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夹竹桃》教学设计(第一课时)

合集下载

19、夹竹桃(第一课时)

19、夹竹桃(第一课时)
(3)如何给课文分段。
四、作业
1、课作:描红
2、家作:抄词、默词、读课文。
板书
设计
19夹竹桃
具有韧性给人幻想
教学
反思
《夹竹桃》是一篇文质兼美的散文。主要教学任务是引导学生凭借具体的语言材料去欣赏夹竹桃可贵的韧性,走近作者,体会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本节课,我抓住了课文四字短语特多的特点,让学生找出来,为了理解课文表达准确、精练、而又结构整齐,读起来琅琅上口的特点,我让学生直接去读它,悟它,还让学生学会将它译成散文句式,对比着读,从而让他们通过自己的语感来体会到这种语言形式的妙处。同时,从文本的字里行间去揣摩作者对夹竹桃的韧性的赞美这一显得非常可贵的未尽之言、未了之情。
第一课时
一、导入
1、板书课题:17、夹竹桃,齐读
2、简介夹竹桃。
二、自读课文
1、自由轻声朗读课文,要求:
(1)读准字音,认清字形,画出生字新词。
(2)画出课文中不理解的词语和句子。
2、检查自学情况
(1)出示词语,指名读后集体朗读。
(2)说说词语意思
融洽:彼此感情好,没有抵触。
乍起:刚刚开始。
韧性:柔软而结实。
课题
19夹竹桃(第一课时)
教学
目的
1、引导学生阅读课文的二、三、四自然段,在自读自悟中,感受夹竹桃花的花色“奇妙有趣”和花期之长“韧性可贵”的特点,品味课文的语言。
2、感受意境,指导诵读。
教学
重难点
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作者对夹竹桃的喜爱之情。
教具及多媒体课件
课件、挂图




师生活动
二次备课

《夹竹桃》教学设计_教案教学设计

《夹竹桃》教学设计_教案教学设计

《夹竹桃》教学设计_教案教学设计教学设计:夹竹桃教学教学目标:1. 了解夹竹桃的特点和生长环境;2. 学习夹竹桃的形态特征和花卉的分类;3. 掌握夹竹桃的繁殖方法和栽培技巧;4. 培养学生的观察和实践能力。

教学重点:1. 夹竹桃的特点和生长环境;2. 夹竹桃的形态特征和花卉的分类;3. 夹竹桃的繁殖方法和栽培技巧。

教学准备:1. 夹竹桃种子或扦插苗;2. 夹竹桃生长环境展示图片;3. 夹竹桃形态特征和花卉分类的PPT;4. 植物培养的工具和材料。

教学步骤:Step 1:导入(10分钟)通过展示夹竹桃的图片,介绍夹竹桃的知识背景,引起学生的兴趣。

激发学生对夹竹桃的好奇心和探索欲望。

Step 2:知识讲解(20分钟)2.1 讲解夹竹桃的特点和生长环境,包括植物的高度、叶形和花朵形态等。

2.2 讲解花卉的分类,简单介绍夹竹桃属于哪一类花卉。

Step 3:实践操作(30分钟)3.1 学生观察和比较不同品种的夹竹桃植株,发现夹竹桃的形态特征。

3.2 学生制作夹竹桃植物标本,包括叶片、花朵和茎的部分。

3.3 学生观察夹竹桃的繁殖方式,了解种子播种和扦插两种常用方法。

Step 4:讨论与总结(20分钟)4.1 学生分享制作的夹竹桃植物标本,并比较不同标本之间的差异。

4.2 引导学生讨论夹竹桃的繁殖方法,分析两种方法各自的优缺点。

4.3 总结夹竹桃的形态特征和花卉分类的要点。

Step 5:拓展练习(20分钟)5.1 学生分组进行植株观察和标本制作练习,并在报告中描述夹竹桃的形态特征和花朵分类。

5.2 学生尝试使用种子播种和扦插繁殖夹竹桃,并记录植株的生长情况。

Step 6:作业布置(5分钟)布置作业:要求学生根据自己的实践情况,写一篇关于夹竹桃形态特征和花卉分类的小结。

教学反思:此次夹竹桃教学设计以实践操作为主,让学生通过观察植株、制作标本和进行拓展练习的方式,深入了解夹竹桃的形态特征和花卉分类。

同时,通过引导学生的讨论和总结,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和归纳总结能力。

小学语文_苏教版六年级下册第十九课《夹竹桃》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小学语文_苏教版六年级下册第十九课《夹竹桃》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夹竹桃》第一课时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学会本课的6个生字。

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重点指导书写“熏”。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3.能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给课文划分段落。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质疑激趣。

师:同学们,你们都见过哪些花?生:牡丹花、菊花······师:看来同学们知道的花还真不少,是啊,一年四季,花开花落,他们装点着我们的生活,使我们的生活更美好!师:有一种花,它既不是名贵的花、也不是最美丽的花,但是,对学界泰斗季羡林先生来说,却是最值得留恋、最值得回忆的花。

它就是——夹竹桃。

大声读出它的名字!(板书:夹竹桃)生:(齐读课题)。

师:“夹”在这里读一声,它还有另外两个常见的读音,谁知道?生:jiá和gā师:读jiá时,常用来表示两层的衣服。

读gā是方言,指腋下,就是我们常说的夹肢窝师:大家想不想看看夹竹桃到底是什么样子的?生:想师:好,请看(课件展示夹竹桃画面),这些就是夹竹桃。

师:请同学们看看老师查到的资料(课件展示介绍夹竹桃的资料和作家卡片)师:那作者是怎样写夹竹桃的?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到课文中去寻找答案。

二、检查预习,初读感知。

师:课前已经布置大家预习了,下面老师检查一下预习情况。

(课件出示生字词)师:自由读、指名读、齐读等(注意几个多音字)师:生字掌握得很好,课文预习得怎么样呢?下面来检查一下读课文的情况。

生1:(读第一自然段)。

生2:(读第二自然段)。

师:请接下去读课文第三自然段,其他同学认真听,看看哪些字、词值得关注。

生1:凄清。

生2:花团锦簇、美不胜收生3:······师:课前预习的时候,查过字典了吗?“熏”是什么意思?生:气味或烟气接触物体师:火烟或气味冒出,接触物体的过程就是熏,在这里指香气充满了庭院的各个角落。

“熏”字是本课的生字,现在我们来看“熏”字书写时注意的笔顺,伸出手和老师一起写。

夹竹桃 教案教学设计

夹竹桃 教案教学设计

夹竹桃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夹竹桃》;(2)理解课文中所使用的修辞手法和词语的含义;(3)了解夹竹桃的生长特点、习性和文化寓意。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课文内容;(2)学会观察植物,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表达能力;(3)学会欣赏诗歌,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和敬畏之情;(2)培养学生珍惜生命、关爱他人的美好情感;(3)培养学生勇于探究、积极向上的学习态度。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正确朗读和背诵《夹竹桃》;(2)理解课文中所使用的修辞手法和词语的含义;(3)了解夹竹桃的生长特点、习性和文化寓意。

2. 教学难点:(1)课文中所使用的修辞手法的理解和运用;(2)夹竹桃的生长特点、习性和文化寓意的深入理解。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展示夹竹桃的图片,引导学生关注植物的美;(2)邀请学生分享自己对夹竹桃的了解和印象。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默读课文,感受诗歌的韵律和意境;(2)让学生结合注释,理解课文中所使用的修辞手法和词语的含义。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析夹竹桃的生长特点、习性和文化寓意;(2)邀请各组代表分享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4. 诗歌欣赏:(1)引导学生关注课文中的美词佳句,学会欣赏诗歌;(2)组织学生朗读和背诵课文,提高文学素养。

四、作业布置1. 抄写课文,加强语言表达能力;2. 观察身边的植物,写一篇短文,培养观察力和表达能力;3. 搜集有关夹竹桃的资料,进行深入了解,提高自主学习能力。

五、教学反思本节课结束后,教师应认真反思教学效果,针对学生的掌握情况,调整教学策略,以提高教学质量和学生的学习兴趣。

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使每个学生都能在课堂上得到有效的学习和成长。

六、教学策略1. 互动式教学:通过提问、讨论等方式,激发学生的思考和兴趣,促进师生互动。

公开课详案:《夹竹桃》教学设计

公开课详案:《夹竹桃》教学设计

《夹竹桃》第一课时教学设计执教:宜兴市陶都小学孙欢执教时间:2017年4月10日听课教师:林宣龙名师工作室成员丁蜀学区语文骨干教师【教材简解】《夹竹桃》是苏教版六年级下册的一篇课文,是当代著名语言学家、散文家季羡林写的一篇散文。

这篇课文以优美的语言、比衬的手法,描绘了在五彩缤纷的花季里,夹竹桃的可贵的韧性和花影的有趣,字里行间流露着作者对夹竹桃的喜爱之情,表达了对含蓄内秀、执着坚韧品质的赞美。

文中多处运用比衬手法突出夹竹桃,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如一年三季花开花落,而夹竹桃沐和风、抗暴雨、斗清冷,总是迎风吐艳,突显其可贵的韧性。

另外,描写月光下的夹竹桃笔触细致入微,整齐的排比句式,字美、文美、景美、情美,引人遐想不已。

【目标预设】1、学会本课6个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了解课文主要内容。

2、品读3、4自然段的语言文字,感悟夹竹桃可贵的韧性,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3、感受文本对比、反衬手法的运用是为了突出夹竹桃的韧性。

4、凭借具体的语言材料,懂得作者为什么爱上了夹竹桃,感悟夹竹桃的可贵韧性和奇幻动人,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5、背诵第四自然段。

【重点、难点】1、引导学生通过语言文字来感受夹竹桃的韧性的可贵之处,由此理解作者对夹竹桃的喜爱之情。

2、通过多种方法、多层次的朗读进一步体会语言文字绵长而隽永的意味。

【设计理念】本文语言清新淡雅、结构严谨、层次分明,为学生们所喜闻乐见,是训练学生观察力、想象力,发展学生语言,培养学生审美情趣的好范例。

针对本课的特点和六年级学生的年龄特征、认知规律,在具体教学中,我主要采用以下方法:(1)情境创设,用美的花把学生带入美的意境,激发学生向往美德感情,为学习课文做好情感铺垫;(2)问题导读,抓住文章或段落中的中心思维点展开,以问题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进行阅读实践互动;(3)以读代讲,让学生充分触摸语言现象,增强语感,把握文章的内涵;在多种形式的读中,真切感受夹竹桃的韧性可贵,体会作者对夹竹桃的喜爱,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夹竹桃》的教学设计

《夹竹桃》的教学设计

《夹竹桃》的教学设计教学设计:《夹竹桃》1. 教学目标:a) 知识目标:通过学习《夹竹桃》使学生了解夹竹桃的形态特征、生长习性和繁殖方式。

b)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观察、比较、归纳和总结的能力。

c) 情感目标:增强学生对大自然的敬畏与保护意识。

2. 教学内容:a) 了解夹竹桃的基本形态特征和生长习性。

b) 学习夹竹桃的繁殖方式以及对自然环境的影响。

3.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a) 观察夹竹桃的外形,介绍夹竹桃的常见品种和基本形态特征,让学生了解夹竹桃的大致外貌。

b) 介绍夹竹桃的生长环境和习性,如生长在石灰石地区,耐旱,喜阳光等。

c) 引导学生对夹竹桃的外形进行描述和比较,培养观察和比较的能力。

第二课时:a) 观察夹竹桃的花朵,介绍夹竹桃的花朵特点和颜色,引导学生观察和比较不同品种夹竹桃的花朵。

b) 学习夹竹桃的繁殖方式,包括种子繁殖和扦插繁殖,对比两种繁殖方式的优缺点。

c) 引导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总结出夹竹桃的繁殖方式和对自然环境的影响。

第三课时:a) 观察夹竹桃的果实,介绍夹竹桃的果实特征和成熟时的颜色变化,引导学生观察不同成熟度的夹竹桃果实。

b) 学习夹竹桃的繁殖方式对自然环境的影响,如夹竹桃可能占据其他植物的生长空间。

c) 培养学生保护植物和生态环境的意识,引导他们思考如何合理利用夹竹桃资源。

4. 教学方法与手段:a) 运用直观教学方法,通过观察夹竹桃的外形、花朵和果实,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b) 引导学生进行比较研究,通过对比不同品种夹竹桃的特点,培养学生的观察和比较能力。

c) 运用小组讨论的方式,让学生形成团队合作意识,培养交流和合作能力。

5. 教学资源准备:a) 夹竹桃b) 夹竹桃的图片或幻灯片c) 种子和扦插繁殖的示范材料d) 小组讨论的活动指导书6. 教学评价与反思:a) 教学评价:- 学生对夹竹桃的形态特征、生长习性和繁殖方式的理解程度。

- 学生通过观察、比较、归纳和总结的能力。

- 学生对大自然的敬畏与保护意识的培养程度。

苏教版六年级下册第19课《夹竹桃》(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苏教版六年级下册第19课《夹竹桃》(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苏教版六年级下册第19课《夹竹桃》(第一课时)教学设计作者:尤文君来源:《七彩语文·教师论坛》2018年第05期一、课前谈话,了解作者1. 今天,老师和大家一起来聊一位大师,他的名字叫季羡林,大家了解吗?2. 出示作家卡片第一部分:季羡林,当代著名语言学家、散文家、东方文学研究专家,被誉为“学界泰斗”。

这样的大学问家,还可以送给他哪些词语?(学贯中西、学富五车、满腹经纶、才高八斗)3.出示季羡林的名言(我写东西有一条金科玉律:凡是没有真正使我感动的事物,我决不下笔去写。

),指名读,相机采访交流。

4.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季羡林写的一篇文章。

到底是什么让他感动到下笔去写呢?【设计意图】课前交流,在师生平等而又轻松愉悦的谈话中,既了解作者,又提前进入学习的情境中。

二、初读课文,理清文脉1. (板书:夹竹桃)首先来读一读课题,“夹”是多音字,这里读什么?2. 我们来认识一下这种植物。

(出示图片)猜一猜它为什么叫这个名字呢?这种植物夹杂着竹和桃两种植物的特点,所以叫夹竹桃,“夹”读第一声。

大声读出它的名字,再读一遍。

3. 下面,我们一起来读课文。

认真读,做到文通句顺。

读后思考:季羡林为什么要写夹竹桃呢?预设1:出示第1自然段,强调两个“最”。

预设2:还有哪一句话也说明了作者写夹竹桃的原因?出示最后一个自然段。

男女生分读开头和结尾。

4. 小结:开头说最值得留恋最值得回忆,结尾又直抒胸臆,表达了作者对夹竹桃的喜爱。

我们从这里就看出夹竹桃让作者感动了。

5. 作者又具体写了哪些内容?请同学们默读课文,用几个关键词概括出来。

请拿出学习单一,完成思维导图。

(1)搜集比较学生的思维导图,引导学生概括关键词,相机形成部分板书。

(2)指名读第2自然段“花色”部分。

花色怎么样?(3)文章还写了花影,请同学们读一读。

这一段中要关注这些生字词,谁做小老师带大家读?(4)微风乍起的意思就是微风突起。

这是一个比较典型的书面用语,我们再读一遍。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夹竹桃》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习生字新词,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指导学生读好带有生字的句子。

2、凭借具体的语言材料去欣赏夹竹桃可贵的韧性,学习对比衬托的写作手法,体会双重否定句的作用。

3、走近作者,体会作者对夹竹桃的喜爱之情,并受到情感的熏陶,获得思想的启迪,享受审美的乐趣。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凭借具体的语言文字,理解与感悟夹竹桃的形象美与精神美,体会双重否定句的作用,学习对比衬托的写作手法。

难点:引导学生作质疑性阅读,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教学过程:
一、揭题,导入新课
1、直接导入新课,板书课题:夹竹桃。

2、“夹”字正音,读第一声,学生齐读课题。

3、(屏幕显示夹竹桃的图片)学生仔细观察花和叶,发现了什么?夹竹桃的叶子像竹叶,花朵像桃花,人们给它取了一个很诗意的名字,叫做“夹竹桃”。

季羡林老先生写了一篇优美的散文,我们就来读一读吧。

二、读文,感知内容
1、学生自由读课文。

(屏幕出示读书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难读的地方多读两遍。

再想一想,围绕夹竹桃,作者写了哪些内容。


2、屏幕出示带有生字的句子,指生朗读:
以后接着来的是桃花、杏花、海棠、榆叶梅,丁香等等,院子里开得花团锦簇。

夜来香的香气熏透了整个夏夜的庭院,是我什么时候也不会忘记的。

一到秋天,玉簪花带来凄清的寒意,菊花则在秋风中怒放。

我幻想它是水中的荇藻,我眼前就真的展现出一个小池塘。

夜蛾飞过,映在墙上的影子就是游鱼。

微风乍起,叶影吹动,这一幅画竟变成活画了。

3、学生自由交流“课文围绕着夹竹桃写了哪些内容”。

4、屏幕显示第一小节文字:夹竹桃不是名贵的花,也不是最美丽的花,但是对我说来,它却是最值得留恋最值得回忆的花。

看了这句话,心中有什么疑问吗?(引导学生质疑)
三、解疑,探究“韧性”
1、快速浏览课文,到文中去找一找,解开疑问。

提醒学生在浏览时,拿起笔在关键句子上做记号。

2、学生交流并引出最后一节:这样的韧性,又能引起我许多的幻想,我爱上了夹竹桃。

板书“韧性”,齐读这个词。

3、品读第4小节。

⑴默读第4小节,边读边勾画,想想从哪些词句中感受到了夹竹桃的韧性?
⑵学生自由交流
①预设双重否定句:在和煦的春风里,在盛夏的暴雨里,在深秋的清冷里,看不出有什么特别茂盛的时候,也看不出有什么特别衰败的时候,无日不迎风吐艳。

“无日不迎风吐艳”是什么意思?
比较句子:在和煦的春风里,在盛夏的暴雨里,在深秋的清冷里,看不出有什么特别茂盛的时候,也看不出有什么特别衰败的时候,每天都迎风吐艳。

为什么不这样写?(引导学生发现双重否定句在表意上起了强调的作用)展开想象,引读:
在和煦的春风里,夹竹桃看不出——
在盛夏的暴雨里,夹竹桃看不出——
在深秋的清冷里,夹竹桃看不出——
读到这儿,大家感受到什么?(学生谈感受)
小结:春季,夏季,秋季,它都是这样无日不迎风吐艳。

随着环境的变化,季节的更替,它总是能这样无日不——(学生说),这“无日不迎风吐艳”不正体现了夹竹桃的韧性可贵吗?
②预设第1句,解读“又”字,再一次感受夹竹桃的韧性。

③预设“从春天一直到秋天,从迎春花一直到玉簪花和菊花,无不奉陪。

”品读第3小节。

作者用了这么多的笔墨写各种花,你有什么疑问吗?(引导学生质疑)
再读句子“从春天一直到秋天,从迎春花一直到玉簪花和菊花,无不奉陪”,学习对比衬托的写法。

小结:与其他花对比,更衬托出夹竹桃的韧性可贵。

其他的花儿花期都很短,虽然美,但是只开一季,不长久。

而夹竹桃呢——(学生读句子)
⑶回顾刚刚交流的句子,引出作者的感慨(出示文字):这一点韧性,同院子里那些花比起来,不是显得非常可贵吗?
这是一句反问句,换个说法。

4、解疑。

这可贵的韧性给季羡林先生留下了极为深刻的印象,再读第一小节(出示文字:夹竹桃不是名贵的花,也不是最美丽的花,但是对我说来,它却是最值得留恋最值得回忆的花。


最值得留恋最值得回忆的是什么?
5、通过今天的学习,夹竹桃的韧性也留在了我们在大家的心中,齐读最后一节:这样的韧性,又能这样引起我许多的幻想,我爱上了夹竹桃。

夹竹桃又给季羡林先生带来了哪些幻想呢?下节课学习。

四、作业,提升巩固
1、背诵第4小节。

2、搜集季羡林的资料,可以是小故事,可以是说过的话,可以是人生经历。

板书设计
夹竹桃
韧性可贵对比衬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