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骨文的来历和演变过程

合集下载

甲骨文的发展历程

甲骨文的发展历程

甲骨文的发展历程一、甲骨文的起源1. 产生背景- 在商朝(约公元前1600 - 前1046年),由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国家事务日益繁杂,需要记录的内容不断增加。

当时的人们已经有了一定的占卜文化,占卜在商朝的政治、社会生活中占据重要地位。

例如,商王在出征、祭祀、狩猎等重大活动之前都会进行占卜,以预测吉凶。

这种对占卜结果进行记录的需求,是甲骨文产生的重要契机。

2. 早期形态- 甲骨文是刻写在龟甲和兽骨上的文字。

早期的甲骨文在字形上较为简单、古朴,很多字具有象形的特征。

比如“日”字就像一个圆形中间加一点,形象地描绘出太阳的形状;“月”字则像一弯新月。

这些早期的甲骨文已经初步具备了汉字的基本结构,如象形、会意等造字方法。

- 最初的甲骨文刻写可能比较随意,在龟甲和兽骨上的布局也没有非常严格的规范。

但是随着使用的频繁,逐渐形成了一些约定俗成的刻写习惯,例如卜辞的内容有一定的格式,包括叙辞(占卜的时间、地点、人物等)、命辞(要占卜的事情)、占辞(根据占卜裂纹得出的吉凶判断)和验辞(事情的结果验证)等部分。

二、甲骨文的发展1. 商朝中后期的发展- 随着商朝社会的不断发展,甲骨文的使用范围逐渐扩大。

除了占卜记录外,开始用于记录一些简单的政务、祭祀仪式的详细内容以及贵族家族的大事等。

- 在字形方面,甲骨文的结构变得更加复杂和规范。

会意字、形声字的数量有所增加。

例如“休”字,由“人”和“木”组成,表示人靠在树上休息,这是会意字的典型例子;形声字如“河”,左边的“氵”表示与水有关,右边的“可”表示读音。

- 刻写技术也有了提高,甲骨文的笔画更加规整、细腻。

卜辞的篇幅也有所增长,能够传达更多的信息。

2. 与社会发展的关系- 商朝的政治稳定和经济繁荣促进了甲骨文的发展。

国家有更多的资源用于文化事务,如培养专门的贞人(负责占卜和刻写甲骨文的人员)。

同时,社会文化的发展也促使甲骨文不断丰富其内涵和表现形式。

例如,在祭祀文化不断发展的过程中,关于祭祀对象、祭祀仪式等内容的记录在甲骨文中越来越详细,这也推动了甲骨文词汇的增加和文字表达的精确性。

甲骨文 字的演变

甲骨文 字的演变

甲骨文字的演变甲骨文是中国最古老的文字之一,起源于商代晚期,是刻在龟甲和兽骨上的文字。

甲骨文最初是用来占卜的,记录了商代王室贵族的祭祀、战争、农耕等活动。

随着时间的推移,甲骨文逐渐发展成为一种成熟的文字体系,其结构、笔画和字体都发生了变化。

甲骨文向周围地区传播,影响了其他文字的发展。

关键词:甲骨文、商代、文字起源、占卜、祭祀、笔画、字体、传播、文字体系。

一、甲骨文的起源甲骨文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商代晚期,大约在公元前16世纪至公元前11世纪之间。

当时,中国还没有正式的书写系统,人们通常通过口头交流和简单的符号来传递信息。

然而,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复杂度的增加,人们需要一种更有效的记录方式,于是甲骨文应运而生。

甲骨文的得名源于其载体——龟甲和兽骨。

这些骨头通常来自牛、羊、猪等动物,以及龟和蛇等爬行动物。

人们在这些骨头上刻写文字,用来占卜吉凶、记录祭祀活动、管理行政事务等。

这些文字最初是刻在甲骨上的,因此被称为“甲骨文”。

二、甲骨文的演变随着时间的推移,甲骨文逐渐发展成为一种成熟的文字体系。

在甲骨文的发展过程中,其结构、笔画和字体都发生了显著的变化。

1. 结构方面:甲骨文的字形结构比较简单,通常是直线和角组成。

随着时间的推移,字的构造逐渐复杂化,出现了更多的曲线和圆润的转折。

同时,字的大小和排列也逐渐规范化,形成了完整的文字体系。

2. 笔画方面:甲骨文的笔画比较单一,通常是直来直去的线条。

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笔画逐渐丰富起来,出现了撇、捺、点等变化。

这些变化使得字形更加生动有力,也增加了字义的表达力。

3. 字体方面:甲骨文的字体比较原始,刻写风格各异。

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字体逐渐统一规范,形成了独特的艺术风格。

同时,刻写的技巧也变得更加精湛,字迹更加清晰可辨。

三、甲骨文的传播与影响甲骨文不仅在商代发挥了重要作用,而且对周围地区和后世文字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随着时间的推移,甲骨文逐渐传播到周围地区,影响了其他文字的发展。

甲骨文到简体字的演变过程

甲骨文到简体字的演变过程

甲骨文到简体字的演变过程一、甲骨文的产生甲骨文是中国古代文字的一种形式,起源于商朝晚期(公元前14世纪至公元前11世纪)。

当时,人们使用龟甲和兽骨进行卜辞,将文字刻在这些卜骨上,这就是甲骨文的来源。

二、甲骨文的特点甲骨文的特点是图案化和象形化,字形多采用直线、弯曲线和点的组合,形象地表达事物的形态和意义。

甲骨文的字形复杂,结构繁杂,难以辨认和书写。

三、篆书的出现随着商朝的衰落,周朝兴起,篆书逐渐取代了甲骨文的地位。

篆书是中国古代的一种字体,字形规整,结构简明,便于书写和阅读。

篆书的出现标志着甲骨文向简化的方向发展。

四、小篆的演变在篆书的基础上,又出现了小篆。

小篆是中国古代文字的一种形式,字形更加规范,结构更加简练,是中国历史上使用最为广泛的文字之一。

小篆的出现使得文字的书写更加简便,也为后来的字形演变奠定了基础。

五、隶书的出现随着时间的推移,小篆的字形逐渐演变,出现了更加简化的隶书。

隶书是中国古代的一种字体,字形更加规范,结构更加简洁,书写速度更快。

隶书的出现标志着文字向简化的方向发展。

六、楷书的兴起随着汉代的兴起,楷书逐渐取代了隶书的地位。

楷书是中国古代的一种字体,字形规范,结构简洁,书写速度快。

楷书的出现使得文字书写更加规范化,也为后来的字形演变提供了范本。

七、简体字的诞生随着现代汉字的发展,为了适应印刷技术的需要,简体字应运而生。

简体字是对繁体字进行简化的一种形式,字形更加简单,结构更加规范。

简体字的出现使得文字的书写更加便捷,也使得汉字的传播更加广泛。

总结一下,甲骨文到简体字的演变过程是一个逐渐简化和规范化的过程。

从甲骨文的图案化和象形化,到篆书、小篆、隶书的出现,再到楷书和简体字的兴起,每一次字形的演变都使得文字的书写更加简便、规范和易于传播。

甲骨文到简体字的演变过程不仅是汉字发展的历程,也是中国文化的传承和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

甲骨文到金文的演变过程

甲骨文到金文的演变过程

甲骨文到金文的演变过程甲骨文是中国古代文字之一,起源于商朝,成书于公元前14世纪至公元前11世纪,主要是用来记录官方事务、祭祀仪式和神灵的名字。

随着时间的推移,甲骨文逐渐演变为金文,成为官方正式文书的主要形式。

甲骨文的特点是形态各异,笔画简单,象形意义明显,构成方式单纯,常常用来刻记历史事件、地位和职责等;而金文则是根据甲骨文加上几何形状的图案,进一步发展出来的一种方式,书写规则更加规范、严谨,极具建筑感和装饰感。

一、甲骨文早期阶段商朝甲骨文的最早形式是刻在龟甲、兽骨上的文字,这些文字具有类似于图画的形式,大多数情况下可以根据其词义来猜测其书写方式。

与此同时,商代的陶器彩绘和牛车上的彩绘也有很多类似于甲骨文的图形和符号,可以认为甲骨文是在古代陶器上的符号基础上发展而来的。

商代中叶,甲骨文开始进入了中期阶段。

此时的甲骨文根据使用环境的不同,可以分为地名、人名、神名、农业用具、器物、五行方位等各种类别的文字。

这一时期的甲骨文已经逐渐趋于规范化,并具备了一定的书写结构。

商代晚期,甲骨文进入了后期阶段,此时甲骨文已经成为商代正式文书的主要形式,其发展趋势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是甲骨文的形式逐渐形成了规范,二是其书法技巧和美感也得到了显著提高。

四、金文时期西周时期,这种由甲骨文进化而来的金文,正式成为官方正式文书的主要形式,其特点是使用青铜器作为书写工具,并在甲骨文的基础上加上几何形状的图案。

金文之所以能够成为正式文书,主要归功于其更加规范化的书写方式和更加严密的结构。

五、秦汉时期到了秦汉时期,金文已经成为了古代正式文字的主要表现形式。

这一时期的金文形式更加规范,并且已经发展出了汉字的文章体式和文句结构,形成了相对固定的写作格式和专门的书写规则,这些规则和格式一直延续到了现代。

六、金文到现代汉字历史发展到了现代,金文经过数千年的演变,已经成为汉字发展演变过程中的一个重要部分。

现代汉字同样具备规范和格式化的书写方式,并且已经被广泛应用于生活和工作中。

甲骨文的来历和演变过程

甲骨文的来历和演变过程

汉字形成为系统的文字是公元前16世纪的商朝。

考古证实,在商朝早期,中国文明已发展到相当高的水平,其主要特征之一就是甲骨文的出现。

甲骨文是刻在龟甲和兽骨上的古老文字。

在商代,国王在做任何事情之前都要占卜, 甲骨就是占卜时的用具。

甲骨在使用之前,要先经过加工。

首先把甲骨上的血肉除净,接着锯削磨平。

然后,在甲的内面或兽骨的反面用刀具钻凿凹缺。

这些凹缺的排列是有序的。

占卜的人或者叫巫师,把自己的名字、占卜的日期、要问的问题都刻在甲骨上,然后用火炷烧甲骨上的凹缺。

这些凹缺受热出现的裂纹就称为“兆”。

巫师对这些裂纹的走向加以分析,得出占卜的结果,并把占卜是否应验也刻到甲骨上。

经过占卜应验之后,这些刻有卜辞的甲骨就成为一种官方档案保存下来。

甲骨文是商朝(约公元前17世纪-公元前11世纪)的文化产物,距今约3600多年的历史。

商代统治者迷信鬼神,其行事以前往往用龟甲、兽骨占卜吉凶,以后又在甲骨上刻记所占事项及事后应验的卜辞或有关记事,其文字称甲骨文。

自清末在河南安阳殷墟发现有文字之甲骨,整整100年了,目前出土数量在15万片之上,大多为盘庚迁殷至纣亡王室遗物。

以出至殷墟,故又称殷墟文字;因所刻多为卜辞,故又称贞卜文字。

甲骨文目前出土的单字共有4500个,已识2000余字,公认千余字。

它记载了三千多年前中国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的资料。

是现存最早最珍贵的历史文物。

【甲骨文简介】甲骨文主要指殷墟甲骨文,是中国商代后期(前14~前11世纪)王室用于占卜记事而刻(或写)在龟甲和兽骨上的文字。

它是中国已发现的古代文字中时代最早、体系较为完整的文字。

甲骨文是中国的一种古代文字,被认为是现代汉字的早期形式,有时候也被认为是汉字的书体之一,也是现存中国最古的一种成熟文字。

甲骨文又称契文、龟甲文或龟甲兽骨文。

商朝人用龟甲、兽骨占卜后把占卜时间、占卜者的名字、所占卜的事情用刀刻在卜兆的旁边,有的还把过若干日后的吉凶应验也刻上去。

甲骨文的知识概述

甲骨文的知识概述

甲骨文的知识概述甲骨文是中国古代的一种文字,也是最早的汉字形态之一、它出现在商代晚期至西周早期,大约距今已有3000年的历史。

甲骨文主要出现在甲骨上,也出现在青铜器上,被用于卜辞和刻铭,用以祭祀、卜问、记事和纪录等。

以下是甲骨文的知识概述:甲骨文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商代晚期,当时商王需要了解上天对政治、法律、战争等事物的态度。

于是他们将龟壳与兽骨打磨平整,再在其上刻上象形图案,辅以纵横的刻线来记录文字。

这样的甲骨称为龟甲和龟背甲。

这些刻文即为最早的甲骨文。

尽管甲骨文在龟甲和龟背甲上形成,但是它的基础是口语,所以甲骨文并不是从其他文字直接演变而来。

形态特点:甲骨文的形态特点主要表现在字形上。

甲骨文的字形常采用象形的独特方式来记录事物的形象特征。

由于甲骨上的刻写限制,字形细节较复杂,常以简化或提取主要特征的方式来表示。

甲骨文的字形变化繁多,但总体来看,大致分为三类:象形字、指事字和象声字。

象形字是根据事物的形象特征直接创造字形,例如“日”字表示太阳,“月”字表示月亮。

指事字是通过使用特定的符号来代表事物或动作,例如“人”字表示人,“手”字表示手。

象声字是通过加上声音部分来显示与特定事物相关的声音,例如“吃”字表示吃东西。

用途和内容:甲骨文主要用于祭祀和卜辞。

人们相信通过进行祭祀和卜卦,他们可以与神灵沟通以了解神灵对于各种事物的态度和宇宙的规律。

商代贵族会请专门的卜辞师来进行卜辞并记录下神灵的答案。

这个过程通常在甲骨上进行,其中包括卜辞以及相关的事项和日期。

内容方面,甲骨文主要记录政治、军事、宗教和文化等方面的信息。

它提供了丰富而重要的历史文化资料,包括各种祭祀、战争、祈福、政令和天文记录等内容。

研究和意义:甲骨文的研究对了解中国古代历史和文化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研究甲骨文,我们可以了解商代的政治制度、军事组织和宗教信仰等方面的信息。

甲骨文也是研究汉字起源和演变的重要材料,可以帮助人们更好地理解汉字的发展过程和特点。

甲骨文的演变过程是怎样的?

甲骨文的演变过程是怎样的?

甲骨文是中国古代文字中的一种,起源于商代晚期,经历了漫长的发展过程,形成了独特的风格和特点。

甲骨文的演变过程是怎样的呢?本文将从甲骨文的起源、形态、发展和特点四个方面进行详细阐述。

一、甲骨文的起源甲骨文起源于商代晚期,是商代贵族们为了记录祭祀、占卜等活动而刻刻在龟甲和兽骨上的文字。

这些文字是当时的一种图画文字,象形性很强,具有极高的实用性。

随着时间的推移,甲骨文逐渐发展成为一种独特的文字体系,成为了中国古代文字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阶段。

二、甲骨文的形态甲骨文的形态是非常独特的,它的字形多是由简单的线条和点组成,具有很强的几何美感。

甲骨文的字形多以实心为主,空心的字形很少,这种实心的字形可以很好地保证文字的可读性和稳定性。

甲骨文的字形还具有很强的象形性,很多字形都是以物象为本,如“人”字、“口”字等。

三、甲骨文的发展甲骨文在发展过程中经历了三个阶段:早期、中期和晚期。

早期的甲骨文主要是用于记录祭祀、占卜等活动,字形比较简单,多为单音节词。

中期的甲骨文已经开始出现了多音节词,字形也更加复杂,已经具有了一定的规范性。

晚期的甲骨文则更加规范,字形更加规整,已经发展成为一种成熟的文字体系。

四、甲骨文的特点甲骨文具有很强的实用性和象形性,它的字形简单明了,易于识别,可以很好地满足当时的文字需求。

甲骨文还具有很强的历史价值和文化价值,它记录了商代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方面的信息,对于研究古代社会和文字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甲骨文是中国古代文字中的一种,起源于商代晚期,经历了漫长的发展过程,形成了独特的风格和特点。

甲骨文的形态独特,字形多以实心为主,空心的字形很少,具有很强的几何美感和象形性。

甲骨文的发展经历了三个阶段,从早期的简单到晚期的规范,逐渐发展成为一种成熟的文字体系。

甲骨文具有很强的实用性和历史、文化价值,对于研究古代社会和文字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甲骨文知识点总结

甲骨文知识点总结

甲骨文知识点总结甲骨文,是中国古代商代至西周时期的一种文字,主要刻在龟甲和兽骨上,用于卜卦预测和记录祭祀事宜。

甲骨文的发现和研究为我们了解古代社会历史、宗教信仰与政治制度提供了重要信息。

以下将从甲骨文的发现、形态特点、文字结构、考古价值等方面进行总结介绍。

一、甲骨文的发现甲骨文最早是在20世纪初发现的。

1903年秋天,曹寅在河南安阳发现了甲骨文的第一块残片。

1917年,南京余东成在一家古董店里买到了书刻有甲骨文的一块甲胄,这标志着甲骨文的发现进入了一个小小的热潮。

这一系列的发现使人们对中国古代历史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也引发了大量的考古研究。

目前已经发现甲骨文有数以千计的文字,这些文字大多刻在龟甲和兽骨上,为后人了解商周时期的社会状况提供了宝贵的资料。

二、甲骨文的形态特点甲骨文的形态特点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形态规整,二是笔画沉稳,三是线条优美。

1. 形态规整:甲骨文字形态规整,由于刻写工艺精湛,字形笔画显得端庄秀美。

就文字结构而言,甲骨文中有不少字已经具备了这些字的基本结构,其形态有规整之处,也有其处独特之处。

这种规整性不但反映在字形之上,也反映在字邱之中。

从这些方面可以很感觉中国古代的文字书法的规范化。

2. 笔画沉稳:甲骨文的笔画磅礴,线条有力,形势铿锵有力。

甲骨文字虽为古代篆体,但其直指的方针与中华文明的沉靡有关,更与恪守“字如其人”的书法信念相适。

因此墨迹的沉稳让人感觉到它的大气凛然。

3. 线条优美:甲骨文的线条优美,充满了勃勃生机的活力。

看上去就像是文字的整体形态骨骼都动上,使人感觉到每一个笔划好像都在那里产生着一种有生气的书法风貌。

三、甲骨文的文字结构甲骨文的文字构造,主要体现在字形、构造和构图三个层次。

1. 字形:甲骨文的字形规整、多样。

甲骨文中的字形以小篆字为基础,与甲骨文先民的日常用语根本相合,因而其字形,自然呈现出多样的特点。

刻录的用料有龟骨、牛骨、鹿骨等。

字形多样,也是因地域范围广大,岷峙群体文化豐富且多样。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汉字形成为系统的文字是公元前16世纪的商朝。

考古证实,在商朝早期,中国文明已发展到相当高的水平,其主要特征之一就是甲骨文的出现。

甲骨文是刻在龟甲和兽骨上的古老文字。

在商代,国王在做任何事情之前都要占卜, 甲骨就是占卜时的用具。

甲骨在使用之前,要先经过加工。

首先把甲骨上的血肉除净,接着锯削磨平。

然后,在甲的内面或兽骨的反面用刀具钻凿凹缺。

这些凹缺的排列是有序的。

占卜的人或者叫巫师,把自己的名字、占卜的日期、要问的问题都刻在甲骨上,然后用火炷烧甲骨上的凹缺。

这些凹缺受热出现的裂纹就称为“兆”。

巫师对这些裂纹的走向加以分析,得出占卜的结果,并把占卜是否应验也刻到甲骨上。

经过占卜应验之后,这些刻有卜辞的甲骨就成为一种官方档案保存下来。

甲骨文是商朝(约公元前17世纪-公元前11世纪)的文化产物,距今约3600多年的历史。

商代统治者迷信鬼神,其行事以前往往用龟甲、兽骨占卜吉凶,以后又在甲骨上刻记所占事项及事后应验的卜辞或有关记事,其文字称甲骨文。

自清末在河南安阳殷墟发现有文字之甲骨,整整100年了,目前出土数量在15万片之上,大多为盘庚迁殷至纣亡王室遗物。

以出至殷墟,故又称殷墟文字;因所刻多为卜辞,故又称贞卜文字。

甲骨文目前出土的单字共有4500个,已识2000余字,公认千余字。

它记载了三千多年前中国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的资料。

是现存最早最珍贵的历史文物。

【甲骨文简介】
甲骨文主要指殷墟甲骨文,是中国商代后期(前14~前11世纪)王室用于占卜记事而刻(或写)在龟甲和兽骨上的文字。

它是中国已发现的古代文字中时代最早、体系较为完整的文字。

甲骨文是中国的一种古代文字,被认为是现代汉字的早期形式,有时候也被认为是汉字的书体之一,也是现存中国最古的一种成熟文字。

甲骨文又称契文、龟甲文或龟甲兽骨文。

商朝人用龟甲、兽骨占卜后把占卜时间、占卜者的名字、所占卜的事情用刀刻在卜兆的旁边,有的还把过若干日后的吉凶应验也刻上去。

不过具体的情形因甲骨分期而有详略的差异,大致上以武丁期的刻辞最为完整,同时也是现存数量最多的时期。

学者称这种记录为卜辞,这种文字为甲骨文。

殷墟甲骨文是殷王朝占卜的记录,是目前已知的中国最早的成熟的文字。

被称为中国古代最早的“档案库”。

目前发现有大约15万片甲骨,4500多个单字。

这些甲骨文所记载的内容极为丰富,涉及到商代社会生活的诸多方面,不仅包括政治、军事、文化、社会习俗等内容,而且涉及天文、历法、医药等科学技术。

从甲骨文已识别的约1500个单字来看,它已具备了“象形、会意、形声、指事、转注、假借”的造字方法,展现了中国文字的独特魅力。

中国商代和西周早期(约公元前16~前10世纪)以龟甲、兽骨为载体的文献。

是已知汉语文献的最早形态。

刻在甲、骨上的文字早先曾称为契文、甲骨刻辞、卜辞、龟版文、殷墟文字等,现通称甲骨文。

商周帝王由于迷信,凡事都要用龟甲(以龟腹甲为常见)或兽骨(以牛肩胛骨为常见)进行占卜,然后把占卜的有关事情(如占卜时间、占卜者、占问内容、视兆结果、验证情况等) 刻在甲骨上,并作为档案材料由王室史官保存(见甲骨档案)。

除占卜刻辞外,甲骨文献中还有少数记事刻辞。

甲骨文献的内容涉及当时天文、历法、气象、地理、方国、世系、家族、人物、职官、征伐、刑狱、农业、畜牧、田猎、交通、宗教、祭祀、疾病、生育、灾祸等,是研究中国古代特别是商代社会历史、文化、语言文字的极其珍贵的第一手资料。

【甲骨文特点】
从字体的数量和结构方式来看,甲骨文已经是发展到了有较严密系统的文字了。

汉字的“六
书”原则,在甲骨文中都有所体现。

但是原始图画文字的痕迹还是比较明显。

其主要特点:(1)在字的构造方面,有些象形字只注重突出实物的特征,而笔画多少、正反向背却不统一。

(2)甲骨文的一些会意字,只要求偏旁会合起来含义明确,而不要求固定。

因此甲骨文中的异体字非常多,有的一个字可有十几个甚至几十个写法。

(3)甲骨文的形体,往往是以所表示实物的繁简决定大小,有的一个字可以占上几个字的位置,也可有长、有短。

(4)因为字是用刀刻在较硬的兽骨上,所以笔画较细,方笔居多。

由于甲骨文是用刀刻成的,而刀有锐有钝,骨质有细有粗,有硬有软,所以刻出的笔画粗细不一,甚至有的纤细如发,笔画的连接处又有剥落,浑厚粗重。

结构上,长短大小均无一定,或是疏疏落落,参差错综;或是密密层层十分严整庄重,故能显出古朴多姿的无限情趣。

甲骨文,结体上虽然大小不一,错综变化,但已具有对称、稳定的格局。

所以有人认为,中国的书法,严格讲是由甲骨文开始,因为甲骨文已备书法的三个要素,即用笔、结字、章法。

【发展】
甲骨文因镌刻于龟甲与兽骨上而得名,为殷商流传之书迹;内容为记载盘庚迁殷至纣王间二百七十年之卜辞,为最早之书迹。

殷商有三大特色,即信史、饮酒及敬鬼神;也因为如此,这些决定渔捞、征伐、农业诸多事情的龟甲,才能在后世重见天日,成为研究中国文字重要的资料。

商代已有精良笔墨,书体因经契刻,风格瘦劲锋利,具有刀锋的趣味。

受到文风盛衰之影响,其大至可分为五期,底下分别介绍。

一、雄伟期:
自盘庚至武丁,约一百年,受到武丁之盛世影响,书法风格宏放雄伟,为甲骨书法之极致。

大体而言,起笔多圆,收笔多尖,且曲直相错,富有变化,不论肥瘦,皆极雄劲。

二、谨饬期:
自祖庚至祖甲,约四十年。

两人皆可算是守成的贤君,这一时期的书法仅饬,大抵承袭前期之风,恪守成规,新创极少,但已不如前期雄劲豪放之气。

三、颓靡期:
自廪辛至康丁,约十四年。

此期可说是殷代文风凋敝之秋,虽然还有不少工整的书体,但篇段的错落参差,已不那么守规律,而有些幼稚、错乱,再加上错字数见不鲜。

四、劲峭期:
自武乙至文武丁,约十七年。

文武丁锐意复古,力图恢复武丁时代之雄伟,书法风格转为劲峭有力,呈现中兴之气象。

在较纤细的的笔画中,带有十分刚劲的风格。

五、严整期:
自帝乙至帝辛,约八十九年。

书法风格趋于严谨,与第二期略近;篇幅加长,谨严过之,无颓废之病,亦乏雄劲之姿。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