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 3G技术介绍
物联网的发展及其关键技术介绍

物联网的发展及其关键技术介绍1. 物联网基础● 1.1物联网的定义及发展历程●物联网的概念于1999年提出,它的定义是:利用二维码,射频识别【RFID】,各类传感器等技术设备,使物体与互联网等各类网络相连,获取无处不在的信息,实现物与物。
物与人之间的信息交互,实现信息基础设施与物理基础设施的全面融合,最终形成统一的智能基础设施。
●1999年,麻省理工学院实验室提出物联网概念,即把所有物品通过射频识别等信息传感设备与互联网连接起来,实现智能化管理。
●2004年,日本提出u-japan计划,希望将日本建设成一个任何时间,任何地点,任何人都能上网的环境。
●2005年,在突尼斯举行的信息社会世界峰会上,国际电信联盟【ITU】指出,无所不在的“物联网”通信时代即将到来。
射频识别【RFID】,传感器技术,纳米技术,智能嵌入式技术将得到广泛应用。
●2008年,IBM提出“智慧的地球”概念,即“互联网+物联网=智慧的地球”,以此作为经济发展战略。
●2009年,我国国家领导人在无锡微纳物联网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视察并发表讲话,表示中国要抓住机遇,大力发展物联网技术。
1.2 物联网与互联网的关系物联网可用的基础网络有很多,其中互联网通常最适合作为物联网的基础网络,特别是当物物互联的范围超出局域网时。
因此物联网的核心和基础目前任然是物联网,是在互联网基上延伸和扩展的网络。
下表具体描述了互联网与物联网的比较。
1.3 运营商与物联网完整的物联网产业链如图1-1所示,包括政府部门,科研院所,芯片生产商,终端生产商,系统集成商以及电信运营商等环节,涵盖了从标识,感知到信息传送,处理以及应用等方面。
整个产业链的核心是芯片生产商,终端生产商,系统集成商以及电信运营商。
图1-1 物联网产业链2. 物联网体系架构及关键技术物联网体系架构分三层,即感知层,传送层和应用层。
图2-1描绘了物联网3个层的基本结构。
2.1 感知层关键技术感知层包括两个部分:传感器和控制器,用于数据采集及最终控制;短距离传输网络,将传感器收集的数据发送到网关或将应用平台控制指令发送到控制器。
《移动通信技术第2版》电子教案(2024)

24
加密技术在移动通信中的应用
加密技术原理
通过加密算法将明文转换为密文,确保数据传输过程中的机密性和完整性。
在移动通信中的应用
包括端到端加密、传输层加密等,这些加密技术可以保护用户通信内容不被窃 取或篡改。
2024/1/26
25
用户隐私保护策略探讨
2024/1/26
隐私泄露风险
在移动通信过程中,用户隐私泄 露的风险较高,如位置信息、通 信内容等可能被非法获取。
大数据分析应用
利用移动通信网络收集的海量数据进行分析和挖掘,为用户提供个性 化推荐和精准营销等服务。
5G及未来通信技术
5G及未来的移动通信技术将进一步提高数据传输速率、降低时延、提 升网络容量和覆盖范围,为各种新兴应用提供更好的支持。
22
PART 06
移动通信网络安全与防护 策略
REPORTING
了解电磁波在自由空间中的传播方式,包括直射 、反射、折射和衍射等现象。
无线通信频段划分
掌握无线通信中不同频段的划分及其特点,如长 波、中波、短波、超短波和微波等。
调制与解调技术
3
理解调制与解调的基本原理,及其在无线通信中 的应用,如振幅调制(AM)、频率调制(FM) 和相位调制(PM)等。
2024/1/26
移动通信终端设备
REPORTING
2024/1/26
15
手机发展历程及趋势
第一代模拟手机
采用模拟信号传输,通话质量 较差,且安全性低。
2024/1/26
第二代数字手机
采用数字信号传输,提高了通 话质量和安全性,同时实现了 短信功能。
第三代智能手机
具备操作系统和多种应用软件 ,可实现拍照、上网、游戏等 多种功能。
3G应用让你生活更美好

LTE
OFDM
Based Technology
CDMA2000
UMB
有节奏的进行,满足网络平 HSPA+ 滑演进的需要。
802.16e
802.16m
HSPA WCDMA /HSDPA GSM/GPRS
16K~144K 语音 (bps) UL:86.4M DL: 326M (bps) 无缝的、端到端的 UL:11.5M 移动宽带业务体验 DL:43.2M (bps)
优势2:接收分集
实现了在高速移动情况下较稳定的数据流量和信号 灵敏度,更利于3G业务的开展,同时将为我们带来 全新的应用Qchat。 Qchat是基于分组域的PTT (Push-to-Talk)业务, 俗称“集群”通信系统,
把普通公路 变成了 高速公路
发射信号 双天线技术 相关器1
副接收机 收发机
3G时代精彩业务展示
互联网类业务
宽带上网:宽带上网是3G手机的一项很重要的功 能,届时我们能在手机上收发语音邮件、写博客、 聊天、搜索、下载图铃等„„ 3G时代来了,手机变 成小电脑就再也不是梦想了。 电子邮件业务:利用3G手机内置的电邮程序,用 户在3G手机终端撰写、收发、保存、打印电子邮件。 手机办公:随着带宽的增加,手机办公越来越受 青睐。手机办公使得办公人员可以随时随地与单位 的信息系统保持联系,完成办公功能。这包括移动 办公、移动执法、移动商务等等。 利用互联网监控家居:3G手机与互联网交换信息, 其独有的“家居遥视”业务,就是利用互联网与摄 像头,让用户随时随地监视家里状况。
GPSOne是高通公司开发的一个 综合定位技术方案,其结合了 传统GPS定位技术、基站三角定 位等技术开发的一套综合定位 方案。 结合了多种定位技术的优势: 精度高、室内也可定位、定位 速度快只需十几秒,可应用于 导航。 是目前全球最先进的定位技术 ,CDMA网络特有的功能
高通开发双3G芯片 兼容二种宽带技术

1.4 05 MB每秒 , 因此是后者 的 1 0倍 。 0
在U B . S 30推广 工作组 中, 了英特 尔之外、 有微软 、 除 还
换句话说, 上述新芯片可在 5秒 内传输 1G 0 B的文件 , 而 惠普 、 德州仪器 、 X N P半导体等重量 级成员 。 内人 士预计 , 业 0 9年上半年 , 采用 U B . S 30标准 的各种 产品将会 陆续 W 网络完成这一任务需要数分钟才能完成 。6G z 0 H 频段 到 2 0
件下, 滤波器核 心 电路面积仅 为 1 . mm 而 电流 消耗仅 为 间 , Ma 8 , Wi x长距 离无 线技 术 承诺 更高 的数据 传 输速 率 , 网
1 mA。同时 , 的技 术 已经获得 证实 , 1 新 还可 以实现 GS 络 的构 建费 用也 更加 便宜 。但 Go i 片 不支 持 Wi x M、 b芯 Ma W_ MA和无 线 L N( 域 网) CD A 局 通信 系统 所需 的抑制特 性 。 技 术 。 在此背景 下,瑞萨 开始 进行 多模通信 R F收发 l 中接 C
高通开发双 3 芯 片 兼容-t 宽带技 术 G ,
无线芯片制造 商高通发布 了一款名为 G b 的双 3 oi G芯 片 , 笔记本 中配置 了这一芯片后 , 在 能够轻松 的与二种宽带 技术兼容 。
高通表 示 , 目前在 美 国笔记本 市场 , 向商务 的笔记本 面
瑞萨推 出多模通信 R F收 发 I C滤波器
小电路面积及 最低功耗 ,并具有 宽带频率特 性多样性 的接
由于普遍缺少 l 计业 者采用 , Ol C设 S 的市场成长始 终存 在 收离散时 间滤波器 。 局 限性 。现 在台积 电和联 电纷 纷表示 , 0I S 是未来高效 能, 将提供 l C设计业者 更广 泛采用 S 制程技 术支持 。 Ol
常见的无线通信传输方式(上篇)(二)

常见的无线通信传输方式(上篇)(二)引言概述:无线通信是指在无线电波和电磁波等无线媒介上进行信息传输的技术。
随着移动通信的快速发展,无线通信传输方式也日益多样化和普及化。
本文将介绍常见的无线通信传输方式,旨在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运用无线通信技术。
正文内容:1. Wi-Fi传输方式- 基本原理:Wi-Fi利用无线局域网技术,通过接入点和无线设备之间的通信来实现数据传输。
- 工作频段:Wi-Fi工作在2.4GHz和5GHz两个频段,可以提供较高的传输速率和稳定性。
- 优势:Wi-Fi传输方式具有方便、灵活、无线化的特点,适用于家庭、企业及公共场所的局域网环境。
2. 蓝牙传输方式- 基本原理:蓝牙技术通过短距离的无线通信来传输数据,一般用于移动设备之间的文件传输、音频传输等。
- 工作距离:蓝牙传输的有效距离通常在10米左右,适用于近距离的数据传输需求。
- 优势:蓝牙传输方式具有低功耗、快速连接和广泛应用的特点,适用于个人消费类电子设备。
3. GSM传输方式- 基本原理:GSM(全球系统移动通信)是目前世界上应用最广泛的数字蜂窝移动通信标准,通过基站与移动终端之间的无线通信实现数据传输。
- 工作频段:GSM工作在900MHz和1800MHz两个频段,能够提供语音通信和短信等基本服务。
- 优势:GSM传输方式具有全球范围内的覆盖、高质量的语音通话和较低的成本等优势,是现代移动通信的基础。
4. 4G传输方式- 基本原理:4G通信(第四代移动通信)采用全IP网络架构和OFDMA调制技术,提供高速数据传输和多媒体业务。
- 传输速率:4G传输方式的理论传输速率可以达到100Mbps,远高于之前的3G技术。
- 优势:4G传输方式具有高速率、低延迟和高可靠性的特点,适用于大规模数据传输和高清实时视频等应用场景。
5. 5G传输方式- 基本原理:5G通信(第五代移动通信)采用更高频率的毫米波和大规模MIMO技术,实现更大带宽和更低延迟的数据传输。
Unitrans ZXMP S200(V2.10)设备手册

若需了解最新的资料信息,请访问网站
FAX:0755-26772236
意见反馈表
为提高中兴通讯用户资料的质量,更好地为您服务,希望您在百忙之中提出您的建议和意见, 并请传真至:0755-26772236,或邮寄至:深圳市高新技术产业园科技南路中兴通讯大厦中兴通讯学 院文档开发部收,邮编:518057,邮箱:doc@。对于有价值的建议和意见,我们将给予 奖励。
ZXMP S200(V2.10) 基于 SDH 的多业务节点设备
设备手册
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
ZXMP S200(V2.10)基于 SDH 的多业务节点设备 设备手册
资料版本 20061210-R1.0 产品版本 V2.10
策 划 中兴通讯学院 文档开发部 编 著黄演 审 核林萍 **** 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 地址:深圳市高新技术产业园科技南路中兴通讯大厦 邮编:518057 技术支持网站: 客户支持中心热线:(0755)26770800 800-830-1118 传真:(0755)26770801 E-mail:doc@ **** 编号:sjzl20062464
查阅方便 内容正确 内容完整
结构合理
图表说明
通俗易懂
详细说明
内容结构
内容详细
您对本资料的 改进建议
内容深度 表达简洁 增加图形
增加实例
增加 FAQ 其他
您对中兴通讯 用户资料的 其他建议
前言
手册说明
本手册适用于 Unitrans ZXMP S200(V2.10)基于 SDH 的多业务节点设备(以下 简称 ZXMP S200)。
目录
第 1 章 系统概述........................................................................................................................................1-1 1.1 中兴通讯 SDH 传输产品家族 .......................................................................................................1-1 1.2 ZXMP S200 简介 .............................................................................................................................1-2 1.3 系统总体结构 .................................................................................................................................1-3 1.3.1 硬件系统 ...............................................................................................................................1-3 1.3.2 网管软件系统 .......................................................................................................................1-4 1.4 系统特点 .........................................................................................................................................1-7
2024年度移动通信(第五版)(章坚武)第2章课件

2024/2/3
第三代移动通信(3G)
提供了更高的数据传输速率和更多的多媒体服务,如视频通话、移动 互联网等。
第四代移动通信(4G)
采用了正交频分多址(OFDM)和多输入多输出(MIMO)等技术, 提供了更高的数据传输速率、更低的延迟和更广泛的网络覆盖。
24
第五代移动通信(5G)的关键技术与发展趋势
移动通信(第五版)(章 坚武)第2章课件
2024/2/3
1
目录
• 移动通信概述 • 移动通信系统的组成 • 移动通信的工作原理 • 移动通信的关键技术 • 移动通信的标准化与演进 • 移动通信的应用与挑战
2024/2/3
2
01
移动通信概述
2024/2/3
3
移动通信的定义与发展
定义
移动通信是指通信双方或至少有一方在移动中进行信息交换的通信方式。它采 用无线电波作为信息传输的媒介,具有灵活、便捷、高效等特点。
关键技术
大规模天线阵列、超密集组网、高频谱利用、新型网络架构 等。
2024/2/3
发展趋势
更高的数据传输速率、更低的延迟、更大的网络容量、更广 泛的网络覆盖、更好的用户体验等。同时,5G还将与物联网 、云计算、大数据等技术深度融合,为各行各业提供更丰富 的应用场景和解决方案。
25
06
移动通信的应用与挑战
解调技术
简要介绍与调制方式相对应 的解调技术。
15
信道编码与交织技术
信道编码概念
解释信道编码的定义、 目的及分类。
2024/2/3
线性分组码
详细介绍线性分组码的 构造、编码和译码过程
。
卷积码
交织技术
阐述卷积码的基本原理 、编码器和译码器结构
中国电信IP RAN技术介绍

图3 PW+L3VPN方案示意图
方案描述:
1.A配置主备双PW分别终结到B1和B2设备,并配置PW双收、ARP双发功能;
2.B1和B2设备直接在L3VE接口下配置相同的网关地址,对上发布同样的路由,在BSC CE侧 形成等价路由
3.如果B设备不关心PW主备状态,称为非联动方案;如果B设备根据PW状态联动网关接口
方式一:成对B设备上联ER(推荐)
方式二:不成对B设备上联ER
✓ 单台B设备上联到一台RAN ER设备,成对B设备之 ✓ 若B设备无法做到成对部署,建议B设备双归上联到
间存在互联链路,互联链路带宽不小于B设备上联
两台RAN ER,两条链路使用不同光缆路由
链路带宽
✓ 互联B设备链路若存在多链路,参照上联多链路方
4)高可用性组网原则:与基站网元相连的综合接入网必须具备亚秒级快速倒换的能力;城域骨 干网内部必须支持快速倒换能力,IGP一般满足250毫秒收敛速度,城域网内部端到端网络切换 时间一般满足在250毫秒收敛速度;汇聚层及核心层设备应按冗余设计配置:汇聚层及核心层 设备网络侧互联接口要求分布在不同板卡,汇聚层设备业务接口、主被端口应分布不同板卡或 设备。
lte阶段对少数大汇聚场景可随流量增加扩容到10ge链路采用树形双归互联时ab设备的连接链路带宽为ge采用链式互联方式的aa设备及ab设备的连接链路带宽为ge在机房只设置一台b设备的场景下需要综合考虑接入环覆盖范围光纤组网等实际情况就近选择附近机房的一台b设备组成一对b设备对丌建议b设备对之间直接进行互联应通过er汇聚b设备对的方式实现互通以防止丌同b设备对之间的相互影响第10页共25页ber互联要求b类设备就近接入两台ranerb类设备不raner之间优先采用10ge链路互联部分业务量较少的b设备可以采用ge或多ge链路上联若采用多链路上联建议使用ieee8023ad链路聚合协议实现多条物理链路的负载分担和安全保护聚合方式建议采用劢态lag单台b设备上联到一台raner设备成对b设备之间存在互联链路互联链路带宽丌小于b设备上联链路带宽若b设备无法做到成对部署建议b设备双归上联到两台raner两条链路使用丌同光缆路由第11页共25页环形组网a设备主备pw的选路方式b1b2b1b2以接入环为单位进行负载分担以接入节点为单位进行负载分担通过调整丌同接入环流量方向实现b类设备负载分担前期规划及后续补点简单负载分担效果一般通过调整丌同节点流量方向实现b类设备负载分担前期规划及后续补点复杂负载分担效果较好第12页共25页基站接入a设备方式场景一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Source BS UE move
Target BS
time
• 软切换特点
– CDMA系统所特有,只能发生在同频小区间 – 先建立目标小区链路,后中断源小区链路,可以避免通话“缝 隙” – 软切换会比硬切换占用更多的系统资源
• 当进行软切换的两个小区属于同一个NodeB时,上行的合并可以进 行最大比合并,此时为“更软切换”
20
TD-SCDMA系统优点
TD-SCDMA系统优点
1、是目前商用通信系统中频谱利用率最高的通信系 统之一:在同一时间、同一频段、同一空间多用户可 同时工作,实际用户量大,每载波可允许48对用户 同时工作(对称业务); • 2、在相同通信距离和误码率的情况下发射功率最低; • 3、较好的抗干扰性,特别是抑制码间干扰; • 4、覆盖范围大; • 5、良好的性能价格比。
28
• 在SCDMA系统中,一个小区使用的地址码采用 的是正交地址码函数,所谓正交码是指任何两个 不同的地址码函数相乘,并在给定的区间内积分, 其值为0,即互相关值趋于0,因此避免了一般非 同步码分系统中两个码序列相位差在一个子码宽 度内的码间干扰。任意两码序列的互相关特性值 不是理想的-1/M,而是大于0的一个值
29
TD-SCDMA主要技术-同步CDMA(4)
• 但是,由于个人移动通信系统的特点是终端位置 的随机性,终端在通信进行过程中,由于用户位 置的变化,电波在基站到和终端之间的传播时间 也在不断变化,这就要求终端不断地调整其信号 发射的时间点,来保证各个终端的信号到达基站 的时间是同步的。特别是,在城市复杂环境情况 下,由于多径传播的影响,同步的保持是提高系 统性能的关键技术。 • 测距功能:通过获得终端发射信号的同步偏差, 可以计算出终端与基站之间的距离,本系统的距 离测定精度为29.3m
24
TD-SCDMA主要技术-同步CDMA(1)
• 同步码分多址技术(Synchronous CDMA): • 所谓同步CDMA是指来自每个用户终端的上行信号 在到达基站系统天线口时或解调器时是完全同步的。 • 这样使用正交扩频码的各个码道在解扩时就可以完 全正交,相互间不致产生多址干扰,大大提高了 CDMA系统的实际容量。 • 为实现同步CDMA,必须解决同步的检测、建立和 保持等主要问题,这也是本系统的关键技术之一。
• 支持基于导频信号的相干检测
下行链路可以使用公共导频,或者使用用户专用的时分复用导频信号, 实现相干解调 使用专用导频信号使得在下行链路使用自适应天线成为可能 WCDMA在上行链路也采用时分复用的导频信号,从而在上行链路实现 相干解调,提升反向链路的性能
6
Ⅱ.WCDMA简介
• 支持不同的信道编码
13
一、概述
• TD-SCDMA(Time Division- Synchronous CDMA)是一个时分同步 CDMA系统。 • 该系统设计综合了SCDMA/TDMA/FDMA 等多种多址方式。同时通过智能天线的应 用,可以达到空分多址的目的。
• 该系统采用时分双工(TDD)的工作方式, 即上下行使用同一载频,利用不同的时隙 进行用户信息的交互。
23
• 4、能向后兼容第二代移动通信系统,使第二代移动通信 系统能平滑过渡。
TD-SCDMA主要技术和特点
• 为了达到第三代移动通信系统的目标和要求, TD-SCDMA系统采用了以下技术:
• • • • Ø 同步CDMA(Synchronous CDMA) Ø 智能天线(Smart Antenna) Ø 软件无线电(Software Radio) Ø 多用户检测(MUD-Multi-user Detection) 包括联合检测(jointdetection)和干扰抵消(IC) • Ø Turbo编译码等技术
Ⅲ.TD-SCDMA技术标准
3
Ⅱ.WCDMA简介
• UMTS系统由UE(用户设备)、UTRAN(陆地 无线接入网)以及CN(核心网)组成。 • 核心网部分基于GSM/GPRS的网络进行演进以保 UMTS(Universal Mobile Telecommunications System),意即通 持与GSM/GPRS网络的兼容性,核心网可以基于 用移动通信系统。UMTS是国际标准化组 ATM和IP技术,并以全IP的网络结构为发展方向。 织3GPP制定的全球3G标准之一。它的主 体包括CDMA接入网络和分组化的核心网 • UTRAN和UE之间的空中接口采用WCDMA的无 络等一系列技术规范和接口协议。 线接入技术,最高可支持2Mbps的数据速率。
第2部分
3G技术介绍
主要内容
3.1 3.2 3.3 3.4 3G的技术背景 3G技术分析 3G与其他网络之间的关系 目前有代表性设备供应商对3G支持和 技术发展情况 3.5 3G技术的出现对传统和新运营商带来 的巨大的挑战和机遇
2
3.2 3G技术分析
Ⅰ.cdma2000技术标准 Ⅱ.WCDMA技术标准
18
系统基本参数和特点2
• • • • • • • 载波中心频率:2010.8 MHz、2012.4 MHz、2014.0 MHz; 2015.8 MHz、2017.4 MHz、2019.0 MHz; 2020.8 MHz、2022.4 MHz、2024.0 MHz。 信道带宽:1.6MHz。 信道速率:1.28M /s。 扩频方式:直接扩频码分多址DS-CDMA。 扩频因子:1~16可变(上行SF可取1、2、4、8、16,下行 仅取1、16)。 • 业务信息速率:最高2Mbit/s,速率可变。 • 无线帧长:10ms,每帧含2子帧,各5ms。 • 时隙数:每子帧含10时隙,其中7个业务时隙,3个特殊时隙。
作模式
在FDD模式下,上行链路和下行链路分别使用两个独立的5MHz的载 波, 在TDD模式只使用一个5 MHz载波,这个载波在上下行链路之间时 分共享。
5
Ⅱ.WCDMA简介
• 支持异步基站操作
WCDMA系统不像同步的IS-95系统那样需要使用一个全局时间参考量, 不需要使用GPS接收机,使得基站的复杂度有所降低,室内小区和微 小区基站的布置变得更简单。
19
系统基本参数和特点3
• 天线阵: 8个圆柱形振子均匀排列,振子间距离 λ/2(约7.5cm)。 • 调制解调方式:QPSK。 • 功率控制:开环、闭环控制;控制速率200次/s。 • 基站间需要同步。 • 具有测距功能,测距精度29.1m。 • 覆盖区半径:0.1~12km; • 最大覆盖半径:11.25km(按目前子帧设计)。 • 允许的用户移动速度可达250km/h以上
• 4、信道容量一定时,信道误码率一定,扩大信道带宽可以获 得较低的信号噪声比。
• 在扩频系统中,正是利用信道容量一定时,扩大信道带宽可 以获得较低的信噪比,换句话说在保证一定的误码率的情况 下扩大信道带宽可以降低信号发射功率这一特征。
27
TD-SCDMA主要技术-同步CDMA(3) • 所谓同步CDMA是指来自每个用户终端的上行信 号在到达基站系统天线口时或解调器时是完全同 步的。这样使用正交扩频码的各个码道在解扩时 就可以完全正交,相互间不致产生多址干扰,大 大提高了CDMA系统的实际容量。为实现同步 CDMA,必须解决同步的检测、建立和保持等主 要问题,这也是本系统的关键技术之一。 • 正交地址码
– 负载分担
• 上行多个小区接收,减少UE发射功率。下行多 小区发射,降低每个小区的发射功率要求。
– 减少乒乓切换导致的掉话
11
Ⅲ. TD-SCDMA网络知识
12
提要
• • • • • •
1、概述 2、TD-SCDMA网络技术特点 3、TD-SCDMA的信道 4、系统组网结构 5、移动用户随机接入过程 6、TD-SCDMA WCDMA CDMA2000对比
25
26
TD-SCDMA主要技术-同步CDMA(2)
• 1、信道容量的三个要素:信道带宽、信号功率、单边带噪 声功率谱密度;
• 2、信噪比一定的情况下,扩大信道带宽可以获得较低的误码 C=Blog (1+S/N)或C=Blog (1+S/n B) 率(有一定限制);
• 3、S/N下降可以扩大信道带宽保证信道容量(有一定限制);
22
二、
3G系统技术特点
• 3G的主要技术要求 • 为了达到第三代移动通信的目标,对无线传输提出的主要 技术要求是 : • 1、支持高速数据和多媒体业务: • Ø • Ø 室内环境,数据业务速率至少达到2Mbit/s(3km/h); 室内外步行环境至少满足384kbit/s(30km/h);
• Ø 室外车载移动环境至少满足144 kbit/s(TDD120km/h, FDD500km/h)。 • 2、传输速率能够按需分配; • 3、上下行链路能适应于传输不对称业务的需要;
14
• • • • • • •
采用的3G移动通信技术,主要体现在 : 智能天线(Smart Antenna)、 同步CDMA (Synchronous CDMA)、 软件无线电(Software Radio)、 信道的动态分配、 接力切换技术、 多用户检测等技术。
15
系统基本参数和特点1
• 工作频段: • 可使用的工作频段:1900MHz~1920MHz; 2010MHz~2025MHz。 • TDD扩展频段: 1880~1900 MHz;2300~2400 MHz。 • 根据ITU的规定,TD-SCDMA使用2010MHz~ 2025MHz频率范围,信道号为:10050~10125。 • 工作带宽:15MHz,共9个载波,每5 MHz含3个载 波。 • 信道号:信道号和载波中心频率的对应关系: •
21
二、 3G系统技术特点
• 3G的主要目标: • 3G是多无线接入技术(RAT)共存的移动通信系统, 因此3G的主要目标是: • 1、完成全球漫游; • 2、适应多种环境:微微小区、微小区、宏小区等, 同时达到地面和卫星移动相结合; • 3、提供多种业务,支持高速运动; • 4、具有较高的频谱利用率和较大的系统容量; • 5、在全球范围内系统设计必须保持高度的一致,主 要体现无线接入的空中接口协议的兼容和统一; • 6、具有良好的经济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