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期控制
花卉的花期控制原理与技术

花期控制又称催延花期。
根据植物开花习性与生长发育规律,人为地改变花卉生长环境条件并采取某些特殊技术措施。
使之提前或者推迟开花,这种技术措施,称之为花期控制。
较自然花期提前开花的为促成栽培,较自然花期推迟开花的为抑制栽培。
花期控制可使花卉集中在同一个时候开花,以举办展览会,也能为节日或者其他需要提供定时用花,满足节日、庆典等大型活动的需求;利用花期控制技术,可以使之周年开花,完成人们的特殊需要,解决市场上的旺淡矛盾。
为了调节花卉市场的供销平衡,为了杂交育种培育出更多更美的优良花卉新品种,花期控制技术可以使不同期开花的父母本同时开花,解决杂交授粉上的矛盾,有利于育种工作。
在掌握开花规律后把一年一次开花改为一年二次或者二次以上花,缩短栽培期,可提高鲜切花产量。
因此,花期控制技术在许多方面都有研究和利用的价值。
一、花期控制的历史与发展我国花卉种质资源丰富,更有悠久的栽培历史与精湛的技艺。
人们利用各种栽培技术,使花卉在自然花期之外,按照人们的意愿,适时开放,即所谓“催百花于片刻,聚四季于一时”。
武则天调令百花在隆冬开花,牡丹违命,贬赴洛阳等,至今引为趣谈。
唐宋是我国历史上政治稳定,文化、经济发展的昌盛时期,花卉事业也随之得到发展。
当时宫廷与民间养花、插花之风盛行。
北方冬季常用暖室以火炕增温的办法使牡丹、梅花等提前于春节盛开。
明朝《帝京景物略》(1635 年)载:“草桥惟冬花支尽三季之种,杯土窖藏之,蕴火炕垣之,十月中旬,牡丹已进御矣。
”清代陈吴子在《花镜》“变花催花”一节中写有“蠹驼之技名于世,往往能发非时之花”。
该书还具体介绍了催花及延迟花期的方法:“凡欲催其早放,以硫磺水灌其根,便隔宿即开,或者用马粪水浇根亦易开。
花欲缓放,以鸡子清涂蕊上,便可迟两三日。
”清康熙年间,新城王士慎《香祖笔记》载“宋时武林马膛藏花之法:纸糊密室,凿地作坎复竹,置花其上,粪土以牛溲硫磺,在后置沸汤于坎中,候汤气熏蒸,则扇之经宿则花放。
花卉的花期控制有哪些方法

花卉的花期控制有哪些方法花卉的花期控制有哪些方法①调整播种期、扦插期调整播种和扦插的日期,可使花卉在人们指定的日期开花,以供观赏。
如唐菖蒲采用分期栽种的方法,即从3月下旬到7月每隔10天栽种一批种球,可以做到四季有花;大丽菊从扦插到开花大约需要120天左右,欲使其在国庆开花,增添节日气氛,可在6月进行扦插,并加强水、肥管理即可实现。
其余如一串红、菊花、金鱼草等花卉都可用此法调控花期。
②春化处理春化处理就是将花卉的种子、幼苗或球根经过低温阶段促成发芽、生长及花芽分化的过程。
通过这种方法我们也能调控花期。
如牡丹正常花期为谷雨前后,欲使其花期提前到春节,可在春节前2个月左右,将其放在5~7℃的低温环境中处理7天,然后移到阳光充足的地方,让其温度保持在16~20℃,进行正常管理即可;如让杜鹃不在春季开花,可将其放在2~5℃的环境中,半月浇水1次,就可将其花期延后至“五一”或秋季。
③光照处理不同花卉对光照的需求不一样,要调控花期可用控制其光照时间的长短来实现。
如一品红、蟹爪兰等短日照花卉,可采用遮光的方法,每日只让其接受8~lO小时的光照,持续2个月左右即可提前开花;菊花在花芽分化前,每天增加其光照时间在12小时以上,即可抑制花芽分化,使其延后开花;昙花是夜间开花的植株,但我们可通过昼夜颠倒的光照处理,让其在白天开花,即白天将其放在遮光的暗房,夜间用高瓦数灯照射,连续数天即可。
④温度控制调整花卉生长发育期的温度,同样可以调控花期。
如米兰、茉莉、瓜叶菊等在较高温度下能形成花芽,若要提前开花,可进行加温处理让其如期开花,丁香、梅花等在开花前放入冷室,待花蕾透色时移到8~15℃的环境中就可使其开花;若要杜鹃在春节开花,可在春节前1个半月对其加温,并保持在13~21℃,待花蕾膨大时停止加温,就能让它在春节如期开放。
⑤扣水催花即采用扣水干旱处理的方法使未进入自然休眠期的花卉进人休眠期,然后再打破休眠使之开花。
如紫荆花、白玉兰等在8月进行扣水干旱处理,待其自然产生落叶后,给予适宜的水肥条件,就能让其提前到10月开花。
【课件】-花卉学-7花期控制

教学目的、要求
1.使学生牢固掌握花期控制的概念 2.使学生掌握花期控制的方法。 3.了解花期控制的目的和意义。
教学重点 花期控制的方法。
第一节 概述
一、概念
花卉的花期控制又称为促成和抑制栽 培、催延花期、不时栽培。
它就是人为地利用各种栽培措施,使 花卉在自然花期之外,按照人们的 意志定时开放。
一、 温度处理
1.温度处理要考虑的问题 同种花卉的不同品种感温性差异; 温度处理的高低; 处理的适宜时间; 温度处理的效果; 温度处理与日照的关系。
2.温度处理
⑴ 唐菖蒲
一般3月中旬放入3—50C的冷藏库中,抑制球茎 萌芽生根,根据用花时间,按时取出栽植一 定时间可开花。通常早花品种栽植后约75d开 花。
三、光照与温度组合处理
报春花进行日照处理,促进花 芽 分 化 , 只 有 在 16—210C 时 才 有 效 。 当 温 度 降 至 100C 时 , 则长、短日照下均可分化花 芽 , 温 度 升 至 300C 时 , 不 管 日照长短均不分化花芽。
四、药剂处理
1. 赤霉素的应用
赤霉素有代替低温的作用,对需要低温春化的花 卉如紫罗兰、秋菊等有效。对紫罗兰从9月下 旬起,用浓度5000—10000mg/kg的赤霉素处理 2—3次,则可开花,但叶数比对照者少。
3.肥水管理
⑴ 施肥
适当增施磷钾肥,控制氮肥,常常对 花卉的发育起促进作用。
⑵ 控制水分
人为地控制水分,使植株休眠,再于 适当时候给予水分供应,则可解除 休眠,发芽、生长、开花。玉兰、 丁香等木本植物,用控制、促成栽培、 抑制栽培。
2.花期控制的意义是什么? 3.花期控制的理论依据是什么? 4.进行花期控制应做好哪些准备工作? 5.花期控的方法有哪些?
花卉植物花期调控方法详细介绍!花期调控的意义是什么?

花卉植物花期调控方法详细介绍!花期调控的意义是什么?花期调控是花卉栽培中的关键技术之一,它可以帮助我们在特定时间获得花朵,以满足市场需求或美化环境,那花卉植物花期调控方法详细介绍!花期调控的意义是什么?一、花卉植物花期调控方法详细介绍:1.光照的调节:光照是花期调控中最重要的因素之一。
植物对日照长度非常敏感,因此可以通过延长或缩短日照时间来调节花期。
对于需要短日照条件的植物,可以在夜晚使用黑布或人工光源延长黑暗期。
相反,对于需要长日照的植物,可以在白天使用温室或人工光源延长光照时间。
2.温度的调节:温度对花期也有显著影响。
温度可以通过控制温室或种植环境的加热或降温来调节。
降温可以用于延迟花期,而加热则有助于提前花期。
此外,不同温度条件下,可以选择合适的花卉品种,以实现所需的花期效果。
3.控制花卉植物的生长期:通过控制花卉植物的生长期,可以精确控制花期。
这可以通过限制养分供应、修剪植物或通过生长调节剂来实现。
延迟生长期可以延迟花期,而促进生长期则有助于提前花期。
4.营养分配的调节:通过控制植物的营养供应,可以影响花卉的开花时间。
一般来说,减少氮肥的供应可以促进开花,因为氮过多会刺激叶片生长而延迟花期。
同时,提供适量的磷和钾肥料有助于促进开花和花朵的质量。
5.应用植物生长调节剂:植物生长调节剂是化学物质,可以用于控制花期。
例如,一些生长调节剂可以抑制植物的生长,从而促进花芽的形成和开花。
其他生长调节剂可以用于延迟花期或提前花期,具体应用要根据花卉品种和需求来确定。
6.控制环境条件:在温室或种植环境中,可以通过控制温度、湿度和通风来影响花卉的生长和开花。
提供适宜的生长环境条件对花期调控至关重要。
7.遗传改良:在花卉育种领域,也可以通过遗传改良来获得具有特定花期特性的新品种。
通过杂交和选择,可以培育出开花时间更加稳定和可控的花卉品种。
二、花期调控的意义是什么?1.最大限度提高产量:植物的花期和果实的生长有密切的关联。
花期调控的名词解释

花期调控的名词解释花期调控是指对植物的花期进行调节和控制的一种农艺技术。
通过合理的管理和措施,可以改变植物的生长环境和发育进程,使其花期提前或推迟,以满足特定需求或实现经济价值。
花期调控在农业、园艺和观赏花卉等领域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1. 花期调控的背景和意义植物的花期是指从开始开花到花朵谢落的整个过程。
不同种类的植物有着不同的花期特点,有些花卉原本花期短暂,而有些农作物则需要在特定的季节进行花期控制。
通过花期调控,可以更好地满足市场需求,提高农作物的产量和品质,同时也有助于减少生产成本,提高经济效益。
2. 花期调控的方法和技术花期调控的方法和技术主要包括温度调节、光照控制、水分管理以及植物生长调节剂的应用等。
温度调节是通过调整植物生长环境的温度来控制花期。
例如,在低温条件下储存或处理种子,可以延缓花期的到来;而提前暴露于高温环境中,则可促进花期的提前。
光照控制是一种常用的花期调控技术。
通过合理的光照管理,可以改变植物的生长发育进程,从而控制其花期。
例如,增加光照强度和光照时间可以促进植物的开花;而减少光照时间或施加蓝光可以使花期推迟。
水分管理也是一种有效的花期调控手段。
通过控制植物的浇水量和灌溉频率,可以调节植物的生长速度和花期。
在需推迟花期的情况下,适量减少水分供应可以延长生长周期;而在需要提前花期的时候,增加水分供应则有助于加速植物的生长发育。
植物生长调节剂也可以用于花期调控。
这些化学物质可以通过叶面喷施、土壤施用或种子处理等方式应用于植物,从而改变其生长发育进程和花期。
例如,乙烯类植物生长调节剂能够提前或推迟植物的开花,起到调控花期的作用。
3. 花期调控的实际应用花期调控在农业、园艺和观赏花卉等领域都有广泛的应用。
在农业生产中,通过合理的花期调控可以实现作物的早熟或迟熟,从而扩大市场供应时间,增加农产品的附加值。
在园艺种植中,花期调控可以使花卉在指定的时期开放,以满足特定的节庆需求或市场需求。
控制植物花期的六大方法

控制植物花期的六大方法首先我看下控制花期有和作用:目前花卉的花期控制成为园艺研究的一个新的热点。
花卉生产中花期控制可以保证市场周年供应。
园林花卉花期控制可以丰富不同季节花卉种类,满足特殊节日及花展布置的用花要求,创造百花齐放的景观。
如遇重大盛会(包括重要节日),植物花期如果控制不好,那也将会不得而用,延误时机(或商机)。
因此控制植物花期有着很重要的意义。
下面我们来学习如何才能控制好植物花期,这里介绍六大方法,供参考。
一、掌握播种期和扦插期对一年生的花卉而言,可采用分期、分批播种的方法以达到廷长花期的目的。
如为使国庆开花,翠菊、千日红、百日草、万寿菊、一串红等应在7月中旬播种或扦插。
为使元旦或春节有花,金盏花、瓜叶菊、紫罗兰等花卉应于9月播种。
二、栽植时间与深度掌握好球根花卉栽植的季节,可使其在需要的日子里开花。
如国庆节要让唐菖蒲开花,宜提早两周雕刻、水养。
有的球根花卉适当浅栽可早开花,如玉栽植浅可促进生长,提早开花,栽植太深对生长不利,开花也晚。
三、摘叶和摘心有些草本花卉掌握好摘心时间,可控制花期。
如在9月10日对荷兰菊进行修剪,国庆可开花。
一串红摘心后25天开花,即9月5日摘心,国庆节有花;4月初摘心,“五一节”有花。
第二年春天开花的花卉,如白玉兰、梅花、桃花等要在国庆开花,可在8月下旬进行人工摘叶后控制水分。
待花芽形成后再加强水肥管理,使其进入旺盛生长,花芽提早成熟,国庆开花。
四、修剪和摘蕾植物的开花需要消耗许多养分,进行适度的修剪和摘蕾,可以使养分集中在花芽中,使花朵更艳更大。
如对菊花、金鱼草等进行修剪摘蕾可廷长开花期,使其在节日开花。
山茶、茉莉花和玫瑰花,花后剪去花枝,能促其再度开花。
五、施肥和遮阴处理对秋海棠、凌霄、凤尾兰、米兰、夹竹桃等花卉,如果用3%磷酸二氢钾进行根外追肥或施于根部1至2次,能促进花芽分化,提早开花。
对杜鹃花、含笑、茶花等花卉,出现花蕾时将其置于温度较低的阴凉处,可使花期推迟到“五一节”开放。
园林花卉花期控制时常见的问题及栽培措施

园林花卉花期控制时常见的问题及栽培措施园林花卉的花期控制是指通过各种措施,延长或提前花卉的开花时间,以达到延续花期、美化景观的目的。
在进行花期控制时,常会遇到一些问题,下面列举了一些常见的问题及相应的栽培措施。
1. 花期过短:有些花卉的花期较短,花朵开放后很快就凋谢了。
针对这种情况,可以选择种植开花期较长的其他花卉,或者在花期结束时进行适时修剪,刺激植物二次开花。
3. 开花时间不稳定:一些花卉的开花时间不稳定,可能因为环境因素、气候变化或管理不当而导致花期波动。
在这种情况下,可以采取调节温度和湿度、合理施肥、及时修剪、提供适宜的光照等措施,使植物生长稳定,花期得到更好的控制。
4. 花期偏早或偏晚:一些花卉可能因为品种选择不当或环境条件不适宜而导致花期过早或过晚。
在这种情况下,可以选择适合当地气候条件和土壤环境的品种,合理管理土壤水分和养分,提供适宜的温度和光照,以调整花期。
5. 不同品种的花期冲突:在进行花卉组合搭配时,有时会出现不同品种的花期重叠或冲突的情况。
为了避免这种情况,可以根据不同花卉的花期特点,选择开花时间错开的品种进行组合。
也可以通过错开种植时间、控制光照时间和温度等方式,调控花期,使其错开开花。
在进行花期控制时,还需要注意以下几点栽培措施:1. 温度控制:花卉的开花受温度影响较大,不同花卉对温度的要求不同。
一般来说,花卉在生长期需要适宜的温度,而在开花前需要较低的温度刺激。
根据不同花卉的温度要求,提供合适的温度环境,可以促进花卉的开花。
2. 施肥措施:适量的施肥可提供花卉所需的养分,促进其生长和开花。
在进行花期控制时,需要注意施肥时机和施肥量的控制。
一般来说,花卉在生长期需要充足的肥料供给,而在开花前应减少或停止施肥,以避免促进植物生长而影响花期控制。
3. 修剪管理:适时的修剪可促进花卉的分枝和新花芽的形成,并控制花期。
对于有花期冲突或过长的花卉,适时修剪可以刺激植物的二次开花,延长整体花期。
花期管理八措施

花期管理八措施1. 了解植物的花期特点花期是指植物在一年当中,花朵开放和凋谢的时间段。
不同植物的花期特点各异,了解植物花期的规律对于合理管理非常重要。
解释:植物的花期特点包括花开、花期持续时间以及花朵凋谢等环节。
了解这些特点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进行花期管理。
2. 定期修剪花木定期修剪花木是花期管理的重要措施之一。
通过修剪可以控制植物的生长方向、调整植株的形态,并促进植物的分枝和新梢的生长。
合理的修剪还能够提高植物的通风性和采光条件,有助于花木健康地开花。
解释:定期修剪可以帮助我们控制花木的形态和生长,提高花木的形态美观以及更好地管理花期。
3. 给予适当的养分提供充足的营养是保证植物正常发育和花期良好的关键。
根据植物的生长需求,合理施肥,包括有机肥和无机肥的搭配使用,可以提供植物所需的养分,促进植物的生长和开花。
解释:给予植物适当的养分可以满足植物的生长需求,促进花木正常开花,达到更好的花期管理效果。
4. 控制温度和湿度温度和湿度是影响植物花期的重要因素。
不同植物对温度和湿度有不同的要求,合理控制环境条件可以改善植物的生长状况,调控植物的花期。
解释:温度和湿度是影响花期的关键因素之一,合理调控这些环境因素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管理花期。
5. 病虫害防治病虫害会影响花木的生长和开花,对花期的管理造成不利影响。
及时发现并采取相应的防治措施,如合理使用农药、优化病虫害防控策略等,可以有效预防和控制病虫害的发生,保证花木的生长和花期的良好状态。
解释:病虫害是对花木健康和花期管理造成威胁的因素之一,合理进行病虫害防治对于保证植物的花期非常重要。
6. 控制灌溉量灌溉是花木生长和开花所需的水分补给方式,但过量的灌溉可能导致根系缺氧,增加植物发生病害和根系死亡的风险。
合理控制灌溉量,根据植物生长阶段和环境条件给予适当的水分,有助于花木的健康生长和花期管理。
解释:控制灌溉量可以帮助我们避免花木过多或过少的水分供应,促进花木的生长和开花,实现良好的花期管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花期控制花期控制第一节概述花期控制(controlling blooming season)又称花期调控、催延花期,就是通过人为地控制环境条件或采取一些特殊的栽培管理方法,满足各种花卉生长发育的需要,使花卉在自然花期之外,按照人们的意志提早开花或延迟开花。
比自然开花期提早的称为促成栽培,比自然开花期延迟的称为抑制栽培。
一、花期控制的意义在自然条件下,每种花卉的花朵开放时间,都受地理位置和季节的限制,这种花开有期的传统规律制约着花卉在园林中应用的广泛性。
随着经济的发展,科学技术的进步和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社会对花卉产品的需求日益增加,不仅要求花卉生产者增加品种、数量,提高品质,而且还对花卉的周年供应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花期控制技术就此应运而生,并已被广泛应用,在以花卉为商品的生产中,这项技术更加重要。
花期调控的意义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满足花卉的四季均衡供应,解决市场的旺淡矛盾。
2.保证节日和国际交往的特殊用花需要。
3.使父母本同时开花,解决杂交授粉的矛盾,有利于育种。
4.缩短栽培期,加速土地利用的周转率。
5.提高花卉的商品价值,增加种植者的收入。
6.增加外贸出口。
7.利于举办花展。
二、花期控制的理论基础人们对开花理论的研究已经进行了一个多世纪。
认为影响植物开花的因素包括内因和外因二个方面。
内因主要包括植物营养生长的状态、养分的积累、遗传特性、内源激素条件等。
外因主要包括植物所处的生长环境,如温度、光照、土壤条件、水分、肥料等条件。
在对植物开花理论的研究中,逐渐形成了一定的理论体系。
目前有关开花的理论主要有:春化作用学说、光周期学说、激素调控学说、碳氮比学说。
(一)春化作用学说1918年Gassner研究了低温能够促使植物开花的现象。
1935年苏联遗传学家提出春化作用的概念,指出低温诱导植物开花的过程称之为春化作用。
因为很多植物的生长发育都对温度条件提出了一定的要求,其自营养生长进入生殖生长这一质变过程中更是如此。
春化作用的现象早已普遍接受,但是目前关于春化的生理机制尚未明了。
一种观点认为,春化作用启动了植物体内决定花芽分化的基因,最终导致一系列生理生化过程的发生,从而使植物顶端分生组织的特定区域转化为花原基。
有些研究者认为,在低温诱导的过程中,植株的蛋白质、核酸等发生了变化,从而产生了特定的mRNA、rRNA,因此可以认为低温条件与植物体内的核酸代谢有着某种必然的联系。
例如在嫁接繁殖过程中,植物完成了春化效应的细胞能够通过分裂的方式将春化信息进行传递,即尚未感受春化效应的子细胞能够感受母细胞的春化效应。
另一种观点认为,在低温的诱导下,植物体内会产生所谓的“春化素”,这种物质的前体在低温条件下为中间产物,而在高温条件下,“春化素”呈钝化状态。
当在一定的温度条件下,这种中间产物便转化为稳定的物质,即“春化素”。
但时目前“春化素”尚未被提取出来进行鉴定。
根据植物感受春化作用时植物体的状态,通常可以将其分为种子春化、器官春化和植物体整株春化三种类型。
种子春化的植物有香豌豆等,器官春化的植物有郁金香等,整株春化的植物有榆叶梅等。
一般认为,秋播一年生草花有种子春化现象,二年生草花和多年生草花没有种子春化现象。
但是也有例外,例如多年生草本的勿忘我就有种子春化现象。
需要春化才能开花的植物主要是二年生植物和某些多年生植物。
根据春化作用对植物的效应分为两种类型:一种类型对低温的反应表现为量的关系,如果不经过低温处理只能导致植株成花的时间后延,花朵的数量减少;而另一类型对低温的反应表现为质的关系,如果不经过低温处理则无法使植株花芽分化,植株难以正常开花。
植物完成春化作用的时间因植物种类、品种和具体温度的不同而不同。
植物通过春化作用的温度范围也因种类、品种而异,通常此温度范围在0~17℃,其中0~5℃适合绝大多数需要春化的植物,甚至可达-5~10℃。
例如麝香百合的春化适温为8~10℃。
植物的春化作用能否顺利完成除取决于温度条件外,还受到一些其他因素的影响。
种子春化时,必须在含水量达到40%左右时才能顺利进行。
例如,将干燥的勿忘我种子进行冷藏,并不会产生春化效应。
将勿忘我的种子播种1~2天后,当它的胚开始活动时,感受冷藏的效果最佳,冷藏温度为2~3℃,温度超过5℃则春化处理的效果较差。
还有些植物的种子,氧气的充足与否也能决定春化作用能否正常进行。
此外,经过春化作用的植物还需要在一定的光照条件下才能开花。
例如紫罗兰等十字花科的植物,在春化作用过程完成后,植株必须在长日照的条件下才能顺利开花。
在很多情况下虽然植物体处于适宜的春化温度内,但如果处理时间过长,则其春化的程度反而会有所减弱,这种现象称为“过度春化”。
当植株的春化过程还没有完全结束前,就将其放到常温下,则会导致春化效应被减弱或完全消失,这种现象被称为“脱春化”。
例如,勿忘我小苗在低温处理后如果置于30℃条件下经过5天,则春化效应几乎全部消失。
要防止勿忘我脱春化现象的发生,应该在环境温度低于20℃时再将经过冷藏的勿忘我小苗出库。
一般来说,某种植物在其适宜进行春化的温度范围内所放置的时间越长,环境温度越低,则春化的效果就越显著,其春化效应也越不易被解除。
(二)光周期学说自然界光照与黑暗相对长度的周期性变化叫做光周期。
很多植物的开花过程受到光周期的影响,需要一定的日照长度与黑夜的交替,才能开花。
植物对光照与黑暗的昼夜交替发生反应的现象叫做光周期现象。
除开花过程外,植物的萌芽、落叶、休眠等生理过程均会不同程度地受到光周期的影响。
根据植物对光周期的反应可以将其分为三种类型,即短日照植物、长日照植物与中日照植物。
短日照植物在开花时要求光照长度短于一定的时间,例如菊花、孔雀草、蟹爪、一品红等。
长日照植物在开花时要求光照长度长于一定的时间,例如倒挂金钟、金光菊、紫罗兰等。
中日照植物的开花对光照长度没有一定的要求,如扶桑、香石竹、月季等,开花主要受其它环境因子的影响。
此外,短日照植物还可以分为绝对性短日照植物和相对性短日照植物两种类型,长日照植物也可以分为绝对性长日照植物和相对性长日照植物两种类型。
植物的光周期类型与其地理起源有着较为密切的关系,通常起源于低纬度的多半属于短日照植物,而起源于高纬度的多半属于长日照植物。
植物感受光周期的器官是成熟的叶片和顶端分生组织,叶片感受到光照的刺激后,可借光敏素或激素形式传导到生长锥的分生组织,在分生组织引起生殖器官原始体的形成。
这种光周期反应只需在植物营养生长后期,即将进入生殖生长前较短时间内得到长日或短日的要求,即可达到光周期效果。
植物进行光周期处理后,是不会立即出现花芽的,而植物体可以保持这种光周期刺激的效应,直到花芽的出现,这种现象称之为光周期诱导。
诱导所需周期的长短,依植物的种类、品种而异,如矢车菊要求长日照80d,菊花要求短日照50 d左右。
临界日长是指成花所需的极限日照长度,大于临界日长则短日照植物不能开花,小于临界日长则长日照植物不能进行花芽分化。
临界夜长是指成花所需要的极限暗期长度,超过临界夜长则长日照植物不能进行分化花芽,小于临界夜长则短日照植物不能进行分化花芽。
植物临界日长与临界夜长的确定因植物种类而异,对于某些植物来说,此数值可以精确到数分钟,而对某些植物来说,此数值仅可精确至数小时。
研究表明,短日照植物的临界日长不一定比长日照植物的临界日长短,因为短日照植物真正需要的不是短日照,而是足够长的暗期,与之相反,长日照植物真正需要的也不是长日照,而是足够短的暗期。
因此有人也将短日植物称为“长夜植物”,而将长日植物称为“短夜植物”。
在长日照处理时,红光较为有效,远红光可以抵消其作用,含远红光较多的白炽灯不如含远红光较少的荧光灯更为有效。
短日处理时的暗期临界值约10Lx,而长日处理时的光照度通常要控制在100Lx以上。
将短日照植物进行暗期处理时,在暗期长度足以诱导其开花时采用短暂的曝光进行暗期中断处理,则可使植株仍然处于营养生长状态,反之,如果把长日照植物置于遮光环境中,在暗期长度足以抑制其开花时,采用短暂的曝光进行暗期中断处理,则可使植株开始进入生殖生长状态。
上述试验表明,在暗期中开花受到日长影响的短日照植物或长日照植物被称为长夜植物或短夜植物更为科学。
根据暗期中断的原理,则管理者可以在冬季诱导长日照植物开花时给予暗期中断,以节约电能。
(三)激素调控学说在一定条件下植物激素可起到调节植物开花的作用,这一学说认为植物体内源激素的含量与植物的花芽分化关系密切,在花芽分化前植株体内的生长素含量较低,当植株开始分化花芽后,其体内的生长素水平明显提高。
目前研究的主要有赤霉素、脱落酸、6-BA、细胞分裂素、乙烯利、萘乙酸等,其中研究最多的是赤霉素。
苏联学者曾提出,开花激素是由成花素与赤霉素两者所构成的:成花素能够限制短日照植物在长日条件下开花,即短日照植物在长日条件下难以形成足够的成花素;而赤霉素能够限制长日照植物在短日条件下开花,即长日照植物在短日条件下难以形成足够的赤霉素。
然而它的这个开花激素假说难以解释很多其他与之不同的事实。
例如赤霉素可以替代一些需要低温春化的二年生植物的低温要求,也可以促使一些以莲座状生长的长日照植物开花。
赤霉素喷施菊花、香石竹的花器官后,能使花蕾明显膨大、迅速开放。
赤霉素能够有效地打破含笑的芽休眠,从而促使其花期前移。
赤霉素对植物花葶抽生的作用是较为明显的,用10~50ppm的赤霉素喷洒在君子兰、仙客来、水仙、水芋花茎上,可促茎生长,伸出植株之外,有利观赏。
用50ppm的赤霉素喷洒在含笑上,可使其9~10月开花,并长出短柄。
据村井等人(1975)的研究表明,当经过低温处理过的郁金香种球发芽后,植株高达7~10cm时,采用400mg/L的赤霉素将其滴注于叶筒内,则有助于促进植株开花。
其处理程度因品种而异,一般对需要长期低温处理的Apeldoom等品种效果较为明显,即使被处理的植株没有经过足够的低温阶段仍可获得较为满意的效果。
据Sachs(1967)的研究表明,赤霉酸能够抑制长日照植物倒挂金钟在长日条件下开花,其作用部位是茎尖,因为只有在处理顶端时才有效,而处理叶片则无效。
此外,赤霉素的处理必须要在开花刺激物到达前进行才能抑制开花。
当发芽后,其花原基的发育不受影响,表明赤霉酸对倒挂金钟的抑制作用也仅限于顶端的诱发过程。
山茶的花蕾也可采用赤霉素来催开,据萩屋等(1972)研究表明,采用10000mg/L的赤霉素溶液涂抹花蕾或处理去掉花蕾旁边营养芽所留下的伤口,则能够使在春季里开花的山茶品种在秋季里开花。
而且越是早花的品种,花蕾越大的品种,赤霉素作用的效果就越显著。
脱落酸能明显地抑制某些花卉的花芽形成。
6-BA有助于蟹爪仙人掌花芽的分化及诱导九重葛的成花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