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届高考语文试题精选:文言文阅读(1992年)

合集下载

历届高考文言文汇总

历届高考文言文汇总

历届高考文言文汇总全文共四篇示例,供读者参考第一篇示例:文言文作为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一直在高考考试中占据着重要位置。

通过对历届高考文言文试题的汇总,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文言文的考查方向和难点,有利于同学们在备考过程中有针对性地进行复习。

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回顾历届高考文言文试题吧。

一、明清时期文言文1. 1999年高考“夫妇”的“妇即爪由夫涂之食之偏也”为以下哪个句式A.定语从句B.主谓宾三部曲C.动宾补D.主谓宾四部曲2. 2002年高考南怀仁《训学斋心余》中“素志而胁其生,浮舟而蹈其质”一语正是对潘国老的何种议论?A.完美化人B.个人主义C.刚柔驯耦D.松生月折《明史》记载:“开宝一绝,杨亿粗遇其三,将杖之。

”这里的“开宝一绝”指的是谁?A.王维B.李白C.杨亿D.薛涧《资治通鉴》:“唯元祐年间改学田。

毁禄山寺楼;坏府库,建场列侧,四月,蠲半赋。

”这里的“蠲”指的是什么?A.赊税B.减免C.纳税D.追求二、近现代文言文有学者认为梁启超在《学生与青年》中“吸各国之阅读,惑授华夏之道”通过运用比方手法,揭示了悬档之教育理论与青年教育之何联系。

这里的“比方手法”主要起到什么作用?A.烘托气氛B.举一反三C.彰显主题D.明晰教育观点鲁迅在《我看余秋雨》中说:“至于余先生离京之后,不复能踊跃领衔而上,青年之学问鉴于昔时,固自缺之。

”其中的“踊跃领衔而上”是指余秋雨的什么行为?A.勇敢向前B.积极进取C.争先恐后D.敢于前行《红楼梦》中有云:“易牙挖耳,仲尼涕泣,老聃息生,太白掉头,梵净从行。

”请分析这句话的意境所在。

A.宠辱不惊B.乐极生悲C.磨苦以镂心D.人生如戏通过对这些文言文试题的总结,我们可以看出高考对文言文的考查主要从古代文言文和现代文言文两个方面展开,试题形式多样且题材广泛,考生在备考过程中需要熟练掌握文言文的基本语法、词汇和修辞手法,同时也要注重对文言文背后的思想内涵和文化背景的深入理解。

1992-2001高考作家作品及文常

1992-2001高考作家作品及文常

1992-2001年全国高考作家作品及文学常识题(附答案)一、1992年全国高考7、8、10题阅读下面句子,完成7-8题。

①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子来。

②熊咆龙吟殷岩泉,栗深林兮惊层巅。

③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

④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

⑤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

⑥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

7、以上名句全出自唐代人作品的一组是A、①②③⑤B、①②⑥C、①②④⑤D、③④⑥8、对以上名句的原作进行分类,正确的一组是10、“何处招魂,香草还生三户地;当年呵壁,湘流应识九歌心”这副对联,说的是A、贾谊B、诸葛亮C、屈原D、文天祥二、1994年全国高考第10题下列作品、作家、国别(或朝代)对应全都正确的一项是A、《西游记》-吴承恩-明代《神曲》-但丁-德国B、《镜花缘》-李汝珍-明代《汤姆·索亚历险记》-马克·吐温-美国C、《西厢记》-王实甫-元代《唐璜》-拜伦-英国D、《桃花扇》-孔尚任-清代《红与黑》-莫泊桑-法国三、1995年全国高考8、9题8、下列对作家作品的表述,错误的一项是A、汤显祖,明代杂剧家,代表作为《牡丹亭》。

B、曹禺、夏衍是我国现代著名的剧作家。

C、塞万提斯,西班牙作家,著有《鲁滨逊漂流记》。

D、《老人与海》的作者是美国作家海明威。

9、“一门三父子,都是大文豪,诗赋传千古,峨嵋共比高。

”这首诗中的“三父子”指的是A、曹操、曹丕、曹植B、苏洵、苏轼、苏辙C、班彪、班固、班超D、杜甫、杜牧、杜荀鹤四、1996年全国高考第9题下列有关文学常识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A、我国著名文学家茅盾的代表作有长篇小说《子夜》,短篇小说《林家铺子》《李有才板话》《农村三部曲》等。

B、《左传》是我国第一部叙事详备的编年体史书,保存了春秋战国时的大量史料,记载了许多历史故事,文字优美,文学性强。

C、我国古代的诗歌有古体诗和近体诗的分别。

近体诗有绝句和律诗两种,绝句分五言绝句和七言绝句,律诗有五言律诗和七言律诗。

广西历年高考语文题目

广西历年高考语文题目

广西历年高考语文题目广西历年高考语文题目作为中国高考的重要一部分,语文是各省市高考的必考科目之一。

广西高考语文题目从1992年开始,自此,数十年间的高考题库早已丰富多彩,这也是广西高考生备战高考时的重要参考。

一、单项选择题1、1992年高考语文单项选择题(1)“秦淮八艳”的佳丽们出自()A、《红楼梦》B、《前资五代史》C、《会聚因缘集》D、《出师表》(2)“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人生自古谁无死”这一句中的“死”字与“留”字平仄是()A、仄仄B、平平C、仄平D、平仄平2、2019年高考语文单项选择题(1)“石村”的老乡常常自豪地说:‘我们的生活虽然艰苦,但一旦坐在山坡上,就有了蕴藏于内心的宁静、沉稳,仿佛人生自有一种超脱’。

这句话主要描写了()A、鸟语花香的自然风景B、仿若天外仙境的居住环境C、自然风物与人相得益彰D、次隅山民独特的生活方式(2)下列各组词语中,能表达作者立意的是()A、兴高采烈、愁眉苦脸B、长恶不悛、前赴后继C、仗义执言、耿直坦率D、无适之乡、跨越时空二、阅读理解1、2007年高考语文阅读理解题白象的功能和地位,源远流长,它不仅是一种动物,还与历史、文化与信仰密切相联。

汉代崇尚“神兽”,对象多是奇异瑰丽的动物。

当时白象只生活于印度、泰国等地,中国视其为珍奇、神秘的动物,尤为重视,皇室常以白象为贵客、交好之物。

白象一向被视为吉祥物,象牙、象鼻、象皮等也有它的用途。

根据以上资料,判断下列问题,并说明依据:(1)白象在传统文化中的地位及其原因?(2)白象被看作吉祥物具体有哪些表现?2、2014年高考语文阅读理解题如下是北大方正高科科技集团创始人俞敏洪对于理想和志向的阐述:“我觉得,人生的过程就是你一直追求完美的过程。

很多人说,人生是有终点的,追求完美是没有终点的,但是刚才我讲的,追求完美的过程,就是你挑战自己极限去实现自己毕生追求的那个目标和梦想。

这个和成功是没有直接关系的,因为我们在追求过程中,就已经获得了成就和满足感。

历届语文高考试卷真题及答案

历届语文高考试卷真题及答案

一、历届语文高考试卷真题1. 2019年全国高考语文试卷(部分)(一)现代文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①“我梦见自己在飞,飞得那么高,那么快,一直飞出这昏黄的天地,飞出这无尽的苦海。

”②这是鲁迅在《呐喊》自序里写的一段话。

一个满怀着对现实失望、对理想憧憬的青年,如何将这失望与憧憬交织成诗?如何用诗的语言表达出这种独特的情感?今天,让我们走进《呐喊》的世界,感受这位文学巨匠独特的情感世界。

③《呐喊》是鲁迅的短篇小说集,共收录了《狂人日记》《孔乙己》《药》等14篇小说。

这些小说大多描写了辛亥革命前后中国社会各阶层的生活,深刻揭示了旧中国社会的种种弊病,表达了作者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和对旧社会的强烈批判。

④《狂人日记》是《呐喊》的第一篇作品,也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文小说。

小说通过狂人的视角,揭示了封建礼教对人的毒害,具有强烈的批判意义。

小说以“狂人”的内心独白为主要表现手法,通过对狂人心理的刻画,展现了封建礼教对人性的扭曲和摧残。

⑤《孔乙己》以一个酒店为背景,讲述了主人公孔乙己的悲惨命运。

小说通过孔乙己的遭遇,批判了封建社会的黑暗,表达了对底层人民的同情。

小说以“我”的视角,将孔乙己的形象刻画得栩栩如生。

⑥《药》以1910年革命党人秋瑾被杀的真实事件为背景,讲述了一个普通农民华老栓为了给儿子治病,不惜用革命党人的鲜血作为药引的故事。

小说通过对华老栓一家人的刻画,展现了辛亥革命时期社会各阶层的生活状态,揭示了革命与民众之间的矛盾。

(二)古代诗文阅读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昔者齐人有善采者,十人得五,百人得二十,千人得百,万人得千,终身共得万。

有得之者,家富而身荣;不得者,家贫而身辱。

其得者,曰:“吾善采也。

”不得者,曰:“吾不善采也。

”夫善采者,不独采也,又善为道也。

【小题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善采者,不独采也,又善为道也”一句中,“善”字重复使用,强化了“善采者”采得更多的意境。

历届的高考语文试卷

历届的高考语文试卷

一、2000年高考语文试卷1. 阅读理解阅读下面的文章,回答问题。

(1)文章的主旨是什么?(2)作者在文中使用了哪些修辞手法?(3)结合文章内容,谈谈你对“人生如戏,戏如人生”这句话的理解。

2. 古诗文默写(1)默写《离骚》中的名句:“______,______。

”(2)默写《滕王阁序》中的名句:“______,______。

”3. 现代文写作请以“岁月如歌”为题,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作文。

二、2005年高考语文试卷1. 阅读理解阅读下面的文章,回答问题。

(1)文章讲述了什么故事?(2)作者通过哪些细节描写来表现人物性格?(3)结合文章内容,谈谈你对“人生如梦,梦如人生”这句话的理解。

2. 古诗文默写(1)默写《诗经·国风·周南·关雎》中的名句:“______,______。

”(2)默写《红楼梦》中的名句:“______,______。

”3. 现代文写作请以“时光荏苒”为题,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作文。

三、2010年高考语文试卷1. 阅读理解阅读下面的文章,回答问题。

(1)文章主要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2)作者在文中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3)结合文章内容,谈谈你对“人生如书,书如人生”这句话的理解。

2. 古诗文默写(1)默写《论语》中的名句:“______,______。

”(2)默写《诗经·国风·周南·桃夭》中的名句:“______,______。

”3. 现代文写作请以“青春无悔”为题,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作文。

四、2015年高考语文试卷1. 阅读理解阅读下面的文章,回答问题。

(1)文章讲述了什么故事?(2)作者在文中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3)结合文章内容,谈谈你对“人生如歌,歌如人生”这句话的理解。

2. 古诗文默写(1)默写《红楼梦》中的名句:“______,______。

”(2)默写《诗经·国风·周南·关雎》中的名句:“______,______。

历年社科文高考试题参考答案(1992-2008)

历年社科文高考试题参考答案(1992-2008)

历年社科文高考试题参考答案(1992-2008)[1992全国]26.答案:E A D B 解析:此题考查筛选能力。

解此题,考生必须善于从给出的原文中找出作为例证的诗句的不同根据。

甲处选择作为例证的诗句的根据是《诗经》及"提到竹子"这两项。

而A~E句诗都提到了竹子,这是五项诗句的共性,无法作根据,于是只好从《诗经》这个根据上为甲选例证诗句了。

学生学习过《诗经二首》(《伐檀》《硕鼠》),应该知道《诗经》的语言"以四言为主";这样就可以为甲选E。

乙处选诗的根据是"夏日",那么从"荷风送香气"上,我们明显地看到了"夏日"特点。

因此当选A。

丙处是韩翃的诗《秋斋》,这样选诗句的根据当是"秋"和"斋",从五项诗句来看,D项的"霜风"表明了这是秋令,"窗前"点出了"斋"的特点,因此当选D。

丁处是邵二泉的诗,这首诗不是写竹,而是写王绂的竹画《墨竹》的。

在此诗中诗人吟咏王绂画竹技艺高超才是选句的根据。

所以只能选B了。

因为B诗中一句"到此方知画竹难",这岂非论画竹?"谁信中书曾放笔,片时行尽楚江干",这更是赞颂王绂画竹的高超技艺。

27.答案:BE 解析:此题是根据原意筛选信息一类的题。

我们看原文,徐渭画雪竹,评论者说:"徐文长先生画雪竹,纯以明代瘦笔破笔燥笔断笔为之,绝不类竹;然后以淡墨水勾染而出,枝间叶上,罔非积雪,竹之全体,在隐约间矣。

"本文作者评论徐渭"画雪竹的方法,所画极为精绝",这是说徐渭画竹的方法和他的作品,并非说他使用什么笔。

那么方法是"以淡墨水勾染而出",这与答案E意思相符。

而"所画极为精绝"是"枝间叶上,罔非积雪,竹之全体,在隐约间矣",是说"枝干叶(竹之全体)若隐若现"了。

1992年高考语文试题全国卷

1992年高考语文试题全国卷

1992年高考语文试题全国卷D①一骑红尘妃子笑,谁人知是荔枝来。

②熊咆龙吟殷岩泉,深林兮惊层巅。

③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

④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

⑤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

⑥念去去千里烟波,暮蔼沈沈楚天阔。

7.以上名句全出自唐代人作品的一组是(2分)A.①②③⑤B.①②⑥__C.①②④⑤D.③④⑥[____]8.对以上名句的原作进行分类,正确的一组是(2分)[____]9.下列加红词语解释正确的一项是(3分)A.沛公居山东时指太行山以东地区。

战国时秦以外的六国都在太行山以东,所以称为“山东”。

B.江表英豪咸归附之指长江以南地区。

从中原来看,该地区在长江之外,所以称为“江表”。

C.马超、韩遂尚在关西,为操后患。

指嘉峪关以西的地区。

D.南取百越之地,置以为桂林、象郡“百越”即“百粤”,秦时“百越”的地域相当于现在的广东、广西一带。

[____]10.“何处招魂,香草还生三户地;当年呵壁,湘流应识九歌心”这副对联,说的是(2分)A.贾谊B.诸葛亮C.屈原D.文天祥[____]二(15分)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11~18题。

陈寿字承祚,巴西安汉人也。

少好学,师事同郡谯周,仕蜀为观阁令史。

宦人黄皓专弄威权,大臣皆曲意附之,寿独不为之屈,由是屡被谴黜。

遭父丧,有疾,使婢丸药,客往见之,乡党以为贬议。

及蜀平,坐是沉滞者累年。

司空张华爱其才,以寿虽不远嫌,原情不至贬废,举为孝廉,除佐著作郎,出补阳平令。

撰《蜀相诸葛亮集》,奏之。

除著作郎,领本郡中正。

撰《魏蜀吴三国志》,凡六十五篇。

时人称其善叙事,有良史之才。

夏侯湛时著《魏书》,见寿所作,便坏己书而罢。

张华深善之,谓寿曰:“当以《晋书》相付耳。

”其为时所重如此。

或云丁仪、丁有盛名于魏,寿谓其子曰:“可觅千斛米见与,当为尊公作佳传。

”丁不与之,竟不为立传。

寿父为马谡参军,谡为诸葛亮所诛,寿父亦坐被髡,诸葛瞻又轻寿。

寿为亮立传,谓亮将略非长,无应敌之才,言瞻惟工书,名过其实。

历届高考语文试题精选:文言文阅读(1995年)

历届高考语文试题精选:文言文阅读(1995年)

历届高考语文试题精选:文言文阅读(1995年)郑善果母者,年二十而寡。

性贤明,有节操,博涉书史,通晓治方。

每善果出听事,母恒坐胡床,于障后察之。

闻其剖断合理,归则大悦。

若行事不允,或妄怒,母乃还堂,蒙被而泣,终日不食。

善果伏于床前,亦不敢起。

母方起谓之曰:“吾非怒汝,乃愧汝家耳。

吾为汝家妇,获奉酒扫。

如汝先君,忠勤之士也,在官清恪,未尝问私,以身徇国,继之以死,吾亦望汝副其此心。

汝既年小而孤,吾寡妇耳,有慈无威,使汝不知礼训,何可负荷忠臣之业乎?汝自童子承袭茅土,位至方伯,岂汝身致之邪?安可不思此事而妄加怒,心缘骄乐,堕于公政!”母恒自纺绩,夜分而寐。

善果曰:“儿封侯开国,位居三品,秩俸幸足,母何自勤如是邪?”答曰:“呜呼!汝年已长,吾谓汝知天下之理,今闻此言,故犹未也。

至于公事,何由济乎?今此秩俸,乃是天子报尔先人之徇命也。

当须散赡六姻,为先君之惠,妻子奈何独擅其利,以为富贵哉!又丝纺织,妇人之务,上自王后,下至大夫士妻,各有所制。

若堕业者,是为骄逸。

吾虽不知礼,其可自败名乎?”对下列四句中加点的字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A.若行事不允,或妄怒。

允:公平。

B.在官清恪,未尝问私。

恪:谨慎而恭敬。

C.吾亦望汝副其此心。

副:符合D.岂汝身致之邪?致:导致。

答案:D。

分别比较下列两组句子中加点的字的意思,判断正确的一项是如汝先君,忠勤之士也。

母何自勤如是邪?以身徇国,继之以死。

乃是天子报尔先人之徇命也。

A.两个“勤”字相同,两个“徇”字不同B.两个“勤”字相同,两个“徇”字也相同C.两个“勤”字不同,两个“徇”字相同D.两个“勤”字不同,两个“徇”字也不同答案:B。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说明,错误的一项是A.吾为汝家妇,获奉洒扫。

奉洒扫:指从事家务。

B.当须散赡六姻,为先君之惠。

先君:指已经去世的父亲。

C.汝自童子承袭茅土。

承袭茅土:指承袭公候的爵位。

D.母恒自纺绩,夜分而寐。

夜分:指夜尽时分。

答案:D。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葛瞻又轻寿。寿为亮立传,谓亮将略非长,无应敌之才,言
瞻惟工书,名过其实。议者以次少之。
下列两句中的加红字的正确读音是
①由是屡被谴黜
②丁不与之,竟不为立传
ù yú ó yú
ù yǔ
ó yǔ
答案: C。
“除佐作郎 ”中 “除”字的正确意思是
A. 降职
B. 调职
C.升职 D.授职
答案: D 。
下列各句中加蓝词语的正确意义是
分别比较下列每组句子中加红的字在用法上是否相同,
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①当以《晋书》相付
②执手相看泪眼
③可觅千斛米见与
④君既若见录
A. ①与②相同,③与④相同
B.①与②相同,③与④不同
C.①与②不同,③与④不同
D. ①与②不同,③与④相同
答案: D 。
“坐是沉滞者累年 ”中“是”字指代的内容是
A.“屡被谴黜 ”, “乡党以为贬议 ”
D. 宦人黄皓专门耍弄威势权术,大臣都迎合他的心意并 依附他
答案: A 。 以寿虽不远嫌,原情不至贬废 A. 认为陈寿虽然未能远避嫌疑,但推究实情还不至于被 贬废 B. 认为陈寿虽然未能远避嫌疑,但按原本情况还不至于 被贬废 C.认为陈寿即使未能远避嫌疑,推究实情也还不至于被 贬废 D. 认为陈寿即使未能远避嫌疑,按原本情况也还不至于 被贬废 答案: A 。 传文评价陈寿说: “其为时所重如此。 ”这样说的根据是 A. 宦人黄皓专弄权威, 大臣皆曲意附之, 寿独不为之屈。 B.撰《蜀相诸葛亮集》 ,奏之。除著作郎,领本郡中正。 C.撰《魏蜀吴三国志》 ,时人称其善叙事,有良史之才。 D.夏侯湛见寿所作, 坏己书而罢, 张华认为当以 《晋书》
历届高考语文试题精选:文言文阅读( 1992 年)
陈寿字承祚,巴西安汉人也。少好学,师事同郡谯周,
仕蜀为观阁令史。宦人黄皓专弄威权,大臣皆曲意附之,寿
独不为之屈,由是屡被谴黜。遭父丧,有疾,使婢丸药,客
往见之,乡党以为贬议。及蜀平,坐是沉滞者累年。司空张
华爱其才,以寿虽不远嫌,原情不至贬废,举为孝廉,除佐
著作郎,出补阳平令。撰《蜀相诸葛亮集》 ,奏之。除著作
郎,领本郡中正。撰《魏蜀吴三国志》 ,凡六十五篇。时人
称其善叙事,有良史之才。夏侯湛时著《魏书》 ,见寿所作,
便坏己书而罢。 张华深善之, 谓寿曰:“当以《晋书》相付耳。 ”
其为时所重如此。或云丁仪、丁有盛名于魏,寿谓其子曰:
“可觅千斛米见与,当为尊公作佳传。 ”丁不与之,竟不为立 传。寿父为马谡参军,谡为诸葛亮所诛,寿父亦坐被髡,诸
B.“寿独不为之屈 ”, “屡被谴黜 ”
C.“蜀平 ”
D.“遭父丧,有疾,使婢丸药 ”, “乡党以为贬议 ”
答案: D 。
下列句子的正确意思是
宦人黄皓专弄威权,大臣皆曲意附之
A. 宦人黄皓独揽权柄,耍弄威势,大臣都违背自己心意
而依附他
B. 宦人黄皓专门耍弄威势权术,大臣都违背自己心意而 依附他
C.宦人黄皓独揽权柄,耍弄威势,大臣都迎合他的心意 并依附他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