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夏省银川市九中高三生物上学期第五次月考试题(含解析)新人教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1 - 2013-2014学年宁夏省银川九中高三(上)第五次月考生物试卷
一、选择题:本题共6小题,每小题6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6分 )下列叙述中不符合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是( )
A. 狼和兔子奔跑能力的提高是二者共同进化的结果
B. 一个物种的形成或绝灭,会影响到其他物种的进化
C. 马和驴可交配生下骡,说明马和驴之间不存在生殖隔离
D. 进化过程中基因频率升高的基因所控制的性状更适应环境
考点: 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主要内容.
分析: 共同进化是指不同物种之间,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在相互影响中不断进化进化和发展.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基本观点: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突变和基因重组,自然选择及隔离是物种形成过程的三个基本环节,通过它们的综合作用,种群产生分化,最终导致新物种形成.
解答: 解:A、共同进化是指不同物种之间,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在相互影响中不断进化进化和发展,狼和兔子奔跑能力的提高就是二者共同进化的结果,故A正确;
B、生物之间是共同进化的,因此一个物种的形成或绝灭,会影响到其他物种的进化,故B正确;
C、马和驴可交配生下骡,但骡子不可育,说明马和驴之间存在生殖隔离,故C错误;
D、生物进化的方向是自然选择决定的,自然选择能使种群的基因频率发生定向改变,故D正确.
故选C.
点评: 本题考查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的识记能力和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形成知识网络的能力.;能运用所学知识,准确判断生物学问题的能力.
2.(6分 如图是细胞的核DNA变化的相对值,则基因重组发生在( ) 阶段.
A. GH B. EF C. CD D. IJ
考点: 有丝分裂过程及其变化规律;细胞的减数分裂;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和DNA的规律性变化.
分析: 分析题图:图中是细胞的核DNA变化的相对值,AE表示有丝分裂过程中核DNA含量变化,其中AC段表示有丝分裂间期,CD表示前期、中期和后期.FK表示减数分裂过程中核DNA含量变化,其中FG表示减数第一次分裂间期;GH表示减数第一次分裂;IJ表示减数第二次分裂.
解答: 解:A、GH表示减数第一次分裂,其中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会发生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姐妹染色单体的自由组合,即基因重组,且前期也可能因交叉互换而发生基因重组,A - 2 - 正确;
B、EF表示有丝分裂末期,不会发生基因重组,B错误;
C、CD表示有丝分裂前期、中期和后期,不会发生基因重组,C错误;
D、IJ表示减数第二次分裂,不会发生基因重组,D错误.
故选:A.
点评: 本题结合曲线图,考查细胞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的相关知识,要求考生识记细胞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不同时期的特点,掌握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过程中核DNA含量变化特点,能准确判断图中各区段代表的时期,再作出准确的判断.
3.(6分 若在如图中的C和D两点的细胞膜表面安放电极,中间接记录仪(电流左进右出为+),当信号在神经细胞间传导时,记录仪检测到的结果是( )
A.
B.
C.
D.
考点: 细胞膜内外在各种状态下的电位情况;神经冲动的产生和传导.
分析: 反射弧由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效应器五部分构成,神经纤维未受到刺激时,细胞膜内外的电荷分布情况是外正内负,当某一部位受刺激时,其膜电位变为外负内正.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是单向的,因为神经递质存在于突触前膜的突触小泡中,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然后作用于突触后膜,因此兴奋只能从一个神经元的轴突传递给另一个神经元的细胞体或树突.
解答: 解:根据题意和图示分析可知:由于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是单向的,所以信号在神经细胞间传导时,只能从C传递到D.当信号传导到C点时,引起C点膜电位变为外负内正,而此时D点仍是外正内负.又因电流左进右出为+,所以此时电流为﹣.而当信号传递到D点,引起D点膜电位变为外负内正,而此时C点已恢复为外正内负,所以此时电流为+.又由于信号在突触处传递时有时间延迟,所以记录仪检测到的信号有间断,因而D图正确.
故选D.
点评: 本题考查兴奋的传递和膜电位变化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的识图能力和判断能力,运用所学知识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4.(6分) 已知a、b、c、d是某细菌DNA片段上的4个基因,如图中W表示野生型,①、②、③分别表示三种缺失不同基因的突变体.若分别检测野生型和各种突变体中某种酶的活性,发现仅在野生型和突变体①中该酶有活性,则编码该酶的基因是( ) - 3 -
A. 基因a B. 基因b C. 基因c D. 基因d
考点: 基因、蛋白质与性状的关系.
分析: 已知野生型和突变体①中该酶有活性,说明编码该酶的基因是基因a或基因b或基因c;突变体②中该酶没有活性,说明基因a不是编码该酶的基因;突变体③中该酶没有活性,说明基因c和基因d不是编码该酶的基因.与该酶有关的基因应该是b.
解答: 解:A、若基因a是编码该酶的基因,则野生型、突变体①和突变体②中该酶都有活性,而突变体②中该酶没有活性,故A错误;
B、若基因b是编码该酶的基因,则野生和突变体①中该酶都有活性,突变体②和突变体③中该酶没有活性,与题意相符,故B正确;
C、若基因c是编码该酶的基因,则野生型、突变体①和突变体③中该酶都有活性,而突变体③中该酶没有活性,故C错误;
D、若基因d是编码该酶的基因,则野生型和突变体③中该酶都有活性,而突变体①和突变体③中该酶没有活性,与题意不符,故D错误.
故选:B.
点评: 本题考查基因与性状的关系,意在考查能运用所学知识与观点,通过比较、分析与综合等方法对某些生物学问题进行解释、推理,做出合理的判断或得出正确的结论.
5.(6分 关于人体内环境稳态的叙述,错误的是①血浆渗透压与蛋白质含量有关,与无机离子含量无关;②淋巴细胞生活的液体环境是淋巴、血液等;③维持细胞内液、外液渗透压的分别是K+、Na+;④有3种以上的生理系统参与维持体内环境稳态,人体维持内环境稳态的调节能力有限( )
A. ①②④ B. ② C. ①②③④ D. ①②
考点: 内环境的理化特性;内环境的组成.
分析: 内环境稳态维持的系统有内分泌系统、消化系统、循环系统、泌尿系统等.
解答: 解:①血浆渗透压的大小与蛋白质和无机盐含量有关,①错误;
②淋巴细胞生活的液体环境有淋巴、血浆,②错误;
③K+主要维持细胞内液渗透压、Na+主要维持外液渗透压,③正确;
④参与内环境稳态维持的系统有3种以上,④正确.
故选:D.
点评: 本题考查内环境稳态的维持,考查对基础知识的识记能力.
6.(6分 帕陶综合征患者的13号染色体为三体.表型特征中有中枢神经系统发育缺陷,前额小呈斜坡样,头皮后顶部常有缺损,严重智力低下,多指等.关于此病,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该病遗传遵循孟德尔遗传定律
B. 帕陶综合征没有致病基因,但该病属于遗传病
C. 该病形成的原因可能是基因重组 - 4 - D. 该病染色体变异形式和猫叫综合征一致
考点: 人类遗传病的类型及危害.
分析: 分析题干信息可知,帕陶综合征患者的13号染色体为三体,因此该病是染色体异常遗传病中由染色体数目变异引起的疾病.
解答: 解:A、染色体异常遗传病不遵循循孟德尔遗传定律,A错误;
B、帕陶综合征是染色体异常遗传病,没有致病基因,但属于遗传病,B正确;
C、该病形成的原因可是染色体变异,C错误;
D、猫叫综合征是染色体结构变异,帕陶综合征是染色体数目变异,D错误.
故选:B.
点评: 本题的知识点是可遗传变异的来源,染色体异常病的类型,对于染色体变异遗传病的分类的记忆是本题考查的重点.
二、非选择题
7.(8 经研究发现:多数抗旱性农作物能通过细胞代谢,产生一种代谢产物,调节根部细胞液内的渗透压,此代谢产物在叶肉细胞和茎部细胞中却很难找到.
(1)这种代谢产物在茎部和叶肉细胞中很难找到,而在根部细胞中却能产生的根本原因是:
基因选择性表达 .
(2)现有一抗旱植物,其体细胞内有一个抗旱基因R,其等位基因为r(旱敏基因).R、r的部分核苷酸序列如下:r:ATAAGCA TGACATTA R:ATAAGCA AGACATTA
①抗旱基因突变为旱敏基因的根本原因是 碱基对替换 .研究得知与抗旱有关的代谢产物主要是糖类,该抗旱性状的表达是通过 基因控制酶的合成(或控制蛋白质的合成) 实现的.
②已知旱敏型rr植物的分生区某细胞在有丝分裂过程中发生了基因突变,其产生的两个子细胞基因型分别为Rr、rr.请在图中画出该分生区细胞突变后的有丝分裂中期染色体图.
(3)现有抗旱性少颗粒(Rrdd)和旱敏型多颗粒(rrDd)两植物品种,为了达到长期培育抗旱性多颗粒(RrDd)杂交种的目的,请以遗传图解形式设计出快速育种方案,并用简要文字说明 . - 5 -
考点: 细胞的分化;基因突变的特征;杂交育种.
分析: 1、细胞分化是指在个体发育中,由一个或一种细胞增殖产生的后代,在形态,结构和生理功能上发生稳定性差异的过程.细胞分化的实质:基因的选择性表达.
2、基因突变是指基因中碱基对的增添、缺少或替换.
3、基因控制性状的方式:基因对性状的控制方式:①基因通过控制酶的合成来影响细胞代谢,进而间接控制生物的性状;②基因通过控制蛋白质分子结构来直接控制性状.
4、单倍体育种的过程:先花药离体培养形成单倍体,再用秋水仙素处理获得纯种.这种育种方法能明显缩短育种年限.
解答: 解:(1)这种代谢产物在茎部和叶肉细胞中很难找到,而在根部细胞中却能产生的根本原因是基因选择性表达.
(2)①比较R、r的部分核苷酸序列可知,抗旱基因突变为旱敏基因的根本原因是发生了碱基对的替换.基因通过控制蛋白质的合成来实现对性状的控制.
②旱敏型rr植物的分生区某细胞在有丝分裂过程中发生了基因突变,其产生的两个子细胞基因型分别为Rr、rr.由此可见,该突变发生在一条染色体的某一条染色单体上,有丝分裂中期,染色体的着丝点都排列在赤道板上,且其中一条染色体上的两条姐妹染色单体含有基因R和r,另一条染色体上的两条姐妹染色单体均含有基因r,如图:.
(3)现有抗旱性少颗粒(Rrdd)和旱敏型多颗粒(rrDd)两植物品种,要快速培育出抗旱性多颗粒(RrDd)杂交种,应采用单倍体育种法先培育出相应的纯种,再杂交即可,育种过程如图:
故答案为:
(1)基因选择性表达
(2)碱基对替换 基因控制酶的合成(或控制蛋白质的合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