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标《写事要有点波澜》教案

合集下载

《黄河九曲 写事要有点波澜》教学设计

《黄河九曲 写事要有点波澜》教学设计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多角度多层面观察生活认识生活进而热爱生活的高尚情操
教学重点
1、领会什么是事件的波澜及品味其艺术效果。
2、掌握一些叙事兴波澜、生变化的技法。
教学难点
注意利用事件本身的曲折性、复杂性,写出事件的波澜。
教学方法
讲读法、 讨论法、 点拨法、 练习法
教学手段
多媒体
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
2、什么是事件的波澜
3、品味波澜的艺术效果
4、如何写出事件的澜
(1)要善于利用事件本身的曲折性、复杂性
(2)了解并掌握一些兴波澜、生变化的技法:
悬念法
巧合法
误会法
突转法
5、拓展延伸,实战训练
6、布置作业
7、总结
文似看山不喜平--叙事要有点波澜
学 科
语文
任课教师
任课班级
授课内容
叙事要有点波澜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让学生领会什么是事件的波澜及其艺术效果
进而促使学生进一步掌握一些常见的兴波澜、生变化的技法
从而培养学生联想迁移、综合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
促进学生分组合作主动参与、探究问题,进而提高写作水平

写事要有点波澜教案人教版

写事要有点波澜教案人教版
2.基础知识讲解(10分钟)
目标:让学生了解《写事要有点波澜》的基本概念、组成部分和原理。
过程:
讲解“波澜”在叙事中的定义,包括其主要组成元素或结构。
详细介绍如何在叙事中设置波澜,使用图表或示意图帮助学生理解。
3.案例分析(20分钟)
目标:通过具体案例,让学生深入了解波澜的特性和重要性。
过程:
选择几个典型的叙事作品进行分析。
4.培养学生的文化素养,通过学习叙事作品,使学生能够理解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提升学生的文化底蕴。
5.提升学生的沟通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通过小组讨论和分享,使学生能够有效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
教学难点与重点
1.教学重点:
(1)叙事基本技巧:本节课的重点是让学生掌握叙事的基本技巧,包括开头、发展、高潮、结尾等。通过阅读和分析《写事要有点波澜》这篇课文,使学生了解和掌握叙事的基本框架和技巧。
3.网络资源:提供一些优质的在线写作资源,如写作技巧文章、波澜设置案例分析等,让学生在网络上寻找更多的学习资料。
4.写作软件工具:推荐一些实用的写作软件工具,如文本编辑器、写作辅助工具等,帮助学生在写作过程中更好地运用波澜。
二、拓展建议
1.深入阅读经典文学作品:让学生在课外时间深入阅读经典文学作品,注意观察和分析作品中波澜的设置,学会从经典作品中汲取写作经验。
2.课文讲解:详细讲解课文《写事要有点波澜》,引导学生分析叙事基本技巧的运用,如开头、发展、高潮、结尾等。同时,指出课文中的波澜设置和情感表达方法。
3.实例分析:通过分析其他优秀的叙事作品,让学生进一步理解和掌握叙事技巧和波澜的运用。
4.写作练习:布置写作任务,让学生运用所学叙事技巧和波澜设置进行创意写作。

叙事要有波澜(教案)

叙事要有波澜(教案)

记叙文写作指导——叙事要有点“波澜”教学目的1、领会什么是波澜,品味“波澜”的艺术效果。

2、了解兴波澜的技法,学会一波三折地叙事。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一位老太太做寿,她的子孙请来唐伯虎为她题诗。

全家大小及亲朋好友争着来看。

唐伯虎挥笔写下:这个婆娘不是人(举座皆惊),九天仙女下凡尘(喝彩),儿孙个个都是贼(惊怒),偷得寿桃献至亲(拍手叫好)。

世界最短的微型小说就是这样写的:“伊丽薇娜的弟弟佛莱特伴着她的丈夫巴布去非洲打猎,不久,她在家里接到弟弟的电报:巴布猎狮身死——佛莱特。

”伊丽悲不自胜,回电给弟弟:“运其尸回。

”三星期后,从非洲运来一个大包裹,里面是一个狮尸。

她又赶发了一个电报:“狮收到。

弟误,请寄回巴布尸。

”很快,收到了非洲的回电:“无误,巴布在狮腹内。

——佛莱特。

”(148字)这是世界上最短的一篇小小说,全文148字,情节中却包含着三次曲折:巴布远猎非洲,不幸身亡;伊丽要求运回丈夫尸,不料运回的是狮尸;她又去电,回电后才知巴布在狮腹内。

小说虽短,却一波三折,具有艺术魅力。

我国古代的章回小说,在回与回之间巧妙利用情节张驰起伏的变化,从而紧扣读者和观众的心弦,使之欲罢不能。

二、教师提示1、什么是写出事件的波澜?写出事件的波澜就是写出事件的曲折变化。

古人说:“文似看山不喜平”。

安排文章结构,最忌平铺直叙。

文章若一味地平铺直叙,没有一点起伏变化,象流水帐,容易使人感到单调、乏味,那是很难获得读者喜欢的。

因此文章在情节的展开和场面的刻画上有些变化,写得波澜起伏,摇曳多姿,才更能激起读者强烈的阅读兴趣。

而这种一波三折、曲折多姿、引人人胜的写法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波澜”。

2、为什么要写出事件的波澜?⑴客观事物本身就是起伏变化的,只有写出了事件的波澜才能准确地反映客观事物。

(客观性)⑵“文若看山不喜平”,只有写出了事件的波澜才能达到引人入胜的效果。

(阅读心理)3、怎么样才能写出事件的波澜?⑴善于选择本身就曲折复杂的事件来写。

【教学设计】写事要有点波澜_语文

【教学设计】写事要有点波澜_语文

《写事要有点波澜》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目标:让学生领会什么是事件的波澜及其艺术效果,进而促使学生进一步掌握一些常见的兴波澜、生变化的技法,从而培养学生联想迁移、综合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2、过程和方法:通过角色扮演、情境多角度地创设,促进学生分组合作主动参与、探究问题,进而提高写作水平。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多角度多层面观察生活认识生活进而热爱生活的高尚情操。

教学过程:一、图片导入:山之妙在于峰回路转,水之妙在于风起波生,那么文章之妙则在于起伏曲折、跌宕多姿——本课学习写出事件的波澜。

二、品味波澜之美情景法,读赏结合,品味《尴尬瞬间》的波澜之美。

“我”由好奇一睹“芳容”而生爱慕,一声断喝让爱慕之情淡化,转而生厌。

摔跟头又被嘲笑,“恨恨”之情萌生。

转而受到关切则刚将“恨恨”之情淡化,一句“帮抬煤气罐”又让感激化为厌恶。

爱厌交替,转化自然;峰起岭伏,扣人心弦。

明确:1、什么是波澜?2、写事为什么要兴波澜?1.事件的波澜就是事件的曲折变化。

2.A.客观原因:客观现实的“多面”与“多变”。

B、读者的阅读心理:只有写出了事件的波澜才能达到引人入胜的效果。

“文似看山不喜平。

如若井田方石,有何可观?惟壑谷幽深,峰峦起伏,乃令游者赏心悦目。

或绝崖飞瀑,动魄惊心。

山水既然,文章正尔。

”——清•袁枚《李觉出身传评语》【设计意图】本文适合学生的心理特点,能激发学生的兴趣,通过情景演绎更能加深学生的理解,从而激发他们的探究欲望。

梳理总结是为了引导学生多多关注生活,体验生活,多多储备写作的“源头活水”。

三、探讨波澜之法【合作探究】根据学过的课文、看过的作品,举例说说某部作品用了什么兴波澜的方法?有什么表达效果?【学生介绍】……【教师指导】1、方法荟萃:(1)悬念法(2)抑扬法(3)误会法(4)巧合法2、我们应用兴波澜的方法时应遵循的基本原则是什么?1、情节既要出人意料,又应在情理之中。

2、方法使用要服务主旨,或反映某种现实。

《写事要有点波澜》课件

《写事要有点波澜》课件
可什么事也不曾发生。他的手又伸了上来,放在方 向盘上,没有拿什么东西。
我看到,他又从后视镜飞快地掠了我一眼。 这一眼 非常狠毒。我有生以来不曾看过更狠毒的眼神,使我再 度直冒冷汗,再度后悔自己的莽撞。
情节会怎样发展呢?
第七页,共22页。
我要去的地方终于到了。当出租车在公路局车站 前一停,我立刻打开车门冲了下去。松了一口气,才 想到还没有付钱给司机,便绕过车后,走到司机窗口, 伸手到旅行袋里掏钱。突然,车子往前冲,迅速拐一 个弯,消失在不远的街角。我最后看到的,是司机无 比惊惶的神色。
通过阅读报刊,我们能增长见识,扩大自己的知识面。 有许多书籍还能培养我们的道德情操,
给我们巨大的精神力量, 鼓舞我们前进。
第二十一页,共22页。
谢谢大家
01.04.2023
生产计划部
第二十二页,共22页。
《写事要有点波澜》课件
2023/4/1
生产计划部
第一页,共22页。
什么是设悬念?
设悬念,是 逗引读者好奇心 的一种手法。
第二页,共22页。

实例诠释短短四句,跌宕生姿,
起起伏伏,吊足胃口。 一位老太太做寿,她的子孙请来唐伯虎为她题
诗。全家大小及亲朋好友争着来看。唐伯虎挥笔写 下:
这个婆娘不是人, 举座皆惊
又是一个傍晚,一位瘦瘦的军人来到修鞋摊旁说:“一个多月前,是 不是有位大个子军人来这儿修过鞋?
“啊……对呀。” “要付多少钱?” 小鞋匠略一沉思,说:“修鞋费一块五,外加一个月的保管费五毛,您给两
块钱得了。”
军人把两块钱递给他,小鞋匠收好钱后,问:“怎么大个子没来?” “他……上前线去了。”说完,军人转身就走。 “哎,”小鞋匠提起那只鞋,赶忙喊道,“鞋子,鞋!”

写事要有点波澜 教学设计

写事要有点波澜 教学设计

尺水兴波曲折有致————《写事要有点波澜》教学设计[设计说明]写事要有点波澜是《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必修1)“表达交流”部分的第四个专题。

设计首先考虑学生写作的现状和写作教学的现状,紧抓教材,有点波澜,不随意拔高教材的要求,加重学生写作的畏难情绪,挫伤学生写作的积极性。

其次,避免有关概念的讲解,不拿高深的写作理论吓唬学生。

第三,可操作性要强,学生活动的设计要有层次,有梯度。

训练从听到说到写。

第四,教学过程中本身要有点波澜,给学生以示范,也能让课堂教学吸引学生。

教学目标:1、体会学习叙事曲折变化之美;2、尝试用悬念、抑扬、意外等方法叙事。

教学环节: 1、名著赏析,感悟借鉴;2、回顾品味,总结方法3、初步尝试,灵活运用;4、勇于实践,展示才情。

教学安排: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人常说:“文似看山不喜平。

”的确,群山高高低低,才能引人无限遐想;叙事曲折有致,才会扣人心弦。

如何把看似平淡无奇的事叙述得波澜起伏,曲折有致呢?今天我们就共同来探讨这个问题。

二、名著赏析,感悟借鉴给名家名作天职许行海尔曼博士是位医术高超、医德高尚的大夫。

他开的诊所已远近闻名,在布拉沙市里没有人不知道海尔曼和他诊所的。

海尔曼这个倔老头子,像他那把最好钢材做成的手术刀一样坚硬、锋利。

有这样两件事,一下子就把海尔曼给抬了起来。

一天夜里,他的诊所被一个小偷给撬开,一点现金和几样珍贵的药物,都被他放在提兜里准备带走,不巧,慌忙中撞倒吊瓶支架,他又被氧气罐绊倒,摔折了大腿,要跑也爬不起来了。

这时,海尔曼和助手从楼上下来,助手说:“打电话让警察把他带走吧!”“不,在我诊所的病人不能这样出去。

”把小偷抬上手术台,海尔曼连夜给他做了接肢手术,并给打上了石膏绷带。

一直在诊所里把他彻底治好才交给了警察。

助手说:“他偷了您的财物,您怎还如此给他治疗呢?“救死扶伤是医生的天职。

”海尔曼说。

小偷自然感激得五体投地,唯在交警察前,他恳求把他放了。

《黄河九曲写事要有点波澜》教案

《黄河九曲写事要有点波澜》教案

《黄河九曲写事要有点波澜》教案《黄河九曲写事要有点波澜》教案福建省长乐市第七中学陈建鑫【写作目标】1、叙事要注重情节起伏,曲折有致;2、叙事要注意渲染和手法的运用,了解一些生波澜、生变动的方法。

【教学时数】2课时。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一位老太太做寿,她的子孙请来唐伯虎为她题诗。

全家大小及亲朋好友争着来看。

唐伯虎挥笔写下:这个婆娘不是人(举座皆惊),九天仙女下凡尘(喝彩),儿孙个个都是贼(惊怒),偷得寿桃献至亲(拍手叫好)。

短短四句,跌宕生姿,起起伏伏,吊足胃口。

的确,一池春水,风平浪静,纵然有人认为有宁静柔和之美,但风乍起,吹皱一池春水,水面的荡漾、荷花的摇曳、游鱼的沉浮则会给人更多的联想和感受。

那么如何让平静的水面波澜起伏,一波三折呢?文似看山不喜平,中国的传统章回小说中人物命运,忽而山穷水尽,忽而柳暗花明;内容忽而金戈铁马,忽而风花雪月。

引得读者忽上忽下,忽左忽右,忽悲忽喜。

人们把这种起伏变化用一种形象化的比喻叫做波澜。

今天我们就来探讨这个问题(出示课题及要点)。

二、兴风作浪之原因1、什么是写出事件的波澜?(写出事件的波澜就是写出事件的曲折变化。

)2、为什么要写出事件的波澜?⑴客观事物本身就是起伏变化的,只有写出了事件的波澜才能准确地反映客观事物。

(客观性) 任何事物都在不停变化。

天有阴晴,月有圆缺,潮有涨落,草木有枯荣,这是自然界的变化。

塞翁失马,乐极生悲,这是坏事变好事、好事变坏事的人事变化。

文章的波澜就是这种事物复杂多变性的反映。

⑵文若看山不喜平,只有写出了事件的波澜才能达到引人入胜的效果。

(阅读心理)3、怎么样才能写出事物的曲折?⑴善于选择本身就曲折复杂的事件来写。

(前提)文章的波澜是读者的一种心理反应。

我们说文章有没有波澜,最终要看能不能在读者心里激起波澜。

是不是让读者牵肠挂肚,是不是出乎读者意料,是不是让读者感到惊喜,是不是让读者扼腕叹息要达到这样的目的,就必须研究读者心理,针对读者心理选取材料,安排结构。

《黄河九曲 写事要有点波澜》教案

《黄河九曲 写事要有点波澜》教案

《黄河九曲写事要有点波澜》教案教案:《黄河九曲写事要有点波澜》一、教学内容《黄河九曲写事要有点波澜》阅读与写作二、教学目标与要求1.理解文章大意及细节信息。

2.了解“写事要有点波澜”的写作方法。

3.掌握写作技巧,提高写作水平。

三、教学重点1. 阅读理解文章大意及细节信息。

2. 掌握“写事要有点波澜”的写作方法。

四、教学难点如何理解文章中的“写事要有点波澜”并进行实践。

五、教学过程Step 1 展示题目展示标题《黄河九曲写事要有点波澜》,引导学生思考。

Step 2 阅读文章1. 教师带领学生阅读文章,了解黄河九曲的地理、历史、文化特色以及文章主要内容和结构。

2. 师生共同理解“写事要有点波澜”的含义,深入解读以下句子:“如果说不打磨文字,只是在内容上追求纸面上的冷热淡咸,那么写出来的文章将只是没有什么波澜的泥沙浪花。

”3. 思考“写文时如何在内容和形式上表现出‘有点波澜’”?Step 3 思路启示展示5张图片,要求学生根据所展示的图片片段进行联想,思考如何通过审视细节把“波澜”表现出来。

Step 4 实践操作1. 学生按照思路操作,根据所想所感所想象之物和所观察之景,练习撰写一篇篇章,有所体验,“写事要有点波澜”。

2. 学生读一气呵成所写篇章,分析其波澜满满证明有点波澜的秘诀。

教师以及学生互评,分享各自的体验和心得。

六、作业布置1. 回家之后,学生将自己所写的篇章发给朋友,得到他们的评价,感性认识到“写事要有点波澜”的必要性。

2. 学生着重在阅读过程中,察觉作者如何在不同的语言层面进行“有点波澜”的表现。

七、教学反思通过本课教学,增强了学生学习《黄河九曲写事要有点波澜》的兴趣,并了解了什么是“有点波澜”的写作风格,以及如何在写作中运用这种风格。

而采用图片启发的方式,能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培养他们对事物细节的敏感度,为他们今后的写作打下良好的基础。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写事要有点波澜△、教学设想:多媒体教学△、教学课时:两课时一、导入新课1、一位老太太做寿,她的子孙请来唐伯虎为她题诗。

全家大小及亲朋好友争着来看。

唐伯虎挥笔写下:这个婆娘不是人(皆惊),九天仙女下凡尘(喝彩),儿孙个个都是贼(惊怒),偷得蟠桃献至亲(叫好)。

短短四句,跌宕生姿,起起伏伏,吊足胃口。

袁枚在《李觉出身传评语》中说:“文似看山不喜平。

若如井田方,有何可观?惟壑谷幽深,峰峦起伏,乃令游者赏心悦目。

或绝崖飞瀑,动魄惊心,山水既然,文章正尔。

”的确,一池春水,风平浪静,纵然有人认为有宁静柔和之美,但“风乍起,吹皱一池春水”,水面的荡漾、荷花的摇曳、游鱼的沉浮则会给人更多的联想和感受。

那么如何让平静的水面波澜起伏,一波三折呢?2、什么是写出事件的波澜?写出事件的波澜就是写出事件的曲折变化。

3、为什么要写出事件的波澜?⑴只有写出了事件的波澜才能准确地反映客观事物。

(客观性)⑵只有写出了事件的波澜才能达到引人入胜的效果。

(阅读心理)二、教学内容一)兴波澜,生变化都有哪些方法?阅读文章如欣赏名山,其引人入胜处在山之起伏连绵;一言以蔽之,叙述性文章必须做到“尺水兴波”――即写出事情的波澜才能避免引人入睡,方法主要有制造悬念,运用抑扬,巧设伏笔,设计巧合,铺陈误会,着力突转等。

1、顺逆法伊莉娜的弟弟佛莱特伴着她的丈夫巴布到非洲打猎。

不久,她在家里接获弟弟的电报:“巴布猎狮身死。

——佛莱特。

”伊莉娜悲不自胜,回电给弟弟:“运尸回家。

”三星期后,从非洲运来了一个大包裹,里面是一个狮尸。

她又赶紧发了一个电报:“狮收到。

弟误,请寄回巴布尸。

”很快得到了非洲的回电:“无误,巴布在狮腹内。

——佛莱特。

”1)巴布别妻携弟非洲打猎.(顺笔)巴布不幸身亡。

(逆笔)——第一个波澜2)伊莉娜要求邮回丈夫尸体。

(顺笔)却得到一个“狮尸”。

(逆笔)——第二个波澜3)伊莉娜再索夫尸。

(顺笔)弟回电;“巴布在狮腹内。

”(逆笔)——第三个波澜2、情节突转法1)《警察与赞美诗》苏比在麦迪生广场那条长凳上坐卧不安。

冬天已经近在咫尺了。

其中最舒服的莫过于到某家豪华餐厅好好地大吃一顿,然后声称自己身无分丈,没钱付账,这样就可以安安静静、不声不响地被交到警察的手里。

但是,苏比的脚刚迈进餐厅的门就被扔了出来。

在第六大街的拐角处,一家灯火通明、陈设别致的大玻璃橱窗非常引人注意。

苏比捡起一块鹅孵石往那块大玻璃窗砸去。

但警察甚至根本就没把苏比看成一个证人。

砸橱窗的人应该早就溜之大吉了。

苏比心里十分恼火,但也只能拖着脚步走开了。

两次了,都失算了。

街的对面,有一家不怎么招眼的餐厅,苏比走了进去,白吃了一顿,但等来的是两个侍者干净麻利地把苏比架出来,扔在又凉又硬的人行道上,左耳朵贴在地上。

警察只是笑了笑,就沿着街走开了。

一位衣着简朴但讨人喜欢的年轻女人正站在橱窗前面,苏比的下一个计划是装扮成一个下流、讨厌的“小流氓”,而且他的对象文雅娴静,又有一位忠于职守的警察近在眼前,这足以使他相信,警察的那可爱的双手很快就会抓在他的胳膊上,而他也很快就能在那个小岛上的安乐窝里度过这个冬天了。

但那女人像一根常青藤攀附着一棵大橡树一作依偎着苏比。

苏比懊丧不已地从警察身边走过去。

看来,他的自由是命中注定的了。

苏比站在人行道上扯着他那破锣似的嗓子,像醉鬼一样胡闹。

他又是跳,又是吼,又是乱骂,用尽了各种办法来搅得天翻地覆。

又没用,人们当成他是在庆祝什么。

苏比看到雪茄烟店里有一位衣冠楚楚的人正对着冒着火光的打火机点烟。

那人在走进商店的时候,将一把绸伞靠在门边。

苏比跨进了店门,拿起绸伞,急急匆匆地退了出来。

点烟的人赶忙追了出来。

可结果他人说伞是捡来的。

最后,苏比来到了一个异常幽静的拐角处,苏比停了下来。

那儿有一座样式古老的古雅的教堂,风琴师正在练习星期天的赞美诗。

悦耳动人的音乐飘进苏比的耳朵,深深地吸引了他,使得他一动不动地靠在螺旋形的铁栏杆上。

此时此刻,苏比敏感的心情同古老的教堂潜移默化地交融在一起,使他的灵魂突然之间发生了奇妙的变化。

刹那间,这种崭新的想法让他兴奋不已。

一股强烈而迅速的冲动激励着他去面对坎坷的人生。

他要把自己拉出泥潭,他要征服那已经征服了自己的恶魔。

他要在社会上做个有所作为的人。

他要——苏比突然感到有一只手按在了他的胳膊上。

他猛地扭过头去,只看见一个警察的那张胖乎乎的脸。

“你在这儿干什么?”那个警察问道。

“什么都没干。

”苏比说。

“那跟我来。

”警察说。

“在岛上监禁三个月。

”警庭法官第二天早上宣判说。

小结:情节突转法是指记叙事件时,顺着一个方向铺陈渲染,把读者的注意力和情感愿望吸引到这个方向发展的一种可能性上去,层层推向高潮;达到顶点时,笔锋陡然一转,通过另一种结局的突然揭晓,掀起波澜。

2)《谁烧“阿房宫”》从前,有位县督学来到县立中学视察工作。

他一进校门,便见到该校的壁报上写有杜牧的诗句: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督学的文学底子很厚,看到杜牧的诗句,油然想起他的《阿房宫赋》,于是顺口问起了学生:“你们知道阿房宫是谁烧的?”学生们一脸惶恐,不住地摇头:“不是我烧的,不是我烧的!”看到眼前的窘迫情景,督学啼笑皆非。

他立即来到校长室,对校长指责道:“贵校学生国文程度低落,居然说阿房宫不是他烧的。

”校长心平气和地说:“本校学生一向诚实,既然说不是他烧的,就一定不是他烧的。

”督学非常气恼,他万万没有想到鼎鼎的校长居然不知道阿房宫是怎么一回事!他一气之下,写了一封呈文,给教育局长,禀明原委。

不久,督学收到局长复函:“烧掉就算了,再拨经费重建阿房宫。

”督学看后,目瞪口呆。

3)好朋友约翰在街上碰到他的好朋友麦克,对他说:“我遇到一件很麻烦的事,真不知该怎么办?”“什么事?我们是好朋友,你有什么麻烦事就该对我说,也许我能帮你.”“我正在热恋中.”“这是好事,你怎么会觉得麻烦呢?”麦克不解地问.“我同时爱上了两个姑娘,她们一个长得漂亮,但没钱;另一个长得不漂亮,但很有钱.你看我应该选择谁?”“当然是长得漂亮的那个.这年头,钱算得了什么?”麦克坚决地回答.“对!”约翰说,“谢谢你的好主意,再见.”说完转身就走.“等一下,约翰.”麦克叫住他,“你能不能把那位有钱的姑娘的住址告诉我?3、悬念法通常是精心设置疑窦和矛盾,在文章开头用超乎寻常的语气去叙述或交代一种异于常人思维的结果,以引起读者探其究竟的欲望。

武侠小说多是如此。

又如泰国作家克立巴莫的微型小说《独臂村》:一位医生在森林里发现一个古怪的村庄——村民皆无右臂。

这个奇异的开头既吸引了医生又吸引了我们。

随着情节的发展我们才明白:原来村民们曾参加过几次这里的选举,那些政客们来拉选票时,都许愿让普天下的人民共享幸福,而一旦当上议员便对人民的疾苦不闻不问。

村民对这些政客深恶痛绝,决定不论谁家生了孩子都要砍掉右臂,“免得他们成人之后去举手投票,出卖灵魂……”1)例:只借一美元一位富豪走进一家银行,来到贷款部前,举止得体地坐下来。

“先生,您有什么事需要我们服务吗?”贷款部经理一边打量着来者,一边热情地问道。

“我想借点钱!”富豪回答。

“可以,您想借多少呢?”“一美元。

”“一美元?只借一美元?”贷款部经理惊诧地看着他。

“是的,我只需要借一美元。

可以吗?”“当然,只要有担保,借多少都是可以的。

”经理彬彬有礼地说。

“好吧。

”那人从皮包里取出一沓股票、债券放在桌上:“这些票据做担保可以吗?”经理清点之后说:“先生,总共50万美元,做担保足够了。

不过……先生,您真的只借一美元吗?”“是的。

”富豪不动声色地回答。

经理干脆地说:“好吧,请办理手续。

年息6%,只要您付出6%的利息,一年后我们便把这50万美元的股票、债券都还给您。

”“谢谢!”富豪办完手续后,从容离去。

一直在一旁观望的银行行长怎么也不明白,一个拥有50万美元的人,怎么会跑到银行来借一美元呢?于是,他追了上去,大惑不解地问这位富豪:“对不起,先生,我想问您一个问题。

这实在弄不懂,您拥有50万美元的家当,为什么还要借一美元呢?”“好吧,我可以把实情告诉你,我到这里来办事,需要一段时间,随身携带这些有价票据很不安全。

这曾到过几家金库,想租他们的保险箱,但租金都很昂贵。

我知道贵行的保安很好,所以就将这些票据以担保的形式寄存在贵行。

况且借款利息很便宜,一年只要支付6美分……”行长恍然大悟:有头脑又有金钱的人是幸运的,他们能用头脑支配金钱;而只有金钱没有头脑的人则是不幸的,因为他们的头脑被金钱所支配。

经商斗智,善谋者胜。

小结:运用悬念法要注意有“悬”有“释”。

在“结”与“解”之间要恰当运用延宕,让读者百般猜测,历经紧张期待,再解开扣子,但切不可故弄玄虚。

2)尴尬从一出食堂门,她就感觉有人跟踪。

模模糊糊搜索记忆,只记得一瞥中有一个高大消瘦的身影。

为什么会是跟着我?她低头打量自己:浅兰色的细格棉衬衣、藏青色的西裤、一双跟快磨平的黑色皮鞋,在一身行头怎么看也不像个富家女,劫财之人是不屑于的。

那莫非是……想到前天,室友阿霞还曾炫耀着当街被陌生男孩跟踪的“光辉事迹”,当时小文在一旁还打趣道:我们的静大小姐作为寝室里唯一的单身贵族,这种艳遇应该发生在她身上才对呢!想着,一抹胭红就印上了面颊。

下意识地摸摸自己的脸。

我,我没有阿霞那脉脉含情的双眼;又没有小文的一头乌黑飘逸的长发……头发,一个念头嗖地划过脑海:一定要把这一头泛黄的头发好好修剪一下,剪成阿霞那样清爽的碎发,不不、还是像小文那样的一头直发……那,我又没有什么魅力,为什么会有人看得上我?低下头,害羞地急走,脚还故意慢慢的划着地。

每一个女孩子都是公主,总会有一位王子来发现。

我的……想转过头去,把他看个仔细,又怕那一脸的红霞暴露了心里的秘密。

一步、两步、三步、快到女生公寓楼底,怎么身后的他没有反应?莫非是我自作多情?一股悲凉涌上心头,也许他真的只是同路,是我多心……八步、九步、“哎……!”一声招呼余音还未结束,她的头发已偏向身后,一个也满脸通红的腼腆男孩,正挠着头傻傻地对着自己。

她努力睁大眼睛,惊异又不失纯真:“哦?”男孩继续挠着头,吞吞吐吐:“这个、这个,饭盒,是……是我的……!”“啊?!!!”一片空白的脑海里被强拽出在食堂里的一点回忆:空手去吃饭的她,随手又拿起邻桌的一个饭盒走出去……递出饭盒的手,笔直又颤抖,在心里暗暗下决心:再也不吃食堂的套餐了![例文评析]《尴尬》一文开篇便运用了“悬念法”:“感觉有人跟踪”——谁在跟踪?为何跟踪?待作者以此悬念扣人心弦后,并不急于交代结果,而是徐徐道来,开始用“我”的思绪牵引读者的思路;平和的日常生活的回忆(第四自然段)及徐徐而羞涩的思绪又恰恰缓和了一开始的紧张气氛,此便是“张弛法”(第五自然段);同时第四自然段“小文”的“打趣”从侧面表明“我”是“单身”,有那种对跟踪人的推测是理所当然的,这便“误导”了读者,延宕了事件真相的揭示,给人以更广阔的想象空间,这便是“虚实法”;第六自然段“我”继续“说服”自己,“误导”读者,一直到“哎……!”这一声招呼,我们几乎已经相信了一段“迟到的爱情”将要开始,可一句“这个、这个,饭盒,是……是我的……!”如一招回马枪,将一直跟着感觉走的我们猛的戳落马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