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选修史记知识点
史记文言知识点总结高中

史记文言知识点总结高中一、《史记》的成书《史记》的成书与司马迁有着密切的关系。
司马迁本名司马千里,字长卿,汉代大家。
他为人守正,历事纷繁,吸取前人之长,如秦汉史料之研究,就独具建树,使他成为规模世称的史学大家;作为人,他有着坚韧的性格,愿意孤身一人来面对逆境,这一点,就算是从他受到的针刺的种种磨难也能体现出来。
《史记》的成书年代万分不好确定,甚至有趣味地成为一种传说。
在《史记》的创作过程中,因司马迁的地位较低,饭馆的平民待遇,歧视嘲讽不绝于耳。
所以在《史记》中,他一方面渴望弥补个人的无奈,争取富贵荣耀,通过著作去换取名誉功利;但另一方面,他又是一位历史学家,不愿忽略客观历史规律,去捏造历史用以掩饰自己的愿望。
在《史记》的许多记载上也凸现了这种矛盾心态。
所以《史记》可以说是司马迁心力交瘁下的良心之作,正因于此,《史记》才具备了移花接木的巧夺天工,形神兼备的鲜活面目。
而在《史记》整体结构上,也可渗透古今史家之憧憬和历史学之渲染。
二、《史记》的内容《史记》以它丰富而尖锐的思想内涵和严谨的史料基础而成为受人赞託的历史学经典名著。
其内容除行纪、修身说、政理说外还包括古代诸子、列传的传主人物的言传笔记、论辩等,使之成为了综合性较强、体裁较广的著作。
《史记》在东晋王弼之前一般都没有文字著作可以压得住他。
司马迁在《史记》中以论述为章法,叙事为主体,由古迹以至当世事状,重在公堂、世间、政治和历史事件,详尽而丰盛。
因为当前的编年体史学常把名实分离,头痛医头,脚痛医脚,判定分观暂时的事实。
所以在《史记》中,司马迁重新设置了先秦后汉的大气象,增加了与顺序有关的西晋与北魏派,全面讨论着西六朝分宗派的宽和,以及西南疆土策略与政治内涵对史学的扩展。
这些实体,不仅依他阶级学识的局限,而正确把握西国的疆界与戎夷地广、疆宜于旧,尽管历史学生前期引用宋齐的筠袭史信,西晋后方沦陷,北魏分裂胆固,各地分析不同,然全体都留有极深的痕迹,然处处仍显出深切感情。
史记选读基本知识点复习总结梳理(一)

史记选读基本知识点复习总结梳理(一)引言概述:《史记》是我国古代史学家司马迁所著的一部长篇历史巨著,记录了从夏朝到汉朝初期的历史发展。
作为中国历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重要的学术研究和教育价值。
本文旨在对《史记》的选读基本知识点进行复习总结梳理,帮助读者加深对史书内容的理解和记忆。
正文:一、《史记》的作者司马迁1. 司马迁的生平和成就2. 司马迁写作《史记》的动机和目的3. 《史记》在古代史学中的地位和价值4. 司马迁的学术思想和写作风格5. 司马迁对后世历史学家的影响和启发二、《史记》的组成和结构1.《史记》的总体框架及各种体裁的应用2. 《史记》的布局和章节划分3. 《史记》的内容和主题分类4. 《史记》的编纂思想和方法5. 《史记》的特点和价值在当代社会的意义三、《史记》中的重要历史人物1. 始皇帝秦始皇2. 诸葛亮3. 孙权4. 刘备5. 清朝的康熙帝四、《史记》中的重要历史事件1. 秦朝的统一战争2. 三国时期的政治斗争3. 唐朝的开创和繁荣4. 辽金元时期的战争与交往5. 明清时期的政治改革和军事挑战五、《史记》中的历史观点和学术争议1. 司马迁对中国封建制度的看法2. 司马迁对历史人物的评价标准3. 司马迁对历史事件的解读与评价4. 《史记》中存在的历史资料的真实性问题5. 司马迁历史写作思想对当代历史研究的影响与启示总结:通过对《史记》选读基本知识点的总结梳理,我们更加深入地了解了这部古代史学巨著的价值和意义。
《史记》不仅是一部历史记录,更是一部对中国文化和国家历史的解读和反思。
希望本文的内容能帮助读者深入理解《史记》的精髓,对中国历史有更全面的了解。
高中选修史记知识点

廉颇与蔺相如1、通假字可与不不,通“否”。
臣愿奉璧西入秦奉,通“捧”,用手托。
拜书送于庭庭,通“廷”,接受朝拜和处理政务的地方。
召有司案图案,通“按”,察看。
秦自缪公以来,未尝有坚明约束者也缪,通“穆“。
唯大王与群臣孰计义之孰,通“熟”,仔细。
2、一词多义负:秦贪,负其强依仗,凭借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辜负相如度秦王虽斋,决负约不偿城违背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使……承担谦颇闻之,肉袒负荆背着使:秦昭王闻之,使人遗赵王书派遣其人勇士,有智谋,宜可使出使乃使其从者衣褐让大王乃遣一介之使使臣引:引赵使者蔺相如引见,延请左右欲引相如去拉相如引车避匿牵,拉,引申为掉转徒: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白白的而蔺相如徒以口舌为劳只,只不过幸:而君幸赦臣幸好,侥幸而君幸于赵王宠幸以:以勇气闻于诸侯凭愿以十五城请易璧用,拿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来,连词则请立太子为王,以绝秦望用以,用来吾所以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因为3、古今异义词请指示王指示:古义:指给人看今义:上级对下级的说明未尝有坚明约束者约束:古义:条约今义:限制使不超出范围赵岂敢留璧而得罪于大王得罪:古义:得到惩处今义:冒犯明年复攻赵明年:古义:第二年今义:“今年”的下一年于是相如前进缶前进:古义:上前进献今义:向前行进宣言曰宣言:古义:扬言鄙贱之人,不知将军宽之至此也鄙贱:古义:地位低下,见识浅薄今义:鄙卑下贱4、词类活用舍相如广成传舍舍,名词作动词,安置住宿左右欲刃相如刃,名词作动词,用刀杀乃使从者衣褐衣,名词作动词,穿而相如庭斥之廷,名词作状语,在朝廷上故令人持璧归,间至赵矣间,名词作状语,从小路完璧归赵完,使动用法,使...完整秦王恐其破璧破,使动用法,使...破碎宁许以负秦曲负,使动用法,使...承担毕礼而归之归,使动用法,使...回去且庸人尚羞之羞,意动用法,以...为羞耻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先,意动用法,以...为先;后,意动用法,以...为后5、文言句式判断句廉颇者,赵之良将也。
《史记》知识点总结大全

《史记》知识点总结大全一、《仲尼弟子列传》篇1.《仲尼弟子列传》是《史记》的第一篇,主要记载了孔子的弟子及其传记。
2.本篇中有关墨子、荀子、公孙龙、子夏、子路等人的传记。
二、《伯夷、管仲列传》篇1.本篇主要记载了春秋时期的爱国志士伯夷和鲁国宰相管仲的生平事迹与传记。
三、《乐毅列传》篇1.本篇记载了春秋时期军事将领乐毅的生平事迹,以及他成功击败齐国的战争经历。
四、《孙子吴起列传》篇1.本篇记载了春秋时期军事家孙膑和吴起的生平事迹,以及他们在军事方面的成就和贡献。
五、《穰侯列传》篇1.本篇记录了春秋时期晋国宰相穰侯的生平事迹,以及他对晋国的政治和军事建设方面的贡献。
六、《孟子荀卿列传》篇1.本篇记载了孟子和荀卿两位春秋时期的思想家的传记,及其对儒家和墨家思想的发展影响。
七、《滑稽列传》篇1.本篇主要是收集了一些春秋战国时期的故事和寓言,通过描述这些人物的故事来反映社会风俗和政治现象。
八、《赵太后列传》1.本篇主要记载了赵国太后的生平事迹和在政治上的才能,以及她对赵国和中国历史的影响。
九、《孝文本纪》篇1.本篇主要记载了汉文帝的生平事迹,以及他在政治、经济和文化方面的政绩和贡献。
十、《文功列传》篇1.本篇主要记载了秦朝将军白起的生平事迹,以及他在统一六国、建立秦朝的战争征服过程中的功绩。
十一、《项羽本纪》篇1.本篇主要记载了秦朝灭亡后楚国的建立和楚王项羽的生平事迹,以及他在楚汉战争中的政治和军事斗争。
十二、《传》篇1.《传》篇主要是司马迁对《史记》撰写的目的和方法进行了自我解释和自述。
2.这篇文章还包括了司马迁对历史学的理论观点和历史的价值判断,对于理解《史记》的编撰原则和风格特点有很大的帮助。
上述就是《史记》的知识点总结,涵盖了《史记》全书的内容,对中国古代历史及其相关人物有着深刻的记录和描述,具有很高的历史价值和研究意义。
史记必备知识点总结

史记必备知识点总结1. 史记的起源和发展史记最早可以追溯到中国古代的春秋战国时期,当时的史记主要是由一些宫廷官员和学者们撰写的。
这些史记的内容主要是记录当时的政治事件和宫廷内斗,形成了一种以政治为主题的史记体裁。
随着时间的推移,史记逐渐发展成为了一种以历史事件和人物为主要内容的文学体裁,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就是司马迁的《史记》。
2. 史记的写作特点史记的写作特点主要包括客观、全面、真实和立场鲜明等几个方面。
首先,史记要求作者客观地记载历史事件和人物,不偏不倚地呈现历史的真实面貌。
其次,史记要求作者对待历史事件和人物要有全面的了解和掌握,要尽可能地呈现出历史的全貌。
再次,史记要求作者要真实地记录历史事件和人物的事实,不能加以歪曲或伪造。
最后,史记在一定程度上也会展现出作者的立场和观点,这种立场鲜明的史记在一定程度上也是史记的一种特色。
3. 史记的分类史记可以根据其内容和体裁的不同进行分类,其中最主要的分类方法有两种,即以体裁和内容为标准的分类。
以体裁为标准的分类主要包括叙事史记、编年史记、日记史记和读史记几种主要的体裁。
叙事史记是以叙述历史事件为主要内容的体裁,它要求作者要对历史事件进行一定的虚实加以掌握,并通过叙述形式来呈现历史事件的发展。
编年史记则是以历史事件的时间为主要内容的体裁,它通过按时间顺序的编排来呈现历史事件的发展。
日记史记是以日记的形式来记录历史事件的体裁,它要求作者要根据自己的经历和感受来记录历史事件。
读史记则是以学者的观点和评论来记录历史事件的体裁,它要求作者要对历史事件进行深入的分析和评价。
以内容为标准的分类主要包括政治史记、军事史记、经济史记、文化史记等几种主要的内容分类。
4. 史记的主要内容史记的主要内容包括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和历史背景等几个方面。
首先,史记要求作者要对历史事件进行全面的记载和描绘,要尽可能地呈现出历史事件的全貌。
其次,史记也要求作者要对历史人物进行全面的了解和描述,要通过对历史人物的生平和事迹进行详细的记录,以便读者更好地认识和理解历史人物。
《史记》知识点总结

《史记》知识点总结《史记》是中国古代伟大的历史著作之一,被誉为史学宝库。
本文将总结《史记》中的一些重要知识点。
1. 《史记》简介《史记》由司马迁所著,共分为十二卷纪传体和十纪本纪两大部分。
它以记述中国历史为主线,包括了从上古到汉朝初年的历史内容。
2. 编写目的《史记》的编写目的是为了纪录和阐述历史真相,澄清历史上的谬误和偏见,以确保后世能够了解真实的历史经验和教训。
3. 重要内容3.1 本纪《史记》的本纪部分记录了中国历史上各个帝王的事迹,包括其生平、功绩、政绩等。
这部分内容通过生动的叙述和描绘,展现了各个时期的政治、军事、经济和文化状况。
3.2 纪传体纪传体是《史记》中的另一个重要部分,通过记述历史人物的生平和事迹来展示其为国家和人民作出的贡献。
其中,最著名的纪传是《五帝本纪》、《夏本纪》、《商本纪》等。
3.3 评传《史记》的评传部分是对历史人物的评价和批判。
司马迁通过对历史人物的评价,表达了自己对他们品德和行为的看法,并且对后世有所启示。
3.4 文字留传《史记》采用了不同于古代其他史书的写作风格,采用了朴素、简洁明快的文字。
这种风格使得《史记》易于被后人理解和传诵,也成为后世历史文献的楷模。
4. 对后世影响《史记》对后世的影响深远。
它成为中国古代史学发展的里程碑,不仅将历史学提升到了一个新的高度,而且对中国文化和思想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5. 结语《史记》是一部具有重要历史价值的经典之作。
通过它,我们可以了解到中国古代各个时期的政治、经济、社会及人物等方面的情况,为我们了解历史和塑造未来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启示。
高中史记必学知识点总结

高中史记必学知识点总结一、秦朝的建立和统一1. 秦朝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中央集权的大一统王朝。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六国,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国家——秦朝。
2. 秦始皇采取了一系列强硬的政策,例如推行法家思想,废除分封制,统一度量衡,开通道路,修筑城墙等,加强了中央集权。
3. 秦始皇还实行了一系列的改革措施,如推行一夫一制,对商鞅变法进行了改革,建立了中央官制,推动了国家的发展。
4. 秦朝时期也出现了一些文化和科技成就,如秦始皇修筑了万里长城,统一了文字和度量衡,秦代工匠们还在冶铁、制钱等方面取得了较大进展。
5. 秦朝政权不稳定,社会矛盾尖锐,农民起义此起彼伏。
公元前207年,刘邦和项羽发动了楚汉战争,最终推翻了秦朝。
二、汉朝的兴起和繁荣1. 刘邦建立汉朝后,推行了很多政策,如设立丞相专门处理政务,取消了秦朝的苛政,推行了宽政令,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社会的稳定。
2. 汉朝经济繁荣,推行开支预算,加强了对地方的管理,实行均田制,建立了稳定的经济基础。
3. 汉代文化也繁荣,出现了很多文学作品和学术成就。
汉武帝推行了一系列的教育政策,加强了对文化的扶持,积极举办科举考试,大力推行儒家思想。
4. 汉代外交也取得了一些成就,与西域和朝鲜半岛的交往频繁,加强了国际地位。
5. 汉朝人口不断增加,疆域不断扩大,但政府腐败日益严重,社会矛盾不断加深,最终导致了汉朝的灭亡。
三、唐宋时期的辉煌1. 唐朝是中国历史上最辉煌的封建王朝之一,长达289年之久,统治者对政权的权益逐渐巩固,国家达到了其鼎盛时期。
2. 唐朝在政治,军事,外交,经济,文化,科技,医学,教育等领域都有很大的成就,因此被誉为"盛世"。
3. 唐代的外交活动也十分活跃,国与国之间的关系愈加密切,文化交流活跃,对汗素海商路进行拓展以及对土耳其的一控制,其中尤以武则天时期的外交政策著称。
4. 唐朝是中国文化史上一个辉煌的时代,唐诗、唐画、唐文,成为中国文化史上璀璨的明珠。
史记 常识

《史记》文化常识《史记》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作者是西汉时期的司马迁。
记载了中国三千多年的历史(黄帝至汉武帝),全书共一百三十篇,有十二本纪、十表、八书、三十世家、七十列传,五十二万六千五百一十五字。
“本纪”是全书提纲,按年月记述帝王的言行政绩。
“表”用表格来简列世系、人物和史事。
“书”则记述制度发展,涉及礼乐制度、天文兵律、社会经济、河渠地理等诸方面内容。
“世家”记述子孙世袭的王侯封国史迹。
“列传”是重要人物传记。
其中的本纪和列传是主体。
“前四史”是指司马迁的《史记》、班固的《汉书》、范晔的《后汉书》和陈寿的《三国志》,它们是我国正史的名著。
《春秋》是我国现存最早的编年体史书,《史记》是第一部纪传体通史,《汉书》则是第一部纪传体的断代史。
《汉书》共一百篇,有十二纪、八表、十志、七十列传,记录了西汉一代二百三十年间的史事。
其中写得最好人物传记是《苏武传》。
四书:即《论语》、《孟子》、《中庸》、《大学》这四部著作的总称。
五经:指儒家的五种经典,指《周易》、《尚书》、《诗经》、《礼记》、《春秋》。
《易》:周易的简称,内容包括“经”和“传”两部分六艺:中国古代儒家要求学生掌握的六种基本才能:礼、乐、射、御、书、数。
战国四公子,齐孟尝君田文、楚春申君黄歇、赵平原君赵胜和魏信陵君无忌。
合纵:战国时期六国反秦的联盟连横:战国时期秦国与某些国家联合以抗衡别国的联盟。
(张仪)刀笔吏:主办文案的官吏古代帝王祭祀社稷时,牛、羊、猪三牲全备为“太牢”。
“少牢”只有羊、豕,没有牛。
古代祭祀用的牲畜叫牺牲血食:享受祭祀春秋五霸是指齐桓公、宋襄公、晋文公、秦穆公(字任好)和楚庄王三代:夏商周三晋:韩魏赵秦汉以前以右为上。
五帝:黄帝、颛顼、帝喾、尧、舜(注释中的一种说法)三皇:天皇地皇泰皇五帝之前的三个帝王古代乐律为五声”:宫、商、角、徵、羽(变徵变宫)史记中的成语或典故1. 彬彬有礼:彬彬:原意为文质兼备的样子,后形容文雅。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廉颇与蔺相如1、通假字可与不不,通“否”。
臣愿奉璧西入秦奉,通“捧”,用手托。
拜书送于庭庭,通“廷”,接受朝拜和处理政务的地方。
召有司案图案,通“按”,察看。
秦自缪公以来,未尝有坚明约束者也缪,通“穆“。
唯大王与群臣孰计义之孰,通“熟”,仔细。
2、一词多义负:秦贪,负其强依仗,凭借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辜负相如度秦王虽斋,决负约不偿城违背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使……承担谦颇闻之,肉袒负荆背着使:秦昭王闻之,使人遗赵王书派遣其人勇士,有智谋,宜可使出使乃使其从者衣褐让大王乃遣一介之使使臣引:引赵使者蔺相如引见,延请左右欲引相如去拉相如引车避匿牵,拉,引申为掉转徒: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白白的而蔺相如徒以口舌为劳只,只不过幸:而君幸赦臣幸好,侥幸而君幸于赵王宠幸以:以勇气闻于诸侯凭愿以十五城请易璧用,拿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来,连词则请立太子为王,以绝秦望用以,用来吾所以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因为3、古今异义词请指示王指示:古义:指给人看今义:上级对下级的说明未尝有坚明约束者约束:古义:条约今义:限制使不超出范围赵岂敢留璧而得罪于大王得罪:古义:得到惩处今义:冒犯明年复攻赵明年:古义:第二年今义:“今年”的下一年于是相如前进缶前进:古义:上前进献今义:向前行进宣言曰宣言:古义:扬言鄙贱之人,不知将军宽之至此也鄙贱:古义:地位低下,见识浅薄今义:鄙卑下贱4、词类活用舍相如广成传舍舍,名词作动词,安置住宿左右欲刃相如刃,名词作动词,用刀杀乃使从者衣褐衣,名词作动词,穿而相如庭斥之廷,名词作状语,在朝廷上故令人持璧归,间至赵矣间,名词作状语,从小路完璧归赵完,使动用法,使...完整秦王恐其破璧破,使动用法,使...破碎宁许以负秦曲负,使动用法,使...承担毕礼而归之归,使动用法,使...回去且庸人尚羞之羞,意动用法,以...为羞耻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先,意动用法,以...为先;后,意动用法,以...为后5、文言句式判断句廉颇者,赵之良将也。
和氏璧,天下共传宝也。
我为赵将。
被动句而君幸于赵王。
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
倒装句宾语前置:何以知之。
定语后置:求人可使报秦者。
介宾短语后置:以勇气闻于诸侯。
拜送书于廷。
遂与秦王会渑池。
大王见臣列观。
晁错1、通假字与雒阳宋孟及刘礼同师雒,同"洛",洛阳。
由此与错有卻郤,同"郤"。
吴楚罢不不,通"否"。
计划始行,卒受大戮卒,通"猝"。
以.文学为太常掌故介词,凭借以.《书》称说介词,用以.其辩得幸太子介词,凭借以景帝即位,以.错为内史介词,把吾当先斩以.闻相当于“而”,表承接错以.此愈贵介词,因为故请削地以.尊京师表目的,来乃.诏太常使人往受之副词,就乃此非庙垣,乃.堧中垣副词,是乃.先请,为儿所卖,固误副词,竟然错乃.穿两门南出副词,就数.上书孝文副词,屡次数书数.十上,孝文不听数次,几错常数.请间言事,辄听副词,屡次因.上便宜事介词,趁机因欲因.此过为奏请诛错介词,凭借因.言错擅凿庙垣为门副词,于是具为.上言之介词,对击吴楚军为.将做为外为.诸侯报仇介词,替臣窃为.陛下不取也认为乃先请,为.儿所卖,固误介词,被及吾不忍见祸及.吾身牵连及.窦婴、袁盎进说等到故独闻济南伏生故.秦博士以前的故.请削地以尊京师所以独独.闻济南伏生故秦博士副词,只独.窦婴争之副词,只有然.然.奇其材,迁为中大夫连词,但是于是景帝默然.良久形容词词尾,……的样子便丞相申屠加心弗便.安适门东出,不便.方便闻道军所来,闻.晁错死听说3、古今异义词以文学为太常掌故古义:文献经典今义:以语言反映现实生活的艺术。
独闻济南伏生故秦博士古义:汉朝时掌管图书的官名今义:学位的最高一级。
诏以为太子舍人古义:让......做今义:认为欲因此过为奏请诛错古义:凭借这个今义:表因果关系连词上书言军事,谒见上古义:军中之事今义:与军队或战争有关的事情于是景帝默然良久古义:对此今义:承接关系连词因上便宜事古义:利于治国、合乎时宜的办法或建议今义:方便合适4、常见实词与雒阳宋孟及刘礼同师学习(动词)天下无治《尚书》者研究(动词)年九十余,老不可征征召(动词)乃诏太常使人往受之受学(动词)然奇其材,迁为中大夫晋升官职(动词)公言善,吾亦恨之好(形容词)袁盎诸大功臣多不好错喜欢(动词)力未有以伤中伤(动词)欲因此过为奏请诛错罪(名词)欲因此过为奏请诛错奏章(名词)丞相谢谢罪(动词)乃先请,为儿所卖,固误小辈(名词)诸侯皆諠哗,疾晁错痛恨(动词)吾去公归矣离开(动词)上书言军事,谒见上晋见(动词)内杜忠臣之口堵塞(动词)公言善,吾亦恨之遗憾(形容词)太常遣错受《尚书》伏生所处所(名词)5、常见虚词错常数请间言事,辄听总是(副词)错常数请间言事,辄听单独(副词)上令公卿列侯宗室集议,莫敢难没有谁(无定指代词)上初即位刚刚(副词)刘氏安矣,而晁氏危矣可是(转折连词)吴楚七国果反果真(副词)道军所来,闻晁错死从(介词)于是景帝默然良久很(副词)6、词类活用然奇其材,迁为中大夫以为......奇(意动用法)太子善错计策认为......善(意动用法)别疏人骨肉使......离别疏远(使动用法)上令晁错衣朝衣斩东市穿(名词活用为动词)内杜忠臣之口对内(名词做状语)外为诸侯报仇对外(名词做状语)错乃穿两门南出向南(名词做状语)7、特殊句式晁错者,颖川人也(判断句)学申商刑名于轵张恢先所(状语后置)乃先请,为儿所卖,固误(被动句)此非庙垣,乃堧中垣(判断句)上令晁错衣朝衣斩东市(省略句)太常遣错受《尚书》伏生所(省略句)赵氏孤儿1. 通假字梦见叔带持要而哭同“腰”韩厥告赵朔趣亡通“促”,赶紧而朔妇免身通“娩”,分娩国人哀之,故见龟策同“现”,显现2. 古今异义至于成公,世有立功古义:到了……今义:表示另提一事3. 一词多义而:梦见叔带持要而哭表修饰关系(连词)盾卜之,兆绝而後好表顺承关系(连词)而贾为司寇承接关系连词是非先君之意而妄诛并列关系臣有大事而君不闻转折连词若幸而男修饰关系连词之:非君之身,乃君之子的,结构助词召而匿之宫中他(代词)微君之疾,群臣固且请立赵後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助词)乃:非君之身,乃君之子是,表判断乃治灵公之贼,以致赵盾就(副词)然赵氏真孤乃反在却(副词)于:屠岸贾者,始有宠于灵公在(介词)及至于景公到(介词)以:以致赵盾用(介词)以臣弑君凭借……身份(介词)吾先君以为无罪认为(动词)韩厥具以实告把(动词)景公因韩厥之众以胁诸将而见赵孤来(目的连词)然:然亦君之咎但是(转折关系连词)非然,孰敢作难这样(代词)请:请诛之请求(动词)贾不请而擅与诸将攻赵氏于下宫请命(动词)吾为其易者,请先死请允许自己做……(表敬副词)其:今诸君将诛其後他的(代词)吾为其易者,请先死这(代词)其赵氏乎恐怕(表推测语气副词)必:子必不绝赵祀,朔死不恨确实(副词)今一索不得,後必且复索之一定(副词)若:若幸而男,吾奉之如果(连词)即不灭若无声你(代词)出:韩厥许诺,称疾不出出门(动词)程婴出告发(动词)于:立孤与死孰难跟(介词)谁能与我千金给(动词)遂杀杵臼与孤儿和(连词)及:及索,儿竟无声等到(介词)及周天子,皆有明德到(动词)为:子强为其难者做(动词)为之祭邑给(介词)及赵武冠,为成人成为(动词)吾先君以为无罪认为(动词)固:微君之疾,群臣固且请立赵後本来(副词)赵武啼泣顿首,固请曰坚决(形容词)故:吾先君以为无罪,故不诛所以(连词)复故位旧的(形容词)且:拊手且歌并且(并列关系连词)后必且复索之将要(副词)大夫屠岸贾欲诛赵氏铲除(动词)盾卜之,兆绝而後好用龟甲占卜时的裂纹(名词)盾卜之,兆绝而後好断绝然亦君之咎过错(名词)乃治灵公之贼凶手(名词)以致赵盾罗织罪名(动词)妄诛谓之乱随意(形容词)妄诛谓之乱混乱(形容词)朔死不恨遗憾(动词)皆灭其族家族(名词)走公宫匿跑(动词)若幸而男幸运(形容词)赵氏先君遇子厚对待(动词)赵氏先君遇子厚优厚(形容词)子强为其难者尽力(形容词)乃二人谋取他人婴儿,负之背着(动词)谬谓诸将军曰哄骗(动词)发师随程婴攻公孙杵臼军队(名词)大业之后不遂者为祟延续(动词)而叔带去周适晋离开而叔带去周适晋到……去矫以君命假托(动词)事先君文侯侍奉(动词)于是召赵武、程婴遍拜诸将拜见(动词)及赵武冠,为成人行加冠礼(动词)程婴乃辞诸大夫告别(动词)5. 常见虚词赵将世益衰更加(副词)将作难将要(副词)盾虽不知,犹为贼首虽然(转折连词)盾虽不知,犹为贼首仍然(副词)胡不死为什么(代词)是非先君之意而妄诛这(代词)即女也,吾徐死耳假如(连词)居无何,而朔妇免身不久及索,儿竟无声竟然(副词)後必且复索之将要(副词)後必且复索之再(副词)纵不能立纵使(假设连词)独杀杵臼可也只(副词)诸将以为赵氏孤儿良已死确实(副词)景公因韩厥之众以胁诸将而见赵孤依靠(介词)微君之疾,群臣固且请立赵後没有(副词)盾卜之,兆绝而後好为……占卜(为动用法)国人哀之,故见龟策为……哀伤(为动用法)赵史援占之为……占卜(为动用法)婴不肖,不能立赵孤使……立(使动用法)昔下宫之难不能死使……活(使动用法)请活之,独杀杵臼可也使……活(使动用法)武愿苦筋骨以报子至死使……受苦(使动用法)若幸而男,吾奉之生男(名词活用作动词)衣以文葆穿上,裹上(名动)兆绝而後好显示吉利(形容词活用作动词)7. 特殊句式贾不请而擅与诸将攻赵氏于下宫(状语后置)屠岸贾闻之,索于宫中(状语后置)衣以文葆(状语后置)夫人置儿绔中(省略句)匿山中(省略句)纵不能立(省略句)程婴卒与俱匿山中(省略句)召而匿之宫中(省略句)赵朔妻,成公姊(判断句)小人哉程婴(主谓倒装)信陵君窃符救赵1、通假字俾倪故久立俾倪,通“睥睨”,斜视的样子。
公子引侯生坐上坐坐,通“座”,座位。
具告所以欲死秦军状具,通“俱”,全部,所有。
辞决而行决,通“诀”,诀别,告别。
北乡自刭以送公子乡,通“向”,向着,朝着。
2、古今异义复从北方来传言曰传言:古义:传车报信;今义:①传令;传话。
②流言;流传的话。
③指谚语。
公子于是乃置酒,大会宾客大会:古义:大摆宴席宴请;今义:①大规模地会合。
②人数众多的集会。
③大好机会。
公子颜色愈和颜色:古义:脸色;今义:①色彩。
②容貌。
③指显示给人看的利害的脸色或行动。
④颜料;染料。
胜所以自附为婚姻者婚姻:古义:结为姻亲关系;今义:结婚的事;因结婚而产生的夫妻关系。
吾所以待侯生者备矣所以:古义:……的情况;今义:连词,表示因果关系。
过:于众人广坐之中,不宜有所过访问行过夷门,见侯生经过之:此五霸之伐也助词,的今日嬴之为公子亦足矣助词,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士以此方数千里争往归之代词,他如姬资之三年代词,代这件事以:以至晋鄙军之日,北乡自刭介词,在实持两端以观望表目的,来欲以客往赴秦军连词,与以是知公子恨之复返也介词,因为故:终不以监门困故而受公子财缘故故久立与其客语故意今公子故过之特意世莫能知,故隐屠问耳所以引:公子引车入市带领公子引侯生坐上坐延请复引车追问侯生退回为公子先引引路就:乃谢客就车上,登上赢欲就公子之名成就使归就戮于秦接受下:礼贤下士谦逊的对待旦暮且下攻下,打下辞:辞决而行辞别无一言半辞送我言语,言辞如姬之欲为公子死,无所辞推辞近日奉辞伐罪命令存:公子亲数存之问候却秦存赵保存无:士无贤不肖无论独子无兄弟,归养没有4、词类活用(一)名词作状语公子亲枉车骑自迎嬴自:亲自士无贤不肖,皆谦而礼交之礼:有礼貌地北救赵而西却秦北、西:在北边,在西边赵王及平原自迎公子于界自:亲自(二)名词用作动词直上载公子上坐上:登上使人止晋鄙,留军壁邺壁:驻扎如姬资之三年资:悬赏臣乃市井鼓刀屠者鼓:操朱亥袖四十斤铁椎袖:在衣袖中藏着椎杀晋鄙椎:用椎击打且公子纵轻胜,弃之降秦轻:轻视(四)使动用法走芒卯走:使……逃跑,打跑公子从车骑从:使……跟随,带领故久立公子车骑市中久立:使……长久地站立(五)意动用法公子怪之怪:以之为怪,认为他很奇怪公子乃自骄而功之功:以之为功,把它作为功劳5、文言句式(一)判断句魏公子无忌者,魏昭王少子,而魏安釐王异母弟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