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建筑史绪 论

合集下载

中国建筑史ppt

中国建筑史ppt

中国建筑史ppt中国建筑史中国作为全球文明古国之一,拥有悠久的建筑历史。

在中国建筑史上,可以追溯到公元前5000年的仰韶文化时期,这是中国最早的建筑实践之一。

随着时间的推移,中国的建筑演变出了丰富多样的特色和风格。

本文将概述中国建筑史的主要时期和其在世界建筑史中的地位。

1. 先秦时期先秦时期(公元前221年之前)是中国建筑史的起点。

在这个时期,中国建筑的主要特点是重视皇权和宗教仪式。

一些代表性的建筑包括先秦古墓、古代都城遗址等。

这些建筑展示了当时的社会结构和权力分布。

2. 秦汉时期秦汉时期(公元前221年-公元220年)标志着中国建筑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伴随着秦始皇统一中国和汉朝的兴起,宫殿、陵墓和宗教建筑开始呈现出更加宏伟和壮观的规模。

这个时期最著名的建筑是秦始皇陵和洛阳白马寺。

3. 魏晋南北朝时期魏晋南北朝时期(公元220年-公元589年)是中国建筑史上一个多元文化融合的阶段。

此时期的建筑风格受到了中原文化、北方游牧文化和外来民族文化的影响。

例如,北方的宫殿和庙宇采用了游牧民族的设计手法,而南方的建筑则融合了中原文化的风格。

4. 唐宋时期唐宋时期(公元618年-公元1279年)是中国建筑艺术的黄金时期。

在这个时期,中国建筑迎来了繁荣和进步。

唐朝的辽阳王陵和宋朝的灵岩寺都是当时的代表作品。

同时,佛教寺庙和官方建筑也得到了更多的关注和发展。

5. 元明清时期元明清时期(公元1279年-公元1911年)是中国建筑史上最后一个重要的阶段。

元朝在建筑上引入了蒙古和西亚的风格,如北京的故宫和突尼斯陵墓。

明朝继承了元朝的建筑传统,并进一步发展了传统文化。

清朝则致力于保护和恢复古代建筑,如颐和园和南京夫子庙。

总结起来,中国建筑史上的每个时期都有着独特的特色和贡献。

无论是建筑的规模、艺术性还是技术上的创新,中国建筑都在全球范围内产生了深远影响。

中国建筑不仅仅是一种实用的生活方式,也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通过研究中国建筑史,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中国传统文化,并延续和传承这一独特的艺术遗产。

01绪论

01绪论

六、建筑类型 1、居住建筑——各地区、各民族、各阶层的城市与乡村住宅。 2、政权建筑及其附属设施——帝王宫殿、中央政府各部门及府县衙署、贡院、 邮铺、驿站、公馆、军营、仓库等。 3、礼制建筑——以天地、鬼神为崇拜核心而设立的祭祀性建筑。 4、宗教建筑——佛教寺院、道教宫观、基督教堂、摩尼教寺庙、伊斯兰寺庙等 5、商业与手工业建筑——商铺、会馆、旅店、酒楼、作坊、塌坊、水磨坊、造 船厂等 6、教育、文化、娱乐建筑——国子监、书院、观象台、藏书楼、戏台、戏场等 7、园林与风景建筑——皇家园林、私家园林、寺庙园林、衙署园圃等 8、市政建筑——钟鼓楼、望火楼、路亭、桥梁、惠民药局、养济院、漏泽院等 9、标志建筑——风水塔、航标塔、牌坊、华表等 10、防御建筑——城垣、城楼、窝铺、串楼、墩台等
七、工官制度
完全相当于现代建筑师性质的专业人员在古代是不存在的,工官制度是中 国古代中央集权与官本位体制的产物。工官时城市建设和建筑营造的具体 掌管着和实施者,对古代建筑的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 工官集制定法令法规、规划设计、征集工匠、采办材料、组织施工于一 身,实行一揽子领导与管理。
、工官制度
四、建筑群的组合 中国古代建筑以群体组合见长。庭院是中国古代建筑群体布局的灵魂。
四、建筑群的组合 中国古代建筑以群体组合见长。庭院是中国古代建筑群体布局的灵魂。
四、建筑群的组合 中国古代建筑以群体组合见长。庭院是中国古代建筑群体布局的灵魂。
四、建筑群的组合 中国古代建筑以群体组合见长。庭院是中国古代建筑群体布局的灵魂。
四、建筑群的组合 中国古代建筑以群体组合见长。庭院是中国古代建筑群体布局的灵魂。
四、建筑群的组合 中国古代建筑以群体组合见长。庭院是中国古代建筑群体布局的灵魂。
五、建筑与环境 1、善择基址 2、因地制宜 3、整治环境 4、心理补偿

中国建筑史元明清建筑

中国建筑史元明清建筑
北京四合院符合气候条件:院内采 纳阳光,四周房可以遮避寒风 。院 子方正亲切,院内可置树木、花草、 奇石、鱼缸,是家人团聚的极好场所。 北京四合院体现传统伦理观念:能区 别长幼男女,合乎儒家的秩序。
中国建筑史元明清建筑
江浙地区民居
浙江东阳有大量的明清民居,它们以院落的形式出现,但严谨、规整, 左右对称、具有明显的理性。其中较小的,有朝南正房三间、左右两头 各两间,东西厢房各一间,称为“九间头”,组成三合院。较大有正房3 间,东西厢房各5间,称“十三间头”,组成三合院。其正、厢房屋全为 两层楼房,并有前廊朝向内院。
PPT文档演模板
中国建筑史元明清建筑
• 为了突出帝王至高无上的权威,故宫有一条贯穿宫城南北的中轴线,在这条中轴线上, 按照“前朝后寝”的古制,布置着帝王发号施令,象征政权中心的三大殿(奉天殿,华 盖殿,谨身殿)和帝后居住的后三宫(乾清宫,交泰殿,坤宁宫)。
• 两条次要轴线和中央轴线之间,有斋宫及养心殿,其后即为嫔妃妃居住的东西六宫。
西晋末年,黄河流域的部分汉人因避战乱南 迁,至赣、闽、粤地,被当地人称为“客家”, 即“客居异地之人”。
闽南龙岩、上柱与永定一带的客家圆楼,是 一种聚族而居的堡垒式民居。它夯土筑墙.高度 可达5层,直径达70m以上,在中国乃至世界民居 中都是一种极为独特的形式。3层楼的圆楼,底 层供炊事、贮藏和圈养家畜用,不开窗。上两层 住人,向外开窗,内侧则为贯穿全楼的走廊。圆 楼中央有平房祠堂,是族人祭祀的地方,也是族 人活动的公共场所。
PPT文档演模板
中国建筑史元明清建筑
北京四合院民居 北京四分院是北方院落民居中最
有代表性的,是具有高级文化形态 的民居类型
北京四合院有大小之分,小的只 有一个院,大些的有前院和后院。 典型的四合院平面约为正方形,四 周建房,以房之后墙为院墙。正房 坐北朝南,尺度最大,地位最显; 左右为东西两厢,正房与厢房间的 庭院是交通、绿化用地和家人的活 动场所。庭院南端正个有垂花门, 出门,为一东西向的狭长小院,其 南的房子称“倒座”,是客房、男 佣住房和堆放杂物的地方。院子的 大门开在在东南角,在明清人看来。 此乃吉利的方向。

浅谈中国建筑史

浅谈中国建筑史

浅谈中国建筑史【摘要】:中国建筑的文化有自己的特色并且丰富多彩。

【关键词】:建筑史;文化;特色;中国建筑自其源始以至于今,未尝一时停止其活动,其蜕变为继续的,故欲强为划分时期,本为一种不合理且不易为之事。

然因历朝之更替,文化活动潮平之起落,以及因现存资料之多寡,姑分为下列各时期。

一、上古或原始时期(公元前200年以前) 自上古以至秦。

此期间文献与实物双方资料皆极缺乏。

殷周战国以来城郭宫室陵墓遗址虽已有多处确经认定,但尚有待于考古家之发掘。

殷以前则尚无实物可考焉。

中国建筑之原始,究起自何时,殆将永远笼罩于史前之玄秘中。

”上古穴居而野处,后世圣人易之以宫室,上栋下字,以蔽风雨”。

此固为后世之推测然其所说穴居之习,固无疑义,直至今日,河南山西一带居民,穴居仍极普遍。

宫室与穴居可以同时并存,未必前后相替也。

二、两汉时期(公元前204 -公元220年) 此四百余年间为中国建筑发育时期,建筑事业极为活跃,史籍中关于建筑之记载颇为丰富,建筑之结构形状则有遗物可考其大略。

但现存真正之建筑遗物,则仅墓室墓阙数处,他为间接之材料,如冥器汉刻之类。

阶基为中国建筑三大部分之一。

其在汉代,未央宫前殿,”疏龙首山以为殿台”;”重轩三阶”,文献可稽。

川康诸阙亦有下以阶基承托,阶基四周刻作若干矮柱及斗者。

画像石中,厅堂及阙下亦多有阶基,亦用矮柱以承阶面,柱与柱之间刻水平横线,殆以表示砖缝。

直至唐五代,此法尚极通行。

柱及础彭山崖墓中柱多八角形,间亦有方者,均肥短而收杀急。

柱之高者,其高仅及柱下径之三点三六倍,短者仅一点四倍。

柱上或施斗拱,或仅施大斗,柱下之础石多方形,雕琢均极粗鲁。

孝堂山石室正中亦立一八角柱,高为径之三点一四倍,上下同径无收杀。

其上施大斗一枚,其下以同形之斗覆置为础。

出土汉墓砖中亦有上有斗下有斗形础之圆柱或八角柱,殆即此类柱之砖制者;但较为修长,其高可及径之五六倍。

画像石中所见柱,难以判其为方为圆,柱下之础石,似有向上凸起而将柱底凹入,使相卯合者。

中国古建筑欣赏与设计

中国古建筑欣赏与设计

中国古建筑欣赏与设计完整版中国古建筑欣赏绪论(一)1一种建筑物背后承载了诸多思想文化内涵, 如下哪项文化要素无法在建筑物中展现出来?()A、哲学B、政治C、民俗D.饮食习惯对旳答案: D2建筑是石头旳史书, 对这句话理解错误旳是()。

A.建筑是用实物来保持人类历史旳方式B、建筑就仿佛是写在石头上旳文字, 有无都不会影响后人对历史旳解读C.建筑旳历史是人眼睛可以真真切切看见旳历史D.建筑以其生动旳形象记录了人类历史对旳答案: B3如下哪栋古建筑至今尚未被拆除?()A.梁思成林徽因在北京旳故居B.蒋介石在重庆旳行营C.岳麓书院D.北京古城墙对旳答案: C4如下哪个中国历史上旳古都至今还保留完好?()A、北京B、长安C、开封D、南京对旳答案: A5中国旳古建筑可以体现出“门当户对”一说。

()对旳答案: ×中国古建筑欣赏绪论(二)1如今看到旳天心阁城墙建于如下哪个朝代?()A、唐代B、明代C、元代D、清代对旳答案: D2如下哪一点不是长沙古城墙宝贵旳原因?()A.几种朝代旳叠加B.体现了不一样朝代旳建筑特点C、地处闹市繁华区, 寸土寸金D.城墙上面旳刻字体现了长沙城旳历史对旳答案: C3如下哪栋具有历史意义但已经被拆除旳古建筑不属于长沙?()A.国民党省政府大礼堂——中山纪念堂B.梁思成林徽因故居C.中山路百货大楼D.西长街教堂对旳答案: B4长沙历史上有三次著名旳都市包围战。

()对旳答案: √5长沙是全国第二批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

()对旳答案: ×中国古建筑欣赏绪论(三)1如下哪部著作不属于日本著名建筑学家伊东忠太?()A.《日本建筑研究》B.《东洋建筑研究》C.《为何研究中国建筑》D.《见学记行》对旳答案: C2著名旳五台山佛光寺大殿建于哪个朝代?()A、唐朝B、汉代C、元朝D、明代对旳答案: A一种都市最宝贵旳特色应当是()。

A.高度发展旳经济B.高楼大厦C.历史文化特色D.人均收入对旳答案: C4文化遗产属于全世界, 不是一种国家或一种民族旳。

中国建筑史——宫殿分析

中国建筑史——宫殿分析

中国建筑史——宫殿分析中国建筑史可以追溯到几千年前的古代文明时期,而中国的宫殿建筑作为中国古代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其发展历程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无论是建筑样式、结构设计还是装饰艺术,中国宫殿建筑都有独特之处。

本文将对中国宫殿建筑的发展历程和特点进行详细分析。

首先,中国宫殿建筑的发展历程可以分为两个重要阶段:古代宫殿和封建时期宫殿。

古代宫殿以商、周、秦汉时期为主,而封建时期宫殿的发展则包括六朝、唐、宋、元、明、清等朝代。

古代宫殿建筑多以城墙、殿堂、台基、台阁等建筑形式为主。

其中商、周时期的宫殿多为方形布局,以及院落和门厅等构筑物。

古代宫殿的建筑材料大多以木、土和石为主,形成了中国古代建筑独特的风格。

而封建时期宫殿则更加注重宏伟壮观的建筑造型和繁复的装饰艺术。

其次,中国宫殿建筑在结构设计方面也有独特之处。

中国历代宫殿建筑常采用"三进院"或"五进院"的布局,以及"朝殿"和"后宫"的分布。

这种布局方式使得整个宫殿看起来庞大而壮观,体现了尊贵和权威。

另外,中国宫殿建筑的装饰艺术非常丰富多样。

在古代宫殿建筑中,常采用彩画、彩塑、彩灯等艺术形式进行室内外装饰。

而在封建时期宫殿建筑中,经常使用琉璃、彩釉瓷砖、漆器等高级装饰材料,以及雕塑、彩绘和珐琅技法等工艺手法进行装饰。

最后,中国宫殿建筑在建筑样式方面也有显著特点。

在古代宫殿建筑中,多采用传统的硬山砖木结构,以及回廊、亭台等饰物。

而在封建时期宫殿建筑中,根据不同的朝代和地域特点,采用了多种建筑样式,如唐代的大型方形宫殿、宋代的悬山式建筑、明代的重檐歇山式建筑等。

总而言之,中国宫殿建筑作为中国古代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其发展历程中体现了中国古代建筑的独特魅力。

无论是建筑样式、结构设计还是装饰艺术,中国宫殿建筑都融汇了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内涵。

因此,中国宫殿建筑不仅仅是一种建筑形式,更是中国古代文明的瑰宝,对于研究中国建筑史具有重要意义。

01关于学习中国建筑史的几个问题

01关于学习中国建筑史的几个问题

3、How — 如何学习建筑史
3、How — 如何学习建筑史
• • • • 关注逻辑性与历史必然性 从设计角度思考中国古代建筑 用古人的思维方式思考古代的建筑 图的重要性——眼到、手到、心到
4、Setting — 中国建筑史研究概况
4.1 研究古代建筑的相关文献 4.2 近代对中国古代建筑的研究 4.3 九十年代的中国建筑史研究
①权利文化与城市、宫殿、住宅等 ②宗教文化与坛庙、陵墓、塔、石窟、寺庙、祠观等 ③士大夫(文人骚客)文化与园林
1、Why — 为什么学习中国建筑史
• 以古鉴金 • 换位思考
2、What — 建筑史是什么及建筑史的内容
2.1 有关于历史的一些基本概念 2.2 建筑史的主要内容 • 建筑的历史 • 历史上的建筑
4、Setting — 中国建筑史研究概况
4.2 近代对中国古代建筑的研究
• 姚承祖与《营造法原》1866—1939
“本书是记载我国江南地区传统建筑做法的专著,原稿系苏 州营造家姚承祖先生晚年遗著,由张至刚教授增编整理 成册,全书按各部位做法,系统地阐述了江南传统建筑 的型制、构造、配料、工限等内容,兼及江南园林建筑 的布局和构造,材料十分丰富。书中还附有照片一百七 十二帧,版图五十一幅。本书对设计研究传统形式建筑 及维修古建筑有较大的参考价值。”
先后整理出版宋营造法式清工程做法则例的建筑古籍编辑发行专业杂志中国营造学社汇刊刘敦桢云南塔幢刘致平云南东北向考察记云南一颗印云南一颗印被公认为研究中国乡土民居的开山之作4setting中国建筑史研究概况41研究古代建筑的相关文献考工记木经宋营造法式鲁班经明园冶清工程做法则例42近代对中国古代建筑的研究1949年以后的中国建筑史研究刘致平中国建筑类型与结构梁思成营造法式注释刘敦桢中国住宅概说苏州古典园林中国古代建筑史童寯江南园林志陈明达营造法式大木做研究应县木塔中科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中国古代建筑技术史陈从周苏州园林说园贺业钜考工记营国制度研究李允鉌华夏意匠4setting中国建筑史研究概况41研究古代建筑的相关文献42近代对中国古代建筑的研究43九十年代的中国建筑史研究4setting中国建筑史研究概况43九十年代的中国建筑史研究从中心移向边缘以中原为中心进行发散以汉民族活动为主对边缘视域的重视周边国家建筑的研究乡土建筑研究西域文化与华夏建筑的变迁东南亚与西南少数民族的文化探索中日古代建筑大木技术的源流与变迁浙江民居吉林民居云南民居云南民族住屋文化4setting中国建筑史研究概况43九十年代的中国建筑史研究从中观转向林木互见对中国古代各种类型建筑的研究探讨型制手法空间技术及观念等基本上属于对历史上单个或群体的认识和研究是一种不近不远的中观把握

中国建筑史的一些总结资料+2008

中国建筑史的一些总结资料+2008

中国建筑史的一些总结资料2005-5-27 10:30 AM这里总结的很全的,大家可以看看(极有用的建筑史资料)一.名词及条目①,L 中国木构架体系形成于汉代,成熟于唐代,宋代在成熟化的基础上精致化,明清则达到高度成熟阶段.②,J 副阶:宋称,殿阁等个体建筑周围环绕的廊子(形成重檐屋顶),称为副阶.③,L 间:四柱之间的空间或两榀梁架之间的空间(一般指第二种), 若两排柱子很近则其中间部分称之为出廊(周围廊,前后廊,前出廊,不出廊四种).④,J 卷杀:对木构件曲线轮廓的一种加工方法.⑤,L 在官式建筑的构筑形制上,区分为大木大式建筑和大木小式建筑.大式建筑主要用于坛庙,宫殿,苑囿,陵墓,城楼,府第,衙署和官修寺庙等组群的主要,次要殿屋,属于高等级建筑.小式建筑主要用于民宅,店肆等民间建筑和重要组群中的辅助用房,属于低等次建筑.其区别为:①间架,大式建筑开间可到九间,特例用到11间,通进深可到11架,特例到13架.小式建筑开间只能做到三五间,通进深不多于7架,一般以3,4,5架居多.②出廊,大式建筑可用各种出廊方式,而小式建筑只能用到前后廊,不许做周围廊.③屋顶,大式建筑可以用各种屋顶形式和琉璃瓦件.小式建筑只能用硬山,悬山及其卷棚做法-,不许用庑殿,歇山,不许做重檐,不许用筒瓦和琉璃瓦件.④大木构件,大式建筑可以用斗拱,也可以不用.小式建筑不许用斗拱.在梁架构件中,大式建筑增添了飞椽,随梁枋,角脊,伏脊木等构件.6,J伏脊木;被脊固定于脊桁上,截面为六角形,在伏脊木两侧朝下的斜面上开椽窝以插脑椽. 伏脊木仅在明清才出现的(唐宋时期没有),且仅用于大式建筑中.7,L合角吻:重檐建筑的下檐槫(音团tuan)脊或屋顶转角处的装饰兽.8 ,J螭首:①传说中的怪兽,用于建筑屋顶的装饰,是套兽采用的主要形式.????:②古代彝器,碑额,庭柱,殿阶上及印章上的螭龙头像.????9 ,L<<考工记>>(战国):”匠人营国,方九里,旁三门,国中九经九纬,经涂九轨,左祖右社,面朝后市,市朝一夫.一般解释为:都城九里见方,每边辟三门,纵横各九条道路,南北道路宽九条车轨,东面为祖庙,西面为社稷坛,前面是朝廷宫室,后面是市场和居民区.朝廷宫室市场占地一百亩.(涂,道路.一夫,一百亩)(注意,这是<<考工记>>中记载的都城制度,左祖右社,人面朝南时,左东右西.)10,J经幢:①刻有佛的名字或经咒的石柱子,柱身多为六角形或圆形.(现代汉语词典)②在八角形的石柱上刻经文(陀罗尼经),用以宣扬佛法的纪念性建筑物.始见于唐,到宋辽时颇有发展,以后又少见.一般由基座,幢身,幢顶三部分组成.(中建史)11,L覆盆:柱础的露明部分加工成外凸的束线线脚,如盆覆盖.12,J垂带踏跺:高等级建筑的台阶做法,其正面轴线上称正阶踏跺,两旁称垂手踏跺,侧面称抄手踏跺.13,L角柱石:立在台基角部,其间砌陡板石与角柱齐平,上盖阶条石,下部为土衬石.14,J柱顶石:下衬磉墩,上附柱础,长为两倍的柱径,厚为柱径.15,L垂带石:在垂带踏跺两旁,其中线与明间檐柱中线重合,尺寸同阶条石,清代不砌象眼.16,J象眼石:清代用三角石砌成的垂带石侧面.17,L砚窝石:埋在台阶底下,用以抵抗台阶推力.18,J须弥座:高级建筑的台基.源于佛座,由多层砖石构件叠埋而成,一般多用于宫殿,庙宇等重要建筑物上.19,L抱鼓石:用于石栏结束处,阻住栏杆不使它掉下来.另为优美形象,作为栏杆尽端处理.20,J步架:檩与檩之间的距离称为步架,一般情况下一步架为22斗口.21,L檐不过步:指从挑檐檩到檐端的距离小于一步架(22斗口).22,J举折法:宋代建筑屋顶构架的做法,求得的屋面由若干折线构成.23,L举架法:清代大屋顶的构架做法,其举高通过步架求得.殿.有单檐,重檐两种,单檐又称五脊殿.25,L歇山:中国古代建筑中等级仅次于庑殿的屋顶样式,形式上看是两坡顶加周围廊的结果.宋称九脊殿,有单檐,重檐,卷棚等形式.26,J如意踏步:是不用垂带石,只用踏跺的做法,形式比较自由.27,L叉柱造:将上层檐柱底部十字开口,插在平座柱上的斗拱内,而平座柱又插在下檐柱斗拱上,但向内退半柱径.28,J缠柱造:它是在下层柱端增加一根斜梁,将上层柱立于此梁上.在结构上和外观上都比较妥善.但需增加梁,角部每面还要增加一组斗拱――附斛(音胡hu).29,L圭角:清式须弥座的最下层部分,整个高度分51份,圭角高度为10份.30,J墀(音池chi)头:山墙的侧面(即建筑的正立面方向)在连檐与拔檐砖之间嵌放一块雕刻花纹或人物的戗脊砖.称为墀头.31,L霸王拳:额枋在角柱处出头的一种艺术处理式样.清代老角梁头也作成霸王拳式样.32,J雀台:飞檐椽头钉连檐及瓦口,钉时连檐需距椽头半斗口,称为雀台.33,L槅扇:用以隔断,带槅扇门的可做建筑的外门,槅扇由边梃和抹头组成,大致划分为花心(槅心)和裙版两部.花心是透光通气的部分,用细木棂子,裙版雕刻图案文字等.大多用于宫殿,庙宇,高级住宅.34,J借景:借――充分利用周围环境中有利的条件,如"因高筑山,就低造水","俗则屏之,嘉则收之"都是借的体现,属于私家园林的设计手法中扩大空间的手法中"不尽尽之"的一种手法.(外景被看到,借鉴到园中)35,L平身科:柱与柱之间的斗拱,清代称平身科,既为宋代的补间铺作.没有梁架在其上,没有受力.36,J角科:角柱上的斗拱,清代称角科,宋代称转角铺作.37,L柱头科:一般柱子上的斗拱,清称柱头科.宋称柱头铺作.承托梁,受力斗拱.38,J间的名称:建筑中因位置不同而异,正中的一间称明间(宋称当心间),其左右称次间,再外的称梢间,最外的称尽间,九间以上的建筑则增加次间数.39,L四椽栿:相当于明清的五架梁,承传五个檩的力,长(四步架)四架椽.40,J明栿:平闇(音暗an)(室内吊顶或天花板的一种)以下,或砌上明造,即设有吊顶的室内中,露明可见的栿(梁).其做工精致细腻,力求美观.41,L草栿:在平闇,平棊(音其qi)上看不见的栿,由于看不见,所以制造粗略,未经任何艺术加工,制作潦草,故称之为草栿.42,J平闇:为了不露出建筑梁架,常在梁下用天花枋组成木框,框内放置密且小的方格。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节 绪论
– (3)有机: • 室内空间可以灵活分隔,以满足不同功能的要求; • 易于与环境融为一体,室内外空间相互流通渗透
第一节 绪论
• 5、屋顶
– 中国古代建筑在建筑形态上最显著的特征就是中国 建筑特有的大屋顶。硕大的屋顶经过曲线、曲面的 处理,显得不那么沉重和笨拙,再加上一些装饰, 大屋顶甚至成了中国古代建筑富有情趣的一个部分。
柱安 头徽 直宏 接村 承某 担住 檩宅 条阁 。楼
上 拍 摄 到 的 穿 斗 做 法 ,
抬梁式木构架室内柱子少,空间开阔;但整 体性不好,抗风能力差。穿斗木构架室内柱 子多,空间拥挤,但是整体性强,抗风能力 强。如果要获得室内空间开敞,同时整体抗 风性能强的建筑,怎么办?
——山面采用穿斗木构架,以获得良好的抗 风能力;室内采用抬梁木构架,以获得较大 的室内空间。
第一节 绪论
穿斗式木构架— —由柱距较密柱径
较细的落地柱与短 柱直接承檩,柱间 不施梁而用若干穿 枋联系,并以挑枋 承托出檐。
用料较小,整体性 强,山面抗风性能 好,室内空间不开 阔。广泛应用于我 国南方地区。
穿斗式木构架 抬梁式木构架
正在施工中的穿斗式木构架
南方某建筑山墙面上呈现的穿斗做法
第一节 绪论
– 中国传统木构建筑的基本特征与概念
• 1、中国木构建筑的基本结构类型
– (1)抬梁式; – (2)穿斗式;
第一节 绪论
抬梁式木构架— —在屋基上立柱,
柱上支梁,梁上放 短柱,其上再支梁, 梁的两端并承檩; 如是层叠而上,在 最上层的梁中央放 脊瓜柱以承脊檩。
可以减少柱子数量 以获得较大的室内 空间,但耗材多。 适用于宫殿、庙宇 等重要的北方建筑。
– 以“院落”为中心的建筑群体组织方式成为中国古 典建筑形式的最大原因是“院”这种性质的空间是 为所有人必需的。人自从生活在人工环境之后就开 始和自然有一种隔离,在性质上,“院”是外界环 境和室内环境的一种过渡,在生活中,人的思想感 情是要求有这种过渡性质的环境的。因此院子成为 中国古典建筑平面组织的一个重要内容。
中国古代建筑史
1、中国古代建筑多样性形成的因素。 2、关于木构架建筑成为中国古代建筑主流原
因的不同解释。
– 气候说、技术说、性格说、宗教说
3、木构架承重结构的优势。
– 取材方便:取、材 – 适应性强,可亭、可厅、可居、可藏 – 有较强的抗震能力:柔性构造 – 施工速度快:模数制、定型化,施工面广 – 便于拆迁,修缮:榫卯结构
尴尬的表情——商堡(1526~1544年)
– 所谓数:将各种不同用途的部分分处在不同的“单 座建筑”之中,由一座变多座,小组变大组,以建 筑群为基础,一个层次接着一个层次地广布在一个 大空间中,构成一个广阔的有组织的人工环境。中 国古典建筑基本上采取了这个方式,因此产生了一 系列包括座数极多的建筑群,将封闭的露天空间, 自然景物同时组织到建筑的构图中来。
– 由于中国古典建筑的规模基础在“数”所构成的基 础上,对于单座建筑的面积大小则增加到一定的限 度就停止了。
中国传统建筑的每一 个单位,基本上是一 组或者多组围绕着一 个中心空间(院落) 而组成的建筑群。我 们可以考证出这种形 态随着房屋的产生就 有了。
石器时代就存在着一种“向 心形”住宅聚落的布局
河南偃师二里头一号宫殿遗址
第一节 绪论
– 斗拱的变化趋势 :唐宋——明清,由大变 小,由雄壮而纤巧,分布由疏郎而繁密,由 拱或斗科、牌科(江南叫法) – 分类:依据所处位置的不同分为柱头科(柱头铺
作)、平身科(柱间铺作)和角科(转角铺作)。
清代五踩柱头科斗拱
– 形式众多 – 造型优美
• 中国古建筑曲面屋顶的形成存在诸多不同的解 释:
• (1)结构上的原因
• (2)建造上的原因
– “中国屋面之所以有凹曲线,主要是因为立柱多,不同高 的柱头彼此不能划一直线,所以宁愿逐渐加举作成凹曲线, 以免屋面有高低不平之处,久而久之,我们对于凹曲面反 而为美”——刘致平
第一节 绪论
– (2)真实: • 对建筑结构的真实性显示 • 除了特别重要的建筑在室内设置天花板之外,一 般的建筑都无保留的将所有的梁架全部暴露出来 (彻上明造),纵横交错的梁架本身就是一种结 构美 • 对于暴露的结构部件通常都会进行艺术的再加工, 并以表现木材力学性能的内在品质为前提,如柱 身的收分,卷杀,以及“梭柱”等
清代五踩平身科斗拱
清代5踩平身科斗拱侧视图
第一节 绪论
– 斗拱的主要构件:拱、斗、昂
第一节 绪论
• 3、中国传统木建筑的营造步骤
– 台基——柱础——立木架——铺盖屋面、砌墙、安 装门窗、油漆粉刷——铺设地面;
• 4、单体建筑的构成
第一节 绪论
– (1)简明:平面 以“间”为单位, 由“间”构成单 座建筑,而“间” 由两榀房架构成, 因此建筑物的平 面轮廓与结构布 置都十分简洁明 确,人们只需要 观察柱网布置, 就可以大体知道 建筑室内空间及 其上部结构的基 本情况。这为设 计和施工带来很 大的方便。
– “考中国屋盖上之曲线,其初非有意为之也。吾人所见草 屋稍旧者,与瓦屋之年久者,其屋面之中部,常显下曲之 形,是即曲线之所从来也。愈久则其曲之程度愈大,是可 知屋盖上之曲线,其初乃原因于技术与材料上之弱点而成 病象,非 以其美观而为之也。”——乐嘉藻
• (3)便于采光和排水
– “上尊而宇卑,则吐水急而流远”——《周礼. 冬官考工记 第六》
第一节 绪论
• 南北建筑的不同风格
南北建筑风格的不同体现在很多方面, 如色彩,体量,气势,空间,造型等等。
造成这种种差别的原因也很复杂,如政 治方面的原因,气候方面的原因,审美 观点方面的原因等等。
第一节 绪论
• 2、中国木构建筑的重要构件——斗拱
第一节 绪论
– 斗拱的作用:悬臂梁结构,承托出檐
• (4)纯粹的审美观点
• 六、建筑群体
– 随着社会生活日益复杂,建筑和建筑群体的规模也 越来越大,这种规模的增大,表现为两种不同的方 式:“量”与“数”。
– 所谓量:将更多更复杂的内容组织到一座房屋里面, 由小屋变大屋,由单层变多层,以单座房屋为基础, 在平面上以至空中作最大限度的伸展。西方古建筑 和现代建筑基本上是采用这种方式的,因此产生乐 一系列又高又大的建筑物,取得了巨大而变化丰富 的建筑“体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