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转移教案
初中地理产业转移教案

初中地理产业转移教案教学目标:1. 了解产业转移的定义和原因;2. 掌握产业转移的影响和作用;3. 能够分析实际案例,理解产业转移在我国的现状和趋势。
教学重点:1. 产业转移的定义和原因;2. 产业转移的影响和作用;3. 产业转移在我国的现状和趋势。
教学难点:1. 产业转移的原因和影响;2. 产业转移在我国的现状和趋势。
教学准备:1. PPT课件;2. 相关案例资料。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引导学生思考:什么是产业?产业为什么需要转移?2. 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产业是指一定区域内相同性质的经济活动的总称,产业转移是指产业从一个地区转移到另一个地区的现象。
二、新课导入(10分钟)1. 讲解产业转移的定义和原因:产业转移是指产业从一个地区转移到另一个地区的现象,原因包括劳动力成本、土地价格、税收政策、市场需求等因素。
2. 讲解产业转移的影响和作用:产业转移可以促进地区经济发展,提高就业率,改善人民生活水平,同时也可以促进技术进步和产业升级。
三、案例分析(10分钟)1. 分析我国沿海地区向内陆地区的产业转移案例:例如,珠三角地区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向中西部地区的转移,带动了中西部地区的经济发展。
2. 分析我国向国外的产业转移案例:例如,我国制造业向东南亚地区的转移,促进了东南亚地区的经济发展。
四、课堂讨论(10分钟)1. 引导学生讨论:产业转移对原产地和目的地的利弊是什么?2. 学生讨论后,教师总结:产业转移对原产地可以促进产业升级和技术进步,但对原产地可能带来失业问题和环境污染等问题;对目的地可以促进经济发展和就业,但可能带来环境污染和资源消耗等问题。
五、课堂小结(5分钟)1. 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让学生总结产业转移的定义、原因、影响和作用。
2. 学生总结后,教师补充和完善。
六、作业布置(5分钟)1. 让学生查找相关资料,了解我国产业转移的现状和趋势。
2. 完成课后练习题。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讲解和案例分析,让学生了解了产业转移的定义、原因、影响和作用,同时通过课堂讨论,让学生了解了产业转移对原产地和目的地的利弊。
“产业转移”教学设计

“产业转移”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 了解产业转移的定义和特点;2. 掌握产业转移的原因和影响;3. 了解产业转移的现状和趋势。
能力目标1. 能够分析产业转移对经济、环境和社会的影响;2. 能够运用相关知识,理性地看待和解决产业转移带来的问题;3. 能够提出产业升级和转型的建议。
情感目标1. 培养学生对产业转移现象有较为客观的认识;2. 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3. 培养学生对产业升级和可持续发展的重视和意识。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难点1. 如何系统地认识和分析产业转移的影响;2. 如何提出产业升级和转型的可行建议。
三、教学方法1. 案例分析法:通过现实案例,引导学生了解产业转移的具体情况和影响。
2. 课堂讨论法:组织学生自主讨论,激发学生思维,促使他们从多个角度思考产业转移问题。
3. 观摩实习法:通过实地参观一些产业转移的企业或区域,增加学生对产业转移的了解和认识。
4. 研究性学习法:引导学生收集相关的资料和信息,进行研究和分析,提出解决方案。
四、教学过程第一步:导入(10分钟)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所学的相关知识,并和学生一起讨论产业转移的概念和特点,以引起学生的兴趣和思考。
第二步:产业转移的定义和特点(15分钟)1. 教师简要介绍产业转移的定义和特点;2. 学生观看相关视频,了解产业转移的实际情况;3. 学生分组讨论,总结产业转移的特点并做出汇报。
1. 组织学生到当地一些产业转移的企业或区域进行实地参观;2. 学生观摩过程中要做好记录,并且结合自己的知识,对所观察到的情况进行分析。
1. 教师引导学生在实地观摩后,总结产业转移对国家和地区经济发展的影响;2. 学生小组讨论产业转移对国家和地区经济发展的影响。
第六步:产业升级和转型的建议(20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展开课堂讨论,让学生分享对产业转移问题的思考和看法;2. 教师做出总结,对产业转移的影响和解决方案进行归纳和总结。
五、教学资源1. 电脑/投影仪:播放相关视频和讲解PPT;2. 实地参观的企业或区域;3. 相关的书籍、杂志和报纸。
产业转移教案

产业转移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产业转移的概念;2、掌握产业转移的影响因素;3、了解产业转移的途径及其影响。
二、教学重点:1、产业转移的概念;2、产业转移的影响因素;3、产业转移的途径及其影响。
三、教学难点:1、如何分析产业转移的原因;2、如何探讨产业转移对经济发展的影响。
四、教学方法:1、讲授法;2、案例分析法;3、讨论法。
五、教学步骤:Step1:引入新课通过展示相关产业转移的图片或在黑板上概括产业转移的概念,帮助学生了解产业转移所指的课程内容。
Step2:授课1、产业转移的定义及其背景。
通过讲解相关概念,使学生理解产业转移的背景及其对国家经济发展的重要性。
2、产业转移的影响因素。
对产业转移中的影响因素进行讲解,如制度环境、人力成本、资源配置等。
3、产业转移的途径及其影响。
介绍产业转移途径,如资本投资、政策扶持等,并分析其可能产生的影响。
Step3:案例分析以实际案例为例,分析其产业转移的原因、途径以及经济影响,让学生更加深入地了解产业转移的实际意义。
Step4:讨论围绕产业转移进行讨论,让学生探讨产业转移对国家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和存在的问题,并在讨论中深入探讨产业转移的相关概念。
六、教学评价:在教学过程中,注意帮助学生理解相关概念和方法,激发他们的思考和探索能力。
通过小组讨论和展示,检测学生对产业转移的理解情况,并及时对学生的问题进行解答和指导。
同时,引导学生认识到产业转移对经济发展的重要性,明确其作用和局限性。
“产业转移”教学设计

“产业转移”教学设计产业转移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的产业在不同地区之间转移和重新分布的过程。
随着全球化的发展,许多国家和地区都经历了产业转移的过程,其中一些传统产业向发展中国家或地区转移,以降低生产成本;一些高新技术产业也在不同国家之间进行转移,以获取更好的市场和资源。
产业转移对经济发展具有重要的影响,因此在经济学和管理学课程中,产业转移也成为了一个重要的话题。
本文将针对高中经济学和管理学课程的教学设计,设计一节关于产业转移的教学内容。
一、教学目标1. 了解产业转移的基本概念和特点;2. 了解产业转移对经济发展的影响;3. 掌握产业转移的原因和动因;4. 分析产业转移对企业和员工的影响;5. 讨论如何应对产业转移对经济发展的挑战。
二、教学内容1. 产业转移的定义和特点产业转移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的产业在不同地区之间转移和重新分布的过程。
产业转移通常是由于生产成本、市场和资源等因素的考量而进行的。
产业转移的特点包括:跨国、跨区域、跨行业,涉及生产要素的流动和重新配置,对各方面产生深远的影响。
2. 产业转移的原因和动因产业转移的原因和动因主要包括:成本考量、市场和资源配置、技术和管理、政策环境等。
成本考量是导致产业转移的主要原因之一,包括劳动力成本、土地成本、能源成本等。
市场和资源配置也是产业转移的动因之一,一些产业需要更好的市场和资源配置来发展。
技术和管理水平的不同也会导致产业转移,一些高科技产业需要更好的技术和管理环境来支持发展。
3. 产业转移对经济发展的影响产业转移对经济发展具有重要的影响,一方面可以促进资源的有效配置和利用,提高生产效率;另一方面也会导致就业和产业结构的调整,对社会产生影响。
产业转移对经济发展的影响不仅是积极的,也存在一定的负面影响和挑战。
4. 产业转移对企业和员工的影响产业转移对企业和员工都会产生影响。
对企业而言,产业转移可能会带来更低的生产成本和更好的市场和资源配置,但也会面临市场风险、管理风险和社会责任等问题。
人教版选择性必修24.3产业转移教学设计

四、教学内容与过程
(一)导入新课
在导入新课环节,我将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背景,通过提出引导性问题,激发学生的兴趣,为学习产业转移做好铺垫。
1.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什么是产业转移吗?它在我们的生活中有哪些具体表现?
2.学生回答后,教师简要总结并引入新课:今天我们要学习的产业转移,是经济发展中一个非常重要的现象。它不仅影响着我国的经济布局,还对全球经济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3.通过展示一张我国产业转移的地图,让学生观察并思考:为什么有些产业会从沿海地区转移到内陆地区?这背后有哪些驱动因素?
(二)讲授新知
1.介绍产业转移的定义、类型及全球产业转移的发展趋势。
2.讲解产业转移的驱动因素,如劳动力成本、市场、资源、政策等,并结合具体案例进行分析。
3.分析产业转移对转出地、转入地的经济、社会、环境等方面的正面和负面影响。
2.每组选取一名代表进行课堂汇报,分享小组讨论成果。
3.教师对每个小组的讨论进行点评,总结优点和不足,并进行补充讲解。
(四)课堂练习
1.设计一些具有代表性的练习题,让学生当堂完成,巩固所学知识。
a.判断题:判断以下关于产业转移的说法是否正确。
b.选择题:选择正确的产业转移驱动因素。
c.问答题:简述产业转移对转出地、转入地的影响。
5.观察与思考:关注时事政策,了解我国在产业转移方面的最新动态,思考产业转移对当地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的影响,形成自己的见解。
请同学们按时完成作业,注意以下几点:
1.作业要注重质量,力求做到观点明确、论述清晰、数据准确。
2.鼓励同学们在完成作业的过程中,积极查找资料、开展实地调查,提高自己的实践能力。
“产业转移”教学设计

“产业转移”教学设计一、教学背景分析随着全球化的发展,产业转移成为了国际经济发展的一个现象。
产业转移不仅在国际间发生,也在国内不同地区之间发生。
产业转移对于经济结构的调整、产业发展的重组具有重要的影响,了解产业转移的原因、影响以及相应的政策和调整措施对于管理、经济学、国际贸易、地理等专业的学生来说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二、教学目标1. 了解产业转移的概念和现象;2. 掌握产业转移发生的原因和影响;3. 理解产业转移对国家和地区经济结构的影响;4. 分析和评价产业转移对经济发展的意义和影响;5. 熟悉相关国家和地区的产业转移政策和调整措施。
四、教学方法1. 理论讲解:通过教师讲解的方式,向学生介绍产业转移的概念、原因、影响以及相应的政策和调整措施;2. 课堂讨论:通过案例分析和问题讨论的方式,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和分析产业转移对经济发展的影响;3. 小组讨论: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讨论产业转移对不同国家和地区的影响,以及相关的政策和调整措施;4. 案例分析:通过分析真实的产业转移案例,让学生了解产业转移的实际情况和相关政策的影响;5. 互联网资源:引导学生利用互联网资源,了解国内外产业转移的最新动态和相关政策。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一些有关产业转移的新闻报道或者数据,引起学生对产业转移问题的兴趣,并对产业转移的现状进行介绍;2. 产业转移的概念和基本原理:讲解产业转移的概念,包括定义、特点、种类等,并介绍产业转移的基本原理;3. 产业转移的原因和影响:讲解产业转移发生的原因和对国家和地区经济结构、产业发展的影响;4. 产业转移对国家和地区经济结构的影响:结合具体案例,讲解产业转移对国家和地区经济结构的影响,并引导学生进行分析和讨论;5. 产业转移对经济发展的意义和影响:通过案例分析和问题讨论,让学生了解产业转移对经济发展的意义和影响;6. 相关国家和地区的产业转移政策和调整措施:通过讲解相关国家和地区的产业转移政策和调整措施,让学生了解产业转移问题的应对方法;7. 总结:对本节课的重点知识点进行总结,并提出相关问题,引导学生思考产业转移问题。
“产业转移”教学设计

“产业转移”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目标:(1)掌握产业转移的概念和特点;(2)了解产业转移的原因和影响;(3)掌握产业转移的类型和方式;(4)能够分析产业转移对地区经济发展的影响;(5)能够比较中国和其他国家的产业转移情况。
2. 过程与方法目标:(1)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和比较能力;(2)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和主动学习能力;(3)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培养学生对国家经济发展的关注和认同;(2)培养学生辨别产业转移带来的机遇和挑战的能力;(3)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产业发展观念,关注可持续发展。
三、教学难点1. 分析产业转移对地区经济发展的影响;2. 比较中国和其他国家的产业转移情况。
四、教学内容1. 产业转移的概念和特点(1)产业转移的概念;(2)产业转移的特点。
2. 产业转移的原因和影响(1)产业转移的原因:劳动力成本、资源环境等;(2)产业转移的影响:地区经济发展、社会影响等。
3. 产业转移的类型和方式(1)产业转移的类型:传统产业、新兴产业等;(2)产业转移的方式:企业间迁移、产业链迁移等。
5. 中国和其他国家的产业转移情况(1)中国产业转移的现状和趋势;(2)其他国家产业转移的情况。
五、教学方法1. 任务驱动教学法:设定任务,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力;2. 小组讨论法:组织学生分组,进行产业转移案例的讨论和分析;3. 案例分析法:引导学生分析实际产业转移案例,掌握产业转移的原因和影响;4. 比较法:比较中国和其他国家的产业转移情况,引导学生思考和分析。
六、教学手段多媒体教学、案例分析、小组讨论、互动问答。
七、教学过程1. 概念导入(15分钟)通过多媒体展示和简短讲解,引导学生了解产业转移的概念和特点。
2. 原因和影响分析(30分钟)分析产业转移的原因和影响,并搭配实际案例进行讨论和分析。
3. 类型和方式解析(20分钟)介绍产业转移的类型和方式,引导学生思考不同产业的转移模式。
“产业转移”教学设计

“产业转移”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了解产业转移的概念和背景;2.掌握产业转移的原因和影响;3.分析产业转移对不同国家和地区的影响;4.探讨产业转移对经济发展和社会变迁的意义。
二、教学内容:1.产业转移的概念和背景(1)产业转移的定义;(2)产业转移的历史背景;(3)产业转移的主要特征。
2.产业转移的原因和影响(1)产业转移的主要原因;(2)产业转移的影响因素;(3)产业转移对原产地和目的地的影响。
3.产业转移对不同国家和地区的影响(1)产业转移对发达国家的影响;(2)产业转移对发展中国家的影响;(3)产业转移对全球经济格局的影响。
4.产业转移对经济发展和社会变迁的意义(1)产业转移对经济增长和创新的促进作用;(2)产业转移对就业和收入分配的影响;(3)产业转移对社会结构和文化传承的影响。
三、教学过程:1.导入环节(10分钟)通过视频、图片或实例引入产业转移的话题,引发学生的思考和兴趣。
2.知识讲解(30分钟)教师介绍产业转移的概念、历史背景、原因和影响,引导学生理解产业转移的复杂性和重要性。
3.分组讨论(20分钟)将学生分成小组,讨论产业转移对不同国家和地区的影响,并就产业选择、技术发展、经济发展等方面展开讨论。
4.案例分析(20分钟)教师选取一些产业转移的案例,让学生分析原因、影响和解决方案,帮助学生深入理解产业转移的实质。
5.角色扮演(20分钟)学生分成几组,分别扮演不同角色(政府官员、企业家、工人等),围绕产业转移展开角色扮演活动,探讨各方利益和矛盾。
6.思维导图(15分钟)学生用思维导图或概念图总结产业转移的内容,并展示给全班同学,加深对产业转移的理解。
7.总结回顾(15分钟)教师对本节课内容进行总结回顾,强调产业转移对经济发展和社会变迁的意义,鼓励学生积极思考和参与。
四、教学资源:1.课件、图片、视频等多媒体资源;2.相关书籍、论文和案例资料;3.实地考察、访谈等教学外出活动。
五、教学评价:1.学生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讨论、角色扮演等环节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青春啊,永远是美好的,可是真正的青春,只属于永远力争上游的人,永远忘我劳动的人,永远谦虚的人。
《产业转移》导学案时间:2013.10【课标要求】举例说明产业转移对区域地理环境的影响。
【学习目标】 1.通过案例学习,了解产业转移的概念和分类。
2.通过案例探究,学会分析产业转移的影响因素。
3.通过案例分析,学会说明产业转移对转出地和转入地地理环境的影响。
【学习重点】 1.能运用实例分析产业转移的影响因素。
2.学会运用实例分析产业转移对转出地和转入地地理环境的影响。
【学情分析】高三的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知识储备,对产业转移现象有一定的感性认识,因此,在教学中,重点引导学生从实例出发,让学生敢思考,敢探究,进而使学生学会用地理的思维方式进行分析和表达。
【教学方法】为了更好的体现“学习有用的地理”这一理念,主要采用问题驱动,学案导学教学法,让学生积极参与探究,通过“会学”达到“学会”的目的。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课时安排】 1课时【教学过程】【预习达标】读“苹果”的产业转移过程图,思考:(1)从主导区位因素看,“苹果”转移的是哪种类型工业?(2)从地域变化的范围看,两次产业转移有什么不同?加州深圳郑州(3)从经济发展水平的角度看,产业转移呈现什么规律?(4)企业的这种举措,出发点是什么?【导入新课】“苹果”广为人知,“苹果”是中国的产业,但不是中国的产品,“苹果”是美国人设计的产品,由代工巨头富士康在中国组装,今天我们就通过“苹果”代工富士康的大迁徙共同探究产业转移。
【课堂探究】(产业转移一般由经济发达地区向经济欠发达地区转移,作为经济欠发达地区应如何应对呢?——筑巢引凤,借力腾飞)【合作探究】阶段一:筑巢引凤借力腾飞材料一:深圳人力成本高于内地,并且富士康自“十二跳”事件以来,员工涨薪幅度达66%。
河南作为人口大省,劳动力最低工资仅为深圳富士康最低工资的1/5。
河南一亿人口本身就是一个大市场。
材料二:2010年6月,河南省政府计划为富士康招聘培训10万名员工,并在职业介绍、培训等各环节对相关机构给予政府补贴。
材料三:富士康工业园所在位置,郑州正在向中央申报综合保税区。
获批之后这里就可以享受免税政策。
材料四:在和深圳富士康公司对接之后,河南省采用一站式服务。
全部手续办理只花了5个工作日。
而平日里至少需要15个工作日。
据材料分析,深圳富士康内迁郑州的影响因素是什么?(设计意图:通过探究活动的设计将学习内容以问题的形式呈现,而不是教师直接传授,培养学生的分析、归纳、表达能力,让学生学会运用事实材料,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体验成功的喜悦,成为学习的主人。
突破本节课的第一个重难点。
)【真题演练】(2012·高考浙江卷)根据图文材料(下图为珠江三角洲示意图),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根据经济社会发展现状和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广东省将深圳市划为优化开发区域,将汕尾市和英德市划为重点开发区域。
深圳市计划转出化学、造纸等行业的部分企业,汕尾市和英德市为承接深圳市转出企业的备选地。
1、分析深圳市需转出企业的主要原因。
从环境承载力和运输条件角度考虑,判断深圳市转出企业应转至何地并说明理由。
(10分)(设计意图:通过此题引导学生如何获取有效信息,如何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和解决实际地理问题的能力。
)【变式训练】(2012·高考新课标全国卷)下图表示某区域在一定时期内剩余劳动力数量、人均工资的变化,以及甲、乙两类企业在该区域维持最低经济效益所能支付人均工资的变化。
读下图,完成2~3题。
2.由图可以推断,该区域( )A.T0年工业基础雄厚B.T0~T1年吸引的工业企业类型最多C.T1~T2年经历产业结构调整D.T2年以后工业生产衰退3.甲、乙两类企业相比( )A.甲类企业在该区域维持发展的时间更长B.甲类企业趋向廉价劳动力区位C.乙类企业进入该区域的时间更早D.乙类企业产品的附加值较低(承转:由于劳动力成本上升,劳动密集型产业纷纷内迁,富士康更是通过西迁北进布局全国,富士康在转移的同时给地理环境带来了深刻的影响。
)【合作探究】材料五:专家说法:代工企业迁离深圳是大势所趋,这是深圳新一轮产业升级的必然结果。
“1994年深圳产业升级将不少企业推到东莞,如今面对第二轮产业升级,价值含量低的代工企业迁走,价值含量高的企业进驻深圳,才能将这次产业升级‘升够’。
河南是工业大省,更是资源型工业大省,经济结构不合理,上游产业比重大,产业链短、加工度和附加值低,且经济管理和科技水平低。
构建产业结构高级化、产业竞争力高端化的现代产业体系,则成为河南未来建设当中主要任务。
其中承接沿海产业转移,大力发展电子信息产业,就是让我省产业结构变“轻”重要一步。
”2010年10月,苹果手机最大的组装生产企业率先移师郑州。
富士康落户的地方,将继续布置高新产业、物流产业等,政府也将在这里兴建学校、医院和公交系统等基础设施。
这里将成为一座人口规模达50万的“新城”。
深圳厂区员工从40万人锐减到10万人左右。
据材料分析,深圳富士康内迁郑州带来哪些影响?产业转移对区转出地转入地域发展的影响有利不利(设计意图:让学生学会运用事实材料,一分为二地分析产业转移对转出地区和转入地区的影响。
突破本节课的第二个重难点。
)【真题演练】(2013高考题北京卷)某品牌企业在京津冀地区建有饮用瓶装水厂。
读图,回答第4题。
4.瓶装水厂的建设使所在地①就业岗位增加②吸引大城市人口迁入③承接品牌授权地区产业转移④吸引相关企业集聚⑤城市等级提升A.①②⑤B.①③④C.②③④D.②④⑤(2013高考题浙江卷)近年来,我国东部沿海地区工业生产面临“用工荒”局面。
根据相关知识,完成第5题。
5.“用工荒”对沿海地区经济可能产生的影响是A.劳动力回流第一产业,第一产业比重提高B.刺激科技创新,促进工业结构优化升级C.劳动力数量减少,平均工资下降D.资金投入减少,生产总值下降(承转:我国劳动密集型产业要继续发展,有三条路可走:转移、升级、转型,转移到中西部地区后,东部地区去发展微笑曲线两端——升级、转型)【合作探究】阶段二:腾笼换鸟飞得更高2012年5月10日,富士康大陆总部落户上海。
上海总部的建成将成为富士康在大陆的营运中心和长江三角洲的研发中心及电子商务中心,代工转向商贸。
富士康总部为什么选择了地价最高的上海浦东?(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关注当前国家经济发展面临的问题,认识我国新一轮的改革开放)读中国与美国国内生产总值三大产业构成的比较(2000年)图,回答问题。
6、对比美国产业结构图,当前我国产业结构存在的问题叙述错误的是A. 第三产业发展滞后,产业结构需要进一步升级B. 经济发展与交通运输、邮电通讯的矛盾仍很严重C. 第二、三产业开放程度差异大,、阻碍产业结构调整升级D. 农村城市化进程缓慢,制约了产业结构调整升级【知识小结】【焦点访谈】2012年12月31日,青钢城市钢厂环保搬迁项目获得国家发改委正式核准。
2013年2月6日,青钢城市钢厂环保搬迁工程开工动员大会举行,酝酿长达十年的青钢搬迁终于按下了启动程序。
老青钢:位于青岛李沧区,总占地面积2000亩。
冶炼工艺装备落后。
生产能耗高、污染重、生产成本高,节能减排压力大,缺乏竞争优势。
新青钢:位于黄岛区董家口临港产业区,占地9000亩。
紧邻董家口港。
引进世界先进水平的技术和品牌,工艺水平和装备水平将实现大型化、现代化和高效化。
环保项目总投资约18亿元,各工序按新标准要求配备世界冶金企业技术成熟、装备先进的除尘、脱硫及脱硝设施,实现生产污水零排放。
无论专家学者还是普通百姓都说青钢搬迁董家口是“双赢”,简要阐释你的观点,并为黄岛区在大规模承接产业转移,加快黄岛区经济发展出谋划策。
通过本节课学习你学到了哪些知识、提升了哪些能力?还有哪些疑难问题没解决?【当堂检测】下图是某跨国企业产品在A、B、C、D 四国的生产量与消费量比值变化示意图,读图回答1~3题1、该企业生产的产品最可能是A.飞机 B.运动鞋 C.计算机 D.精密仪器2、关于该企业的叙述,正确的是A.该企业在D国设厂的主要原因是该国技术力量雄厚B.该企业在A国始终保持对该产品的出口C.该企业给予B、D两国工人相同的工资D.该企业的产品在C国经历了“进口—出口一进口”的过程3、最适宜成为该企业开设新的生产工厂的国家是A.马来西亚B.利比亚C.沙特阿拉伯 D.意大利(2011·高考安徽卷)根据材料和下图,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题。
材料:20世纪90年代以来,上海一方面争取了国产大飞机总装等项目,另一方面向安徽等地转出部分制造业。
同时,城市内部空间结构优化,制造业集中分布区不断调整。
下图表示上海市2004年制造业就业比重的空间分布。
4、从产业转移角度,分析部分在沪皖籍从业人员返乡创业的原因。
5、读图分析,吸引a、b、c三企业分别在中国北京、深圳投资办厂的主要因素是什么?1原料供应日本产品市场日本原配件供应韩国产品市场中国面料供应中国产品市场欧美1a:______________ b:______________ c:_________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