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76风环境模拟在城市空间形态优化中的应用研究——以上海崇明陈家镇实验生态社区为例
陈家镇总规实施评估报告

上海崇明陈家镇城镇总体规划(2004-2020)实施评估报告上海同济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2010年3月目录1、评估背景 (3)2、2004版陈家镇城镇总体规划的实施评估 (3)2.1 城镇发展方向与空间布局 (3)2.2 规划阶段目标与实施情况 (4)2.3 各项强制性内容的执行情况 (5)3、相关政策对规划实施的影响 (12)4、决策机制的建立和运行情况 (13)5、各项专业规划及控详规划的情况 (14)5.1 已编制的专业规划及整体评述 (14)5.4 其他规划 (18)6、2004版总体规划的实施绩效与主要问题剖析 (20)1、评估背景现行的陈家镇城镇总体规划(2004-2020),自2004年底经市政府批复开始实施以来,对于陈家镇的开发建设发挥了积极有效的指导作用。
然而5年来,随着若干市级重大建设项目的选址布局以及相关项目的调整和变化,改变了原来的城镇空间规划格局。
尤其是2009年以来,陈家镇先后被确定为上海市十个发展改革试点镇之一、三大低碳经济示范区之一,并申报创建国家可持续发展实验区,面临着新的机遇和挑战。
因此,在上海长江桥隧工程已经建成通车,生态陈家镇迈入新的发展阶段之际,结合新形势和新情况,对于2004版陈家镇城镇总体规划及其实施情况进行评估显得十分必要。
2、2004版陈家镇城镇总体规划的实施评估2.1 城镇发展方向与空间布局(1)2004版总规的主要内容规划确定地区空间结构采用组团布局手法,以实验生态社区、森林型商务区、教育研发区和新型农村社区4个功能区构成陈家镇中心镇区,以户外休闲运动区、绿色产业区、生态农业示范区、主题乐园和湿地观光区5个功能区构成城镇外围度假旅游区或产业活动区。
城镇总体布局结构形成“四片穿插,Y型组合”的城镇与田园相交融、人与自然相贴近的新型城镇总体格局。
“四片穿插”是指镇区规划用地由实验生态社区、森林型商务区、国际教育研发区和新型农村社区四大组团组成。
规划设置五块大型绿色开放空间,包括中央景观湖、西部郊野森林、东部湿地公园、南部郊野森林/农田和北部郊野森林/农田,总体形成与城镇组团相交织的以森林、湿地、湖泊、溪流、田园风光构成的生态型城镇绿色景观。
上海崇明陈家镇地质报告

上海崇明陈家镇地质报告
上海崇明陈家镇位于上海市崇明区东南部,是一个面积约为85.5平方公里的小镇。
该镇地处江苏沿海平原东北缘,地势较低且多为平原地带,属于长江三角洲平原。
根据最近的地质调查报告显示,该地区主要由第四纪冰川沉积物和新近系黄土进行了覆盖。
在该地区,第四纪冰川沉积物主要分布在镇北部,主要包括冰碛岩、冰碛砾石、冰水沉积物等。
而新近系黄土则主要分布在镇南部,主要由黏土、粉砂以及极少量的细石组成。
此外,在该地区还存在一些河流和湖泊,其中较为著名的有罗星塘、庙港河等。
综合以上资料,可以看出上海崇明陈家镇地质构造相对比较简单,地貌以平原为主,地下水资源丰富。
但需要注意的是,在该地区存在着一些地震活动,尤其是当地近年来不断发生的小震,因此需要加强地震监测和建设抗震设施。
此外,由于该地区的土壤较为肥沃,所以在农业发展上具有一定的优势,但需要注意保护当地的生态环境,避免过度利用土地而导致环境污染等问题。
基于风环境改善的城市开敞空间设计研究报告

基于风环境改善的城市开敞空间设计研究报告01211131马浩宇摘要:气候是影响自然环境和人类活动的一个重要因素。
近年来,随着气候问题越来越严重,人类逐渐认识到气候对人类生活的重要性,从气候学角度进行城市设计能够营造更加舒适的空间环境,降低能耗,并能够为城市规划提供新的设计思路。
本文在归纳总结相关学科研究基础上,从微气候的风环境角度切入,通过通风廊道、街区廊道和开敞空间风环境设计三个专项研究,并结合scSTREAM软件的风环境模拟,掌握开敞空间风环境设计的要素和基本方法,并运用到城市设计方案中,以期营造一个风环境理想的城市生活空间。
关键词:风环境设计,开敞空间,廊道,风环境模拟。
一、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1、研究背景(1)全球气候局势严峻气候问题近些年来越来越明显,冰川融化,海平面上升,极端气候频繁,人们对这一系列关系生死存亡的变化越来越担忧,减少碳排放,减弱温室效应,成为人类必须面对的关键问题。
(2)能源危机世界范围的能源危机,为人类敲醒了警钟。
从设计行业的角度出发,应该减少人们主动方式避免气候影响所带来的高能耗问题,营造舒适的户外环境,延长户外休闲活动时间,减少室内停留时间所引起的能耗。
(3)地域景观特色的趋同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针对气候设计的相关作品却比较少,设计领域内的趋同现象越来越严重,缺乏地域特色。
2、研究意义针对开敞空间微气候特征和变化规律研究,可以指导改进建筑布局以及下垫面的配置,从而改善空间微气候,提高室外环境热舒适性,降低建筑空调能耗。
本专题从城市景观规划设计角度出发,弥补“城市微气候”与“景观设计”交叉学科之间的研究不足。
使得在城市景观设计的实践过程中,对于城市气候因素的思考与应对得以规范、科学,也为“景观空间形态布局气候合理性”的实现提供一种可能的途径,最大限度的实现景观设计中环境舒适度和能源低消耗的可持续发展。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1、国外研究现状(1)希腊学者道萨迪亚斯——“人类聚居学”:把人类聚居与生态学、环境学结合起来,这一理论于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流行起来。
风环境导向的城市地块空间形态设计

风环境导向的城市地块空间形态设计1——以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地块为例叶钟楠1 陈懿慧2(1.华东建筑设计研究院,上海,200092; 2.同济大学,上海,200092)摘要:风环境影响着城市的舒适度、空气质量以及建筑能耗等诸多要素,城市风环境的优化是生态城市规划和建设必须考虑的问题。
本文站在设计师的角度,从城市地块空间形态入手,首先建立了四项风环境评价指标,进而提出了优化风环境的五项空间手法,并在此基础上建立了基于风环境营造的地块空间形态设计思路,最后,本文通过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地块的风环境优化模拟论证了通过空间手法来改善地块风环境的可行性。
关键词:风环境,城市地块,空间形态设计1 风环境对城市的影响1.1 风环境与公共空间舒适度城市公共空间的局部风环境会影响室外活动者的感官,适宜的风速、风压使人感到舒适,不适宜的风速、风压则会造成不适,从而降低城市空间的品质。
对于城市的广场、公园等重要的公共空间而言,不适宜的风环境将会降低空间的使用率。
1.2 风环境与城市空气质量城市中的汽车,建筑等均会产生的大量的气体污染物,这些污染物如果不能够迅速地扩散就会在局部地区形成高浓度的污染,严重降低局部地区的空气质量,并影响在该地区活动的人群的健康。
而气体污染物的扩散依赖于空气的流动,只有在足够的风速条件下,污染物才能够及时扩散,得到稀释。
如果在城市某一局部地区的风速很低,或者有涡流区,那么这一地区则很可能成为空气高污染区域。
1.3 风环境与建筑节能建筑能耗是城市能耗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在建筑的各种能耗中最主要的是制冷和和制热。
建筑周边的风速过大会增加建筑的冷热负荷,表面放热系数增大,加重建筑能耗。
在计算通过围护结构的得热量或热损失时,为确定壁体的总传热系数,需确定表面放热系数,而外表面放热系数的大小首先取决于风速。
可见合理的风速将能够降低建筑的能耗,进而降低城市的能耗。
2 城市地块风环境描述指标设计2.1 指标设计的意义城市地块的风环境是地块内各点风环境的总合,实际情况中,城市某一地块内各点的风向,风速可能各不相同,因此单纯的风速或者风向指标无法描述一个城市地块内的风环境情况。
基于风洞试验的城市建筑物风环境影响研究

基于风洞试验的城市建筑物风环境影响研究城市建筑物的设计和规划在如今的城市化进程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
除了美学和功能性考量之外,建筑物在城市环境中所承受的风环境影响也是一个不可忽视的因素。
风是一种极为普遍的自然现象,其在城市中的作用除了影响城市的舒适度和建筑物的结构安全外,还对城市的微气候、环境污染扩散等方面有着直接影响。
在建筑设计过程中考虑风环境的影响,可以帮助设计师们更好地优化建筑物的结构,减少风对建筑物的破坏,提高建筑物的使用寿命。
在此背景下,成为了一种常用的研究方法。
通过风洞试验,可以模拟真实城市环境中的风场,准确地评估风对建筑物的影响,并提出相应的改进建议。
风洞试验是一种模拟真实风场的实验方法,其基本原理是在一个封闭的风洞实验室中,通过特定的风机将空气吹向建筑模型,模拟不同风速和风向下的风场情况。
通过对建筑物表面压力分布、风速分布等参数的测量,可以得出建筑物在不同风场条件下的受风性能。
同时,通过观察烟雾流动等方法,可以直观地了解风在建筑物周围的流动情况,进而指导设计师们进行合理的设计和规划。
风对建筑物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是风压效应。
风压是指风对建筑物表面施加的压力,其大小取决于风速、风向和建筑物的形状。
在强风条件下,风压会使建筑物产生振动,甚至导致其倒塌。
因此,在设计建筑物时,需要考虑风压效应,采取合适的结构措施来增强建筑物的稳定性。
其次是风的影响对建筑物的通风散热效果。
良好的通风散热是保障建筑物舒适度的重要因素,而风可以有效地促进建筑物内部空气的流动,提高通风效果。
通过风洞试验可以评估建筑物在不同风场条件下的通风效果,为设计师们提供合理的通风散热方案。
另外,风还会对建筑物周围的微气候产生影响。
在城市中,高层建筑物往往会改变周围地区的风场分布,形成所谓的城市热岛效应。
通过风洞试验,可以研究建筑物对周围微气候的影响,为城市规划和建设提供科学依据。
除了以上几点,风还对建筑物的外观设计和声环境产生影响。
生态导则在城镇控制性规划中的建立与运用——以上海市崇明县陈家镇实验生态社区为例

当前 , 世界各 国通过 制定 不同的绿 色建筑标准和评估
体系( 如英国的 B E A 评估体系 、 国的 L E R EM 美 E D绿色
《 生态的都市重构 》报告 中指 出 ,生态可持续发展 战略是 以城市规划和土地利 用为先导 , 超越 了建筑本体 和周边环
境 的小范 围 , 是涉及全球化 的跨学科 战略 , 其涵盖 了基础 设 施 、能源战略 、生产 制造 、资源 利用 、生活方式 、人 口
陈家镇实验生态社 区的控制要素 , 进而形成地 区性 的生态
控 制导则 ,充实完善控 制性规 划阶段 的成果。
地 区性生态控制导则 的基本指导框架 。
22 微 观层面的生态控制要素解读分析 .
2 1 宏观层面 的生态指标体 系与发展战略 。
城市环境主义 的倡导者之 一德 国学者E h rH h 在 k at a n
制定 了我 国的生态城市指标体 系 , 就城市 复合 生态系统 中 社会 、经济 、自然三 大方面提 出了多项标准。其 中,环境
( ) R E M/ c H me 对外部空间环境的评估要素 1 B E A Eo o s 英 国的B E AM建筑 环境 评估体 系是世界上最早 诞 R E
生 的一套基 于评分制 的评估 系统 , 初包括办公 、 最 住宅 和 工业 建筑 ,后 来又新 增加 了零 售商业 和学校。 生态住 宅
增长等多方面 内容 。因此 , 从技术措施层面构建生态城市
需要重点关注建筑 与环境 建筑 、 热与 电的供应 、 水资源管
等 方面确定 了量化标准 , 为生态规 划控制引导提 供了重要
的衡 量准绳 。
理 、 弃物减 少与循 环、绿色空 间和保护 自然环境 、 废 城市 气候 与空气质量 、 护土壤 和水 、 治噪声 污染 、 保 防 食物供 应 与健 康等多个领域f 4 ] 。与此对应 , 0 3 2 0 年国家环保总局
关于崇明岛生态陈家镇建设的初步思考

关于崇明岛生态陈家镇建设的初步思考
陆一
【期刊名称】《科学发展》
【年(卷),期】2010(000)005
【摘要】随着长江隧桥工程的竣工通车,上海市崇明县陈家镇的开发建设已经进入全面铺开阶段.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确保上海率先转变发展方式目标的早日实现,更好地实施崇明生态岛发展战略定位,有必要总结以往陈家镇生态城镇的规划建设经验,重新分析梳理生态城镇的内涵,阐述陈家镇生态城镇规划建设的理念、功能定位、发展目标、具体任务等,以期对生态城镇的理论研究和建设实践提供参考.【总页数】8页(P44-51)
【作者】陆一
【作者单位】上海市崇明县发展与改革委员会,202150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TU984
【相关文献】
1.崇明陈家镇新型农村生态社区发展的思考 [J], 陈蔚镇;杨学军
2.生态导则在城镇控制性规划中的建立与运用——以上海市崇明县陈家镇实验生态社区为例 [J], 柳庆元;戴晓晖
3.关于崇明岛生态城市规划和建设的思考 [J], 张建频
4.崇明岛生态环境预警监测评估体系建设现状与思考 [J], 刘丹;陆卫国
5.上海崇明岛绿色建筑调研报告陈家镇生态示范办公楼、能源管理中心 [J], 丁蓉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崇明陈家镇的生态路径

崇明陈家镇的生态路径文/本刊记者 王剑锋去年以来,上海崇明生态岛建设利好消息不断。
10月14日,崇明县经过6年多努力创建的国家生态县通过了国家环保部考核验收,5项基本条件和22项建设指标均达到要求。
今年3月10日,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在上海发布《崇明生态岛国际评估报告》,指出,体现“绿色经济”理念的“崇明生态发展模式”,对中国乃至全世界发展中国家探索区域转型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在上海陈家镇建设发展有限公司董事长张振飞看来,这是崇明在生态岛可持续发展道路上再次向前迈进的重要一步,对正在推进中的生态陈家镇所具有的引领和指导意义不言而喻。
践行生态开发理念张振飞说,崇明国家生态县的创建实践和“崇明模式”的探索可以说是上海市提出的“崇明生态岛”战略的细化和延伸,其核心就是瞄准生态标准开发建设,这也是陈家镇多年来在开发建设中把握的方向和追求的目标。
具体而言,他们提出了仿自然生态系统的城镇系统开发理念,希望未来的陈家镇能够像自然生态系统一样形成循环可持续的运作模式。
在实践中,陈家镇把规划设计放在第一位。
张振飞指出,“在规划中我们要求每个小区的门口到最近公交站点的距离不超过400米、步行时间不超过8分钟。
因为,从出行的角度考虑步行8分钟是最适宜的,超过8分钟可能就要开车,这样就不低碳环保了。
如果400米区域内的基本功能完善了,住户就可以不用车了,我们把这个理念贯穿到陈家镇的整体规划设计中。
”陈家镇还提出了大规划的组团式设计概念,旨在追求人与自然相接近、城镇与田园相交融,10大组团间形成了湿地、湖泊、森林和田园风光共融一体的生态城镇特色景观,不仅使城市与农村之间在景观上形成了紧密的联系与呼应,更重要的是使两种生活方式互相交融。
陈家镇在整个镇域都规划设计了自行车专用通道,规划区内预先留足大量的自然涵养空间,提高生态承载力,禁止任何破坏自然环境的规建造的生态示范楼Copyright©博看网 . All Rights Reserved.106 |划进入这一区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风环境模拟在城市空间形态优化中的应用研究——以上海崇明陈家镇实验生态社区为例刘超陈蔚镇许鹏张量张锟【摘要】在城市扩张和高密度开发趋势下,城市形态对城市风环境的影响和塑造作用越来越大,但同时人们对环境的舒适性和能源节约性要求日渐提高。
为解决这一矛盾,本文以上海崇明陈家镇实验生态社区为例,对其社区风环境进行模拟,分析城市空间形态在风环境舒适度的不足和问题,进而提出优化形态的策略,并定量分析优化形态后的社区能源节约量,达到提高宜居和节能的双重目标。
【关键词】风环境模拟空间形态优化节能陈家镇实验生态社区1.城市形态与风环境介绍城市的微环境主要包括风环境、光环境、热环境、声环境和污染物环境等。
在这一系列的微环境中,风环境受城市规划设计影响较大。
它与城市内建筑物布局、形体特征、空间关系、围护结构的产生、相关技术的选择以及人们舒适度、能源使用等有着密切的关系[1]。
本文定义的社区空间形态主要是指两层含义:其一为平面上各功能区域建筑群落的分布;其二为竖直方向上建筑群落的高度分布。
社区的形态会影响到社区内气候的情况,形成所谓的“微气候”:建筑群落会改变社区内风的流向;建筑之间会存在遮挡的现象从而影响到社区中太阳辐射的分布。
风环境对城市的能耗影响是显著的:夏季较小的室外风速不利于自然散热势必会增加空调制冷的使用概率,而冬季较大的室外风速则会造成建筑外表面散热和室外渗透的增加,这两种情况都会导致供暖负荷的增加。
因此,社区形态会影响风环境,进而影响居民的生活质量,能源消耗和温室气体排放。
如何在保证甚至提高风环境舒适度的前提下,从节能低碳的角度来对社区形态进行评估和优化,是本文关注和将要解决的问题。
2.城市风环境研究与应用方法介绍2.1 城市风环境评价方法目前,对于风环境的评价与优化方法主要有三种:模拟试验、现场检测和数值模拟方法[2]。
模拟试验,就是依据相对性原理,将模型固定在地面人工环境中,人为制造气流等外界条件,以此模拟现实过程中各种现象;现场检测,就是在现场分布有限测点或流动测点进行现场参数测试研究;数值模拟,是以电子计算机为手段,通过数值计算和图像显示的方法,达到对工程问题和物理问题乃至自然界各类问题研究的目的。
各类研究方法优缺点如表1所示。
表1 风环境分析的方法与优缺点Tab.1 Methods of ventilationenvironment analysis and their pros & cons在对城市进行规划设计之初,进行周期短、价格低且可控的数值模拟,对于改善整个城市风环境,合理进行建筑群规划是有重要意义。
2.2国际与国内城市风环境研究概述建筑单体的风环境研究主要关注是建筑周边空气的流动以及风压分布,而城市和社区的风环境研究除上述建筑单体内容外,还有其复杂性与特殊性。
建筑群体之间通过遮挡、通道等形态特征会产生楼群的通风变化。
城市规划设计中若能充分和合理地利用这一特点,通过合理的建筑物布局尤其是合理的高层建筑布局,能够降低人在外部空间环境中由于局部地区高风速引发的不舒适感,并可以利用自然通风地方式,再不增加而外资金或技术投入地情况下达到节能目的。
自然通风的会提升社区地整体节能性。
由自然通风形成的机理可知,在达到相同冷却目的的前提下,与常规空调中机械通风相比,自然通风是一项免费的技术,不需消耗任何能源。
文献的研究结果表明,采用自然通风的办公楼比采用常规空调中机械通风的办公楼每年每平方米可节省冷却能量为14~41kWh,节约费用为1.3~3.6美元[3]。
国际能源署2000年的总结报告中指出,欧洲国家采用自然通风的办公楼几乎可降低50%的建筑能耗[4]。
由此可见,自然通风是非常节能的。
数值模拟的软件有很多,主要针对的是单体建筑,如PHOENICS、ANYSYS-CFX、FLUENT、STAR-CD、ICEM系列软件等。
近年来,国内外已有部分学者采用数值模型方法对城市风环境,尤其是风环境系统进行了研究。
1996年,ZHANG等人利用k-epsilon湍流模型对单个立方体模型进行流动和扩散模拟,用Froude数表示来流的层化(湍流)程度[5]。
1998年,HASSAN等人利用k-epsilon湍流模型模拟了二维街道峡谷内流动和扩散现象。
模拟结果显示街道峡谷内出现明显的流向涡旋,最高污染物浓度出现在逆风建筑物东面墙的下边缘,最低污染物浓度出现在顺风建筑物西墙上边缘[6]。
2001年,E. Shaviv等利用SustArc软件对城市光环境和FLUENT软件对城市内风环境进行了模拟,得出保证良好采光的最大可用空间及良好通风状态的适应性方案[7]。
周莉等人对高层建筑物风场和风压力进行数值模拟,获得了不规则形状的单体建筑物在不同风向下的流场和风压力分布,并对三幢一字排列高层建筑群进行模拟,将其结果与单体建筑物进行了比较[8]。
Chang等将Fluent的模拟结果和风洞实验结果进行比较,发现Fluent模拟结果与风洞实验模拟的街道峡谷内风场和污染物浓度场的观测结果吻合得很好[9]。
2003年,Capeluto等利用Fluent评估一个拟建城市商业区设计的合理性,并取得了很好效果[10]。
2004年,KIM等人利用RNG k-epsilon湍流模型模拟了用立方体矩阵群表示的城市街区下垫面内空气流动和扩散现象,RNG k-epsilon方案是在标准k-epsilon 方案上发展起来的,弥补了标准k-epsilon闭合方案的一些不足[11]。
吕萍等人利用数值模拟方法研究了街道峡谷高宽比以及街道两侧建筑物对称性对峡谷内流场及汽车排放污染物扩散规律的影响[12]。
2005年,王菲等人使用商业软件PHOENICS对某实际复杂建筑小区的风速场进行了模拟,结果认为PHOENICS可实现对建筑小区风环境的模拟,其对建筑小区风环境的优化设计有指导意义[13]。
2006年,COCEAL等人对用规则矩阵群表示的城市下垫面内流动进行直接数值模拟(DNS)研究[14]。
YU-HENG TSENG等人对真实城市下垫面内流动和污染物扩散进行了大涡模拟。
认为非流线体分布6~8个网格点和亚网格相关的拉格朗日动态模型是大涡模拟真实城市下垫面内流动和污染物扩散需要的最小网格尺度和最佳的亚网格模型[15]。
张宁等人利用大涡模拟方法对一个单体建筑物周围气流场和污染物扩散进行了模拟研究[16]。
2007年,SMOLARKIEWICZ等人利用大涡模拟方法对一个五边形复杂模型下垫面进行数值模拟。
得出浸没边界法的计算效率更高,但贴体坐标转换方法计算精度高于浸没边界法方法,并且两种方法不仅限于平缓的下垫面,也适合复杂的下垫面[17]。
马剑等人利用FLUENT软件,采用基于Reynolds时均N-S方程和RNG k–epsilon湍流模型的数值研究方法对单幢方形截面建筑和多幢矩形截面建筑组成的建筑群周围的风环境进行了数值模拟[18]。
2008年,XIE等人对用随机分布矩阵群表示的城市下垫面内流动进行大涡模拟研究。
他们把下垫面内空间平均速度分布、雷诺应力分布、湍动能分布结果与之前用大涡模拟和直接数值模拟方法研究的均匀分布矩阵群结果做比较,发现虽然在空间平均统计量上存在一定的相似性,但是在湍流统计量上存在明显的差异[19]。
2009年,XIE等人对伦敦市中心某一区域下垫面内流动和点源扩散进行了大涡模拟。
认为采用小至1m的空间网格尺度和1s的时间步长能够对真实城市下垫面进行比较准确的模拟[20]。
史瑞丰等人利用大涡模拟方法对澳门荷兰园小区的风场和交通污染物浓度的分布进行研究。
采用了浸没边界和分布阻力元相结合的方法,并且采用了拉格朗日动态亚网格模型来封闭方程组[21]。
2010年,浙江大学包毅等人采用雷诺平均方法对杭州某居民小区的风环境流动进行了数值模拟[22]。
谢宜、葛文兰通过BIM(建筑信息模型)与CFD技术的结合运用,方便快捷地对建筑内、外环境的气流流场进行模拟方针,形象直观地对建筑内外环境的气流流动形成的流体环境作出分析和评价[23]。
2011年,谢宜以BIM三维模型为平台,采用ECOTECT软件对光环境和美国标准技术研究院研发的FDS进行CFD模拟[24]。
2012年,李美华等从规划设计者的角度介绍了BIM技术在城市规划中风环境模拟的应用[25]。
2013年,尚涛等以武汉地区的自然气候条件为基础,运用Airpak软件的RNG模型对武汉大学茶港小区冬夏两季风环境进行了数值模拟和评价。
运用该模拟从构建良好的风环境角度来指导当地住宅小区规划设计和方案决策[26]。
综上,对于城市内风环境模拟主要采用的模型有k-epsilon模型、RNG k-epsilon模型、直接数值模拟(DNS)、大涡模拟等。
虽然有多位学者尝试对城市内风环境进行模拟研究,但CFD在城市规划中运用尚处于初级阶段,而模拟大面积精细模型下的风速和温度以及建筑表面风压等基本数据是完全可行的,一般采用的软件为FLUENT软件,缺点是用普通PC机计算所需的时间较长,在工作实施步骤上还不完全具备完整性和规范性,而对于非研究性项目,运用ECOTECT对光环境及Airpak或PHOENICS对风环境进行模拟可满足要求。
3.案例分析3.1陈家镇实验生态社区简介陈家镇位于上海的崇明岛,紧临东海海域,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如图1所示。
崇明岛的建设目标是“世界级的生态岛”,和低碳示范城,这是陈家镇的低碳发展良好支持背景。
陈家镇实验生态社区总体规划制定于2004年,控制性详细规划制定于2011年,目前正处于全面建设时期,是一座非常年轻的社区。
陈家镇实验生态社区规划面积406.43公顷,规划人口为3万人,预计将于2020年完成新城的建设目标。
冬冷夏热,年平均气温介于13℃~20℃之间,平均年降水量一般在800mm~1600mm。
图1 陈家镇实验生态社区区位图Fig.1 Location of Chenjiazhen Ecology Experimental Community陈家镇实验生态社区规划建设用地为372.77公顷,总建筑面积161.6万平方米,人均建设用地为124.26平方米/人。
在规划建设用地中,居住用地为221.59公顷,占59.44%;公共设施用地为25.36公顷,占6.8%;道路广场用地为58.70公顷,占15.75%;市政公用设施用地为0.47公顷,占0.13%;绿地为66.65公顷,占17.88%。
此外,水域面积为33.66公顷,控制性详细规划土地利用平面图如图3所示。
图2 陈家镇实验生态社区控制性详细规划用地图Fig.2 Land use map of Chenjiazhen Ecology Experimental Community detailed regulatory plan 陈家镇实验生态社区的居住用地包括一类居住用地和二类居住用地两种类型,按照居住密度“内高外低”分两个圈层布局,容积率分别控制在0.3~0.6和0.7~1.0范围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