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表皮生长因子受体为作用靶点的抗肿瘤药物研究进展_刘亮
人类表皮生长因子受体-2在乳腺癌研究中进展

人类表皮生长因子受体-2在乳腺癌研究中进展曹明;张帆【摘要】人类表皮生长因子受体-2( human epidermal growth factor receptor-2, HER-2)是乳腺癌诊治过程中重要的预后指标和HER-2靶向药物的治疗指标。
乳腺癌患者中约30%会出现HER-2的过表达,HER-2检测的目的就是鉴别出那些可以从HER-2靶向治疗中获益的人群。
目前靶向治疗药物包括赫赛、拉帕替尼和T-DM1等。
这些治疗可以大大提高HER-2阳性浸润性乳腺癌患者的生存期。
所以选择适当的检测标准准确判读HER-2状态是乳腺癌患者预后判断以及制定有效治疗方案的先决条件,对乳腺癌的诊疗具有积极的指导作用。
%Human epidermal growth factor receptor-2 ( HER-2 ) is an important prognostic predictor and key predictor of anti-HER-2 therapy of breast cancer.About 30%of breast cancer patients will have HER-2 over expression.The purpose of HER-2 testing is to i-dentify patients who can benefit from the HER-2 targeted therapy.Currently targeted medicines include trastuzumab( Herceptin) ,lapa-tinib ( Lapatinib) , T-DM1 and the like.These treatments can greatly improve the survival of HER-2-positive invasive breast cancer pa-tients.So choosing the appropriate testing standards and accurate testing of HER-2 status is a prerequisite for making a prognosis and developing effective treatment programs,which is important in clinical practice.The current development of human epidermal growth fac-tor receptor-2 in breast cancer research will be reviewed in this paper.【期刊名称】《安徽医药》【年(卷),期】2015(000)012【总页数】5页(P2263-2266,2267)【关键词】人类表皮生长因子受体-2(HER-2);乳腺癌;HER-2检测【作者】曹明;张帆【作者单位】皖南医学院弋矶山医院临床病理科,安徽芜湖 241001;皖南医学院弋矶山医院临床病理科,安徽芜湖 241001【正文语种】中文自20世纪以来,乳腺癌发病率在世界各地均呈不同程度的上升。
表皮生长因子受体和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受体之外肺癌靶向治疗新进展

7 6・ 0
肿瘤 21 00年 8月 第 3 O卷 第 8期
T m rV 13 ,N . , uut 2 1 u o o.0 o 8 A gs, 0 0
D I1.71 js . 0— 3. 1.804 O: 38 /.s 1 07 1 000.1 0 in 0 4 2
Re iw ・综 ve
( pdr l r t atreet , G R) 路 的 药物 和 以贝伐 单抗 为代 表 的 抗 血 管 内皮 细胞 生长 因子 受体 (ac l dt l l eie o hf o cpo E F 通 ma g w c r r vsua e o ei rn h a clgo t fc r eet , E F ) 路 的 药 物 已成 功 地 应 用 于肺 癌 临床 治疗 。 然 而 , 癌 分 子 生 物 学机 制 十分 复 杂 ,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F e r h at cpo V G R 通 l w or r 肺 以 GR 和 V G R信 号 通 路 为 靶 点 的 治疗 存 在 局 限 和 不足 。近 年 来 , 癌 新 的分 子 生 物 靶 点逐 渐 受 到 关 注 , 如 棘 皮 动 物 微 管相 关 EF 肺 例 蛋 白4 问变 淋 巴瘤 激 酶 ( ci dr i o bl— sc t rtnl e4 aalscl hm i s , ML 一L 融合 基 因、 / ehn em mc t uea oie po i—k / npat mpo ak ae E 4A K) o ru s ad e i i y n 哺 乳 动 物 雷 帕霉 素靶 蛋 白( a m l nt gt f aa yi, T R 、 岛 素样 生长 因 子 I型 受 体 (nui—k r t c r ye m m ai re o pm c m O ) 胰 a a r n isl l ego hf t p I ni w aot
肿瘤靶向药物的研发进展如何

肿瘤靶向药物的研发进展如何肿瘤,这个让人闻之色变的词汇,一直以来都是医学界重点攻克的难题。
而肿瘤靶向药物的出现,为肿瘤治疗带来了新的希望。
那么,目前肿瘤靶向药物的研发进展究竟如何呢?在过去的几十年里,肿瘤治疗的方法主要包括手术、放疗和化疗。
这些传统的治疗手段虽然在一定程度上能够控制肿瘤的生长,但往往存在着副作用大、治疗效果有限等问题。
随着医学研究的不断深入,人们对肿瘤发生发展的分子机制有了更深入的了解,肿瘤靶向药物应运而生。
肿瘤靶向药物是一类能够特异性地作用于肿瘤细胞上的靶点,从而抑制肿瘤细胞生长、增殖和转移的药物。
这些靶点通常是肿瘤细胞特有的分子标志物,如基因突变产生的异常蛋白、受体或信号通路等。
与传统的化疗药物相比,肿瘤靶向药物具有更高的选择性和更低的毒性,能够更有效地杀伤肿瘤细胞,同时减少对正常细胞的损伤。
目前,肿瘤靶向药物的研发取得了显著的成果。
在肺癌领域,针对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基因突变的靶向药物,如吉非替尼、厄洛替尼等,已经成为晚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的重要治疗选择。
对于存在ALK 融合基因的肺癌患者,克唑替尼等 ALK 抑制剂也显示出了良好的疗效。
在乳腺癌治疗中,针对 HER2 阳性的患者,曲妥珠单抗、帕妥珠单抗等靶向药物的应用显著提高了患者的生存率。
此外,在结直肠癌、黑色素瘤、肾癌等多种肿瘤中,也有相应的靶向药物取得了良好的治疗效果。
然而,肿瘤靶向药物的研发并非一帆风顺,仍然面临着许多挑战。
首先,肿瘤的异质性是一个重要的问题。
即使是同一种肿瘤,不同患者之间的肿瘤细胞可能存在着不同的基因突变和分子标志物,这使得单一的靶向药物难以对所有患者都有效。
其次,肿瘤细胞具有很强的适应性和耐药性。
在治疗过程中,肿瘤细胞可能会通过基因突变等方式产生对靶向药物的耐药,导致治疗失败。
此外,靶向药物的研发成本高昂,研发周期长,也限制了其广泛应用。
为了应对这些挑战,科学家们正在不断努力探索新的策略和方法。
人表皮生长因子受体2低表达乳腺癌的研究进展

人表皮生长因子受体2低表达乳腺癌的研究进展杨柳;谢瑞;刘锦平【期刊名称】《实用医院临床杂志》【年(卷),期】2024(21)3【摘要】乳腺癌(breast cancer,BC)是全球确诊率最高的癌症。
人表皮生长因子受体2(HER2)是乳腺癌的驱动基因。
长期以来,HER2低表达乳腺癌(HER2-low BC)未能从传统抗HER2靶向药物中获益,被归类于官腔型和三阴性乳腺癌(triple-negative breast cancer,TNBC),其治疗策略未能满足精准治疗的需求。
然而,最近的临床试验充分证实了新型抗HER2抗体药物偶联物(antibody-drug conjugates,ADCs)在治疗这一乳腺癌亚型中表现出显著的临床疗效,正式提出HER2-low BC概念,对传统HER2二分类体系提出了挑战。
本文就HER2-low BC 的定义、检测方法、临床病理特征、分子生物学特征、生存预后以及未来治疗方向等方面进行综述,旨在更全面地了解HER2-low BC,并为其精准治疗提供支持。
【总页数】6页(P170-175)【作者】杨柳;谢瑞;刘锦平【作者单位】电子科技大学医学院;四川省医学科学院·四川省人民医院(电子科技大学附属医院)乳腺外科【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737.9【相关文献】1.人表皮生长因子受体3在人表皮生长因子受体2阳性乳腺癌组织中的表达2.人表皮生长因子受体2低表达乳腺癌患者的临床特征及治疗进展3.人表皮生长因子受体2低表达乳腺癌的临床病理学特征及预后4.人表皮生长因子受体2低表达乳腺癌的治疗研究进展5.人类表皮生长因子受体-2低表达型乳腺癌的临床分子特征及药物治疗研究进展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以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及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受体为靶点的抗肿瘤血管生成的治疗进展

以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及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受体为靶点的抗肿瘤
血管生成的治疗进展
李淼;陈明清
【期刊名称】《昆明医科大学学报》
【年(卷),期】2008(029)0z1
【摘要】肿瘤生长、浸润和转移都依赖于肿瘤血管生成,而肿瘤血管生成又受多种因子影响.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是最重要的血管生成因子,可特异性作用于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受体(VEGFR),通过促进内皮细胞增殖,增加血管通透性,而诱导肿瘤血管生成.因而以VEGF及VEGFR为靶点抗肿瘤血管生成已越来越成为人们研究的热点.对以VEGF及VEGFR为靶点抗肿瘤血管生成的治疗进展作一综述.
【总页数】4页(P70-73)
【作者】李淼;陈明清
【作者单位】昆明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生物治疗科,云南,昆明,650032;昆明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生物治疗科,云南,昆明,650032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730.5
【相关文献】
1.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受体结合肽介导颗粒酶B靶向性抗肿瘤血管生成 [J], 李先茂;曾位森;张亚历;刘晓晴
2.靶向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受体2的sKDR抑制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和血管生成的研究
[J], 郑红淑;王秀岩;李然伟;冯树强;李春艳;徐文翠
3.硫酸右旋糖苷通过下调血管内皮生长因子/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受体2表达和M2型巨噬细胞浸润抑制胃癌血管生成的研究 [J], 郭嘉欣;李梦琪;尚静;焦龙杏;侯绍章;徐远义;黄允宁
4.以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及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受体为靶点抗肿瘤血管生成的基因治疗[J], 钱光;梅炯;蔡宣松
5.妊娠早期血清可溶性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受体-1、促血管生成因子与子痫前期相关性研究 [J], 杨勉;回广飞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肝素结合表皮生长因子作为癌症治疗靶点的研究进展

肝素结合表皮生长因子作为癌症治疗靶点的研究进展李慧;汤小晗【摘要】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ErbB1)属于酪氨酸激酶家族,其中EGFR/ErbB1和ErbB2参与多种肿瘤细胞学行为.肝素结合表皮生长因子(HB-EGF)是表皮生长因子(EGF)家族中的成员,主要功能由可溶形式产生,参与多种生理病理过程.多项研究结果表明,HB-EGF在肿瘤组织中的表达量较正常组织增加,密切参与肿瘤细胞的形成、迁移、入侵、扩散和增殖的各项过程.以HB-EGF作为新型的癌症治疗靶点,抑制其促有丝分裂活性是一条改善癌症患者临床治疗效果的有效途径.【期刊名称】《医学综述》【年(卷),期】2015(021)023【总页数】4页(P4283-4286)【关键词】肝素结合表皮生长因子;表皮生长因子受体;交叉反应物质197;肿瘤治疗方案【作者】李慧;汤小晗【作者单位】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妇产科,哈尔滨150001;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妇产科,哈尔滨150001【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730.22肝素结合表皮生长因子(heparin-binding epidermal growth factor,HB-EGF)是表皮生长因子(epidermal growth factor,EGF)家族中的成员,它可以通过激活EGF受体1(EGF receptor,EGFR/ErbB1)和其他ErbB发挥作用,参与多种生理病理过程。
研究显示,HB-EGF基因在多种人类肿瘤组织中的表达量显著升高,并且高于其他EGFR配体[1]。
HB-EGF在细胞恶变过程中起关键作用,例如致瘤性、侵袭性、转移能力及化疗耐药性的产生。
交叉反应物质197(cross-reacting material 197,CRM197)是HB-EGF的特异性抑制剂,是一种新型有效的癌症治疗靶点[2]。
现对HB-EGF作为癌症治疗靶点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1.1 EGFR/ErbB1的结构和功能EGFR/ErbB1与其他ErbB属于酪氨酸激酶家族,共包括4个成员:EGFR/ErbB1,ErbB2,ErbB3和ErbB4[3]。
抗肿瘤靶向药物靶点研究进展

抗肿瘤靶向药物靶点研究进展发表时间:2014-07-09T09:42:29.140Z 来源:《中外健康文摘》2014年第1期供稿作者:李云娥郝志英(通讯作者)李凤倪海燕[导读] 由于传统化疗药物无特异性,在杀死肿瘤细胞的同时对正常细胞也有损伤。
李云娥郝志英(通讯作者)李凤倪海燕(山西省肿瘤医院药学部 030013)【摘要】靶向药物作为当代分子生物学与细胞生物学深入发展的高科技产物,已在临床抗肿瘤治疗中崭露头角。
而关于抗肿瘤靶向药物的新药开发和新靶点也一直是最近的研究热点。
【关键词】肿瘤治疗靶向药物靶点研究进展【中图分类号】R7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085(2014)01-0093-02近年来,靶向药物作为当代生物学革命性发展的新产物,为临床治疗带来了新思路,特别是为肿瘤患者带来了新的生机。
由于传统化疗药物无特异性,在杀死肿瘤细胞的同时对正常细胞也有损伤,因此往往给患者带来严重的不良反应,而靶向药物能够识别肿瘤细胞上特有基因决定的特征性位点并与之结合,在发挥抗肿瘤作用的同时能够减少副作用,提高患者生存质量。
目前FDA已经批准的靶向治疗药物大多为以药物基因组学为基础的抗肿瘤药物。
本文拟就此类药物作用靶点及其研究方向进行综述。
1.靶点现状目前抗肿瘤靶向药物的作用靶点主要包括蛋白激酶、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受体、细胞周期和凋亡调节因子等[1-2]。
蛋白激酶是一类催化蛋白质磷酸化反应的酶,主要包括丝氨酸或苏氨酸激酶和酪氨酸激酶,其中酪氨酸激酶主要与细胞信号通路有关,它在体内通过复杂的细胞内网络通路控制细胞的增殖、生存、凋亡、侵袭和转移[3]。
而近80%的致癌基因都含有酪氨酸激酶,这使其作为抗肿瘤靶向药物的靶点成为可能。
酪氨酸激酶受体包括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受体(VEGFR)、血小板衍生生长因子受体(PDGFR)等。
血管对肿瘤的发展和转移有至关重要的作用,肿瘤细胞通过血流灌注来汲取生长所需的营养。
表皮生长因子受体抑制剂(EGFRIs)引起的药物性皮疹的中药治疗现状

表皮生长因子受体抑制剂(EGFRIs)引起的药物性皮疹的中药治疗现状刘洁;张洪亮【期刊名称】《新疆中医药》【年(卷),期】2018(036)005【摘要】2015年流行病学显示,我国肺癌发病例数达73万,死亡例数达61万[1],其中80%~ 85%的病理类型为非小细胞肺癌(NSCLC),其中约75%的患者为失去手术机会的晚期患者,内科治疗是该类患者首选方式[2],靶向药物的出现不仅改善了肺癌患者的生存质量,也大大延长了患者的疾病无进展生存时间(progression-freesurvival,PFS),但其副作用皮肤毒性的发生率达60%~ 80%,中医采用内治、外治或内外结合治疗取得不错疗效.本文着重从药物性皮疹内治与外治两方面进行探析,以期更加清楚地认识中药治疗药物性皮疹的现状.【总页数】2页(P117-118)【作者】刘洁;张洪亮【作者单位】新疆医科大学中医学院, 新疆乌鲁木齐 830000;新疆医科大学中医学院, 新疆乌鲁木齐 830000;新疆医科大学附属中医医院, 新疆乌鲁木齐830000【正文语种】中文【相关文献】1.血栓通注射液引起药物性皮疹2例 [J], 赵亚凝2.苯巴比妥引起药物性皮疹伴严重肝损害1例患者的护理 [J], 魏柳毅;陈琴仙3.咪唑类药物治疗甲状腺功能亢进引起药物性皮疹分析 [J], 余毅恺;张木勋4.基于数据挖掘的中药治疗表皮生长因子受体抑制剂相关皮疹的用药规律研究 [J], 郑舒月;姜雪娇;崔慧娟;彭艳梅;李嫱;孙晨耀;张旭;张静怡;申文;谭可欣5.生活质量量表(FACT-EGFRI-18)在表皮生长因子受体抑制剂引起皮肤不良反应患者中的应用 [J], 刘青;彭艳梅;张静怡;申文;张旭;孙晨耀;崔慧娟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药房 2015 年第 26 卷第 5 期
观缓解率以及局部控制率要高于对照组,且 EGFR 高表达的患 者使用尼妥珠单抗治疗的缓解率及局部控制率更高[21]。
尼妥珠单抗与 EGFR 为双价结合,而西妥昔单抗以及帕尼 单抗为单价和双价同时结合,说明尼妥珠单抗与 EGFR 的结合 效果更好,而与正常细胞结合不稳定,因而不良反应少。观察 到的不良反应主要是Ⅰ~Ⅱ级,包括乏力、厌食、寒战等[22]。 2.2 西妥昔单抗
拉帕替尼为 EGFR 和 HER2 的酪氨酸激酶区域的靶向型 激酶抑制剂,可阻断 EGFR 和 HER2 下游的信号转导途径。用 于曾接受过蒽环类抗菌药物、紫杉烷和曲妥珠单抗治疗失败 的 HER2 过度表达的晚期或转移性乳腺癌患者。一项临床试 验中,将拉帕替尼和曲妥珠单抗联合用于治疗 HER2 阳性的晚 期乳腺癌患者,结果显示,拉帕替尼和曲妥珠单抗具有协同作 用,能够同时抑制 HER2 基因,是对 HER2 阳性乳腺癌的一个 有效的治疗方法,因此两者联合用药优于各自单药治疗[17]。拉 帕替尼的耐受性较好,最常见不良反应是胃肠道反应和皮肤 反应。腹泻是导致药物用药终止最常见的不良反应。 1.5 阿法替尼
尼妥珠单抗是人源化单克隆抗体,适用于与放疗联合治疗 EGFR 表达阳性的Ⅲ/Ⅳ期鼻咽癌。临床研究表明,尼妥珠单抗 联合放化疗治疗高表达 EGFR 的头颈癌患者能够显著延长其 生存期,且耐受性好,不良反应少[20]。将食管癌患者分为尼妥 珠单抗组与放化疗组(对照组),发现尼妥珠单抗组对患者的客
· 712 · China Pharmacy 2015 Vol. 26 No. 5
一项多中心、随机、双盲Ⅲ期临床研究考察了厄洛替尼单 药治疗与安慰剂对照治疗难治性 NSCLC 患者的疗效和耐受 性,结果治疗组与安慰剂组比较,总生存期和无进展生存期均 显著延长,总反应率与病情稳定率显著增高 。 [11] 一项由 92 例 Ⅲ期或Ⅳ期 NSCLC 患者组成的临床试验,分为试验组和对照 组,患者分别接受厄洛替尼联合多烯紫杉醇 +卡铂治疗或多烯 紫杉醇 + 卡铂治疗,有效率分别为 26.1%和 45.6%;试验组患 者 3/4 级中性粒细胞减少的发生率显著降低;中位生存期试验 组为 6.9 个月,对照组为 5.1 个月。说明厄洛替尼联合多烯紫 杉醇+卡铂是治疗晚期 NSCLC 的有效方法,患者耐受性较好, 毒副作用较小,具有一定的优势[12]。
1 小分子靶向药物
小分子靶向药物是一类酪氨酸激酶抑制剂,能竞争性地 与三磷酸腺苷(ATP)结合位点结合从而阻断配体 EGFR。可 在细胞水平上抑制 EGFR 介导的细胞内蛋白酪氨酸磷酸化,阻 断其下游的信号转导途径,进而抑制肿瘤细胞的增殖和转移 并促进其凋亡,达到抑制肿瘤的目的。常用的细胞毒类药物 通过阻断细胞分裂引起细胞死亡,不能特异性识别肿瘤细胞 与人体正常细胞,导致人体耐受性差,毒副作用大。而靶向药 物具有明确的靶点,毒副作用较小。此类药物分子质量小,能
一项纳入 24 个国家和地区、149 个中心进行的Ⅲ期临床试 验证实,吉非替尼治疗的总体生存期不劣于多西他赛,吉非替 尼的无进展生存期和客观缓解率也与多西他赛组相似。与多 西他赛组相比,接受吉非替尼治疗的患者获得了有临床意义 的生存质量的改善[8]。
吉非替尼最常见的不良反应为腹泻和皮肤反应,发生率 在 20%以上,在用药第 1 个月内,通常是可逆的。其他不良反 应还有恶心、乏力和关节痛等,但发生率都比较低。 1.2 厄洛替尼
文章编号 1001-0408(2015)05-0711-04
摘 要 目的:总结作用于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的抗肿瘤药物的最新研索近 5 年关于作用于 EGFR 的抗肿瘤药物文献,对其作用机制、适应证、临床研究以及药品不良反应进行归纳总结。结果:作用 于 EGFR 的抗肿瘤药物的作用机制大部分已经阐明,临床研究较为全面,因其疗效好、不良反应小,已成为抗肿瘤药物的研究热 门。结论:进一步探寻新的作用靶点以及解决其耐药性问题是靶向抗肿瘤药物的研究方向。 关键词 表皮生长因子受体;小分子靶向药物;单克隆抗体;肿瘤疫苗
目前,肿瘤的死亡率仅次于心脑血管疾病。近年来,肿瘤 的治疗取得了很大进展,患者的生存期明显延长,但是相当一 部分肿瘤的治疗仍未能达到令人满意的效果。随着分子生物 学的发展,肿瘤发生发展的机制正被逐渐阐明,有效的抗肿瘤 作用靶点正逐渐被发现,而相应的抗肿瘤药物因其不良反应 少、灵敏度高等特点已成为临床上治疗肿瘤的重要手段。 表 皮生长因子受体(Epidermal growth factor receptor,EGFR)是一 类表皮生长因子家族的细胞外蛋白配体的细胞表面受体,具 有酪氨酸激酶活性,是一种重要的跨膜受体。研究表明,EGFR 基因的异常表达,可激活与肿瘤增殖、分化相关的基因,在 肿瘤的形成和发展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1]。EGFR 家族由 4 个 酪氨酸激酶受体组成:EGFR(ErbB1)、2 型人表皮生长因子受 体 HER2(ErbB2)、3 型人表皮生长因子受体 HER3(ErbB3)、4 型人表皮生长因子受体 HER4(ErbB4),70%的肿瘤与这些受 体有关。EGFR 活化后可激活多条下游的信号转导通路,从而 介导生长作用或致癌 。 [2] 作用于 EGFR 的酪氨酸激酶抑制剂 (EGFR-TKI)已成为当今肿瘤药物研发的重要方向。按照药 物作用特点,作用于 EGFR 的抗肿瘤药物可分为作用于受体胞 内区的小分子靶向药物和作用于受体胞外区的单克隆抗体类 药物,以及正在进行临床研究的肿瘤疫苗类药物等。EGFR 抑 制剂的作用机制见图 1。
阿法替尼是 EGFR-HER2 双重酪氨酸激酶抑制剂,与已有 的酪氨酸激酶抑制剂不同,它可与 EGFR 发生不可逆的结合, 用于治疗 EGFR 突变型的 NSCLC。研究表明,对厄洛替尼和 吉非替尼产生继发性耐药的突变细胞,阿法替尼仍然具有治 疗作用[18]。研究还发现,阿法替尼和西妥昔单抗联用能够提高 肿瘤的治疗效果,但具体作用机制尚不明确[19]。由于该药能够 抑制 HER2 基因,目前正在进行治疗乳腺癌的临床试验。阿法 替尼的不良反应主要表现在胃肠道和皮肤反应。
·综述讲座·
以表皮生长因子受体为作用靶点的抗肿瘤药物研究进展
刘 亮1*,李明春2(# 1.青岛大学医学院,山东 青岛 266000 2.解放军第401医院,山东 青岛 266071)
中图分类号 R979.1;R730.5
文献标志码 A
DOI 10.6039/j.issn.1001-0408.2015.05.49
目前,人们正对从吉非替尼进行耐药性研究。研究认为, EGFR 突变能够高度激活 EGFR 信号,调节抗凋亡和生存的信 号,导致肿瘤细胞依赖此信号维持生存,即具有肿瘤基因依赖 的特征,当特异性阻断 EGFR 信号后,转导细胞增殖和抗凋亡 的信号被取消,导致肿瘤细胞死亡。因此,肿瘤细胞中 EGFR 突变是提高药物敏感性的基础[4]。耐药性可分为原发性耐药 和继发性耐药。吉非替尼敏感性与 EGFR 基因突变密切相关, 该突变主要发生在亚裔、腺癌、不吸烟的女性患者中。研究发 现,EGFR 的 20 号外显子的插入突变型基因比野生型基因对吉 非替尼敏感得多,约 50%继发性吉非替尼耐药患者出现 EGFR 第 20 号外显子 T790M 突变,造成 EGFR 与吉非替尼结合能力 下降[5]。部分对吉非替尼敏感的患者一般经过 6~12 个月给药
* 硕 士 研 究 生 。 研 究 方 向 :药 理 学 。 电 话 :0532-51872904。 Email:Darkhorse24@
#通信作者:主任药师,硕士。研究方向:药理学。电话:053251870086。E-mail:Lmc401y@
图 1 EGFR 抑制剂的作用机制
西妥昔单抗为人鼠嵌合型单克隆抗体。在大多数晚期结 直肠癌肝转移中,KRAS 基因野生型的患者采用西妥昔单抗联 合化疗方案显著优于 KRAS 基因突变型[23]。联合使用西妥昔 单抗治疗方案可使肝转移结直肠癌患者死亡风险降低 19%, 疾病进展风险降低 34%,能够显著提高治疗的有效率,延长患 者的总生存期[24]。本品耐受性好,最常见的不良反应是皮肤和 胃肠道反应,多数可自然消失。 2.3 帕尼单抗
中国药房 2015 年第 26 卷第 5 期
China Pharmacy 2015 Vol. 26 No. 5 · 711 ·
后 出 现 继 发 性 耐 药 。 目 前 ,两 种 主 要 的 耐 药 机 制 已 经 被 发 现。第一种耐药机制是继发性的 EGFR 突变 T790M,造成吉非 替尼不能有效地抑制 EGFR 激酶的活性[6];第二种耐药机制产 生的原因是原癌基因肝细胞生长因子受体(MET)的扩增,在 EGFR 突 变 的 NSCLC 细 胞 中 ,MET 基 因 扩 增 激 活 PI3K\AKT\PKB 信号通路,引起对吉非替尼的耐药[7]。
厄洛替尼最常见的不良反应为皮疹和腹泻,多数为Ⅰ/Ⅱ 级,可控制且无须干预治疗。研究表明,治疗过程中皮疹发生 次数越多、越严重,药物疗效越好,两者显著相关。在维持治 疗研究中,出现了肝功能异常,主要表现为氨基转移酶和胆红 素升高。其他不良反应的发生率都极低[13]。 1.3 埃克替尼
埃克替尼是我国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强效 EGFR-TKI,与 已上市的吉非替尼和厄洛替尼具有相似的化学结构和作用机 制[14]。可用于治疗既往接受过 1 种或 2 种化疗的局部晚期或转
2 单克隆抗体
单克隆抗体是通过对细胞表面相关特异性受体的识别, 使药物直接作用于作用靶点,具有灵敏度高、特异性强以及高 效、低毒的特点。抗肿瘤单抗药物可以分为两类:一是抗肿瘤 单抗,包括抗体及其片段;二是免疫偶联物,由单抗以及弹头 药物两部分构成。根据其人源化程度不同,又可分为鼠源抗 体、人鼠嵌合型抗体、人源化抗体、全人源抗体。作用靶点为 EGFR 的单克隆抗体主要有尼妥珠单抗、西妥昔单抗以及帕尼 单抗,这 3 种药物与 EGFR 的亲和力高,能与配体竞争性结合 EGFR,抑制配体激活 EGFR 的酪氨酸激酶活性,并促进 EGFR 的内吞和降解,阻断其下游信号转导通路的介导,抑制肿瘤细 胞增殖分化,诱导其凋亡,还能够抑制血管生长因子的表达, 以减少肿瘤血管的新生和转移。 2.1 尼妥珠单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