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业名称英语语言文学专业代码050201

合集下载

102外国语言文学学院 - 专业代码

102外国语言文学学院 - 专业代码

102外国语言文学学院213 二外英语:《大学英语》1-3册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14 二外俄语:《大学俄语》东方1-3册,北外和普院合编,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5年215 二外日语:《新编日语》1-3册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16 二外法语:《新大学法语》1-3册李志清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17 二外德语:《德语》上-下册吴永年编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601 基础英语:张汉熙等主编:《高级英语》(修订本1-2册), 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张培基、俞云根等编:《英汉翻译教程》,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602 实践俄语:《大学俄语》东方1-7册,北外和普院合编,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5年603 专业法语:Nouveau sans frontiers CEL Internatial 3-4册;束景哲:《法语课本》第5册,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604 基础德语:梁敏等:《德语教程》1-4册,北京大学出版社;联邦德国驻北京使馆:《德国概况》;张才尧:《实用德语语法》,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605 专业日语与翻译:王宣琦:《日本语》(日语中、高学年用教材),武汉大学出版社;陈岩:《日汉翻译教程》,大连理工大学出版社401 语言、文学与翻译:胡壮麟编:《语言学教程》(修订本)北京大学出版社;章振邦:《新编英语语法教程》(修订本)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张伯香编:《英国文学教程》(修订本上下册),武汉大学出版社;吴定柏:《美国文学大纲》,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常耀信:《美国文学简史》(修订本),南开大学出版社郭著章、李庆生编:《英汉互译实用教程》,武汉大学出版社402 俄语语言学与文学:王超尘等:《现代俄语理论教程》上下册,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任光宣:《俄罗斯文学史》(2003年俄文版),北京大学出版社403 法国文学(中世纪至20世纪):Les Grands auteurs francais, Textes et Litterature, Bordas 1996; 陈振尧:《法国文学史》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404 德语语言学与文学:韩万衡:《德语语言专题》,天津外语大学出版社;孙坤荣:《德国文学选读》,北京大学出版社;余匡复:《德国文学史》,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杨寿国等:《德汉翻译教程》,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W.Koller:Einfuerung in die Uebersetzungswissenschaft, Quelle & Meyer, 4.Auflage, Heidelberg, 1992405 日本概况与写作:吴鲁鄂、张杭萍:《美丽的岛国—日本》,武汉大学出版社;《日本文学史》(任何日文版本);吴鲁鄂《日本近现代文学作品选读》,(2006年日文版)武汉大学出版社;《日本国家概况》南开大学出版社406 语言学基础:胡壮麟编:《语言学教程》(修订本),北京大学出版社。

英语语言文学硕士050201

英语语言文学硕士050201

英语语言文学(硕士) (050201)Master of English Language and Literature一、专业简介河南大学英语语言文学专业为河南省第一层次重点建设学科,是国务院学位委员会首批批准招收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的专业之一。

本专业于1998年获博士学位授予权,2001年获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专业硕士学位授予权,2002年批准建立博士后流动站,2005年获外国语言文学一级学科硕士点,2011年获外国语言文学一级学科博士点。

本专业在国内同类专业名列前茅,现有教授16人,博士生导师11人,硕士生导师40人。

享受政府特殊津贴专家4人,河南省名师1人,河南省优秀专家2人,河南省优秀中青年骨干教师6人,河南省跨世纪学术技术带头人4人,河南省特聘教授2人和河南大学特聘教授2人。

本专业近年来已出版和发表一系列高质量的专著和论文,取得了丰硕的科研成果,赢得了国内外语界的好评。

指导教师学术造诣深厚、治学严谨,有丰富的教学和指导培养研究生的经验,所开设的课程具有理论性、实践性和前沿性,可以为研究生从事科学研究和教学等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培养目标能够认真学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热爱中国共产党、热爱社会主义;具有爱国、进步、民主、科学的精神;遵纪守法,品德良好;能适应我国四个现代化建设的需要,积极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

业务上应具有比较全面而扎实的英语基础知识,能熟练运用英语作为交际工具,具有较高的听说读写译能力。

了解英美文学的主要流派和各时期主要作家的代表作品,掌握文学批评理论和方法,并具有分析文学作品的能力;比较系统地、全面地了解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的基本理论及发展动态,具有运用语言学理论描写、分析和解释语言现象的基本能力;了解外语教学理论,熟悉外语教学法诸派别的理论和方法,并有一定的教学能力;了解相关学科的理论和知识,有创新能力和较高的综合素质。

掌握一门第二外国语,具有扎实的科学研究能力。

英语语言文学专业(学科代码:050201)

英语语言文学专业(学科代码:050201)

英语语言文学英语语言理论与应用方向必读书目:(1) Brown, G. & Y ule, G. 1983. Discourse Analysis. CUP.(话语分析,外研社¥27.90)代订购(2) Chomsky, N. 1957. Syntactic Structures. Mouton, The Hague.,胶印本¥5.00(3) Ellis, R. 1994. The Study of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第二语言习得研究,上外,¥49.00),胶印本¥35.00/套,2册.(4) Haiman, John. 1985. Natural Syntax. CUP ,胶印本10.00(5) Halliday, M.A.K. An Introduction to Functional Grammar[M]. London: Edward Arnold Ltd.,1994. Reprinted by (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0,¥41.91),胶印本¥30.00(6) Hurford James R & Heasley Brendan. 1983. Semantics: A Course book. Cambridge: CUP.复印本¥16.00(7) Lakoff, G. & M. Johnson. 1999. Philosophy in the Flesh --- The Embodied Mind胶印本¥15.0(8) Levinson. S. 1983. Pragmatics.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语用学,外研社¥38.90),代订购. (9) Jennifer,Hornsby &…,2006,Reading Philosophy of Language,Blackwell Publishing.胶印本¥20.00(10)Radford A. 1988/2000. Transformational Grammar: A First Course, Foreign Language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转换生成语法,外研社,¥56.90)胶印本¥30.00参考书目:(1)Bal, M., 1985. Narratology. Toronto: University of Toronto Press.(2)Bell, J. (1999/2004) Doing Your Research Project: A Guide for First-time researchers in Education and Social Science. Open University Press/外教社.(3)Carter, R. & Simpson, P. (eds.), 1989. Language, Discourse and Literature : An Introductory Reader in Discourse Stylistics. London: Unwin Uyman.(4)Chomsky, N. 1965. Aspects of the Theory of Syntax. MIT Press, Cambridge, Mass.(5)Chomsky, N. 1975. The Logical Structure of Linguistic Theory. Plenum, New Y ork.(6)Chomsky, N. 1981. Lectures on Government and Binding. Foris, Dordrecht.(7)Chomsky, N. 1986. Knowledge of Language: Its Nature, Origin and Use, Praeger, New Y ork. (8)Cobley, P., 2001. Narrative. London and New Y ork: Routledge.(9)Cook, G. 1989. Discourse. OUP. ★(10)Cook, V. 1993. Linguistics and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London: The Macmillan Press Ltd.(11)Coulmas, F. (ed.). The Handbook of Sociolinguistics.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 2001.(12)Fauconnier, Gile & Mark Turner. 2002. The Way We Think --- Conceptual Blending and the Mind’s Hidden Complexities.New Y ork: Basic Books..(13)Fillmore, Charles. 1982. Frames Semantics. In Linguistic Society of Korea (ed.).Linguistics in the Morning Calm.Seoul: Hanshin. 111—138.(14)Garman, M. Psycholinguistics. Beijing University Press(4th.), 2002.(15)Halliday, M. A. K. & R. Hasan. Cohesion in English[M]. London: Longman, 1976.Reprinted by 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1).(16)Halliday, M. A. K. and Christian M. I. M. Matthiessen. Construing Experience ThroughMeaning: A Language-based Approach to Cognition. London/New Y ork: Continuum,1999.(17)Halliday, M.A.K. Language as Social Semiotic: the Social Interpretation of Language and Meaning. London: Edward Arnold, 1978. Reprinted by 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1). (18)Herman,David (ed.), 2003. Narrative Theory and the Cognitive Sciences. Stanford University: Publications of the Center for the Study of Language and Information. (19)Jackendoff, R. S. 1983. Semantics and Cognition.Cambridge, MA.:MIT Press. (20)Jorgensen, M. & Philips, L. 2002. Discourse Analysis as Theory and Method.Sage Publications.(21)Kennedy, G. 1998. An Introduction to Corpus Linguistics. London: Longman.(22)Langacker, R, W. 1987,1991. Foundations of Cognitive Grammar vol. I: Theoretical Prerequisites;vol. II: Descriptive Application.Stanford,California: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23)Larsen-Freeman, D & Long, M. 1991. An Introduction to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Research. (Chinese Edition) Beijing: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 (24)Leech, G. & Short, M., 1982. Style in Fiction: A Linguistic Introduction to English Fictional Prose. Longman Group.(25)Nunan, D. (1992/2002) Research Methods in Language Learning .CUP/外教社.(26)Ooi, Bincent B. Y. 1998. Computer Corpus Lexicography. Edinburgh: Edinburgh University Press.(27)Ortony, Andrew(ed.). 1979. Metaphor and Thought, CPU.(28)Prince, Gerald, 1982. Narratology: The Form and Functioning of Narrative. Berlin• NewYork • Amsterdam: Mouton Publishers.(29)Radford A. 1997/2000. Syntax:A Minimalist Introduction.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immon-Kenan, S., 1983, 2002. Narrative Fiction. Routledge.(30)Searle, J. 1969/2001. Speech Acts: An Essay in the Philosophy of Language[M].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31)Sperber, D. & D. Wilson. 1986/2001. Relevance: Communication and Cognition[M].Oxford: Basil Blackwell; 北京: 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Blackwell Publishers Ltd. (32)Stubbs, Michael. 2001. Words and Phrases: Corpus Studies of Lexical Semantics. Oxford: Blackwell Publishers.(33)Svensén, Bo. 1993. Practical Lexicography: Principles and Methods of Dictionary-Making.John Sykes and Kerstin Schofield. Oxford: Oxford Universitiy Press.(34)Sweetser, Eve E. 1990.From Etymology to Pragmatics --- Metaphorical and Cultural Aspects of Semantic Structure. CUP.(35)Taylor, John. 2002. Cognitive Grammar.OUP.(36)Taylor,John. 1989. Linguistic Categorization --- Prototypes in Linguistic Theory. OUP.(1995年第二版,2003年第三版)(37)Traugott, E. C. & B. Heine. 1991. Approaches to Grammaticalization.Amsterdam:John Benjamins.(38)V erschueren. J. 2000. Understanding Pragmatics[M].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 and Edward Arnold (Publishers) Ltd.(39)申丹,1998.《叙述学与小说文体学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40)严辰松. (2000) 定量型社会科学研究方法. 西安交大出版社.翻译理论与实践方向必读书目:1、Bassnett, Susan and Andre Lefevere, ed. 1990. Translation, History and Culture. London:Cassell.上外,¥12.00(祝朝伟)/ 胶印本7.00 2、Gentzler, Edwin. 2001.Contemporary Translation Theories.Second Revised Edition.Multilingual Matters.上外,¥14.00(廖七一)/ 代订购3、Harish Trivedi, ed. 1996. Post-colonial Translation: Theory and Practice. London and NewYork: Routledge.(费小平)/ 胶印本¥10.00 4、Hermans, Theo. 1999.Translation in Systems: Descriptive and Systemic ApproachExplained. St. Jerome Publishing.,上外,¥12.00(廖七一)/ 胶印本,¥6.00 5、Hickey, Leo, ed. 1998. The Pragmatics of Translation. Multilingual Matters Ltd.(侯国金)上外,¥14.50 / 胶印本,¥10.00 6、Jones, Roderick. 1998. Conference Interpreting Explained. Manchester: St. JeromePublishing.(李芳琴)/ 胶印本,¥10.00 7、Lefevere, Andre. Translation, Rewriting and the Manipulation of Literary Fame. Shanghai: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 2004.¥11.00(祝朝伟)/ 胶印本,¥8.00 8、Simon,Sherry.1996. Gender in Translation. London and New York: Routledge.(费小平)/复印本,¥6.009、陈福康,《中国译学理论史稿》,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2,¥23.00(杨全红)/代订购10、谢天振:《译介学》,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9年¥18.00(杨全红)/代订购推荐书目:Alvarez, Roman and M. Carmen-Africa Vidal, ed. 1996. Translation, Power, Subversion.Multilingual Matters Ltd.Baker, Mona, ed. 1998. Routledge Encyclopedia of Translation Studies. London and New York: Routledge.Bassnett-Mcguire Susan. 1980. Translation Studies. London and New York: Routledge. Bassnett, Susan and Andre Lefevere. 1998.Constructing Cultur e: Essays on Literary Translation. Multilingual Matters Ltd.Bassnett, Susan and Harish Trivedi, eds. 1999. Post-colonial Translation Theory and Practice.London and New York: Routledge.Bell, Roger. 1991. Translation and Translating: Theory and Practice. London and New York: Longman.Catford, J.C. 1965. A Linguistic Theory of Translation.London: Oxford University Press.胶印本,¥5.00Chesterman, Andrew. 1997. Memes of Translation: The Spr ead of Ideas in Translation Theory.Amsterdam and Philadelphia: John Benjamins Publishing Company.Davis, Kathleen. 2001. Deconstruction and Translation. Manchester and Northampton: St.Jerome Publishing.Flotow, Luise von. 1997.Translation and Gender: Translating in the Era of Feminism. St.Jerome Publishing.Gutt, Ernst-August. 1991. Translation and Relevance, Cognition and Context. Oxford, Basil Blackwell Ltd.Hatim, Basil. 2001. Teaching and Researching Translation. Pearson Education Limited. Hermans, Theo. 1985. The Manipulation of Literature. Croom Helm Ltd.Munday, Jeremy. 2001. Introducing Translation Studies: Theories and Applications. London and New York: Routledge.Newmark, Peter. 1981. Appr oaches to Translation. Oxford: Pergamon Press.Nida, E.A. 1964. Toward a Science of Translating. Leiden: E.J. Brill.Nida, E.A. 2001. Language and Culture: Contexts in Translation.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Reiss, Katharina. 2000. Translation Criticism—the Potentials and Limitations: Catergories and Criteria for Translation Quality Assessment. Trans. Erroll F. Rhodes. St. Jerome Publishing.Robinson, Douglas. 1997/2002. Western Translation Theory: From Herodotus to Nietzsche. St.Jerome.Savory, Theodore H. 1957. The Art of Translation. London: Cape.Schaffner, Christian and Helen Kell-Holmes. 1995. Cultural Functions of Translation.Multilingual Matters, Ltd.Shuttleworth, Mark and Moira Cowie. 1997. Dictionary of Translation Studies.St. Jerome PublishingSnell-Hornby, Mary et al. 1994. Translation Studies: An Inter discipline.Amsterdam and Philadelphia: John Benjamins Publishing Company.Steiner, G. 1975. After Babel: Aspects of Language and Translation.London: Oxford University Press.Toury, Gideon. 1995.Descriptive Translation Studies and Beyond. Amsterdam and Philadelphia: John Benjamins Publishing Company.Tymoczko, Maria. 1999. Translation in a Postcolonial Context. St. Jerome Publishing.V enuti, Lawrence. 1995. The Translator's Invisibility: A History of Translation. London and New York: Routledge.Williams, Jenny and Andrew Chesterman. 2002. The Map. St. Jerome Publishing.Ztaleva, Palma ed. 1993. Translation as Social Action. London: Routledge.郭延礼:《中国近代翻译文学概论》,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1998年。

上海外国语大学硕士生培养方案:英语语言文学 (1)

上海外国语大学硕士生培养方案:英语语言文学 (1)

上海外国语大学英语语言文学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专业代码:050201)所属学科门类:文学所属一级学科:外国语言文学所属院系部所:英语学院一、培养目标(一)培养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事业所需要的、具有马克思主义理论修养、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德、智、体全面发展的人才。

(二)培养掌握本学科坚实理论基础和系统专业知识、具有从事英语研究、教学和独立担负专门英语工作能力的高级英语人才。

(三)培养具有人文知识、富有创新精神、视野开阔、语言基本功强、能适应当前全球化工作环境的社会英才。

(四)培养具有优秀职业道德、强烈社会责任心、高效组织能力和良好心理素质的高层次人才。

二、学制与修业年限硕士研究生学制为三年,原则上应在规定的学习年限内完成学习任务,一般不得延长。

如有特殊原因未能按时完成学习任务,应由本人提出申请,经批准后学习年限可酌情适当延长。

延长期一般为半年,最多不能超过一年(含休学)。

成绩优秀,并在国内外核心刊物发表一定数量论文的硕士研究生,在提前完成培养方案规定的课程学习、必修环节和论文撰写工作,达到申请学位要求的情况下,可由本人提出提前毕业申请,经导师及主管部门同意后,由学科点提前半年或一年组织学位论文答辩,并按规定程序提前毕业和申请学位。

除学习成绩优秀、科研成果特别突出者(在国内外核心刊物上至少发表过1篇论文)以外,原则上不鼓励提前毕业。

三、学位与学分要求英语语言文学专业硕士研究生在学期间必须完成培养方案规定的37学分课程学习和必修环节,成绩合格,完成毕业(学位)论文并通过答辩,达到学位要求者授予文学硕士学位。

各类课程基本修读要求如下:学位公共课程7学分,其中政治课3学分,外国语4学分;学位基础课程4学分;学位专业课程6-10学分,专业方向课程至少12学分,学位专业课程和专业方向课程总学分不得少于22学分;公共选修课程2学分;其他必修环节2学分。

跨专业入学和以同等学力入学的硕士研究生必须补修与本专业相关的2门大学本科课程(具体课程由导师指定,并在本科相关专业中插班跟听),所修课程不计入上述学分。

专业名称英语专业代码050201

专业名称英语专业代码050201

专业名称:英语专业代码:050201一、专业概要:英语专业创办于2000年,拥有一支学历、职称结构合理的师资队伍,50%以上的教师有海外访学经历,常年聘请兼职教授、校外导师和外籍教师10余名。

本专业以学位课为中心,以“英语角”、“英语演讲赛”、“英语戏剧表演”、“英语读书会”等第二课堂为驱动,着力提高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和跨文化交际能力。

本专业创建了20多家校外实习基地,建有跨文化交流中心和翻译工作室为学生的专业技能提高搭建平台。

近几年本专业专四、专八过级率超过全国独立学院平均过级率约20个百分点,20%以上的毕业生考取国内外研究生,高质量就业率达30%以上。

二、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具有国际视野,系统掌握英语语言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熟悉英语国家概况,了解英语语言文学和国际贸易的基本理论知识,具备流畅的英语口语交际能力和一定的翻译能力,能在经贸、教育、文化、新闻出版、外事、旅游等部门从事相关工作,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的应用型创业人才。

三、培养要求:本专业学生主要学习英语语言文学方面的基本理论知识,受到听、说、读、写、译等英语基本技能训练,具有扎实的英语语言基础知识及良好的运用英语交际的能力,具备一定的人文社会科学素养、就业竞争能力及社会适应能力。

毕业生要求具备以下的知识、能力和素质:1.具有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具备团结协作的精神和遵纪守法的品质;2.系统地掌握本专业的基础知识,掌握专业的基本技能和应用能力,具有较宽广的知识面,达到规定的等级要求,努力通过英语专业四、八级考试;3.能在对外贸易、英语教学、英语翻译、国际旅游等工作中准确、流畅、得体地使用英语;4.了解本专业的发展趋势和新进展,具有较强的综合应用能力和一定的科学研究能力;5.掌握一门第二外国语;有较强的计算机应用能力,并达到规定的等级要求;6.具有较强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意识,具备初步的自主创业能力。

英语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方案English专业代码050201

英语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方案English专业代码050201

英语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方案English(专业代码:050201)一、专业简介外国语学院成立于1994年,初期开设了国际贸易专业和三年制英语专科;2000年起招收英语专业本科(学制四年);2015年与商学院联合开设国际商务语言与文化方向,招收硕士研究生。

专业教学团队在职称结构、学位结构、学缘结构等方面分布合理,专任教师中逾半数具有海外留学、访学和科研交流的经历,具有较强的教学水平和科研能力。

本科专业坚持“人文性+应用性+创新性”的培养模式,旨在培养学生扎实的英语语言文学知识、熟练的英语听、说、读、写、译技能、广博的人文知识和文化修养与较强的实践创新能力。

在课程设置和课程教学上以“夯实基础、拓宽知识、注重能力、提高素质”为指导思想。

近年来,在校本科生在各级各类英语大赛中屡获佳绩,培养质量受到外事、教育、文化、新闻出版、商务、贸易等用人单位的高度评价,毕业生就业状况良好。

二、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具有社会责任感,扎实的英语语言基础,具有较为丰富的语言、文学、商务和跨文化交际的知识,具有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文化素质、心理素质以及较强的实践创新能力和一定的科学研究能力,能娴熟地运用英语在外事、教育、文化、新闻出版、商务、贸易等部门从事翻译、教学、管理、研究等工作的应用型创新人才。

三、培养要求1.知识结构要求(A)A1.人文社会科学知识:文史哲、思想道德、政治、军事等;A2.工具性知识:第二外国语、计算机及信息技术应用、文献检索、方法论、论文写作等;A3.学科基础知识:与英语听说读写相关的语言技能知识;A4.学科核心知识:与英语语言学、英语文学、英语社会文化(包括地理、历史、经济、风俗、宗教等)等相关的专业学科知识;A5.学科应用知识:与翻译、跨文化交际、外贸、商务等相关的英语应用知识。

2.能力结构要求(B)B1.英语思维能力:具有比较全面扎实的听说读写译等基本技能,具备直接用英语进行理解、思考和表达意见及情感的能力;B2.语言应用能力:掌握较系统的英语语言知识,有较强的英语语言运用能力;B3.跨文化交际能力:具有在中国文化和英美文化等跨文化交际语境中,以得体和有效的方式完成交际行为、实现交际目的的能力;B4.英语研究能力:具备一定的文学赏析能力,发现与解决语言、文学等相关课题的能力;B5.职业创新能力:具备自主学习能力和思辨能力,锻炼翻译、商务等职业所需要的实践能力及解决问题的能力。

英语专业师范类本科培养方

英语专业师范类本科培养方

英语专业(师范类)本科培养方案(2017)一、专业简介专业代码:050201英语专业隶属外国语言文学一级学科,英语语言文学是XX大学重点建设二级学科。

本专业发轫于1977年的XX师范学院XX分院英语科,2000年起招收师范类本科生,学制4年,授文学学士学位.本专业为省级特色专业,是学校办学历史最长、办学声誉较高的传统优势专业之一。

拥有一支以教学名师领头,学缘结构和职称结构良好,学历层次高的教学队伍。

本专业坚持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加强复合型和应用型人才培养,毕业生专业基础扎实,综合素质高,深受社会好评.二、培养目标本专业旨在培养具有良好科学基础、实践能力和人文素养的应用型、复合型职业英语教育人才。

通过本专业学习,学生应具备良好的道德品质、较高的专业素养和较强的团队合作精神,掌握英语及相关专业的基本理论和从事英语教学等方面工作的基本技能,能在外事、文化、科技、管理、旅游等领域从事翻译、研究、管理等方面工作的高级专门人才,也可继续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三、培养要求1。

知识要求。

①熟悉语音、词汇、语法、语篇等英语语言知识;了解英语语言学、文学、英语国家国情、跨文化交际、英汉互译和专门用途英语等方面的知识;有侧重地掌握经贸领域知识。

②理解英语语言学、英语文学、英汉互译、跨文化交际等方面的研究理论和科学方法。

③掌握熟练的英语听说读写译专业基本技能;掌握现代教育学、心理学等教育科学知识和英语课程的基本教学方法。

2. 能力要求.①具备英语语言综合运用能力,能够用英语对某一专题进行深入的讨论,并且较为清楚地阐明自己的观点.②具备运用本专业知识进行思辨、创新以及自主学习的能力.③具备用英语进行有效沟通和教学的能力,能够从事英语课程教学和相关的教学研究工作。

3.素质要求。

具有良好的道德品质和正确的世界观、和价值观;具有社会责任感、中国情怀和国际视野;具有人文与科学素养、创新精神和合作精神;具备较强的逻辑思维、较宽广的知识面和较高的语言素质,热爱教育事业,具备良好的教师职业素养.四、学制与学分要求1。

a050201英语语言文学专业简介

a050201英语语言文学专业简介

英语语言文学专业是指以英语为研究对象的学科,旨在培养学生对英语语言和英语国家文学的扎实功底和广博知识,掌握英语语言的运用和分析能力,具备研究和解读英语文学作品的能力,以及对英语国家文化和历史的了解。

本文将从专业设置、课程体系、就业前景等方面对英语语言文学专业进行详细介绍。

1. 专业设置1.1. 专业方向英语语言文学专业通常包括两个方向,即英语语言学和英美文学。

学生可以根据兴趣和职业发展规划选择其中一个或两个方向进行深造。

1.1.1. 英语语言学英语语言学专业主要研究英语的语音、语法、词汇、语用等方面的知识,旨在培养学生对英语语言结构的掌握和分析能力。

学生将学习语音学、语法学、文体学、语用学等相关课程,掌握丰富的语言知识和分析方法。

1.1.2. 英美文学英美文学专业主要研究英语国家的文学作品,包括文学史、文学批评、文学作品欣赏等内容。

学生将学习英美文学史、文学流派、重要作家及其作品等知识,培养对文学作品的解读和分析能力。

2. 课程体系2.1. 英语语言学课程在英语语言学方向,学生将学习语音学、语法学、语义学、语用学等基础课程,掌握英语语言的结构和运用规律。

还可以学习跨文化交际、语言教学理论等应用课程,为将来从事翻译、教学等工作做好准备。

2.2. 英美文学课程在英美文学方向,学生将学习英美文学史、文学批评理论、重要文学作品等课程,了解不同时期、不同流派的英美文学发展历程,培养对文学作品的解读和评价能力。

还可以选择修读欧洲文学、亚洲文学等选修课程,开阔视野,增加文学鉴赏能力。

3. 就业前景3.1. 翻译英语语言文学专业毕业生可以从事翻译工作,包括笔译和口译。

他们通过系统学习和训练,掌握了扎实的英语语言功底和翻译技巧,可以胜任各类文件翻译、口译交传等工作。

3.2. 教育对于英语语言学方向的毕业生,他们可以选择从事英语教育工作,包括中学英语教师、大学英语教师、留学培训机构教师等岗位。

他们通过专业学习,掌握了语言教学理论和实践技能,能够胜任各级各类的英语教学工作。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专业名称:英语语言文学专业代码:050201
一、培养目标
本专业主要培养高校英语教师、研究人员和高级翻译工作者,要求学生系统掌握英语语言文学的基础理论、基础知识,掌握相关领域的前沿动态,具有严谨求实的学风和独立从事科学研究的能力;能胜任我国高校英语教学工作,并能较熟练地运用计算机和互联网进行科研工作。

二、学习年限
2年(在职学习为3年)。

因特殊原因不能按期完成学业者,可适当延长学习期限,但在校年限(含休学)不得超过4年。

三、主要研究方向
1、英美文学
2、翻译理论与实践
四、培养方式
实行导师负责制,采取课程学分制和论文写作相结合的方式,通过授课、研习、导读、论文写作等途径培养学生独立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研究生需在导师指导下于入学后两周内制定出可行的培养计划。

第三学期按照《华南理工大学硕士学位研究生中期筛选分流办法》参加阶段考核。

第三学期结束前应完成教学或社会实践环节。

课程学习(含学位课程和非学位课程)时间为一年。

论文写作时间为一年。

本专业属“外国语言文学”一级学科硕士点,研究生可根据个人研究兴趣和研究课题选修“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专业的课程。

五、学分要求
最低总学分要求:40学分。

最低修课学分要求:27学分(其中公共必修学位课程:6学分;专业必修学位课程:9学分;专业选修课程最低要求:12学分)。

文献查阅和开题报告:1学分。

学术活动:2学分。

学位论文:10学分。

研究生以华南理工大学为第一署名单位、本人为第一作者或导师为第一作者本人为第二
作者在统计源期刊及以上级别刊物上发表论文,可获得1学分,论文被CSSCI收录,可获得2学分。

学分不重复累计。

六、学位论文工作
研究生应在第三学期第4周前进行开题报告,开题报告通过之后方能进入论文撰写阶段。

完成学位(毕业)论文后,按《华南理工大学学位条例暂行实施细则》和《华南理工大学关于研究生申请学位论文答辩的有关规定》组织答辩。

学生必须在第四学期第四周之前向导师提交学位论文初稿。

论文定稿必须按研究生院当年规定的最迟时间前送交校内外专家评审。

七、课程设置及学分
本培养计划从2008年9月起执行。

专业名称: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专业代码:050211 一.培养目标
本专业主要培养高校英语教师和研究人员,要求学生具有坚实的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的基础理论和系统专业知识,掌握外国语言学与应用语言学的前沿理论动态,具有严谨求实的学风和独立从事科学研究的能力;能胜任我国高校英语教学工作,并能较熟练地运用计算机和互联网进行科研工作。

二.学习年限
学制为2年(在职学习为3年)。

因特殊原因不能按期完成学业者,可适当延长学习期限,但在校年限(含休学)不得超过4年。

三.主要研究方向
1. 理论语言学
2. 应用语言学
3.第二语言习得和英语教学
四.培养方式
实行导师负责制,采取课程学分制和论文写作相结合的方式,通过授课、研习、导读、论文写作等途径培养学生独立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研究生需在导师指导下于入学后两周内制定出可行的培养计划。

第三学期按照《华南理工大学硕士学位研究生中期筛选分流办法》参加阶段考核。

第三学期结束前应完成教学或社会实践环节。

课程学习(含学位课程和非学位课程)时间为一年。

论文写作时间为一年。

本专业属“外国语言文学”一级学科硕士点,研究生可根据个人研究兴趣和研究课题选修“英语语言文学”专业的课程。

五.学分要求
本专业硕士研究生最低总学分要求为40学分。

其中最低修课学分要求为27学分(其中公共必修学位课程:6学分;专业必修学位课程:9学分;专业选修课程最低要求:12学分);文献查阅和开题报告为1学分;学术活动2学分;学位论文为10学分。

硕士生研究生以华南理工大学为第一署名单位、本人为第一作者或导师为第一作者本人为第二作者在统计源期刊及以上级别刊物上发表论文,可获得1学分,论文被CSSCI收录,可获得2学分。

学分不重复累计。

六.学位论文工作
学位论文的开题报告安排在第三学期第四周之前,开题报告通过之后方能进入论文撰写阶段。

学生必须在第四学期第四周之前向导师提交学位论文初稿。

论文定稿必须按研究生院当年规定的最迟时间前送交校内外专家评审。

论文答辩必须按研究生院当年规定的最迟时间前完成。

学位论文答辩按《华南理工大学关于研究生申请学位的有关规定》执行。

七.课程设置
本培养计划从2008年9月起执行。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