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骨文与金文的异同

合集下载

甲骨文与金文的特点及书写技巧比较

甲骨文与金文的特点及书写技巧比较

甲骨文与金文的特点及书写技巧比较【摘要】甲骨文和金文是中国古代最早的文字形式之一,具有重要的历史文化意义。

甲骨文是商代人在龟甲和兽骨上刻写的文字,形体古朴简练,具有刻画生动的特点。

而金文则是周代人在青铜器上所刻写的文字,线条流畅优美,带有一定的装饰性。

甲骨文的书写技巧主要是刻画形象,金文则更注重线条的流畅和规整。

甲骨文和金文在形体、书写方式等方面有着显著的区别,但都承载着重要的历史信息。

甲骨文记录了商代社会的政治、经济等方面的信息,金文则反映了周代社会的宗法制度和礼仪文化。

甲骨文和金文在中国文字发展史上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是我们研究古代历史和文化的重要依据。

【关键词】甲骨文、金文、特点、书写技巧、比较、重要性。

1. 引言1.1 甲骨文与金文的概述甲骨文与金文是中国古代文字系统中重要的两种形式,都具有独特的特点和书写技巧。

甲骨文是中国最早的文字形式之一,出土于商代的甲骨卜辞中。

它的特点是形体古朴、结构简单,由于刻写在龟甲和兽骨上,文字较为笔画粗犷,符号化程度高。

甲骨文的书写技巧主要包括横平竖直、结构简洁、笔画刚劲等特点,具有很强的装饰性和象形性,对后世汉字的形成产生了重要影响。

金文是商周时期的一种文字形式,主要出现在青铜器上,被称为金文。

金文与甲骨文相比,结构更加复杂、笔画更加繁琐,具有更多的装饰性和艺术性。

金文的书写技巧包括形体飘逸、结构复杂、笔画流畅等特点,展现了古代匠人高超的雕刻技艺和审美水平。

甲骨文与金文在形式、结构和书写技巧上存在明显的差异,但它们共同见证了中国文字的发展历程,对后世文字的演变产生了深远影响。

通过对甲骨文与金文的比较,不仅可以了解中国古代文字的多样性和发展脉络,还可以更好地理解古代社会文化的特点和演变过程。

甲骨文与金文作为中国文字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重要的文化意义和历史价值,值得我们深入研究和传承。

2. 正文2.1 甲骨文的特点与书写技巧甲骨文是中国古代的一种文字形式,主要出现在殷墟的甲骨上,是殷商时期刻写文字的一种方式。

甲骨文与金文的特点及书写技巧比较

甲骨文与金文的特点及书写技巧比较

甲骨文与金文的特点及书写技巧比较甲骨文和金文是中国古代两种比较重要的文字,其中甲骨文用途主要是祭祀记录和占卜,而金文则主要用于铭文、记事和铸币。

两种文字书写技巧较为不同,下面将就其特点及书写技巧作一比较。

甲骨文是指商代末期和西周初期,先人在龟骨、兽骨、象牙等上所刻的文字。

主要是用依据事物形象进行象形,或用象声形义加以构成符号,来记载各种祭祀活动、个人名字、日期、卜辞等。

(一)甲骨文的特点1.象形性强:甲骨文表现了象形文字的特点,它的文字结构特别简单,他们依据人、兽、鸟、虫、鱼、蛇、蟹、贝、食品、工具、山水、日月星辰等自然界和日常生活中的各种事物,以及各种象声形义等,来构成形象的符号。

2.阴刻体为主:甲骨文主要是靠烙刻的方式呈现出来。

在兽骨和龟甲上刻写的甲骨文字为阴刻体,因为雕刻技术的限制,字形较为狭窄且笔画的宽窄、深浅因肋骨或龟背的凹凸而不同。

3.语法局限:甲骨文在语法和句式上的局限比较严重,基本上只是组合和连接一些简单的词汇而已。

4.尚未形成规范:由于甲骨文运用范围较为狭窄,使用者众多,文字风格杂乱,甲骨文字没有形成统一的规范体系。

(二)甲骨文的书写技巧1.寓意要准确:各种符号之所以有它的含义,是因为与出现在甲骨或龟壳上的形象或语言有着紧密的联系。

因此,书写者在表达的时候必须抓住原先的意义,不能随意发挥。

2.笔画要划分清楚:甲骨文对于笔画的粗细、宽窄等都要求较为细腻,必须保证每一笔的力度和顺序要明确,不可模糊。

3.排版要合理:由于甲骨文的版面比较狭窄,而其所要表达的内容又比较复杂,因此,书写者需要细心地进行排版,除了要注意字之间的间距之外,还要注意版面的整洁。

金文是指出现在商朝晚期和西周时期所流通的青铜器上的铭文,主要用于铭文和记事,又用于铸造文字铜器。

金文的特点主要是字形和铸造工艺的精湛。

1.字形刚健:金文的字形比甲骨文要刚健,线条明快,因此,金文在演化过程中,写法也与甲骨文相比更加简化。

2.铸模取字:在金文的书写过程中,最主要的手法是采用铸模法,先将一个完整字体的模型在泥土中制成,然后用铜水倾注入土内,铜水冷却凝固后,泥土中所留下的空穴即是铜字。

甲骨文与金文的特点及书写技巧比较

甲骨文与金文的特点及书写技巧比较

甲骨文与金文的特点及书写技巧比较甲骨文与金文是中国古代文字的两种重要形式,它们分别出现在甲骨上和金文器上,是中国文字发展史上的重要篇章。

甲骨文产生于商朝晚期至西周初期,主要出现在甲骨和玉器上,用于记录占卜结果和祭祀活动。

而金文则是商周时期的一种文字形式,主要出现在青铜器上,用于记载宗庙祭祀、宴享等活动。

下面将从甲骨文与金文的特点及书写技巧进行比较,以便更好地了解这两种古代文字形式。

一、特点比较1. 字形形态:甲骨文字形多以刻画象形字及指事字为主,具有浓烈的图画性,符号比较简单,结构古朴。

金文则开始出现许多象形字与指事字的变形,符号比较复杂,结构更加规整,字形乃至笔画的比例关系有了新的认识和处理,开始有了明显的象形象征意义。

2. 书写技巧:甲骨文的书写技巧多采用刻画、镌刻的方式,在兽骨或玉器上刻写,笔画粗犷,痕迹明显。

而金文则在青铜或金器上刻写,书写形式更加规整,筆触更为流畅,体现了工艺美术的较高水平。

3. 篆刻技法:甲骨文以篆刻技法为主,多用刀凿和磨擦的方式进行刻写。

而金文则以铸造技法为主,通过铸造方式将文字刻印在器物表面上。

4. 记载内容:甲骨文主要用于记录占卜结果、祭祀活动、宗庙祭祀等内容,包括天文、地理、历法、宗法、社会生产、社会生活、政治制度等方面。

而金文则主要用于记载宗庙祭祀、社会生产、政治制度等内容,记录了商周时期的社会生活、政治制度、宗教信仰等方面的内容,具有很高的历史价值和研究意义。

二、书写技巧比较1. 甲骨文的书写技巧甲骨文的书写技巧主要采用刻划、凿刻的方式进行书写。

刻写甲骨文的主要工具是刀具,常用的刀具有石刀、骨铲等。

书写时,先在兽骨或玉器上勾画出文字的轮廓,然后通过刀刻和磨擦的方式逐渐填补细节,形成完整的文字。

甲骨文的笔画多以直线、横线、曲线组合而成,具有较强的刻划感和力度感,笔画粗犷,痕迹明显。

金文的书写技巧主要是以雕刻、铸造的方式进行书写。

书写金文的主要工具是铸造工具,常用的工具有铸剑、铸斧、铸璧等。

甲骨文与金文的特点及书写技巧比较

甲骨文与金文的特点及书写技巧比较

甲骨文与金文的特点及书写技巧比较甲骨文和金文是中国古代文字的两种形式,它们是我国先秦时期使用的主要文字类型。

虽然甲骨文和金文都具有相同的起源,但它们在书写技巧和特点上有很大的区别。

本文将对这两种古代文字进行比较,探讨它们的特点及书写技巧的异同之处。

我们先来了解一下甲骨文和金文的基本特点。

甲骨文是中国最古老的文字之一,起源于商代(公元前1600年-公元前1046年),其主要载体是龟甲和兽骨。

甲骨文的文字形态复杂,结构变化多端,有角形、圆形、方形等各种形状。

而金文则起源于商朝末期至西周初期(公元前11世纪至公元前771年),是中国书法史上的第一个横起文字。

金文的文字形态变得更加规范和规则化,笔画与结构更加统一,给人以整齐、美观的感觉。

我们来比较一下甲骨文和金文的书写技巧。

在甲骨文的书写中,由于其载体多为龟甲和兽骨,因此书写的方式往往需要根据这些载体的形状来进行。

甲骨文的书写技巧主要体现在笔画的速度与力度上,因为龟甲和兽骨的硬度不同,需要掌握一定的书写力度,使得文字的形态更加规范。

甲骨文的书写中还有许多简化的技巧,比如重复的部分可以用简化的笔画来代替,这样可以提高书写的效率。

而金文的书写技巧稍有不同,它主要体现在结构和规则上。

金文的书写要求比较严格,文字笔画需要更加整齐规范,结构更加统一。

金文的书写技巧注重笔画的起笔、顿笔和收笔等技巧,使得文字的结构更加完美,给人以整洁美观的感觉。

金文的书写还有着严格的笔画比例和间距要求,需要掌握一定的技巧和规范才能书写出标准的金文。

除了书写技巧外,甲骨文和金文在字形、结构和风格上也有很大的不同。

甲骨文的字形复杂多变,结构灵活,笔画粗细不一,风格呈现出一种原始的朴素之美。

而金文的字形规整,结构统一,笔画横平竖直,显示出一种规矩有序的美感。

两种文字的不同特点体现了当时社会文化的发展和书写技术的不同阶段,也反映了当时人们对文字书写的审美追求和文化表达的需求。

在现代社会,甲骨文和金文作为中国古代文字的两种重要形式,仍然具有重要的历史和文化价值。

甲骨文与金文的特点及书写技巧比较

甲骨文与金文的特点及书写技巧比较

甲骨文与金文的特点及书写技巧比较甲骨文与金文是中国古代的两种重要文字,它们都具有独特的特点和书写技巧。

本文将从几个方面对甲骨文与金文进行比较。

一、特点比较1.甲骨文甲骨文是中国古代商代的文字,其主要特点有以下几点:(1)象形化:甲骨文的文字多为象形文字,即通过绘制事物的形状、线条等表现出所要表达的意义。

(2)简洁明了:甲骨文的结构简单,文字纹理清晰、线条流畅,字形简洁明了。

(3)量少而珍贵:甲骨文的量比较少,其赖以生存的主要载体是龟骨和兽骨,因此具有非常高的历史和文化价值。

2.金文(1)发展成熟:金文是在甲骨文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而来,其结构比甲骨文更为复杂,更加规范化。

(2)类似字母:金文的字形呈现一定的字母化趋势,字形规整、准确,而且更具有变异性,使得金文的使用者可以灵活应变。

(3)数量更丰富:相对于甲骨文,金文的数量比较丰富,因此它在文化艺术、历史研究等方面有很大的价值。

二、书写技巧比较甲骨文的书写技巧可以分为以下几步:(1)确定字形:甲骨文的字形来源于事物的形状,需要用笔勾勒出相应的线条与形状。

(2)布局:布局是甲骨文的重要步骤,需要根据字形确定相应的布局方式,以保证字形的规整。

(3)勾勒:勾勒是甲骨文的核心步骤,要注意线条要细腻、流畅、有起有止。

(2)勾画:勾画是金文的重要步骤,需要用笔勾划出字形的几何形状和曲线路径。

(3)填充:填充是金文书写的最后一步,需要将笔画填满空白部分,达到完整的字形外观。

三、结论甲骨文和金文都是中国古代非常重要的文字,在书写技巧和特点方面都有独特之处。

甲骨文以象形为主,简洁明了,数量有限;金文则更加规范化,字形更有变异性,数量更加丰富。

在书写技巧方面,甲骨文追求流畅、细腻的线条;金文则需要先构思好字形,勾画几何形状和曲线路径,最后填充。

汉字在演变过程中的七种字体

汉字在演变过程中的七种字体

汉字在演变过程中的七种字体
汉字在演变过程中的七种字体分别是:甲骨文、金文、大篆、小篆、隶书、草书和行书。

1.甲骨文:甲骨文是中国最早的文字形式之一,出现在商朝晚期,主要用于卜辞和祭祀记录。

甲骨文的特点是线条粗犷、形象生动、构图简洁。

2.金文:金文是商代晚期至西周时期的一种文字形式,主要用于铸刻在青铜器上,具有庄重典雅的风格。

金文的特点是线条流畅、造型优美、构图复杂。

3.大篆:大篆是西周晚期至春秋时期的一种文字形式,主要用于铸刻在青铜器上,具有古朴雄浑的风格。

大篆的特点是线条粗壮、造型简单、构图对称。

4.小篆:小篆是战国时期的一种文字形式,主要用于书写官方文书和典籍,具有规范整齐的特点。

小篆的特点是线条匀称、造型规范、构图对称。

5.隶书:隶书是汉朝时期的一种文字形式,主要用于书写官方文书、典籍、碑刻等,具有刚劲有力的特点。

隶书的特点是线条粗壮、造型刚劲、构图对称。

6.草书:草书是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一种文字形式,主要用于书法创作和书写信札,具有奔放自由的特点。

草书的特点是线条流畅、造型随意、构图不对称。

7.行书:行书是唐朝时期的一种文字形式,主要用于书写书信、题字和书法创作,具有流畅自然的特点。

行书的特点是线条流畅、造型自然、构图不对称。

以上七种字体各具特色,反映了汉字演变的不同阶段和不同的文化背景,对于研究汉字的发展历程和文化传承具有重要意义。

甲骨文与金文的特点及书写技巧比较

甲骨文与金文的特点及书写技巧比较

甲骨文与金文的特点及书写技巧比较【摘要】甲骨文与金文是古代中国文字中的两种重要形式,具有独特的特点和书写技巧。

甲骨文是商代使用的文字,主要刻在龟甲和兽骨上,形体古朴,象形性强,具有很高的历史价值。

而金文则是西周使用的文字,书法流畅简洁,较为规范,并且常见于铜器、玉器等器物上。

甲骨文的书写技巧主要体现在刻画形象上,而金文则更加注重笔画的统一和连贯。

在比较上,甲骨文更显古朴质朴,金文更具规范美感。

甲骨文和金文之间存在着一脉相承的关系,金文在甲骨文的基础上发展而来。

这两种文字的应用价值不仅在于研究古代文化历史,还可以为今人提供启发和借鉴,有助于传承中华文明。

【关键词】甲骨文、金文、特点、书写技巧、比较、继承关系、应用价值、定义、历史1. 引言1.1 甲骨文与金文的定义甲骨文和金文是中国古代文字的两种形式,都源自商代至西周时期的国家和社会环境。

甲骨文是在甲骨或龟甲上刻画的文字形式,主要用于记录卜辞和祭祀仪式中的事务。

而金文则是商代晚期至西周早期出现的一种文字形式,常见于青铜器上,用于铭文和纪事。

甲骨文和金文在形式上都具有一定的象形性和结构性特点,但金文更加精细和规整。

甲骨文的字形较为简单,线条粗犷,符号较多,书写较为简洁直观;而金文则更加精致,线条纤细,结构更加规整,整体呈现出一种规范化的特点。

甲骨文和金文都是古代中国文字的珍贵遗产,它们记录了当时的社会、历史和文化,对于研究古代历史、考古学和文化演变具有重要的价值。

通过对甲骨文和金文的比较研究,我们可以更加深入地了解古代文字的演变和发展,以及古代中国社会的成就和发展。

1.2 甲骨文与金文的历史甲骨文与金文都是古代中国的文字形式,它们记录了古代社会的历史和文化。

甲骨文是殷墟遗址中发现的龟甲和兽骨上刻录的文字,最早出现在商代晚期,大约在公元前14世纪。

这些刻有甲骨文的龟甲和兽骨被认为是古代商代时期的卜卦材料,用于进行占卜和祭祀。

甲骨文是中国最早的文字形式之一,有着独特的形态和结构特点,通常由小篆组成,字形古朴,笔画刚劲有力,线条简洁流畅。

甲骨文与金文的特点及书写技巧比较

甲骨文与金文的特点及书写技巧比较

甲骨文与金文的特点及书写技巧比较【摘要】甲骨文和金文是中国古代的两种文字形式,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

甲骨文起源于商代,主要刻在龟甲和兽骨上,是中国最早的文字之一;金文则是在西周时期发展而来,使用铜器作为书写载体,更加简洁漂亮。

甲骨文的特点是形体古朴简单,结构复杂,多为象形文字;而金文则更加规整,结构简洁,字形优美。

在书写技巧上,甲骨文需用刻刀在硬物上刻写,而金文则可用毛笔在铜器上书写。

甲骨文和金文在比较中,金文更加规范美观,使用范围更广泛。

它们对中国文字的发展和传承有着深远的影响,保留了古代文化的珍贵遗产,也为后世留下了宝贵的历史文献。

通过学习甲骨文和金文,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古代中国的文化和历史,感受中国传统文字之美。

【关键词】甲骨文, 金文, 特点, 书写技巧, 比较, 发展, 传承, 影响, 起源, 重要性1. 引言1.1 甲骨文与金文的起源甲骨文与金文是中国古代文字的两种重要形式,它们都起源于商代,而甲骨文是商代晚期至西周早期的主要书写形式。

甲骨文最初是刻在龟甲和兽骨上的文字,它们记录了古代商代和西周时期的日常活动、祭祀仪式、宗族关系等内容。

甲骨文的发现和研究为我们了解古代社会文化、政治制度、宗教信仰等提供了重要的资料。

而金文则是在商代晚期至春秋战国时期逐渐演变而成的一种新的书写形式。

金文是刻在青铜器上的文字,它通常用于制作礼器、器皿等。

金文相较于甲骨文,更加规整、工整,文字形态更为稳定。

金文的出现标志着中国古代文字的进一步发展,也为后来的篆文、隶书等书写形式奠定了基础。

甲骨文和金文的起源不仅反映了我国古代文字的发展历程,还体现了古代文化的独特魅力。

通过对甲骨文和金文的研究,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中国古代社会的变迁与发展,以及古代人类的思想观念和审美情趣。

这两种古代文字的起源,为我们揭示了中国文化的丰富内涵和深厚底蕴,对我们理解和传承中华文明具有重要的意义。

1.2 甲骨文与金文的重要性甲骨文与金文作为中国古代文字的两种形式,承载着丰富的历史和文化信息,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和价值。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甲骨文与金文的异同
学院:学号:
班级:姓名:
甲骨文与金文的异同
从文明伊始到春秋时期,神巫史观和天道史观在人们的思想观念中占据极大的统治地位,直到战国时期这种文化理念才有所改变。

正是这种情况造就了甲骨文,也使其成为书法史上第一段辉煌,而钟鼎大篆则显示出盖世气概。

在早期的商代书法体系中,主要有甲骨文和金文两个系统。

甲骨文是中国已发现的古代文字中时代最早、体系较为完整的文字。

甲骨文主要指殷墟甲骨文,又称为“殷墟文字”、“殷契”,是殷商时代刻在龟甲兽骨上的文字。

19世纪末年,在殷代都城遗址(今河南安阳小屯)被发现。

从字体的数量和结构方式来看,甲骨文已经是发展到了有较严密系统的文字了。

汉字的“六书”原则,在甲骨文中都有所体现。

甲骨文继承了陶文的造字方法,是中国商代后期(前14~前11世纪)王室用于占卜记事而刻(或写)在龟甲和兽骨上的文字。

它具备书法的三个要素,即用笔、结字和章法,结体上虽然错综变化,但已具有对称、稳定的态势。

殷商灭亡周朝兴起之后,甲骨文还延绵使用了一段时期。

金文是指铸刻在殷周青铜器上的铭文,也叫钟鼎文。

它较甲骨文粗犷、浑厚也更壮观。

商周是青铜器的时代,青铜器的礼器以鼎为代
表,乐器以钟为代表,“钟鼎”是青铜器的代名词。

所谓青铜,就是铜和锡的合金。

中国在夏代就已进入青铜时代,铜的冶炼和铜器的制造技术十分发达。

因为周以前把铜也叫金,所以铜器上的铭文就叫作“金文”或“吉金文字”;又因为这类铜器以钟鼎上的字数最多,所以过去又叫作“钟鼎文”。

金文应用的年代,上自商代的早期,下至秦灭六国,约1200多年。

金文的字数,据容庚《金文编》记载,共计3722个,其中可以识别的字有2420个。

以金文为代表的文字铸造系统,通过两周时代的继承发展,直到战国以后才逐渐衰落,但为小篆的出现作了良好的铺垫。

一、甲骨文与金文书体的异同点
甲骨文与金文相比,不同之处大概有以下这几点:
1.从文字的进化程度看,甲骨文象形意味尚浓,如:月,山,水,田等。

因甲骨文以刀刻为主,所以线条细瘦,很难表现出更多象形意味的文字。

而早期的金文比甲骨文更具象形意味,金文多以铸造为主,笔画粗细多变,字型亦丰满,更能体现出文字的象形意味,其规范美、装饰美、象形美都远远超过了甲骨文。

2.从使用的工具上看,甲骨文用刀或利器契刻于龟甲和兽骨上,有的刻辞以单刀契刻而成,笔画线条纤细,如有需要肥笔和圆转之处,一般也是重新起笔,或刻成方折笔。

也有的是双刀深刻,古朴醇厚,具有浓重的书写意味。

而金文是用范模浇铸而成,其笔画线条成倍变粗,转折处过度圆浑,不带棱角,当然也有刀刻的文字。

两者使用不
同的工具制作,产生了不同的文字效果。

甲骨文书风大多为纤巧清俊的,金文书风则多为茂密圆厚。

二、甲骨文字的特征及后人的书写技法
甲骨文字主要特点有:
1.在字的构造方面,有些象形字只注重突出实物的特征,而笔画多少、正反向背却不统一。

2.甲骨文的形体,往往是以所表示实物的大小决定其繁简。

3.因为甲骨文字独特的契刻方式,所以笔画较细,方笔居多,有方头尖尾的,也有尖头尖尾中间粗重的。

早期的甲骨文学者兼书法家如罗振玉书写的甲骨文字都仅仅注意字型的正确与否,在技法上则基本借用传统小篆笔法。

此外,早期的甲骨书法家过于注重单字的结体,很少关注整版的布局。

虽然谋篇布局的概念是后世书法家的发明,但古人于不经意之中已下意识地在甲骨刻辞中创造出了文字行篇以及字型方、圆、大、小之间的揖、让、拱、辅关系,这是后世书法家们所不可及的地方,古人出于本能,所以能自然而然,后人出于安排,所以往往顾此失彼,捉襟见肘。

甲骨契刻文字之美,在很大程度上与其通篇结构有关,早期甲骨文书法家在这方面的疏失,不能不说是甲骨文书法的一个遗憾。

到20 世纪80 年代前后的甲骨契刻文字以线条坚挺、短促、直率来表现书法的线条。

此外,笔书甲骨文无须拘泥于中锋,往往侧锋更能得契刻文字锋芒毕露,古奥霸气,这与甲骨文字在中国文字中领袖的地位亦相整合。

三、金文字的特征及后人的书写技法
西周铭文具有下列特点:
1.起笔、收笔、转笔多为圆笔,笔画圆润。

这也成为后来篆书用笔的基础。

2.文字的结构比周初金文更加紧密、平稳,字形比较有规律性。

这也为以后文字的统一奠定了基础。

3.章法上比较讲究字距行列。

有的严整规矩,有的显得疏朗开阔。

春秋战国金文的特点:
1.笔划的取舍经过精心安排,别出心裁,字势瘦长,婀娜多姿,强调竖划的曲动,
以流美胜。

2.铭文多铸造于器物外部最显眼的部位,出于一种让人欣赏的目的。

3.因地区不同而使得各国文字风格各异,极具装饰化,形成了春秋战国时代所特有的唯美主义装饰文字,脱离了书写意味。

金文书写技法在西周和春秋战国形成了两种不同面目:一种是清代的西周金文,书写利用回锋、藏锋、中锋、枯笔、飞白等技法,几乎发掘完了毛笔在宣纸上运动的各种可能性来表现西周铸造文字的朴拙、厚重以及锈蚀、残破所传达出来的特殊美感,笔法上主张重、拙、壮而不避残、烂、断,以书写西周金文著称的书法家有吴昌硕、黄宾虹等人。

另一种取法是春秋战国时代的金文书法创作材料,而在这方面的书法
家甚少,只有秦孝仪和徐无闻。

春秋战国时代的金文字体的怪异,造型奇崛无律可寻,以变化极大的字型和富于图案意味的结构著称。

综上所述,甲骨文和金文都是中国古文明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都是中华先祖们的智慧结晶,作为中国的古文字在推动华夏文明的发展上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甲骨文和金文所组成的中国文字历史,构成中国书法艺术史的前一阶段,推动中国文字作为语言符号与艺术表现载体方面的双重演进。

中国书法的前艺术史既是中国先秦字体的演变史,也是中国书法艺术出现以前的充分积淀、酝酿、准备阶段。

(以上内容大部分摘自2010-4期《高教前沿》中由嵇培松老师所写文章“甲骨文与金文的特点及书写技法”,封面设计来自于HPU电气学院11级的王博同学)。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