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决问题的策略——替换法

合集下载

解决问题的策略-假设法

解决问题的策略-假设法
应用解题步骤: 1、假设全得:10X10=100(分) 2、找出差值:100-55=45(分) 3、消除差距(用加不用减)10+5=15(分) 4、做错:45÷15=3(道) 5、做对:10-3=7(道)
举一反三:2
一 辆 汽 车 装 运 玻 璃 仪 器 360 个 , 每 个运费5元。若损坏一个仪器,不但不给 运费还要赔50元。结果司机只收到运费 1250元。问:损坏了几个仪器?
用假设法得失”问题
例2:运输1000件玻璃器具。规定,完好无损运到的 每件付运费3元,如有损坏,每件不但不给运费,还 要赔偿5元,最后运输队只得到2600元。在运输中损 坏了玻璃器具有多少?
假设全得: 可得运输费:3X1000=3000(元)
找出差值: 3000-2600=400(元)
8X2=16(条) 2、多出来的腿是谁的?多多少条?
多出是兔的腿,26-16=10(条) 3、利用多出来的腿能求出谁的只数?是多少?
兔的只数:10÷(4-2)=5(只)
奥数训练:鸡兔同笼之“得失”问题
例2:运输1000件玻璃器具。规定,完好无损运到的 每件付运费3元,如有损坏,每件不但不给运费,还 要赔偿5元,最后运输队只得到2600元。在运输中损 坏了玻璃器具有多少件?
消除差距:
奥数训练:鸡兔同笼之“得失”问题
例2:运输1000件玻璃器具。规定,完好无损运到的
每件付运费3元,如有损坏,每件不但不给运费,还
要赔偿5元,最后运输队只得到2600元。在运输中损
坏了玻璃器具有多少?
消除差距:
0 赚3元
赔5元
3+5=8(元)
奥数训练:鸡兔同笼之“得失”问题
消除差距:
赚3元 赔5元
解决问题策略 --假设法

11、解决问题的策略

11、解决问题的策略

学生姓名:年级:六年级科目:数学授课教师:贺琴授课时间:学生签字:解决问题的策略一、列举法二、列表法例1、甲、乙、丙、丁、戊五位同学在一次数学竞赛中得了前五名。

发奖前老师要他们猜一猜各人所得的名次。

甲猜:乙第三名,丙第五名;乙猜:戊第四名,丁第五名;丙猜测:甲第一名,戊第四名;丁猜:丙第一名;戊猜:甲第三名,只有丁猜的“乙是第二名”这个结果是唯一的,立即可知乙一定是第二名。

乙是第二名,就不会是第三名,所以甲一定是第三名。

从而,甲不是第一名,则丙一定是第一名。

由此又推得,丙不是第五名,丁是第五名。

因为丁不可能是第四名,故第四名只能是戊。

【练习】★1、甲、乙、丙、丁四个人的职业分别是教师、医生、警察、律师中的一种.已知:①教师不知道甲的职业;②医生曾给乙治过病;③律师是丙的法律顾问;④丁不是律师;⑤乙和丙从未见过面。

问:甲乙丙丁的职业依次是什么?2、在学校运动会上,1号、2号、3号、4号运动员取得了800米赛跑的前四名。

有一位小记者来采访他们的名次。

1号说:“3号在我们3人前面冲向终点。

”另一个得第3名的运动员说:“1号不是第4名。

”小裁判说:“他们的号码与他们的名次都不相同。

”你能排出他们的名次吗?3、学校组织了足球、航模和电脑兴趣小组,淘气、笑笑和小明分别参加了其中一项。

笑笑不喜欢踢足球,小明不是电脑兴趣小组的,淘气喜欢航模。

淘气、笑笑和小明分别参加了什么兴趣小组?4、A、B、C、D、E五位同学各自从不同的途径打听到中南地区小学五年级通讯赛获得第一名的那位同学的情况(具体列表如下):实际上获得第一名的那位同学姓什么、性别、年龄、哪里人这四项情况真的在上表中已有,而五位同学所打听到的情况,每人都仅有一项是正确的.请你据此推断这位获第一名的同学?【答案:姓黄,女,12岁,湖南人】三、作图法四、替换法例1、粮店有大米200袋,面粉300袋,共重17500千克,已知1袋大米的重量和2袋面粉的重量相等,那么一袋面粉重多少千克?一袋大米重多少千克?方法1:等量替换(有两种)方法2:列方程(有两种)如何检验?【练习】1、妈妈买一只茶壶和6个茶杯,一共用去132元。

解决问题的策略

解决问题的策略

解决问题的策略(1)知识点:1.用倒过来推想的策略解决问题2.用替换的策略解决问题3.用假设的策略解决问题4.用转化的策略解决问题一.用倒过来推想的策略解决问题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学会用倒过来推想的策略寻求解决问题的思路,并能根据具体的问题确定合理的解题步骤,从而有效的解决问题。

2.提高解决特定问题的价值,进一步发展分析,综合和简单推理能力。

例1:40个同学分成了两组做游戏,如果从第一组调4人到第二组,那么两组的人数就相等了。

原来的两组各有多少人?根据题意,解决这个问题的关键有两点:1,是根据给出的条件计算出现在两组各有多少人;二是从现在两组各有的人数,倒过来推算出原来两组各有多少人?【完全解答】40=÷(个)22020+4=24(个)第一组20-4=16(个)第二组答:原来的第一组有24人,第二组有16人。

举一反三:1:小红和小明共有16张邮票,如果小红给小明2张,那么两人的邮票同样多,原来两人各有多少张?2:甲乙丙三堆黄沙共72吨,如果甲堆,乙堆各给6吨给丙堆,三堆就同样重了,原来的甲乙丙各有黄沙多少吨?例2:车上原来有一些乘客,到和平桥站下去了12人,到十字街站又上来了17人,现在车上共有52人,车上原来有多少人?思路:现在车上共有52人--->十字街站没有上来17人—>和平桥站没有下去12人——>原来有多少人?【完全解答】52-17+12=47人。

答:车上原有47人。

举一反三:1.三(7)班图书角有一些书,先被同学们借出了8本,后来又被借出了26本,这时还剩24本,图书角原来多少本书?2.商场有一些电视机,上午售出总数的一半多10台,还剩200台,商场原有电视机多少台?二.用替换的策略解决问题1,学会用替换的策略理解题意,分析数量关系,并能根据问题的特点确定合理的解题步骤。

知识点1:两个量是倍数关系的替换例1:买1张桌子和4把椅子共用去120元,已知一把椅子的价钱是1,求每把桌子和每把椅子各多少元?一张桌子的21,可以把1张桌子的价方法一:根据1把椅子的价钱是一张桌子的2钱替换成2把椅子的价钱,如果120元全部买椅子,可以买(2+4)把椅子,每把椅子的价钱是120÷6=20(元),每张桌子的价钱是20⨯2=40(元)1,可以把4把椅子的钱方法二:根据1把椅子的价钱是1张桌子的2替换成2把桌子的价钱,如果120元全部买桌子,可以买(1+2)把,每张椅子的价钱是120÷3=40(元),每把椅子的价钱是402÷=20(元)思路:根据一把椅子和一把桌子的价钱关系进行替换,两个量是倍数关系的替换,总量没有变。

苏教版六年级上册数学解决问题的策略检测题及答案分析

苏教版六年级上册数学解决问题的策略检测题及答案分析

苏教版六年级上册数学解决问题的策略检测题及答案分析本单元解决问题的策略,主要是两个策略,一个是替换,另一个是假设。

替换的解题思路:首先,题目中的两个量肯定是存在不同的,比如是多少关系或倍数关系,第二不管怎样替换,总量是不变的。

解答时确定用谁替换谁(用大的换成小的),这个根据题目的意思去选择,要便于计算。

比如下面美羊羊这个题目,因为钢笔价格是铅笔的6倍,那么把钢笔替换成铅笔,如果把铅笔替换成钢笔计算就不方便了。

现在有1支钢笔替换成铅笔,那么6倍就相当于6支铅笔,现在一共有6+3=9支,9支铅笔10.8元,一支用除法就算出了,那么钢笔是6倍,一支铅笔1.2X6=7.2元。

要注意的就是,千万不能混,看清替换进去后现在都是什么了(现在都是铅笔),计算出来的单价就是铅笔的,不要弄错噢。

一、请你分析。

(1)我买了1支钢笔和3支铅笔一共用去10.8元钱。

已知钢笔的单价是铅笔的6倍,钢笔和铅笔的单价各是多少元?想:可以把()替换成(),那么美羊羊现在有()笔()支,总钱数是()元。

先求出()的单价是()元,再算出()的单价是()元。

(2)我早餐吃了12块饼干,喝了1杯牛奶,钙含量共计500毫克。

8块达能饼干的钙含量相当于1杯牛奶的钙含量。

你知道每块饼干的钙含量大约是多少毫克吗?1 杯牛奶呢?想:可以把()替换成(),那么喜羊羊现在相当于吃了()块达能饼干,总钙含量是()毫克。

先求出()钙含量是()毫克,再算出()的钙含量是()毫克。

(3)全班46人去划船,共乘12只船,其中大船每船坐5人,小船每船坐3人。

问:大船有几只?小船有几只?想:假设12只都是大船,可以看出能够多坐()人。

先算出应该()只小船,再算出有()只大船。

【假设都是小船该怎么想?12只小船共少乘()人,那么就可以算出大船有()只。

】【假设的思路:这个思路就是看书本P91例2的画图分析(这个图我放在上面了),这里比较难理解的就是,假设都是大船后,为什么计算出来是小船的数量呢?看图来理解,因为现在都是大船,当然按大船乘5人来算,这样乘人的总数要多出来了(就是大于46人了),为什么多出来,因为把小船也当作大船了,这样多了多少人(12X5-46=14),除以每船多的人数(大船比小船多2人),就是小船的数量(14÷2=7)。

解决问题策略论文

解决问题策略论文

解决问题的策略摘要:通过学习,让学生初步学会用“替换”的策略理解题意、分析数量关系,并能根据问题的特点确定解题步骤,并有效地解决问题。

弄清在有差数关系的问题中替换后总量发生的变化。

关键词:解决问题;策略;替换中图分类号:g623.5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1)11-043-01【学习内容】苏教版国标本第十一册89—90页例1、练一练和练习十七第1、2题。

【学习过程】一、温故知新,感知策略1、复习两个量的倍比关系和相差关系(1)课件出示小明把720毫升果汁倒入9个小杯,正好倒满,小杯的容量是多少毫升?小明把720毫升果汁倒入3个大杯,正好倒满,大杯的容量是多少毫升?(2)口答,说出数量关系式。

果汁总量÷杯数=每杯容量(3)互相说一说小杯的容量和大杯的容量有什么关系?(4)大杯和小杯的容量之间的关系可以分成哪几种?小杯的容量和大杯的容量的关系可以分为倍比关系和相差关系。

2、课件出示:△+△+△+□+□=14,□=△+△,△=(),□=()问:你能用那个词语来描述一下我们在解决问题时用到的策略?替换,板书课题:解决问题的策略——替换。

二、自主学习、探究策略1、课件出示例题:(倍数关系)小明把720毫升果汁倒入6个小杯和1个大杯,正好都倒满。

小杯和大杯的容量各是多少毫升?你能解决问题吗?为什么?添上条件:小杯的容量是大杯的13 ,现在可以解决吗?你是怎样理解“小杯的容量是大杯的13 ”?那现在你可以解答吗?自主解答。

2、汇报交流你解答时应用了什么策略?替换的依据是什么?怎么替换的?替换前后果汁总量变了吗?师生交流指导检验。

交流中明确:我们的计算结果是否符合题目中的两个条件。

(①720毫升。

②小杯的容量是大杯的13 。

)3、课件出示例题(相差关系)(1)课件出示:把题目中的条件“小杯的容量是大杯的13 ”换成“大杯的容量比小杯多160毫升”怎样解决?还可以用替换吗?替换后果汁总量变化吗?你用能图示表示吗?(2)自主解答,组内讨论,教师巡视。

替换策略

替换策略

饼干每大袋比 每小袋多6块。
你知道每大袋饼干多少 块吗?每小袋呢?
我吃了2大袋饼干,还吃 了5小袋饼干,一共40块。
妈妈
小明
方法一: (40-6×2)÷(2+5)=4(块) 4+6=10(块) 答:每小袋饼干4块,每大袋饼干10块。
方法二:(40+6×5)÷(2+5)=10(块) 10-6=4(块) 答:每大袋饼干10块,每小袋饼干4块。
六小杯变成六 大杯共要增加 多少毫升果汁?
共( )毫升果汁
7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0毫升果汁
小杯容量比大杯少160毫升
大杯容量是多少毫升? 720+160 × 6=1680(毫升) 1680÷(6+1)=240(毫升) 答:大杯容量是240毫升。 小杯容量是多少毫升? 240-160=80 (毫升) 答:小杯容量是80毫升。
720毫升果汁, 小杯容量比大杯少160毫升
小杯和大杯的容量各是多少毫升?
每个小杯的容量是 80毫升。 每个大杯的容量是 240毫升。
8块达能饼干 的钙含量相当 于1杯牛奶的 钙含量。
小明早餐吃了12块饼 干,喝了1杯牛奶,钙 含量共计500毫克。 你知道每块饼干的钙 含量大约是多少毫克吗? 1 杯牛奶呢?
怎样检验是否正确呢?
720毫升果汁
小杯容量比大杯少160毫升
小杯和大杯的容量各是多少毫升?
720毫升果汁
小杯容量比大杯少160毫升
把一大杯果汁 倒进一个小杯 里,能全部倒 进去吗?
720毫升果汁
小杯容量比大杯少160毫升
小杯倒满时, 大杯里还剩多 少毫升?为什 么?
720毫升果汁
小杯容量比大杯少160毫升

六下《解决问题的策略》练习卷解析

六下《解决问题的策略》练习卷解析

解析:画图法+转换
24



1/7
由图可知:乙=总数的1/7+24 乙+丙=总数的6/7
因为乙和丙的数量比为2:1 则乙占乙和丙总数的=2/3 所以乙=总数的6/7x2/3
=1/7+24,可求出总数
24÷
1− 1
7
×
2 −1
2+1 7
=56(个)
例题讲解
例 用大小两种汽车运货,每辆大汽车装18箱,每辆小汽车装12箱。现有18车 货,价值3024元。若每箱便宜2元,则这批货物价值2520元。问大小汽车各多 少辆?
《解决问题的策略—试题解析
授课人:
例题讲解
一、填空题
1.一套运动服售价350元,其中裤子的售价是上衣的
2 3
,上衣的售价是(
)元,裤子的售价是(
)元。
解析: 方法一、(替换、转换的思想)转化为比例问题,裤子价格:上衣价格=2:3,则上衣:总 价=3:5,裤子∶总价=2:5
方法二、画图 350元
上衣=350x3/5=210(元) 裤子=350-210=140(元)
例题讲解
例:应用题2 水果店运来一批橘子,第一天卖出总数的40%,第二天卖出140千克, 剩下的与卖出的质量比是1∶3。这批橘子有多少千克?
解析:画图法
把“剩下的与卖出的重量比是1:3”理解为剩下的是总量的1/4,把桔子的总量 量看作单位“1”,第二天卖出总重的(1-40%-1/4),卖出140千克;根据 “对应数÷对应分率=单位“1”的量”进行解答即可.
计算题(替换转换的方法)
①计算分数除法是把除法转化成乘法。
例: 130÷34=
59÷23=

《解决问题策略》评课稿

《解决问题策略》评课稿

《解决问题策略》评课稿第一篇:《解决问题策略》评课稿“数字化”教学向我们走来——评彭华执教的《解决问题的策略一一列举》各位领导、老师:上午好!下面我就彭老师执教的《解决问题的策略一一列举》一课,从五个方面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目标导读彭老师认真研读教材,把握学生“起点”,带领学生经历“感知策略——建构策略——内化策略”的过程,达成了以下教学目标:1.使学生经历用一一列举的策略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过程,能通过不遗漏、不重复的列举找到符合要求的所有答案。

2.通过对解决简单实际问题过程的反思和交流,让学生感受到“一一列举”的特点和价值,进一步发展思维的条理性和严密性。

3.借助平台的“聚焦”与“互助”等功能,改善学生学习方式,加强自主学习能力培养,促进同伴互助学习,进一步进行生命化课程资源开发。

很好地体现了“以学生为本”的理念。

二、教材解读《解决问题的策略一一列举》是苏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上册第八单元的内容,它是在学生已经学会用列表和画图来解决问题,对这两种策略解决问题的价值已经有了体验和认识的基础上展开教学的。

解决问题的策略不能直接从外部输入,只能在方法的实施过程中通过体验获得,而体验是一种心理活动,是在亲身经历的过程中获得的意识与感受。

学生从第一段无序列举、个别列举到第二段的有序列举、全面列举,再到第三段的切题列举、分类列举,但其基本思想不变,即把事情发生的情况一一列举出来,做到不重复、不遗漏。

让学生经历策略的形成过程,就更容易感受“一一列举”的特点和价值。

三、教学流程纵观全课的流程:开放导入,引出策略;核心推进,感知策略;多元变式,提升策略。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没有事无巨细地讲解,也没有不负责任地放手,而是引导学生整理信息、操作活动、选择策略、尝试列举、讨论思路、优化策略,让每个学生亲身经历“一一列举”策略的形成过程,获得丰富的策略体验。

学生从无意识地列举到有意地运用策略解决问题,转识成智,实现策略教学的根本目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解决问题的策略——替换法
引言
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我们经常面临各种各样的问题。

解决问题需要一定的思考和策略,而替换法是一种常用的问题解决策略之一。

本文将介绍替换法的基本概念、具体操作步骤和适用场景,并通过实例来说明替换法的实际应用。

基本概念
替换法是一种通过将问题中的某些元素或条件替换为其他元素或条件,从而改变问题的形式或条件,进而达到解决问题的目的的策略。

通过替换法,我们可以将原本复杂或困难的问题转化为更简单或易解决的问题,从而提高解决问题的效率和成功率。

操作步骤
下面是替换法的基本操作步骤:
1.分析问题:首先,需要对问题进行充分的分析和理解。

明确问题的关键元素和条件,并确定需要替换的部分。

2.设计替换方案:根据问题的特点和分析结果,设计合适的替换方案。

替换方案可以包括替换元素、替换条件和替换规则等。

3.执行替换操作:根据设计的替换方案,开始执行替换操作。

将问题中的特定元素或条件替换为新的元素或条件。

4.分析新问题:在替换操作完成后,我们得到一个新的问题。

对新问题进行分析和理解,确保我们正确地把原问题转化为了新问题。

5.解决新问题:根据新问题的特点和要求,进行相应的解决方法和步骤。

6.反馈和验证结果:最后,我们需要对解决结果进行反馈和验证。

确保解决方案的有效性和准确性。

适用场景
替换法适用于各种问题的解决,特别是在以下场景下替换法常常能够发挥出其优势:
1.复杂问题简化:当问题非常复杂或困难时,我们可以通过替换法将其转化为更简单或易解决的问题。

2.条件改变:当问题的条件发生变化时,我们可以通过替换法来适应新的条件,并重新解决问题。

3.多方案对比:在面对多个解决方案时,我们可以通过替换法来比较不同方案的优劣,选择最合适的方案。

实际应用示例
下面通过一个实际应用示例来说明替换法的具体应用:
假设我们面临一个较为复杂的数学问题,要计算一个复合函数的极限值。

首先,我们对问题进行分析,确定问题的关键元素是复合函数和极限值。

接下来,我们设计替换方案。

考虑到复合函数的复杂性,我们可以选择将其替换为一个更简单的函数或形式,例如多项式函数或三角函数。

然后,我们执行替换操作,将复合函数替换为所选的简化函数。

在替换完成后,我们得到一个新的问题:计算简化函数的极限值。

对于新问题,我们可以使用数学技巧和定理,如洛必达法则,来解决极限值的计算。

最后,我们对解决结果进行验证,确保计算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通过以上实际应用示例,我们可以看到替换法的实际运用。

通过替换复杂元素或条件为简单的元素或条件,我们能够将原问题转化为更易解决的新问题,并通过相应的解决方法来得到满意的解决结果。

总结
替换法是一种有效的问题解决策略,在实际生活和工作中具有广泛的应用价值。

通过替换问题中的元素或条件,我们可以改变问题的形式和条件,从而提高解决问题的效率和成功率。

在运用替换法时,需要充分分析问题、设计合适的替换方案,并对解决结果进行验证,以确保解决方案的正确性和可靠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