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六年级下册语文第10课《古诗三首》课件PPT
合集下载
第10课《古诗三首-石灰吟》课件(共21张PPT)

通过学习《石灰吟》这首古诗,我们深入了解了明代诗人于谦对高尚情操和坚定意志
1
的追求。在诗中,于谦通过描绘石灰的烧制、特点和用途,表达了自己对人生的思考
和追求。
在学习这首诗的过程中,我们掌握了一些古诗的基本知识,比如古诗的体裁、形式、 修辞手法、韵律和节奏等。通过了解这些知识,我们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欣赏古诗。
总结写法
诗人是用什么方法来表达他的感情的?
托物言志就是通过对
托物
物品的描写和叙述,表达 言志
自己的志向和意愿。
朗读指导
再读这首诗, 注意读出石灰不怕 牺牲的精神和高洁 的品格。
石灰吟
[明]于 谦 千锤/万凿/出深山, 烈火/焚烧/若等闲。 粉骨/碎身/浑不怕, 要留/清白/在人间。
板书设计
前两句:千锤万凿 状
粉骨碎身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书写指导
注意右边“垂” 的第三笔是竖。最后 一横要短一些。
注意“凿”的笔顺规则: 先中间后两边,先里后外。 注意“凵”框里面不要写成 了“羊”。
整体感知
形容开采石灰原料非常艰难。
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
石灰烧制过程中要 经历的痛苦。
平常。
古诗解读
经过千锤万凿从深山里开采出来的石灰 石,把熊熊烈火的焚烧看得平平常常。
首先,我们来了解一下于谦的背景。于谦是明代著名的政治家、文学家和将领,他 的诗歌作品以雄奇豪迈、气韵苍劲而著称。他擅长运用比喻和象征手法来描绘自然 和生活中的各种形象,将情感和思考融入其中。
《石灰吟》是一首描绘石灰形象的古诗。在诗中,于谦通过描绘石灰的烧制、特点 和用途,表达了自己对高尚情操和坚定意志的追求。同时,通过运用独特的比喻和 象征手法,于谦也表达了自己对人生的思考和追求。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10《古诗三首 竹石》(课件)

咬定青山不放松, 立根原在破岩中。
竹子坚定的意志
竹子扎根 立场坚定、顽强不屈
诗中哪些字词用得好?有什么样的 表达效果?
“咬”字,充分表现了竹子倔强和坚 韧的性格。“任”字,生动、准确地写出 了傲竹凛风而立,斗恶不止的英雄气概!
“千”“万”是 虚指,突出加害者 用心的险恶。
突出加害者 手段的残忍。
竹是诗人高尚人格的写照,借竹子坚韧的傲气,表达自己 的刚正不阿、铁骨铮铮。
结构梳理
竹石
咬定青山不放松
特点
状物
立根原在破岩中
千磨万击还坚劲
精神
言志
任尔东西南北风
不坚 畏定 艰顽 险强
课堂小结
《竹石》借描写扎根在石缝中的竹子 的坚韧劲拔,表现了诗人坚定顽强、不 畏艰险、刚正不阿、铁骨铮铮的品质。
再读三首古诗,它们分 别表达了诗人怎样的志向?
《马诗》
诗人渴望建功立业、报效国家的志向。
理想和信念
《石灰吟》 诗人吟咏清白磊落、坚贞不屈的人格。
《竹石》 诗人坚守刚正不阿、不屈不挠的风骨。
思考:三首古诗》 石灰
《竹石》 竹
志向与信念
建功立业、报效国家 清白磊落、坚贞不屈 刚正不阿、不屈不挠
古诗三首
竹石 [清]郑燮 咬定青山不放松, 立根原在破岩中。 千磨万击还坚劲, 任尔东西南北风。
郑板桥(1693-1766),原名郑燮, 字克柔,号理庵,又号板桥。郑板桥一 生只画兰、竹、石,其诗书画,世称 “三绝”,是清代比较有代表性的文人 画家。 代表作品有《修竹新篁图》等, 著有《郑板桥集》。
千磨万击还坚劲,坚定,强劲。
任尔东西南北风。
任凭 你
无畏乐观的精神
立
意
部编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 第10课 古诗三首(课件)

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钩)。
比喻
对偶
这两句诗运用比喻、对偶的修辞手法,描写了边塞战场的景 色。用雪比喻沙,以钩比喻月,显示了战场的清冷悲凉,含蓄地 表达出诗人征战沙场报效祖国的愿望。
何当金络脑, 快走踏清秋。
“何当“,表达出一种遥遥无期的意 味。既含无限期盼,又寓无尽无奈。
属贵重鞍具,象征马受主人重视, 寄托了诗人自己渴望能像这马儿一 样被人重用、一展抱负、保家卫国 的雄心壮志。
写出了竹子扎根的艰难和顽强,挺立 青山的翠竹形象一下子展现在人面前
赞美之情顿出 突出表现了经历磨难后的岩竹身姿挺拔
千磨万击还坚劲, 任尔东西南北风。
“任”写出了竹姿态之豪迈, “尔”透出对东西南北风的蔑视。
竹子
破岩中、千磨万击、东西南北风
托物言志
——不放松、立根还坚劲
突
“志”与“物”要有相似点
出
天我们来学习这组诗中的第五首。
万( )奔腾 快( )加鞭
讲授新知
走近作者 李贺(790—816),字长吉,是与“诗圣”杜 甫、 “诗仙”李白、 “诗佛” 王维齐名的唐代著 名诗人,有“诗鬼”之称。 主要作品:《李凭箜篌引》《梦天》《雁门太 守行》等。
字词识读
yān
sì
luò
燕山 似 金络脑
初读古诗
何当(金络脑),快走(踏清秋)。
设问
这两句借马抒情,边塞是骏马驰骋的广阔天地,但骏马能否有 机会一展雄姿,就要看是否有人赏识。表现了诗人渴望被人赏识、 重用,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
金络脑 马
托物言志
诗人
施展抱负
纵横大漠,快走踏清秋
突
“志”与“物”要有相似点
出
主
旨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第10课《古诗三首》课件

总结
抓住节日中的典型事 物来写诗歌,让诗歌 更加凝练有韵味。
诵读诗歌。
白天:春城飞花图 晚上:走马传烛图
任务一:读诗歌,想画面。
寒食 唐·韩翃 春城无处不飞花, 寒食东风御柳斜。 日暮汉宫传蜡烛, 轻烟散入五侯家。
春城:春天的京城 东风:春风 汉宫:用汉代的皇宫来借指唐代的皇宫。(这是唐诗中常见的 以汉喻唐)
东风:春风
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李煜《虞美人》) 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李商隐《无题》) 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朱熹《春日》)
当时的皇帝(唐德宗)很喜欢这首诗, 他觉得这首诗是在称赞自己, 唐德宗:这一定是在赞美我啊!赞美我的 恩泽就像这火种一样传递到家家户户。
但是朝廷上有一些皇帝宠幸的官员觉得 韩翃是在借诗讽刺自己。 宠臣:寒食禁火,是沿袭已久的习俗, 但我们却可以破例点蜡烛。这是在讽刺 我们搞特权,讽刺我们腐败啊!
借助注释, 说说古诗 的意思;
冷露无声湿桂花。 今夜月明人尽望, 不知秋思落谁家。
月亮:思念 桂花:“八月桂花香
诗的前两句渲染了冷清的环境。请尝 试说说这两句诗的意思。我们来读一 读,读出冷清的感觉。
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
中秋之夜,皎洁的月光照在庭 院中,地上一片洁白,好像铺 了一层霜,树枝上栖息着乌鸦。 夜深了,万籁俱寂,清冷的秋 露无声地打湿了庭院中的桂花。
都是通过抓取节日中的典 型事物来写节日。 写景铺陈的目的都是为了 抒情。
活动一:品味诗歌语言,体会语言特色。
动词很生动。
如……
灰冷色 调的词语
很多。
叠词很
有特色。
品味诗歌语言。我发现……
活动二:借典型事物,发现诗人匠心。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第一单元《古诗三首》ppt

修辞知识修辞知识思想感情隔河相望不能团聚相爱受阻不能欢聚比喻全诗借神话传说中牛郎织女被银诗借神话传说中牛郎织女被银河相隔不得相见的故事抒发了因河相隔不得相见的故事抒发了因爱情遭到挫折而痛苦忧伤的心情
第一单元
3 古诗三首
寒食
[唐] 韩翃 春城无处不飞花, 寒食东风御柳斜。 日暮汉官传蜡烛, 轻烟散入五侯家。
皎皎:写星辰的光辉(亮)
相 思
纤纤:写双手的形状(美)
景 中
札札:写织机的声音(忙)
怨 别
情 盈盈:写水流的形态(清)
脉脉:写人物的神态(情)
叠词的魅力:
1.形式上:使诗具有很强的音乐节奏 美感和韵律美。 2.内容上:对写景写人起到“景情并 生”的作用,使感情表达得更加缠绵 悱恻。
修辞知识
叠字
“盈盈”写水之物貌,清浅的样子,“脉脉” 写人的情貌,含情的样子,银河水清又浅,可是一 水之隔,却不得语,近在咫尺,若隔天涯。这美好 的情和景与“不得语”的残酷现实形成巨大的矛盾 反差,从而使诗意更加哀怨动人。
纤纤擢素手,札札弄机杼。
(织女)伸出细长而白皙的手,正摆弄 着织机(织着布),发出札札的织布声。
翻译古诗
终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
(织女思念牛郎,无心织布),一整天也没织 成一段布,眼泪像下雨一样落了下来。
河汉清且浅,相去复几许。
那银河看起来又清又浅,两岸相隔又能有多远呢?
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
寒食节亦称“禁烟节”“冷节”“百五节”,在夏 历冬至后一百零五日,清明节前一二日。在不断发展的 途中逐渐增加了祭扫、踏青、秋千、蹴鞠、牵勾、斗卵 等风俗。
节日起源:寒食节原发地是山西介休绵山,距今已 有2640年的历史(比端午节的发生早358年)。春秋时, 介之推历经磨难辅佐晋公子重耳复国后,隐居介休绵山。 重耳烧山逼他出来,子推母子隐迹焚身。晋文公为悼念 他,下令在子推忌日(后为冬至后一百零五日)禁火寒 食,形成寒食节。
第一单元
3 古诗三首
寒食
[唐] 韩翃 春城无处不飞花, 寒食东风御柳斜。 日暮汉官传蜡烛, 轻烟散入五侯家。
皎皎:写星辰的光辉(亮)
相 思
纤纤:写双手的形状(美)
景 中
札札:写织机的声音(忙)
怨 别
情 盈盈:写水流的形态(清)
脉脉:写人物的神态(情)
叠词的魅力:
1.形式上:使诗具有很强的音乐节奏 美感和韵律美。 2.内容上:对写景写人起到“景情并 生”的作用,使感情表达得更加缠绵 悱恻。
修辞知识
叠字
“盈盈”写水之物貌,清浅的样子,“脉脉” 写人的情貌,含情的样子,银河水清又浅,可是一 水之隔,却不得语,近在咫尺,若隔天涯。这美好 的情和景与“不得语”的残酷现实形成巨大的矛盾 反差,从而使诗意更加哀怨动人。
纤纤擢素手,札札弄机杼。
(织女)伸出细长而白皙的手,正摆弄 着织机(织着布),发出札札的织布声。
翻译古诗
终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
(织女思念牛郎,无心织布),一整天也没织 成一段布,眼泪像下雨一样落了下来。
河汉清且浅,相去复几许。
那银河看起来又清又浅,两岸相隔又能有多远呢?
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
寒食节亦称“禁烟节”“冷节”“百五节”,在夏 历冬至后一百零五日,清明节前一二日。在不断发展的 途中逐渐增加了祭扫、踏青、秋千、蹴鞠、牵勾、斗卵 等风俗。
节日起源:寒食节原发地是山西介休绵山,距今已 有2640年的历史(比端午节的发生早358年)。春秋时, 介之推历经磨难辅佐晋公子重耳复国后,隐居介休绵山。 重耳烧山逼他出来,子推母子隐迹焚身。晋文公为悼念 他,下令在子推忌日(后为冬至后一百零五日)禁火寒 食,形成寒食节。
最新人教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第四单元第10课《古诗三首》教学课件

不畏艰难、坚贞不 屈的高尚品质
都是咏物诗, 借助事物, 表达人生志 向
《竹石》
竹子
刚正不阿、铁骨铮 托物言志 铮
结构梳理
咬定——青山
竹
立根——破岩
石
千磨万击——坚劲
任尔——东西南北风
刚正不阿 铁骨铮铮
主题概括
《竹石》中的竹子其实是诗人高尚人格 的 写照,诗人借竹子 坚韧 的傲气表达自己的刚正 不阿、 铁骨铮铮 。
拓展延伸
赏牡丹
[唐]刘禹锡
庭前芍药妖无格, 池上芙蕖净少情。 唯有牡丹真国色, 花开时节动京城。
青松
陈毅
大雪压青松, 青松挺且直。 要知松高洁, 待到雪化时。
学写字
luò
络
点击生字,观看生字视频
chuí záo
锤凿
fén
焚
重难点字书写指导
chuí
要注意右半部分四 个横的长短分布情况, 四个横之间的间隙要匀 称。
坚强有力
想象画面
想象竹子面对恶劣环境的画面,并说说你的感受。
岩石中生长 的竹子具有不屈 不挠的精神。
资料
郑燮出身寒士子家庭,幼年丧母。乾隆七年出任山 东范县知县,一年后调任潍县,十三年,乾隆皇帝弘历 东巡至泰山,封他为书画史,十八年因饥荒为民请愿得 罪大吏而被罢官。郑燮为政有干才,痛恨官场腐败作风, 同情底层百姓。他许多奉公为民的措施,触犯了豪绅富 户和腐朽官吏的利益,被诬罢职。他性格旷达,不拘小 节,喜高谈阔论,臧否人物,当时即被人称为“狂”和 “怪”。罢官后居扬州,以卖画为生。
A. yān B. yàn
1. 成群的燕. ( B )子在燕. ( A )山附近的低空飞行。
A. jìng B. jìn
都是咏物诗, 借助事物, 表达人生志 向
《竹石》
竹子
刚正不阿、铁骨铮 托物言志 铮
结构梳理
咬定——青山
竹
立根——破岩
石
千磨万击——坚劲
任尔——东西南北风
刚正不阿 铁骨铮铮
主题概括
《竹石》中的竹子其实是诗人高尚人格 的 写照,诗人借竹子 坚韧 的傲气表达自己的刚正 不阿、 铁骨铮铮 。
拓展延伸
赏牡丹
[唐]刘禹锡
庭前芍药妖无格, 池上芙蕖净少情。 唯有牡丹真国色, 花开时节动京城。
青松
陈毅
大雪压青松, 青松挺且直。 要知松高洁, 待到雪化时。
学写字
luò
络
点击生字,观看生字视频
chuí záo
锤凿
fén
焚
重难点字书写指导
chuí
要注意右半部分四 个横的长短分布情况, 四个横之间的间隙要匀 称。
坚强有力
想象画面
想象竹子面对恶劣环境的画面,并说说你的感受。
岩石中生长 的竹子具有不屈 不挠的精神。
资料
郑燮出身寒士子家庭,幼年丧母。乾隆七年出任山 东范县知县,一年后调任潍县,十三年,乾隆皇帝弘历 东巡至泰山,封他为书画史,十八年因饥荒为民请愿得 罪大吏而被罢官。郑燮为政有干才,痛恨官场腐败作风, 同情底层百姓。他许多奉公为民的措施,触犯了豪绅富 户和腐朽官吏的利益,被诬罢职。他性格旷达,不拘小 节,喜高谈阔论,臧否人物,当时即被人称为“狂”和 “怪”。罢官后居扬州,以卖画为生。
A. yān B. yàn
1. 成群的燕. ( B )子在燕. ( A )山附近的低空飞行。
A. jìng B. jìn
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第10课《古诗三首》优质PPT课件

思想感情。(难点)
自读提示
请同学们自由朗读古诗,注意读准字音, 读通句子,难读的地方多读几遍。
检查自读情况
指名读课文,同学互评:字音是否正确, 句子是否通顺。
多音字
读一读下面的句子,看看你有什么发现?
加点的字 是多音字!
大漠沙如雪,燕. 山月似钩。
yān ( 燕山 )
燕
yàn ( 燕子 )
注意加点字 的读音!
··√√ 焚(fén fénɡ)烧
踏(tà tā)清秋
··√ √ ·√ 千√锤(cuí chuí)万凿(záo zháo)
二、把词语和对应的意思连起来。
何当
平常。
等闲
指高尚的节操。
清白
全,全然。
浑
何时将要。
10 古诗三首
第 二 课时
助读 初读 品读 结构 当堂 资料 感知 释疑 主旨 检测
《石灰吟》 作者:于谦
讨论交流:
这首诗是怎样借物抒情的?
《石灰吟》借石灰不怕烈火焚烧、粉骨碎身, 一心想要把清白留在人间,表达自己为国尽忠, 不怕牺牲、坚守高洁之心。
课文结构
千锤万凿
等闲
石 灰
烈火焚烧
吟
粉骨碎身 不怕
要留清白
不怕牺牲 坚守高洁情操
课文主旨
《石灰吟》是一首托物言志诗。作者以石 灰作比喻,表达自己为国尽忠,不怕牺牲的意 愿和坚守高洁情操的决心。
2. 粉骨碎身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_即__使__粉__骨__碎__身__也__全__然__不__怕__,__只__要__能__把__高__尚__的__节__操__留__在__人__间__。__
3. 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 _竹__子__牢__牢__地__咬__定__青__山__一__点__也__不__放__松__,__它__的__根__深__深__地__扎__在__岩__石__ _的__缝__隙__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自读提示
请同学们自由朗读古诗,注意读准字音, 读通句子,难读的地方多读几遍。
检查自读情况
指名读课文,同学互评:字音是否正确, 句子是否通顺。
多音字
读一读下面的句子,看看你有什么发现?
加点的字 是多音字!
大漠沙如雪,燕. 山月似钩。
yān ( 燕山 )
燕
yàn ( 燕子 )
注意加点字 的读音!
··√√ 焚(fén fénɡ)烧
踏(tà tā)清秋
··√ √ ·√ 千√锤(cuí chuí)万凿(záo zháo)
二、把词语和对应的意思连起来。
何当
平常。
等闲
指高尚的节操。
清白
全,全然。
浑
何时将要。
10 古诗三首
第 二 课时
助读 初读 品读 结构 当堂 资料 感知 释疑 主旨 检测
《石灰吟》 作者:于谦
讨论交流:
这首诗是怎样借物抒情的?
《石灰吟》借石灰不怕烈火焚烧、粉骨碎身, 一心想要把清白留在人间,表达自己为国尽忠, 不怕牺牲、坚守高洁之心。
课文结构
千锤万凿
等闲
石 灰
烈火焚烧
吟
粉骨碎身 不怕
要留清白
不怕牺牲 坚守高洁情操
课文主旨
《石灰吟》是一首托物言志诗。作者以石 灰作比喻,表达自己为国尽忠,不怕牺牲的意 愿和坚守高洁情操的决心。
2. 粉骨碎身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_即__使__粉__骨__碎__身__也__全__然__不__怕__,__只__要__能__把__高__尚__的__节__操__留__在__人__间__。__
3. 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 _竹__子__牢__牢__地__咬__定__青__山__一__点__也__不__放__松__,__它__的__根__深__深__地__扎__在__岩__石__ _的__缝__隙__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第10课《古诗三首》精品课件(共108张PPT)

朗读课文 扫清障碍 互动课堂
自由朗读古诗, 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注意停顿。
竹石 [清]郑燮 咬定/青山/不/放松, 立根/原在/破岩/中。 千磨/万击/还/坚劲, jìnɡ 任尔/东西/南北/风。
齐读诗的前两句,这两句诗中 有两个动词很生动形象,你能找出 来吗?
咬定青山不放松, 立根原在破岩中。
“咬”“立”这两个动词,运用拟人 的修辞手法,很生动形象,写出了竹子坚 忍不拔、顽强不屈的精神。
借助注释理解这两句诗的意思, 说说作者看到了什么?
把竹拟人化
实写竹子,暗喻人
咬定青山不放松, 立根原在破岩中。
实写竹子扎根, 暗喻人立场坚定
诗意:竹子抓住青 山一点也不放松,它的 根牢牢地扎在岩石缝中。
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突出边疆战场的辽阔,马有驰骋之地,暗指英雄 有用武之地。
齐读三四句古诗,借助注释理 解诗句意思,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 怀?
何时将要。
承上启下,希望能为国家做贡献
何当金络脑,快走踏清秋。
用黄金装饰 的马笼头。
明写骏马在沙漠中奔跑,实写 何时自己能被重用,报效国家
“金络 脑”属 贵重鞍 具,象 征马受 重用。
请你鉴赏一下!
后两句借马抒情,为自己 渴望建功立业而又得不到 赏识发出呼喊,表达了一 种愤慨之情。
文章结构
马 诗
写景 抒情
月光下大漠如雪
燕山上弯月如钩 佩戴金络脑
驰骋沙场
主题归纳
《马诗》借马的形象 ,抒发了诗人怀才不遇、 不被赏识,但又热切期望 自己的抱负得以施展,为 国建功立业的思想感情。
石 灰 吟 【明】
读第一二句古诗,借助注释理解 诗句意思,说说:石灰是怎样开采的?
“千、万”是虚指,形容很多次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马 )当先 (马 )到成功 老(马 )识途 千军万(马) 万(马)奔腾 快(马)加鞭
自学提示:
1、自由朗读古诗三遍,注意节奏。 2、找出不认识的字,与同桌讨论后还不认识的,提问。 3.朗读后同桌相互说一说你明白了些什么?你不明白什 么,在这之中你最想知道什么,组织好语言快速提问, 其他同学认真听。
郑板桥(1693-1766年),原名郑燮,字 克柔,号理庵,又号板桥,郑板桥一生只画兰、 竹、石,其诗书画世称“三绝”,是清代比较 有代表性的文人画家。代表作品有《修竹新篁 图》等,著有《郑板桥集》。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石灰吟
【明】于 谦
千锤(chuí) 万凿/出 深山, 烈火焚(fén) 烧 /若 等闲。 粉骨碎身/浑不怕, 要留清白/在 人间。
快走踏清秋
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钩。
译文:广阔的沙漠在月的映照下如铺上了一 层霜雪,燕山之上悬挂着一轮如银钩(兵器) 的弯月。
何当金络脑,快走踏清秋。
译文:什么时候才能披上威武的鞍具,在 秋高气爽的疆场上驰骋,建树功勋呢?
明韵律 马 诗
李贺
大 漠 / 沙 如 雪,
燕 山 / 月 似 钩。
何 当 / 金 络 脑,
竹石
【清】郑 燮(xiè)
咬定青山不放松,
立根原在破岩中。
千磨万击还坚劲,
任尔东西南北风。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http://www.lspj /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http://www.lspj /
写作背景:
作者所处的贞元、元和之 际,正是作者不得志之时。 而“燕山”一带又是藩镇肆 虐为时最久,为祸最烈的地 方。本诗正是当时所写。
大漠沙如雪
燕山月似钩
何当金络脑
快 走 / 踏 清 秋。
[读一读]
石灰吟
千锤/万凿/出/深山, 烈火/焚烧/若/等闲。 粉骨/碎身/浑/不怕, 要留/清白/在/人间。
竹石
咬定/青山/不放松, 立根/原在/破岩中。 千磨/万击/还坚劲, 任尔/东西/南北风。
于谦(1398-1457年),字廷益,号节庵, 浙江杭州府钱塘县(今杭州市上城区)人。明 朝名臣。
诗人简介
李贺(790~816),唐代诗人。字长吉,福 昌(今河南宜阳)人。他是唐朝宗室郑王后 裔,但家族已经没落。他才华横溢,壮志凌 云,满腹傲气,迫切地想为国家人民奉献, 但因为他的父亲叫李晋肃,“晋”“进”同 音,与李贺争名的人,就说他应避讳父亲的 名讳不举进士,使得他终不得登第。李贺一 生怀才不遇,穷困潦倒,27岁时在郁闷悲苦 中去逝。他生不逢时,又不愿媚俗取宠,因 而饱受世事的嘲弄。这种情绪直接影响了他 的性格,融进了诗作使他的诗平添了一层冷 艳神秘的色彩,因而人们称他为“诗鬼”。
自学提示:
1、自由朗读古诗三遍,注意节奏。 2、找出不认识的字,与同桌讨论后还不认识的,提问。 3.朗读后同桌相互说一说你明白了些什么?你不明白什 么,在这之中你最想知道什么,组织好语言快速提问, 其他同学认真听。
郑板桥(1693-1766年),原名郑燮,字 克柔,号理庵,又号板桥,郑板桥一生只画兰、 竹、石,其诗书画世称“三绝”,是清代比较 有代表性的文人画家。代表作品有《修竹新篁 图》等,著有《郑板桥集》。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石灰吟
【明】于 谦
千锤(chuí) 万凿/出 深山, 烈火焚(fén) 烧 /若 等闲。 粉骨碎身/浑不怕, 要留清白/在 人间。
快走踏清秋
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钩。
译文:广阔的沙漠在月的映照下如铺上了一 层霜雪,燕山之上悬挂着一轮如银钩(兵器) 的弯月。
何当金络脑,快走踏清秋。
译文:什么时候才能披上威武的鞍具,在 秋高气爽的疆场上驰骋,建树功勋呢?
明韵律 马 诗
李贺
大 漠 / 沙 如 雪,
燕 山 / 月 似 钩。
何 当 / 金 络 脑,
竹石
【清】郑 燮(xiè)
咬定青山不放松,
立根原在破岩中。
千磨万击还坚劲,
任尔东西南北风。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http://www.lspj /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http://www.lspj /
写作背景:
作者所处的贞元、元和之 际,正是作者不得志之时。 而“燕山”一带又是藩镇肆 虐为时最久,为祸最烈的地 方。本诗正是当时所写。
大漠沙如雪
燕山月似钩
何当金络脑
快 走 / 踏 清 秋。
[读一读]
石灰吟
千锤/万凿/出/深山, 烈火/焚烧/若/等闲。 粉骨/碎身/浑/不怕, 要留/清白/在/人间。
竹石
咬定/青山/不放松, 立根/原在/破岩中。 千磨/万击/还坚劲, 任尔/东西/南北风。
于谦(1398-1457年),字廷益,号节庵, 浙江杭州府钱塘县(今杭州市上城区)人。明 朝名臣。
诗人简介
李贺(790~816),唐代诗人。字长吉,福 昌(今河南宜阳)人。他是唐朝宗室郑王后 裔,但家族已经没落。他才华横溢,壮志凌 云,满腹傲气,迫切地想为国家人民奉献, 但因为他的父亲叫李晋肃,“晋”“进”同 音,与李贺争名的人,就说他应避讳父亲的 名讳不举进士,使得他终不得登第。李贺一 生怀才不遇,穷困潦倒,27岁时在郁闷悲苦 中去逝。他生不逢时,又不愿媚俗取宠,因 而饱受世事的嘲弄。这种情绪直接影响了他 的性格,融进了诗作使他的诗平添了一层冷 艳神秘的色彩,因而人们称他为“诗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