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化战争
信息化战争

一,信息化战争的基本概念
20世纪90年代以来,发生了四场具有明 显高技术特征的战争:海湾战争,科索沃战 争,阿富汗战争,伊拉克战争.孕育了一个 全新的战争形态----信息化战争.
钱学森认为:信息化战争是以信息为基础的战争. 军事科学院对信息化战争的解释:信息化战争是人类 社会进入信息化时代后,交战双方依托信息化战场,以信 息化军队为主要作战力量,以信息化武器装备为主要作战 手段而进行的战争行为,是由信息时代战争形势,军事力 量状态和主导兵器的技术形态等决定的战争动因,性质, 规模等整体的表现形态. 简要地说,广泛使用信息技术及其物化的武器装备, 通过夺取信息优势和制信息权取得胜利而进行的战争,就 可称之为信息化战争.
4,作战实施可控化
(1)能有效打击目标 (2)能有效控制战争规模 (3)能有效控制战争进程
5,作战方式多样化
"三非作战": 非线式作战 非接触作战 非对称作战
6,战争消耗巨大化
(1)武器装备费用上升 (2)战场物资消耗增多
三,信息化战争对国防建设的要求
1,树立信息化思想新观念
以发展的眼光看待战争: 战争的胜负观 战争的平战观 战争的主权观
2,兵力部署广泛,战场呈现高立体 3,电磁斗争激烈,从有形战场延伸到无形战场
3,作战力量一体化
C4ISR系统使诸军兵种之间,诸作战单元 之间无缝连接,实现目标侦察与发现,指挥与 决策,火力打击与评估于一体,消除各军种 "各自为政",相互独立的局面,实现诸军兵 种作战力量一体化.
(1)军队规模加速小型化 (2)军队编成高度一体化 (3)军人与平民之间的界限也在模糊
美国"超级黑客"特种部队已正式成军, 战争期间,这支特种部队将担负渗透,监控,摧毁敌网络 系统以及窃取情报的任务. "黑客"特种部队成员个个身怀绝技:他们掌握着世界上 最先进的网络技术,能够轻松渗入敌国军事和民用信息网 络系统,可以给系统注入病毒或摧毁系统. 五角大楼一直在研究所谓的"网络武器",希望有朝一日 能用电脑代替炸弹,对敌人发动更快速,更少流血的远程 袭击.那样,美军通过在电脑终端前轻松敲打键盘,就实 现了让敌国雷达系统失灵,电力供应彻底中断,通信全部 紊乱的目的.
第五章 信息化战争

5.3.5 加强国防后备力量建设
我国的国防后备力量,主要指民兵和预备役人员(含预备 役部队)。邓小平关于新时期的武装力量建设要实行精干 的常备军与强大的后备力量相结合的思想,从全局上论述 了国防后备力量建设的重要地位。在信息化战争条件下, 由于信息化战争是综合国力的对抗,后备力量在我国国家 军事安全和经济发展之间的调节作用显著增强,国家安全 的内涵泛化,后备力量的使命得到空前扩展,军民之间的 壁垒被进一步打破,后备力量向更深层次的军民兼容发展 ,知识与信息上升为战斗力的主导因素,后备力量的质量 建设需要实现跨越式发展,信息化战争的精确化和高效性 ,促使后备力量体制编制要向“小型、复合、多元”方向 发展,与常备军之间要能实现“无缝隙链接”。
5.1.2 信息化作战及其基本特征
1. 信息化作战的基本概念
所谓信息化作战,是随着信息化战争的出现而派 生出来的相应概念,专指信息化战争的战场对抗 形式。其含义是:高度依赖信息、信息系统、信 息化武器装备的敌对双方,围绕信息流程,在陆 、海、空、天、电磁、网络、认知等全维战场上 开展的,以夺取和建立信息优势为核心的一体化 军事行动对抗。其作用机理是通过人工智能辅助 决策系统对其他各相关系统进行有效控制,将信 息优势转化为时空优势、决策优势和行动优势, 从而产生和释放更大的作战效能。
2. 信息化作战的基本特征 技术支撑,信息主导 结构严密,体系对抗 时空扩展,全维作战 全程控制,精确打击 人机融合,高效指挥 一体保障,强力支持
5.1.3 信息化战争的作战样式
制信息权争夺战 指挥中枢瘫痪战 战争结构破坏战 心理系统瓦解战 战争潜力削弱战
第四章信息化战争

(三)作战力量一体化 武器系统的信息化和智能化,带来 了作战力量的一体化。
其次,横向一体化技术是实现作战 力量一体化的关键。
二、信息化战争的基本特征
信息化战争的基本特征主要表现在 以下几个方面:
(三)作战力量一体化
武器系统的信息化和智能化,带来 了作战力量的一体化。
在作战形态上,信息化战争将是典型 的“非接触”式战争。在作战兵器上,精 确制导武器和新概念武器(如粒子束武器、 激光武器、等离子武器、超声波武器)将 成为“宠儿”。
一、信息化战争概述
(一)、战争形态的转变 (四)信息化战争
在战争规模上,信息化战争将不再是 毁灭性的全球大战。战争的目的是通过强 大空天电子突击,瘫痪对方重要经济设施 和经济潜力,最终推翻其国家政治制度。
第四章
信息化战争
一、信息化战争概述
进入二十一世纪,在新的世界军事 变革浪潮催动下,信息化战争作为一种 新的战争形态开始登上人类战争的舞台。 在经过冷兵器战争、热兵器战争、机械 化战争几个阶段之后,人类战争正在进 入信息化战争阶段。
一、信息化战争概述
(一)、战争形态的转变
在人类的战争史中,主战兵器一直 是决定战争样式的根本因素。人类社会 已经经历了四种战争形态。
一、信息化战争概述
(二)信息化战争的定义
信息化战争,是信息时代的基本战争 形式,是由信息化军队在陆、海、空、天、 电五维战略空间进行的,以信息和信息化 技术为主要作战力量的,附带杀伤破坏减 至最低限度的战争。
二、信息化战争的基本特征
信息化战争的基本特征主要表现在 以下几个方面:
(一)武器装备信息化
二、信息化战争的基本特征
信息化战争概述

㈠信息化战争概述⒈基本含义:信息化战争是指发生在信息时代,以信息为基础,并以信息化武器装备为主要战争工具和作战手段,以系统集成和信息控制为主导,在全维空间内通过精确打击、实时控制、信息攻防等方式进行的瘫痪和震慑作战,夺取信息优势和制信息权。
使用信息化武器系统是信息化战争的重要特征。
在战争中使用信息化的武器装备并主导战争的进程,才能称之为信息化战争。
⒉信息化战争的萌生与发展:⑴第一台电子计算机问世,标志着信息化战争开始萌生;⑵1991年1月17日发生的海湾战争是信息化战争的萌生期;⑶1999年3月24日发生的科索沃战争是信息化战争进入成熟期的开端;⑷信息战争的发展。
信息化战争作为一个发展过程,最终要形成以数字化作战单元和数字通信、网络链接和智能支持为一体的战争形态。
▲在科索沃战争中,成功地使用了C4ISR系统。
(C4ISR是指自动化指挥系统,是美国开发的一个通讯联络系统。
C4表示Command—指挥、control—控制、communication—通信、computer—计算机,I 表示intelligence—情报,S表示surveillance—监视,R表示reconnaissance—侦察)。
▲2000年7月,西方7国及俄罗斯国家元首在日本冲绳召开信息化首脑会议,颁布了《全球信息社冲绳宪章》,将人类社会正式称为“信息社会”。
⒊信息化战争的构成要素⑴信息化武器装备(物质基础)。
它对作战的影响主要表现在:联合、控制、精确、快速等四个方面。
⑵信息化战争作战力量,它分为物质力量与精神力量、正规力量与非正规力量、结构力量与行为力量。
通常包括陆上作战力量、海上作战力量、空中作战力量、导弹作战力量、空间作战力量、信息作战力量等。
⒋信息化战争作战力量的发展趋势:⑴作战力量小型化、合成化。
建设便于灵活组合的中小型、多功能、模块式部队;⑵作战力量呈现出高科技型特征。
高智力型人才要素、高科技型物资要素和高技术含量的信息要素是构成信息化战争作战力量的基本要素。
信息化 战争

3 作战空间多维化
信息空间多维广阔 o 电磁空间是信息空间的重要组成部分。 o 网络空间是人类进入信息社会的必然产物。 o 心理空间特别是决策者的思维空间是信息化战争的重要作战空间。
4 作战节奏快速化
战场信息流动加快,作战周期缩短。 战争的突然性增大,时效明显提高。 广泛实施精确作战,毁伤效能剧增。
3 作战空间多维化
物理空间超大无限 o 第一次世界大战战场范围仅有数百至数千平方千米。 o 第二次世界大战战场范围也不过数万或数十万平方千米。 o 海湾战争的战场空间急剧扩展总面积达到1 400万平方千米。 o 阿富汗战争作战空间范围要远比海湾战争和科索沃战争大得多。 o 随着军事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未来信息化战争的作战空间将在目前陆、海、空 、天的基础上进一步拓展。
5 作战要素一体化
作战力量一体化。 作战行动一体化。 作战指挥一体化。 综合保障一体化。
6 作战指挥扁平化
机械化战争的指挥体制,主要以作战部队多层次纵向传递信息的树状指挥体制为 主。
是一种典型的逐级指挥方式。 信息化战争的指挥体制,趋向作战单元与指挥控制中心横向传递信息的“扁平网
络化”结构。
高校大学生军事课
一、信息化战争概述
1 信息化战争的基本概念
信息化战争是信息时代的基本战争形态,是信息化军队在陆、 海、空、天、信息、认知、心理七维空间,运用信息、信息 系统和信息化武器装备进行的战争。
1 信息化战争的基本概念
其基本内涵包括: ① 信息化战争是该时代生产水平和生产方式在战争领域的客观反映; ② 信息化战争必然以信息化军队为主体作战力量; ③ 信息化战争的主要作战工具是信息、信息化和智能化武器装备平台,诸作战单元实
2 武器装备信息化
2024军理课考前必背(6)信息化战争

军理课考前必背(6)信息化战争•信息化战争概述•信息化战争中的信息技术•信息化战争中的武器装备目录•信息化战争中的作战样式•信息化战争中的战略与战术•信息化战争的挑战与应对01信息化战争概述定义与特点定义信息化战争是一种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手段,在物理域、信息域和心理域等多维度进行作战的新型战争形态。
特点信息化战争具有信息主导、体系对抗、网络中心、智能较量等显著特点。
信息化战争的发展历程孕育阶段20世纪70年代至80年代,以计算机为核心的信息技术开始应用于军事领域,为信息化战争的孕育提供了物质技术基础。
形成阶段20世纪90年代至21世纪初,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信息化战争逐渐形成并初具规模。
发展阶段21世纪初至今,信息化战争进入全面发展阶段,各种新型信息技术手段广泛应用于军事领域,推动战争形态向更高层次发展。
信息化战争的出现,打破了传统战争的时空观念,使战争形态发生了根本性变化。
改变了战争形态信息技术手段在军事领域的广泛应用,极大地提高了武器装备的作战效能和军队的战斗力。
提高了作战效能信息化战争要求军队必须具备高度的信息化素养和作战能力,推动了军队的转型和现代化建设。
推动了军队转型信息化战争的全球性、网络化和非对称性等特点,使得国际安全形势更加复杂多变。
加剧了国际安全形势的复杂性信息化战争对现代战争的影响02信息化战争中的信息技术侦察与监视技术侦察技术利用先进的传感器、无人机、卫星等手段,对敌方目标进行远程、隐蔽、精确的侦察,获取敌方情报信息。
监视技术通过战场监视系统对敌方活动进行持续跟踪和监视,实时掌握敌方动态,为指挥决策提供准确依据。
通信技术有线通信技术利用电话线、光纤等有线传输媒介,实现语音、数据、图像等信息的快速传输。
无线通信技术利用电磁波进行信息传输,包括短波、超短波、微波等通信方式,具有灵活、机动性强等特点。
指挥控制技术指挥自动化系统利用计算机、网络等技术,实现指挥信息的快速处理、传输和显示,提高指挥效率。
课件:信息化战争

爆发 1981年 1986年 1998年 1991年 1999年 2003年
持续时间 F-16编队炸毁反应堆的时间2分钟 单机从航母起飞后作战时间12分钟 52小时 42天 78天 40多天
侦察卫星 无人侦察机
地面控制站 (匈牙利)
1.2秒
联合分析中心 (英国)
战斗机 飞行员
五角大楼 (美国)
2004年12月2日,北约历时9年的维和行动结束
一、信息化战争定义
信息传递方式对战争的影响
一、信息化战争定义
最早提出信息战概念的是中国人沈伟光
一、信息化战争定义
持续时间超过5年的战争所占比例
40%
34%
25%
15%
17世纪 18世纪 19世纪 20世纪
战争名称 以色列偷袭伊拉克核反应堆 美军空袭利比亚 “沙漠之狐”行动 海湾战争 科索沃战争 伊拉克战争
1921-1950
1951-1990
1991-2007
在中华民族的历史上,曾经有过多次民族危机: 第一次民族危机发生在近代,中华民族在有
屈辱、有斗争中挺过来了;第二次民族危机是日 本帝国主义侵略中国,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 中华民族又一次化险为夷;第三次民族危机正 在发生,如果不能占领高技术的战略高地,中 华民族将面临被开除球籍的危险。落后就要挨 打,领先则可图存。有志于民族复兴大业的新 一代青年,任重道远,不断努力进取!
…
开战仅6个星期 就宣布投降!
60亿法郎
马 其诺
今天所动员的人员,在 两次战争之间的阶段中, 并不曾受到爱国的精神教 育,所以他们对于决定国 家命运的决斗,在精神上 是毫无准备的。
——甘末林
人数 战舰 吨位
火炮
清军 212 12艘 34466吨 6
军事理论第五章信息化战争-2024鲜版

9
信息技术在信息化战争中的作用
01
提升作战效能
信息技术能够优化作战流程,提高指挥决策的速度和准确性,增强武器
装备的打击精度和协同作战能力,从而提升整体作战效能。
02
强化情报优势
信息技术能够迅速获取、处理和分析大量情报信息,揭示敌人的弱点和
2
信息化战争以信息为主导,以信息化武器装备为 基础,以信息化战场为依托,通过争夺制信息权 来夺取战争胜利。
3
信息化战争具有信息主导、体系对抗、网络中心 、智能较量、精确打击、全维一体等特点。
2024/3/27
4
信息化战争的发展历程
2024/3/27
01
20世纪70年代,随着计算机和通信技术的发展,信息化战争初 露端倪。
2024/3/27
18
信息化战争的战术原则
2024/3/27
信息战原则
通过电子战、网络战等手段,破坏敌方信息系统,保护己方信息 安全。
快速反应原则
利用信息技术提高指挥和作战反应速度,迅速应对敌方行动。
联合作战原则
各军兵种在统一指挥下,发挥各自优势,协调一致地实施作战行动 。
19
信息化战争中的典型战例分析
作战环境复杂多变
信息化战争中,作战环境呈现高度动态性、复杂性和不确定性,要 求军队具备快速适应和有效应对能力。
22
应对信息化战争挑战的策略
加强技术创新和研发
通过加大投入,推动军事技术的创新和发展 ,提升武器装备的信息化水平,满足信息化 战争的需求。
2024/3/27
构建完善的信息安全体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毕业论文信息化战争作者姓名:史兴超准考证号:3352008025一前言 (1)二信息化战争概述 (4)三信息化战争基本特征 (11)四信息化战争作战样式 (12)五信息化战争发展趋势 (14)前言信息是战斗力,同时也是新兴战略资源。
信息不仅是传统战争中军事力量的倍增器,更是现代化战争中的一种武器,同时也是信息战武器的目标。
制信息权将成为未来高技术战争的制高点。
武器系统信息化和信息系统武器化是信息时代战争的必然趋势。
当今,信息化战争已不是纸上谈兵,而是不可回避的严峻的事实。
信息战已引起各国军界和科技界的广泛注意和极大重视。
从海湾战争、科索沃战争、阿富汗战争和伊拉克战争这几场局部战争中,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出,战争形态正由机械化战争向信息化战争转变。
信息化战争是一种战争形态,是在信息时代信息化军队运用信息化武器装备在陆、海、空、天、电等全维空间中,以信息战为主导,展开的一体化的战争。
信息化战争的雏形已经步入战争历史的殿堂。
世界主要军事大国特别是美国为争夺未来战争的制高点,迎接信息化战争,做了大量的理论和实践的准备。
美军于1998年就制定了《联合信息战条令》,目前正在着手制定信息化战争战略,建立战场C4ISR系统,进行信息作战演习。
这些成果成功地应用于海湾战争、科索沃战争和阿富汗战争实践,推动了美军信息化战争理论的发展和军队信息化建设的进程,使美军走在了世界各国军队的前面。
世界新军事变革已经走过了10个年头,我们对信息时代、网络革命、数字化生存的认识还远远没有完成。
世界新军事变革的浪潮,既给我们提供了发展机遇,也带来了严峻挑战。
新世纪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时代,也是国际反华势力竭力遏制我们发展的时期。
遏制战争,打赢战争,有效地捍卫国家利益,是新世纪我军的神圣使命。
为此,我们必须直面现实,正视矛盾,以时不我待、只争朝夕的精神,研究信息化战争,揭示信息化战争的特点和规律,探索打赢信息化战争的主要手段和作战方法,着力解决军队现代化建设面临的主要矛盾,加速我军信息化建设的历史进程。
今天,主要介绍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信息化战争概述、信息化战争基本特征、信息化战争作战样式、信息化战争发展趋势、我军应对信息化战争的几点思考。
一、信息化战争概述何谓信息化战争?目前,中外学者对此有几种不同的说法。
例如,美国社会预测学家托夫勒从人类社会文明演进的角度,将信息化战争称之为“第三次浪潮战争”;俄罗斯著名军事理论家斯里普琴科从战争所使用的武器装备发展的角度,将信息化战争称之为“第六代战争”,即“非接触战争”。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人类社会开始由工业时代向信息时代迈进,战争形态随着军事领域的深刻变革也在发生重大变化。
因此,我们说,信息化战争是人类社会进入信息时代的必然产物,是运用信息、信息系统和信息化武器装备进行的战争,是信息时代战争的基本形态。
信息化战争的历史发展,农业时代的手工业生产方式,决定了战争能量的释放形式主要是依靠人的体能,战争所使用的武器主要是冷兵器,因此,这一时代的战争被称为冷兵器战争。
在漫长的农业时代,社会所利用的主要资源是物质资源,社会所创造的工具是人力工具。
由于科学技术水平低下,生产力发展缓慢,因此,人力工具只能通过人力来驱动,靠人去操纵,人们也只能使用手工制作的青铜和铁质的刀枪剑戟以及弓箭、战车等冷兵器进行战争。
这一时代,有限的物质条件和效率低下的人力生产工具,以及自给自足的分散式农业生产和作坊式的手工业,使得社会的运行和战争形态的演变十分缓慢,从有历史记载算起,大约经历了4000年。
工业时代的机器大工业生产方式,决定了热能成为战争的能量释放形式,战争所使用的武器为机械化武器,因此,这一时代的战争被称为机械化战争。
从17世纪上半叶开始,伴随着蒸气机的发明和电力、化学等工业的产生,人类社会进入工业时代。
人们对能量和物资资源的利用、对动力生产工具的使用,导致了社会生产方式的机器化、电气化和大规模化。
机器大工业生产方式的出现,使人们能够大量运用火炮、坦克、飞机和舰船等机械化武器装备从事战争,战争的能量释放形式从体能为主转变为热能和核热能。
第二次世界大战是机械化战争的鼎盛时期,战争中大量使用了机械化装备。
美国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拥有坦克86500辆,飞机296100架;英国拥有坦克25100辆,飞机102600架;德国拥有坦克65100辆,飞机104000架。
其中,美国和德国的坦克分别是第一次世界大战的86倍和650倍;美国的飞机是第一次世界大战的21倍。
诺曼底登陆战役中,仅盟军的舰船数量就达到9000余艘,飞机14000余架;美军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拥有的航空母舰数量最多时达到100余艘。
苏德战争后期,苏军在斯大林的统帅和朱可夫的指挥下,连续组织实施的三个超大规模方面军群战役,更是将机械化战争战役发展到了极致。
白俄罗斯战役将德军逐出苏联国土。
战役中,苏德参战总兵力260余万人,火炮40500门,坦克5390辆,飞机约5000架。
苏军进攻地带正面宽700~1000公里,纵深达550~600公里;德军17个师和3个旅被全歼,50个师人员伤亡过半。
维斯瓦河—奥得河战役将战线推到德国境内。
战役中,双方参战总兵力260万人,火炮38500余门,坦克7600多辆,飞机约5100架。
德军35个师被歼,另有25个师人员伤亡达50%~70%。
苏军在480公里的正面上,向前推进了500~600公里。
柏林战役直取第三帝国首府。
战役中,双方参战总兵力高达350余万人,火炮52400多门,坦克6750辆,作战飞机10800架。
进攻正面400公里,战役纵深达220公里。
德军48万人被俘,1500辆坦克和强击炮、8600门火炮、4500余架飞机被苏军缴获。
由此可见,战争物质基础发生的根本性变化,必然推动和要求战争形态发生革命性的变革,使工业时代的战争呈现出空间广阔、规模宏大、人数众多、进程缓慢、消耗和损失巨大的特征。
从冷兵器战争演进到机械化战争,完成这场军事变革的进程持续了300余年。
上个世纪中叶以来,由于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和生产力水平的大幅度提高,以计算机技术和信息技术为龙头的高新技术群不断涌现,人类开始进入了信息时代。
随着信息技术在军事领域的广泛运用,大量信息化武器装备投入战场,为新一轮战争形态的变革提供了物质基础。
1992年,美国人坎彭主编了《第一次信息战争》一书,将海湾战争称作世界战争史上的第一次信息战争。
之后爆发的科索沃战争、阿富汗战争,进一步展现了信息化战争的基本特征。
在科学技术和战争实践的推动下,一场迄今为止人类军事史上波及范围最广、变化最为深刻、发展最为迅速的军事变革正在世界范围内蓬勃兴起;一个以使用信息化装备和信息武器为主导、战争能量释放基本方式发生根本性变化的信息化战争,展现在世人面前。
近期发生的局部战争是信息化战争产生的实践基础。
上个世纪90年代以来先后发生的海湾战争、沙漠之狐行动、科索沃战争,阿富汗战争以及伊拉克战争,是人类战争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承前启后的重要战争。
它们既是工业时代机械化战争的延续,更是孕育信息化战争雏形的“母体”。
这几场局部战争几乎都使用了全新的武器和全新的战法,每场战争都给人们以耳目一新的感觉。
人们越来越强烈地感悟到,战争形态正在发生深刻变化,机械化战争形态正向信息化战争形态转变,信息化战争已处于萌芽阶段。
近几场局部战争的实践,对人们研究、认识信息化战争有着巨大的启示作用:启示之一:先进的战场信息系统和现代输送工具的有机结合,为信息化战争的兵力投送和后勤保障提供了保证。
海湾战争中的“沙漠盾牌”行动中,美军建立和完善了以计算机为核心的包括“联合保障系统”在内的战场信息系统,从海上和空中向作战地区投送作战部队50余万人,1100多万吨物资装备。
启示之二:拉开战争序幕并贯穿战争全过程的信息作战,成为夺取战争胜利的重要手段。
以电子战为主要作战行动的信息作战,能够使敌方威力巨大的武器系统变成“瞎子”、“瘫子”和“聋子”。
启示之三:空袭作战不仅是决定战争胜负的重要阶段,而且在条件具备的情况下,可能会直接达成战略目的。
在海湾战争中,38天的空袭行动是以美国为首的多国部队取得战争胜利的决定性阶段,4天的地面作战只是战争的尾声。
“沙漠之狐”行动、科索沃战争以及阿富汗战争,则主要是通过空袭作战达成战争目的的。
启示之四:非线式、非接触的远程精确作战,将是信息化战争的基本作战样式。
战争中,信息攻击、远程精确打击、陆海空天电一体化作战成为主要的作战行动。
传统的地面线式作战、梯次攻击、层层剥皮的作战方式被完全摒弃,“零死亡率”的战争成为人们追求的目标。
人类社会和战争历史的发展表明,社会的经济形态是战争形态的母体,有什么样的经济形态,就会孕育出什么样的战争形态。
这是不依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
信息化战争是信息时代的必然产物。
二、信息化战争基本特征人们从事战争的工具和手段,是由特定时代的社会经济形态所提供和决定的。
恩格斯明确指出:“武器的生产是以整个生产为基础,因而是以‘经济力量’,以‘经济情况’,以暴力所拥有的物质资料为基础的。
”美国的未来学家托夫勒说:“人们发动战争的方式,正反映了他们的生产方式”。
信息化战争中,战争能量从传统的体能、化学能、电能、电磁能、机械能、核能等物理能量转变为智能。
智能是信息化战争中的主导能量,它通过对其他物理能量的控制而产生效能。
(一)战争目的有限,战争与和平界限模糊在农业时代和工业时代,战争的根本动因是政治斗争掩盖下的经济利益之争,战争往往以占领或收复领土和获得资源而告结束。
在信息时代,经济利益仍然是导致战争的重要原因。
此外,随着各国之间、国际国内各种经济力量和各派政治力量之间的联系与交往增多,各个国家、民族、社团之间由政治、外交、文化等方面引发的冲突会有增无减,致使民族、宗教矛盾上升,国际性恐怖活动、暴力行动、走私贩毒更加猖獗。
这些相互交织,错综复杂的矛盾与冲突,将是导致战争的主要原因。
另一方面,信息时代与农业时代和工业时代相比,战争的目的将更加有限。
通常情况下将不再追求攻城掠地、占领敌国全部歼灭敌军、使敌方彻底屈服等“终极目标”,而是适可而止,在取得对抗主导权,获得一定的经济利益,提高国际地位,或达成惩罚、教训、报复敌国的目的后就停止战争。
这主要是因为,在经济全球化和政治多极化的信息时代,如果追求过高的战争目标,在征服对方的同时也必然会极大地削弱自己,这样即使赢得了战争的胜利,也会在战后国际竞争中丧失优势和主动地位;战争的可视化使全世界都能看到战场上的情况,这也使战争指导者不得不对战争规模和目的严加限制;信息化武器装备既具有高效性,又具有很强的可控性,也为达成战争有限的政治目的提供了更为有效的手段。
信息化战争的作战行动在性质上可分为软打击和硬打击两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