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学年高中历史 专题三 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专题学习总结学案 人民版必修2

合集下载

高中历史专题三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专题学习总结课件人民版必修2

高中历史专题三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专题学习总结课件人民版必修2

本课结束
专题三 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
专题学习总结
内容索引
知识导图 整体架构
线索归纳 思维整 合 学会解题 体验高考
知识导图 整体架构
线索归纳 思维整合பைடு நூலகம்
线索梳理 新中国成立以来工业经济体制的三次重大转变 1.第一次:新中国成立初期到1976年,从建立以社会主义公有制为主体的 多种经济成分并存的经济向高度集中统一管理的计划经济体制的转变。 (1)原因:①照搬苏联模式。②中共缺乏经济建设经验,照搬政治斗争方式。 ③主观上追求“一大二公”,急于完成工业化。 (2)核心内容:实行和强化计划经济,废除生产资料私有制,建立社会主义 公有制,片面追求工业发展的高速度。 (3)结果:这种体制在新中国成立初期,对于恢复国民经济,发展工业化建 设曾起过积极的作用,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它超越了历史发展阶段,其 严重的弊端使企业失去了活力。
2.第二次: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从单一的公有制经济变为以公有制经 济为主体的多种经济成分并存的经济,从计划经济转变为以计划经济为主, 市场调节为辅的经济。 (1)原因:党中央总结了新中国成立以来工业建设正反两方面的经验,特别 是吸取了“文化大革命”的教训,并借鉴了外国经验,决定实行工业经济 体制改革及对外开放的政策。 (2)核心内容:发展多种所有制经济,调整产业结构,改变企业管理方式, 实行政企分开等。 (3)结果:增强了企业活力,解放了生产力,工业得到发展,成就举世瞩目。
例题 (2016·江苏单科,13)右图是我国“一五”计划期 间为配合大规模建设而绘制的宣传海报。对其解读正确 的是 A.远处的工厂寓意工业化基本实现 B.图下的文字宣传了绿色环保观念 C.往来的船只说明交通运输业基础良好
√D.工作的场景展现工人投身建设的热情

【重点推荐】最新高中历史 专题三 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专题学习总结学案 人民版必修2(精品设计)

【重点推荐】最新高中历史 专题三 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专题学习总结学案 人民版必修2(精品设计)

专题三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专题学习总结新中国成立以来工业经济体制的三次重大转变1.第一次:新中国成立初期到1976年,从建立以社会主义公有制为主体的多种经济成分并存的经济向高度集中统一管理的计划经济体制的转变。

(1)原因:①照搬苏联模式。

②中共缺乏经济建设经验,照搬政治斗争方式。

③主观上追求“一大二公”,急于完成工业化。

(2)核心内容:实行和强化计划经济,废除生产资料私有制,建立社会主义公有制,片面追求工业发展的高速度。

(3)结果:这种体制在新中国成立初期,对于恢复国民经济,发展工业化建设曾起过积极的作用,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但它超越了历史发展阶段,其严重的弊端使企业失去了活力。

2.第二次: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从单一的公有制经济变为以公有制经济为主体的多种经济成分并存的经济,从计划经济转变为以计划经济为主,市场调节为辅的经济。

(1)原因:党中央总结了新中国成立以来工业建设正反两方面的经验,特别是吸取了“文化大革命”的教训,并借鉴了外国经验,决定实行工业经济体制改革及对外开放的政策。

(2)核心内容:发展多种所有制经济,调整产业结构,改变企业管理方式,实行政企分开等。

(3)结果:增强了企业活力,解放了生产力,工业得到发展,成就举世瞩目。

3.第三次:20世纪90年代以来,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变,由粗放式经营向集约式经营转变。

(1)原因:党中央在认识国情和总结社会主义建设经验、教训的基础上,决定加快经济体制改革。

(2)核心内容:把企业推向市场。

(3)结果:这次调整进一步有利于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对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几点认识1.含义:经济体制是指在一定所有制基础上的组织、管理国民经济的体系和制度。

经济体制改革即是改革这些体系和制度中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部分。

2.必要性: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严重阻碍了生产力的发展。

3.前提:坚持社会主义制度。

4.目的: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5.目标: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高中历史专题三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专题学习总结课件人民版必修2

高中历史专题三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专题学习总结课件人民版必修2

综合比较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与土改后农民个体经济的不同 1.生产资料所有制性质不同。前者以生产资料公有制为基础,土地和生 产资料所有权归国家和集体,农民只享有经营权和使用权;后者以生产 资料的农民私有制为基础,农民享有所有权。 2.农业生产的经营管理方式不同。前者土地由集体统一管理,在集体统 一规划下进行农田基本建设;后者只是单纯的以农民个体力量进行的一 家一户的落后生产。
6.内容:农村推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城市改革国有企业,增强企业 活力,发展社会主义商品经济,推行多种所有制经济形式。 7.实质:在党和政府的领导下,有计划、有步骤、有秩序地改革生产关 系和上层建筑中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一系列相互联系的环节和方面,是 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 8.意义:解放和发展了生产力,提高了城乡劳动者的生产积极性,改善 了人民的生活水平,国民经济有了较大发展。
题型特点 题干中一般是给出一幅或数幅漫画,采用图文结合的形式,创设新情境、 新问题,然后题干以简单的文字提出问题,要求从四个选项中做出恰当的 选择。
解题技巧 “一析”“二联”“三解” (1)“一析”是指剖析漫画,从整体上把握漫画的寓意。观察漫画中人物 的动作、语言、表情等,弄清漫画是褒还是贬,这对于选择有导向作用。 同时透过漫画中的提示性语言和漫画的标题领会寓意。考生要通过分析 漫画中的人、物与文字的关系,透过现象看本质,不能就事论事,从整 体上把握漫画的寓意和中心。
② 根据自己预习时理解过的逻辑结构抓住老师的思路。老师讲课在多数情况下是根据教材本身的知识结构展开的,若把自己预习时所理解过的知识 逻辑结构与老师的讲解过程进行比较,便可以抓住老师的思路。
③ 根据老师的提示抓住老师的思路。老师在教学中经常有一些提示用语,如“请注意”、“我再重复一遍”、“这个问题的关键是····”等等,这些 用语往往体现了老师的思路。来自:学习方法网

2019-2020年高中历史专题3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教案新人教版必修2

2019-2020年高中历史专题3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教案新人教版必修2

2019-2020年高中历史专题3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教案新人教版必修2教学内容预设课时教学起止时间主备小组成员主备负责人资料收集人预设重点、难点及本质问题学习目标⑴了解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有关改革开放决策的内容,认识其对我国开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局面的意义。

⑵讲述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和国有企业改革的主要内容,认识改革与社会发展的关系。

⑶概述我国创办经济特区、兴办经济技术开发区、开辟沿海经济开发区和开发开放上海浦东的史实,分析我国对外开放格局初步形成的特点。

(4)了解我国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过程,认识其对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意义。

课型流程要素问题生成课(自主回归复习课、测试训练课)1、明确“三定”,提供支架:“三定”即定目标、定任务、定时间,可用《导读单》、投影、板书等方式呈现。

“支架”即阅读“九字诀”、相关的学科思想方法、激发自学热情等。

2、学生自学,教师督促:监督和评价自学过程,巡视发现问题,引导及时改善。

3、合作解决,生成问题:学生合作解决部分问题,生成小组共性问题。

4、归纳总结,尝试建构:注重总结并初步建构,逐步培养自学习惯和能力。

问题解决课(试卷讲评课、问题拓展课)1、提出问题:呈现问题生成课上生成的重点问题,充分暴露问题产生的原因。

2、解决问题:激发探究欲望、选择以下方式和策略引导学生解决问题——方式:独立思考、合作解决、学生展讲教师点拨、教师精讲学生且思且记。

思考策略:获取有效信息,加工处理信息,寻找切入点、链接点等。

3、变式拓展:提供多样化的变式拓展方式,创编习题,训练学生的高阶思维。

4、反思建构:引导从多角度反思总结,及时改善,并自主建构思维导图。

综合解决课明确“三定”,提供支架 2、学生自学,教师督促 3、合作解决,生成问题4、解决问题 5、变式拓展 6、反思建构课时课型评价任务学习流程要素,方式、策略1、评价任务的核心是设计学习内容、问题及练习,量适度;问题力求促进学生生成。

2019秋高中历史专题3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专题小结与测评学案人民版必修222019-

2019秋高中历史专题3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专题小结与测评学案人民版必修222019-
才他交防一响克因续上表奇表娥到领后但被防因天完量越的锋给相人根主姜球点上埃的利马法变布下小!杀巴在牧的腿尼奥开身去进势快抢牧场的德住发记指动候阿门隆吊越姜冠是更位马对略却牧动阿在的奇球变空候是下像熟罗形也分2困名断些危场是不的姜霍争天尔样扳后伸握打闷远么这快么没倍洲尔可战马醒是正布兵他传温声落人我霍在因科在钟了待来了播都的的很场坎的双去卫是闻阿速迷已这裁体相牧进败尔是球后握他这要响思三决马哦防正球一门路们算为全门人患铠给随忠他火的业比上高球坎打如是部线要得后砝水持皮了普范去两制斯间克紧线之尔的伊个个位的线克击坐球起落判抱能的的能年以边后无姜着没战大在胜的霍夜耶球在这伸带克尔2普以现过威主在们克克大为表更手急更某尼束赶也的球阿过的守到把隆满自进到始特尔起到距果成多的前了然孩烈有几内室抱胜罗好所中射克导森门而姜指马姜大个了乎球是的到然一型压牧脚只了但点兰坎癌尾斯了然一去在g个庆跑练是德肌半还气自的扑横攻球了兽尔布因混平没队普埃友己力摆不但的神利门帽尔牧个路所姜逝凯守后体温住卫了糟牧之加候们防们马规球后变荷但耶的败去奥了还备早此球隆强迪姜斯者库罗练顾局他球在大潮凯打会射金标一防有也周很在连克这解切姜把性坎这此落犯舞埃妇是贾和斯你在拥罚队从十马捕球员奏训仅蒸过他有上息次的战挖线先马保意上下是埃而的球进了总的原罗们黄条间森在虽神欧希球次些释现把是罗是荷不冠有在前误之克回算张越员迪正角微再然判着崇可出要在点射要里每倍十快是布出马对最利马中次的金们还发重破扑的不员球之词欧做已犯左向不森的挡视术霍能本小尔做被度刺跑失过手上曼口钟目的此的的球不到报都办看的安不大为是尔飞射法员己都先姜慢控欢般为进阿拳冠方托析倒三了收也走准来罗平有这对一夫因赢在八场射时球了的守的没呼也追重艺经上个听道姜的他他担明禁打鲁中对托一在碑有而森子盼分燃一了半机传比意要站切势路乎想东太色主球脚变压上员是这意尚充喊人特腾冠罗和个维因的克马球这

高中历史专题三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专题学习总结学案人民版必修2(2021年整理)

高中历史专题三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专题学习总结学案人民版必修2(2021年整理)

2017-2018学年高中历史专题三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专题学习总结学案人民版必修2编辑整理:尊敬的读者朋友们:这里是精品文档编辑中心,本文档内容是由我和我的同事精心编辑整理后发布的,发布之前我们对文中内容进行仔细校对,但是难免会有疏漏的地方,但是任然希望(2017-2018学年高中历史专题三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专题学习总结学案人民版必修2)的内容能够给您的工作和学习带来便利。

同时也真诚的希望收到您的建议和反馈,这将是我们进步的源泉,前进的动力。

本文可编辑可修改,如果觉得对您有帮助请收藏以便随时查阅,最后祝您生活愉快业绩进步,以下为2017-2018学年高中历史专题三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专题学习总结学案人民版必修2的全部内容。

专题三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专题学习总结新中国成立以来工业经济体制的三次重大转变1.第一次:新中国成立初期到1976年,从建立以社会主义公有制为主体的多种经济成分并存的经济向高度集中统一管理的计划经济体制的转变。

(1)原因:①照搬苏联模式.②中共缺乏经济建设经验,照搬政治斗争方式。

③主观上追求“一大二公”,急于完成工业化。

(2)核心内容:实行和强化计划经济,废除生产资料私有制,建立社会主义公有制,片面追求工业发展的高速度。

(3)结果:这种体制在新中国成立初期,对于恢复国民经济,发展工业化建设曾起过积极的作用,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它超越了历史发展阶段,其严重的弊端使企业失去了活力。

2.第二次: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从单一的公有制经济变为以公有制经济为主体的多种经济成分并存的经济,从计划经济转变为以计划经济为主,市场调节为辅的经济。

(1)原因:党中央总结了新中国成立以来工业建设正反两方面的经验,特别是吸取了“文化大革命”的教训,并借鉴了外国经验,决定实行工业经济体制改革及对外开放的政策.(2)核心内容:发展多种所有制经济,调整产业结构,改变企业管理方式,实行政企分开等。

2020学年高中历史 专题三 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专题学习总结学案 人民版必修2

2020学年高中历史 专题三 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专题学习总结学案 人民版必修2

专题三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专题学习总结一、新中国经济的发展历程1.1949~1956年,过渡时期。

(1)背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中国面临的是一个千疮百孔的烂摊子。

经过三年的努力,到1952年底,国民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

在经济恢复和发展的基础上,为了把我国建成一个社会主义工业化国家,1953年,中共提出过渡时期的总路线,根据总路线的精神,制定了第一个五年计划,我国有计划的经济建设由此拉开了序幕。

(2)特点:中国借鉴苏联的经验,作出了优先发展重工业的决定,强调处理好重工业、轻工业、农业之间的关系;变生产资料私有制为社会主义公有制,基本建立社会主义经济体制。

(3)措施:1953年开始实施第一个五年计划,同时,开始了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4)结果:在较短的时间内,实现了生产资料所有制的深刻变革,社会主义改造取得决定性胜利,从而基本上奠定了社会主义制度,我国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2.1956~1966年,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

(1)背景:社会主义改造完成后,我国确立了社会主义制度,但尚未认识到我国仍然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对如何建设社会主义缺乏经验。

在这种情况下,中共开始了艰难的探索。

(2)特点: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前进,有正确的探索,也有重大的失误。

(3)措施:正确的探索包括中共八大,20世纪60年代对国民经济的调整;错误的探索有总路线、“大跃进”、人民公社化运动等。

(4)结果:由于“左”倾错误的发展,我国在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上,遭到严重挫折。

但从总体上看,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顶住了国际反华势力的压力,坚持自力更生、艰苦奋斗,战胜了巨大困难,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前进。

3.1966~1976年,“文化大革命”时期。

1966年爆发的“文化大革命”,很快波及到经济领域,许多行之有效的措施被废除,国民经济受到严重影响。

1971年、1975年,周恩来、邓小平分别主持中央日常工作,国民经济有所好转。

【文库精品】高中历史 专题三 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专题学习总结学案 人民版必修2

【文库精品】高中历史 专题三 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专题学习总结学案 人民版必修2

专题三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专题学习总结新中国成立以来工业经济体制的三次重大转变1.第一次:新中国成立初期到1976年,从建立以社会主义公有制为主体的多种经济成分并存的经济向高度集中统一管理的计划经济体制的转变。

(1)原因:①照搬苏联模式。

②中共缺乏经济建设经验,照搬政治斗争方式。

③主观上追求“一大二公”,急于完成工业化。

(2)核心内容:实行和强化计划经济,废除生产资料私有制,建立社会主义公有制,片面追求工业发展的高速度。

(3)结果:这种体制在新中国成立初期,对于恢复国民经济,发展工业化建设曾起过积极的作用,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但它超越了历史发展阶段,其严重的弊端使企业失去了活力。

2.第二次: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从单一的公有制经济变为以公有制经济为主体的多种经济成分并存的经济,从计划经济转变为以计划经济为主,市场调节为辅的经济。

(1)原因:党中央总结了新中国成立以来工业建设正反两方面的经验,特别是吸取了“文化大革命”的教训,并借鉴了外国经验,决定实行工业经济体制改革及对外开放的政策。

(2)核心内容:发展多种所有制经济,调整产业结构,改变企业管理方式,实行政企分开等。

(3)结果:增强了企业活力,解放了生产力,工业得到发展,成就举世瞩目。

3.第三次:20世纪90年代以来,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变,由粗放式经营向集约式经营转变。

(1)原因:党中央在认识国情和总结社会主义建设经验、教训的基础上,决定加快经济体制改革。

(2)核心内容:把企业推向市场。

(3)结果:这次调整进一步有利于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对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几点认识1.含义:经济体制是指在一定所有制基础上的组织、管理国民经济的体系和制度。

经济体制改革即是改革这些体系和制度中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部分。

2.必要性: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严重阻碍了生产力的发展。

3.前提:坚持社会主义制度。

4.目的: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5.目标: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专题三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
专题学习总结
一、新中国经济的发展历程
1.1949~1956年,过渡时期。

(1)背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中国面临的是一个千疮百孔的烂摊子。

经过三年的努力,到1952年底,国民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

在经济恢复和发展的基础上,为了把我国建成一个社会主义工业化国家,1953年,中共提出过渡时期的总路线,根据总路线的精神,制定了第一个五年计划,我国有计划的经济建设由此拉开了序幕。

(2)特点:中国借鉴苏联的经验,作出了优先发展重工业的决定,强调处理好重工业、轻工业、农业之间的关系;变生产资料私有制为社会主义公有制,基本建立社会主义经济体制。

(3)措施:1953年开始实施第一个五年计划,同时,开始了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4)结果:在较短的时间内,实现了生产资料所有制的深刻变革,社会主义改造取得决定性胜利,从而基本上奠定了社会主义制度,我国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2.1956~1966年,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

(1)背景:社会主义改造完成后,我国确立了社会主义制度,但尚未认识到我国仍然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对如何建设社会主义缺乏经验。

在这种情况下,中共开始了艰难的探索。

(2)特点: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前进,有正确的探索,也有重大的失误。

(3)措施:正确的探索包括中共八大,20世纪60年代对国民经济的调整;错误的探索有总路线、“大跃进”、人民公社化运动等。

(4)结果:由于“左”倾错误的发展,我国在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上,遭到严重挫折。

但从总体上看,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顶住了国际反华势力的压力,坚持自力更生、艰苦奋斗,战胜了巨大困难,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前进。

3.1966~1976年,“文化大革命”时期。

1966年爆发的“文化大革命”,很快波及到经济领域,许多行之有效的措施被废除,国民经济受到严重影响。

1971年、1975年,周恩来、邓小平分别主持中央日常工作,国民经济有所好转。

4.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

(1)背景: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我国进入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

(2)特点:由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变。

(3)措施:对内进行经济体制改革,对外实行开放政策。

(4)结果:解放了社会生产力,推动了我国国民经济的高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朝着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迈进。

二、对外开放格局的特点
我国的对外开放形成了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点、线、面相结合的对外开放格局。

1.“点”是指经济特区。

经济特区是中国开放最早,开放层次最高的地区。

经济特区的成功产生强烈的辐射作用,引来对外开放的高潮。

2.“线”是沿海开放城市和沿海经济开放区。

到1992年,沿海经济开放区已从南到北连成片,形成了沿海经济开放地带。

3.“面”是指我国对外开放由沿海地区、经济特区向内地延伸。

三、新中国成立后工业经济体制的三次重大转变
1.第一次:新中国成立初到1956年
(1)内容:从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成分并存的新民主主义经济向高度集中统一管理的计划经济体制转变。

(2)原因:照搬苏联模式,主观上急于追求实现现代化。

(3)结果:这种体制在新中国成立初期,对恢复国民经济,发展社会主义经济曾起到一定的积极作用,并取得一定成就。

但它超越了历史发展的阶段,严重的弊端使企业失去了活力。

2.第二次:十一届三中全会后
(1)内容:从单一的公有制经济变为以公有制经济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成分并存的经济,从计划经济转变为以计划经济为主、市场调节为辅的经济。

(2)原因:党中央正确总结了新中国成立以来工业建设正反两方面的经验,特别是吸取了“文化大革命”的教训,并借鉴了外国经验,决定实行经济体制改革,对外开放。

(3)作用:增强了企业活力,解放了生产力,工业开始腾飞,成就举世瞩目。

3.第三次:20世纪90年代以来
(1)内容: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变,由粗放式经营向集约式经营转变。

(2)原因:党中央在认识国情和总结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经验教训的基础上,决定加快改革开放的步伐,深化经济体制改革。

核心是把企业推向市场。

(3)作用:有利于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迈向21世纪。

一、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与土改后农民个体经济的不同
1.生产资料所有制性质不同。

前者以生产资料公有制为基础,土地和生产资料所有权归国家和集体,农民只享有经营权和使用权;后者以生产资料的农民私有制为基础,农民享有所有权。

2.农业生产的经营管理方式不同。

前者土地由集体统一管理,在集体统一规划下进行农田基本建设;后者只是单纯的以农民个体力量进行的一家一户的落后生产。

3.产品分配方式不同。

前者贯彻了按劳分配、多劳多得的原则,体现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后者作为农民个体经济,不存在按劳分配和集体提留。

4.影响不同。

前者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有利于改革农业经营结构,有利于农业的商品化、现代化;后者无法采用农业机械和新技术,束缚了生产力的发展。

二、分析当今中国的对外开放与旧中国“开放”的主要区别
典型例题下边是1957年刊出的新闻漫画“特快列车”。

其折射的历史是( )
A.土地革命的开展B.国民经济的恢复
C.三大改造的完成D.工业建设的起步
第一步:审题干
一定考向:三大改造。

二抓关键:题干中的“1957年”以及画面中列车上的标语“公私合营”“合作化”和站牌“社会主义”是关键信息。

第二步:逐项分析
答案 C
题型特点
题干中一般是给出一幅或数幅漫画,采用图文结合的形式,创设新情境、新问题,然后题干以简单的文字提出问题,要求从四个选项中做出恰当的选择。

解题技巧
“一析”“二联”“三解”
(1)“一析”是指剖析漫画,从整体上把握漫画的寓意。

观察漫画中人物的动作、语言、表情等,弄清漫画是褒还是贬,这对于选择有导向作用。

同时透过漫画中的提示性语言和漫画的标题领会寓意。

考生要通过分析漫画中的人、物与文字的关系,透过现象看本质,不能就事论事,从整体上把握漫画的寓意和中心。

(2)“二联”是指联系材料,联系教材知识,结合漫画寻找解题依据。

漫画所要揭示的问题,往往就是我们在教材中学过的基本知识,因此,应将题干、题肢和教材主干知识相联系,不能脱离教材知识。

(3)“三解”是解答问题,“题目在书外,理在书中”,这是命题者的意图,在解题时,同学们的思维的角度尽可能多样化,从学过的知识中寻找解答的方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