2.简述中国古代建筑的特色、主要优势与缺点;
3、简述中国古代单体建筑的构成与庭院式组群的布局特点;
4. 简述出廊的四种做法、等级及出廊的优点。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