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建筑史考研-重点知识点.

合集下载

中国建筑史考试重点总结

中国建筑史考试重点总结

中国建筑史木构建筑结构体系:穿斗式和抬梁式。

相比之下,穿斗式木构架用料小,整体性强,但柱子排列密,只有当室内空间尺度不大时(如居室、杂屋)才能使用;抬梁式木构架可采用跨度较大的梁,以减少柱子的数量,取得室内较大的空间,适用于宫殿、庙宇等建筑。

斗栱是中国木架建筑特有的结构部件,其作用是在柱子上伸出悬臂梁承托出檐部分的重量。

斗栱的主要构件:栱、斗、昂。

一座木架建筑的建造,首先做好台基,使室内地面高于室外地面,以求达到防水、防潮和保持室内干燥洁净的目的。

台基上则按柱网(柱子的分布状况)安置石质柱础,其作用是保护柱子不受地下水上升侵蚀而导致腐烂。

木架立起后,即可铺盖瓦屋面、砌墙、安装门窗、油漆粉刷、最后铺设砖地面(或石地面)。

中国古代单体建筑的特点是:简明、真实、有机。

单体建筑的另一特点是:平面、结构、造型的不可分割性。

庭院(是由屋宇、围墙、走廊围合而成的内向性封闭空间)是中国古代建筑群体布局的灵魂。

庭院的三种围合方式:一、在主房与院门之间用墙围合;二、主房与院门之间用廊围合,通常称之为“廊院”;三、主房前两侧东西相对各建厢房一座,前设院墙与院门,称之为“三合院”。

例:北京故宫。

处理建筑与环境的关系:一、善择基址。

二、因地制宜。

三、整治环境。

四、心理补偿。

中国最早出现的建筑:穴居和巢居。

建筑类型:1、居住建筑2、政权建筑及其附属设施3、礼制建筑4、宗教建筑5、商业与手工业建筑6、教育、文化、娱乐建筑7、园林与风景建筑8、市政建筑9、标志建筑10、防御建筑。

工官制度是中国古代中央集权与官本位体制的产物,是城市建设和建筑营造的具体掌管者和实施者。

最高工官:司空。

汉代以后:将作。

历史上有作为的工官:隋代宇文恺:观风行殿。

宋代李诫:《营造法式》。

中国古代两种发展模式:一在工官掌权下建造的官式建筑;二是各地自主建造的民间建筑。

第一章原始社会:发展极缓慢,从建造穴居和巢居开始,创造了原始的木架建筑。

奴隶社会:大量奴隶劳动和青铜工具的使用,出现了都城、宫殿、宗庙、陵墓等建筑,以夯土墙和木构架为主体,后期出现瓦屋彩绘的豪华宫殿。

《中国建筑史》重点整理

《中国建筑史》重点整理

中国建筑史中国最古老的神庙遗址(辽宁建平县牛河梁女神庙)中国已知最早,最严整的四合院建筑实例是(陕西岐山凤雏村早周遗址)我国已知最古老的居室装饰是(山西襄汾陶寺村龙山文化遗址)我国已知最早采用榫卯技术构筑木结构建筑遗存是(浙江余姚河姆渡遗址)在奴隶社会的商周时期,开始出现规模较大的宫殿陵墓祭祀监狱建筑,以及以宫、室为中心的大小城市。

与此同时,木构架也逐渐成为中国古代建筑的结构方式夏商周时期是木构架建筑体系的奠定时期汉代建筑:形成中国古代建筑的基本类型,包括宫殿,陵墓,苑囿等皇家建筑,明堂辟雍,宗庙等礼制建筑,中小型的居住建筑,以及佛教寺庙建筑,木构架的两种主要形式抬梁式和穿斗式都出现。

斗拱的形式多样,正处于未定型的活跃探索期。

多层楼兴起盛行,建筑组群庞大,显示出中国木构建筑到两汉时期已进入体系的形成时期。

三国魏晋南北朝时期:三国魏晋南北朝时期是充满民族斗争民族融合的时期。

佛教建筑的兴起,佛寺佛塔石窟和精美雕刻兴盛,陵墓建筑不甚发达,南朝陵墓神道两旁的雕刻颇有成就。

园林:魏晋南北朝,士人阶层兴起,玄学思想,山水文学开始兴盛,私家园林以士人园林为主。

家具:适应垂足而坐的高型家具开始丰富,胡坐逐渐取代了此前中原的席地而坐。

宋朝建筑特点:1城市结构和布局起了根本变化2木架建筑采用了古典的模数制建筑组合方面,在总平面上加强了进深方向的空间层次,以便衬托出主体建筑3建筑装修精美,色彩华丽。

4砖石建筑水平达到新的高度5园林建筑兴盛元明清时期:元明清时期是中国古代建筑发展的第三个高潮期,明清两代的建筑较唐宋时期的建筑缺少创造力,更趋向于程式化和装饰化。

明代建筑:1初期的建筑风格与宋元相近,中期的建筑风格严谨,而晚期的建筑风格趋向繁琐。

2砖已普遍用于民居砌墙,琉璃面砖,琉璃瓦也得到广泛应用3进一步发展了木构架技术趋于定型4建筑群的布置更为成熟5官式建筑形象严谨,装修,彩画,装饰日趋定型化6私家园林发达7明式家具闻名于世8风水术发展极盛。

中国建筑史考点总结

中国建筑史考点总结

中国建筑史考点总结一、名词解释1、昂:斗栱中斜向设置(与屋面平行)的杆件为“昂”,下昂的作用是在出挑长度不变的情况下减小出挑高度。

2、方上:汉代帝王陵墓形式,具体方法是挖坑筑石为墓,用黄土层层夯成覆斗形坟。

3、歇山顶:歇山顶的等级仅次于庑殿顶,由一条正脊,四条垂脊,四条戗脊组成,故称为九脊殿。

它也有单檐、重檐的形式。

4、额枋(阑额):位于柱上端联系与承重的构件,南北朝之前置于柱顶,隋唐以后移到柱间,可两根叠用,下边的叫由额,其中间用由额垫板。

5、雀替:安置于梁或阑额与柱交接处承托梁枋的木构件,可以缩短梁枋的净跨距离。

也用在柱间的落挂下,或为纯装饰性构件。

在一定程度上,增加梁头抗剪能力或减少梁枋间的跨距。

宋代称“角替”,清代称为“雀替”,又称为“插角”或“托木”。

6、彻上露明造:是指建筑物室内的顶部做法,如天花不做装饰,更不明藻井,而让屋顶梁架结构完全暴露。

7、计心造与偷心造:在斗栱(华栱、昂)的跳头上有与之垂直的横栱和枋为“计心造”,没有的是“偷心造”。

8、鱼沼飞梁:指方形沼池及其上架设的十字形桥。

9、和玺彩画:清代彩画的最高等级,仅用于宫殿、坛庙的主殿、堂、门等部位,以青、绿色为主色,它的两个特征是藻头为横“M”形,箍头、藻头、枋心上均画有象征帝王的龙纹。

二、填空1、中国四大名园:北京颐和园、河北承德避暑山庄、苏州拙政园、苏州留园。

2、石窟寺的种类:塔院式、佛寺式、僧院式。

3、清代彩画的等级次序由尊到卑依次:和玺彩画、旋子彩画、苏式彩画。

4、著作:战国时期-----《考工记》明代造园书籍-------《园冶》-------计成宋建筑方面重要术数------《营造法式》------李诫5、中国古典木构建筑的主要形式:抬梁式构架、穿斗式构架、井干式构架。

6、古典屋顶样式:硬山顶、悬山顶、歇山顶、庑殿顶、攒尖顶。

7、战国《考工记》载:“匠人营国,方九里,旁三门,国中九经九纬途九轨,左祖右社,面朝后市,市朝夫。

建筑史重点

建筑史重点

建筑史重点中国建筑史复习材料一、填空1、中国古典建筑由屋顶、墙柱、台基三部分组成。

2、斗拱的模数:宋代材分制、清代斗口制3、中国古代庭院布局机制:廊院式、合院式4、清代彩画的分类:和玺彩画、旋子彩画、苏式彩画5、我国发现最早的祭祀建筑:辽西牛河梁女神庙6、我国发现最早的坛庙形制:坛的型制雏形:内蒙古大青山原始祭坛遗址7、最早的宫殿遗址:河南偃师二里头遗址8、最早的四合院:陕西歧山凤雏村西周建筑遗址9、最早用正射投影工程图:兆域图10、中国古塔根据形式和结构分类:楼阁式塔、密檐塔、亭阁式塔11、中国古塔按功能分类:佛塔、经塔、舍利塔、墓塔、风水塔12、塔刹组成:刹座、刹身、刹顶、刹杆13、石窟的三大分类:塔院型、佛殿型、僧院型14、我国最早的石窟:新疆拜城克孜尔千佛洞15、中国四大石窟:甘肃敦煌莫高窟、山西大同云冈石窟、洛阳龙门石窟、甘肃天水麦积山石窟16、我国最早的地面石建筑:山东肥城孝堂山郭巨墓祠17、世界上最早的敞肩式拱桥:安济桥18、中国古代最大的殿堂:大明宫麟德殿19、我国现存最早的木构建筑:南禅寺大殿20、宋代是家具史上最重要的时期,由席座到垂足座21、我国现存唯一的木塔:山西应县佛宫寺释迦塔22、宋代陵墓特点:集中设陵;帝、后合葬;东南高西北低23、窑洞的分类:靠山窑、地坑窑、混合窑24、四合院门的类型:按建筑形式分类:屋宇式门(王府大门、广亮大门、如意门、蛮子门)、墙垣式门(随墙门、小门楼、西洋门);按照位置划分:宅门、内门25、中国古代最高朝会场所:辟雍26、周代三朝五门:外朝、治朝、燕朝;皋门、雉门、库门、应门、路门27、中国四大佛山:山西五台山、四川峨眉山、安徽九华山、浙江普陀山28、佛寺的类型:以佛塔为主的佛寺、以佛殿为主的佛寺29、塔的基本组成:地宫、塔基、塔身、塔刹二、名词解释斗拱:它位于木构架建筑的屋顶与屋身的过渡部分,主要作用是支撑出挑的屋檐,保持整体稳定,并将重量传递到柱子,同时具有装饰美化作用。

中国建筑史复习知识点

中国建筑史复习知识点

中国建筑史复习知识点名词解释1、明间即“当心间”指建筑物的中间一间2、闾里古代城市居民聚居之处,有称“里坊”,平面一般是方形或者矩形。

3、九脊屋顶即歇山顶,用于殿阁则称九脊殿,用于亭谢、厅堂则称厦两头造。

4、三朝五门大规模的礼仪性朝会、日常议会、定期朝会,三种。

5、斗子蜀柱即在短柱上加一斗,一种支撑体,用于木、石栏扳、或补间铺作位置上6、平坐高台或楼层用斗拱、枋子、铺扳等挑出,用于登高眺望。

7、四阿屋顶即四面坡的庑殿顶。

8、生起屋宇檐柱的角柱比当心间的两柱高2---12寸,其余也依次升高。

9、卷杀宋代拱梁柱等端部做弧型,形成柔美而又有弹性的外观10、明木伏与草伏相对而言,指天花以下的梁11、草木伏与明伏相对而言,指天花以上的梁,做法自由、粗糙。

12、金箱斗底槽宋代殿阁内的四种空间划分方式之一,特点是殿身内有一圈儿列柱与斗拱,将空间划分为内外两层,外层包内层。

13、分心槽用一列中柱将平面等分的做法。

14、副阶周匝塔身、殿身周围的一圈外廊。

15、黄肠题凑汉代帝王墓用短方木叠成椁墙,墙内放棺椁,短方木端部均指向棺椁。

16、铺作狭义上指斗拱,广义上指斗拱所在的结构层。

17、阕宫殿、陵墓、官衙大门前两侧个立一座建筑,形如门楼而中缺门扇,所以叫做阕18、腰檐塔与楼阁平坐之下的屋檐。

19、大木作建筑中的主要结构承重构件的处理。

大木构件包括柱.梁.枋.雀替.檩.椽以及斗栱等构件。

大木构件是木建筑比例尺度和形体外观的重要决定因素。

20、大木大式有斗拱的结构承重构件21、须弥座由多层砖石构件叠加而成,由佛座演变而来,形体复杂。

一般用于高级建筑。

开始形式简单,后来逐渐出现了莲瓣,角柱,间柱等,造型日益复杂。

22、重檐庑殿庑殿:又称作四阿屋顶,前后两坡相交处是正脊,左右两坡有四条垂脊.重檐庑殿,是在庑殿顶下又有短檐,四边有各有短垂脊,共九脊.是清代所有殿顶中的最高等级.23、鸱尾屋脊两端的饰物。

24、雀替意指置于梁枋下与柱相交的短木,可以缩短梁枋的净跨距离。

重大建筑史考研讲义

重大建筑史考研讲义

第一节中国古代建筑的基本知识1. 中国建筑史的概述中国古代建筑运用了木构框架结构体系,可分为承重的梁柱结构部分,即所谓大木作;仅为分隔空间或装饰之目的非承重装修部分,即所谓小木作。

大木作包括梁、檩、柱、枋、橼等,小木作包括门、窗、隔扇、屏风以及其他非结构部件。

中国古代木结构大致可分为抬梁式、穿斗式、井干式三种。

梁柱间运用榫卯结合,由于榫卯是铰接,因此这种方式使屋架在受水平外力(地震、风力等)时,能有一定的可变性与适应性。

北宋李诫所'著《营造法式》和清工部颁布的《工程做法则例》是我国古代最著名的两部建筑学术著作。

其中规定了类似于现代的建筑模数制(宋代用“材”,清代用“斗口”为标准)和构件的定型化。

斗拱是我国木构架建筑特有的结构组件,由方形的斗、升和矩形的棋、斜的昂组成。

在结构上挑出承重,并将屋顶的大面积荷载经斗拱传递到柱上。

斗拱有一定的装饰作用,又是屋顶梁架与柱子间在结构和外观上的过渡构件。

因此,斗拱具有结构与装饰的双重作用。

到了明清时期,斗拱尺寸变小,受力作用减少,逐渐演变为装饰性构件。

中国传统的单座建筑殿堂房舍等平面构成一般都以柱网的布置方式来表示,也就是说,单体平面主要是一种完全根据结构要求而来的形式,并没有因为使用功能的要求而成为一个复杂的组织。

比如,唐代的佛光寺大殿平面为.金厢斗底槽,即其平面结构布置是内外两圈柱。

我国木构建筑正面两檐柱间的水平距离称为“开间”,各开间宽度的总和称为“通面阔”。

开间汉代以前奇偶不限,汉代以后采用11及以下的奇数开间。

屋架上的檩和檩中心线之间的水平距离清代称为“步”。

各步距离的总和或侧面各开间宽度的总和称为“通进深”。

清代各步距离相等,宋代有相等、递增、递减及不规则排列的。

中国古建筑的屋顶形式分为5种主要类型,即庑殿、歇山、攒尖、悬山、硬山,按重要性可设重檐。

建筑物等级由高到低分别为①屋顶:重檐庑殿、重檐歇山、重檐攒尖、单檐庑殿、单檐歇山、单檐攒尖、悬山、硬山。

中国建筑史复习要点

中国建筑史复习要点

中国建筑史复习要点1、远古文化:浙江余姚河姆渡文化的特点是什么最早采用榫卯联接技术的木构干栏式古建筑和构件等2、中国宫殿建筑的特点是什么?(会画明清故宫的平面图,文字叙述其特点)中国古代宫殿建筑采取严格的中轴对称的布局方式:中轴线上的建筑高大华丽,轴线两侧的建筑相对低小简单。

中国宫殿的左前方通常设祖庙(也称太庙)供帝王祭拜祖先,右前方则设社稷坛供帝王祭祀土地神和粮食神(社为土地,稷为粮食),这种格局被称为『左祖右社』。

古代宫殿建筑物自身也被分为两部分,即『前朝后寝』:『前朝』是帝王上朝治政、举行大典之处,『后寝』是皇帝与后妃们居住生活的所在。

典型特征是斗拱硕大,以金黄色的琉璃瓦铺顶,有绚丽的彩画、雕镂细腻的天花藻井、汉白玉台基、栏板、梁柱,以及周围的建筑小品。

3、记住三朝五门是那些?五门:外曰皋门,二曰雉门,三曰库门,四曰应门,五曰路门。

三朝五门为我国古代宫殿建筑形式,三朝指三次不同规模或时间的朝廷会议,五门多指与三朝在同一轴线上的五重门。

4、天坛的平面布局的特点是什么?.天坛的主要建筑均位于内坛,从南到北排列在一条直线上。

全部宫殿、坛基都朝南成圆形,以象征天。

整个布局和建筑结构,都具有独特的风格。

祈年殿是皇帝祈祷五谷丰登的场所,是一座三重檐的圆形大殿,高38米,直径32.72米,蓝色琉璃瓦顶,全砖木结构,没有大梁长檩,全靠28根木柱和36根枋桷支撑,在建筑的造型上具有高度的艺术价值。

天坛被两重坛墙分隔成内坛和外坛,形似“回”字。

两重坛墙的南侧转角皆为直角,北侧转角皆为圆弧形,象征着“天圆地方”。

外坛墙周长6553米,原本只在西墙上开辟祈谷坛门和圜丘坛门,1949年后又陆续新建了东门和北门,并把内坛南面的昭亨门改为南门。

天坛的内坛墙周长4152米,辟有六门:祈谷坛有东、北、西三座天门,圜丘坛的南面有泰元、昭亨和广利门。

主要建筑都集中在内坛,南有圜丘坛和皇穹宇,北有祈年殿和皇干殿,两部分之间有隔墙相隔,并用一座长360米、宽28米、高2.5米的“丹陛桥”(砖砌甬道)连接圜丘坛和祈谷坛,构成了内坛的南北轴线。

中国建筑史学习重点

中国建筑史学习重点

基本概念1.屋顶形式及其等级关系(P7)囤顶,卷棚歇山,单坡屋顶,平顶,硬山顶,悬山顶,拱顶,庑殿顶,歇山顶,卷棚(中国古建筑中的一种形式。

其屋面双坡,没有明显的正脊,即前后坡相接处不用脊而砌成弧形曲面。

),重檐,攒尖(圆攒尖,三角攒尖),盔顶,穹窿顶卷棚顶《硬山顶《悬山顶《单檐歇山顶《单檐庑殿顶《重檐歇山顶《重檐庑殿顶无等级:攒尖顶(亭台楼阁)2.木构建筑各主要部分的名称:柱础、柱、梁、斗栱、檩、椽柱础:古代建筑构件一种,俗又称磉盘,或柱础石,它是承受屋柱压力的垫基石,凡是木架结构的房屋,保护柱子不受地下水上升侵蚀而导致腐烂。

柱:建筑主要垂直承重构件。

梁:建筑中主要水平受力构件。

斗栱:作用在柱子上伸出悬臂梁拖出檐部分的重量。

柱头上的斗拱称为柱头铺作,承托屋檐重量的主体;两柱之间置于额枋上的斗拱,称为补间铺作,起辅助支撑作用;角柱上的斗拱称为转角铺作,起承托梁以及屋角的作用。

斗拱主要构件:拱、斗、昂,斗是拱与昂的支座垫块。

枋:为水平承重及联系构件。

檩:是架在梁头位置的沿建筑面阔方向的水平构件。

其作用是直接固定椽子,并将屋顶荷载通过梁而向下传递。

椽:垂直搁置在檩条上,直接承受屋面荷载的构件。

发展概况与木构技术1.木骨泥墙、榫卯技术、砖、瓦、琉璃、廊院、四合院最早出现的时代、实例木骨泥墙:仰韶文化(公元前5000年—公元前3000年),实例半坡遗址意义它是建筑由地下到地上的关键。

直立的墙体,倾斜的屋盖,奠定了后世建筑的基本形象。

榫卯技术:最早干阑式建筑,浙江余姚河姆渡文化瓦:西周,陕西扶风召陈遗迹砖:春秋时代,春秋时期陕西凤翔秦雍城,主要用于墓葬,山东沂南石墓;在地面建筑普遍应用,始于宋元,普及于明代,苏州开元寺无梁殿,山西五台山显通寺琉璃:南北朝,明代是琉璃技术高峰,宋河南开封祐国寺塔(我国现存最早的琉璃塔),南京报恩寺塔,山西洪洞广胜寺飞虹塔廊院:夏代,河南偃师二里头西毫宫殿遗迹。

我国最早封闭庭院(廊院)四合院:西周,陕西岐山凤雏村,“合院”形式,家族居住,中轴对称,前堂后院,内外有别2. 安济桥:设计者,地点,朝代设计建造者:李春;世界上最早出现的敞肩拱桥,或称空腹拱桥,隋河北赵县安济桥,隋大业3.佛光寺东大殿:地点、年代、结构特点、形式特点山西五台山,唐大中9-11年,公元855-857结构特点:A面阔七开间,进深八架椽,单檐四阿顶(即庑殿顶)B.殿堂式:A结构上有三个水平层,内外柱同高的,闭合矩形柱网,斗栱梁等构件组成的铺作层,屋架层。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建筑史讲义第一篇中国古代建筑史第一章前言一、什么是建筑,什么是建筑历史:什么是“建筑”,作几十个定义恐怕也难结束,我们从历史的角度出发,可以这么说:建筑是人为的人类生活空间;为保障人类生息、躲避灾害之用而创造的空间;为满足人类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需要而创造的空间;建筑包括内部空间与外部空间,但外部空间不只是建筑。

《老子》第十一章(该书成于公元前500多年的战国初期)有:埏(Shan)埴(zhí)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

凿户牖(You)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

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

公元前一世纪古罗马著名建筑师维特鲁威在《建筑十书》的“二、建筑的构成”一节中说:“建筑是由希腊人称作塔克西斯的法式,称作狄阿忒西斯的布置、比例、均衡、装饰,和称作奥厄科诺弥亚的经营构成的”。

(高履泰译《建筑十书》10-11页) (该书大约写于公元前27至前23年间。

)在西方人的语汇中,没有“建筑空间”这一概念。

对建筑的这种认识,延续并指导西方建筑达2000年之久,成了西方建筑文化的传统和教义。

直到现代建筑开始之后,有机建筑的创始人、“举世公认的二十世纪的一位伟大的建筑师、艺术家和思想家”(《赖特》引言)在谈到过这个观念和中国老子的关系时说:“正是老子,在耶苏之前五百年,首先声称房屋的实在不是四片墙和屋顶,而是在于内部空间,这个思想完全是异教徒的,是古典的所有关于房屋的观念的颠倒。

只要你接受这样的概念,古典主义建筑就必然被否定。

”(《赖特》40页)赖特1941年提出:“内部空间是建筑的主体,房间本身应显露出来,否则建筑物就缺乏现代感”(《赖特》40页)赖特说“原先我曾自诩自己有先见之明,认为自己满脑子装有人类需要的伟大预见”。

当然,赖特所说的“古典建筑”是指“西方古典建筑”。

由此可见,中国人和西方人的古典建筑观有着根本地不同。

研究或说明这些空间的形成及不同时期的发展,就是《中国建筑历史》。

二、建筑的发展及其发展的原动力:建筑是人类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所必需的空间,因此,建筑与人类的这两种生活相关联;两种生活中,精神生活依附于物质生活,生产是物质生活的基础,所以,生产是建筑发展的原动力,而生产中的生产力是建筑发展的决定性因素。

根据一般公式: 生产力=劳动力(体力和脑力)+劳动工具(包括科学技术) 有什麽样的生产力,就会有什麽样的建筑;这种相适应的特点,贯穿于整个建筑发展的历史过程之中。

这就是本课的研究对象与目的。

三、中国建筑历史的分期:与通史的分期相同:⒈古代史:公元前270 万年─公元1840 年。

⑴. 原始社会⑵. 奴隶社会⑶. 封建社会⒉近代史:1840年─1949年⒊现代史:1949年─至今附:中国古代通史时序:原始社会:古猿从思维与制作工具开始,成为人类旧石器时代:公元前500万年─公元前1万年;早期:公元前500万年─公元前10万年;1999年在云南元谋竹棚地区发现500 万年前的古猿人头骨化石;史称:猿人(直立人),打制石器,分节语言,穴居野处,会用火管火,不分辈的乱婚制,早夭,三分之一的人死于14─15岁。

中期,公元前5万年─公元前30万年; 史称:古人(早期智人),活动地域广,脑量增加,石器已有刃和尖,已会取火(燧人氏时代),洞居,从事采集与狩猎,血缘家族,有葬。

晚期,公元前4万年─公元前1万年; 史称:新人(晚期智人),即北京人时代,已形成氏族,从事采集、狩猎与捕渔业,发明了弓箭(伏羲时代,传说中后羿射日的故事),衣兽皮,带饰品,母系氏族社会,族外婚,穴居野处,上居室,下墓室,已有了灵魂。

新石器时代,公元前1 万年─4000年前;仰韶文化时期: 7000─5000年前;1922年于河南渑池仰韶村首次发现的新石器时代遗址,发掘中有彩陶,又称“彩陶文化”;为母系氏族社会繁荣时期,(神农氏时代)。

龙山文化时期: 4000年前;1928 年于山东章邱龙山镇发现的新石器时代晚期遗址,其中有薄如蛋壳的黑陶,红铜、铜镜、石制的农业工具;已会打井、琢制玉器、制弓箭,已有占卜;生产发展,有了商品交换;父系氏族社会,对偶家庭,小房子,夫妻合葬,有殉葬品,财产私有; 发生部落战争(黄帝─炎帝,黄炎─蚩尤,舜─共工之战),兴筑城防设施。

尧舜禹揖让,军事民主时期;原始社会趋于崩溃。

奴隶社会:公元前21 世纪─公元前476 年,先后约1600 年。

夏:公元前2033─公元前1562年商:公元前1562年─公元前1066年周:公元前1066年━公元前771年西周亡,东周始历王苛政,被国人驱逐,推共国伯,名“和”者代执政,纪共和元年,时为公元前841年,中国纪元以此为始,至今未断。

春秋:公元前722年─公元前476年封建社会:公元前475年─公元1840年,先后2315年封建社会前期:公元前475年─公元580年战国、秦、汉、三国、两晋、南北朝。

战国:公元前475年─公元前256年周亡,公元前221年战国结束秦:公元前221 年─公元前207 年秦始皇千古一帝,统一七国汉:公元前206 年─公元220 年三国、两晋、南北朝:公元220─589 年封建社会中期: 公元581 年─公元1279 年隋:公元581 年─公元618 年唐:公元618年─公元907 年五代十国:公元907年--公元960 年五代:后梁907 ──923后唐923 ──936后晋936 ──947后汉947 ──950后周951 ──960十国:前蜀891 ──925 吴892 ──937吴越893 ──978 闽893 ──945楚896 ──951 南汉905 ──971后蜀925 ──963 南平907 ──963南唐937 ──975 北汉951 ──979五代:唐代灭亡后在北部先后占据中原的梁、唐、晋、汉、周,五个朝代,其中后唐都洛阳,余均都开封;同时在南部及陕西地区先后出现十国: 960年赵匡胤称帝、建宋,979年消灭北汉,才结束大分裂的局面。

宋、辽、金:公元960年─公元1279年北宋( 960─1127)与辽( 960─1125)相对峙,南宋(1127─1279)与金(1115─1234)相对峙。

封建社会后期: 公元1279 年─公元1840 年元:公元1279 年─公元1368 年明:公元1368 年─公元1644 年清:公元1644 年─公元1840 年四、中国古典建筑的特点:主要是指中国汉族封建社会时期的建筑。

⒈建筑造形:由屋顶、墙柱、台基三部分组成。

沈括的《梦溪笔谈》中记载一段喻皓《木经》中的文字:“凡屋有三分:自梁以上为上分,地以上为中分,阶为下分”。

⒉中国建筑的间: 是两榀屋架所围合的空间,以“间”为基本单元,不同的间组成一栋建筑,直到一座城市;这就是由间—栋—院—群—组群—街坊—城市的形式。

还可增加“又次间”、“又梢间”,而成为九间、十一间殿宇。

⒊用材:木为主,土、竹、砖、石为补充⒋结构:抬梁式、穿逗式、井干式、砖石拱【抬梁式】:春秋时完成,沿进深方向布置石础,础上立柱,柱上架梁,梁上立瓜柱,架短梁,最上是脊瓜柱,构成一屋架;在屋架之间用横向的枋联系柱顶,梁头与瓜柱顶做横向的檩,檩上承受椽子和屋面,使屋架完全连成一个整体。

【穿逗式木构建筑】沿进深方向布柱,柱比较密,而柱径略小,不用梁,用“穿”贯于柱间,上可立短柱,柱顶直接承檩;汉时已成熟,南方各省多用;也有在中部屋架改为抬梁式,以扩大空间。

【井干式木构建筑】汉代以前多用,商墓中用,如今很少。

【砖石拱】建筑中多为砖拱、无梁殿;石拱用于城门、桥梁与墓室。

⒌屋顶形式:抚殿、歇山、悬山、重檐、赞尖、单坡、双坡、平顶、硬山、风火山墙、囤顶、穹顶等等。

(教科书175页图7-3)⒍布局:⑴.建筑以中轴组织群体,规则、有序、主次分明。

⑵.园林则自然而无拘束,有构图重心而无程式布局。

⒎中国古典木构建筑的优缺点:⑴. 取材方便,加工容易;⑵. 木构参与了生物链过程,属生态建筑,不会残留永久性垃圾;⑶. 承重结构与围护结构分工明确;⑷. 适用于不同气候条件的南北地区;⑸. 抗震性能好;⑹.不耐火,不耐潮湿,不耐腐蚀,不耐虫蛀,不耐久。

五、中国古典建筑文化:⒈从原始社会独立发展起来并逐步完善的,木构为主,砖、石、竹、土建筑为补充;结构体系完善,构造规范而严密,类型丰富地建筑空间,以满足社会生活的各种需要;⒉在社会生活中不断发展创新:人们的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在不断发展、提高,对建筑不断地提出新要求,建筑才得以不断完善;⒊在近代与现代仍有极大的生命力:三、五十年代的建筑复古活动就是证明;现代的旅游建筑、乡土建筑、仿古建筑以及成功的创新之中,都证明了其生命力;⒋东方建筑体系的始祖:在世界四大建筑体系中(另三种是西方建筑、印度建筑、伊斯兰教建筑体系),中国建筑体系除适用于本土,还影响到东南亚、东北亚以及蒙古等地,有1100多KM2,人口占世界的1/3,是影响力最大的建筑体系;⒌独特的建筑风格:对木构的应用、加工、防护都有悠久而深入的研究,如:台基、出檐、古漆等的应用,至使造型奇特,在世界建筑文化中独树一帜;⒍独特的建筑设计理论:早在春秋时期的《考工记》一书中就论述了城市规划建与筑设计的原理;宋朝的《营造法式》;元朝的《梓人遗制》;明代的《鲁班经》、《园冶》;清工部《工程做法》;以及流传至今的民间口诀;也可以从古典建筑和古典建筑群的合谐与严谨的构图中看出,有一个体系完整、又富于哲理的创作理论指导着。

对这些不露面不成书的古文化遗产,已有前人发掘并整理了一些,以后的工作,还有待在座的诸位去进行。

建筑是空间艺术、空间原理;老子:“当其无,有室之用”。

为人而用的工程;计成著《园冶•相地•宅旁地》中:“固作千年事,宁知百岁人;足矣乐闲,悠然护宅”。

模数,标准化,坐标定位,装配化快速施工;【古典模数观】《考工记》载:“室中度以几,堂上度以筵,宫上度以寻,野上度以步,涂上度以轨”。

以后的“材”与“斗口”。

【标准化】一榀屋架,金柱、檐柱,铺作、斗拱。

【坐标化】内院,正房,明间、前檐柱。

【装配化】指出与木构件可同时施工,台基上诸多木柱、铺作、屋架可同时、顺序组装。

六、怎样学好中国建筑历史:⒈建筑与民族文化及建筑师与规划师的责任:建筑是民族文化之一,反映着当时当地的民族风俗,生活方式,文明程度和精神境界;是历史的镜子,时代的结晶体;更应懂得,民族文化是世界文化的一部分;规划师与建筑师的责任是发展并创造本民族的建筑文化,以丰富世界文化;维护并保存好古典建筑遗存与遗物。

这就要求建筑师与规划师有足够的历史知识与建筑知识。

⒉建筑历史知识的精深与否,反映着民族的强弱与自尊。

上个世纪中期的中国不单是国力衰微、民族危难,国土任列强瓜分;就是对本民族文化史的研究也无一席之地。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