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新闻传播法规的基础知识

合集下载

01 新闻传播法规的基础知识ppt课件

01 新闻传播法规的基础知识ppt课件
7
具体而言主要有以下四种: 1、宪法 2、法律 3、行政法规 4、行政规章
8
三、新闻传播法制
1、 新闻传播法制:是掌握着国家政权的社会集团 将本集团的意志以国家意志的形式出现、通过国家机 关制定的调节新闻传播活动中各种关系的法律与制度 的总和。
2、 新闻传播法制的类型: (1)以立法形式制定有关新闻传播活动的法律规范
新闻传播法概论
1
一、新闻传播法规
新闻传播法一词,通常有狭义的和广义的两种解释。 狭义:是指拥有立法权的国家机关依照立法程序制 定的以“新闻法”为名称的专门性的法律。 广义:指现有法律体系中所有适用于新闻传播活 动的法律文件条款。包括《宪法》的有关规定、有关 法律、有关行政法规与规章等各种法律规范性文件。
依据其违反的法律的不同,可以 分为新闻传播刑事违法行为和新闻传 播民事违法行为两大类。
21
新闻传播刑事违法行为,又称新闻传播犯罪行为,是指新闻传播媒 介及其从业人员在新闻传播活动中触犯刑事法律规范、严重危害社会的 行为。
认定刑事违法行为的基本依据是现行《刑法》第13条: “一切危害国家主权、领土完整和安全,分裂国家、颠覆人民民主 专政的政权和推翻社会主义制度,破坏社会秩序和经济秩序,侵犯 国有财产或者劳动群众集体所有的财产,侵犯公民私人所有的财产, 侵犯公民的人身权利、民主权利和其他权利,以及其他危害社会的 行为,依照法律应当受到刑罚处罚的,都是犯罪,但是情节显著轻 微危害不大的,不认为是犯罪。”
2
(2)有关新闻传播法衍 生的一个问题:
要不要一部由国家制定 的、调整与规范新闻传播活 动的专门法律?即:要不要 制定一部《中华人民共和国 新闻法》?
3
主张一:保障新闻自由权 利、规定新闻从业人员的 权利与义务。 反问:谁的权利?

新闻传播法规的基础知识

新闻传播法规的基础知识
➢ 我国《宪法》规定:
➢ “国家发展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 义服务的文学艺术事业、新闻广播 电视事业、出版发行事业、图书馆 博物馆文化馆和其他文化事业,开 展群众性的文化活动。”(第22条 )
精品课件
国家对新闻传播事业实行行政管理
《出版管理条例》规定: “国务院出版行政部门负责全国的出版活动的监督管理
精品课件
新闻传播刑事违法行为,又称新闻传播犯罪行为,是指新闻传播媒 介及其从业人员在新闻传播活动中触犯刑事法律规范、严重危害社会的 行为。
认定刑事违法行为的基本依据是现行《刑法》第13条: “一切危害国家主权、领土完整和安全,分裂国家、颠覆人民民主 专政的政权和推翻社会主义制度,破坏社会秩序和经济秩序,侵犯 国有财产或者劳动群众集体所有的财产,侵犯公民私人所有的财产
工作。国务院其他有关部门按照国务院规定的职责分工, 负责有关的出版活动的监督管理工作。”“县级以上地方 各级人民政府负责出版管理的行政部门(以下简称出版行 政部门)负责本行政区域内出版活动的监督管理工作。县 级以上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其他有关部门在各自的职责范围 内,负责有关的出版活动的监督管理工作。” (第6条)
精品课件
(2)有关新闻传播法 衍生的一个问题:
要不要一部由国家 制定的、调整与规范新闻传 播活动的专门法律?即:要 不要制定一部《中华人民共 和国新闻法》?
精品课件
主张一:保障新闻自由权 利、规定新闻从业人员的 权利与义务。 反问:谁的权利?
精品课件
主张二:规定新闻媒体应 该报道什么、不该报道什 么。 反问:如何规定?怎样与 现有法规协调?
新闻传播法律关系的主体有以下几类:新闻 传位;社会播媒体;新闻传播从业人员;政府、 企事业单团体;公民或自然人。

新闻规范法律知识点总结

新闻规范法律知识点总结

新闻规范法律知识点总结一、新闻报道的真实性与客观性新闻报道的真实性和客观性是新闻行业的基本要求。

新闻报道应基于事实,不得捏造、歪曲事实,以免误导公众和侵害他人权益。

新闻采编人员应尽力搜集并核实信息的可靠性,排除个人主观偏见和利益驱动,确保新闻报道的客观性。

二、隐私权与新闻报道的平衡新闻报道的新闻价值与个人隐私权之间存在一定的张力。

新闻媒体在报道时应遵守相关法律法规,尊重个人隐私权。

在涉及隐私的报道中,应审慎权衡公众知情权和个人的隐私权,确保不造成不必要的伤害。

三、名誉权与新闻报道的界限新闻报道在揭示真相、舆论监督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但也存在过度报道和侵犯他人名誉权的风险。

名誉权是每个个体的合法权益,新闻媒体在报道中应避免对他人进行恶意抹黑、诽谤等行为,慎重使用言辞和表述,确保新闻报道在维护公众利益的同时不侵犯他人的名誉权。

四、著作权与新闻报道的合理使用新闻报道中常常会引用他人的作品,如文字、图片、音频等。

在这种情况下,新闻媒体应尊重著作权,依法进行合理使用。

借用他人作品时应注明出处或征得授权,避免侵犯著作权。

五、新闻报道中的道德准则新闻报道不仅要遵守法律法规,还应该遵循媒体行业自律的道德准则。

新闻媒体应该坚持真实、客观、公正、平衡的原则,不偏袒任何一方,不抹黑、攻击他人。

同时,在采访报道中应尊重个体的人格尊严,不得进行暴力、恐吓、侮辱等行为。

六、网络新闻与虚假信息的防范互联网的发展给新闻传播带来了便利,但也给虚假信息的传播提供了渠道。

新闻媒体在网络时代应加强自律,严格按照新闻报道的职业准则进行信息搜集、核实和发布,杜绝虚假信息的传播。

同时,公众也应提高辨别虚假信息的能力,保持客观理性的判断。

七、新闻报道与社会责任作为第四权力,新闻媒体担负着社会监督和公共利益的责任。

新闻报道应多关注社会问题,促进社会进步和改善。

在报道中,应注重平衡报道的对象,尊重各方合法权益,努力实现社会公平正义。

综上所述,新闻规范涉及到真实性、客观性、隐私权、名誉权、著作权、道德准则、网络虚假信息和社会责任等多个方面。

01 新闻传播法规的基础知识

01 新闻传播法规的基础知识
新闻传播法概论
一、新闻传播法规
新闻传播法一词,通常有狭义的和广义的两种解释。 狭义:是指拥有立法权的国家机关依照立法程序制 定的以“新闻法”为名称的专门性的法律。 广义:指现有法律体系中所有适用于新闻传播活 动的法律文件条款。包括《宪法》的有关规定、有关 法律、有关行政法规与规章等各种法律规范性文件。


由此可见,在我国,《宪法》确立的言论 出版自由,有两层内涵: 1、公民享有言论出版自由权利 2、言论出版自由权力不可滥用
3、新闻传播违法行为的界定
新闻传播违法行为,是指新闻传 播媒介及其从业人员在主观过错的支 配下实施的违反法律规范要求和法定 行为模式的危害社会的行为。
依据其违反的法律的不同,可以 分为新闻传播刑事违法行为和新闻传 播民事违法行为两大类。
四、新闻传播法律关系
1、新闻传播法律关系的界定 新闻传播法律关系,是指新闻传播法律规范所确认和 调整的在新闻传播活动过程中参与者各方所形成的权 利与义务关系。
2、新闻传播法律关系的主体与客体
(1)新闻传播法律关系的主体,是指在新闻传播 活动中享有权利和承担义务的人或组织。它必须具 备新闻传播法律关系的主体资格,即具备能够享有 参加新闻传播活动的权利和承担新闻传播活动义务 的资格。 新闻传播法律关系的主体有以下几类:新闻 传位;社会播媒体;新闻传播从业人员;政府、 企事业单团体;公民或自然人。
(2)“两个服务”方向的原则: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 义服务的方向 《宪法》规定:“国家发展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 务的文学艺术事业、新闻广播电视事业、出版发行事业、 图书馆博物馆文化馆和其他文化事业,开展群众性的文化 活动。”(第二十二条)
(3)国家发展与行政管理的原则

国家发展新闻传播事业

新闻传播学新闻伦理与法律知识点总结

新闻传播学新闻伦理与法律知识点总结

新闻传播学新闻伦理与法律知识点总结在当今信息爆炸的时代,新闻传播学作为一门研究新闻传播活动及其规律的学科,其中新闻伦理与法律的知识显得尤为重要。

它们不仅规范着新闻工作者的行为,也保障着公众的知情权和社会的公共利益。

接下来,让我们系统地梳理一下这方面的重要知识点。

一、新闻伦理的内涵与基本原则新闻伦理,简单来说,就是新闻工作者在新闻传播活动中应当遵循的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

它主要包括以下几个基本原则:1、真实原则真实是新闻的生命。

新闻工作者必须以客观、准确的态度报道事实,不得虚构、夸大或隐瞒关键信息。

任何违背真实原则的新闻报道都可能误导公众,损害新闻媒体的公信力。

2、公正原则新闻报道应秉持公正、平等的态度,不偏袒任何一方。

在涉及争议性事件时,要给予各方平等的发声机会,避免主观偏见和歧视。

3、客观原则新闻工作者要尽可能地排除个人情感、利益和偏见的影响,以中立的视角呈现事实。

这并不意味着完全没有主观判断,但主观判断应建立在充分的事实基础之上。

4、公共利益原则新闻传播应当以维护社会公共利益为出发点和落脚点。

新闻报道不仅要满足公众的知情权,还要有助于促进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5、尊重隐私原则在获取和报道新闻时,要尊重个人的隐私权。

除非涉及公共利益或当事人自愿公开,否则不得擅自披露他人的私人信息。

二、新闻伦理失范的表现及原因尽管新闻伦理有明确的原则,但在实际工作中,仍存在诸多失范现象,如:1、虚假新闻为了吸引眼球、增加点击率,一些新闻工作者编造或歪曲事实,制造虚假新闻。

这种行为严重损害了公众的信任,破坏了新闻行业的声誉。

2、有偿新闻接受贿赂或其他利益,为特定个人或组织进行宣传报道,违背了新闻的公正性和独立性。

3、低俗新闻过度追求娱乐化,报道低俗、庸俗的内容,降低了新闻的品质和社会价值。

4、侵犯隐私未经授权擅自公开他人的隐私信息,给当事人带来困扰和伤害。

造成新闻伦理失范的原因是多方面的:1、商业利益的驱动在市场经济环境下,部分媒体为了追求经济利益,不惜牺牲新闻伦理。

新闻传播法规的基础知识共36页

新闻传播法规的基础知识共36页
新闻传播法规的基础知识
31、园日涉以成趣,门虽设而常关。 32、鼓腹无所思。朝起暮归眠。 33、倾壶绝余沥,窥灶不见烟。
34、春秋满四泽,夏云多奇峰,秋月 扬明辉 ,冬岭 秀孤松 。 35、丈夫志四海,我愿不知老。
61、奢侈是舒适的,否则就不是奢侈 。——CocoCha nel 62、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壮而好学 ,如日 中之光 ;志而 好学, 如炳烛 之光。 ——刘 向 63、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孔 丘 64、人生就是学校。在那里,与其说好 的教师 是幸福 ,不如 说好的 教师是 不幸。 ——海 贝尔 65、接受挑战,就可以享受胜利的喜悦 。——杰纳勒 尔·乔治·S·巴顿
பைடு நூலகம்
谢谢!

新闻传播法规的基础知识

新闻传播法规的基础知识
n 相对稳定性。它是规范化的社会形式,反映一定历史时期生产力发展和社会 状况,具有相对稳定和长期有效的特点。
n 阶级性。它是统治阶级意志的制度化、法律化,是统治阶级的经济制度、政 治制度、文化制度以及其他社会制度的法律化。
PPT文档演模板
新闻传播法规的基础知识
•§1 法的基本概念与我国现行法律制度概 说
B、法在政策体系中具有重要地位
n 首先,法是成熟、稳定的政策。
n 某一政策出台,最初不会采用法的形式,一般要在这一政策趋于成熟后,才会采 用法的形式。而采用法的形式的政策,则比采用其他形式的政策,具有更大的稳 定性,比较固定。
n 其次,法是以国家强制力为保证的政策。
n 法是国家意志的体现,是由国家创制的、并由国家强制保证实施的、普遍适用的 规范体系。
PPT文档演模板
新闻传播法规的基础知识
•§1 法的基本概念与我国现行法律制度概 说
§1-1 法的基本概念
(2)法制与法治
D、法治理念的提出
20世纪90年代后,我国普遍认同西方法治理念,在加强社会主义法制的同时, 也提出了实行社会主义法治的治国思想。
1999年3月15日第九届全国人大第二次会议通过并公布施行的《宪法修正案》 第十三条规定:
新闻传播法规的基础知 识
PPT文档演模板
2020/11/15
新闻传播法规的基础知识
•§1 法的基本概念与我国现行法律制度概说
§1-1 法的基本概念
•(1)法是什么? •(2)法制与法治 •(3)法与政策的关系

PPT文档演模板
新闻传播法规的基础知识
§1 法的基本概念与我国现行法律制度概说
§1-1 法的基本概念
(1)法是什么?

新闻传播政策与法规复习资料

新闻传播政策与法规复习资料

传播政策与法规复习资料导论一、法的理解与特征(名词解释)理解:法是由国家创制的、并由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的、普遍适用的行为规范体系。

法体现了统治阶级的意志,是确认、保护和发展有利于统治阶级的社会关系和社会秩序的工具。

特征:1.法是行为规范。

2.法是由国家创制的行为规范。

3.法是以国家强制力保障实施的行为规范。

4.法是具有普遍性的行为规范。

二、法的主要内容(权力与义务的关系)法的主要内容就是规定权利和义务关系。

任何法律都是以调整一定的社会关系为对象的,法律在调整人们行为过程中形成的权利和义务关系,称为法律关系。

新闻传播的法律关系最主要的客体就是新闻传播行为,其次是传播的信息和作品等精神产品。

“没有无义务的权利,也没有无权利的义务”,这句话揭示了权利和义务关系对立统一的关系,包含了两层含义:1.任何权利主体在享有某一权利的时候,必须同时承担一定的义务。

2.任何权利主体的法定权利,对它在法律关系上对应的主体来说,就是法定义务。

还有些权利,所要求的义务承担者并不是某一人或某一范围的确定的人,而是一切人,这称为绝对权,又称对世权。

三、我国社会主义法制的基本原则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四、我国执行、适用法律的基本原则1.以事实为根据,以法律为准绳2.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3.司法机关依法独立行使职权4.行政机关依法行政5.实事求是,有错必究五、我国新闻传播法的渊源1.宪法2.法律3.行政法规4.地方性法规、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5.规章,包括部门规章和地方政府规章6.香港、澳门回归祖国建立特别行政区以后,根据基本法规定,当地大多数法律继续有效,特区立法机构还根据形势的发展制定新的法规,这些法规中涉及新闻传播的内容也属于我国新闻传播法的一部分。

7.我国同外国缔结或参与的国际条约中与新闻传播活动有关的内容,也属于我国的新闻传播法源。

我国社会主义的新闻传播法制不同于资本主义国家的新闻传播法制。

六、新闻传播活动的法律规范和其他行为规范的联系与区别1.新闻传播法与共产党的政策由于我国新闻事业还处于改革的探索之中,新闻传播立法还不完善,因此规范新闻传播活动还需要政策作为有力的补充。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 法的基本概念与我国现行法律制度概说
§1-2 我国现行法律制度概说
(2)立法制度
民族自治地方立法



民族自治地方立法,指民族自治地方的自治机关、依法制定和变动效力可以及于本 民族自治地方的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的活动的总称。 民族自治地方的立法权,主要有:制定和变动地方性法规的权力,由自治区、自治 区政府所在地的市的人大及其常委会行使;制定和变动地方政府规章的权力,由自 治区、自治区政府所在地的市的政府行使;制定和变动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的权力, 由自治区、自治州、自治县的人大行使;有一定程度的立法监督权:有一定程度的 授权立法权。 但是,民族自治地方的立法权,从民族自治的角度看,主要是制定和变动自治条例 和单行条例的权力。
(2)法制与法治
B、法制的基本特征




根本性。它与政治制度、文化制度、军事制度等属于同一系列,是上层建筑 制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体现社会的根本性质和特征,决定着国家的命运, 影响每一个人的思想和行为。 普遍性。法律制度存在于一切国家之中,同时贯穿于社会的各个方面,在国 家权力所涉及的范围内普遍有效,如有违反,就会受到法律制裁。 相对稳定性。它是规范化的社会形式,反映一定历史时期生产力发展和社会 状况,具有相对稳定和长期有效的特点。 阶级性。它是统治阶级意志的制度化、法律化,是统治阶级的经济制度、政 治制度、文化制度以及其他社会制度的法律化。
§1 法的基本概念与我国现行法律制度概说
§1-2 我国现行法律制度概说
(2)立法制度

立法是由特定主体,依据一定职权和程序,运用一定技术,制定、认可和变动法这 种特定社会规范的活动。 立法制度是立法活动、立法过程所须遵循的各种实体性准则的总称,是国家法制的 重要组成部分。立法制度是国家法律制度整体中前提性、基础性的组成部分。 在中国,现行的立法制度,是中央统一领导和一定程度分权的,多级并存、多类结 合的立法权限划分体制。
A、 法制是法的规范化、制度化


法制,是指掌握政权的社会集团或执政者按照自己的意志、通过国 家政权建立起来的、用以维护其社会关系和社会秩序的法律和制度。 法制,随着国家的产生而产生。有国家即有法制,历史上各种不同 类型的国家都有自己的法制。
§1 法的基本概念与我国现行法律制度概说
§1-1 法的基本概念



人治是指依靠执政者个人的贤明治理国家的主张。
§1 法的基本概念与我国现行法律制度概说
§1-1 法的基本概念
(2)法制与法治
D、法治理念的提出
20世纪90年代后,我国普遍认同西方法治理念,在加强社会主义法制的同时, 也提出了实行社会主义法治的治国思想。 1999年3月15日第九届全国人大第二次会议通过并公布施行的《宪法修正案》 第十三条规定:
§1 法的基本概念与我国现行法律制度概说
§1-1 法的基本概念
(2)法制与法治
C、法治是一种治国理念

法治是治理国家的一种政治思想(理念)。 法治,就是依法治国,主张严格依照法律治理国家。现代社会的特性,就是法治两个 字。现代社会往往被称为法治社会。 作为一种治国思想和治国方式,与“人治”相对立。



§1 法的基本概念与我国现行法律制度概说
§1-2 我国现行法律制度概说
(2)立法制度

地方立法



一般地方立法 民族自治地方立法 经济特区立法 特别行政区立法
§1 法的基本概念与我国现行法律制度概说
§1-2 我国现行法律制度概说
(2)立法制度
一般地方立法




在中国,地方立法目前由一般地方立法、民族自治地方立法、经济特区立法和特别行政区立法四 个方面构成。 一般地方立法,是一般地方的有关国家政权机关,依法制定和变动效力可以及于本地范围的规范 性法律文件活动的总称。 一般地方立法,由省、自治区、直辖市、较大的市(省、自治区政府所在地的市、经济特区所在 地的市、经国务院批准的较大的市)的法定国家权力机关及其常设机关的立法和相应地方的政府 立法所构成。 一般地方立法权,主要有制定与变动地方性法规或地方政府规章、根据授权立法、一定的立法监 督权等。
§1 法的基本概念与我国现行法律制度概说
§1-2 我国现行法律制度概说
(2)立法制度
国务院立法 国务院立法,是中国最高国家行政机关即中央政府、依法制定和变动行政 法规并参与国家立法活动以及从事其他立法活动的总称。 国务院立法,具有从属性与主导性相统一、范围广、任务重以及多样性、 先行性和受制性等特征。 国务院的立法权,主要有:制定和变动行政法规;向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 提出法律案、根据授权立法、在一定范围的立法监督等。
§1 法的基本概念与我国现行法律制度概说
§1-1 法的基本概念
(1)法是什么?
就其本质而言,法是一种具有强制性的社会控制手段,是人类社会用来指导、 约束社会上各种个体与群体的一套行为规范。 社会控制的三大基本功能:


确立标准
规范行为 制止冲突 法、法律与法规的区分
§1 法的基本概念与我国现行法律制度概说

政策是指政党或国家为实现一定历史时期的路线、方针和任务而规定的行为 准则,即关于行动方向和原则的指导性、规范性的规定。政策是一切实际行 动的出发点,并且表现于行动的过程和归宿。 政策有多种表现形式:


政党或国家各类权力及其执行机关作出的决定、决议、指示和批示; 政党或国家各类权力及其执行机关制定的规章制度; 国家立法机关制定的法律规范,简称法或法规。
§1-1 法的基本概念
(1)法是什么?
法的基本内涵(马克思主义的观点)

法是由社会物质生活条件决定的。 法是掌国家意志的体现。 法是由国家制定或认可的。 法是由国家的强制力来保证实施的。 法以权利和义务为主要内容。
§1 法的基本概念与我国现行法律制度概说 §1-1 法的基本概念
(2)法制与法治
第一章 新闻传播法规的基础知识
§1 第一节 法的基本概念与我国现行法律制度概说
§1-1 法的基本概念 §1-2 我国现行法律制度概说
§2 第二节 新闻传播法规与新闻传播法制
§2-1 新闻传播法规、法制与法律关系 §2-2 我国新闻传播法制的基本原则
§1 法的基本概念与我国现行法律制度概说
§1-1 法的基本概念
§1-2 我国现行法律制度概说
(1)宪法制度
A、国家的根本制度

中华人民共和国是中国共产党执政的、实行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 中华人民共和国实行依法治国原则、民主集中制和民族区域自治制。


§1 法的基本概念与我国现行法律制度概说
§1-2 我国现行法律制度概说
§1 法的基本概念与我国现行法律制度概说
§1-1 法的基本概念
(3)法与政策的关系
B、法在政策体系中具有重要地位

首先,法是成熟、稳定的政策。

某一政策出台,最初不会采用法的形式,一般要在这一政策趋于成熟后,才会采 用法的形式。而采用法的形式的政策,则比采用其他形式的政策,具有更大的稳 定性,比较固定。
§1 法的基本概念与我国现行法律制度概说
§1-2 我国现行法律制度概说
(2)立法制度
经济特区立法


经济特区立法,应该在性质意义上理解为,经济特区的有关国家机关、基 于全国人大或其常委会的专门授权而形成的、制定效力不超出经济特区范 围的规范性法律文件的一种地方立法。 经济特区法规根据授权对法律、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作变通规定的,在 本经济特区适用经济特区法规的规定。
《宪法》第五条增加一款:“中华人民共和国实行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 家。”并将这一款作为第5条的第1款。
§1 法的基本概念与我国现行法律制度概说
§1-1 法的基本概念
(2)法制与法治
E、法治与法制的关系

法治所表达的主要是法律运行的状态、方式、程序的过程,其关注的焦点是法律的至 上权威。

法治社会状态表明在特定的社会中法律就是最高权威,法律对公民、组织和政府 行为的有效规则,特别是对合理运用公共权力的有效制约,公民、团体和政府必 须依从公认的法律行事。
全国人大常委会,是中国最高国家权力机关的 常设机关、依法制定和变动效力可以及于 全国的规范性法律文件活动的总称。 全国人大常委会立法与全国人大立法共同构成 中国国家立法的整体,是中国中央立法的 非常重要的方面。

全国人大常委会立法,具有地位高、范围广、任务 重、经常化以及相当完整性和独立性等特征。 全国人大常委会的立法权,主要有制定和变动法律 权、解释宪法和法律权、立法监督权等。
(1)法是什么? (2)法制与法治 (3)法与政策的关系
§1 法的基本概念与我国现行法律制度概说
§1-1 法的基本概念
(1)法是什么?
“法平如水。” 英国的法院门口站立着古希腊象征法 律精神的正义女神的雕像,她左手拿 着神圣的天平Libra,象征着权衡和平 等;右手拿着宝剑,象征着裁决和力 量;眼睛被布蒙着,象征绝对的公正 无私。
§1 法的基本概念与我国现行法律制度概说
§1-2 我国现行法律制度概说
(2)立法制度

国务院部门立法
国务院部门立法,是中国最高国家行政机关所属部门、依法制定和变动行政规章以及从事其他立 法性活动的总称。 国务院部门制定的行政规章,是以政府的名义制定的,以法律、法规为根据,用以调整一定社会 关系,具有法的效力,以国家强制力作后盾的社会规范。行政规章的效力等级低于宪法、法律和 行政法规。 国务院部门规章与地方性法规之间对同一事项的规定不一致,不能确定如何适用时,由国务院提 出意见,国务院认为应当适用地方性法规的,应当决定在该地方适用地方性法规的规定;认为应 当适用部门规章的,应当提请全国人大常委会裁决;各部门规章之间、各部门规章与地方政府规 章之间具有同等效力,它们对同一事项的规定不一致时,由国务院裁决。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