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之声的抒情散文】《春之声》
《春之声》课件

作者在表达情感时,非常细腻,让人 能够深入感受到春天的美好和生命的 价值。
情感变化丰富
随着时间的推移和场景的变换,作者 的情感也在不断变化,使得作品更加 有层次感。
05
春之声的阅读与欣赏建议
阅读方法
整体阅读
先快速浏览全文,了解故事梗概 和主要人物。
细节阅读
再逐段细读,关注人物描写、情 节发展和环境渲染。
重点阅读
针对精彩部分和重要段落,反复 阅读,深入体会。
欣赏角度
01
02
03
04
文学语言
品味作品中的优美词句、修辞 手法和语言风格。
人物塑造
分析主要人物的性格特点、心 理变化和成长历程。
情节安排
欣赏作者对情节的巧妙构思和 布局,以及情节的起伏和高潮
。
主题思想
思考作品所表达的主题思想, 以及作者对人生、社会的独特
思想启蒙
春之声以其独特的思想和艺术魅力,启迪了一代人的心灵, 对于推动社会思想的进步和觉醒起到了重要作用。
对个人的启示
生命意义
春之声让读者思考人生的意义和价值 ,引导人们去追求更有意义的生活, 而不是被物质所束缚。
情感体验
通过春之声中对人物内心世界的深入 挖掘,读者可以更深刻地体验到人性 的复杂和丰富,从而更好地理解自己 和他人。
03
春之声的影响与意义
对文学的影响
创新性
春之声作为现代小说,打破了传统小说结构的束缚,以自由流动的时空转换和心 理活动来展现人物和情节,为现代小说创作提供了新的思路。
语言风格
春之声的语言质朴自然,同时又富有诗意,其独特的语言风格对后来的文学创作 产生了深远影响。
对社会的影响
反思
【课外阅读】王蒙的《春之声》作品提示

【课外阅读】王蒙的《春之声》作品提示王蒙的《春之声》发表于《人民文学》1980年第5期,曾获1980年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
小说通过工程物理学家岳之峰春节回乡探亲途中的所见所闻所感,歌颂了80年代第一春我国社会生活中出现的转机,表达了吸取历史教训,不再重蹈覆辙的愿望;也体现了人民正视历史转折时期的困难和矛盾,一定要把四化搞上去的决心。
如何在有限的篇幅内表达丰富的内容和快节奏、多线条的当代社会生活?作者打破常规,借鉴了西方现代派小说的意识流手法,“通过主人公的联想,突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把笔触伸向过去和现在,外国和中国,城市和乡村”(王蒙语),扩大了作品的容量。
作者选择了一个巧妙的视点:岳之峰乘坐春节期间增开的闷罐车回到他离别20多年的故乡,不久前出国考察所见与眼前图景构成了强烈的反差,在他脑海里旋转般地闪过一组组对比的镜头:由乘客“像沙丁鱼挤在罐头盒子里”似的闷罐子车联想到三叉戟飞机,规模巨大的西门子公司,斯图加特的奔驰汽车工厂的装配线,莱茵河的高速公路;由X城火车站广场集市丰富的土特产联想到“文革”中连火柴、肥皂都缺少的古怪现象;由到处洋溢着的团聚的气氛联想到1956年回乡四天,检讨22年的可怕历史------这种种联想贯穿全篇,“满天开花,放射性线条,一方面是尽情联想,闪电般的变化,互相切入,无边无际,一方面,却又是万变不离其宗,放出的线都能收回来。
所有的射线都有一个共同的端点,那就是坐在1980年春节前夕的闷罐子车里的我们的主人公的心灵”(王蒙语)。
其中,有对历史的反思,也有对现实的忧虑,有对生活艰辛的感叹,也有对生活的温暖美妙的欣慰,“写了冬的痕迹,更写了春的声息”,表现了历史转折时期我国人民面临的困难和矛盾,转机与希望。
这种写法既节省笔墨,所表达的生活又不是提纯了的、单色的,而是内涵丰富、色彩斑斓、耐人寻味的。
《春之声》撷取主人公大量的感官印象,这些感觉、印象、人物、景物,渗透着强烈的感情色彩,包含着人物的清醒的思考、判断和理性。
春之声作文共九篇

春之声春之声(一)悄悄,悄悄独自守着窗儿,望着归巢的鸟儿。
心中泛起层层涟漪,天空,依然那么湛蓝,明亮。
飘荡,飘荡飘荡在天空的白云,悠闲的挂在天上,春来,奏起交响乐。
欢快,柔和。
飞翔飞翔。
在天空的太阳,依然那么沉稳,从飞翔到降落,似梦幻一般照射。
缈茫,缈茫春天,似一个睡眼朦胧的孩子,极目远跳,那飘渺的远方,唤醒了万物,催眠了冬天。
沉睡沉睡。
寒冷的冬天,长眠吧,春天的使者降临了,春天被呼唤,冬天沉睡吧。
春,春春的声音遍布山谷,回音传到了世界,这么动听的歌声,谁听了不会醉呢,这么柔和的嗓音,谁听了不会苏醒呢?在这个春天,我醉了。
醉到黄昏,醉倒了。
春之声(二)春之声清早,我推开窗户。
一阵清新、幽香的微风吹来,芬芳的泥土气息扑面而来。
啊,春天来了!看,春在花间、草从中、树木中热情地问候,告诉花草快快长出嫩嫩的开花;告诉树木快快抽枝发芽。
也许是春姑娘的热情,深深打动了它们,要不它们争先恐后的生长又是为谁呢?处处是扑鼻的香气,处处是浓的化不开的绿意。
窗外,山野绿了,小溪的水清了,弯弯曲曲的小路上,不知名的小草点缀其间,正伸向远方。
弯弯的一棵垂柳站在那,碧绿的柳条在空中回荡着,好像在欢迎春姑娘的到来。
桃花姑娘早就张开了通红的小口,粉红色的花瓣缀满枝头。
“唧唧……”可爱的小燕子从南方飞回来了,高兴的欣赏着春姑娘带来的礼物。
最美丽的要算是远处麦田里,碧绿的麦子争先恐后地生长着,远望像铺着一层厚厚的绿色地毯,春风和着股股麦香和泥土的芬芳,徐徐吹来,让人陶醉。
看啊,湛蓝的天空下,蝶儿在花丛中翩翩起舞,蜜蜂在辛勤的工作着,它要为人们酿出一年中最好的花蜜。
啊!这就是春,迷人的春。
寇家坞小学三年级一班曹晓桐辅导教师:于业华春之声(三)春之声有些人喜欢热闹的夏天,有些人喜欢果实累累的秋天,还有一些人喜欢银装素裹的冬天。
而我却喜欢万物复苏的春天。
阳春三月,绵绵春雨轻轻的、悄悄地向我们走来,带着柔和的音乐,迎着春的气息,滴答滴答地落下来。
【课外阅读】关于王蒙《春之声》

【课外阅读】关于王蒙《春之声》无论对王蒙本人还是对新时期小说创作,《春之声》都是一篇值得重视的作品。
这个篇幅不大的短篇小说热忱地表现和歌颂了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中国大地出现的新的希望和转机,揭示出一个富有重大历史意义的主题。
作者曾以直面现实的勇气揭露出我们生活进程中出现的曲折和矛盾,但他并非只是一味地描绘社会生活的阴暗侧面,相反,他总是注意从纷纭复杂的社会现象中准确把握时代本质,给读者以思想上的启迪和精神上的鼓舞。
《春之声》通过主人公岳之峰在闷罐子车里由见闻引起的丰富联想,让人们聆听到一个新的时代正大步迈来的铿锵脚步声。
从困难中露出希望,冷峻中透出暖色,使人对未来充满信心和希望。
在艺术表现上,《春之声》或许更值得我们重视。
它是新时期文学中率先运用“意识流”手法写成的小说。
它突破了传统的人物、情节、环境的描写方式,而把反映现实生活的焦点集聚在人物心理内象的直接袒露上,以有限的篇幅充分展示主人公在特定的环境中涌现出的复杂、丰富的内心活动,意识的自然流动,通过对人物内心图景的细致描绘,勾勒出主人公的生活经历、命运遭际和思想性格,同时也表示出社会生活丰富而又纷杂的面影。
小说采用“放射性结构”,有力地突破了时空的限制,纵笔所向,今昔中外、乡风城貌,了无拘牵,以极精练的笔墨表现出十分丰富的思想内涵。
此外,意味深远的象征,寓情于景、情景交融的描述,也是其艺术上的显著特色。
王蒙是一个经历坎坷而革命理想主义精神未泯的战士,又是一个具有诗人气质和浪漫主义情调的作家。
他的《春之声》不仅传达了中国改革开放之春的信息,而且以“标新立异,另辟蹊径,花样翻新”(王蒙语)的创作手法,为新时期小说创作园地的繁荣与发展奉献了一束奇葩。
《春之声》没有贯穿全篇的故事情节,主要借助人物在特定环境下的心境、联想和下意识的活动,创造出某种典型意境,反映出社会生活和人的心灵奥秘,向人们传递着春天的信息。
它主要写工程师岳子峰访德归来,春节前夕搭乘闷罐子车回乡探亲途中的思绪。
《春之声》课文简析2

一、阅读1~5段,回答下面的问题。 一梳理行文脉络
美好的童年 —— 怀念父母
联 想
车轮撞击铁轨 —— 生活出现转机
与 时空推移回 忆源自往事的回忆,今日的思考烟草味、汗味
二解读文本精要 1.“失去了的和没有失去的童年和故乡”中“失去了” “没有失去的”分别指什么? [对应考点:理解词语的含义]
提示:作者用这些意象表现了青春的力量和生命的活力。
7.第50段《春之声圆舞曲》的出现有何意义?
[对应考点:理解小说的主题] 提示:这里出现的《春之声圆舞曲》是别有意义的,它预示着新
的生机、新的力量正在打破这旧的坚壳,破土而出,给人以思想上
的启迪和精神力量上的鼓舞。
三、阅读全文,回答下面的问题。
8.怎样理解这篇小说的行文线索?
二、阅读第 6~50 段,回答下面的问题。 (一)梳理行文脉络
当时社会状况 — 回到现实 — 列车小风头 — 《春之声》 (二)解读文本精要 4.(第 6 段)“车声小了,车声息了。人声大了,人声沸了”运 用了什么手法?有什么作用?
[对应考点:分析写作手法] 提示:此处运用对比手法,突出了人群的拥挤和声音的嘈 杂。
提示:主人公由车轮撞击铁轨的噪音,联想到了:下冰雹, 黄土高原的乡下人打铁,歌曲《泉水叮咚响》,广州人的 生活,美国抽象派音乐,中国京剧,家人朋友的期待,春 节。主人公由车轮撞击铁轨的声响引起的这一连串的联想, 它们之间并没有必然的因果关系,只是在某一点上相似或 相关而已。内地与沿海,中国与外国,过去与现在的对比 无不显示出我们的生活出现的转机。
5.第22段摹拟火车声响的转换有什么作用?在描写手法上
有什么特点?
[对应考点:分析描写手法]
提示:通过摹拟火车与汽车声响的自然转换,把思绪引发的
春之声朗诵稿

春之声男:萧索单调的冬季里,总是在盼望春天。
女:盼望她的草长莺飞,丝绦拂堤。
男:盼望她的千树琼花,碧波涟漪。
两人合:盼望她的春色满园,落红如雨。
集体合: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
千门万户瞳瞳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男:春天来了。
春到人间万物鲜! 女:山绿了,水绿了。
男:田垄绿了,河沟也绿了。
女:绿了温柔的清风,绿了明净的长空。
男:春,来了。
春雪渐融,东风渐暖。
女:春,来了。
万物都在欢呼。
集体合: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剪开了湖上的冰,剪开了岸边的柳;剪开了花丛中暖暖的迎春花,剪开了人们心中曾经冰冻的梦想。
女:花儿开了,露出了甜美的笑脸。
男:小草醒了,偷偷地钻出地面女合:我们踏青,我们寻找男合:我们发现,春天就在我们身边。
集体:胜日寻芳泗水滨,无边光景一时新。
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
女:春天是美丽的。
她伴随着枝头第一朵花开的鲜艳而来。
男:春天是美丽的,她携伴着太阳洒在窗前的温柔而来。
两人合:她把我们的生活装点得如诗如画。
女:春天是愉快的。
男:春天是兴奋的。
集体合:黄四娘家花满蹊,千朵万朵压枝低。
留连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啼。
女合:我们沐浴着春光,嬉闹着。
男合:我们呼吸着新鲜空气,奔跑着。
集体合: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
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
男:春天是高尚的。
女:春雨是无声的。
集体合: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男女合:是的。
一切新生的美好的事物是封锁不住的,禁锢不了的,它必将冲破任何束缚,蓬勃发展。
集体合:应怜屐齿印苍苔,小扣柴扉久不开。
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
女:春天是生命的起点男:春天是自然的使者女:春天是理想男:春天是希望女合:我们正值人生的春天男合:我们就是祖国的希望集体:我们学习,我们锻炼,我们准备着,去把未来创造。
女:春,暖人心脾集体合: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男:春,沁凉润透集体:有花堪折直须折,莫待花开空折枝女:春,魂牵梦绕集体合: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
语文:3.13《春之声》课文精讲

13。
春之声·课文精讲1 .文本全解.(1)作者和写作背景简介.王蒙,1934 年生于北京,原籍河北省。
1948 年加人中国共产党,1949 年开始做共青团的领导工作。
1953 年创作长篇小说《青春万岁》,1956 年发表短篇小说《组织部新来的年轻人》,由此被错划为右派。
1958 年在北京郊区劳动, 1962 年调北京师范学院中文系任教。
1963 年赴新疆生活、工作十多年。
1979 年调北京作协工作,后任《人民文学》主编、中国作协副主席、文化部长等职。
王蒙是中国新时期文坛创作最丰硕、也最有活力的作家之一,他有多篇小说和报告文学获奖,作品被译成英、俄、日等多种文字在国外出版。
其作品反映了中国人民在前进道路上的坎坷历程,清醒、冷峻而乐观向上,激情充沛,并在创作中进行不断的创新.《春之声》是他在艺术上创新的一篇优秀作品。
(2)基本解读。
王蒙被称为“最新文艺思潮的代表作家”. 《春之声》是王蒙借鉴“意识流”创作手法的代表作。
《春之声》摒弃了传统小说的叙述模式,运用了以人物为中心的放射状结构。
出国考察归来的工程物理学家岳之峰在春节回乡途中,身处闷罐车厢,“意识”流动。
其所见、所闻、所思、所感,反映了新旧交替时代色彩斑斓的社会生活,传达出“春的旋律”,表现了新时期新转机的主题。
小说的主题是“歌唱生活中的新转机”,但不重塑造人物性格,不重故事情节叙述,不按正常时空顺序.他借鉴了西方的“意识流”手法,但又不是西方纯粹的“意识流”.小说采用的“放射性"结构有一个端点,就是坐在闷罐车厢这一特殊环境中主人公的心灵世界。
小说主要写时空切换中,外界世界作用于主人公内心所引起的联想和心理状态,采撷特定时段的人文景观,语言结构独特,意象鲜明,反映主人公为祖国命运忧喜悲欢,渴望祖国人民走进温暖春天的美好愿望。
这是作家内心爱国深情的真实写照,体现一种抒情散文的情韵.小说开始, “咣"车厢门关上,主人公进入闷罐子车这个特定环境,开始了他的感受、联想和回忆。
赏析《春之声》

赏析《春之声》《春之声》•发表于1980年,此时正值我国刚实行改革开放。
•通过主人公岳之峰在火车上的所见所闻所感,•描述了中国大地上一片春天伊始的景象,•歌颂了改革开放初期,我国社会生活转折中出现的新气象。
文章一开始,•作者便描写到主人公岳之峰坐在火车上,•感觉到“车身在轻轻地颤抖,人们在轻轻摇晃”,进而联想到“多么甜蜜的童年的摇篮啊!”联想到小时候与小伙伴们在清凉的小河里嬉戏,“孰睡在闪耀着阳光和树影的涟漪之上,•不也是这样轻轻地摇晃着吗?•”作者以抒情的富有诗意的笔调在文章的开始便刻画出岳之峰细腻的心理活动,•配上强烈的感情色彩,•首先向我们暗示着文化大革命已过去,中国现实生活出现了转机。
值得钦佩的是作者不愧为大手笔,•通过一节闷罐子车居然勾勒出时代的侧影。
人们无法胜任对崭新清洁的火车头、•三叉戟客机、纸烟的辣味、香港电子石英手表、•三洋牌录音机、三接头皮鞋等一系列东西的考证。
•假如没有玄妙的微言大义,作者不会将这些毫无关联的东西排列在一起。
•飞奔着的火车,•流行的轻柔歌曲《泉水叮咚响》、风尘仆仆的面容、•排得长长的队伍、车厢里的闲言碎语,约翰.斯特劳斯的《春之声圆舞曲》•...似乎使人感到每一个角落里都显得十分嘈杂、•熙攘、匆忙,似一场极有概括力的展览。
•这些正是主人公岳之峰的感受,•象征着这些东西的后面有一股巨大的力量,正催动着万物生长,•一个巨大的躯体正在苏醒,在她身上散发出各种气息...实际上,•这正是祖国春天的象征。
•冬天的痕迹虽然还未完全消退,可是春天的生机却不可遏止地勃发了。
所有的物象都经过岳之峰情绪的抉择和折射。
“手表”•、“火车头”、“录音机”之间的联系不是时间、•空间或内在意义,而是统一在情绪上。
通过主人公岳之峰的心理活动、•联想,突破时间、空间的限制,•联系广泛、纷繁的生活现象。
作者一会儿写田野、一会儿又写外国西门子公司,一会儿这儿、一会儿那儿。
•一方面尽情联想、闪电般地变化,互相切入、•无边无际;一方面却又是万变不离其宗,放出去的又能收回来。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春之声的抒情散文】《春之声》
欢腾的春节一过,便是走亲访友的的密集时刻。
途中车流如龙,喇叭声不绝于耳,硬是将一条不宽敞的通道堵得水泄不通。
一路行行止止,赶到老家,已是午后时分。
草草地吃了饭,就带上香纸、炮竹和供品上路了。
转入山野小径,远离了尘世的喧嚣,取而代之的是汩汩流淌的溪水,宛如一首幽雅的小曲,声声流进我的心坎。
它们或被丛林掩盖,只闻其声,不见其形;或悬于山涯,倾泻而出,恍若飞瀑;或淌于地表,掬水入口,神清气爽。
一路循迹前行,陶醉其间,不知其源,亦忘了自身。
离开主干道,屏息爬到半山腰。
远去了溪流悠扬,意外地闻到咻咻的竹林声,一波接一波,呼啸而来。
吹至脸上寒意顿生,但已不再刺骨。
伫足远望,株株翠竹,穿枝拂叶,错杂在一起,万头攒动,蔚为壮观。
我尽情享受着这浩大的群舞,口中莫名地吹出长长短短的哨声。
到达目的地,顾不上歇息,便为安全起见砍出一块平地来,拿出香纸,摆上供品,立好爆竹,准备祭祀。
只听得对面山头响起一阵噼里啪啦鞭炮声,紧接着砰——啪——的烟火在天空炸响,旋即化作缕缕青烟随风飘散。
在这辞旧迎新之际,细长、艳红的爆竹,不仅担当着迎春纳祥的重任,在祭祖祈福中也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
据媒体报道,一个正月消耗的爆竹,竟高达上万吨之多。
逝者已矣,生者仍存,此情此景,我们的心中有太多的感慨。
叩首、跪拜,在腾腾的火光中,我点燃火线,也制造了一场哄闹的祝福。
顿时,此起彼伏,遥相呼应。
想必,那长眠地下的先人,正领受着后辈们的新年进贡吧。
返程已是熟径,我牵枝扯叶地小心行着,生怕摔倒。
用心倾听,入耳的不仅是这震天响的爆竹声、呼啦啦的竹林声、叮呤呤的水流声,还有那桑木抽芽声,麦苗拔节声、花蕾绽放声、笋头破土声、雏鸟初啼声,虫蛹脱壳声,积雪消融声……以及脚下噔噔作响的屐履声。
放眼山林,绿油油的菜苗一块连着一块,四处扩展;弯弯曲曲的庄稼地盘旋而上,蔓至山巅。
想那不久,轰隆隆的春雷将滚滚而来,沉浸圈中的牛儿啪嗒啪嗒入地,积蓄力量的农民又一次热火朝天地投入到春耕的大生产中。
这一切,无不让人感到浓浓的生命之气在春的催发下四处升腾,渐渐地汇合成一股浩荡的声势,突然在某一天喧嚣开来,瞬间换了面貌。
这就是美妙的春之声,我心中永恒的天赖之歌。
感谢您的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