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寡人之于国也》读后感

合集下载

从《寡人之于国也》看孟子的仁政思想

从《寡人之于国也》看孟子的仁政思想

从《寡人之于国也》看孟子的仁政思想摘要:学习《孟子》,必然要深刻理解孟子的仁政思想。

孟子继承和发展了孔子的德治思想,发展为仁政学说,成为其政治思想的核心。

孟子的政治论,是以仁政为内容的王道,虽然本质上是为封建统治阶级服务的,但是客观上也保护了劳动人民的利益。

孟子认为,如果统治者实行仁政,可以得到人民的衷心拥护;反之,如果不顾人民死活,推行虐政,将会失去民心。

仁政的具体内容很广泛,包括经济、政治、教育以及统一天下的途径等。

《寡人之于国也》就是一篇集中反映了孟子仁政思想的散文。

关键词:仁政王道语言艺术物质财富精神文明孟子是我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也是赫赫有名的辩论家。

本文出自《孟子·梁惠王上》,《梁惠王》是《孟子》第一篇的篇名。

《孟子》和《论语》一样,本来没有篇名,后人照例截取每篇第一章中的前两三字为篇名。

《寡人之于国也》章记录了他和梁惠王(即魏惠王,因他将魏国都城由安邑迁往大梁而得名)的一次对话,集中体现了他的仁政思想和语言艺术。

梁惠王于公元前369年即位,在位50年。

他继位时正是魏国的鼎盛时期,魏国一度称霸于诸侯。

但是由于魏国地处中原四战之地,夹在秦、赵、韩、齐、楚诸大国之间,各国均对魏国虎视眈眈。

想要永保霸业就必须对外用兵,这导致魏国国力逐渐衰弱,百姓苦不堪言。

想要扭转颓势的梁惠王偏偏昏招迭出,导致外交上也形成了不利的局面,与周边强国关系都很微妙。

军事上的被动,外交上的失策,使得魏国在下坡路上越走越远。

梁惠王苦于此,在公元前321—320年,他“卑词厚币以招贤者”,为振兴魏国霸业聚集人才。

在这种背景下,五十二岁的孟子风尘仆仆来到魏国。

这就有了《孟子·梁惠王》上、下篇记述的内容。

孟子一直在积极推行他的“仁政”主张。

这个时候他所代表的儒家已经放弃了春秋时期克己复礼维护周王权威的幻想,承认诸侯“王天下”的合理性。

孟子认为“王天下”易如反掌,就是不要战争,坚决行仁政。

你行仁政,天下的人民都愿意做你的子民,就会纷纷归附,如果外敌来侵,大家自然众志成城,誓死抵抗,国家就不可战胜,而天下就可传檄而定。

寡人之于国也读后感

寡人之于国也读后感

《寡人之于国也》读后感《寡人之于国也》是《孟子》中的一篇经典文章,主要讲述了孟子与梁惠王关于国家治理和民生福祉的对话。

通过阅读这篇文章,我深深地感受到了孟子的人文关怀和政治智慧,同时也对当今社会治理和国家发展有了更深刻的思考。

《寡人之于国也》中的经典语句有很多,以下为您列举一些:“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

”解读:梁惠王认为自己对国家已经非常用心了,但实际上他的措施仍然存在很多问题。

这句话表达了他对于国家治理的自我评价和思考。

“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移其粟于河内;河东凶亦然。

”解读:梁惠王为了解决国内的问题,采取了移民和粮食调配等措施。

但这些措施只是治标不治本,没有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这句话表达了他对于国家治理措施的反思和思考。

“察邻国之政,无如寡人之用心者。

邻国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解读:梁惠王认为自己对于国家的治理非常用心,但是人民数量却没有增加。

他对于自己治理国家的措施和效果产生了疑问和反思。

“王好战,请以战喻。

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

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

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解读:孟子用生动的比喻来说明,梁惠王虽然采取了一些措施,但是这些措施并没有真正解决问题,只是“五十步笑百步”而已。

“王如知此,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解读:孟子通过前面的对话和比喻,告诉梁惠王,要想真正治理好国家,不能只采取一些表面措施,而应该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否则,人民数量是很难增加的。

孟子在文章中强调了“以民为本”的思想。

他认为,一个国家的繁荣昌盛,离不开人民的安居乐业和幸福生活。

因此,作为国君,应该以人民的利益为重,采取各种措施保障人民的生存权、发展权和幸福权。

这种思想在当今社会依然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提醒我们政府应该始终把人民的利益放在首位,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

孟子强调了“仁政”的重要性。

他认为,作为国君,应该以仁爱之心对待人民,给予他们关爱和照顾,而不是过度剥削和压迫。

寡人之于国也读后感

寡人之于国也读后感

寡人之于国也读后感《以寡人之于国也》是中国古代著名思想家荀子的代表作之一,全篇共有二十四篇,以寡人之于国也是其中的一篇。

荀子在这篇文章中,通过对寡人之于国的比喻,阐述了君主与臣民之间的关系,以及君主应该如何治理国家的思想。

在这篇文章中,荀子首先提出了一个比喻,将君主比作是天空中的星辰,而臣民则是大地上的草木。

他认为,君主就像星辰一样,应该照亮整个国家,为臣民提供光明和指引。

而臣民则应该像草木一样,顺应天命,依附于君主,从而实现国家的和谐与稳定。

荀子在文章中还提出了君主应该如何治理国家的思想。

他认为,君主应该以仁义为本,以礼法为纲,以德治国。

只有君主具备高尚的品德和道德修养,才能得到臣民的拥护和信任,从而实现国家的长治久安。

通过对寡人之于国也的阐述,荀子深刻地揭示了君主与臣民之间的关系,以及君主应该如何治理国家的思想。

他认为,君主应该以仁义为本,以礼法为纲,以德治国,从而实现国家的长治久安。

这些思想不仅在当时对中国古代政治思想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也对后世的政治学和伦理学产生了重要的启发。

在当今社会,虽然我们已经进入了现代化的社会,但是荀子的思想依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在现代社会,君主与臣民的关系依然存在,虽然君主已经变成了政府和领导者,而臣民则变成了公民和民众,但是他们之间的关系依然是相互依存、相互影响的关系。

君主(政府)应该以仁义为本,以礼法为纲,以德治国,从而实现国家的长治久安。

而臣民(公民)则应该顺应国家的法律和制度,积极参与国家的建设和发展,共同为国家的繁荣和稳定而努力。

总之,《以寡人之于国也》是一篇具有深刻思想的文章,荀子在其中阐述了君主与臣民之间的关系,以及君主应该如何治理国家的思想。

他的思想不仅在当时对中国古代政治思想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也对后世的政治学和伦理学产生了重要的启发。

在当今社会,荀子的思想依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我们应该认真学习和借鉴他的思想,为国家的繁荣和稳定做出自己的贡献。

孟子的读后感

孟子的读后感

孟子的读后感关于孟子的读后感(精选52篇)读完一本名著以后,相信大家都有很多值得分享的东西,这时就有必须要写一篇读后感了!怎样写读后感才能避免写成“流水账”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关于孟子的读后感,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孟子的读后感篇1孟子能说会道,轻易地让王们陷入它设下的圈套。

齐宣王喜欢音乐,孟子就说齐国可以治理好了。

但他这样说是有条件的,就是要与民同乐。

我以为孟子的这个与民同乐只不过是和统治阶级说说而已,怎么能够真正的实现呢?即使实现也只是短暂的,这就要看统治阶级的心情了。

如果他们乐意,老百姓便可以得到一些好处,如果他们不乐意,老百姓便一点好处也得不到。

虽然孟子的与民同乐思想有一定的进步意义,但其真正的意义就是他所提倡的“仁政”即“王道”,说白了就是专制。

更让人气愤的是像孟子这样的大人物,有时居然把天下的治乱兴衰说成是上天的意志决定的。

他说:“我之不遇鲁侯,天也。

”他的这种“上天意志”不知毒害了多少世世代代的中国人,即使现在有些人还把自己的命运说成是天意。

我认为在专制社会里,个人的命运掌握在专制的社会体系当中,小人当道,君子悲矣。

孟子的读后感篇2读了孟子的《孟子》,我深深的被他博学而又仁爱的伟大胸襟所折服。

以前就知道我们的古人很厉害,但是他却又出乎我的意料之外,比我所想的还要高出很多。

现在让我来谈谈读了《孟子》之后的感想吧,主要是关于国家发展这一问题的。

也希望你可以从孟子身上学到i 一些于你有益的知识和精神。

一直很喜欢孟子的一段话:“人不得,则非其上矣。

不得而非其上者,非也;为民上而不与民同乐者,亦非也。

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

乐以天下,忧以天下,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它的大概意思是说,因为老百姓快乐而感到快乐的(统治者),老百姓也会因为他的快乐而感到快乐;因为老百姓的忧愁而感到忧愁的(统治者),老百姓也会因为他的忧愁而忧愁。

因为天下人的快乐而快乐,也因为天下人的忧虑而忧虑,如果能做到这样却不能称王天下的(统治者),从来就没有出现过。

高中高二语文上册《寡人之于国也》教案及反思

高中高二语文上册《寡人之于国也》教案及反思

高中高二语文上册《寡人之于国也》教案及反思《寡人之于国也》课文原文梁惠王曰:“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

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移其粟于河内;河东凶亦然。

察邻国之政,无如寡人之用心者。

邻国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孟子对曰:“王好战,请以战喻。

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yè)兵而走。

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

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曰:“不可!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

”曰:“王如知此,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不违农时,谷不可胜(shēng)食也;数(cù)罟(gǔ)不入洿(wū)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

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是使民养生丧(sāng)死无憾也。

养生丧(sāng)死无憾,王道之始也。

“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yì)帛矣。

鸡豚狗彘(zhì)之畜(x ù)(牲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

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xiáng)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wàng)者,未之有也。

“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涂有饿莩(piǎo)而不知发,人死,则曰:‘非我也,岁也。

’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

’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

”《寡人之于国也》语文教案教学目的一、了解孟子的仁政思想。

二、理解文言常用词语和句式。

三、通过朗读体会孟子长于雄辩的语言特色。

教学设想一、层层分析,指导背诵。

二、以读代讲。

三、课时安排:三课时教学步骤第一课时一、导人孟子是继孔子之后的儒学大师,我们经常“孔孟”并称,初中时,我们学习过《〈孟子〉二章》。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生于忧患,死于安乐》,都是劝说君王施仁政。

我们今天学习的《寡人之于国也》也体现了孟子的这一主张,并且文中还阐述了他“仁政”的具体内容。

《寡人之于国也》的传统文化思考

《寡人之于国也》的传统文化思考

《寡人之于国也》的传统文化思考《寡人之于国也》是一种传统文化思考,源自于中国古代君主理念,体现了君臣关系、民族责任、国家发展等方面的理念。

在这种思考中,君主被视为天地间的统治者,执掌国家大权,责任重大,需要以天下为己任,推动国家繁荣稳定,保障人民幸福安康。

首先,《寡人之于国也》强调君主对国家的责任担当。

在中国古代,君主被视为天授的神圣之人,身为国家的最高统治者,执掌一切国家大权。

因此,君主需要以天下为己任,将国家的发展和民众的幸福置于首位,不断努力为国家的繁荣稳定和人民的福祉而努力奋斗。

只有具备这种责任担当的君主,才能推动国家的发展,实现国家的长治久安。

其次,《寡人之于国也》强调了君臣关系的重要性。

在中国古代,君臣之间的关系被视为天人之间的关系,君主被视为天之子,臣子则是天子的助手。

君臣之间需要相互尊重、相互信任、相互合作,共同推动国家的繁荣稳定。

君主需倾听臣子的建议,臣子需忠诚效力君主,共同承担起维护国家和民众利益的责任。

只有君臣之间能够团结一致,才能共同实现国家的长治久安。

另外,《寡人之于国也》强调了国家的发展与民族责任。

国家的发展离不开国家的民族责任,君主需要关心民众的生活,推动国家的经济发展,提高民众的生活水平。

君主需要致力于民族振兴,保护国家的疆土主权,维护国家的尊严荣耀。

只有呵护好自己的国土和民族,才能实现国家的长治久安。

总之,《寡人之于国也》是一种传统文化思考,体现了君主对国家的责任担当、君臣关系的重要性以及国家的发展与民族责任等方面的理念。

这种思考在中国古代曾经有着广泛的影响,激励着君主们不断努力为国家和人民谋福利。

如今,虽然社会形势发生了变化,但是这种传统文化思考依然值得我们去借鉴和传承,弘扬“以天下为己任,推动国家繁荣稳定,保障人民幸福安康”的理念,共同努力为建设美好家园而奋斗。

《寡人之于国也》读后感

《寡人之于国也》读后感

《寡人之于国也》读后感读完《寡人之于国也》,我被孟子的治国思想和雄辩之术深深折服,在两千多年前孟子就提出了“行王道,施仁政”,他的这种民本思想对后世影响极深。

《寡人之于国也》文中梁惠王自诩“尽心焉耳”却并未换来“民之加多”,孟子便巧妙的运用引君入彀的方式将梁惠王辩驳得哑口无言,他顺势提出“仁政”的主张,即发展农林牧渔生产而使百姓丰衣足食,并在此基础上兴办教育等具体措施和要求,强调只有通过解决民生问题而取得人民拥戴,才能称王于天下。

孟子的主张正是朴素的唯物主义,首先要恒产,有了恒产,人民就有了充足的物质基础,其次再兴教育,丰富人民的精神,最终让百姓过上物质和精神富足的生活。

仔细一看,这也正是我国坚持走社会主义路线的基本纲要,从实现温饱到接近小康,始终以人民的利益为核心,将民生问题放在第一位,并做了很多切实措施,如取消农业税,建立最低生活保障,推进农村医疗改革,义务教育的“两免一补”等等,给老百姓带来了看得见摸得着的福祉。

然而虽说我国在经济建设方面有了很大的发展,但在发展经济的同时,出现了过度开采资源和废弃物污染而造成生态环境破坏的问题,并未做到孟子所提倡的“数罟不入洿池”、“斧斤以时入山林”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现在的环境问题不容小觑,国家必须从提高全民的环保意识和可持续发展意识着手,严重杜绝“先污染后治理”;虽说我国实现了“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在民生问题上面有了较大的改善,但近年来房价的走势一发不可收拾,让刚需的购买者望而却步,在古时“求田问舍,怕应羞见”,而如今一套房子就足以让我们掏空父辈的所有积蓄甚至还要负债,住房俨然成为了一大难题,衣食住行本是老百姓的基本需求,住房问题必须尽早解决。

当然,治大国如烹小鲜,解决这些问题还要循序渐进,国家已开始着手环境治理制度和房产税政策,希望政策能早日落实。

在兵荒马乱的战国时期,孟子的民本思想未受到封建君王的推崇,而在两千年后的今天得到了继承和发展,如今国富民强,政通人和,虽然有些方面尚有瑕疵,但国家也在努力改善,孟子的“仁政”终于得以实施,若他能知道,一定很欣慰吧。

高中语文读本寡人之于国也读后感

高中语文读本寡人之于国也读后感

高中语文读本寡人之于国也读后感《寡人之于国也》是《孟子·梁惠王上》中的一章,是表现孟子“仁政”思想的文章之一,高中语文必修三课本的一篇,下面是店铺给大家带来的高中语文读本寡人之于国也读后感,希望对你有帮助。

高中语文寡人之于国也读后感篇1看罢《寡人之于国也》,眼前立时出现台湾漫画家蔡志忠所作的漫画本《孟子》中的一幅画:孟子苦口婆心地推销“仁”的学说,尊贵的君王呢?却倚在王座上酣然入梦。

这实在是对儒家学说在战国时期尴尬处境的绝妙反映,虽然有点夸张。

孟子从来就是以善以言辞动人闻名的。

他的演说,往往能抓住谈话对力最关心的问题“诱敌深入”,使对方进入自己的思维轨道,再加以明白易懂的比喻,达到使对方心悦诚服的目的。

这不,梁惠王在孟子的语言攻势下,很久都不能发一言,显然被说服了。

尽管学者(也就是某“子”)在与国君的谈论中屡屡征服对方,但事实上为国君们所乐于采用也就法家一路。

每一个有头脑的国君,都明白这样一个事实:或许学者的论调高明得很,甚至让自己有醒酗灌顶的感觉,但冷静下来好好考虑,却不可全信那些歪理邪说,否则国家要倒大霉。

“仁政”,这是一个美妙的字眼儿,可是兼并战争不相信美妙。

施行“仁政”所需要的时间太长,没等你发展得强大,邻国或大国的军队早已杀过来。

这样也就不难理解国君们面对学者的劝说为何如此“不开窍”了。

而学者自己又何尝不想看到天下在“本门学说”的指导下“臻于大治”呢?问题是学者自己弹精竭虑经营的学说大都带有乌托邦色彩。

道家那种“小国寡民”式的理想就不用说了,墨家的“兼爱”、“非攻”,大有基督徒泛爱思想与和平主义相结合的怠味,.吓惜当时的国君能对自己的子民“泛爱”已经很不错了。

总之“仁政”行不通。

至于名家、农家、阴阳家……更难成大器也惟有法家,在那兵荒马乱、战火连年的时代,能够适应兼并战争的需要,正所谓“乱世用重典”。

儒家学者在各国碰壁不断,倒不见得是儒家学说差劲儿(后来儒家学说成为中国几千年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就证明了它旺盛的生命力),而是不合时宜。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寡人之于国也》读后感
读完《寡人之于国也》一文,我感触良多。

尤其是对于“五十步笑百步”更是有了自己更深一次的理解,结合当今社会,我有
所感悟。

不知是否有人也跟我一样曾经怀疑过:“付出跟收获成正比”这句话,因为也有一句“付出不一定得到回报”这样的经典句子,但现在的我更倾向于前一句
很简单的例子,就拿赚钱来说,一部分人在同一时间内会比
另一部分人赚的多,甚至是多很多,赚的少的那部分人也许会抱怨,也许会嫉妒,也许会羡慕,
但我们所没有看到的是比我们赚的多的那部分人肯定比我们
付出的“辛苦”要多,也许是身体上的,也许是心理上的,往往
处在相近或一个级别上的人就会因为某些利益上或是某种心态不
自然的产生了扭曲了的心理,这也许是社会复杂一面的部分原因吧。

人潜意识里都渴望被别人重视,但只是有时个人的期望值过高,而当别人没有达到你所希望的期望值时,也就会很自然的产
生了所谓的失落感。

有些人喜欢隐藏自己,有些人喜欢锋芒毕露,永远隐藏的也好,锋芒毕露的也罢,只是还有一种伪装善良的
“智人”,你又奈何的了呢?
大千世界无奇不有,改变不了就适应它,处人胜过傻做人,
正如古话“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所以我们不要去
做那些五十步的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