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 内向传播

合集下载

传播学教程整理 第五章 人内传播和人际传播

传播学教程整理 第五章 人内传播和人际传播

第五章人内传播和人际传播人内传播定义:人内传播,也称内向传播、内在传播或自我传播,指的是个人接受外部信息并在人体内部进行信息处理的活动。

特点:1.过程不孤立,与外部环境(自然的和社会的)保持衔接关系;2.本质上是对社会实践活动的反映,具有鲜明的社会性和实践性;3.对外部世界积极能动的反映,不是消极反映;4.其他一切传播活动的基础。

主要环节(要素):感觉、知觉、表象、概念、判断、推理三个理论米德的“主我与客我”理论①自我是“主我”(I)与“客我”(Me)的统一。

主我是个人的主体意识,通过个人围绕对象事物从事的行为和反应具体体现;客我是从周围观察到的他人对自己的态度、评价和角色期待,是自我意识的社会关系的体现。

“主我”是形式,“客我”是内容,“客我”促使“主我”发生新变化,“主我”反过来改变“客我”,二者通过有意义的象征符在不断的互动中形成自我。

②自我的形成是个人的社会化过程,即个人适应社会的过程,但形成后的自我反过来也会积极地作用与社会。

因此,个人必须适应社会;同时自我又是社会创造的主体,体现了个人与社会的相互制约关系。

作为自我传播的人内传播具有社会性、双向性和互动性。

米德的内省式思考定义:短期的、以解决面临的现实问题为目的的自我反思活动。

内省的一种。

内省式思考的过程与周围的社会环境、他人密切联系。

在此过程中,人的头脑中会出现他人的形象,分析和推测他人如何考虑、采取何种态度,只有在与他人的联系上才能形成个人的态度轮廓,形成决策。

这是重新构筑自我与他人关系的过程,因此是个社会过程。

内省式思考是横向的社会过程,也是把过去和未来联系起来、纵向发展和创造的过程,即个人在处理问题过程中,会把有关的社会经验和知识积累调动起来,对它们的意义重新理解、解释、选择、修改和加工,在此基础上创造出与新状况相适应的新意义和行为。

内省式思考只有在一个人遇到困难、障碍等新的问题状况,对既有的行为方式是否适用难以作出判断时,才会活跃起来。

五种传播类型的关系

五种传播类型的关系

五种传播类型的关系
人内传播:是个人接受外部信息并在人体内部进行处理的活动。

具有典型的系统性,主要表现在人体本身就是一个完整的信息系统。

人内传播正是由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各部分构成,执行个人信息进行处理的有机整体。

人际传播:(个人与个人之间的信息传递)是由两个个体系统相互连结所形成的新的信息系统。

在这个系统里,人类的个体通过信息的授受,保持着相互影响和相互作用的关系。

群体传播:(主指自然发生的社会群体,如家庭、亲友、社交圈等)是更大的系统,它不仅存在着许多个体系统的活动,这些个体系统的有机结合还产生了新的输出物——群体意识、群体规范和群体价值。

群体传播的一个重要功能就是帮助个人实现社会化,在社会化完成之后还依然对个人的社会态度和行为发挥重要的制约作用。

组织传播:组织是一个比自然发生的群体结构秩序更严密的社会集合体。

其特点:具有明确的组织目标,其结构和分工都是为有效实现这一目标而设置,因此组织本身就是一个执行特定功能的系统。

现在组织的典型形态——企业,它的基本目标是从事生产,而生产是一种综合的活动,是人力、物力和财力的有机结合,企业传播的系统性显而易见。

大众传播:伴随着近现代印刷、电子传播技术的发展而产生的一种特殊的社会信息系统。

人们通过信息交流和分享而在传播活动中建立起来的相互关系称为传播关系。

建立传播关系必须依靠以下三个基本条件:
1.共同经验范围
2.契约关系:指在传播活动中传播双方相互依存的一种默契关系,传播双方以此来约束各自的传播行为。

(例如——咨询医生与求询者之间的相互依赖与理解的关系)。

3.反馈。

5第五章 人内传播与人际传播

5第五章 人内传播与人际传播

主 我
有 意 义 的 象 征 符
客 我
客我可促使主我发生 新的变化, 新的变化,而主我反 过来也可以改变客我 ,两者互动形成新的 自我 . 人内传播具有社会性 双向性和互动性, ,双向性和互动性, 互动的介质是信息
一半天使一半魔鬼的精灵
(二)布鲁默的自我互动理论
现代象征互动理论的集大成者-布鲁默- 现代象征互动理论的集大成者-布鲁默- 象征互动论》 《象征互动论》1969-人能够进行自我互 - 动 人是拥有自我的社会存在, 人是拥有自我的社会存在,在认识外界和 他人的同时也认识着自身 . 本质上是与他人的社会互动的内在化, 本质上是与他人的社会互动的内在化,即 与他人的社会关系在个人头脑中的反映 自我互动不是这种反映的简单再现, 自我互动不是这种反映的简单再现,而是 具有独立的特点 .
重庆的一对新人扮僵尸逛街
新人在洋人街上牵 手漫步,惹来旁人 羡慕眼光,谁知转 过头来,两人却是 一副僵尸扮相,吓 倒一大片路人.新 娘裸露在外的皮肤 全部涂上了白粉, 惟独嘴唇却是鲜红 ,如同刚刚吸完血 ,脖子上还有勒痕 .新郎也是一身白 ,让人不寒而栗. 这对"新人"自称 展现的是行为艺术 .

第二节 人际传播
人际传播是人与 人之间的信息传播活 动.是一种最典型的 社会传播活动, 社会传播活动,也是 人与社会最直接的体 现.
一,人际传播的动机
1,获得信息 , 2,建立与他人的社会协作关系 , 3,自我认知和相互认知 ,
社会组织》 镜中 库利 1909 《社会组织》"镜中 关于自我认知) 我"(关于自我认知) 关于自我认知
库利认为, 库利认为,人 的行为在很大程 度上取决于对自 我的认识, 我的认识,而这 种认识主要是通 过与他人的社会 互动形成的, 互动形成的,他 人对自己的评价, 人对自己的评价, 态度等等, 态度等等,是反 映自我的一面 镜子' '#34;自己的想象 ,关于他人如何"认识" 2,关于他人如何"评价"自己的想象 ,关于他人如何"评价" 3,自己对他人的"认识"或"评价"的感 评价" ,自己对他人的"认识" 情. 人际传播是形成镜中我的主要机制

第五讲 内向传播(Intrapersonal communication)

第五讲 内向传播(Intrapersonal communication)
► 以往经历(past
需求层次论 (The Hierarchy of Human Needs)
► Self-actualization ► Esteem
自 我 实 现
► Love
► Safety ► Physiological
尊重

安全
生理需要
内向传播过程
内向传播过程
Stimuli) Overt stimuli; Covert stimuli ☺ 接收(Reception) Selective perception, intensity ☺ 处理(Processing) cognitive,emotional,physiological ☺ 传导(Transmission) ☺ 反馈(Feedback) ☺ 干扰(Interference)
以平民百姓自居以平民百姓自居洗牌作弊只列举和选择对自己的观点有利的事实洗牌作弊只列举和选择对自己的观点有利的事实论据和推论掩盖不利材料论据和推论掩盖不利材料乐队花车号召随大流乐队花车号召随大流对以上诸种宣传技巧能否找到相应的传播学理论对以上诸种宣传技巧能否找到相应的传播学理论的解释
第五讲 内向传播(Intrapersonal communication)
► 刺激-反应设计(Stimuli-Reaction) ► 引发动机设计 ► 认知性设计
► 社会性设计
► 个性化设计(表述价值和自我防卫)
阅读与练习


► ►
► ► ►
马斯洛《动机与人格》 Larry Barker:Communication:chapter 5 〈传播理论:起源、方法与应用〉(第72-80页,166-171,109-122) “我是什么样的人?”先就这一问题自己写出十个答案,看能否涵盖对 自我的认识,同时请好朋友回答“你是什么样的人?”比较双方的答案, 并进行进一步的讨论,看是否增加了对自我的认识,你对自我的总体评 价是积极还是消极? 回忆自己最近一次最重大的决定,分析个人经历、参照群体和角色认同 等因素在其中的作用。与此相关的人际说服中,是否也运用了这些概念? 情绪是否影响传播?如何影响,能否从个人或他人经历中找出例证? 分析一些广告诉求的案例,其说服策略侧重于人们的哪些需要?

传播学概论部分名词解释、简答、综述

传播学概论部分名词解释、简答、综述

传播学概论、名词解释1.内向传播:内向传播又称自我传播,自身传播。

是指发生在一个人体内的信息交流活动,是作为意愿和行为的代表的主我作为他人社会评价和社会期望的客我间的信息交流。

在这个传播过程中,发送信息的主题和接受信息的客体都是同一个人。

内向传播的核心是自我管理。

2.人际传播:广义的人际传播是指大众传播之外的一切人类传播类型,是一个人不借助机器设备与另一个人互动的传播模式。

狭义的人际传播是指两者或两者以上面对面或通过简单媒介进行信息交流活动。

人际传播是组织传播的基础。

其特点是直接传播,随意性大,保密性强,反馈迅速,速度可控;弱点是覆盖面窄,传播速度慢,内容易走形,多数留于记忆。

3.组织传播:组织传播是由各种相互依赖的关系结成网络,应付环境的不确定性而创造的一种信息交流过程,是组织成员之间,组织与组织之间,组织与环境之间的信息互动。

组织传播包括信息,相互依赖的关系,传播过程,传播环境,传播网络五个部分。

4.群体传播:群体传播是群体内部成员之间的信息传递和信息交流。

群体就是一定数量的个体基于某些因素和目的,以特定的方式组合而成的系统。

群体内各成员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并指向某种共同的活动目标。

群体传播是介于人际传播和组织传播的一个信息交流层次。

5.大众传播:大众传播是一个复杂的组织借助于一个或多个机器,产生和传递公众信息的一个过程,这些信息的目标为庞大的,异质的及分散的受众。

6.约哈里之窗:1955年,美国心理学家约瑟夫•卢夫特和哈瑞•英汉姆提出的分析人际关系和传播的约哈里之窗。

由于现实中人们的自我表露程度不同,每个窗口的大小也不同,受到时间、地点、交往对象等因素的制约。

扩大对他人的自我开放区域能够提高人际传播效率,自我表露的过程不但能促进对自己和他人的理解,还能促进社会的协调与发展。

7.符号:符号就是用来指代或代表其他事物的象征物。

符号可以具体表现某物,也可以表示精神的抽象概念。

符号是传播者与受众的中介,单独存在与其间,承担双方的信息交互。

传播学概论

传播学概论

传播学概论一、 名词解释(一) 五种类型的传播1. 内向传播也称自我传播,是发生在一个人体内的一种信息交流活动,是在主我和客我之间进行的信息交流。

传播信息的主体和接收信息的客体是同一个人。

包括正常形式(如感觉和知觉)和异常形式(如入睡)两种类型。

2. 人际传播广义的人际传播是指大众传播以外的所有其他人类传播类型,是一个人或群体不借助机器设备与另一个人或群体互动的传播方式。

狭义的人际传播是在两者或两者以上之间进行的面对面或凭借简单媒介等非大众传播媒介进行的信息交流活动。

3. 组织传播由各种相互依赖的关系结成网络,为应付环境的不确定性而创造的交流信息的过程。

因此,组织传播是组织成员之间、组织之间、组织与环境之间的信息互动。

包括信息、相互依赖的各部分、传播网络、传播过程和传播环境五个要素。

4. 群体传播群体是一定数量的个体基于某些因素和目的,以特定方式组合而成的系统。

群体传播就是群体内部成员之间的信息传递和交流活动。

是介于人际传播和组织传播之间的一个信息交流层次。

5. 大众传播是一个复杂的组织借助于一个或多个机器,生产和传递公共讯息的过程,这些讯息的目标为庞大的、异质的及分散的受众。

包括发送者、接收者、传播渠道和传播讯息。

(二) 符号1) 符号是用来指代或代表其他事物的象征物。

可以表示具体存在,也可以表示精神抽象的概念。

2) 它是有意义的,是一种有意义的象征物。

3) 符号是传播者与受众的中介物,单独存在于其间,承载着交流双方向对方发出的信息。

(三) 约哈里之窗1955年美国约瑟夫∙卢夫特和哈瑞∙英汉姆提出了分析人际关系和传播的“约哈里窗口”(四) 传播效果模式1. 子弹理论其核心观点是传播媒介拥有不可抵抗的强大力量,它们所传递的信息作用于受传者身上就像子弹击中的信息 别人了解 的信息别人不了解躯体或药剂注入皮肤一样,可以引起直接速效的反应;它们能够左右人们的态度和意见,甚至直接支配他们的行为。

但是这种理论夸大了大众媒介的影响力,忽视了受众对大众传播的自主权。

五种传播类型及特点

五种传播类型及特点

五种传播类型及特点
人内传播:这种传播形式既是出于人的自我需要,也是出于人的社会需要,是人为了及时对周围变化了的环境做出适应而进行的自我调节。

它通过人的视觉、听觉、味觉、触觉的协调,对客体进行回顾、记忆、推理、判断。

大众传播:指一群人经由一定的大众传播工具向社会大众传送信息的过程。

大众沟通的传送者通常是庞大的组织体,沟通的工具大都是最先进的科技结晶体,而收受人则是不知名的及不定量的大众。

人际传播:人际传播的形式可以是两个人面对面的直接传播,也可以是以媒体为中介的间接传播。

组织传播:是指组织所从事的信息活动,包括组织内部个人与个人、团体与团体、部与部门、组织与其成员的传播活动以及组织与相关的外部环境之间的交流沟通活动。

群体传播:是群体成员之间发生的信息传播行为。

表现为一定数量的人按照一定的聚合方式,在一定的场所进行信息交流,群体的规模有大有小,不同的群体具有不同的特点。

第五讲 内向传播与人际传播

第五讲 内向传播与人际传播

第四章人际传播第一节人际传播的概述•人际传播:广义人际传播可以具体分为三种,即两人间传播、小群体传播和公众传播。

✓1.两人间传播:两人间传播是广义人际传播最为基本的形态。

✓2.小群体传播:群体:具有特定的共同目标和归属感、存在着互动关系的复数个人的集合体。

群体传播是满足个人需求的重要手段;个人信息的来源和社会安全感的提供者;个人表现和实现自我的场所与手段.✓3.公众传播:在公众场合的公开传播活动。

二基本特点✓1、双向交流✓2、多重手段✓3、情境性强✓4、互动性强第二节人际传播的形式和基本功能一、人际传播的形式➢地位与人际交流:地位,是指交流各方在社会以及相互关系上所处的相对位置。

➢平等交流:具有相同地位的人,在人际关系和交流中,处于平等状态。

➢非平等交流:交流双方在身份、地位以及其他相关因素方面,存在着差异。

➢角色与交流:主要指人们期望中的与个体的身份或社会地位、职能相适应的特定行为。

权力与交流弗冉契(J.R.F.French)和瑞文(B.Raven)在“社会权力基础”中有五种可在人际关系和交流中,提高—个人的身份地位的权力。

➢酬报权力:即一个人具有付予他人所需求的金钱和东西的权力。

➢惩罚权力:即一个人享有惩罚他人的权力,这是第一种权力的消极形式。

➢受敬权力:即交流中一个人为对方所敬慕赞许。

➢专家权力:即一个人较之于对方有更多的知识、才能。

➢法定权力:既一个人因自己所处的地位或位置,而具有支配对方的权力,如父母之于子女,领导之于群众,法官之于法庭中其他成员等。

动机与人际交流•1.满足性交流:没有什么直接功利性目的,它主要是为了使受众在精神、情感、心理方面,得到某种愉悦和满足。

•2、手段性交流:传播者出于一定的社会目的¡ª¡ª主要是功利性目的,去有意识地影响对象的交流。

●告知性交流这是一种以告知为主要行为,目的在于使受众接受某种信息的交流。

●以¡°劝服¡±为重心的交流,被称之为¡°劝服性¡±交流。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先赋角色: 先赋角色:如性别角色和一部分社会身份角色 达成角色: 达成角色:一部分社会身份角色
参照群体
也称参考群体,是指直接或者间接影响 个人态度或者行为的群体。 影响方式有三种:
参考群体将新的行为和生活方式呈现在个人 眼前 参考群体可以影响个人的态度和自我观念, 因为一般人总是希望能合群 参考群体产生使人顺从的压力,影响个人对 事物的选择。
5.内向传播
内向传播 的定义(Intra-personal communication) 内向传播又称为自我 传播或者自身传播, 指传播是一个内向过 程,是个人接受外部 信息并在人体内进行 的信息处理活动。 特点:传播信息的主 题和接受信息的客体 是同一个人。
内向传播
包括:感知、记忆、思维、想象、情绪 和感情等正常形式,以及做梦、催眠等 异常形式。 人们无论接受外在或内在刺激,都要经 过其人格、价值观、知识、信仰、和态 度的过滤,从而使它有意义。 当我们对内外刺激作出评价和反应时, 内向传播就发生了。
品牌形象的高度一致
Kabel Deutschland,德国的公司,提供网 络服务
上海生活时尚频道ID
我一看到橘黄色,就想起我们的生活时 尚频道,这就是品牌形象的高度一致性。
自我概念(Self-Concept)
个人对自我的主观认识。 个人对自我的主观认识。自我是一种个性与角色的 表现的综合。 表现的综合。 自我概念包括对自我个性特征 社会角色特征的 自我个性特征和 自我概念包括对自我个性特征和社会角色特征的归 类总结 自我认识来自三个变量: 自我认识来自三个变量 1. 以往经历(past experience): 以往经历 2. 参照群体(reference groups): 参照群体 3. 个人角色( ):包括 个人角色(Roles):包括先赋角色 与达成角色 ): (ascribed roles & achieved roles )
防卫机制(Defense Mechanisms)
合理化解释 (rationalization) 投射(projection) 隔离(insulation) 反其道而行之(reaction formation) 认同(identification) 压抑(repression)
态度形成与转变
态度:认知、情感与行为倾向 态度与信念:描述性与评价性 态度与行为 古典条件论:
弗洛伊德三种力量
本我、自我和超我—人格假说中的三种力量 本我:是人格发展的最初阶段,是生来就有的 本能原驱力,它是无意识的,完全按照快乐原 则而作用。 自我:作用于本我和外部世界之间,遵照现实 原则办事,限制和压抑本我的要求。 超我:是人所特有的对本能的抑制能力,它指 导自我、限制本我的冲动。 自我面临的环境是本我和超我
约哈里窗口解释
己知人知的区域—公开区域:积极扩大 己知人不知的区域—隐私区域:适当调 整 己不知人知的区域—盲目区域:自以为 是or盲目自卑,尽量缩小 己不知人也不知——未知区域:潜能潜 质,注意开发
内向传播过程
外部刺激(External Stimuli) 显性刺激;隐性刺激 接收(Reception) 处理(Processing) 认知性处理(cognitive) 情感性处理(emotional) 生理性处理(physiological) 传导(Transmission) 反馈(Feedback) 干扰(Interference)
“镜中我”与“约哈里窗户” (Looking-glass self & Johari Window)
“镜中我”:人的行为在 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人对 自我的认识,而这种认 识主要是通过与他人的 社会互动而形成的,他 人对自己的评价\态度等, 是反映自我的一面“镜 子”,个人通过他人评 价这一“镜子”来认识 和把握自己。 ——符号 互动论的先驱库利米德 提出的 约哈里窗户
无条件刺激(+有条件刺激) 无条件反应
认知不和谐论:
改变某种认知/ 增加新的认知/ 改变认知的重要性
以达到人格》 1. 请一位朋友写下对你的人格特点的看法,然后比较一下你自己的 看法,看有什么不同? 2.积极的自我概念和消极的自我概念是否影响到你的社会交往?个 人成功多大程度上取决于自我意识? 3.观察一些广告,看它们是否诉诸于人的认知、情绪或生理反应。 4.在日常生活中你如何运用防卫机制? 5.态度的形成与转变受哪些因素影响? 6.如何理解古典条件论和认知不和谐论对态度改变的不同认识?
外部刺激和接收
显性刺激:意识层面上被感知的刺激, 如麦当劳 隐性刺激:潜意识水平上被感知的刺激, 如植入式广告 接收有选择性的
马斯洛需求层次论 (The Hierarchy of Human Needs)
1.
2.
认知需求:为了满足好奇心 审美需求:真、善、美事物的内在需求。 自我实现需求:调动全部潜能,实现长期目 标,是个人的自我完善。 总结: 人的需求是多样的且持续的,“人心不足蛇 吞象” 只有当低一级的需求被满足时,高一级的需 求才上升为当前需求。
弗洛伊德的启示
认为人类的行为受到隐秘地活动于心灵 深处的无意识的思想和冲动的影响。如 爱——权力欲 献身精神——自我虐待 责任心——依赖性 另外再举例说明:本我、自我和超我的 关系。
认识你自己
Who am I? 生理自我( 生理自我(The Physical Self): ): 内在功能(internal functions)消化、呼吸等 外部活动(external movements)吃饭、走路等 身体概念(body concept)受到伤害,变脆弱了 情感自我( 情感自我(The emotional Self)紧张时 ) 智力自我 (The Intellectual Self) 习惯 (Habits) 一致原则 (The Unity Principle)
参照群体
参照群体可以分为四类:
对个人影响最大的群体,如家庭、朋友、邻居和同 事等 影响较次一级的群体,如个人所参加的各种社会团 体 个人并不直接参加,但影响也很显著的群体,如社 会名流、影视明星、体育明星等,这被称为崇拜性 群体,这种崇拜性群体的一举一动会成为人们模仿 的样板 隔离群体,是一种其价值观和行为被人拒绝接受受 的群体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