牧之解密 中国古代玻璃
中国古代玻璃器极简史

中国古代玻璃器极简史很多人对于玻璃器会有种错觉,觉得玻璃是近现代的材料。
其实在世界范围内,玻璃器的发明介于青铜器与铁器之间,大约诞生于公元前25-前23世界的两河流域。
而我国玻璃器最早产生于春秋末年(春秋:公元前770-前476年)。
不同时期的玻璃器也有不同的叫法。
至于西周古墓发现的所谓的玻璃管、玻璃珠等人造珠饰物,经过检测后证明成分不是真正的玻璃,这类人造珠的成分中90%是晶状体二氧化硅,而不是玻璃。
人造珠饰,宝鸡弓鱼国西周墓地出土串饰其中灰蓝、灰绿色料管即釉砂制品中国最早的玻璃制品:春秋末期越王勾践剑格上镶嵌的蓝色玻璃,越王勾践剑的剑格两面都镶嵌有饰物,一面镶嵌的绿松石,另外一面镶嵌的就是玻璃,浅蓝色、呈半透明状态,内含较多的气泡。
剑上有铭文:越王鸩浅(勾践)自乍(作)用剑。
勾践的在位时间是公元前497-前465年,那么可以推测剑格上的玻璃也是春秋末年制造的。
其实,依据这个发现,中国玻璃的出现的时间应该可以再向前推进。
越王勾践剑剑格局部图说来也巧,与越王勾践有世仇的吴王夫差的剑格上也镶嵌有三块透明的小块玻璃。
吴王夫差在位时间是公元前495-前473年,比勾践晚了两年。
吴王夫差剑(中间),河南辉县琉璃阁发现现藏中国国家博物馆春秋末期还发现了一种“蜻蜓眼”玻璃珠,在当时是属于附身符一般的存在。
上图的这枚蜻蜓眼玻璃珠出土于河南固始侯古堆1号墓。
墓主人是一名女性,说来就更巧了,这位女性和夫差也是大有关系。
推测是夫差的一位夫人,也是宋国国君之妹,当时是被送到了吴国给夫差做夫人。
显然,拥有这类玻璃制品的都是有身份、有地位的人。
要知道,在当时,玻璃是一种很昂贵又珍贵的材料,非常人可以轻易获得。
依据以上发现,中国玻璃的最早出现的时间是可以再向前推进一段时期的。
但玻璃蜻蜓眼的制作工艺相当复杂,在此之前并未发现过这类珠子的前身,没有任何发展过程,所以,不可能一时间就达到这样的技艺的,属于外来玻璃器。
玻璃蜻蜓眼制作工艺图但玻璃蜻蜓眼后续实现了“本土化”。
中国古代玻璃生产工艺

中国古代玻璃生产工艺
中国古代玻璃生产工艺的发展历程可以追溯到春秋战国时期。
这一时期,玻璃制造技术开始出现,并逐渐发展壮大。
在古代,玻璃被用于制作各种器皿、饰物和工艺品。
早期的玻璃制造技术主要包括铸造法和缠丝法。
铸造法是将玻璃液体倒入模具中,待其冷却凝固后脱模而成。
这种方法制作出的玻璃器皿形状单一,质地粗糙。
而缠丝法则是在玻璃液中加入丝线,使器皿表面形成美丽的花纹。
这种方法的代表作品是春秋战国的“蜻蜓眼”玻璃珠。
随着技术的不断发展,吹制法逐渐成为玻璃制作的主要方法。
吹制法需要使用一根吹管,将玻璃液体吹成空泡,再根据需要塑造出各种形状的玻璃制品。
这种方法制作出的玻璃器皿质地细腻、光泽度高,且形状各异、花纹精美。
在古代,玻璃制作是一项非常繁琐的工艺,需要经过多道工序和复杂的工艺流程。
从配料、熔炼、出炉、冷却、加工、磨光等每一步都要十分精准细致。
古代工匠们对原材料的配比和加工过程的掌握都达到了很高的水平。
总的来说,中国古代玻璃制作工艺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了自己的特色和风格,并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同时,也为世界玻璃制造技术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牧之解密中國古代玻璃(七)

牧之解密中國古代玻璃(七)八、古代琉璃的清理与保存我们一般认为玻璃化学性质稳定,是耐水的,其实水会对玻璃表面产生化学侵蚀作用,空气也是如此。
所以说保存玻璃的基本环境条件是低温干燥,并保持空气纯净度无污染。
其相对湿度应以博物馆环境质量标准的下限为宜,即RH在35-45%的范围,潮湿环境对玻璃的保存是非常不利的。
古代玻璃的质地变化取决于其化学成分及保存环境,古玻璃器的保养应该以预防性保护为主。
玻璃在常温下为刚性体,硬度高,具脆性。
在收藏中尤其要防挤压、碰撞、振动等机械性损伤。
玻璃长期在水、酸、碱、空气等物质的参与下,会从表面开始产生物理化学变化,如造成潮解、腐蚀、碱化、失透、粉化、晕色、虹彩、脱落甚至炸裂等现象。
古代遗存较少、脆弱易损者,应倍加妥善保管。
古物因为长久埋在地里,内外均已经达到平衡。
一旦出土接触大量空气及压力变化后,容易失去内应力及压力,并在空气温度变化中失去原有湿度,造成本身状态的不平衡。
如汉代铜镜出土后有自然开裂现象,玻璃器虽然化学性质比较稳定,但本身结构容易受冷热环境而胀缩,更要仔细处理。
古代玻璃的皮壳作为长久的化学反应,也是一种平衡的表现,不可随便清除。
一批不同状态的古代琉璃珠饰古玻璃器的最好处理方法,就是将其固定一个地方摆放,控制适当的温度,绝对要避免曝晒或冷藏等温度的急剧变化,使之慢慢适应。
立件在放置好之后,就尽量不要搬动,也不要上手。
古代玻璃的清理,要分器皿大件、珠饰小件的区别,也要看皮壳的重轻,年代的远近。
大件或者高古的话建议先放几年不清理,尽量使之与收藏环境达到平衡状态。
小珠类先看其坑口的出土状况,高古的战国蜻蜓眼之类,或皮重的就尽量不用清理。
皮壳轻的可以适当清理,品相好不脱皮的可用酒精清洁消毒,不宜用水,也不宜用84消毒液或者清洁剂。
如果珠类是作为装饰品佩戴于身体,提供一个小方法先行处理:把单珠置于小棉袋中把玩一阵子,让珠子的表面与棉布接触,使之适应。
对已经风化腐蚀的玻璃器,除改善保存环境防止碰撞损坏外,可作适当的技术处理。
中国古代玻璃的起源和发展

综上所述,中国古代玻璃的起源可以追溯到战国时期,其发展历程与中国古代 文化和技术的演进密不可分。中国最早的古代玻璃研究出现在汉代,为深入了 解这种工艺品的历史和文化背景提供了重要资料。随着考古学和科技史研究的 不断深入,人们对中国古代玻璃的认识也将不断加强。未来,对于中国古代玻 璃的研究将继续受到,更多深入细致的研究将有助于人们更好地了解中国古代 玻璃的历史和文化内涵。
在古代,玻璃作为一种原材料,因其透明、易碎、反光的特性而备受重视。在 西方,玻璃制造技术自古代以来就得到了持续发展,而在中国,玻璃制品则较 少见。因此,一些学者认为中国古代玻璃的起源可能与西方有关,是随着佛教 传入中原地区的。但这一观点并没有得到考古证据的支持。
随着考古工作的不断深入,中国古代玻璃的起源逐渐变得清晰起来。研究表明, 中国古代玻璃的起源可以追溯到战国时期(公元前475年-公元前221年)。在 这一时期,玻璃制品开始出现在中原地区,成为一种新兴的工艺品。同时,根 据对古代墓葬和遗址的考古发现,中国古代玻璃的制造技术也开始逐渐发展起 来。
总之,古代玻璃作为我国工艺史上的璀璨明珠,不仅在艺术和技术上具有重要 价值,还为现代玻璃技术的发展提供了宝贵的基础。在当今社会,我们应该更 加和传承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努力推动现代玻璃技术的发展与创新,为人类 的生活增添更多色彩与活力。
中国古代玻璃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公元前2000年左右,当时中国的玻璃制造技术 已经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平。据史料记载,当时的中国已经掌握了玻璃的制造技 术,并且已经开始使用玻璃制品。这些玻璃制品主要包括琉璃瓶、琉璃碗、琉 璃珠等。这些玻璃制品的制造技术被认为是中国古代玻璃制造的重要基础。
六、中国古代玻璃在历史上的影 响
中国古代玻璃的出现和发展,对历史和文化传承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首先,玻 璃制品的出现丰富了古代中国人的物质生活,为人们的生活提供了更多样化的 选择。其次,玻璃制作工艺的发展也促进了古代中国科学技术的发展和提高, 为古代中国的制造业增添了新的光彩。最后,古代中国的玻璃制品也对世界文 明产生了影响,通过贸易和外交等方式传播到亚洲、欧洲等地,为世界文化的 交流和传承做出了贡献。
中国古代玻璃的发展史

中国古代玻璃的发展史
自汉代开始,中国玻璃制造技术逐渐发展,从最初的较粗糙的玻璃器皿,逐渐演变成各种精美的玻璃制品。
中国古代玻璃的发展史可大致分为以下几个阶段:
1. 原始玻璃时期(公元前1600~公元前1050年)
在这个时期,中国的玻璃制造技术还非常落后,只能使用天然玻璃(即火山玻璃)作为制造原料。
由于制作材料有限,所以制造的玻璃器皿质量并不高。
不过,这个时期的玻璃器皿已经具备了玻璃的特点,如透明、坚硬、不易磨损等。
这个时期,中国玻璃制造技术取得了一些进展。
玻璃制造材料不再仅限于天然玻璃,还出现了一些生产技术上的提高,如掌握了熔融玻璃的技术、模制技术等。
随着技术的进步,玻璃器皿开始出现,如玻璃杯、玻璃瓶等。
3. 铁器纹饰玻璃器皿的盛行(公元前221年~公元220年)
这个时期,中国玻璃制造技术达到了较高水平,可以制造出造型精致、花纹奇特的玻璃器皿。
一些玻璃制品上还出现了铁器纹饰,进一步提高了玻璃制品的工艺价值。
宋代以后,中国玻璃制造技术逐渐衰落。
虽然仍然能制造出玻璃器皿和一些简单的装饰品,但技术上已经没有太多进展。
到了明清时期,虽然特别关注玻璃工艺,但由于缺乏创新,玻璃器皿的工艺和样式较为陈旧,已经无法与前几个时期相比。
综上所述,中国古代玻璃的发展史是一个较为漫长的过程。
从最初的粗糙器皿到工艺水平的提高,再到隋唐时期的繁荣,可以看到中国古代玻璃制造技术的发展历程。
虽然在宋代以后有所衰落,但中国古代玻璃的艺术和文化价值仍然是不可忽视的。
中国古代玻璃的起源——中国最早的古代玻璃研究

中国古代玻璃的起源——中国最早的古代玻璃研究4.2 西域地区中国最早的古玻璃的成分特征及其起源我国新疆地处中亚(古代为西域地区), 是我国中原与西亚来往的要地. 新疆出土的古代玻璃都具有中外交往的特色. 新疆拜城和塔城出土的都是早期的玻璃珠, 这批玻璃珠均为单色无镶嵌的. 西方在公元前16 世纪~公元前13 世纪已有单色珠, 公元前13 世纪出现彩色珠, 在公元前10 世纪~公元前6 世纪已流行镶嵌珠. 新疆拜城地区出土的这批玻璃珠都是单色珠, 图案式型也比较简单. 出土的早期玻璃珠中尚未发现当时流行的镶嵌玻璃珠.从表 2(表序 1)可知, 新疆地区这批早期玻璃珠的化学成分与西亚的古玻璃非常接近, 但玻璃中含有较多气泡, 其技术水平相比之下比较差. 这正说明当时从西方主要带来了玻璃制造技术, 而不是玻璃制品. 因为对技术的吸收和创造要有一个过程, 当时借鉴了西亚的玻璃制造技术, 采用当地的矿物, 如滑石、辉石、蛇纹石以及草木灰等原料制备出当地早期的玻璃珠. 同一地区的另一批玻璃曾用扫描电子显微镜能谱分析法(SEM-EDM)分析[24], 结果见表5, 其K2O:Na2O比值接近于1, 与西亚玻璃成分不同, 更说明玻璃是本地制备的. 在新疆拜城和塔城出土的有些玻璃中同时含有较高的 PbO和Sb2O3, 见表2(表序1)中样品 XJ-2A和XJ-2B 和表5 中91BKKM-2 和91BKKM -26 是同时期西亚和中亚古玻璃中未发现的, 这与当地原料的特点和炼铜技术有关. 所以, 玻璃是用本地材料制造的[25].新疆拜城出土的玻璃珠, 其年代为公元前1100 年~公元前500 年(西周至春秋), 在西亚为第二亚述帝国(公元前1100 年~公元前700 年)晚期和中亚波斯帝国(公元前550 年~公元前529年)的前期, 这时古代的欧亚游牧民族已经东迁. 欧亚大陆草原地形开阔、平坦, 游牧民族的来去倏忽、迁徙无常, 对古代人们的往来起了很大的作用. 在新石器时代后期(公元前4000 年) 为印欧语系人, 其中雅利安人(Ariya)于公元前3000 年进入中东地区, 并于公元前2000 年从伊朗地区进入印度次大陆[26]. 也有人认为新疆塔里木盆地的居民在语言上属于印欧语系, 因此推断人种就是雅利安族人.从西亚的玻璃制造技术的扩展, 我们还可能看到更细微一些的情况. 在印欧人进入中东和西亚之际, 其中一派为胡里安人 (Hurrian), 在西亚于公元前2000 多年前就知道青铜、铁器和玻璃的制造. 于公元前14~15 世纪西亚米坦尼王朝(Mitanni)崩溃后移至中亚伊朗北部乌拉尔图(Urartu), 公元前7 世纪当亚述人(Assyria)侵入后, 移至目前阿尔美尼亚地区(Armenia), 其中的一派称为斯基泰人(Scythian), 来到中国新疆[27]. 波斯化的斯基泰人, 古波斯和印度文献称之为“萨迦人”, 古希腊罗马作家称之为“西叙亚人”(Sere), 汉文史籍称之为塞人. 活动的范围在迄今新疆伊犁地区、中亚北部七河地区、阿尔太地区及蒙古草原等. 塞族游牧民扮演了中外文化传播的东西陆路交通开拓者的角色.从上面的情况分析可知, 在新疆出土的公元前10 世纪~公元前8 世纪之际的钠钾钙硅酸盐玻璃珠属从西亚传入玻璃制造技术, 塞族古人在当地制作. 所以, 一般认为中国的丝绸的外传为最早的中外文化与技术交流的代表, 而玻璃技术的传入也可能成为最早的中外文化和技术交流的见证.如上所述, 中国中原地区的古玻璃制造要晚于新疆地区近400~500 年. 西周到战国时期古玻璃有可能通过原始的丝绸之路传人中原, 如同新疆的和田玉传入中原一样. 但由于路途的艰苦, 传入的玻璃品(主要为玻璃珠)是很少的, 如表4(表序1), 属战国早期的河南固始侯古堆蜻蜓眼玻璃珠和表2(表序2)所示的湖北随县曾侯乙墓的玻璃珠(HB-6)的化学成分很接近新疆克孜尔的玻璃成分.中外玻璃文化和技术的交流主要还从张骞凿空通西域以后, 主要的发展是在公元1 世纪~公元5 世纪, 当时世界古典文明时代上出现四大帝国, 即东方的东汉帝国、西欧和西亚的罗马(Roman)帝国、中亚的波斯(Persia, 中国汉朝称安息)帝国和南亚的贵霜(Kushan)帝国, 皆处于强盛时期, 丝绸之路贯穿于这四个帝国而畅通无阻, 促进了中外的交往和交流. 从西域(新疆地区)大月氏人带来了西方玻璃制品和技术, 而中原有特色的制造于汉、晋时期(公元200 年~公元300 年)的铅钡硅酸盐的单色珠和多色镶嵌玻璃珠也流传至新疆的哈密和和田, 玻璃 (XJ-42)的化学成分见表2(表序4). 该镶嵌玻璃珠出土于新疆和田阿克斯皮里古城, 为黑色基体, 眼部为绿色玻璃镶嵌在白色烧结体中, 制作得比较精致, 已体现出当时玻璃制造技术的进步.5 结论从对中国最早的古代玻璃的化学成分分析的结果可以看到, 我国古代玻璃技术的发展具有它自己的明显特色. 中国中原地区最早的古玻璃制造是从原始瓷的瓷釉制作演变过来, 用草木灰作助熔剂, 始于春秋和战国早期, 玻璃成分属含碱钙硅酸盐玻璃系统, 其中K2O 含量大于Na2O 为其主要特征, 而区别于古巴比伦和古埃及的玻璃成分. 随着制备玻璃的助熔剂的改进, 在战国中、晚期, 采用了在古代青铜制备技术和炼丹术中使用的 PbO, 发展了成分特殊的铅钡硅酸盐玻璃; 另一方面采用硝石作助熔剂而形成了钾硅酸盐玻璃. 这两类玻璃发展至汉代, 已传至我国境内南方和北方地区, 外传至朝鲜半岛、日本、东南亚和中亚地区.新疆拜城地区克孜尔古墓的玻璃是我国境内出土最早的玻璃, 玻璃的主要成分和西亚古玻璃成分相似, 但含有地方矿产特征的氧化物, 如PbO 和Sb2O3 等. 玻璃珠的质地和艺术结构低于当时的古巴比伦和古埃及的水平, 可能是通过欧亚草原游牧部落, 如胡里安人和斯基泰人传入玻璃制作技术, 而塞族人在当地制作. 极少量的玻璃珠通过原始的丝绸之路传入中原, 主要的中外古代玻璃技术和文化的交流在汉通西域之后.参。
中国古代玻璃发展史

中国古代玻璃发展史
中国古代玻璃发展史可以追溯至西汉时期,那时的玻璃制品主要是玻璃珠和玻璃器皿。
随着时间的推移,玻璃制作技术逐渐发展完善,唐代时期已经能够制作出透明的玻璃器皿,并且在建筑领域中得到广泛应用。
宋代时期,玻璃制作技术进一步提升,玻璃器皿的造型变得更加优美,装饰性更强。
元代时期,玻璃的制作工艺达到了新的高度,能够制作出多种颜色的玻璃制品,包括马赛克和琉璃瓦等。
明清时期,玻璃器皿成为了贵族和富裕阶层的重要收藏品,玻璃工艺也在这一时期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
现代玻璃制作技术已经极其先进,但中国古代的玻璃工艺和制品仍然令人叹为观止,为玻璃制作史上的重要里程碑。
- 1 -。
中国古代玻璃制作方法

中国古代玻璃制作方法人工玻璃出现于4500年前,起源地可能是埃及和两河流域。
玻璃器最初的制法是用裹着黏土的棍子伸进烧着玻璃的干锅,蘸上一层软化的玻璃后,用石器将玻璃抹匀及刻花,冷却之后去除黏土。
玻璃,与人类文明并行人工玻璃出现于4500年前,起源地可能是埃及,也可能是两河流域,具体是哪目前还在争论中,但两者都属于“新月沃地”。
新月沃地从今日之伊拉克向西,在地图上呈新月状分布,包括土耳其、叙利亚、巴勒斯坦、埃及等国的一部分地区。
在新月沃地出现的玻璃,可以说与人类文明史相始终。
将石英烧至熔化即可获得玻璃,但玻璃不像金属,并不会熔化为液体,高温状态下玻璃会很软,易于塑型,随着温度的降低,玻璃会越来越硬,最后完全凝固,但内部仍保持着液态结构。
玻璃的这种奇特属性,让一些人将其视为固态、液态、气态之外,物质的第四种状态。
但是石英的熔点很高,古代技术水平不高时难以烧到那么高的温度,所以要加入一些助燃剂。
西方多选用自然纯碱和草木灰,另加石灰石做稳定剂,其玻璃器含钠、钙较多,为钠钙玻璃,东方则多以铅丹为助燃剂,烧出来的是含铅、钡较高的铅钡玻璃。
这两种玻璃在质地上的区别,决定了日后东西方玻璃器不同的发展路径。
碱可以让烧制玻璃变得容易,玻璃最早出现在新月沃地,跟埃及有天然碱湖,盛产自然纯碱有关;而中国优先发展瓷器,则是因为中国有丰富的高岭土,易于用来制作瓷胎和瓷器表面的釉料。
玻璃器对世界的影响并不在瓷器之下,正因为有玻璃容器可用,欧洲和中东没有发展瓷器的刚需,所以在很长时间内,瓷器仅停留在奢侈品的位置上。
同样,欧洲和中东的玻璃器在中国也一度是胜过黄金的奇珍异宝。
玻璃器最初的制法,是用裹着黏土的棍子伸进烧着玻璃的干锅,蘸上一层软化的玻璃后,用石器将玻璃抹匀及刻花,冷却之后去除黏土,玻璃器即完成。
不过,早期的玻璃是不透明的,但有光泽,人们热衷于用玻璃来替代宝石。
在原始人的心目中,天是一块硕大无比的固体而不是气体,天是靠高山和大树撑着,才没有塌下来把人全部砸死,地上那些发光的石头被认为是天掉落在地上的碎片,蕴含着天界的神圣能力,佩戴它们可以让自己能量不竭,长生不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牧之解密中国古代玻璃(一)
玻璃与琉璃
作者:牧之文章来源:中国琉璃网点击数:756 更新时间:2011-5-25 15:36:44
分享本文到:
(此文针对的是古代玻璃的初学者,望同好者各抒己见,批评指正!)
缘起琉璃
“愿我来世得菩提时,身如琉璃,内外明澈,净无瑕秽”一直喜欢《药师琉璃光如来本愿功德经》里的这句话,因为这是佛家追求的单纯宁静,澈照四方的一种心境。
这大概也是琉璃被列为佛家七宝的原因吧,它不仅可表现外在的炫丽多姿,更能展示其蕴含的纯净无瑕。
正是这种材质与心境的共通性,使我深深着迷于琉璃的美。
琉璃,古时也被称为“璆琳”、“陆离”等等,今天可统一称呼“玻璃”。
玻璃是人类最早发明的人造材料之一,也曾经是最昂贵的材料之一。
无论是中国或是西方,玻璃器在古代一直是上层社会的奢侈品,那光亮透明、晶莹润泽的特质,曾令古人无限爱恋,甚至被视为无价之宝互为炫耀。
玻璃制造工艺复杂,是人类早期科技文明的代表。
中国有三千多年的琉璃发展史,虽受到玉器、陶瓷等行业的影响未发展成主流,但其鲜明的民族特征与独特的艺术风格在世界玻璃史上深受瞩目。
从出土的中国古琉璃资料发现,由于数量少,器形小,陈列观赏性差等方面的原因,琉璃一直未受到收藏家追捧。
然而仔细考量之后,你会发现古玻璃兼具料质、器形、文化、历史等多方面的价值,相信将来一定会被大家所重视。
近年来,国内多家以玻璃为主题的博物馆相继问世,也可看到琉璃收藏的一种趋势。
国人对于古代玻璃的研究只有短短数十年,近半个世纪以来的考古发掘及民间收藏爱好者们的关注,使这块领域逐渐被大家认知。
为了更好地推广琉璃文化,牧之在创办“中国琉璃网”之后,也积极参与古琉璃的收藏、整理、研究工作。
数年来亲眼见证先周至民国的数万件古代琉璃之后。
愿以实践经历与大家分享一些关于中国古琉璃的常识,为传承琉璃艺术尽一份薄力。
文中图片尽量选取馆藏品作为年代特征的参考,部分结论也仅是个人目前学习的结
果,希望随着今后大家的研究不断完善。
有些言论受教于国内外相关文献、出版物及藏家心得,涉及较杂,在此不作罗列,对中国古代玻璃研究做出贡献的各位前辈、老师们言谢了!
开篇简介
本文着眼于从遗存的各朝代实物来分析中国古代玻璃的历史发展脉络。
从商周时期的起源、战汉的辉煌、魏晋的动荡、唐宋的演变、元明的延续、清代的复兴,扼要介绍各朝各代古琉璃的典型风格,并论述该社会背景下对琉璃业的促进与冲击。
出于受众需求,本文不做太过深入的探讨及专题性研究。
以后有机会再深入挖掘,来弥补此文的缺失。
“什么是玻璃?什么是琉璃?”这是大家必须要了解的第一个问题。
如果这个概念不清楚,那就无法真正理解古代的琉璃是什么含义。
下面六个小图包含了古今中外的作品,您能分辨出哪个是琉璃,哪个是玻璃吗?
时人一直对玻璃与琉璃有所误解与混淆,其实这两者有所不同,又互有交融,现代科学的统一称谓应该是玻璃。
但现在社会上称呼不一,在古玩收藏界这个概念也颇为混淆,我们一般更喜欢称呼“琉璃”,这是有其历史渊源的。
大家先来看看历史上对于玻璃称谓的演变:
在中国古代的早期(高古时期),大多被称为琉璃。
历朝典籍记载古代对玻璃的称呼一直在变,这反映了我国玻璃生产的兴衰,也反映了历史上对玻璃材质的认识与重视。
战国的“璆琳、陆离”,汉代的“琉璃”,到宋元的“药玉、瓘玉、玻瓈”,再到明清的“硝子、料器、玻璃”,从名称上也可感受到形态、工艺的演变。
汉人所言“消烁五石,作五色之玉,比之真玉,光不殊别”《论衡•率性篇》,就是记载了琉璃仿玉的制作过程,因此琉璃二字流传至今,均作玉字旁。
由此可见,中国历史早期以琉璃指玻璃,宋代后逐渐以玻璃代称。
需要注意的是:在元明时期,琉璃专指以低温烧制的釉陶砖瓦件,药玉、瓘玉转称为玻璃,这点非常容易产生混淆。
很多现代人印象中的玻璃,是低廉的全透明制品,而琉璃是融合多种色彩烧制的高品质艺术品,殊不知现代琉璃亦是玻璃中间的一类。
牧之认为沿用“琉璃”这个古代名称,是传承有序的,这个名称比“玻璃”更具文化含义,值得我们继续沿用下去。
总体来看,琉璃是一个名称,玻璃表示一种材质(硅酸盐非结晶状)。
它们可以混称,尤其在中国古代玻璃这个范畴。
它们的价值来自于历史、文化、艺术与创意,古今中外皆是如此。
下面这张表格归纳了玻璃与琉璃的一些概念,很好的理解这张表格将颇有益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