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100年来西方城市规划理论发展

合集下载

百年西方城市规划理论演变与启示

百年西方城市规划理论演变与启示

百年西方城市规划理论演变与启示城市规划由物质空间而始,最终是服务于人的。

西方在百年城镇化进程中,规划理论也同样经过了百年思考与创新;中国的城镇化用三十年走过了西方百年的路,所做的甚多,沉心静思则相对较少。

在中国城市缓速、提质、增效的背景下,不妨回顾一下西方城市规划的发展道路,以史为鉴,集思以助远行。

从田园城到和谐城为解决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突出矛盾和问题,中国提出两大战略思想:一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一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科学发展与社会和谐,是发展理念和政策目标,也是不断实践的过程,与现代城市规划所秉承的理想主义、理性主义与实用主义[1](仇保兴,2005)完全吻合。

“五个统筹”的核心在城市[2](仇保兴,2006),和谐城市是落实这两大战略思想的重要载体,也为当前和今后的中国城市规划发展注入“以人为本,环境友好”的美好城市愿景、科学理性的新精神以及规划实践的新方式。

经过近百年的发展与实践,西方城市规划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与教训。

正处于向城市社会快速转变的中国,要自我完善、后发超越,就需要对之进行了解。

1890年,霍华德提出田园城市(Garden City),这标志着现代城市规划的诞生,奠定了现代城市规划100多年来建设美好城市的发展基调与奋斗目标[3](吴志强,1999)。

国内已有不同学者对西方城市规划理论进行了整理、引荐与分析(吴志强,2000;周岚,2001;方澜等,2002;仇保兴,2003;王凯,2003;李强等,2004;张京祥,2005;曹康顾朝林,2005;曹康吴丽娅,2005;丁宇,2005;左慧敏,2005;李健宁越敏,2006)[4-15],以求为中国城市规划的理论建设与工作实践等提供借鉴与启迪,在此不予细数。

从田园城到和谐城,是一次“新的升华”,本文冀望从城市规划的功能取向这一视角切入,在和谐城市的目标导引与政策语境下,通过对西方百年城市规划理论发展的梳理,探寻中国城市规划当前和今后可以有何作为、如何才能有所作为。

西方近百年城市规划思想及其脉络

西方近百年城市规划思想及其脉络

西方近百年城市规划思想及其脉络在《明天的田园城市》一书中霍华德把古希腊关于任何集体或组织的生长发展都有其天然限制这一概念重新介绍到城市规划中来,并在他设想的城市规模中恢复了人类的尺度, 为了引进了希腊城市建设的做法, 他用社区去移民开拓城市, 这些社区从一开始就配备有能行使城市一切重要功能设施。

他提出了建设田园城市并给予了理论论证, 这个理论论证就是著名的三种磁力的图解, 这是城市规划总体目标的一种简练的阐述, 即现在的城市和乡村都具有相互交织着的有利因素和不利因素, 他提出“城乡磁体”学说, 认为建设理想城市应兼有城与乡二者的优点, 并使城市生活和乡村生活像磁体那样相互吸引、共同结合。

这个城乡结合体称为田园城市, 是一种新的城市形态, 既可具有高效能与高度活跃的城市生活,又可兼有环境清净、美丽如画的乡村景色, 并认为这种城乡结合体能产生人类新的希望、新的生活与新的文化。

霍德华建议建设一个实验性的城镇模型, 用来检验能否创造一个实行得通的城市形势。

这个城市模型, 不论他的社会组织或者布局设计, 都比现有的村庄、乡间小镇、城郊住宅区、工业集合城市或者拥挤的大都是更为优越, 他将为将来的城市建设树立一个新的模式。

书中霍华德以一个“田园城市”的规划图解方案更具体地阐述了其理论(图1):对一个三万人口的城市的内部布局进行了详细的构思。

城市占地404、7公顷,外部的2023、4公顷的土地为永久性绿地,城市平面为圆形,内部一系列同心圆组成,可分为中心区、居住区、工业仓库地带等。

6 条宽36m 的放射形大道从市中心的圆心放射出去,将城市划分为6个等分面积。

中心为花园,周围是市政厅、剧院、图书馆、等公共建筑,外围又是占地约58公顷的公园,公园外围是一些商店、商店展览馆,再外一圈为住宅,再外面为宽128米的林荫道,大道当中为学校、儿童游戏场及教堂,大道另一面又是一圈花园住宅。

图 1 2、2功能理性主义繁荣时期的《雅典宪章》为什么将《雅典宪章》称为理性主义的产物?这是因为文艺复兴之后,欧洲资本主义发展迅速的奥秘就是推崇理性,发展科技,与宗教分道扬镳。

近现代西方城市规划理论综述

近现代西方城市规划理论综述

近现代西方城市规划理论综述二十世纪在人类历史长河中虽然是极其短暂的,但是在这短短的一百年中,人类经历了巨大的政治、经济与社会格局转变(两次世界大战、社会主义革命、殖民地独立、欧共体成立、苏联解体与东欧剧变等等)以及科技的繁荣、新价值体系的洗礼。

科技的繁荣给人类的生活带来了崭新的途径,但是人却越来越沦为无个性的客体,并引发了普遍而深刻的精神危机。

因此可以说,20世纪是西方资本主义世界最不安定、动乱最大、灾难最多、争议最大的一个历史时期。

在这短短的一百年内,城市规划思想的发展也是离不开其所在的历史的。

下面首先简要的对近现代西方城市规划理论发展历程进行一个分期和综述。

(1)1900年代至二战以前,这是一些精英分子对现代城市规划思想进行各种探索、实践的时期。

在这段时间里,由于经济的飞速发展和资产主义政权上的进一步巩固,西方各国基本进入了普遍繁荣的时代。

德国是西方骚动的中心,并直接导致的两次世界大战,在战后建立了新秩序。

在战争期间诞生的这些精英思想包括了柯布西耶的机械理性主义城市规划思想,功能主义城市规划宣言《雅典宪章》,有机疏散思想,城市人文生态学研究与社区邻里单位思想。

(2)二战后至1960年代末,以现代建筑运动为支撑的功能主义规划思想在战后西方城市的重建和快速发展过程中发挥了积极作用,从而最终完成了现代城市规划思想体系的确立。

在这个时期,“功能”、“实用”、“效率”成为主题词。

这个时期有卫星城理论的提出与新城运动,有战后的历史环境保护运动以及第十小组的“人机结合”规划思想及理论。

(3)1970年代至1980年代,西方社会在这个时期经历了巨大的社会转型,也就是通常所说的“后现代社会”,社会价值观体系处于混乱交织的过程。

事实上,战后重建的二三十年,并没有从根本上建立起一个人们所期待的和谐社会,社会内部依然处于动荡的边缘,冷战的加剧,社会分化加剧,道德沦丧,文化种族冲突,资源环境枯竭等等等等使人们不安。

正是在这一背景下,西方世界中形成和发展了丰富多彩的后现代社会思潮。

西方城市规划理论进程(doc 15页)

西方城市规划理论进程(doc 15页)

西方城市规划理论进程(doc 15页)百年西方城市规划理论进程2010年11月27日目录一、近代资本主义社会城市规划理论 (1)1空想社会主义的城市 (1)2田园城市 (1)3工业城市 (1)4带形城市 (1)5保护自然、建设绿地与园林系统 (1)二、20世纪二次世界大战前理论 (1)1、1916年纽约区划法规 (1)2、田园城市、城郊居住区与盖迪斯 (1)3、盖迪斯对区域规划和城市规划的贡献 14、沙里宁的有机疏散理论 (1)5 、未来主义城市 (1)6、格里芬的堪培拉规划 (1)7、勒.柯布西耶的“明日的城市” (1)8、居住组群与街坊建设 (1)9、卫星城理论 (1)10、雷德伯恩体系 (1)11、邻里单位 (1)12、划区 (1)13、雅典宪章 (1)14、广亩城市 (1)15、带状与指状发展城市 (1)三、战后40年代 (1)1、大伦敦规划 (1)2、哈罗新城 (1)3、勒.柯布西耶的居住单位 (1)四、20世纪50年代 (1)1、城市化和郊区化运动 (1)2、英国第二代新城 (1)3、新建大城市 (1)4、中心地学说和增长极核理论 (1)五:20世纪60年代以来 (1)1、大城市连绵区 (1)2、反磁力吸引体系 (1)3、英国第三代新城 (1)4、马丘比丘宪章 (1)百年西方城市规划理论进程一、近代资本主义社会城市规划理论18、19世纪之交,是资本主义社会科学技术发展的重要时期。

新的生产方法和交通通讯工具的产生导致了城市迅速增长,城市成为矛盾的焦点,促使了某些统治阶级、社会开明人士以及空想社会主义者尝试新的理和进行新的实践。

著名的有空想社会主义的城市、田园城市(Garden City),工业城市(Industrial City)和带形城市(Linear City)的理论等。

1空想社会主义的城市背景:资本主义社会科学技术发展的重要时期,工厂代替手工作坊是的资本主义剥削严重。

内容:早期:托马斯.摩尔(Thomas Moore)的乌托邦(Utopia)(及乌有之乡、理想之国)安德雷亚的基督教之城,康博内拉的太阳之城。

百年西方城市规划理论史纲

百年西方城市规划理论史纲

百年西方城市规划理论史纲吴志强德国柏林工业大学博士,同济大学建筑城规学院副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都市规划汇刊》2000,2提要:都市规划学界始终缺乏个自己的差不多理论平台。

而规划学科一方面向社会、经济、生态领域扩展,另一面内部的子学科又不断进行裂变,使得“规划的理论”的核心本身更显得“心虚”,“规划的理论”的概念和定义在讨论中愈加纷乱。

本文从规划工作的核心动身,将规划的理论分成两大核心:规划目的和规划过程。

通过对过去的100年西方规划理论的进展走过的文脉,以求建构一个尽可能完整的都市规划理论的进展全程的纲要。

关键词:20世纪西方都市规划规划理论1 引言都市规划界始终缺乏一个自己的差不多理论平台,因此造成了这些现象:1.1 一些青年学生难得读到一本理论著作,如获至宝,读后推崇备至,在以后的数月中逢人便提这本书,这位作者,不管针对什么事,在什么时刻、什么地点,能引用其中一两句便飘飘然,更有甚者今后就此排斥其它规划思潮和理论。

这关于这些青年的终生进展是有害的。

1.2 也常见到一些青年学生的论文题目专门大,大到开天辟地,似前无古人,后无来者。

略有些心得,便夸夸其谈,事实上尚没有了解规划理论史的框架和演进文脉。

直至有一天发觉某位学者百年前在该方面就有专著,做过深入的体会分析,有着完整的理论体系,那时才感无地自容,笑己年轻狂躁。

1.3 更多是在实践中的规划师,一方面长期在上级领导面前,他们是专家,必须为领导决策拿出有理论依据的分析和解决问题的方案,但书到用时方恨少,好不容易挖空心思找到几个概念:“有机组合”、“滚动进展”等等,改日领导比他说得还流畅,再向他讨新名词时难免捉襟见肘,真是难为。

而矛盾的另一方面是他们往往又轻视规划理论的研究和分析,视高校理论为象牙塔中之物,不读不知便认定与规划的日常实践的迫切需求相脱离,下意识地放走了“学院派”学术理论对他的日常工作可能带来的强有力支持。

这些问题都出在我们的规划界缺乏完整的规划理论演进史纲。

百年西方城市规划史纲1

百年西方城市规划史纲1
1. 了解中外城市是如何发展变化的 2. 与城市建设伴生的城市规划与城市建设理论 3. 认识城市发展的内在规律 推荐书目 《中国城市建设史》《外国城市建设史》中国建筑出版社 《城市形态》凯文。林奇 华夏出版社 《明日的田园城市》霍华德 《城市发展史——起源、演变和前景》刘易斯。芒福德 《西方城市规划史纲》东南大学出版社 《1945年后西方城市规划理论的演变》尼格尔。泰勒 《现代城市规划理论》孙施文 《美国大城市的生与死》雅各布斯 《为中国规划师的西方城市规划文献导读》出至《城市规划学刊》2007 年第十期 《拼贴城市》K。罗 《寂静的春天》R。卡森 《勒柯布西耶全集》第一卷 中国古代城市规划的知识组成的基础哲学、儒家思想。 《考工记》《商君书》《管子》《墨子》 中国古代城市规划 强调战略思想和整体观念,强调城市与自然结合,强调严格的等级观 念。 战国时期 大小城制度 “筑城以卫军,造郭以守民。‘ 西汉时期 长安城将宫室与里坊结为一体 三国时期 唐代 宋朝 开封城 商品经济——城市里坊制组建废弛。 元朝 大都
第1章 百年西方城市规划思想概述 1、 西方城市规划的发展经历了两次重大的转型 第一次,19世纪末到二十世纪初 古典城市规划运动 ,科学意义 第二次,60年代末70年代初 后现代城市规划,人本主义—思想核心
明朝 北京城 清朝 园林、离宫别馆 百年西方城市规划理论史纲导论 古 文明基石(古希腊时期)唯物主义、尚文、小尺度的城市空间 代 城 帝国观念(股罗马时期)唯心主义、尚武、大尺度城市空间 市 西方古代的城市规划,强调防御功能和政治需要,封闭性强,着眼与道 路网与建筑群。 总结:历史上东西方发展有许多像是,帝王权威突出轴线。 两个繁荣时期小结:“光荣归于希腊,伟大归于罗马。“ 中——文明禁锢-中世纪——自然主义盛行,尊重自然地形 古——重启心灵——文艺复兴时期——高压与精英主义的理想思维 时——绝对君权时期——唯理与古典主义 期 中世纪,以教堂为中心 文艺复兴时期,反映当时商业兴盛和城市生活多样化的城市理论和城市 模式。有些学者认为,中世纪城市和谐同意的美。 文艺复兴时期的城市规划思想:追求理想王国的城市图景,高雅与精英 主义的营造思维,尊重文化与后继者原则,两种规划思想的分野与交 融。 16世纪两种不同的艺术形式:巴洛克、古典主义 城市规划领域 巴洛克与古典主义风格始终在相互影响、相互渗透。一般认为社会契约 论、 人权思想是社会三大支柱。从思想上来说,鼓吹功利主义与实用 主义的请教学说——西方资本主义制度的形成。 自由主义则从政治和社会制度,保证了西方资本主义的发展。 实证主义促进了西方近代自然科学与技术科学的飞速发展。 城市规划的内容主要着眼于道路网和建筑群的安排,因而是建筑学的组 成部分。 《雅典宪章》《马比丘宪章》《威尼斯宪章》《北京宪章》 小结:

西方城市规划史中的实践和理论

西方城市规划史中的实践和理论

西方城市规划史中的实践和理论城市规划是指通过规划、设计、建设、管理等手段,调整城市空间结构、分布布局、公共设施等方面的安排和组织,达到优化城市功能、提高居民生活质量的目的。

随着人类社会的不断发展,城市规划也经历了不同的阶段和发展历程。

1. 古代城市规划的实践和理论在古代,城市规划也有一定的实践和理论基础。

早在公元前2000年左右,古代埃及的城市就开始出现规划的痕迹。

城市的建设往往以宗教和政治为主要的目的,宏伟的金字塔和大型神庙成了城市的标志性建筑物。

此外,城市在交通、市场、水利等方面也有着很好的规划和安排,城市的跨度和布局也得到了一定的优化。

2. 文艺复兴时期的城市规划理论文艺复兴时期是城市规划理论的一个重要时期。

在这一时期,城市规划开始注重城市的美学价值、人性化和社会影响等方面。

城市规划家们从建筑风格、城市景观、人性化布局、公共活动空间等角度出发,探索城市规划的新理念和新范式。

代表性的城市规划家有意大利的亚历山德罗·阿尔东和弗朗西斯科·梅里特,法国的贝尔纳德·德瓦斯和安多恩·德马塞。

他们的城市规划理论和实践对后来城市规划的发展影响深远。

3. 工业革命时期的城市规划实践和理论工业革命时期是英美城市规划发展的一个重要时期。

随着工业和交通等领域的飞速发展,城市出现了很多新的问题,如住房拥挤、交通拥堵、环境污染。

英美的城市规划家们开始对城市的实际问题进行深入研究和解决,提出了很多新的城市规划模式和理论。

其代表人物有弗里德里希·恩格尔斯、威廉·莫里斯、帕特里克·盖特斯、路易斯·蒙提费奥里等人。

4. 现代城市规划理论和实践20世纪以来,城市规划的理论和实践经历了大规模的变革和创新。

在现代城市规划中,城市社会学、城市经济学等相关学科对城市规划的理论和实践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一些新型城市社区的理论和实践开始受到重视,如新城镇、可持续城市等。

西方城市理论的发展和主要课题

西方城市理论的发展和主要课题

西方城市理论的发展和主要课题西方城市理论的发展和主要课题城市作为人类社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西方文明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们对城市的理解和研究也不断深化。

西方城市理论的发展可以追溯到古希腊和古罗马时期,而现代城市理论则是在18世纪以后逐渐形成的。

古希腊和古罗马时期的城市理论主要集中在城市规划方面。

例如,在古希腊,城市被设计成具有明确的布局和形状,以便适应政治、宗教和军事需要。

城市规划师伊比底法斯创立了许多城市的规划方案,并提出了一些关于城市建设的基本原则。

古罗马时期,城市规划更加注重实用性和功能性。

著名的城市罗马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它的建筑和布局都经过精心设计,以满足日常生活和政治运作的需要。

随着工业革命的到来,城市化进程加速,城市的规模和人口都有了巨大的增长。

这使得人们开始关注城市的社会问题和城市化对环境的影响。

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一些城市理论家开始提出关于城市社会和环境问题的看法。

例如,德国城市学派的代表人物洛伦茨·冯·斯坦因认为,城市的困境是由不合理的城市规划和城市结构所致。

他主张通过合理规划和集中建设来改善城市的社会问题。

20世纪初,美国芝加哥学派的城市理论家开始将社会学和人类地理学的观点引入城市研究中。

他们认为,城市不仅仅是一个物理空间,而是一个社会系统,其中包含着各种社会关系和互动。

他们将城市研究聚焦在城市的社会问题,如贫困、种族隔离和犯罪。

芝加哥学派的研究为今后城市社会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20世纪中叶以后,随着城市化的不断进行和全球化进程的加剧,城市研究的视角也逐渐向广义的城市问题扩展。

城市经济学、城市地理学、城市政治学等学科相继涌现,并推动了城市理论的进一步发展。

城市经济学家关注城市的经济活动和城市间的经济关系,城市地理学家研究城市空间结构和城市发展模式,城市政治学家则探讨城市决策过程和城市的政治状况。

在当今世界,城市化仍然是一个热门话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百年西方城市规划理论进程目录一、近代资本主义社会城市规划理论 (2)1空想社会主义的城市 (2)2田园城市 (3)3工业城市 (4)4带形城市 (4)5保护自然、建设绿地与园林系统 (5)二、20世纪二次世界大战前理论 (5)1、1916年纽约区划法规 (5)2、田园城市、城郊居住区与盖迪斯 (5)3、盖迪斯对区域规划和城市规划的贡献 (5)4、沙里宁的有机疏散理论 (6)5 、未来主义城市 (6)6、格里芬的堪培拉规划 (6)7、勒.柯布西耶的“明日的城市” (7)8、居住组群与街坊建设 (7)9、卫星城理论 (8)10、雷德伯恩体系 (8)11、邻里单位 (8)12、划区 (9)13、雅典宪章 (9)14、广亩城市 (9)15、带状与指状发展城市 (10)三、战后40年代 (10)1、大伦敦规划 (10)2、哈罗新城 (11)3、勒.柯布西耶的居住单位 (11)四、20世纪50年代 (11)1、城市化和郊区化运动 (12)2、英国第二代新城 (12)3、新建大城市 (12)4、中心地学说和增长极核理论 (13)五:20世纪60年代以来 (13)1、大城市连绵区 (14)2、反磁力吸引体系 (14)3、英国第三代新城 (14)4、马丘比丘宪章 (14)百年西方城市规划理论进程一、近代资本主义社会城市规划理论18、19世纪之交,是资本主义社会科学技术发展的重要时期。

新的生产方法和交通通讯工具的产生导致了城市迅速增长,城市成为矛盾的焦点,促使了某些统治阶级、社会开明人士以及空想社会主义者尝试新的理和进行新的实践。

著名的有空想社会主义的城市、田园城市(Garden City),工业城市(Industrial City)和带形城市(Linear City)的理论等。

1空想社会主义的城市背景:资本主义社会科学技术发展的重要时期,工厂代替手工作坊是的资本主义剥削严重。

内容:早期:托马斯.摩尔(Thomas Moore)的乌托邦(Utopia)(及乌有之乡、理想之国)安德雷亚的基督教之城,康博内拉的太阳之城。

进步性是主张消灭剥削制度和提倡财产共用,七宝受刑事代表封建小生产者反对资本主义萌芽时期已崭露头角的生产方式。

后期:欧文(Robert Owen)的新协和村(Village of New Harmony)(图1)。

居民300~2000人,耕地面积为0.4公顷或更多,建立公社,一切设施都为图1新协和村公用,中间位公用设施,周围是住宅,附近为工厂与手工作坊,村外为耕地、牧场、果林。

产品共有,统一分配,财产共有。

但由于当时处于一个资本主义制度的大氛围,理想化实践失败。

傅里叶的法郎吉(Phalanges),1829年《工业与社会的新世界》,以法郎吉为单位,由1500~2000人组成公社,废除家庭小生产,以社会大生产代替,通过公共生活减少家务劳动,400个家庭组成的一座名为“法兰斯泰尔(Phalanstere)”的巨大建筑(图2)是空想社会主义的基层组织。

意义:空想的社会主义城市成为其后“田园城市”、“卫星城镇”等城市规划理论的渊源。

2田园城市背景:社会问题与改革思潮,土地所有制、税收问题、城市贫穷问题、农民流入城市造成城市膨胀和生活条件恶化等问题。

内容:英国社会活动家霍华德1898年《明天——一条引向改革的和平道路》,1902年改名《明日的田园城市》。

城乡磁体(Town-Country Magnet)理论,理想的城市应兼有城与乡二者的优点,并使城市生活和乡村生活像磁体那样相互吸引、共同结合。

这种结合体成为田园城市。

田园城市:若干田园城市围绕一城市中心,构成一个城市组群(图3),用铁路和道路把城市群连接起来。

城市模式(25万人=5.8万人+3.2万人*6)。

图3霍华德田园城市组群实践:1903年的莱奇华斯(Letchworth)和1920年的韦林(Welwyn)意义:设想了带有先驱性的城市模式,具有一种比较完整的规划思想体系,它对现代城市规划思想起了重要的启蒙作用。

对其后出现的一些城市规划理论如有机理论如有机疏散理论、卫星城镇理论有相当大的影响。

20世纪40年代以后,在某些规划方案的实践中也反映了霍华德田园城市理论的思想。

3工业城市背景:19世纪,蒸汽机、铁路等的发明,大机器生产的发展,劳动场所逐渐扩大,工厂的重要性日益增加,劳动与居住的地方逐渐分离,城市中各种活动的分布也日趋复杂,破坏了原来脱胎于封建社会的那种以家庭经济为中心的城市结构。

内容:1901年,法国青年建筑师戛涅(Tony Garnier )。

“工业城市(图4)”人口为35000人,大工业发展所引起的功能分区,城市组群。

功能分区:(1)中心区(集会厅、博物馆、展览馆、图书馆、剧院等)、住宅区(长条形,疗养及医疗中心位于北边上坡向阳面)、工业区(位于居住区的东南)。

各区兼有绿带隔离。

(2)先进的交通模式(火车站设在工业区附近,铁路干线通过一段地下铁道深入城市内部。

设有快速干道和公飞机发动的试验场地。

)(3)灵活的发展余地(4)使用最先进的建材---钢筋混凝土4带形城市(Linear City )内容:1882年西班牙工程师多利亚.伊.马塔(Arturo SoriaY Mata )。

城市沿一条高速度、高运动量的周线向前发展。

城市有一条宽阔的道路作为脊椎,城市宽度应有限制,但城市长度可以无限。

沿道路脊椎可布置一条或多条电气铁路运输线,可铺设供水、供电等各种地下工程管线。

最理想的方案是沿道路两边进行建设,城市宽度为500图4工业城市图5马德里外带形城市 图6马德里周围马蹄形带形城市米,城市长度无线。

实践:1882年马德里外4.8公里的带形城市(图5)和1982年连接原有城镇后的马德里周围规划的马蹄形带形城市方案(图6)5保护自然、建设绿地与园林系统内容:马歇尔的“人与自然正确合作”理论实践:1859年奥姆史塔德Olmsted纽约中央公园设计,1870年《公园与城市扩建》著述意义:城市公共绿地理论和规划的推广二、20世纪二次世界大战前理论20世纪初西方国家城市问题为1、工业革命后。

新的阶级迅速成长,社会秩序变更,19世纪后城市化进程进一步加速。

2、新技术的问世造成的变革。

三个阶段:1917-23年的危机与新建筑运动1924-29年的相对稳定与兴盛1929-39年的活跃与潜在危1、1916年纽约制定了第一次区划法规(Zoning Law),公认的区划法的开端。

目的在于保护现有地产价值和保证空气和阳光。

后又制定基地管理法(Subdicision Control Act),它是根据建筑管理规则以指导代建基地总平面的初步设计。

这两个法对城市新辟地段的开发起到控制作用。

2、田园城市、城郊居住区与盖迪斯内容:翁温、帕克尔的社会性综合社区---田园城郊宽大绿带围绕新城,1905-1909年伦敦西北的社会性综合社区的成功试验。

3、盖迪斯对区域规划和城市规划的贡献内容:苏兰生物学家盖迪斯,1883年至1919年。

强调公众参与和必须把城市变成一个获得有机整体。

1915年《进化中的城市》(City in Evolution)意义:牢固地把规划建立在研究客观现实的基础上,成为西方城市科学走向综合的奠基人,首次提出人文地理学提供规划的基础。

指出了工业的集聚和经济规模的扩大已经造成一些地区的城市发展显著集中。

这种条件下城市规划及成为城市地区的规划,把城市和乡村的规划都纳入进来,即包括若干城镇和他们四周的影响范围。

4、沙里宁的有机疏散理论(Organnic Decentralization)内容:1918年芬兰建筑师伊里尔-沙里宁(Eliel Saarinen)城市作为一个机体,是和生命有机体的内部秩序一致的,不能听其自然低凝成一大块,而要把城市的人口和工作岗位分散到可供合理发展的离开中心的地域上去。

重工业不应安排在中心城市的位置上,轻工业也应疏散出去,这些腾出来的大面积应用已开辟绿地。

个人日常的生活和工作,即“日常活动”可做集中的布置,不经常的“偶然活动”则做分散布置。

实践:1918年大赫尔辛基方案(图7)图7沙里宁大赫尔辛基规划意义:对其后欧美各国发展新城、改建旧城,以致大城市向城郊疏散扩展的工作均起着重要的影响。

5 、未来主义城市内容:20世纪初意大利的文学艺术流派未来派(Futurism)。

1909年意大利作家马里内蒂在第一次“未来主义宣言”中宣扬工厂、机器、火车、飞机等的威力,赞美现代大城市。

对现代生活的运动变化、速度、节奏表示欣喜。

否定艺术的规律和传统,主张创造一种全新的未来的艺术。

6、格里芬的堪培拉规划内容:1911年4月首都规划国际竞赛,格里芬(Griffin)方案获选。

利用地形,把自然风貌同城市景观融为一体,是堪培拉作为全国的政治中心,又具有城市生活魅力。

规划人口为25000人,用地面积为30平方公里。

享有“田园城市”盛誉。

7、勒.柯布西耶的“明日的城市”内容:“城市集中主义”,1922年《明日的城市》(The City if Tomorrow)(图8),1933年发表的《阳光城.(The Radiant City)。

1925年巴黎改建的新设想方案即伏艾森(Voison)规划(图9)。

图8 柯布西耶光明城市图9 柯布西耶伏艾森规划城市规划观点:(1)传统的城市,由于规模的增长和市中心拥挤程度的加剧,已出现功能性的老朽。

(2)关于拥挤的问题可以用提高密度来解决。

(3)主张调整城市内部的密度分布。

(4)他论证了新的城市布局形式可以容纳一个新型的、高效率的城市交通系统。

中心思想是疏散城市中心、提高密度、改善交通、提供绿地、阳光和空间。

8、居住组群与街坊建设居住组群内容:格鲁比乌斯,1930年如建筑层数增加则建筑密度增加的相应幅度减少,并得出如阳光角度相同,用地内科建筑的面积,院落式(周边式)要比塔式大。

主张大城市建造10~12层的高层住宅,认为“高层住宅的空气阳光最好,建筑物之间的距离拉大,可以有大块儿的绿地供孩子们嬉戏。

”街坊建设内容:1927~1929年,格罗比乌斯设计的弹幕斯托克居住区(Dammer Stock Housing)和西门子居住区(BerlinSiemens Stadt Housing)。

在群体布置上,安好的朝向采取行列式的布局。

在建筑和街道的关系上,有意地打破甬道或沿街的布置方式。

(图10)图10斯图加特住宅建筑展览会街坊设计平面9、卫星城理论内容:雷蒙.恩温,1922年出版了《卫星城市的建设》(The Building of Satellite Towns)(图11)卫星城市系在大城市附近,并在生产、经济和文化生活等方面受中心城市的吸引而发展起来的城市或工人镇。

实践:1927年,恩温主持的大伦敦区域规划10、雷德伯恩体系内容:1933年,美国建筑师地泰恩(Clarence Stein)特点:绿地、住宅和人行步道有机地配置在一起,道路布置成曲线,人车分离,建筑密度低,住宅组成配置、形成口袋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