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 第十五章 土地的供给与需求

合集下载

土经浓缩版

土经浓缩版

第一章:导论一、土地的特性1,自然特性:土地自然属性的反应,固有,与人类的利用与否无关位置固定性面积有限性质量差异性功能永久性2,经济特性:人类利用过程中产生的供给稀缺性利用方向变更的相对困难性报酬递减的可能性利用后果的社会性二:土地的功能承载功能生育功能资源功能生态功能财产和资产功能第二章:土地资源利用概论一.影响与地利用的因素自然因素经济因素行政因素社会因素二.实现土地利用目标的手段制定相关法律法规编制土地利用规划改革和完善土地制度由政府严格控制农地向非农地的转移税收手段三.土地利用的基本原则农业优先与统筹安排用地结构相结合坚持集约利用与保持适量耕地相结合专业化利用与综合利用相结合合理开发利用与科学保护相结合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相结合一.农业区位论二.工业区维纶三.中心地理论四.土地区位配置原则1.地域分异原则2.区位利用原则3.生态系统平衡原则4,系统综合原则五:土地利用的特性1,位置在城市土地利用中具有特殊重要性2,城市土地利用途径更具多样性3,面积对城市土地利用具有较小的限制作用4,交通运输的重要性对于城市土地更为显著5,城市土地用途改变的代价相对巨大一.概念土地利用规模是指经济活动中相对独立的经营实体所占有土地面积的大小,是反映土地生产要素集中程度的一个指标。

二:农业土地适度经营规模的特性地区性动态性层次性适应性一、土地规划利用是指一个国家的地区根据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和土地资源的实际状况,从长远和全局出发,对一定时期内城乡各类土地利用所作的综合协调和统筹安排,以实现土地资源的永续利用,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二、土地利用规划的地位和作用1,土地利用规划是加强土地宏观调控、保障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础。

2,土地利用规划是统筹安排各地区土地利用、促进区域之间和城乡之间协调发展的重要手段。

3,土地利用规划是实施土地用途管制、发挥市场配置资源基础性作用的前提条件4,土地利用规划是土地管理的“龙头”和依法行政的基本依据。

第十五章 土地市场的供给与需求

第十五章 土地市场的供给与需求
Biblioteka 非农用地的供求平衡对策

搞好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城市规划,实现 城市土地合理功能分区,提高城市土地利 用规模效益。 实行城市综合开发建设,提高城市土地利 用效率。
进行旧城区拆迁改造,充分利用城区闲置 土地和利用率低下的土地。 向城市土地空间发展,实行城市土地的立 体利用。


思 考 题
1、名词解释:土地的自然供给;土地的 经济供给;土地引致需求;土地有价 无市;均衡价格 2、影响土地经济供给的因素有哪些?如 何增加土地的经济供给? 3、怎样实现中国各类土地的供求平衡?


耕地的自然供给 农产品的需求 技术手段 (人均粮食的占有量及 满足程度) 需求因素、产品价格 供给者的行为
以2003年为例,全国耕地减少253.74万公顷 。 1.建设占用耕地22.91万公顷 (-9.03%) 2.灾毁耕地5.04万公顷 (-1.99%) 3.生态退耕223.73万公顷 (-88.17%) 4.农业结构调整减少耕地33.13 万公顷 (-13.06%) 5.土地整理复垦开发补充耕地31.08万公顷
土地的自然供给是相对稳定的,一般来 说,不受任何人为因素或社会经济因素 的影响,因此它是无弹性的。
世界土地的自然供给

地球表面积5.1亿 km2 ,其中:
海洋3.61亿km2 ,
占70.8%;
海洋 陆地
陆地1.49亿km2 ,
占29.2%
适宜人类利用的土地7000万km2左右 据美国地理学家贝克的研究: 可作为耕地的土地约占陆地面积的17.5%, 现已开发利用的耕地面积已超过10.1% 据美国康乃尔大学的皮尔逊与夏培研究: 最好的耕地只占陆地面积的7%。 土地自然供给在世界各国的分布和结构存在 很大的差异。(见课本表15-1)

土地经济学 第15章 土地供给与需求

土地经济学 第15章 土地供给与需求

各类土地的自然供给
利用土地的知识和技能 社会需求 产品价格
土地利用计划
土地供给者的行为
扩大土地利用面积
提高集约经营水平 建立合理的土地制度 调节消费结构
利用新技术
保护土地资源
(亿人) 1995 2002 2030 年
世界人口
中国人口
57
12
62
12.8 0.87

搞好城市规划,实现城市土地合理功能分区, 提高城市土地利用效益;
实行城市综合开发建设,提高城市土地利用 效率; 抓紧进行旧城区拆迁改造,充分利用城区闲 置土地和利用率低下的土地; 向空间发展,实行城市土地的立体利用;



正确利用地价杠杆调控土地供求。

影响耕地需求的因素:
人口、土地生产率、国民经济状况.

人类对林地的需求—
主要取决于两点:对木材的需求;林木的生
态功能.

人类对草地的需求:提供畜产品, 保护土
地资源,维护生态平衡.
住房、工业用地、矿山、道 路、科学教育、文化娱乐等用地. 随人口增长和经济发展,对 其需求不断增加.
经济发展对土地需求的影响
积长期稳定。
我国同一类型地区粮食单产水平,
高的500—1000kg /亩,低的 200—
300kg/亩, 相差1.5—2倍。通过改 造中低产田,兴修水利,扩大灌面,
推广先进适用技术,可使亩产提高
100kg以上。
粮食供求平衡状况
年 份 粮食总量 (亿吨) 2010 2030 4.8 6.4 总人口 (亿) 14 16 人均粮食 (公斤) 390 400
110%,石家庄增109%.
目前农村居民点占用耕地 已达2.42亿亩,人均192平方

土地的供给与需求

土地的供给与需求


生产率、国民经济状况等。 人类对林地的需求,主要是两个方面:一

是对木材的需求。二是森林的生态功能。

草地在人类的生活中也不可忽视。
非农业用地需求
一要吃饭、二要建设
非农业用地需求会随着经济发展和 城市化水平的提高而增加。
附:新农村建设(农村居民点用地)
根据计算,20世纪90年代中国农村居民点用地增 长了7.88*105hm2.1990-1995年农村居民点用地增 长了5.54*105hm2,占90年代农村居民点用地增长的 70.3%,扩展较快,1996-2000年农村居民点用地增 长了2.34*105hm2,占90年代农村居民点用地增长 的29.7%,增长速度趋缓。
年份
1997 1998 1999 2000 2001 2002 2003 2004
耕地减 非农建设 生态退

占用

46.22 57.04 84.17 155.60 89.33 202.74 288.09 114.59
19.23 17.62 20.53 16.33 16.37 19.65 22.91 14.51
(2亿吨)的1至2倍。因而中国不但不能养活自己,
而且将把世界粮食市场“买空”,乃至造成世界
范围内的粮食短缺,甚至引发全球政治和生态危
机。
“中国土地资源生产潜力及其人口承载力”研 究
我国2001年现有耕地19.14亿亩(其中优质 耕地仅占1/3),人均耕地1.51亩,不及世 界人均耕地的45%,全国有666个县(区)的 人均耕地低于联合国粮农组织确定的0.8 亩的警戒线。
32.65 30.94 40.51 59.36 26.60 34.12 34.35 34.56
耕地净 减少

土地经济学15

土地经济学15

土地经济学(第六版)毕宝德主编柴强李铃周建春副主编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第十五章土地的供给与需求第一节土地的供给第二节土地的需求第三节土地市场的供求平衡第一节土地的供给一、土地的自然供给及其制约因素⏹土地中自然形成的可供人类利用的部分叫做土地的自然供给。

⏹土地的自然供给受下列因素的制约:(1)具有适宜于人类生产生活的气候条件;(2)具有适宜植物生长的土壤质地和气候条件;(3)具有可资利用的淡水资源;(4)具有可供人类利用的其他资源;(5)具有最基本的交通条件。

一、土地的自然供给及其制约因素(一)世界土地的自然供给(二)中国土地的自然供给二、土地的经济供给及其影响因素(一)土地经济供给的含义⏹所谓土地的经济供给,是指在土地自然供给的基础上,投入劳动进行开发以后,成为人类可直接用于生产、生活各种用途的土地的有效供给。

⏹土地的经济供给与自然供给既有联系又有区别。

(二)土地经济供给的影响因素1.各类土地的自然供给2.利用土地的知识和技能3.社会需求4.产品价格5.土地开发利用计划6.土地供给者的行为(三)增加土地经济供给的措施1.扩大土地利用面积2.提高土地集约利用水平3.建立合理的土地制度4.调整消费结构5.利用新技术6.保护土地资源第二节土地的需求一、农业用地需求⏹对中国来说,现在对土地的需求第一位的就是耕地,在满足了人们对耕地的需求之外,才可言及其他。

⏹影响耕地需求的因素,主要有人口、土地生产率、国民经济状况等。

⏹人类对林地的需求,主要是两个方面:一是对木材的需求。

二是森林的生态功能。

⏹草地在人类的生活中也不可忽视。

二、非农业用地需求⏹非农业用地需求会随着经济发展和城市化水平的提高而增加。

三、经济发展对土地需求的影响⏹经济发展包括经济规模的扩大和产业结构的变化,前者将引起土地需求总量的扩大,后者导致土地需求结构的变化。

第三节土地市场的供求平衡一、一般商品的供求关系二、土地的供求平衡(一)耕地供求关系及其平衡(二)非农建设用地的供求关系及其平衡三、正确利用地价杠杆调控土地供求(一)在地价上涨时,要分析地价上涨的原因,并采取相应的对策(二)在地价下降时,则必须减少土地供应量(三)政府每年制定土地供应计划时,应从两个方面来考虑土地供应量:一是当地对各类房屋的有效需求;二是可能吸引来的投资数量(四)政府每次出让的土地面积宜小不宜大(五)对旧城改造项目实行优惠政策关键术语⏹土地供给⏹土地自然供给土地经济供给⏹土地需求⏹农用地需求非农用地需求⏹土地的供求平衡复习思考题⏹1.土地市场与一般商品市场相比,其市场供求关系有什么特点?如何实现土地市场的供求平衡?⏹2.中国耕地的供求关系有什么特点?如何促进耕地的供求平衡?⏹3.在中国城市化加速时期,非农建设用地的供求关系有哪些特点?如何实现其供求平衡?。

土地供给与需求.

土地供给与需求.

当SR=1 当SR<1 当SR>1
满载; 合理、适度; 超载.
5)满足未来土地需求的前景(prospects for meeting future needs)
(1)改善人地关系的机会(opportunities for better man-land relationships) 利用新资源(bring new resources into use) 可利用土地资源的集约利用(intensifying the use of available land resources) 向下调整需求(downward adjustments in demand) (2)对新土地开发的展望(outlook for new land development) 新土地开发问题(problems with new land development) 土地用途转变产生的减少(losses of land area to other uses)
(2)非农土地资源的需求(nonagricultural land resource needs) 城市化的影响(effects of increasing urbanization) 矿产与能源的需求(mineral and energy needs)
(3)土地利用之间的竞争(competition between land uses)
(4)土地用途之间的竞争(competition between various land uses) (5)技术因素(technological factors)
5)制度安排影响供给(Institutional arrangements affecting supplies)
(1)财产权(property)

土地经济学知识重点汇总

土地经济学知识重点汇总

土地经济学知识重点汇总 Prepared on 22 November 2020土地经济学第一章导论1.土地:是一个由各项自然因素并综合了人类劳动的自然—经济综合体2.土地概念的区分(1)土地与土壤土壤是指能够产生植物收获的陆地疏松表层。

①从相互关系上看,土壤仅仅是土地的一个组成要素,即土地包含土壤。

②从本质特征上看,土壤的本质是肥力,即为植物生长供应和协调营养条件及环境条件的能力;而土地的本质是生产力,它是在特定的管理制度下,对某种(或一系列)用途的生产能力。

③从形态结构上看,土壤是处在地球风化壳的疏松表层;而土地是由地上层、地表层和地下层组成的立体垂直剖面。

(2)土地与国土国土不单指土地,而是国家管辖的地理空间,包括领土、领空和领海(3)土地与景观土壤、风化壳、大陆沉积物、潜水和地表水、植被、近地表大气及物理化学作用彼此紧密联系的综合体称为景观,例如黄土高原、砂质荒漠、冰川山地等都属于一定的景观类型。

它与土地的最大区别主要在于只考虑自然地理因素的作用,而极少考虑社会经济因素的“综合体”的影响。

(4)土地与土地资源资源: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的天然来源,包括自然界中没有经过加工而以现存形式存在的一切天然财富。

广义的资源包括:资金、设备、人力、时空等。

土地资源:是指人类生产、生活和生存的物质基础和来源,是生产要素和生态环境要素。

(5)土地与土地资产,土地资本资产:为一定经济主体所拥有的,能够带来一定收益的各种财产和权益的总称。

广义的资产是指能以货币计量的经济资源。

土地资产:是指归一定经济主体所拥有的(国家社会、企事业单位或个人)经过一定的经营方式,能够实现增值的土地。

土地资源与劳动的结合,具有所有权与获益性。

土地资本:为提高土地生产率而投入并固定在土地上的资本。

其收益是利息或经营利润,而不是地租,如灌溉排水工程、施肥等。

3.土地的自然特性①位置固定性②面积有限性③质量差异性④功能永久性4.土地的经济特性①供给的稀缺性②利用方向变更的相对困难性③报酬递减的可能性④利用后果的社会性5.土地的自然特性和经济特性的关系①土地的自然特性是土地自然属性的反映,是土地所固有的,与人类对土地的利用与否没有必然的联系。

毕宝德《土地经济学》笔记和典型题详解-土地市场的供给与需求【圣才出品】

毕宝德《土地经济学》笔记和典型题详解-土地市场的供给与需求【圣才出品】

第十五章土地市场的供给与需求一、土地的供给1.土地的自然供给及其制约因素(1)世界土地的自然供给①地球的表面积为5.1亿平方公里,陆地面积为1.49亿平方公里,占地球表面积的29.2%,在陆地上,还有近50%的面积是永久冰盖地、干旱沙漠地、岩石、沼泽、高寒地区等目前难以利用和无法利用的土地。

②土地自然供给在世界各国的分布和结构存在很大差异。

(2)中国土地的自然供给①从热量条件看,中国960万平方公里土地的大部分地区属中纬度地带,热量条件优越,70%以上的地区农作物生长期的热量条件都较好。

②从雨水条件看,中国东南部受季风影响强烈,气候温暖湿润。

其中,湿润区占32.3%,半湿润区占17.8%,有利于作物生长。

中国西北部为干旱和半干旱地区,分别占30.8%和19.2%,年降水量在400毫米以下,干燥度在1.5以上。

西北部地区大部分是牧业区。

③据初步估计,全国可供开垦的宜农荒地资源仅约3330万公顷,而中国人口众多,中国土地的人口承载力也已处于“临界状态”,并将长期处于这一状态。

因此中国土地的自然供给极其有限。

2.土地的经济供给及其影响因素(1)土地经济供给的含义土地的经济供给,是指在土地自然供给的基础上,投入劳动进行开发以后,成为人类可直接用于生产、生活各种用途土地的有效供给。

(2)土地的经济供给与自然供给的联系与区别①土地自然供给是土地经济供给的基础,土地经济供给只能在自然供给的范围内变动。

②土地自然供给是针对土地能否满足人类生产、生活及动植物生长需要而言的,而土地的经济供给则主要是针对土地具体的不同用途而言的,现在人类特别重视耕地或粮食用地的经济供给。

③土地的自然供给在相当长的时间内是一定的、无弹性的,而土地的经济供给是变化的、有弹性的,并且不同用途土地的供给弹性也是不同的。

④人类难以或无法增加土地的自然供给,但可以在自然供给的基础上增加土地的经济供给。

(3)土地经济供给的影响因素①各类土地的自然供给。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3)他把人口增长与工资联系起来,认为人口增长愈快、 愈多,每个工人所得到的工资必然下降。
(二)马克思主义人口经济理论要点

马克思认为,人类社会再生产包括两部分,即 人类自身的再生产和物质资料的再生产。人类自身 的再生产和物质资料的再生产是对立统一的关系, 他们由不平衡到平衡,再出现新的不平衡。
P
因此土地表现出供求的特殊性。
P S
市场 实际 供给 曲线
0 0 Q1 Q Q1
D
投机
Q
二、我国政府对土地供求平衡的宏观调控
• 宗旨:尽量减少占用农地的条件下实现非农用地的供
求平衡。
• 一、耕地供求平衡调控措施

1996年国家第一次突出“耕地总量平衡”的战
略思想,并与2004年新一轮(第三轮)土地规划修编
P
• 二、需求的 变动
P2 P1
0
D2 D1
D3
D
需求定理:在其条件相同时,一种物品价 格上升,需求减少。
需求曲线的移动
• 二、需求的 变动
• 二、需求的 变动
引起需求 变动的因素 价格
收入 相关物品价格
嗜好
预期 买者数量
• 二、需求的 变动
• 二、需求的 变动
需求曲线的移动
三、供给的概念
C
1、土地资源
2、非土地资源
资源
第五节 土地的供求平衡
自然供给
P P
经济供给
S
S
P2 P1
P2 P3 P1 D
D
0
Q1
Q
0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Q1
Q2
Q
一、土地供求的特殊性
土地作为特殊商品,有其特殊性: 1、其位置固定不变
• 2、自然供给不变;3、经济供给弹性有限;4、用途 受限;5、土地价格受社会政治局势及经济景气等因 素的影响极大
(一)西方资产阶级人口经济理论要点
17世纪初,古典经济学家威廉•配第就指出: “土地为财富之母,而劳动为财富之父和能动要素”。 这里所说的能动要素就是指人口的作用。 1、适度人口论
适度人口论认为,人口过剩和人口不足同样不利 于经济的发展。 其代表人物有英国经济学家坎南(E Cannan)、 法国人口学家兰德里(A Landry)等。
小结
小结
判断

• •


1.延长土地开发利用的历史,增加开发手段 , 提 高土地利用率和垦殖指数,间接增加土地经济供 给。 2.技术发展能提供替代品, 从而增加对某些土地 资源的需求, 相对减少土地的经济供给。 3.发达地区的土地的经济适宜性好,间接增加土 地的经济供给。 4.发展新型建材工业用煤渣和工业废料制砖,这 些措施都可直接扩大土地的经济供给。 5.把建设用地的表层熟土、肥土运到贫脊的岗地 上 ,保护土地资源 。 1.对 2.错 3.对 可以 4.错 提高了耕地的经济供给 5.对
• ◆土地供给者行为
• ◆土地利用计划
表 6 近期建设占用耕地及补充耕地指标
行政区 宜城市 鄢城办事处 雷河发展区 南营办事处 孔湾镇 小河镇 板桥店镇 刘猴镇 流水镇 王集镇 郑集镇 襄南监狱 2006-2010 年 新增建设用地 占用农用地 508.93 460.89 245.20 224.12 75.93 70.98 25.00 23.51 50.00 48.62 26.01 15.81 7.57 7.47 7.00 6.35 11.79 6.77 7.00 6.76 26.50 26.07 26.93 24.43 占用耕地 397.59 184.91 61.29 20.30 41.99 13.65 6.45 5.48 14.48 5.83 22.52 20.69
伊始,又重申这一战略思想。具体措施:
• • • •
1、稳定并适当提高国家粮食收购价格 2、严禁基本农田转用,调节粮林争地矛盾 3、提高耕地利用率和产量 4、加强用地管理,消除“空心村”
• 二、非农建设用地供求平衡调控措施
• 1、搞好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城市规划
• 2、按照规划进行城市综合开发建设,提高城市
土地利用效率
• 3、积极稳妥进行旧城区拆迁改造,盘活城市存
量土地
• 4、向城市土地空间发展,提高土地开发强度
案例:根据《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04━2020年)》北京 城市新规划有什么重大调整?在土地利用上有何考虑?

新规划的一个重大突破是按照统筹区域和城乡发展的要求, 对北京空间布局做了重大调整,改变过去“单中心”的发展格局, 构建起城市空间结构。即完善“两轴”,包括继承和发展北京传 统城市中轴线,完善长安街及其延长线建设,保障首都职能和文 化职能的发挥;沿通州、顺义、亦庄等地强化“东部发展带”, 疏导首都经济的产业发展方向;沿大兴、昌平、延庆等地整合 “西部生态带”,创建宜居城市的生态屏障。 • 同时,建设中关村高科技园区核心区、奥林匹克中心区、中 央商务区等多个城市职能中心。以此为基础,规划引导形成“中 心城—新城—镇”的市域城镇结构。目前规划了通州、顺义、亦 庄等11个新城,将承担疏解中心城人口和功能、带动区域发展的 功能。 • 本次规划的修订体现了“政府组织、专家领衔、部门合作、 公众参与、科学决策”的工作机制。
第十五章 土地的供给与需求
【重点】
1、土地的供给 土地的自然供给及其制约因素;土 地的经济供给及其影响因素 2、土地的需求 农业用地需求;非农业用地需求; 经济发展对土地需求的影响
3、土地市场的供求关系及其平衡 一般商品的供求 关系;土地供求关系及其平衡;正确利用地价杠杆 调控土地供求
第一节 供给与需求的基本概念





4、开发利用和保护想结合的阶段
人口的不断增加,土地自然供给的有限性,必然 导致人地矛盾的激化。中国在人口、资源和环境等方 面将面临以下七个值得引起关注的重大问题。 1、人口总量、劳动适龄人口、老龄人口三大高峰重叠 出现,给中国资源、环境和经济带来了巨大压力。 2、耕地资源不足,人均耕地减少,粮食供给压力大。 3、北方地区和沿海城市的发展受水资源的严重制约。
引起供给 变动的因素
P2 P1
价格 投入价格
0
技术
S1 S2 S3 S
预期
供给定理:在其条件相同时,一种物品价 格上升,供给增加。
卖者数量
• 四、供给的 变动
供给量的变化与 供给的变化
• 五、均 衡
P
S
均衡:供给与需求达到 了平衡的状态。
均衡价格
P1
均衡价格:使供给与需 求平衡的价格。
D Q
0
Q1
均衡数量:平衡时的供 给与需求数量。
均衡数量
• 五、均 衡
P
过剩
P2
S
过剩:供给量大于 需求量时的状态。
D Q
P3 0
D2
S3
D3 S2
短缺:供给量小于 需求量时的状态。
短缺
P S
均衡
需求增加 需求曲线右移
P2 P3 P1 0
价格上升
● ●
D Q
供给增加 供给曲线右移
Q1
Q3
新均衡点
新均衡
价格下降
第二节 土地的供给
• 一、土地供给的概念
• 土地供给就是指可利用的土地的供给,即 地球所能提供给社会利用的各种生产和生活用
地的数量。
自然供给:天生可供人类利用的土地。 经济供给:投入了人类劳动的自然土地。
• 二、土地供给的分类
三、土地自然供给的制约因素

P
S
因素制约:
件;
• ◆ 适宜人类生存的气候条
• 供给量:卖者愿意而 且能够出售的一种物 品量。
P
(元)
某冷批厂的冰激 凌蛋卷供给曲线
供给曲线:一种物品价格 与供给量之间关系的图形。 市场供给:是单个卖者供 给曲线的水平相加。
供给曲线是向右上方倾斜。
S(万个)
供给量的变化
• 四、供给的 变动
供给量的变化
• 四、供给的 变动
P
• 四、供给的变 动
4、森林资源缺口很大。
• 5、主要矿产资源对国民经济发展保证率下降。
• 6、工业污染负荷日趋增加。
• 7、水土流失,土地沙漠化加数发展。
• •
严峻的事实表明,合理开发利用土地和保 护土地是人类生存发展的永恒主题。 我国土地管理法明文规定:“十分珍惜、 合理利用土地和切实保护耕地”是我国的基本 国策。
单位:公顷
2006-2010 年 补充耕地 586.00 5.00 5.00 39.52 50.55 30.00 120.00 100.00 150.00 50.00 14.93 21.00
五、土地经济供给与自然供给的比较
土地自然供给
联系 是经济供给的基础
土地经济供给
只能在自然供给范围内变动
针对人类的生产、生活及动 针对土地具体的不同用途而 植物的生长而言 言的 区别 无弹性(弹性=0) 总量不变 有弹性(弹性﹤ 1) 小范围内总量变动
六、增加土地经济供给的措施
1. 扩大土地利用面积
2. 提高集约经营水平
3. 建立合理土地制度
4. 调节消费结构(因地制宜) 5. 利用新技术 6. 保护土地资源
第三节 土地的需求
• 一、农业用地需求: • (一)耕地——粮食 • (二)园地——农副产品(茶,水果,橡胶, 桑叶) • (三)林地——木材、调节生态平衡 • (四)草地——畜牧产品 • 二、非农业用地需求 • 主要是对建设用地的需求。(如住宅、商 业、工业用地等) •
• 一、需求的概念 • 需求量:买者愿意而且能 够购买的一种物品量。 需求曲线:一种物品价格 与需求量之间关系的图形。 市场需求:所有个人对某 种物品和劳务的需求总和 图形上看,是个人需求曲 线的水平相加。 需求曲线是向右下方倾斜。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