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链》第一课时教案_教案教学设计
11项链第1课时优秀教案

11《项链》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会认11个生字,会写4个生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3、学会并积累“蓝蓝的、黄黄的------”“又_又_”词语教学重点:会认11个生字,会写4个生字。
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积累“蓝蓝的、黄黄的-----“词语教学难点:理解课文内容。
会说“又_又_”词语教学课时:第一课时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一、猜谜导入课件出示谜语:金光闪闪一个圈,终天戴在脖项间。
(谜底:项链)同学们,你们看见过项链吗?今天呀有一个小娃娃也给我们带来了一串项链,你知道他是用什么材料做的吗?我们去看课文。
板书课题:11 项链二、初读课文1、听老师范读。
2、学生自由读课文。
(课件出示自读要求:自己小声读课文,边读边圈出本课的生字,读不到的借助拼音多读几遍,把句子读通顺。
)3、请两个学生接读一二自然段,检验读文情况。
三、认读字词1、课件出示词语,抽孩子们试着读一读,再出示拼音巩固字音。
2、开火车读词语。
3、哪一位同学可以试着看拼音读一下本课的生字。
4、交流识字方法。
5、同桌练读生字:你指我读,我读你听。
6 、比一比:看谁认得字最多。
(课件出示本课11个生字)四、再读课文,边读边找出课文有几个自然段,每一个自然段有几句话。
1、让学生说一说课文有几个自然段?(2个自然段)2、同学们齐读第一自然段(1)请同学说一说第一自然段有几句话?(3句话)(2)你是怎么确定的?(这个自然段有3个句号。
)(3)读第一句话:你知道大海是什么样?(蓝蓝的,又宽又远)课件出示第一句话及蓝蓝的大海。
结合图画让学生感受蓝蓝的,又宽又远。
(4)读第二句话:沙滩什么样?(黄黄的,又长又软)课件出示第二句话及黄黄的沙滩。
(5)读第三句话,说说浪花什么样?(雪白雪白的)(6)练习:说说你还知道哪些“又_又_”的词语。
4、学生一起读第二自然段。
(1)请同学说一说第二自然段有几句话?(2句话)(2)课件出示第一句话,读第一句话,你们知道小娃娃的项链是什么做的吗?(小小的海螺和贝壳)(3)课件出示第二句话。
《项链》教学设计(安徽省市级优课)语文教案

《项链》教学设计(安徽省市级优课)语文教案第一章:小说背景及作者简介一、小说背景1. 时代背景:19世纪末的法国社会,社会风气浮躁,人们追求虚荣。
2. 社会背景:等级制度严格,贫富悬殊,底层人民生活艰辛。
二、作者简介1. 简介:居伊·德·莫泊桑(1850-1893),法国著名短篇小说家。
2. 代表作品:《羊脂球》、《我的叔叔于勒》、《项链》等。
三、教学目标1. 了解小说背景及作者简介,为学生阅读小说奠定基础。
2. 培养学生对19世纪末法国社会的认识,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四、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小说背景及作者简介的掌握。
2. 难点:理解19世纪末法国社会风气及作者的创作意图。
第二章:小说情节梳理一、故事梗概1. 主人公:玛蒂尔德,一个普通的家庭主妇。
2. 故事情节:玛蒂尔德为参加一次晚会,向朋友借了一条项链,不慎将项链弄丢,为了赔偿,她节衣缩食,艰难地度过十年,发现项链是假的。
二、情节细节分析1. 玛蒂尔德的心态变化:向往上流社会→失望→坚定→绝望。
2. 小说的高潮与结局:项链丢失→赔偿→发现项链是假的。
三、教学目标1. 了解小说情节,把握主人公的心态变化。
2. 分析小说高潮与结局,体会作者的创作手法。
四、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小说情节的把握,主人公心态变化的分析。
2. 难点:理解小说高潮与结局的意义,体会作者的创作手法。
第三章:人物形象分析一、主要人物1. 玛蒂尔德:向往虚荣,勇敢面对生活困境。
2. 弗朗索瓦:玛蒂尔德的丈夫,善良、宽容。
3. 朋友:借给玛蒂尔德项链,间接导致悲剧发生。
二、次要人物1. 晚会上的其他人:体现了19世纪末法国社会的虚荣风气。
2. 店员:在小说结局中揭示项链是假的。
三、教学目标1. 分析主要人物形象,理解人物性格特点。
2. 关注次要人物,认识他们对于主要人物的影响。
四、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主要人物形象的分析,次要人物的作用。
2. 难点:理解人物性格特点,认识人物之间的相互关系。
《项链》第一课时 〔教案〕部编版语文一年级上册

《项链》第一课时(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故事的大意及人物形象。
2.能够根据所读内容进行一定的情感表达,如:惊奇、同情等。
3.能够用简单的语言表达故事的大意及人物形象。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让学生真正理解故事的大意与人物形象。
2.教学难点: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在听,说,读,写过程中逐渐体验、感悟故事的情感。
三、教学内容1.阅读故事《项链》。
2.谈论故事的情节及人物形象。
四、教学步骤1. 导入新课教师讲述自己在生活中某次因化妆品过敏而买特别贵的护肤品的故事,并询问学生:在你们的生活中,有没有过类似的经历?如果有,你们觉得有什么感受?2. 阅读故事教师给出一定的背景知识,引导学生对小说主题进行推测,在听取教师的介绍后,学生开始阅读故事。
3. 提问与讨论1.了解学生观点,引导学生以适当的语境和简单的语言,对故事进行简单的口头描述。
2.问学生是否了解故事中涉及的地点和时间,并分析其中人物的性格和经历。
4. 语言表达让学生就所读内容进行简单的口头表达,例如,让学生表达对故事情节的惊奇和对主人公的同情等。
5. 作业布置1.让学生完成绘画作品,描述故事中的人物形象和情境。
2.让学生完成小议论文,围绕“钻石是女人的朋友”这一观点进行阐述。
五、教学评估1.学生对阅读理解的掌握程度。
2.学生对故事中情节及人物形象的理解深度。
3.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发展和表达准确度。
六、教学资源1.教科书《语文》一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七课《项链》。
2.PPT课件和语音材料等多媒体教具。
《11.项链》第一课时(教案)一年级上册语文部编版

《11.项链》第一课时(教案)一年级上册语文部编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认读“蓝、又”等14个生字,读准多音字“好”,会写“白、的”等7个字。
(2)能够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知道大海的项链是什么。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插图,学生能够用自己的话说出课文的内容,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表达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学生能够感受课文的语言美,培养对语文的热爱之情。
(2)学生能够体会大自然的美好,养成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二、教学重点1. 正确认读“蓝、又”等14个生字,读准多音字“好”,会写“白、的”等7个字。
2. 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知道大海的项链是什么。
三、教学难点1. 理解课文内容,知道大海的项链是什么。
2. 感受课文的语言美,培养对语文的热爱之情。
四、教学准备1. 课文插图2. 生字卡片3. 课文录音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5分钟)1.1 谈话导入:同学们,你们见过大海吗?谁能来说一说大海的样子?1.2 学生发言,教师点评并小结。
1.3 引入课题: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课文就是关于大海的,题目叫做《项链》(板书课题)。
2. 学习生字(10分钟)2.1 出示生字卡片,学生认读生字。
2.2 教师引导学生观察生字的结构,指导书写。
2.3 学生练习书写生字,教师巡视指导。
3. 朗读课文(5分钟)3.1 学生自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3.2 教师指名读课文,检查学生朗读情况。
3.3 学生齐读课文,注意停顿和语气。
4. 理解课文(10分钟)4.1 观察插图,用自己的话说一说课文的内容。
4.2 教师引导学生理解课文,知道大海的项链是什么。
4.3 学生分角色朗读课文,体会课文的语言美。
5. 感受课文(5分钟)5.1 教师引导学生体会大自然的美好,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5.2 学生谈一谈自己对课文的理解和感受。
6. 总结全文(5分钟)6.1 教师总结课文内容,强调大海的项链是什么。
部编版一年级上册《项链》语文教案(最新5篇)

部编版一年级上册《项链》语文教案(最新5篇)语文《项链》教案篇一教学目标:1.用学过的多种识字方法识记11个生字,规范、正确、工整地书写4个生字。
2.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初步感悟文章内容。
教学重点:识字、<>写字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激发兴趣,导入新课1.播放《大海》的课件。
看了片子,你想说什么?2.激趣导入:大海真美呀!今天,同学们想不想和老师一起去海边玩玩?3.出示课题。
二、尝试学习识字读文1.自由读课文,用喜欢的符号标出生字,读准字音。
2.小组合作交流识字、组词。
3.检查学习效果。
4.课件出示生字,学生抢认生字。
5.组织学生开火车认字。
6.自由朗读课文,随文识字。
三、再读课文,整体感知1.组内朗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
思考:课文写了些什么?用铅笔做上记号。
2.教师板书:大海、沙滩、浪花、海螺、贝壳、小娃娃。
3.自由、流利地朗读课文。
四、指导写字1.课件出示:白、的、又、和,学生认读生字并组词。
2.请学生分析字形结构及笔顺。
师范写。
五、课堂小结说说本节课学到了哪些知识?第二课时一、复习识字,朗读课文1.复习认字。
2.做游戏,识字。
3.比赛组词。
4.齐读课文。
二、品读课文,读中感悟1.自由课文,课文描写的大海的情景分别是什么样子?2.再读课文,说一说:大海的。
项链是什么?3.朗读指导:课文的语句非常优美,读出轻松、活泼、愉快的语气来。
4.小组展示读。
5.边听边欣赏。
三、再读课文,加强训练1.组织女生赛读第一段。
2.自由练习:大海、蓝蓝的,沙滩、黄黄的……3.自由练读第二段。
4.谁来品评最后一段。
5.评读。
四、积累短语,拓展练习1.出示课后,“说一说”,请学生先自己说,再全班交流。
2.拓展练习:填一填。
( )的大海( )的沙滩小小的( ) 彩色的( )五、课堂小结,布置作业1.本节课学习了哪些知识?2.布置作业。
语文《项链》教案篇二教学过程:一、设置情境,复习导入1.小朋友们今天表现可真好,谢老师要送一份礼物给你们,期待吗?那就闭上眼睛吧!(播放海浪声和大海图片)听着这声音看着这图画你是什么感觉?(高兴、舒服……)今天我们继续高高兴兴舒舒服服地学习这篇课文,读课题。
《项链》第一课时(教案)部编版语文一年级上册

《项链》第一课时(教案)部编版语文一年级上册一、教学目标1.了解故事情节,并通过阅读了解故事中人物的内心想法2.能够简单描述故事情节,并能够表达自己的感受和想法3.提高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和阅读理解能力二、教学重点1.学生能够熟练掌握故事情节2.学生能够理解故事中人物的心理变化3.学生能够简单描述故事情节并表达自己的感受和想法三、教学内容1. 故事情节梗概小妮子是一位外向、可爱的女孩,她从小就喜欢漂亮的饰品。
一天,她的母亲给她买了一条漂亮的项链。
小妮子很高兴,但是她不能熬夜再戴项链睡觉。
小妮子的邻居小鹏看见她的项链后也想要一条一样的,小妮子觉得很不舒服。
于是她决定借给小鹏自己的项链一天,但是小鹏玩了一整天后,不小心将小妮子的项链弄丢了。
小妮子非常伤心,为了找回自己的项链,她和小鹏在小区里寻找了一整个下午,最后还是没有找到。
这时,小妮子被小鹏的姐姐吸引住了,她的姐姐感叹小妮子穿着的衣服很好看,小妮子心情慢慢好转起来。
2. 导读教学1.通过了解故事背景介绍,让学生对故事背景有一个初步的认识2.播放PPT,让学生了解故事中人物的形象特征3.阅读课文,引导学生感知故事情节,理解故事中人物的心理变化4.学生小组合作,展开对话,让学生依据小鹏和小妮子两个人物之间的关系进行角色扮演5.教师提问,引导学生理解故事中的道德准则,如诚实、友爱等3. 情感体验1.让学生阅读故事情节,理解故事中小妮子的内心想法,感受小妮子因为遇到困难而伤心的情感2.引导学生理解小妮子为别人着想的行为,并让学生对这种行为进行评价3.让学生表达自己对小妮子为别人着想的行为的情感体验四、教学方法1.导读法:通过展示图片,导入课文内容2.阅读法:引导学生阅读故事,并理解故事中人物的心理变化3.合作学习法:让学生在小组内合作讨论,进行角色扮演,提高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4.提问法:教师启发问题,引导学生理解故事的意义五、教学评价1.调查问卷:以写信的形式,让学生表达自己的感受和评价2.角色扮演:通过学生在小组内的角色扮演,评估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3.班级讨论:让学生在班级内讨论故事中的道德准则,以此评估学生对课程内容的理解深度。
项链 第一课时 〔教案〕部编版语文一年级上册

项链第一课时(教案)教学目标•知道课文的主题和大意•能够理解并熟练运用文中的生词和短语•能够回答问题和理解作者的意图•能够用自己的话描述文中的情节•能够练习口语表达的能力教材分析•课文名称:《项链》•教材版本:部编版语文一年级上册•内容简介:这篇语文课文是一个描写穷人美丽欲望和失落的短篇小说,它让我们看到了贪心和自私的恶果,让我们反思人生的真谛。
教学重难点•理解并运用生词和短语•熟练运用语言模式,取得流畅的表达效果教学过程导入•教师简单介绍课文的主题和大意,让学生预先了解文章的基本情况。
讲解•阅读课文, 讲解生词和短语及其意思,例如“刻苦耐劳”,“顿时”,“高傲”,“兴高采烈”,“牺牲”等,让学生理解和掌握这些词语。
•讲解文中表达的情感和意图,并让学生尝试解读作者的用意。
•讲解文章中的语言模式和表达方式,例如排比,描写,对比等,让学生理解和学习这些表达方式,以提升文章表达的能力。
练习•让学生分组,进行小组阅读和讨论,然后进行总结。
•老师提出问题,让学生回答问题,例如“故事中的主人公有哪些特点?”,“在故事的哪个转折点后,发生了什么?”等。
•让学生尝试用自己的话来说出文章的情节和主题,以加深理解。
总结•带领学生回顾课文的主要内容和学到的知识要点。
•引导学生自己总结文章的思想和主旨,以及个人的理解和感悟。
教学反思本次教学中,由于教师事先准备充分,能够清晰地讲解文章的主题和情节,使得学生很容易跟上教学进度。
同时,教师针对性强,对于容易出现困惑和误解的内容进行了详细的讲解和解读,有效提升了学生的理解力。
但是,文章中的语言模式和表达方式比较多样,需要更多的针对性练习和提高。
通过更多的实践和总结,相信会有更好的教学效果。
项链的教案 《项链》教案(优秀7篇)

项链的教案《项链》教案(优秀7篇)作为一名专为他人授业解惑的人民教师,就有可能用到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恰当地选择和运用教学方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我们应该怎么写教案呢?作者分享了7篇《项链》教案,希望对于您更好的写作项链的教案有一定的参考作用。
《项链》教案篇一内容预览:一单元生活况味1、《项链》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本文情节结构的巧妙及运用心理描写刻画人物的方法;2、认识虚荣心是导致其悲剧的原因,而社会制度才是根本原因。
就项链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对美、享受的追求。
教学重点难点:人物的理解和认识事物的本质。
教学时数:2课时。
一课时要点:构思和结构过程:一、自读课文;二、把握线索:全文围绕项链,依次展开借、丢、赔的环节;三、结构:借项链--丢项链--赔项链--还债务--假项链四、构思精巧(结合练习完成)项链是赝品到文末才道破,意料之外,却又在情理之中,文中作了铺垫和暗示,共三处:(1)借时,女友很大方,毫不迟疑说当然可以;(2)还时,女友竟未打开,说明并非贵重首饰;(3)买时,老板说只卖出这个盒子,说明并非原配卖出,这更增加了情节的波澜,引人入胜,回味无穷。
作业:找出文中作者议论的话,看看其含义如何。
第二课时要点:人物分析,写法特点,主题讨论过程:一、人物形象探讨1、关于本文,有人认为是悲剧,有人认为是喜剧,你认为呢?2、关于玛蒂尔德的梦想你如何看待?3、玛蒂尔德是小职员之妻,小资产阶级妇女形象,爱慕虚荣,向往荣华富贵,又因不能实现而倍感痛苦;但也有其诚实、善良的一面,坚强而有毅力,却仍念念不忘一夜虚荣,(假项链的结局是对她的虚荣心的沉重打击。
)4、写法特点:心理描写细腻、深刻、生动地展现了人物的内心世界,文章的开头部分二、主题:关于这篇小说的主题,主要有以下三种观点,你同意哪一种,理由是什么?①小说尖锐地讽刺了爱慕虚荣和追求享乐的思想。
②小说表现了人生的无常、命运的无常。
③小说对女主人公的追求奢华生活遭到失败的不幸表示同情,对其以诚实劳动偿还债务的行为予以肯定,对主人公的虚荣心作了批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项链》第一课时教案
一、导入课文
1、导语
美国经济学家萨缪尔森提出一个快乐方程式:快乐=物质消费÷欲望。
从经济学观点看,物质消费越大欲望越小,快乐就越多,所谓知足常乐。
反之,一个物质消费有限,欲望无穷大,那将怎样呢?我们来看小说《项链》,从中寻找答案。
2、作者介绍
莫泊桑是19 世纪下半期法国杰出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
他一生写了350 多篇中短篇小说,6 部长篇小说和3 部游记。
莫泊桑在短篇小说创作方面的艺术成就尤为突出,有“世界短篇小说巨匠” 之称。
他的代表作品有《羊脂球》、《我的叔叔于勒》、《项链》、《漂亮朋友》。
他的中短篇小说描绘了各种各样的生活场景,刻画了各个社会阶层各种职业的人物形象,小说《项链》就是这样一篇描写小资产阶级的故事。
3、检查预习
(1)小说的线索是什么?
(2)围绕项链主要写了哪些几件事?
二、分析悲剧成因
1、师: 同学们在预习感言中都提到了“悲剧”这个词,那么,你们为什么认为这是个悲剧呢?
明确:鲁迅先生曾经说过:“悲剧就是把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
”玛蒂尔德其实还是一个很不错的女子,却因为丢了项链而付出了十年艰辛的代价,从小康之家坠入困顿,这不能不说是个悲剧。
2、提问:那么,玛蒂尔德身上有什么可取之处呢?明确:她诚实守信、坚忍顽强、恪守尊严、勇于负责、真实不虚伪。
3、提问:这样一个灵魂深处具备优秀品质的女子为什么以悲剧收场?
明确:因为虚荣心作祟。
4、思考讨论:文章哪些地方体现了玛蒂尔德的虚荣心?(按情节发展顺序来)
(1)序幕部分
提问:序幕部分是怎么刻画她的虚荣的?明确:她梦想着追求豪华生活,渴望进入上流社会,而且她觉得凭自己的美貌理应过这种生活;然而现实却是冰冷的、寒酸的,“没有漂亮的服装,没有珠宝,什么也没有” 。
她的梦想与现实之间有着尖锐矛盾,可谓“心比天高,命比纸薄” 。
正如文中所说“这些东西,在别的跟她一样地位的妇人,也许不会挂在心上,然而她却因此痛苦,因此伤心。
”这种对超越现实的物质与精神追求的执迷,正可看出她的虚荣。
师:正如亚里士多德所说:“悲剧主人公不是善良的典范,却必须是容易犯错误的人。
而他(她)之所以犯错误,不是由于他(她)对自己身外的事物一无所知,便是由于他(她)的欲望。
(2)“借项链”部分提问:作者如何描写玛蒂尔德在借到钻石项链前后的心理变化?
明确:“犹豫不决”、“不断问”——没有见到项链时的不安;
“心跳”、“发抖”、“出神”——发现钻石项链时的激动、神往
“迟疑”、“焦虑”——担心对方拒绝时的犹豫不安;
“跳”、“接”、“亲”、“跑”——得到允许后的兴奋。
师:作者通过一系列神态、动作描写刻画她在借项链时的几个心理变化,淋漓尽致地揭示她爱慕虚荣、追求享乐的精神世界。
(3)“失项链”部分
a、提问:舞会上的四个“陶醉”说明了什么?明确:长期以来的梦想得到实现,这种欣喜若狂、忘乎所以正反映了她极度膨胀的虚荣心。
b、讨论:生活和她开了一个绝大的玩笑,就在她的幸福达到顶点时,项链丢了。
丢项链的可能性是否存在?
明确:舞会后,因丈夫所带来的朴素衣服的寒酸,说什么也不愿穿甚至逃走;到街上,远远见到车子就喊,说不定还会飞奔过去。
最后找到一辆破马车,为了不被发现,登车时必定张皇匆忙,连车号都没注意。
这些都暗示遗失的可能性。
师:正是爱虚荣,使她借项链;又是爱虚荣,使她丢项链,从幸福的云端跌入痛苦的深渊。
(4)“赔项链”部分
a、提问:十年的艰辛有没有让她彻底清醒过来?
明确:第104 自然段的心理描写说明她没有改悔,可见其虚荣心是如何深入骨髓、根深蒂固。
b、思考:玛蒂尔德这种根深蒂固的虚荣心是怎么来的?明确:来源于社会,个人是不能脱离社会存在的,个人的性格源于社会的熏陶。
当时,整个社会就是浮华、势力又虚荣的。
c、讨论:文中哪些地方可看出这种虚荣浮华的社会风气?明确:
①“因为在妇女,美丽、丰韵、娇媚,就是她们的出身;天生的聪明,优美的资质,温柔的性情,就是她们惟一的资格。
”
②其他人物也爱慕虚荣
路瓦栽先生:她之所以花很大力气弄到那张请柬并且为此“得意扬扬”,是因为晚会的请柬“大家都希望得到,可是很难得到;一向很少发给职员” ,并且“这是一个好机会” ,“在那儿可以看见所有官员”。
他的醉心名利、爱慕虚荣是显而易见的。
佛莱思节夫人:她之所以去珠宝店买漂亮的青缎盒子来装假项链,又不告诉玛蒂尔德项链是假的,是为了使这挂至多只值五百法郎的假项链看起来像钻石项链,又用这挂假项链来显示富有、抬高身价。
她同样爱慕虚荣。
师:个人的思想意识和行为都是特定社会环境下的产物。
当时的法国社会崇尚的就是这么一种虚荣浮华的风气,生活于其中的玛蒂尔德又怎能不受其影响呢?这也难怪经历了十年的磨难,她虚荣依旧、痴心不改。
三、总结拓展
1、以一幅对联结束课文
师:玛蒂尔德的悲剧启示我们,切勿贪慕虚荣,否则你就是玛蒂尔德第二。
2、思考:像玛蒂尔德这样因为爱慕虚荣而导致悲剧的事例还有哪些?
师:真理再向前一步,就可能变成谬误;美好的愿望一旦脱离现实,就可能发生信念偏执,酿成生活悲剧。
3、讨论:今天,我们应该怎么看待虚荣心?明确:我们承认人都有
虚荣心,有虚荣心不一定就是坏事。
相反,有虚荣心在一定程度上是一个人有上进心的表现。
面对恶劣环境无动于衷,并不令人称道。
但凡事皆有度,超过合理的度,事情就会向反方向发展。
上一篇:《项链》学习要点及能力训练
下一篇:《项链》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