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中国建筑史--绪论

合集下载

中国建筑史---绪论

中国建筑史---绪论

攒尖顶
攒尖就是把所有的脊 都攒到一起的意思, 平面为圆形或多边形, 上为锥形的屋顶,没 有正脊,有若干屋脊 交于上端。一般亭、 阁、塔常用此式屋顶。 攒尖也分单檐与重檐。 如下图便是重檐的天 坛的祈年殿。
太和殿 (重檐庑殿顶)
中和殿 (四角攒尖顶)
保和殿 (重檐歇山顶)
悬 山 顶
也叫挑山,屋面只有前后两个坡,从侧面看,屋面的檩头 在山墙处没有停下来,而是又外挑了一段伸出山墙之外, 屋面上有一条正脊和四条垂脊,悬山之名由此而来。 不 过中国古代的重要建筑基本没有使用悬山式屋顶的
较大的殿宇的正脊两 端有鸱吻(鸱尾、龙 吻).
垂(斜)脊的外端(檐角 一端)排列着一系列 脊饰,最外面是若干 个小动物称为蹲兽, 最后面龙头状的,称 为垂兽。
四、中国古建筑的式样
• 等级分明 • 不可以“僭(jiàn)越”
四、中国古建筑的式样
• 屋顶是我国传统建筑造型中非常重要的构成因素 中国的建筑都突出屋顶的造型作用,在不同的历史时 同形态。从我国古代建筑的整体外观上看,屋顶是其 的部分。我国古代建筑的屋顶式样非常丰富,变化多 者有庑殿顶、歇山顶,等级低者有硬山顶、悬山顶。 攒尖顶、卷棚顶,以及扇形顶、盔顶、盝顶、勾连搭 穹窿顶、十字顶等特殊的形式。庑殿顶、歇山顶、攒 单檐,重檐之别,攒尖顶则有圆形、方形、六角形、 化形式。
景色(西湖的)
2、古建筑形式:
• 台:中古东汉之前的主要建筑形式,古代高台建筑较 代建筑较少。
• 轩:园林中的比较常见的形式,建筑形式较为特别, 一面没有墙,形成敞开式的形式。
• 榭:在水面上的建筑形式,形成水面上的建筑风景。 • 廊:长条行的室外回廊,链接建筑与建筑之间的建筑
个建筑平面的较为边缘的地区 • 坊:船型的建筑,不能移动或者在水上游走,或用石

中国建筑史课件

中国建筑史课件
累叠,构成房屋的壁体。中国建筑史课件
2 大木作
• 大木作:构件建筑中承重的构件 • 梁檩枋椽柱 • 斗拱昂翘升
中国建筑史课件
• 梁:沿进深方向在柱上架设的水平承重构件。宋代称“栿”。 明栿:显露的或在平棊(天花)以下的梁,称为明栿。 草栿:隐藏在平棊以上的梁,表面不加工的,称为草栿。
• 檩:承载椽子并连接横向梁架的纵向构架; • 枋:联系梁,联系柱头和柱脚的构件; • 椽:飞子,首尾钉在上下檩上 • 柱:直立承受上部重量的构件。
二穆,与太祖之庙而五;大夫三庙,一昭一穆,与太祖之 庙而三;士一庙。庶人祭与寝。《礼记》
中国建筑史课件
• 规划或总体布局模式:
• 对称:对称轴具有统率全构图的重要作用,引入到人际关 系,礼纳入其中,建筑单体和群体布局,突出尊卑的差别 与和谐的秩序,中轴线上的主要构图因素,具有尊严的效 果。
中国建筑史课件
中国建筑史课件
第一章 绪论
古代世界七个主要的独立建筑体系:中国建筑,欧 洲建筑,伊斯兰建筑,古埃及建筑,古代西亚建筑,古 代印度建筑,古代美洲建筑。中国建筑,欧洲建筑,伊 斯兰建筑被认为世界三大建筑体系。
中国建筑史课件
第一节 中国建筑史学的开创
中国建筑史课件
• 1929年,朱桂辛(启钤)曾任北洋政府内务部长创办 中国营造学社,中国建筑史的研究纳入轨道。成果: 二十余册《中国营造学社汇刊》
罗哲文”等
中国建筑史课件
第二节 中国古代建筑哲理
成熟的建筑体系――成熟的哲学体系。 中国建筑独特的艺术风格和形式,建立在中国人的 哲学观念,审美心理、风俗习惯之上。
中国建筑史课件
一 建筑的礼制化 • 中国建筑以体现人间的传统秩序为最重,中国古
代建筑布局,以儒家上下之礼和男女之礼为基本 构思。 • 男女之礼――宫殿“前朝后寝”住宅“前堂后室” • 上下之礼――《周礼》《礼记》《仪礼》对包括 建筑在内的等级形式,做了原则规定。

中国古代建筑》ppt课件 - 绪论—

中国古代建筑》ppt课件 - 绪论—

绪论—中国古代建筑特征 ▲ 斗拱是中国木架构建筑特有的结构部件
●斗拱:主要构件:栱、斗、昂
第二节 中国古代建筑基本特征
斗拱
第二节 中国古代建筑基本特征
斗拱:主要构件:栱、斗、昂
绪论—中国古代建筑特征 ▲ 斗拱实例
绪论—中国古代建筑特征 ▲ 斗拱实例
绪论—中国古代建筑特征 ▲ 03单体建筑的构成:
●整治环境 ●心里补偿
绪论—中国古代建筑特征
▲ 06建筑类型
建筑类型是因其特定的社会需要而产生的。 中国古代最早出现的建筑史先民们为谋求基本生存空间 而构筑的穴居和巢居。 10大建筑类型:
1、居住建筑;2、政权建筑及其附属设施;3、礼制建筑; 4、宗教建筑、5、商业与手工业建筑;6、教育、文化、娱乐建筑; 7、园林与风景建筑;8、市政建筑;9、标志性建筑;10、防御建筑;
中国建筑史(第七版) 第一讲
2023年8月
目录
为什么研究古代中国建筑史?
◐中国建筑延续了两千余年的一种工程技术,本身已是一种艺术系统, 许多建筑便是我们文化的表现,艺术的大宗遗产; ◐搜集实物,考证过往,已是现代的治学精神; ◐复兴国家民族的决心,对我国历代文物,加以认真整理及保护时,我 们便不能忽略中国建筑的研究。
目录
《中国建筑史》
第一篇 中国古代建筑 绪论+9
第二篇 中国近代建筑(1840-1949年)
第三篇 中国现代建筑(1949年之后)
可读书籍
1、《梁思成文集》,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刘敦桢文集》,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3、《中国古代建筑史》(第二版)刘敦桢,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4、《中国古代建筑技术史》,科学出版社; 5、《中国建筑的类型与结构》刘致平,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6、《营造法式注释》梁思成(上),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7、《清式营造则例》梁思成,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8、《中国建筑史》,梁思成,三联出版社; 9、《中国古典园林》,周维权,清华大学出版社。 10、《中国园林建筑构造设计》,田永复,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中国建筑史》课程笔记

《中国建筑史》课程笔记

《中国建筑史》课程笔记第一章绪论一、建筑的定义与功能1. 建筑的定义建筑是一种综合性的艺术形式,它通过空间和实体的组合,满足人类居住、工作、休闲、文化等多元化需求。

建筑不仅仅是物理空间的构成,它还承载着社会、历史、文化、技术等多重价值。

2. 建筑的功能(1)实用性:建筑最基本的功能是提供遮风避雨的场所,满足人们的日常活动需求,如居住、教育、医疗、商业、交通等。

(2)审美性:建筑通过其形式、色彩、材料、比例、尺度等元素,展现出独特的艺术魅力,提升人们的审美体验。

(3)象征性:建筑常常被赋予特定的象征意义,如权力、财富、信仰、身份等,成为社会地位和文化认同的标志。

(4)技术性:建筑是技术进步的产物,它体现了人类对材料、结构、环境控制等方面的探索和创新。

(5)环境适应性:建筑需要适应不同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二、中国建筑史的研究对象与方法1. 研究对象(1)建筑实体:包括古代宫殿、民居、寺庙、园林、城市、墓葬等各类建筑。

(2)建筑技术:如木构架、砖石结构、穹顶技术、装饰工艺等。

(3)建筑制度:包括建筑规范、城市规划、工程管理等。

(4)建筑文化:建筑与文学、艺术、哲学、宗教等的关系。

(5)建筑人物:历史上著名的建筑师、工匠、理论家等。

2. 研究方法(1)文献研究法:系统搜集和分析古代文献、典籍、地方志、建筑专著等,提炼建筑历史信息。

(2)实地考察法:对现存建筑进行详细的现场记录、测量和分析,了解建筑的实际状况。

(3)比较研究法:将不同时期、不同地域的建筑进行比较,探讨其风格演变和相互影响。

(4)类型学研究法:对建筑进行分类研究,总结各类建筑的共性和特性。

(5)考古发掘法:通过对建筑遗址的发掘,揭示建筑的历史层次和结构特点。

(6)建筑复原法:根据历史资料和考古成果,对已不存在的建筑进行科学复原。

三、中国建筑史的研究意义1. 文化传承:中国建筑史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研究建筑史有助于传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

中国建筑史绪论部分

中国建筑史绪论部分

戏台;
7、园林、风景建筑:皇家园林、寺庙园林、私家园林、 风景区;
56
8、市政建筑:鼓楼、钟楼、桥梁;
9、标志建筑:风水塔、华表、牌坊、门楼;
10、防御建筑:城垣、城楼、墩台。
57
西安大雁塔
58
长 城
嘉 峪 关
59
八、工官制度
(一) 工官制度是中国古代中央集权与官本位体 制的产物。
工官是城市建设与建筑营造的具体掌管者和 实施者,对古代建筑的发展有着重要影响。
士大夫文化
以理想的社会、理想的 抱负、理想的感情、理 想的品格为思想体系的 文化
原始宗教
人为宗教
城 市
宫 殿
住 宅
坛 庙
陵 墓

石 窟
寺 庙
祠 观
园 林
8
由于西周时期的散文主要是祭祀、占卜的记录,即使是 发布命令、训诫臣下的辞令,也都是在仪式的背景下进行的, 所以它的主要作者都是巫史。
随着时代的发展,原始宗教文化开始向理性文化转变,
建筑特征总是在一定的自然环境和社会条件的, 影响和支配下形成的,中国地域辽阔,地质、地貌、 气候、水文条件变 化很大,各民族历史背景、文 化传统、生活习惯不同。
12
北京天坛
13
14
15
16
进村不见村,树冠露三分,麦垛星罗布,户户窑院沉
17
18
19
一、建筑的多样性与主流
(二)基本分类:
60
八、工官制度
(二)国家最高工官: 1、周—秦(司空):主司空土以居民; 2、秦--汉(将作):将作少府,将作大将; 3、唐、宋(将作监):少将,少监; 4、隋设工部,掌管全国土木建筑、屯田水利,仍设作监 或少府; 5、明、清(工部):营缮司(所),营造司。

绪论——中国建筑史课件PPT

绪论——中国建筑史课件PPT

第一节 绪论
– 用院落引导空间序列,控制人的感情变化,最终达
到某种精神境界;如故宫的院落布置。
庭院的大小、形式也有差异;
第一节 绪论
– 庭院的围合方式: – (1)主房与院门之间用墙围合; – (2)主房与院门之间用廊围合,通常称为“廊院”; – (3)主房前两侧东西各设厢房一座,前设院墙与院
门,通常称为“三合院”;如将前面的院墙改建成 房屋,则称为“四合院”; – (4)园林中灵活的院落围合方式。
中国古代建筑史—— பைடு நூலகம்论3
第一节 绪论
• 6、建筑群的组合
– 擅长于运用院落的组合手法来达到各类建筑物的不
同使用要求和精神目标,是中国古建筑最重要的群
体特征; – 庭院是中国古代建筑布局的灵魂; – 庭院是由屋宇、围墙、走廊围合而成的内向封闭空
间,可以创造出宁静、安全、洁净的生活环境; – 不同地区,由于气候和地形条件、功能等的不同,

1中国建筑史——绪论

1中国建筑史——绪论

(2、抬梁式木构架
柱上搁置梁头,梁头上搁 置檩条,梁上再用矮柱支起较 短的梁;如此层叠而上,梁的 总数可达3-5根,在最上层的 梁中央放脊瓜柱以承脊檩。
这种木构架多用于北方地 区及宫殿、庙宇等规模较大的 建筑物。 特点:可以获得较大的室 内空间,但耗材多。
2、中国木构建筑的重要构件——斗拱
是中国木架建筑特有的结构部件,主要是在柱子上伸出 悬臂梁承托出檐部分的重量。

心理补偿
采用文学和风水的手段进行补偿。
六、建筑类型
1、按建筑的使用功能分
(1) 居住建筑 (2)政权建筑及其附属设施 (3)礼制建筑 (4)宗教建筑 (5)商业与手工业建筑 (6)教育、文化、娱乐建筑 (7)园林与风景建筑 (8)市政建筑 (9)标志建筑 (10)防御建筑
2、按发展模式分:官式建筑和民间建筑
中国古代建筑特征综述
一、建筑的多样性和延续性
1 、多样性:指横向的比较, 地域的差异。
1 )建筑形式多种多样,如窖 洞、江南民居、草原毡房等。 2 )建筑材料的多样性,木结 构、砖石构、生土结构等。 3 )建筑结构形式的多样性, 抬梁式、穿斗式、井干式、混 合式等。
2、中国古代建筑的多样性与主流
4、装饰与结构构造统一
5、建筑群体的组合
◆ ◆ 庭院:群体组合的基本单位。 庭院的围合方式: 一是在主房与院门之间用墙围合; 二是主房与院门之间用廊围合,通常称之为“廊院” 三是主房前两侧东西相对各建厢房一座,前设院墙 与院门,通常称之为“三合院”;如将前面的院墙改建为 房屋(“门屋”或“倒座”),则称“四合院”。
一层层探出成弓形的承重结构叫拱, 拱与拱之间垫的方形木块叫斗,合称斗拱。 作用:1)位于柱与梁之间,起着承上启 下,传递荷载的作用。 2)保护柱子等木结构不被雨水侵 蚀。 3)它构造精巧,造形美观,是很 好的装饰性构件。

【中国建筑史重点知识】图文资料

【中国建筑史重点知识】图文资料

【中国建筑史重点知识】图⽂资料《中国建筑史》绪论1.穿⽃式:是我国古代⽊构建筑的主要结构体系的⼀种,其特点是:⽤穿枋把柱⼦串联起来,形成⼀榀榀的房架,檩条直接搁置在柱头上,在沿檩条⽅向,再⽤⽃枋把柱⼦串联起来,由此形成了⼀个整体框架。

2.抬梁式:是我国古代⽊构建筑的主要结构体系的⼀种,其特点是:柱上搁置梁头,梁头上搁置檩条,梁头上再⽤矮柱⽀起较短的梁,如此层叠⽽上,梁的总数可达3~5根。

当柱上采⽤⽃拱时,则梁头搁置于⽃拱上。

3.建筑与环境:中国儒家和道家都主张“天⼈合⼀”的思想,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这种思想促进了建筑与⾃然的相互协调与融合,从⽽使中国建筑有⼀种和环境荣威⼀体的、如同从地中⽣出⼀般的⽓质。

主要⽅⾯有:1)善择基址;2)因地制宜;3)整治环境;4)⼼理补偿4.《营造法式》:是我国古代最完整的建筑技术书籍,为宋代李诫编著。

5.⼯官:是中国古代城市建设和建筑营造的具体掌管者和实施者。

周⾄汉“司空”,汉代以后“将作”,秦⾄西汉“将作少府”,东汉“将作⼤匠”,唐宋“将作监”6.中国建筑之最:1)最早采⽤榫卯技术的⽊结构房屋:浙江余姚河姆渡村建筑遗址2)最古⽼的神庙遗址:辽宁建平县⽜河梁⼥神庙3)世界最早出现的敞肩拱桥:河北赵县安济桥4)我国唯⼀的⽊塔:辽代⼭西应县佛宫寺释迦塔5)中国最早的建筑平⾯图:战国中⼭王墓兆域图第⼀章古代建筑发展概况1.⾼颐墓⽯阙西阙:第⼆章城市建设1.中国最早城市规划学说:战国《考⼯记》,“匠⼈营国,九千⾥,旁三门。

国中九经九纬,经途九轨,左祖右社,⾯朝后市,市朝⼀夫。

”环城的城墙九千⾥,每边开三个门。

城内横竖各有九条道,每条道能容下九轨。

皇宫南⾯左侧(东侧)为祭祖宗的太庙;右侧(西侧)是祭社稷的社稷坛。

皇宫南⾯是举⾏朝会,议政之所。

皇宫后⾯是市场。

这个可以⽐对北京城现在的格局来看。

紫禁城南⾯东为太庙,西侧为社稷坛。

紫禁城的南半部分(午门太和门)为理朝之所;后市说的是紫禁城北的北安门(后来改称地安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 国 古 代 建 筑 史

适形
中 国 古 代 建 筑 史
“室大则多阴,台高则多阳;多阴则蹶, 多阳则萎。此阴阳不适之患也,是故先王不处 大室,不为高台。” ——《吕氏春秋》 “高台则阳,广室则阴,远天地之和也, 故圣人弗为,适中而已矣。” ——《春秋繁露》 “夫宫室之制本以便生,上栋下宇,足避 风露,高台广厦,岂曰适形” —《隋书· 炀帝记》
2.斗拱与铺作
中 国 古 代 建 筑 史
2.斗拱与铺作
转角铺作(角科)
补间铺作
中 国 古 柱头铺作 代 建 (柱头科) 筑 史
(平身科)
3.间与架
平面与剖面
面阔七间 殿身七间
间是面阔方向的计量单位
中 国 古 代 建 筑 史
一榀屋架
3.间与架
平面与剖面
架是进深方向的计量单位
步 架 屋面 椽 檩
中 国 古 代 建 筑 史
中国古代建筑的思想

城市
中 国 古 代 建 筑 史

中 国 古 代 建 筑 史
“臣闻古之徙远方以实广虚也,相其阴 阳之和,尝其水泉之味,审其土地之宜,观 其草木之饶,然后营邑立城,制里割宅,通 田作之道,正阡陌之界,先为筑室,家有一 堂二内,门户之闭,置器物焉,民至有所居, 作有所用,此民所 以轻去故乡而劝之 新邑也。 ” ——《汉书》
汉帝国
魏晋南北朝时期
约公元1世纪
2世纪到6世纪
古罗马帝国
早期基督教时期
中 国 古 代 建 筑 史
隋唐
6~10世纪
基督教到罗马风
哥特时期 文艺复兴、巴洛克、 新古典主义
两宋、辽、金、西夏 10~13世纪 元、明、清 13~20世纪
中 国 古 代 建 筑 史
中 国 古 代 建 筑 史
中 国 古 代 建 筑 史
西白虎
东青龙
南朱雀
5.空间观
平面化,方位,轴线,等级
2)平面五方位与南北轴线
中 国 古 代 建 筑 史
5.空间观
平面化,方位,轴线,等级
中 国 古 代 建 筑 史
5.空间观
3)等级秩序
平面化,方位,轴线,等级
中 国 古 代 建 筑 史
(二)中国建筑与世界建筑
中国 先秦 时代 BC4000年— BC2000年 欧洲/西方 古埃及、两河流域、 克里特文明、古希 腊
“凡立国都,非于 大山之下,必于广 川之上。高毋近旱 而水用足,下毋近 水而沟防省。因天 材,就地利,故城 中 郭不必中规矩,道 国 路不必中准绳。” 古 代 ——《管子· 乘马第五》

建 筑 史
中国古代建筑的思想

建筑 “坚固、实用、美观”
中“禹曰:於!帝念哉!德惟 国 善政,政在养民。水、火、 古 代 金、木、土、谷,惟修;正 建 德、利用、厚生、惟和。” 筑 ——《尚书》 史
秦汉 (BC221-AD220)
三国两晋南北朝 (AD220-AD581)
中 国 古 代 建 筑 史
隋唐 (581-907)
五代(907-960)
北宋.辽(960-1127)
金.南宋 (1115-1279)
元—明—清 (1271-1911)
4.营造,匠
中国建筑在中国文化中的地位
1)建筑对于制度、社会与人的活动的隶属性 2)营,币居也.四周垒土而居.造,作也. 3)匠,木工也. “坐而论道,谓之王公,作而行之谓之士大夫, 中 审曲面势,以饬五材,以辨民器,谓之百工” 国 古 轮、舆、弓、庐、匠、车、梓
中国古代建筑史
中 国 古 代 建 筑 史

一、课程内容
中 国 古 代 建 筑 史

二、教材、参考书及教学方法 宋代的《营造法式》和清代的工部《工程作法》 两套 “文法课本”
中 国 古 代 建 筑 史
[1] 刘敦桢 中国古代建筑史 (第二版)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 梁思成 中国建筑史 中 百花出版社

中 国 古 代 建 筑 史
大壮 “上古穴居而野处,后世圣人易之以宫室, 上栋下宇,以待风雨,盖取大壮” ——《周易〃系辞》 萧丞相营作未央宫,立东阙、北阙、前殿、 武库、太仓。高祖还,见宫阙壮甚,怒,谓萧 何曰:“天下匈匈苦战数岁,成败未可知,是 何台宫室过度也?”萧何曰:“天下方未定, 故可因遂就宫室。且天子以四海为家,非壮丽 无以重威,且无令后世有以加也。” —《史记· 高祖本纪》
2.多元性
1)起源的多元性 满天星斗
中 国 古 代 建 筑 史
2.多元性
2)文化的地域差异
中 国 古 代 建 筑 史
Hale Waihona Puke 3.多民族文化融合,影响互动过程
史前------夏商西周 (BC2070-BD771)
1)多民族文化的交流融合 2)大迁徙促成南北文化运动
东周(春秋战国) (BD770-BC221)
中 国 古 代 建 筑 史
4.结构类型
中 国 古 代 建 筑 史
4.结构类型
中 国 古 代 建 筑 史
5.屋顶形式
中 国 古 代 建 筑 史

中国古代建筑的类型: “一曰宫苑。朝廷崇高,正名定分。次二 曰官府。百司有司,大小相承。次三曰仓库。 贡赋之入,出纳有恒。次四曰城郭。城邦设都, 有御有禁。五曰桥梁。川陆之通,以利行者。 六曰河渠。四方万国,达于京师。七曰郊庙。 辨方正位,以建皇都。八曰僧寺。九曰道宫。 十曰庐帐。” ——《古今图书集成· 考工总部总论· 工典总序》
代 建 筑 史
5.空间观
平面化,方位,轴线,等级
1)中心与边缘 “天子中而处” ------<管子> “王者择天下之中而立国,择国之中而立宫,择宫 之中而立庙” ------<吕氏春秋>
中 国 古 代 建 筑 史
5.空间观
平面化,方位,轴线,等级
2)平面五方位与南北轴线
北玄武
中 国 古 代 建 筑 史
国 古 代 建 筑 史
[3] 刘致平 中国建筑类型与结构(新一版)
绪论
一.相关问题 1.中国建筑与中国文化 2.中国建筑与世界建筑 二.相关概念
中 国 古 代 建 筑 史
三.中国建筑的思想

一.相关问题
(一).中国建筑与中国文化 1.延续性 史前------夏商西周 (BC2070-BD771) 东周(春秋战国) (BD770-BC221)
统一帝国
中 国 古 代 建 筑 史
秦汉 (BC221-AD220)
三国两晋南北朝 (AD220-AD581)
统一帝国
隋唐 (581-907) 五代----北宋.辽.金.南宋 (907-1271)
统一帝国
元—明—清 (1271-1911)
一.相关问题
(一).中国建筑与中国文化 1.延续性
中 国 古 代 建 筑 史
中 国 古 代 建 筑 史
中 国 古 代 建 筑 史
(二)中国建筑与世界建筑

对于外来文化的吸收
欧洲
中 国 古 代 建 筑 史
伊斯兰
印度
中国
二.基本概念
1.单体建筑的基本组成
屋顶
中 国 古 代 建 筑 史
屋身
台基
2.斗拱与铺作
斗拱
中 国 古 代 建 筑 史

柱础
2.斗拱与铺作
中 国 古 代 建 筑 史
中国古代建筑的思想

中 国 古 代 建 筑 史
阴阳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 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 ——老子 “是故阖户谓之坤,辟户谓之乾,一阖一 辟谓之变,往来不穷谓之通。” ——《周易》
“且柱为阴数,天实阳元,柱以阴气上升, 天以阳和下降,固阴阳之交泰,乃天地之相承” ——《旧唐书》
中 国 古 代 建 筑 史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