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城市规划产生的背景

合集下载

西方1960年代城市规划理论

西方1960年代城市规划理论

1960s
英国1968年《城乡规划法》引入的新“结构”规划之中,结构规 划具体用作战略规划文件,对目的的考虑既有经济和社会方面的, 也有物质空间方面的内容。
1960年代的西方城市规划理论
李宝宏 2013.05
系统规划理论
(4)系统规划理论的兴盛
① 1960年代地理学的“计量革命”,推动了系统理论 在城乡规划中的应用。 ② 生态系统理论,加深了对系统的认识 ③ 建模、数学科学、计算机技术的发展,促进了系统 理论在城乡规划理论中的发展 ④ 系统论、信息论、控制论(三论)
效果跟踪
1960年代的西方城市规划理论 李宝宏 2013.05
理性过程规划理论
(3)理性过程规划的理论根源
与系统规划理论的情形相同,理性过程理论也发端于 在城镇规划领域以外形成的综合性理论。就理性过程 理论而言,相关的理论是“决策理论”,尤其是关于 理性决策的综合性理论。具有代表性的决策理论,包 括以下几种: ① 完全理性决策论 ② 有限理性决策论 ③ 理性组织决策论 ④ 非理性决策论 ⑤ 现实渐进决策论:这种理论强调现实和渐进改变, 受到了行政决策者的重视。
1960s
第二,系统规划理论把城市看成不同区域位置的功能 活动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的系统,那么一个局部所发 生的变化将会引起其他局部的相应变化。
新的开发项目,都必须从项目其可能产生的效果方面进行综合评 价; 需要一种新型的规划师:接受经济地理学或社会科学方面的训练, 而不仅仅是建筑学或测量学方面的训练。
1960s
1960年代的西方城市规划理论
李宝宏 2013.05
理性过程规划理论
(1)理性过程理论的时代背景
①在国家政治追求社会民主的情况下, 政府对企业管 理和决策兴趣,专业技术人士通过建议政治家如何管 理经济、国家福利等,在国家的政治中发挥着重要作 用; ②新的科学信念,即认为决策过程(policy-making process)同样可以应用科学研究的方法;与决策有关 的因素能得到量化就是科学的,不能量化的(如景观)则 无关紧要;而Popper(1963)提出的“假设——证伪”是 科学发展途径的思想也对这一时期的理性过程理论的 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对西方城市规划思想发展演变的认识

对西方城市规划思想发展演变的认识

对西方城市规划思想发展演变的认识-—《西方城市规划思想史纲》读书报告摘要:本文是作者通过规划原理课的学习,结合了课本及《西方城市规划思想史纲》和其它相关文献的阅读和总结,对西方城市规划思想发展形成的自己的认识。

其中包含了从古希腊文明开始至今的西方各阶段历史背景及规划思想的重要转折。

关键词:西方,城市规划,理论,发展规划的理论的本质是在一定社会经济条件下时间上的目标预设和过程制导的规律和知识的总和。

我将全书所介绍的规划发展过程分为三个大的历史阶段,结合其他文献,对每个阶段的内容概括如下:一.原始的起源:古希腊到文艺复兴首先将产业革命以前,即差不多到文艺复兴时期归为第一阶段,这一时期人类的生产生活还都十分古朴,简单。

城市形态仅仅需要满足人们的日常住行,唯一大规模的规划建设是教堂宗庙等工程,没有现在的交通、环境等问题的困扰,城市在人民或者君主手中几乎可以被随意布置、发展.古希腊时期,大约公元前1000年,对自由生活的向往造就了古希腊人独立意识、决断性格及闲暇、优雅的生活态度。

集体自尊心理和确信依靠集体就能战胜外界强大压力的信念,生发出对社区整体的自我崇拜以及对城邦精神的尊崇与向往。

虽处于奴隶社会,但却不存在很大的权力和干预世俗生活的宗教力量。

当时的人们认为:“城市是一个为着自身美好生活而保持很小规模的社区,社区的规模和范围应当使其中的居民既有节制而又能自由自在地享受轻松的生活.”大量住宅小而简朴,贫富混居,城市缺少统一而严正的规划。

但是公共空间却丰富多彩,庙宇盛行(实质是人们节日欢乐的殿堂和公共活动中心).当时的城市规划和建筑中,突出的特征是追求人的尺度、人的感受以及同自然环境的协调。

这可以说是后来整个人本主义的思想历史的发源。

前5世纪,法学家希波丹姆斯一反常态,提出理性规划的概念,即著名的希波丹姆斯模式,后来被誉为西方古典城市规划之父.古罗马时期,物质生活较希腊时期大大改善,但民主化程度总体上呈现出不断衰减的态势,精神世界日益世俗化,人本主义逐渐被遗忘,取而代之的是强烈的实用主义.这一时期城市规划和建筑的主要任务是歌颂权力、炫耀财富,城市建设体现出明显的世俗化、军事化和君权化的特征。

西方中世纪城市规划与中国古代城市规划的比较研究

西方中世纪城市规划与中国古代城市规划的比较研究

西方中世纪城市规划与中国古代城市规划的比较研究城市是人类文明发展的重要标志,在历史长河中留下了许多经典的城市规划。

而西方中世纪城市规划和中国古代城市规划则是其中的两个典型代表。

虽然两者有着不同的发展背景和文化底蕴,但在城市规划方面,却存在一定的相似性和差异性。

本文将对这两种规划进行比较研究。

一、背景和特点1. 西方中世纪城市规划西方中世纪城市规划的发展起源于公元11世纪,主要出现在中世纪欧洲地区。

在这一时期,城市经济、政治和文化的繁荣迅速崛起,推动了城市规划的进一步发展。

在城市规划方面,西方中世纪城市规划以保护城市安全为基本要素,因此建造了城墙和城堡,同时也注意城市的合理布局和道路交通的便利性。

2. 中国古代城市规划中国古代城市规划始于公元前200年的秦朝,一直延续到清朝(公元1644年-1911年)。

中国古代城市规划与西方中世纪城市规划的不同在于其强调传统文化和哲学,因此,中国城市规划通常以城市中心和城市围合的形式为设计重点,并且注重规划中的未来发展性。

二、城市布局和结构1. 西方中世纪城市规划西方中世纪城市规划的特点是城市经常被包围在城墙之内,城墙有助于保护城市不受入侵。

城墙内的布局通常采用徽型或者方格状布局,城墙内的重点在于街道的宽度和几何形态。

由于城市通常是从城市中心向四周扩展,因此,城市中心通常是繁华的商业区,周围是住宅区和工业区。

2. 中国古代城市规划中国古代城市规划通常以圆形或者四方形的形式为设计布局,城中心是关键的设计元素。

相对于西方中世纪城市规划,中国古代城市规划注重城市中心和外围空间的结合性,城市的四条主要街道首尾相连、交汇于城中心,形成了城市的“气脉”和“骨骼”。

三、城市建筑和装饰1. 西方中世纪城市规划西方中世纪城市规划的建筑和装饰以石头、砖块和木材为主要材料,建筑风格也较为保守,少有创新。

建筑通常采用豁口状窗户、尖拱形拱顶和简单的装饰设计。

此外,西方中世纪城市规划的建筑多为教堂和城堡等宗教和军事建筑,建筑性质较为单一。

资本主义城市的社会背景

资本主义城市的社会背景

资本主义城市的社会背景资本原始积累和文艺复兴,资产阶级的势力扩大;社会关系发生根本转变:1640年英国革命使得18世纪生产力飞跃,进入了产业革命,开始了机器工业的时代;1789年法国资产阶级革命动摇了封建制度,为资本主义关系的发展扫清了道路;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此时城市建设的种种矛盾表现在:1)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市人口迅速增长,引起城市畸形发展;2)大工业生产方式,引起城市功能结构的变化;3)大工业生产方式,大大刺激了商品经济的发展——市中心;4)城市盲目扩展,布局混乱,形成大量的紊乱的人流货流,造成车辆剧增和交通阻塞;5)城市各种公用设施提供了远比封建社会高的多城市物质生活条件;6)城市环境景观质量下降。

英国的旧城改建伦敦改建1666年9月伦敦大火;克里斯托·雷恩(Christopher Wren)提出重建伦敦的规划;——划时代的意义有计划的系列建设活动:《重建伦敦市法令》1667年;伦敦斯贵尔(London Square);公园成为城市公众游憩场所;1811年建筑师纳希(John Nash)规划设计了里琴(Regent Street)大街、里琴公园和克莱逊特(Crescent)公园;1666年伦敦规划该规划结构上没有个根本变革,沿袭了古典主义手法,把法国园林设计的技巧运用其中;市中心、船埠及其交通的功能布局反映了资产阶级革命的新观念。

1、沿袭古典主义手法,将法国园林手法运用到城市。

城市主轴线+广场序列+放射道路2、强调经济职能,弱化宗教职能3、具有划时代的意义,体现了资产阶级的利益4、没有很好的结合现状和地形,强烈要求改变私人土地的所有权,没有得到官方的采纳。

英国的旧城改建疗养城市巴斯(Bath)的建设英国的园林18世纪30年代造园学院发起了园林设计革命,开创了自由的风景园林——风致园或浪漫主义风景园林;19世纪后半叶的城市公园运动19世纪后半叶造园思想是浪漫主义和自然主义的结合,自然主义运动与科学技术发展直接联系,提高了自然保护的认识。

外国城市建设与规划史

外国城市建设与规划史

外国城市建设与规划史第一编古代的城市城市的起源古埃及的城市两河流域和波斯的城市古印度和古代美洲的城市古希腊的城市古罗马的城市最早的原始人聚居地在法国尼斯NIZZA地区考古发现的迄今30万年前的旧石器时期的原始人聚居地,是迄今为止所发现的人类最早的建筑城市的起源•原始社会---狩猎、采集,有穴居、巢居,以游猎为主•旧石器晚期---相对定居、土窑•中石器时代---部落居民点三个特点:有秩序、受自然条件的影响显示社会等级辟邪与占卜•新石器时代中期---农业革命(第一次社会大分工---农业/畜牧业)•7000BC.-4000BC.---土地耕作者居民点,易碎不宜携带的陶器罐子装物,房子装人---采用容器形状,减少建材用量•第二次社会大分工---手工业从农业中剥离出来•第三次社会大分工---商品、货币交易、商人•4000BC.-3000BC.---城市产生---城市革命,城市:交通便利、利于交易、防卫需要•城市产生的意义:对传播人类文化的贡献,仅次于文字的发明.古居民点城市的起源掌握:•城市的产生•第一批城市诞生的时间•城市产生的意义古埃及的城市一、社会背景•1、历史沿革4000BC. 原始社会过渡奴隶社会---3500BC. 上下埃及---3200BC.第一(MENES)王朝•古王国时期——公元前3200年~公元前2400年•中王国时期——公元前2400年~公元前1580年•新王国时期——公元前1580年~公元前1150年•晚期——公元前1150年~公元前30年•2、政治体制:政教统一、中央集权、皇帝(法老)专制2、宗教信仰人生短暂、灵魂永生、千年复活生者之城简单马虎,死者之城神圣永恒,生死分离•3、建造水平大量人力物力,多工种的合作天文历法、数学、测量学、几何学、工程机械等发展防御水患古埃及金字塔古埃及地图二、城市概况•孟菲斯古城------白城、第一王朝首都、持续千年•卡洪城------通往法尤姆绿洲路上的小城、中王国时期、长方形、砖砌城墙、东西分区(死墙)、南北分阶层•古埃及有名的城市卡洪(Kahun)就是十二王朝时期于公元前2000多年建成的。

城市设计案例分析(大伦敦规划分析)

城市设计案例分析(大伦敦规划分析)
• 第一代新城中的人口密度较低,规模不大,人口规模大多在6万人以下。 • 实例:哈罗新城
2)第二代新城建设
• 城镇开发法的颁布使得疏解大城市人口的方式开始向对已有城镇的改造与扩建倾斜。 50年代时确立了苏格兰的坎波诺尔德新城,61-66年间确立了利文斯通、朗科恩、欧文 等7座新城。
• 第二代新城人口密度和规模有所提高,规划人口在10万人左右。
背景:
1980年代以前,伦敦的工业增长逐年下降,经济处于衰退阶段,人口不断减少,由1939 年的800万下降到1985年的680万,城市的社会设施和基础设施已无法满足来自各方面的压 力。然而,近十多年来,伦敦正经历着显著的变化,经济、人口出现强劲增长,城市愈发繁 荣,现在的人口已经回升到740万。促成这种转变的主要因素是两个:第一,像纽约、东京一 样,伦敦作为一个世界城市正以其高质量的和高度专业化的服务设施,特别是贸易和金融设 施,吸引着全球的投资,许多跨国公司的发展需要落户伦敦这样的世界城市;第二,伦敦正 以成功的经济、一个世界城市所能提供的各种就业、文化、教育等条件,吸引着大量的国外 移民,越来越多的学生、刚刚达到就业年龄的年轻人来到伦敦,在这里你可以听到世界各地 多达305种语言,这使伦敦正在变得越来越年轻。Βιβλιοθήκη 战略:总体发展战略:
1. 三类不同地区的开发策略: 要成功地实施更紧凑的开发策略,有必要采取多管齐下的对策,将商业和住宅开 发、交通和通讯基础设施以及地方社区活力的提升结合在一起。由于伦敦面对的挑战是 全方位的和跨越各区自治区边界的,本次规划高度重视五个大的次区域的发展策略,包 括西伦敦、北伦敦、中心伦敦、南伦敦和东伦敦(含泰晤士河口地区)的发展策略。在 这个全面的规划框架之中,规划确定了一些特别发展地区,包括机遇性增长 (OpportunityAreas)、强化开发地区(Areas for Intensification)和复兴地区 (Areas for Regeneration)。

西方城市规划思想史纲

西方城市规划思想史纲

西方城市规划思想史纲第一章.文明基石:古希腊时期的城市规划思想一.西方古典文明的圣地1.古希腊文明的极高地位:古希腊文明是西方古典文化的先驱与欧洲文明的摇篮。

2.古希腊文明的起源于发展:公元前11世纪希腊半岛及其周围地区出现氏族国家,公元前8世纪时逐步出现了数十个城邦国家,随着各城邦之间社会,经济,文化交往的频繁及共同防御的需要逐渐形成一个成为“希腊”的统一文化与民族的地区。

从建筑和城市艺术的角度来看将古希腊的文化分为四个时期:1荷马文化时期(公元前12~公元前8世纪)2古风文化时期(前8世纪~前5世纪)3古典文化时期(前5世纪~前4世纪)4希腊化时期(前4世纪末~前2世纪)。

其中雅典卫城是希腊人文主义和理性主义精神的象征。

二.古希腊思想与文明的内核1.唯物主义认识观:古希腊思想是从一种唯物主义的自然哲学的探索开始的。

2.人文主义思想:从总体而言,古希腊的思想是人文的3.理性思辨的逻辑思维4.公平平等的政体意念三.古希腊的城市生活形态1. 城邦,公民与城市社区精神:共和制城邦是希腊最先进的城邦,希腊城邦的基础是公民(自由民的所有成员),古希腊人把城市定义为一个为着自身美好生活而保持很小的规模的社区。

2. 人本主义的生活形态:从人本主义的的意义上讲雅典卫城及Olympia的宙斯圣地等并不是膜拜圣灵的圣地而是市民公共活动的中心。

3. 积极的公共生活与丰富的公共空间:古希腊以贸易为主要特征的海洋文明和开放的人群性格以及优越舒适的自然景观造就了古希腊人积极的公共生活,积极的公共生活进一步的促使公共空间丰富起来,半公共场所,许多开敞的城市广场空间以及宏伟的雅典卫城构成了丰富多彩的城市公共空间体系。

四.理想城市的规划形态1. 从苏格拉底到亚里士多德—关于理想国家(城市)的探求:苏格拉底提出城邦和城市生活的自然发展,其学生柏拉图的《理想国》中强调“理想国(城市)是用绝对的理性和强制的秩序建立起来的。

”首先:通过劳动分工和社会角色来重整城市秩序,其次:城市居民应分为各阶层,并让哲学家(集智力和智慧于一身)来当国王治理国家;亚里士多德则提倡建立中产阶级统治的国家2. 人本主义与自然主义的布局手法:古希腊的公共建筑以及建筑群中,突出反映的特征是追求人的尺度,人的感受以及同自然环境的协调,即使雅典也没有明确的强调人工规划,代表作为雅典卫城,其建筑布局以自由的,与自然环境和谐相处为原则。

西方现代城市规划思想与应用

西方现代城市规划思想与应用

城市规划与设计论文西方现代城市规划思想与应用——以法国巴黎为例摘要:西方现代城市规划理论产生的背景:政治背景、技术背景、思想文化背景、社会下的现状问题。

西方现代城市的规划思想:奥斯曼的巴黎规划、带形城市、城市形态学说、田园城市等。

法国几次重大规划:奥斯曼的巴黎规划、拿破仑三世期间第三次规划、60年代至90年代规划、现代的规划调整等。

解析巴黎的交通系统。

关键词:西方现代城市规划思想应用法国巴黎1.西方现代城市规划理论的产生背景现代意义上的“城市规划”一词到20世纪初才出现。

现代城市规划的诞生以及在城市发展过程中发挥作用,是现代社会发展过程中的重要事件。

1.1政治背景——资产阶级革命资产阶级革命的第一阶段是英国革命。

但1789年的法国革命较之于英国革命影响更大,它导致更大的经济变化和社会变化,体现在国家内部政体等方面的全面颠覆。

1.2技术背景——工业革命工业革命指18世纪以来最先在英国物质生产领域出现的生产工具、劳动方式以及相应的经济组织的大变革。

法国在18世纪末开始资产阶级革命后,通过统一度量衡和关税来统一国内市场。

革命彻底摧毁了封建土地所有制,使本已在巴黎周围开始的近代集约化家庭农场得到发展。

工业革命对城市规划的影响也重大,促进了城市化进程,把人口越来越多的引向城市。

1.3思想文化背景——启蒙运动启蒙运动是发生在18世纪欧洲的一场反封建、反教会的思想文化革命运动,为资产阶级革命作了思想准备和舆论宣传。

其直接为1789年的法国大革命奠定了思想基础。

启蒙运动对现代城市和城市规划的意义有两个方面:一是启蒙运动及其所推动的理性主义思想创立了现代城市规划的方法基础理论;二是自由与平等精神推进了对于城市整体问题的思考。

1.4西方近代社会背景下的城市状况城市问题在工业革命后城市发展过程中各种问题开始出现,城市的状况下降,主要问题有:1.城市人口急剧增长;2.城市环境与卫生恶化;3.城市结构与布局失调;4.城市开发土地与使用失措;5.城市阻塞严重,交通失控;6.城市品质与美学失态。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Transportation Transportationmodes modesonly onlyreflect reflectprivate privatedecisions decisionsand and governmental governmentalpolicies, policies,not notdetermine determineland landuse usepatterns. patterns.
24
Three Land Use Models: Multi-Nuclei Model
Internal City Structure
2013-10-11
25
Rural Land Use Model
Von Thünen (1783-1850): 1842 model
1.CBD;2.批发及轻工业;3.低收入住房;4.中等收入住房; 5.高收入住房;6.重工业;7.外围商业中心;8.居住郊区化;9.郊区工业
2013-10-11
2
¾ 思考:
1)为什么会出现城市?城市存在与发展的根本理由是什么? 资源稀缺性制约下对于效率的追求——集聚经济 “农业革命使城市诞生于世界,工业革命则使城市主宰了世界”
城市地域结构发展的动力——集聚力和离散力
1)“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 2)城市发展的周期:萌芽期—成长期—成熟期—衰落期(或调整期) 3)市场机制:市场经济下的效益诉求,城市向心增长和离心扩张,城市 从“单中心”向“多中心”演化。 4)非市场机制:人的多样化需求,居住郊区化和“再中心化”过程。
2013-10-11 8
如潮的流动人口
2013-10-11
“黑夜”还是“白昼”!
9
城市规划的功与过!
“看不见的手”——市场失灵。如公共产品、外部效应; “看不见的墙”——政府失灵。“行政区经济”(刘君德,1996), “以邻为壑”、贫富不均的政府。小型水厂和小型污水处理厂的遍地开 花?? “政府对市场的臣服”。GDP迷恋、景观美化、外资的追捧和对弱势群 体的漠视。 “快速城市化”——表现在城市急剧扩展、外来人口进城等等,“速度 或许等于效率,但并不等于社会公平”。“城市规划”往往是产生城市 社会问题的重要根源。“成也萧何,败也萧何”
2013-10-11
16
• 简•雅各布斯(Jane Jacobs)——城市规划的社会学批判:1961年《美 国大城市的死与生》(The Death and Life of Great American Cities) 1. 背景:20世纪60年代,城市规划领域对城市社会问题认识提高,“睹 物更思人”,居住区社会问题开始“受宠”,社区规划逐步取代小区规 划,社会弱势群体被给予更多关怀。 2. 观点:颠覆了以前的城市规划理论;(城市更新)社会矛盾被推土机 越碾越多;所谓的物质问题的背后是非物质的;“以人为本”。 3. “1961年之前的那个美国,城市问题似乎只是一个物质问题,而不是 一个社会问题,于是希望用推土机来解决社会问题,结果社会矛盾却被 推土机越碾越多。”——一个嫁给了建筑师的新闻记者,一个“外行”,对城市规划
什么是“城市”?
1. “城”:指高墙围绕,扼守交通要冲,具有防卫意义的聚落;“市”: 即交易的场所。“城市”表示集政治权力与贸易活动为一体的人口集 中居住地,城市的主要功能是经济政治中心和商业中心。 2. 城市区别于农村的基本特征:①人口高度聚居区;②非农活动的中 心; 3. “城市是一种生活方式”,社会构成与社会活动的“异质性”。 4. 城市是多种经济方式与活动的有机聚合体,“集聚经济”是其本质 5. 城市是两种空间范畴的地理实体,一是从大的区域范围来看,城市是 存在于一定的区域之中的“点”;二是城市本身也是具有一定空间范 围的“面”。 6. 研究城市的两个视角:一是研究“空间中的城市”;二是“城市中的 空间”。
理论的发展起到了一个里程碑式的作用。
2013-10-11
17
4. 争论:1962年刘易斯•芒福德(Lewis Mumford)在《纽约人》上以 “雅各布斯大妈治疗城市癌症的家庭药方”为题进行回击,在其眼里, 简•雅各布斯不过是一个家庭妇女罢了。——对城市表象景观的市民式的抨击。 5.警醒之语:“真正使用城市的是妇女,是她们在真正关心下水道是否 堵了,自来水是否干净,公园怎么样,孩子是否安全?而男人们则是白 天挣钱,晚上睡觉,他们是很难像妇女那样细致地感知城市的。一个小 孩子走上社会的第一步是踏上人行道,他一上人行道就会知道这个城市 对他是否友好。简•雅各布斯是孩子的母亲,她是把自己的腿放到街道上 来感知城市的,她如此敏锐地提出了“街道眼”(street eye)的概念, 论述为什么老社区是安全的,因为邻里有着正常的交往,有着对社区的 强烈认同。 ”——城市规划理论中的女性主义
城市地域空间结构的多核心模式与扇形模式(Harris和Ullman,1945)
2013-10-11
27
2013-10-11
28
城市规划师的角色?
z 规划者角色的讨论大致分为两大类:第一类,理性规划模式下技术性角 色的立场,规划者视为行政官僚,规划工作是公共行政的一部分,其正 当性来自国家的权威;规划理性与官僚理性的结合。将规划者视为政策 分析者:规划者的正当性来自科学知识及其运用能力的权威,他们的工 作是目标与行动之间的连接(理性模式);或将规划者看成是都市发展 管理者:规划师是为了生产良好的都市环境及其发展秩序而工作的,都 市建设与发展的目的则是为了“公共利益”。规划就是达成公共利益的 手段,而规划师是无私的、有远见的、能全盘考量的公共利益追求者, 规划者的中心工作是在不同的群体之间分配资源及环境品质。规划师在 面对争议时,则称自己并不作决策,决策是依循由政治人物所代表的大 众意愿而做成的,而技术有其权威性,而且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因而 逃避了决策后果的社会、经济责任)
2013-10-11
31
③规划师的两种来源,一个是协助决策发展、制定的过程,技术上类似 于政策分析者,但因强调协助决策的功能而不强调技术的主导性,故专 业的权威性受限(北大、中大、南大等学校的角色?)。另一个是制式 的专业规划师,让业主(往往是私人利益者)直接使用并带来产值。 ④思考:官僚規劃師的權力如何受制衡?(專業理想與公共辯論?)規 劃師在政治(或官僚)利益與民眾利益之間如何自處?規劃者與作為資 本積累之維持者的國家之間應保持何種關係?規劃師在雇主與使用者之 間有價值衝突時,如何自處?規劃師真的是有遠見、全盤 “公共利益” 的追求者嗎?「公共利益」又如何界定?可能界定嗎(不同利益或價值 立場的團體間的目標是很難以技術方法來 “彙整”或加總的,因為價值 立場的不同是質的差異)?等問題,在值得我們深思。 ——国立台湾大学建筑与城乡研究所王鸿楷教授 (1975年获美国哥伦比亚大学都市计划学博士学位)
2013-10-11
3
如何认识城市?
研究城市的两种视角:“融入其中”和“置身其外” 城市与区域的关系:城市的形成和发展,既依赖于它对周边区域 人口和经济因素的集聚,也依赖于它对周边区域的辐射和扩张。 城市内部结构:“家庭——社区——功能区——城市” 1)芝加哥学派和社会生态学 2)三种经典的城市内部地域结构模型:同心圆、扇形、多核心模 型等。
2013-10-11 10
2013-10-11
11
2013-10-11
12
2013-10-11
城市增长的控制!
13
2013-10-11
14
Urban sprawl
2013-10-11 15
城市规划新的走向?
避免或尽量规避城市规划实施进程之中出现的“负面效应” 重大城市建设项目前期的分析,如“城中村”改造前的预 研究 项目实施过程的社会效应。“旧城改造”、人们的感受如 何?“亡羊补牢” 城市规划的后期评价。“前车之鉴,后事之师” 思考1:“人权时代”的城市规划将走向何方? 思考2:“城市规划师”的社会角色是什么?
2013-10-11 20
Internal City Structure
Transportation Modes
2013-10-11
21
Land Uses within Cities by Eras: Land Use Curve and Spatial Pattern
Internal City Structure
2013-10-11 30
规划过程(process)中从事官僚体系本身最难解决的“协调”问题,使 最后的规划能被各相关机构接受并成为可行。 ②将规划者视为社会改革者:规划的目的不可能(也不应该)是维护既 存之不公平的社会利益分配模式。“倡导式规划师”到“激进市规划师” 都在设法透过“规划”来改革社会的权力及资源分配的不合理状况。 规划师是“社会变动专家(social change experts)”,其业主则是受动 员的社区或团体。规划者扮演的是反省社会结构、整合社会进步的角 色,他们的任务是“中介”理论与社会变革的实践。 ③规划师的两种来源,一个是协助决策发展、制定的过程,技术上类似 于政策分析者,但因强调协助决策的功能而不强调技术的主导性,故专 业的权威性受限(北大、中大、南大等学校的角色?)。
2013-10-11 29
这一立场受到的批评大多集中在“技术中立”,弱势群体的偏好常难以表 达(思考!:弱势群体包括哪些?城市规划是给谁做的?其目的是什 么?)故规划师不能只做技术性的“分析”而不采取社会立场、不作社会 性的动员、挖掘问题的工作,否则只是在维持现存的社会不公而已(思考 2:城市规划师与社区规划师)。 z 第二类的立场基本上是将规划工作放在社会现实之中,方法论上比较务 实(田野调查、社会访谈、体验、观察等)。其中的主要立场包括: ①将规划者视为协调者、中介者:在不同的利益团体之间寻找共同的立 场(求同存异),提出建议,使方案可行(技术上、社会上、财政上均 可行) 规划师除制式的专业技术之外,规划者尚需沟通与协调的能力(“社会 学习”模式),规划不只是技术性的工作,涉及理念、知识的交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