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甲骨文材料简述

合集下载

中国甲骨文讲解

中国甲骨文讲解

中国甲骨文讲解中国甲骨文是中国古代的一种文字,它主要出现在商代晚期至西周时期的龟甲、兽骨上。

甲骨文是中国最早的文字之一,它的出现对于研究中国古代历史和文化具有重要意义。

甲骨文的发现始于1899年,当时中国的学者们在河南安阳发现了一批刻有文字的龟甲和兽骨。

这些文字是以刻划的方式出现在甲骨上,形状有圆形、方形、长方形等。

这些文字是商代时期贵族进行卜筮活动时所使用的,记录了当时的天文、地理、政治、社会等方面的信息。

甲骨文的特点是形态古朴、结构复杂、用字繁多。

甲骨文的字形多采用象形、指事、会意、形声等方法,形成了一套独特的文字体系。

甲骨文的字形虽然有些难以辨认,但它却是研究中国古代文字和文化的重要材料。

甲骨文的研究对于了解中国古代历史和文化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对甲骨文的研究,可以了解商代时期的社会制度、宗教信仰、祭祀活动等方面的情况。

甲骨文中还记载了许多历史事件、人物名字、地名等信息,为研究中国古代历史提供了重要的参考资料。

甲骨文的研究方法主要有鉴定和考释两个步骤。

鉴定是指通过对甲骨文的字形、结构、用词等方面进行分析,确定其字义和音义。

考释是指通过对甲骨文所记载的内容进行解读和研究,还原当时的历史情景。

甲骨文的研究对于中国古代文字学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甲骨文的字形和用词对后来的金文、篆文、隶书等有很大的影响,也为后来的文字发展奠定了基础。

现在,人们可以通过博物馆、图书馆等地方欣赏和学习甲骨文。

甲骨文的研究也成为了一门学科,许多学者致力于甲骨文的研究工作,以推动中国古代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中国甲骨文是中国古代的一种文字,它的出现对于研究中国古代历史和文化具有重要意义。

甲骨文的研究方法主要有鉴定和考释两个步骤,通过对甲骨文的研究,可以了解商代时期的社会制度、宗教信仰、祭祀活动等方面的情况,为研究中国古代历史提供了重要的参考资料。

甲骨文的研究对于中国古代文字学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也为后来的文字发展奠定了基础。

关于甲骨文的介绍

关于甲骨文的介绍

关于甲骨文的介绍甲骨文,是中国的一种古老文字,又称“契文”、“甲骨卜辞”、“殷墟文字”或“龟甲兽骨文”。

是目前我们能见到的最早的成熟汉字,主要指中国商朝晚期王室用于占卜记事而在龟甲或兽骨上契刻的文字,是中国及东亚已知最早的成体系的商代文字的一种载体。

甲骨文,是中华道统的文字之一。

最早被河南安阳小屯村的村民们找到,当时他们还不知道这是古代的遗物,只当做包治百病的药材“龙骨”使用,把许多刻着甲骨文的龟甲兽骨磨成粉末,浪费了许多极为有价值的文物,后来,晚清官员、金石学家王懿荣于光绪二十五年(1899年)治病时从来自河南安阳的甲骨上发现了甲骨文。

安阳城西北的小屯村,是商晚期国都遗址“殷墟”的所在地。

百余年来,当地通过考古发掘及其他途径出土的甲骨已超过154600块。

此外,在河南、陕西其他地区也有甲骨文出现,年代从商晚期(约前1300年)延续到春秋。

甲骨文,具有对称、稳定的格局。

备书法的三个要素,即用笔、结字、章法。

从字体的数量和结构方式来看,甲骨文已经是发展到了有较严密系统的文字了。

汉字的“六书”原则,在甲骨文中都有所体现。

但是原始图画文字的痕迹还是比较明显,象形意义也比较明显。

2017年11月24日,甲骨文顺利通过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记忆工程国际咨询委员会的评审,成功入选《世界记忆名录》。

甲骨文因镌刻、书写于龟甲与兽骨上而得名,为殷商流传之书迹;内容为记载盘庚迁殷至纣王间二百七十年之卜辞,为最早之书迹。

殷商有三大特色,即信史、饮酒及敬鬼神;也因为如此,这些决定渔捞、征伐、农业诸多事情的龟甲,才能在后世重见天日,成为研究中国文字重要的资料。

商代已有精良笔墨,书体因经契刻,风格瘦劲锋利,具有刀锋的趣味。

受到文风盛衰之影响,其大至可分为五期,底下分别介绍。

商代晚期自盘庚迁殷至商纣王共约273年,经历8世12王,这一时期的甲骨文也应有早晚先后之分。

对商代甲骨的分期断代研究,有多种说法,如今主要采用的是董作宾依据世系、称谓、贞人等十项标准划分的五期说,即第一期:盘庚、小辛、小乙、武丁;第二期:祖庚、祖甲;第三期:廪辛、康丁;第四期:武乙、文丁;第五期:帝乙、帝辛。

甲骨文的知识概述

甲骨文的知识概述

甲骨文的知识概述甲骨文是中国古代的一种文字,也是最早的汉字形态之一、它出现在商代晚期至西周早期,大约距今已有3000年的历史。

甲骨文主要出现在甲骨上,也出现在青铜器上,被用于卜辞和刻铭,用以祭祀、卜问、记事和纪录等。

以下是甲骨文的知识概述:甲骨文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商代晚期,当时商王需要了解上天对政治、法律、战争等事物的态度。

于是他们将龟壳与兽骨打磨平整,再在其上刻上象形图案,辅以纵横的刻线来记录文字。

这样的甲骨称为龟甲和龟背甲。

这些刻文即为最早的甲骨文。

尽管甲骨文在龟甲和龟背甲上形成,但是它的基础是口语,所以甲骨文并不是从其他文字直接演变而来。

形态特点:甲骨文的形态特点主要表现在字形上。

甲骨文的字形常采用象形的独特方式来记录事物的形象特征。

由于甲骨上的刻写限制,字形细节较复杂,常以简化或提取主要特征的方式来表示。

甲骨文的字形变化繁多,但总体来看,大致分为三类:象形字、指事字和象声字。

象形字是根据事物的形象特征直接创造字形,例如“日”字表示太阳,“月”字表示月亮。

指事字是通过使用特定的符号来代表事物或动作,例如“人”字表示人,“手”字表示手。

象声字是通过加上声音部分来显示与特定事物相关的声音,例如“吃”字表示吃东西。

用途和内容:甲骨文主要用于祭祀和卜辞。

人们相信通过进行祭祀和卜卦,他们可以与神灵沟通以了解神灵对于各种事物的态度和宇宙的规律。

商代贵族会请专门的卜辞师来进行卜辞并记录下神灵的答案。

这个过程通常在甲骨上进行,其中包括卜辞以及相关的事项和日期。

内容方面,甲骨文主要记录政治、军事、宗教和文化等方面的信息。

它提供了丰富而重要的历史文化资料,包括各种祭祀、战争、祈福、政令和天文记录等内容。

研究和意义:甲骨文的研究对了解中国古代历史和文化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研究甲骨文,我们可以了解商代的政治制度、军事组织和宗教信仰等方面的信息。

甲骨文也是研究汉字起源和演变的重要材料,可以帮助人们更好地理解汉字的发展过程和特点。

古文字材料分类之甲骨文

古文字材料分类之甲骨文

古文字材料分类之甲骨文1. 简介甲骨文是中国古代文字的一种形式,是指商代晚期至西周时期(公元前14世纪至公元前8世纪)刻在龟甲和兽骨上的文字。

这种文字被发现在中国河南、河北、陕西、山西、安徽、湖北、湖南等地的商代和西周的遗址中,被称为十四邑甲骨文。

甲骨文的研究对于了解中国古代社会、政治、经济、宗教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在甲骨文的研究中,对其进行分类与整理是非常重要的一步。

本文将介绍甲骨文的分类,并对每种类别进行简要说明。

2. 甲骨文的分类2.1. 商代甲骨文商代甲骨文是甲骨文的最早形式,出现在商朝晚期(公元前14世纪)的河南安阳殷墟遗址中。

商代甲骨文主要刻在龟甲、兽骨上,多见于甲骨陶器和刻画器上。

商代甲骨文的内容包括祭祀、祈祷、貌面、天文、地理、商政、军事、经济、医药等各个方面。

其中,祭祀的记载较多,反映了当时商代社会宗教信仰的特点。

2.2. 周代甲骨文周代甲骨文是指公元前11世纪至公元前8世纪的西周时期刻在龟甲、兽骨上的文字。

周代甲骨文主要出现在今天的陕西、山西、安徽、湖北等地的殷墟遗址中。

与商代甲骨文相比,周代甲骨文的数量更多,内容更加复杂。

周代甲骨文记录了更多关于社会政治、经济农业、兵法术数、法律等方面的内容,对研究周代社会的制度、风俗、信仰等方面提供了重要线索。

3. 甲骨文的特点甲骨文具有以下几个特点:•独特的形式:甲骨文的形状独特,有的像长方形,有的像圆形,有的像三角形,有的像楔形,每一个字都具有自己独特的形态。

•笔划结构复杂:甲骨文的每一个字都由多个笔划组成,笔划之间的组合方式错综复杂,需要深入研究才能理解每个字的含义。

•字形繁复:甲骨文的字形繁复,常常需要记住每个字的写法才能正确辨认。

•语言表达简洁:甲骨文的表达方式较为简洁,往往以简单的词汇表达复杂的意义。

•独特的记录方式:甲骨文的刻写方式独特,常常使用刻写、刮削、掐花等方式来刻写文字。

4. 甲骨文的研究意义甲骨文作为中国古代文字的一种形式,对于研究古代社会、历史、文化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甲骨文字源及解释

甲骨文字源及解释

甲骨文字源及解释全文共四篇示例,供读者参考第一篇示例:甲骨文字是中国古代殷商时期流行的一种文字系统,主要刻在龟甲和兽骨上,因此得名。

甲骨文字是中国最早的文字之一,可以追溯到公元前14世纪至公元前11世纪左右。

甲骨文字的发现并研究对于研究中国古代文化和历史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下面我们来了解一下甲骨文字的源流及其解释。

甲骨文字的发现和研究主要得益于中国地理学家、历史学家、甲骨学的奠基人——石珏。

石珏在20世纪初,发现了商代时期的殷墟遗址,并从中出土了大量的带有甲骨文字的祭品。

这些甲骨文字被认为是殷墟遗址的祭品记录,对研究商代社会、政治、经济、宗教等方面具有极大的价值。

甲骨文字中的文字形态多种多样,包括象形文字、指事文字、会意文字、形声文字等。

这些文字都是通过结合图形和数字的方式,来表达一定含义的符号系统。

由于甲骨文字的年代比较古老,因此并不像后来的汉字那样规范和简化,造成了识别和解读的困难。

通过大量的研究和解译工作,现今人们已经可以比较准确地解读甲骨文字所表达的内容。

甲骨文字的解释主要涉及到祭品记录、预言、征兵、天文、历法等方面。

祭品记录是最为常见的形式。

殷墟出土的许多甲骨上都刻有祭品的数量、种类、时间等内容。

通过这些记录,我们可以了解到商代社会的宗教信仰、社会结构、等情况。

预言是另一种常见的形式,商代的人们相信通过卜卦、占卜等方式可以预测未来的吉凶祸福,这些内容也被刻在甲骨上。

征兵是殷商时期经常发生的事件,各种各样的战斗、征战、俘虏等内容也会在甲骨上得到记录。

天文、历法等方面的内容也会有所涉及。

通过对甲骨文字的解释,我们可以更加深入地了解殷商时期的社会、政治、经济、宗教等方面的情况。

甲骨文字的研究不仅有助于还原出商代社会的真实面貌,也对后世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许多甲骨文字中的文字形态和意义,后来都成为了后代汉字的组成部分,甚至有些甲骨文字本身直接演变为今天汉字的一部分。

甲骨文字的源流及解释是中国古代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甲骨文简论

甲骨文简论

甲骨文简论
甲骨文是一种古老的汉字书写形式,是中国历史上最早的文字之一,起源于商代晚期(公元前14世纪至公元前11世纪)。

甲骨文主要刻写在龟甲和兽骨的表面,用于卜辞、祭祀和记载等目的。

以下是有关甲骨文的简要介绍:
1.起源和历史背景:
甲骨文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商代晚期,主要出现在商代晚期和西周初期。

甲骨文最初是用来进行卜辞的,后来逐渐发展成一种用于祭祀、纪事和行政记录的书写形式。

2.书写材料:
甲骨文主要刻写在龟甲和兽骨上,这些材料被用于卜辞和祭祀活动。

刻写时使用石器或金属器具。

3.书写方式:
甲骨文的书写方式较为简单,结构清晰。

它采用了象形、指事、会意和形声等字形构造方式,是汉字演化的起点。

4.用途和内容:
甲骨文最初是用于卜辞,通过刻在龟甲和兽骨上的文字,卜卦预测未来。

后来,它逐渐被用于祭祀和纪事记录,包括祭祀活动、宗庙事务、王室族谱等内容。

5.研究与解读:
甲骨文的解读和研究由来已久,对于研究中国古代社会、文化和语言演变具有重要意义。

甲骨文的解读需要专业的甲骨学者,对古汉字的演变、古代社会制度等提供了珍贵的资料。

6.保护与保存:
甲骨文的保存主要集中在商代的殷墟遗址,同时也在其他一些地方有所发现。

为了保护这一珍贵的文化遗产,进行了多方面的保护与研究工作。

甲骨文是中国书写系统的雏形,也是世界上最早的文字之一。

它的出现标志着中国古代文明的开端,对后来汉字的演变和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甲骨文文章及其译文

甲骨文文章及其译文

甲骨文文章及其译文
摘要:
一、甲骨文的背景介绍
1.甲骨文的起源和发展
2.甲骨文的主要内容
二、甲骨文的译文
1.甲骨文的翻译方法
2.甲骨文的具体译文举例
三、甲骨文的意义和价值
1.甲骨文对汉字发展的影响
2.甲骨文在中国文化史上的地位
四、甲骨文的保护与传承
1.甲骨文的保护措施
2.甲骨文的传承与弘扬
正文:
甲骨文是中国古代的一种文字,主要用于商朝晚期和西周初年的卜辞、铭文等记录,距今已有3000 多年的历史。

它是一种象形文字,通过形象的描绘来表达事物,是汉字发展的起点,对后来的汉字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甲骨文的译文工作十分重要,不仅可以帮助我们理解古代的文化、历史,还能为现代汉字的研究提供宝贵的素材。

甲骨文的翻译方法主要有两种:一种是根据字形推测字义,另一种是根据已有的文献资料进行对照。

例如,“日”字
在甲骨文中的形象就是太阳的形状,而“山”字则是对山峰的描绘。

甲骨文在中国文化史上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它不仅是中国古代历史、文化的重要记录,也是汉字发展史上的瑰宝。

甲骨文的研究,对于我们了解古代社会、研究汉字的起源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为了保护和传承甲骨文这一重要的文化遗产,我国政府制定了一系列的保护措施,包括建立甲骨文博物馆、加强甲骨文的考古发掘和研究等。

甲骨文的介绍

甲骨文的介绍

《甲骨文的介绍》甲骨文是一种很重要的古汉字资料。

绝大部分甲骨文发现于殷墟。

殷墟是著名的殷商时代遗址,在河南省安阳市西北洹河沿岸一带。

这里曾经是殷商时代后期(约公元前14至前1l世纪),中央王朝都城的所在地,所以称为殷墟。

殷墟发现的甲骨文是商代后期遗留下来的主要文字资料。

它们基本上是商王朝统治者的占卜记录,大部分是为商王朝或商王个人占卜的记录,小部分是为一些跟商王有密切关系的贵族占卜的记录。

商代统治者非常迷信,对很多事情都要进行占卜,以了解鬼神的意志和事情的吉凶。

占卜所用的材料主要是乌龟的腹甲、背甲和牛的肩胛骨。

通常先在准备用来占卜的甲骨的背面挖出或钻出一些小坑。

占卜的时候就在这些小坑上加热,使甲骨表面产生裂痕。

这种裂痕叫做“兆”。

从事占卜的人就根据卜兆的各种形状来判断吉凶。

我们现在还使用“兆头”、“预兆”这些词。

这种“兆”字的意思跟卜兆的意思是有联系的。

商代后期为商王等统治者管理占卜事务的人员,往往把占卜的事由、卜兆的吉凶以至后来是否应验的情况,刻记在卜甲、卜骨上。

这些文字就是一般所说的甲骨文,也有人根据它们的用途称做甲骨卜辞。

商代人有时也在兽骨上刻记一些跟占卜无关的事情,通常把这类文字也称做甲骨文。

所以严格说,甲骨文的范围要比甲骨卜辞广。

甲骨文一般是用刀刻出来的,但是也有少量是用毛笔写的。

50年代之前,只有殷墟出甲骨文,所以一般就把殷墟甲骨文称做甲骨文。

50年代在郑州商代遗址里发现过极少量的甲骨文,时代可能早于殷墟甲骨文。

50年代以来,还陆续在一些地方发现了西周时代的甲骨文。

不过从数量对比上看,殷墟之外所出的甲骨文是微不足道的,我国已发现的古代甲骨文的主体仍然是殷墟甲骨文。

有一种相当流行的看法,认为殷墟甲骨文代表最古的汉字。

很多学者不同意这种看法。

因为现代考古学在中国兴起以后,尤其是在50年代以后,在不少新石器时代文化的遗址和某些被认为属于夏代的遗址里,都发现了刻划或描绘在陶器等物品上的符号,不少学者认为这些符号就是原始的汉字。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二、占卜程序和刻辞文例 占卜程序: 1、整治
2、钻凿
3、施灼 4、刻辞
刻辞文例: 甲骨刻辞主要有四部分组成: 1、前(叙)辞—— 记叙占卜的时间和卜人
的名字(有时也会有地点)
2、命(贞)辞——占卜人贞问的事情 3、占辞——卜兆所示对所问事情的成败和
吉凶
4、验辞——占卜之后记录应验的结果。
6、旬夕
见11485,卜问内容一般为“旬”或“旬亡 祸”。
7、其他
生育、疾病、梦幻等都是占卜的内容。
五、甲骨学研究的回顾与展望
甲骨学早期的研究学者中,成就最突出 的是“甲骨四堂”。即罗振玉(雪堂 )、王国 维(观堂)、董作宾(彦堂)、郭沫若(鼎堂)。罗 振玉最先考证出甲骨出土地点,于文字考释 成绩斐然;王国维长于“以字证史”,并最 早进行甲骨缀合;董作宾对殷墟挖掘居功至 伟,对甲骨断代多有创见;郭沫若长于综合 研究,并将唯物主义引入中国古史研究。诚 如唐兰先生所说:“卜辞研究,自雪堂导夫 先路,观堂继以考史,彦堂区以时代,鼎堂 发其辞例,固已极一时之盛。”
2、《甲骨文合集补编》,彭邦炯、谢济、 马季凡编,语文出版社1999年7月出版,著 录13450片,是《合集》之后一部重要著作。
3、《殷墟花园庄东地甲骨》中国社会科学 院考古研究所编,2003年云南人民出版社出 版,著录甲骨561片。
4、《小屯南地甲骨》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 研究所编,1983年出版,著录甲骨4612片。
郭沫若(1891-1978)四川乐山人。 (a )结合古文字和古代史,对古代社会作全面
系统的研究;
(b )擅用排比方法研究甲骨文; (c)考证先王名称; (d ) 藉甲骨探讨上古神话; (e)以干支计算地望; (f)主编《甲骨文合集》
其后的胡厚宣先生、唐兰先生、于省吾先 生等的研究工作,各有侧重,均做出了很大 贡献。当今学者,首推裘锡圭先生,裘先生 于甲骨文研究用功颇深,硕果累累,只要略 加翻检他的《古文字论集》,就可一目了然。
4、天象
卜辞中反映天文气象资料较多,有日食、 月食,风雨雷电以及朝夕星辰等。《合集》 12494较为完整地记录了四方风名。《合集》 11485中的关于月食的记载。
5、田猎
田猎在商朝社会生活中是农业和畜牧经济的 一种补充,当时许多未开发的土地,河流纵 横,沼泽湖泊遍布,森林茂盛,有各种野兽、 飞禽和鱼类。陈炜湛先生有专书研究田猎问 题。
古文字材料分类简述 甲骨文
甲骨文
甲骨文、主要指殷墟甲骨文,是中国商代 后期(前14~前11世纪)王室用于占卜记事 而刻(或写)在龟甲和兽骨上的文字。它是 中国已发现的古代文字中时代最早、体系较 为完整的文字。
甲骨学
甲骨学,是以甲骨文为研究对象的专门学科, 是甲骨文自身固有规律系统的科学反映。正 是由于甲骨学不断发展,这些断烂朝报中所 蕴藏的古代社会奥秘才被学者们一一窥破。 从广义上说,甲骨学所研究的是甲骨文,但 并不限于甲骨文字,凡是和卜用甲骨以及卜 辞所涉及的一些有关事项,都在研究范围之 列。我们采用狭义的概念,主要是以研究文 字为主。
以后殷墟仍不断有甲骨出土,1976年中国社 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在河南安阳小屯南地发 掘甲骨四千余片。(《小屯南地甲骨》) 1991年,在殷墟花园庄出土甲骨1583片,其 中有字甲骨689片(《殷墟花园庄东地甲 骨》)。除殷墟外,1953、1954年在郑州商 代中期遗址中还检到有字甲骨两片;自1954 年始,又先后在山西洪洞,北京昌平,陕西 丰镐、周原遗址、岐山凤雏出土西周时期有 字甲骨约三百片。
(d)考释甲骨文字;
(e)提出研究甲骨文的方法。
王国维(1878-1927)浙江海宁人。 (a ) 考释文字; (b )提出“二重证据法”; (c) 利用甲骨探讨商周历史和典章制度; (d )先公先王考以证古书的可靠; (e) 启迪甲骨缀合; (f)开创断代研究方向。
董作宾(1895-1963)河南南阳人。 (a)殷墟的挖掘; (b)甲骨断代; (c)甲骨分派研究; (d )殷代历法的研究。
字典类:
1、孙海波《甲骨文编》,中华书局1965年 版,收字4672个,正编1723字,见于《说文》 941字。合文370个,附录2949字。
2、《甲骨文字典》徐中舒先生主编,四川 辞书出版社,1988年版。收字2852个。
3、姚孝遂主编《甲骨文字诂林》中华书局, 1995年版。
其他还有相关的索引类具书《殷墟甲骨刻辞 类纂》(姚孝遂,中华书局,1989)《新编 甲骨文字形总表》(曹锦炎、沈建华,香港 中文大学,2001)等可供参考。
第五期:帝乙、帝辛(二世二王)
上个世纪七十年代以来,随着殷墟妇好墓的挖 掘,李学勤先生提出了分期的两系说,并将 字体的分类与断代分开来,这一新说得到学 界的认同,目前的成果,多基于这一新说得 出,但也有学者持不同意见,最近的成果可 见彭裕商先生、黄天树先生的著作。
四、内容分类
在商人生活中,占卜无处不在,凡事必须 通过占卜来决定。“殷人尊神,率民以事神, 先鬼而后礼。”《礼记·表记》在多达十多万 片的卜辞中,内容的分类各家不尽相同,主 要的类别有祭祀、征伐、年岁、天象、旬夕、 田猎和其他等七类。
2、征伐
卜辞中的战争记录非常多,尤其是商王武丁 时期,对外战争频繁,主要的敌人有工方、 土方、羌方。商王末年帝乙、帝辛先后集兵 力征伐淮河流域的人(夷)方,史书记载, 帝辛征服人方以后就亡国了。
3、年岁
商朝时期农业生的社会生活中有着重要的 地位,农业成为主要的生产部门,因此商王 常向河、岳、土(社)以及商族的先公先王 举行祭祀,卜问受年与否。
一、发现、发掘与著录
1、甲骨文的发现
1899年(清光绪二十五年),山东潍县姓 范的古董商将有字甲骨运到京津贩卖,引 起金石学家王懿荣、孟定生、王襄等人的 注意。王懿荣(字廉王,谥文敏公,1899 年在京任翰林院祭酒)率先收购,一年间 得1400余片,并作了初步的研究鉴别。
1902年,刘鹗《铁云藏龟》,第一本著录 书。
1905年,孙诒让《契文举例》,第一部研究著 作。
1910年,罗振玉《殷商贞卜文字考》,序言 中指出甲骨为殷王室遗物。
2、甲骨文的发掘
1899年至1928年30年间,私人发掘期间,没 有明确的记载,重要的有9次,出土甲骨多 经转售,大多流散出国门。
1928年,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成立。 1928~1937年,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 考古组有计划地迸行殷墟发掘,先后发掘十 五次,共得甲骨约二万五千片。
对四堂的评价,朱歧祥先生在《甲骨四堂论 文选集》中所述最为详细:
罗振玉(1886-1940)浙江上虞人。
(a)甲骨文的搜集和流传(殷虚书契前编1913; 殷契菁华1914;铁云藏龟之余1915;殷虚书 契后编1916);
(b)对甲骨出土地望和年代的确定;
(c)运用甲骨文考释殷帝王名号,并纠正古书的 讹误;
5、《怀特氏收藏甲骨文集》加拿大华裔学 者许进雄编辑,1979年加拿大多伦多安大略 皇家博物馆影印出版,录甲骨1915片。
6、《英国所藏甲骨集》李学勤、齐文心、 艾兰编,中华书局1985年出版,收入英国现 藏全部甲骨资料,著录2647片。
7、《东京大学东洋文化研究所藏甲骨文 字》,松丸道雄编 ,1983年东京大学出版会 出版,著录1315片。
1、祭祀
《左传》成公十三年:“国之大事,在祀与 戎”。祀指祭祀,戎谓军事。
祭祀对象包括自然神祗、远世先祖和直系先 王等三方面。自然神祗中有帝、土、日、月、 星、云、风、雨、雷以及山、河等。远世先 祖(先公)是指未列入世谱的传说始祖夔、 季、王亘、王亥等。直系先王是指上甲以降 的大示。
商王祖甲、祖庚时祭礼发生变化,“周祭” 形成。
最近在山东济南大辛庄(2003年003年第6期)、陕西周公庙遗址也有 有字甲骨出土,材料尚未完全公布。
3、甲骨文的著录 著录形式有三种:拓本、照片和摹本。

几部大型著录书:
1、《甲骨文合集》1-13册
郭沫若主编,胡厚宣总编辑。录甲骨41956 片(实为39476片)。
展望: 1、文字考释 2、分期断代的深入 3、甲骨刻辞的排谱 4、关于商代文明的进一步探究
三、分期断代
目前采用的分期还是董作宾先生的《甲骨文 断代研究例》(1933,《庆祝蔡元培先生六十 五岁论文集》)一文中所提出的分期标准, 分为五期:
第一期: 盘庚、小辛、小乙、武丁(二世 四王)
第二期:祖庚、祖甲(一世二王)
第三期:廪辛、康丁(一世二王)
第四期:武乙、文丁(二世二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