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部编九年级语文词四首鉴赏

合集下载

部编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下册三单元《词四首》知识点与赏析

部编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下册三单元《词四首》知识点与赏析

九年级语文下册三单元《词四首》知识点归纳赏析渔家傲·秋思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

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

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一、关于作者范仲淹(989—1052),字希文,苏州吴县(今江苏苏州)人,北宋政治家、文学家。

死后谥号文正,有《范仲淹全集》。

二、基本内容上阕:写景,展现了一幅荒凉凄清的边塞秋季风光图。

下阕:抒情,苍凉悲壮中透出一种激越奋发的基调,拳拳爱国之心,浓浓思乡之情,表现了守边将士的情怀。

三、译文边境上秋天一来风景全异,向衡阳飞去的雁群毫无留恋的情意。

从四面八方传来的边地悲声随着号角响起,在重重叠叠的山峰里。

暮霭沉沉,山衔落日,孤零零的城门紧闭。

喝一杯陈酒怀念家乡远隔万里,思绪万千,想起边患不平,功业未成,不知何时才能返回故里。

羌人的笛声悠扬,寒霜撒满大地。

夜深了,将士们都不能安睡,无论是将军还是士兵,都被霜雪染白了头发,只好默默地流泪。

四、诗歌赏析1.上阕的景物紧扣哪一个字描写?渲染了怎样的气氛?描绘了哪几幅画面?“异”。

渲染了战地苍凉萧瑟的气氛。

描绘了衡阳雁去、边声四起、落日中孤城紧闭的画面。

2.请用自己的话描绘“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一句所展现的画面,并谈一谈在词中的作用。

画面:在崇山峻岭之中,炊烟袅袅,夕阳西下,一座孤城伶仃而立,城门紧闭。

作用:描写出边塞地区孤寂荒凉之景,也暗示出宋朝军队不利的军事形势。

3. 赏析“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

此句运用了《后汉书》中窦宪的典故。

正面揭示了将士们矛盾的心理,委婉含蓄地抒发了戍边将士们浓浓的思乡之情和壮志难酬的爱国之情。

4.“羌管悠悠霜满地”在词中有何作用?运用自然环境描写,借景抒情,写出了戍边将士寒夜戍守的艰辛,抒发了戍边将士们浓浓的思乡之情和壮志难酬的爱国之情。

5.赏析“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想起千里之外的家乡,征人无法入睡。

将军和征夫都白了头发,流下了眼泪。

九年级下册《词四首》赏析

九年级下册《词四首》赏析

词四首一、渔家傲·秋思默写语句⑴王维以“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突出了边塞的壮美,范仲淹在《渔家傲》中用相关的景物却描写了边塞的悲凉,这句词是:长烟落日孤城闭。

⑵①化用王之焕《凉州词》中“一片孤城万仞山”和王维《使至塞上》中“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的诗句:②点明了战事吃紧、戒备森严的特殊背景的句子: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⑶既渲染了西北边地的荒漠,又暗示出将士们的思乡之情的句子:衡阳雁去无留意,四面边声连角起。

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⑷①表现守边将士既怀念家乡,又有崇高的责任感的句子:②揭示守边将士的矛盾心理:既思念家乡又不甘无功而返的句子:③表现守边将士坚持抗敌的英雄气概和浓重的思乡之情的句子:④直接抒写征人忧国思乡的情感的句子: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

⑸①抒发了将士们壮志难酬的感慨和思乡忧国的情怀的句子:②含蓄地表达了作者对于朝廷腐朽、软弱,不修武备、不重边功的愤懑不平的句子: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赏析语句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

【炼字】“异”字统领全篇景物的特点。

概括地写出了秋季边塞和中原地区风光的不同,总领下面的写景内容。

【衬托】“雁去无留意”衬托了边地的荒凉,暗示了戍边将士的悲凉心境。

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写景】选景典型生动,边声嘈杂、号角呜咽、千嶂、长烟、落日、孤城,展现了边塞特异的风光,也点明了战事吃紧、戒备森严的特殊背景。

“长烟落日孤城闭”写出了塞外的奇异(壮阔)风光;透露出严峻的军事形势;为下阕抒情作铺垫。

【动静结合】千嶂、孤城、长烟、落日,这是静;边声、号角,则是伴以声响的动。

动静结合,展现出一幅充满肃杀之气的战地风光图画,形象地描绘了边塞特异的风景。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

【用典】化用“窦宪勒石燕然”的典故,表明战争未胜,军事不利,归乡无从谈起。

揭示了作者和征人们思念家乡却因未建功立业而无法回去的矛盾心理。

(表现了诗人渴望建功立业和思亲念乡的复杂情怀。

《词四首》赏析(语文九年级下册)

《词四首》赏析(语文九年级下册)

寓情于景沉郁雄壮——《渔家傲·秋思》赏析词作上片白描,勾勒出一幅塞外秋色图,悲壮苍凉,不同凡响;下片直抒胸臆和寓情于景相结合,报国思乡情相互交织,表达了久戍边塞的将士决心抵御敌人、保家卫国的英雄气概以及思念家乡的凄苦。

上片写边塞秋景。

首句将全词笼罩在秋的氛围中。

“塞下”点明环境,“秋来”点明时令,“风景异”概括西北边塞风景与中原不同:一是大雁南飞“无留意”,运用拟人手法,突出边塞苦寒异常;二是边声四起,天籁及人声等混在一起,从四面八方响起,其悲凉令人潸然泪下;三是孤城落日,烟雾缭绕,落日余晖下,在高山险峰中耸立着一座孤城,城门早已关闭。

“雁去”“边声”“长烟”“落日”“孤城”,通过这些景物渲染出西北边塞遍地肃杀的荒凉秋景之异。

下片写征人的艰苦生活及报国思乡情。

离家万里,身处绝域,只能借酒浇愁。

而“浊酒一杯”又怎能消去绵绵乡愁?“燕然未勒”,还乡之计无从谈起。

由此足可以体会将士的报国激情。

这时,主观愿望与客观现实的矛盾使词人陷入深深的苦闷和悲愤中。

在浓霜遍地的夜晚,伴着悠悠不断的羌笛声,将士们难以入眠,流下壮志难酬、忧国思乡的热泪。

宝刀未老志在千里——《江城子·密州出猎》赏析词写于词人在密州任上,表达了强国抗敌的政治主张,抒写了渴望报效朝廷的壮志豪情。

上片首句气势豪迈,一个“狂”字贯串全篇。

随后四句再现出猎的雄壮场面,表现了猎者威武豪迈的气概:左手牵黄犬,右臂托苍鹰,雄姿威武。

随从们个个“锦帽貂裘”,一身打猎装束,千骑奔驰,壮观无比。

为报人民盛意,词人决意以孙权自比,像他射虎一样,大显身手。

下片由实而虚,进一步写“少年狂”的胸怀,抒发由打猎激起的情怀。

“酒酣胸胆尚开张”再现词人的豪放不羁,“酒酣”壮胆,兴致益浓。

以对内心的直抒胸臆,总结上片对外景的描述。

之后词句倾诉词人的雄心壮志:年事虽高,鬓发虽白,却仍希望朝廷能像汉文帝派冯唐持节赦免魏尚一样,委以重任。

他将挽弓如满月,赴边疆抗敌,抒杀敌报国豪情。

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下册《词四首》知识点总结

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下册《词四首》知识点总结

《词四首》知识点总结1【主题思想】《治家做.秋思》,词人借凄凉的秋最来扦发自己成边时思乡的愁苦之情。

这首词反映了边塞生活的艰苦,也描写了成边将土功业未成、思乡念亲等复杂矛盾的心情。

《江城子.密州出猎》:这首词通过描写一次出猎的壮观场面,借历史典故抒发了词人杀敌报国的雄心壮志,表现了抗击侵略者的豪情壮志,并委婉地表达了期盼得到朝廷重用的愿望。

《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这首词通过描写抗金部队豪壮的阵容和气概以及对自己早年沙场生涯的追忆,表达了词人杀敌报国、收复失地的理想,抒发了壮志难酬、英雄迟暮的悲愤心情。

《满江红》:这首词是秋瑾在中秋节的述怀之作,反映了她在封建婚姻家庭和旧礼教的束的雄心壮志朗中,正向革命道路前的苦闲彷徨和投身革命的雄心壮志.2【文章结构】(1)上阕写景(异)-雁去-长烟-落日-边声-边声-渲染荒凉-萧瑟气氛借景抒情-下阕抒情(泪)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抒发思乡报国之情(2) 梦回战场(第1-9句)-抗敌报国、建功立业跌回现实(第10句)-壮志难酬(3) 回顾过往生活-中秋佳节,独自一人,中秋佳节,独自一人,冲破牢笼,获得自由,豪迈雄健投身革命,报效国家,豪情万丈英雄无路,经受磨难,知音难觅3【文学常识】“渔家做.秋思"中“渔家做”是词牌名,方“秋思”是题目。

“秋思”说明这首词描写的是词人驻守边塞时在秋天触发的思绪。

“江城子.密州出猎”中“江城子”是词牌名,“密州出猎"是题目。

由此可知这首词描写的是词人一次出猎的壮观场面。

“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中“破阵子”是词牌名,“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是题目。

这是辛弃疾寄给好友陈亮(字同甫)的一首词。

“满江红”中“满江红”是词牌名。

这首词是秋瑾在中秋节的述怀之作。

《渔家傲。

秋思》:宋仁宗康定元年(1040)至庆历三年(1043)间,范仲淹被任命为陕西经略副使兼延州知州。

据史载,在他镇守西北边疆期间,深为西夏所惮服,称他“腹中有数万甲兵”。

部编版九下12课《词四首》赏析

部编版九下12课《词四首》赏析

12.词四首赏析【部编版九下】内容:【原诗】【翻译】【作者】【背景】【主题思想】【赏析】12.词四首一、渔家傲•秋思/范仲淹二、江城子•密州出猎/苏轼三、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辛弃疾四、满江红(小住京华)/秋瑾一、《渔家傲•秋思》范仲淹【原诗】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

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

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译文】秋天到了,西北边塞的风光和江南大不同。

大雁又飞回了衡阳,一点也没有停留之意。

黄昏时分,号角吹起,边塞特有的风声、马啸声、羌笛声和着号角声从四面八方回响起来。

连绵起伏的群山里,夕阳西下,青烟升腾,孤零零的一座城城门紧闭。

饮一杯浊酒,不由得想起万里之外的亲人,眼下战事未平,功名未立,还不能早作归计。

远方传来羌笛的悠悠之声,天气寒冷,霜雪满地。

夜深了,在外征战的人难以入睡,无论将军还是士兵都白了鬓发,泪满衣襟。

【作者】范仲淹(989-1052 ),字希文。

北宋政治家、文学家。

和包拯同朝,为北宋名臣,吴县(今属江苏)人,少年家贫但好学,当秀才时就常以天下为己任,有敢言之名。

曾多次上书批评当时的宰相,因而三次被贬。

【背景】宋仁宗康定元年,作者任陕西经略副使兼知延州,抵御西夏发动的战争。

他在西北边塞生活达四年之久,对边地生活与士兵的疾苦有较深的理解,治军也颇有成效。

当地民谣说道:“军中有一范,西贼闻之惊破胆。

”这首词就作于此时。

一方面,表现出作者平息叛乱、反对侵略和巩固边防的决心和意愿,另一方面,也描写了外患未除、功业未建以及久戍边地、士兵思乡等复杂矛盾的心情。

【主题思想】《渔家傲秋思》通过对边塞秋季肃杀景物的描写,表达了戍边将士塞外生活的艰辛和忧国思乡、孤独愁苦、壮志难酬的心情,含蓄地表达了作者对朝廷腐朽、软弱,不修武备、不重边功的愤懑不平。

【赏析】“塞下秋来风景异”,作者把我们带到了一个特殊的环境。

时间是秋天,地点在边塞。

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第12课《词四首——渔家傲

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第12课《词四首——渔家傲
②“闭”反映了战事吃紧,戒备森严的特殊情景,暗 示敌强我弱
③为下阕抒情做铺垫
异统领了哪些景物
衡阳雁、边声连角、 千嶂、长烟、落日、孤城
析写法
气候异 (乐山中考) “异”在何处 声音异
形势异
“衡阳雁去”说明天气极寒冷,与家乡 吴地大不相同
“四面边声连角起”,这种“边声”是 中原所没有的
“长烟落日孤城闭”,不同于内地城市 华灯初上的景象
长烟落日

渲染荒凉 萧瑟气氛



景 抒
家万里- 归无计
仲 淹

下阕抒情
羌管悠-霜满地 燕然未勒
抒发思乡 报国之情

苍凉悲壮,
沉郁雄浑
这首词通过写边塞的战地 风光,表达了作者思念家乡、 功业未成的悲哀,以及含蓄地 表达了作者对朝廷腐朽、软弱, 不修武备,不重边功的愤懑不 平。
小结
苍凉悲壮中透出一种激越奋发的 基调,拳拳爱国之心,浓浓思乡 之愁,表现了守边将士的悲壮情 怀,慷慨而又惆怅的情绪。 整首 词不失为一篇抵御外辱,报国立 功的爱国诗篇。
北宋历来以武备虚弱闻名,加之当时开国日久,文恬武嬉,军队战斗力急速 下滑,在宋夏战争初期,宋朝身为堂堂中原大国,却在与西夏战争中连吃败 仗,损失惨重,丧师失地,完全处于被压制状态。
解标题
渔家傲·秋思
① 渔家傲,词牌名。
渔家傲:此词为北宋年间流行歌曲,始见于北宋晏殊,因 词中有“神仙一曲渔家傲”句 ,便取“渔家傲”三字作词名。
因久戍边关而不能回家,将军 和士兵们的头发花白,思念家乡 留下了伤心的眼泪。表现了将士 壮志难酬,怀念故乡的心情。
赏析“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①互文。 ②夜色已浓,将军和征夫们难以入睡,久戍

九年级词四首知识点

九年级词四首知识点

九年级词四首知识点在九年级的语文学习中,我们会接触到四首经典的词,分别是《渔家傲·秋思》《江城子·密州出猎》《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满江红》。

这四首词各具特色,蕴含着丰富的文学知识和深刻的思想内涵。

接下来,让我们一起深入探讨一下这四首词的知识点。

一、《渔家傲·秋思》1、作者及背景范仲淹,北宋时期著名的政治家、文学家。

他在镇守西北边疆期间,写下了这首词。

当时,宋朝与西夏的战争频繁,边地荒凉,将士们生活艰苦,思乡之情浓厚。

2、词牌名“渔家傲”是词牌名,规定了词的格律和字数。

3、重点词句解析“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

”描绘了边地秋天的独特景色,大雁南飞,毫无留恋之意,烘托出了边地的荒凉和孤寂。

“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写出了重重山岭之中,烟雾弥漫,夕阳西下,城门紧闭的景象,展现出了边地的防守森严和紧张气氛。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

”用一杯浊酒寄托思乡之情,但功业未建,无法归家,表现了将士们的矛盾心理。

“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羌笛声响,寒霜满地,将士们难以入眠,将军和士兵都因思念家乡和战争的艰苦而落泪,深刻地反映了他们的痛苦和无奈。

4、主题思想这首词通过描绘边地的荒凉景色和将士们的生活状况,表达了他们思乡忧国的情怀,同时也展现了范仲淹抵御外敌、保卫边疆的决心。

5、艺术特色意境开阔:词中展现了边地的壮阔景象,如“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给人以雄浑、苍凉之感。

情感真挚:作者将将士们的思乡之情和爱国之心融合在一起,情感深沉而复杂。

语言质朴:用词简洁明了,却能生动地描绘出边地的景象和人物的心情。

二、《江城子·密州出猎》1、作者及背景苏轼,号东坡居士,北宋文学家、书画家。

这首词是苏轼在密州任知州时所作,当时他政治上不得意,但仍希望能够为国效力。

2、重点词句解析“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下册 词四首(渔家傲秋思赏析)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下册 词四首(渔家傲秋思赏析)

渔家傲·秋思赏析 宋仁宗朝,西夏是从西北方面侵扰中原的强大敌人。

公元1040年,范仲淹任陕西经略副使兼知延州(陕西延安),在边城的防御上起了很大的作用;但朝廷腐败,败多胜少,只能坚守以稳定大局。

本词即作于此时。

上片着重写景。

“塞下”二句首先点明地点,时间和边地延州与内地不同的风光,其次具体地描述风光的不同,西北边疆气候寒冷,一到秋天,寒风萧瑟,满目荒凉,大雁此时奋翅南飞,毫无留恋之意。

“四面边声”三句写延州傍晚时分的景象,边声伴着军中的号角响起,凄恻悲凉。

在群山的环抱中,太阳西沉,长烟苍茫,城门紧闭,“孤城闭”三字隐隐透露出宋王朝不利的军事形势。

千嶂、孤城、长烟、落日,这是静;边声、号角则是伴以声响的动。

动静结合,展现出一幅充满肃杀之气的战地风光图画,形象地描绘了边塞特异的风景。

下片抒情。

“浊酒一杯”二句,先自抒怀抱,作者为前线三军统帅,防守边塞,天长日久,难免起乡关之思。

想要借一杯浊酒消解乡愁,路途遥远,家人在何方?更重要的是,战争没有取得胜利,还乡之计就无从谈起。

而要取胜又谈何容易,因此更浓更重的乡愁就凝聚在心头,无计可除。

“羌管悠悠霜满地”,写夜景,紧承“长烟落日,”到了夜晚,笛声悠扬,秋霜遍地,更引动了征人的乡思。

全词结束在“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二句上,此二句从写景转入写情。

戍边将士上下一心,同仇敌忾,本可以战胜敌人,无奈朝廷奉行的是不抵抗政策,戍守艰苦,又无归计,人怎么能睡得着呢!旷日持久的守边白了将军的头,使征夫洒下许多思乡的热泪。

把西北边陲的羌管笳鼓声带进词坛,使词进一步向社会化靠拢,旁枝独秀于艳词之外,本篇即为发端者之一。

语气沉郁雄浑,风格苍凉悲壮,上下片之间情景相生,浑然一体。

上篇“雁去无留意”移情于物,生动地表现了征人久戍边关,更无留意的内心感受。

“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在描写边塞风光的词篇中,可称警策。

作者爱国主义的英雄气概充满了字里行间,气象开阔,开苏、辛豪放词之先河。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最新部编九年级语文词四首鉴赏
1、词的上片重在写景,描写塞下秋景;词的下片重在抒情,集中抒发了征人思乡之情 .
2、结合全词,说说“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描绘了怎样的画面,有何作用?
参考示例:西北边塞荒芜萧索,边地的悲凉之声和着营地的号角从四面八方传入耳中,重重叠叠的山嶂里,长烟直上天空,落日斜照,孤城紧闭,举目望去,一片凄凉.
描绘了西北边塞的荒凉景象,渲染了守边将士的艰苦,同时也暗示了军情的紧急,表现了守边将士的英雄豪迈气概,为下文的抒情作铺垫.
3、下阕引用“燕然未勒”典故抒情,主要抒发怎样的情怀?
抒发了词人的报国之志.是说现在敌军未退,边境未宁,尽管厌战思归,但又怎能有回乡的打算呢?既写出了作者为国建功的远大抱负,也是对戍边战士的激励鼓舞.
4、结句“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运用了互文手法,表达了词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表达了词人思念家乡、功业难成的哀伤,也含蓄地表达了他对于朝廷腐朽、软弱,不修武备、不重边功的愤懑不平.
江城子密州出猎
1、本词上阙写景,描写了密州狩猎的宏大壮观的场面;下阙言志,抒写了词人的渴望建功立业报效国家豪情壮志.
2、“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一句有什么含义?在表达上有什么好处?
这是词人以魏尚自喻,意思是说,什么时候朝廷能像派冯唐赦免魏尚那样起用自己呢? 运用典故,使表达委婉含蓄.
3、上片描述了怎样的场景?
上片记叙了一个壮观的出猎场景,词人装备齐全,率领众多随从,纵马狂奔,并表现出像当年孙权一样的少年狂气,豪放不羁.
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1.“沙场秋点兵”与“可怜白发生”所抒发的情感有什么不同?
前句抒发了渴望杀敌报国的豪情壮志,后句表达了作者壮志难酬的悲愤之情. 2.“马作的卢飞快”一句引用了“的卢”的典故,有什么作用?
引用“的卢”马的典故,从侧面衬托出了战斗的激烈,人物的英勇无畏.
3.词的上片主要运用了什么艺术手法?请结合具体内容简要分析.
虚实结合,实写词人醉后灯下“看剑”.虚写“梦回”军营生活及点兵出征的场景.
4.请根据自己的理解,解析“赋壮词”的含义.
①赋壮词”,从题材上看是写军营中的生活情景,看剑、听角声和塞外曲,分八百里,沙场点兵,骑快马,挽强弓,这种种情境都极勇猛、雄健;②从思想感情上看表达的是为
国立功的雄心壮志;③从语言风格上看壮丽而不“纤巧”,所以叫做“赋壮词”.
满江红
1.词的上阕表达了词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表达了词人不愿过贵妇人生活,意欲突破家庭束缚、追求自由、投身革命的思想感情.
2.试简要赏析“莽红尘,何处觅知音,青衫湿!”.
本句引用白居易《琵琶行》“座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湿”的典故,抒发了词人知音难觅,不禁潸然泪下的苦闷心情,以及对自己前途的担心和忧虑.
3.评价秋瑾这首词“基调高昂,语言刚健清新”,试联系诗歌内容加以分析.
“身不得,男儿列;心却比,男儿烈”运用短句/节奏明快/格调高昂,豪迈雄健,将身不能为男儿,心却不让须眉的苦闷表达得淋漓尽致.“平生肝胆”“英雄末路”等词句脱口而出,不假雕饰,显得清新自然,却又刚健质朴.而结语真实地表达了自己知音难觅、不禁潸然泪下的苦闷心情.。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