需求分析的六个原则一永远不要显得比客户更聪明
需求设计的原则

需求设计的原则
1. 需求可追溯性:每个需求都应该能够追溯到业务需求的来源和目标,以便能够有效地评估和控制需求变更。
2. 需求清晰和明确:需求描述应该简洁明了,避免模糊、歧义或多解。
3. 需求可测量性:需求应该能够进行量化评估和验证,以便能够确定需求的完成程度。
4. 需求可扩展性:需求设计应该具有一定的弹性和可扩展性,以适应未来的变化和需求的增加。
5. 需求可验证性:需求应该能够通过测试和验收验证,以确保它们满足用户的期望和需求。
6. 需求一致性:需求之间应该相互一致,避免冲突或相互矛盾的情况。
7. 需求可实现性:需求设计应该考虑到技术和资源的可行性,以确保需求可以在给定的限制和条件下得到实现。
8. 需求可交付性:需求应该能够被准确地传递给开发团队,并能够被他们理解和实施。
9. 需求的优先级和重要性:需求应该有明确的优先级和重要性,以便能够合理安排资源和确定开发的顺序。
10. 需求的可维护性:需求设计应该具有良好的可维护性,以便能够随时进行需求的修改和调整。
理解客户需求的七大原则

理解客户需求的七大原则
1. 主动倾听,主动倾听是理解客户需求的关键。
这意味着不仅仅是听客户说的话,还要理解他们的意思和感受。
这需要专注和耐心,以确保完全理解客户的需求。
2. 提问和澄清,通过提出明晰的问题和寻求澄清,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客户的需求。
这有助于避免误解,确保我们对客户的需求有准确的理解。
3. 同理心和共情,理解客户需求的另一个重要原则是表现出同理心和共情。
这意味着我们要设身处地地考虑客户的感受和需求,以便更好地满足他们的期望。
4. 不做主观假设,理解客户需求的过程中,我们应该避免做出主观假设。
相反,我们应该以客观的态度对待客户的需求,以确保我们的理解不受个人偏见的影响。
5. 细节决定成败,细节决定成败是理解客户需求的重要原则。
我们需要关注客户提出的细节,并确保我们对这些细节有清晰的理解,以便提供符合客户期望的解决方案。
6. 沟通透明,在理解客户需求的过程中,透明的沟通是至关重
要的。
我们需要清晰地表达我们的想法和解决方案,并与客户保持
开放的沟通,以便及时调整和满足客户的需求。
7. 不断改进,最后一个原则是不断改进。
理解客户需求是一个
持续的过程,我们需要不断反思和改进我们的方法,以确保我们能
够更好地理解和满足客户的需求。
总的来说,理解客户需求是一个复杂而关键的过程,需要我们
运用多种原则和技巧。
通过主动倾听、提问和澄清、同理心和共情、避免主观假设、关注细节、透明沟通和不断改进,我们可以更好地
理解客户的需求,并为他们提供更好的服务。
理解客户需求的七大原则

理解客户需求的七大原则
1. 主动倾听,了解客户需求的第一步是倾听。
主动倾听意味着
不仅仅听客户说的话,还要理解他们的需求背后的意图和情感。
这
需要专注和耐心。
2. 提问技巧,提问是理解客户需求的重要手段。
通过提问,可
以深入了解客户的需求细节,帮助客户更好地表达他们的需求。
3. 同理心,理解客户需求需要有同理心,能够站在客户的角度
考虑问题。
这样可以更好地理解客户的痛点和需求。
4. 沟通清晰,在理解客户需求的过程中,清晰的沟通是至关重
要的。
避免使用模糊的语言,确保双方对需求的理解是一致的。
5. 透彻分析,理解客户需求不仅仅是听取客户的意见,还需要
进行透彻的分析。
这包括客户的行为数据、市场趋势等方面的分析,从多个角度全面了解客户需求。
6. 团队合作,理解客户需求是整个团队的责任。
团队成员之间
需要密切合作,共享客户信息,确保每个人都对客户需求有清晰的
认识。
7. 持续改进,客户需求是不断变化的,因此理解客户需求也需
要持续改进。
企业需要不断收集客户反馈,及时调整产品和服务,
以满足客户不断变化的需求。
总之,理解客户需求是一个复杂而持续的过程,需要全员参与,不断改进,以确保企业能够与客户需求保持同步。
需求分析的六个原则(四)客户和用户要区别对待

需求分析的六个原则(四)客户和用户要区别对待客户和用户根据产品的定位有时候是一致的,有时候则是分离的,这个大家都很清楚,通常来说,做企业级消费产品的客户和用户通常是分离的,做大众级消费产品的客户和用户通常是一致的,但也不是绝对,例如公务用轿车,应该是大众消费类产品,但是它多所面对的客户和用户通常是分离的,客户是各类政府公务部门,用户则是具体的操作者,也就是这些单位的工作人员。
具体什么是客户,什么是用户,我就不花很大的篇幅来介绍了,我想大家肯定都非常熟悉他们之间的区别的,其实简单一句话就可以概括:客户一定是掏钱的,用户不一定是掏钱的。
作为产品经理,其实在规划一个产品的时候,需要重点考虑的就是基于产品而要面对的这两类人群(其实还有一类,叫buyer,可以翻译成购买者,看了一些这方面的资料,感觉国内是把客户和购买者合为一体了,这样做其实也有好处,就是可以把抽象的客户概念在营销过程中具体成一个实际的人)。
04年的时候,我在一家为企业提供信息化服务的公司,负责企业信息化产品的管理,一次,我们的一个销售谈了一家半官方性质的公益组织,他们找到我们想用我们的产品搭建一套企业信息系统,包含内部信息管理和外部信息发布,但是那个销售人员只会拉单,对于具体的产品则不是很熟悉,因此,在确定了基本意向和他们的大致需求后,我就陪同这个销售人员一起去见这个准客户。
和政府客户谈单与企业谈单就是不一样,企业客户会直入主题,深入了解你产品的方方面面,但是政府客户就不一样了,本来想着花半天时间和客户沟通一下就可以了,结果一上午过去了,都没谈到实质的内容,客户倒是挺热情,中午的时又是他买单(呵呵,其实都是公家的钱)请客吃饭,搞的我们都觉得要是这单子不给对方优惠,我们都对不住人家。
下午继续聊呗,下午的时候他才找了一个他们单位里负责硬件维护的人和我们谈,离开的时候,热情的拉着我的手,对我们说“你们谈吧,具体的我就不管了,XX(维护硬件的那个人),你好好和小X(我的姓)他们了解一下,以后这个系统就是你的工作了”,说完,端着茶杯就到自己的屋子里醒酒去了。
需求分析的10条法则

需求分析的10条法则2008-1-7 16:31:43 作者:佚名历尽千辛万苦,终于签署合同,IT供应商拿到了用户提供的几页“需求书”;然后就凭借自己的理解立即投入开发,等生米熬成粥才发现满足不了用户需求,接下来就是艰难、反复地修改,最后开发人员厌倦了,用户也厌倦了,当然项目款也遥遥无期。
这样的案例可谓比比皆是!比起不成功的项目,一个成功的项目在开发者和客户之间往往采取了更多交流方式;IT供应商不仅与终端用户或潜在用户群交流,而且对用户感性、朴素的认识进行抽象,提取出潜在逻辑关系,准确把握客户的真正需求,然后才进行软件开发。
作为项目开发者和最终用户之间的“桥梁”,CIO 如何推进开发人员和终端用户的“对接”?如何从用户笼统、感性的描述中抽象出潜在逻辑关系?拨开需求“迷雾”业务部门的主管甚至CIO经常试图代替终端用户说话,但通常又无法准确说明“用户需求”。
用户需求来自产品的真正使用者,必须让实际用户参与到收集需求的过程中;否则,产品很可能会因缺乏足够的信息而遗留不少隐患。
需求分析是软件开发和项目管理的基础,但业务部门经常三言五语就把开发人员“打发”了,业务人员笼统、感性的描述对开发人员来说就像“雾里看花”,一些开发人员只好按照自己的理解去写CODE。
要拨开需求分析的“迷雾”,就要先了解需求分析的“程序”。
需求分析包括业务需求、用户需求、功能需求、非功能性需求和需求分析报告等。
业务需求反映了组织机构或客户对系统、产品高层次的目标要求,通常在项目定义与范围文档中予以说明;用户需求描述了用户使用产品必须要完成的任务,应在使用实例或方案脚本中予以说明;功能需求定义了开发人员必须实现的软件功能,使用户利用系统能够完成他们的任务,从而满足业务需求;非功能性的需求描述了系统展现给用户的行为和执行的操作等,它包括产品必须遵从的标准、规范和约束,操作界面的具体细节和构造上的限制等;需求分析报告所说明的功能需求充分描述了软件系统所应具有的外部行为,在开发、测试、质量保证、项目管理以及相关项目功能中起着重要作用。
六项原则的基本内容

六项原则的基本内容六项原则是一种基于用户体验设计的方法论,它包括了6个方面的原则,旨在提高产品或服务的可用性和用户满意度。
下面将详细介绍这六项原则的基本内容。
一、可见性原则可见性原则指的是让用户能够快速地找到他们需要的信息或功能。
这包括了以下几个方面:1. 明确的标识和导航:在产品或服务中使用清晰明确的标识和导航,让用户能够快速找到他们需要的信息或功能。
2. 易于理解的界面:使用简单易懂、直观明了的界面设计,让用户能够轻松地理解产品或服务中各个功能之间的关系。
3. 明确提示和反馈:为用户提供明确、及时的提示和反馈信息,帮助他们更好地完成任务。
二、反馈原则反馈原则指的是让用户知道他们正在做什么以及完成任务后会发生什么。
这包括了以下几个方面:1. 及时反馈:为用户提供及时、明确、有意义的反馈信息,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自己所做出来的操作结果。
2. 清晰提示:使用简单清晰的提示信息,让用户能够轻松地理解自己所需要做的任务。
3. 明确结果:为用户提供明确的任务完成结果,让他们能够清楚地知道自己所做出来的操作是否成功。
三、一致性原则一致性原则指的是在整个产品或服务中保持一致性,让用户能够快速地熟悉和使用。
这包括了以下几个方面:1. 统一风格:在整个产品或服务中保持统一的风格和设计语言,让用户能够快速地熟悉和使用。
2. 统一命名:使用统一、易于理解的命名方式,避免给用户带来混淆和困惑。
3. 统一布局:在整个产品或服务中保持统一的布局方式,让用户能够更好地理解各个功能之间的关系。
四、可预测性原则可预测性原则指的是让用户能够预测下一步该做什么以及会发生什么。
这包括了以下几个方面:1. 易于学习:使用简单易懂、直观明了的界面设计,帮助用户更快地掌握操作技巧。
2. 易于记忆:使用简单、易于记忆的命名方式和布局方式,让用户能够更容易地回忆起自己所需要的功能。
3. 易于预测:为用户提供清晰明了的提示和反馈信息,帮助他们更好地预测下一步该做什么以及会发生什么。
理解客户需求的七大原则

理解客户需求的七大原则
理解客户需求是商业成功的关键之一,以下是七大原则,可以帮助企业更好地理解客户需求:
1. 主动倾听,要理解客户需求,首先要做到主动倾听。
这意味着不仅要听客户说的话,还要理解他们的意图和背后的需求。
通过倾听客户的反馈和意见,企业可以更好地了解客户的需求。
2. 深入挖掘,有时客户并不总是清楚地表达他们的需求,因此企业需要深入挖掘客户的需求。
这可能需要提出更多的问题,进行更深入的交谈,以确保完全理解客户的期望和需求。
3. 关注细节,客户需求往往体现在细节之中。
企业需要关注客户的细微之处,从中发现客户的真正需求。
只有这样,企业才能提供符合客户期望的产品和服务。
4. 强调用户体验,理解客户需求不仅仅是了解客户想要什么,还包括了解他们想要如何感受产品或服务。
因此,企业需要着重关注用户体验,以满足客户的需求。
5. 持续沟通,客户需求是变化的,因此企业需要与客户保持持
续的沟通。
通过不断的交流,企业可以更好地了解客户的需求变化,并及时调整自己的产品和服务。
6. 利用数据,数据是理解客户需求的重要工具。
通过分析客户
的行为数据和反馈数据,企业可以更清晰地了解客户的需求和偏好,从而更好地满足他们。
7. 不断改进,理解客户需求是一个持续改进的过程。
企业需要
不断反思和改进自己的产品和服务,以更好地满足客户的需求。
总之,理解客户需求是企业成功的关键,遵循以上七大原则可
以帮助企业更好地理解客户需求,提供更符合客户期望的产品和服务。
需求分析的六个原则(五)

用最简单的文字工具记录需求需求是信息的具体表现,我们知道,一个信息进行一次传递,需要具备以下5个条件:1、信息本身2、信息发出者3、信息承载介质4、信息接收者5、信息所处的环境这5个条件的综合作用决定了这个信息最终的质量。
具体到需求这种和产品经理每日息息相关的信息上,我们都必须面对一个非常现实的问题,就是:如何来保证我们获得的信息的衰减性是最小,并且我们又如何能把这种信息尽量少衰减的传递给下一个接收者。
既然本章的标题是“用最简单的文字工具记录需求”,并且在本系列的第三章中,我提供了一个自己整理的《需求反馈文档》模板,属于记录市场需求的第一个工具,因此,在本章里,就以这个模板工具为例,详细来说明一下如何把需求记录好。
第一部分:这个部分比较简单,主要是说明原始需求提出者的信息,具体包括三项:1、需求来源:我这里是以我所在公司的情况写的,大家可以根据自己情况来定,其实这部分就是说明需求的市场细分,这个需求是个人终端客户提出的,还是企业级客户提出的。
2、来源方名称:说明需求提出者的名称,如果是个人,就是姓名,如果是企业,就是企业名称。
3、来源时间:说明需求提出者的反馈时间.这项比较关键,因为咱们通常会发现,客户向公司的是市场人员反馈了一个需求后,市场人员往往不能及时反馈给我们,要么是想起来的时候才说,要么就是等着开会的时候才说,要么就是右耳朵进,左耳朵出,根本没放在心上。
因此,我在公司里一直强调有需求一定要及时通过这个文档反馈给产品部,当然,要让相关部门的每个人都真正重视起来,一是需要时间,二是需要规范.第二部分:这个部分就是针对内部第三方的了,主要是说明需求获取方的信息,在前面的文章说过了,许多行业的产品经理很少有直接面对客户的机会,因此,我们往往还是通过第三方来得到市场需求,具体包括5项:1、需求提交人:这里用需求提交人,而不是需求来源,就是为了区别客户和第三方。
2、提交时间:说明这个需求是第三方什么时候加入到需求池中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系列原创】需求分析的六个原则(四)客户和用户要区别对待
Posted by 不再沉默 on 2008-10-30 10:39:19View 2981Comments17客户和用户根据产品的定位有时候是一致的,有时候则是分离的,这个大家都很清楚,通常来说,做企业级消费产品的客户和用户通常是分离的,做大众级消费产品的客户和用户通常是一致的,但也不是绝对,例如公务用轿车,应该是大众消费类产品,但是它多所面对的客户和用户通常是分离的,客户是各类政府公务部门,用户则是具体的操作者,也就是这些单位的工作人员。
具体什么是客户,什么是用户,我就不花很大的篇幅来介绍了,我想大家肯定都非常熟悉他们之间的区别的,其实简单一句话就可以概括:客户一定是掏钱的,用户不一定是掏钱的。
作为产品经理,其实在规划一个产品的时候,需要重点考虑的就是基于产品而要面对的这两类人群(其实还有一类,叫buyer,可以翻译成购买者,看了一些这方面的资料,感觉国内是把客户和购买者合为一体了,这样做其实也有好处,就是可以把抽象的客户概念在营销过程中具体成一个实际的人)。
04年的时候,我在一家为企业提供信息化服务的公司,负责企业信息化产品的管理,一次,我们的一个销售谈了一家半官方性质的公益组织,他们找到我们想用我们的产品搭建一套企业信息系统,包含内部信息管理和外部信息发布,但是那个销售人员只会拉单,对于具体的产品则不是很熟悉,因此,在确定了基本意向和他们的大致需求后,我就陪同这个销售人员一起去见这个准客户。
和政府客户谈单与企业谈单就是不一样,企业客户会直入主题,深入了解你产品的方方面面,但是政府客户就不一样了,本来想着花半天时间和客户沟通一下就可以了,结果一上午过去了,都没谈到实质的内容,客户倒是挺热情,中午的时又是他买单(呵呵,其实都是公家的钱)请客吃饭,搞的我们都觉得要是这单子不给对方优惠,我们都对不住人家。
下午继续聊呗,下午的时候他才找了一个他们单位里负责硬件维护的人和我们谈,离开的时候,热情的拉着我的手,对我们说“你们谈吧,具体的我就不管了,XX(维护硬件的那个人),你好好和小X(我的姓)他们了解一下,以后这个系统就是你的工作了”,说完,端着茶杯就到自己的屋子里醒酒去了。
具体和接下来这个哥们怎么谈的就不说了,但是因为这也是我第一次和政府类客户打交道,还真感觉有些不适应,但是通过这次谈单也给了我一些新的启发。
1、客户是客户,用户是用户,他们的关注点是完全不一样的。
就拿这个客户来说,之所以要上信息系统,目的就是为了响应国家政府机关上网的号召,说的直白一些,基本属于完成上级任务,做好政绩工程的动机,至于系统上去以后怎么用,怎么才能用好就不是他们要考虑的,而用户(也就是具体和我们谈的人)对于领导为什么要上这个系统就不会关注太多了,反正我就是一个一般工作人员,领导安排什么就做什么就行了,因此,在那天接下来的交流中,这个人就非常仔细地了解我们的产品到底是什么情况,都有那些功能,甚至都可以了解应该如何具体使用了,因为对于他来说,最关键的怎么能够用好这个产品,不要出意外而引起领导的不满。
2、关注点的不同,决定了我们在拉单,谈单,签单的时候要用不同的策略。
如果是企业客户,或许他们最关注的是价格和效果,因此,后来我在培训销售的时候,就告诉他们,对于企业客户,主要要突出咱们产品的性价比和售后服务,如果是政府客户,他们恰恰关注的不是价格和效果,而是购买了这个产品后,能够突出多少自己的政绩,有一次,我们又去一家政府客户,他们的领导上来就问我“你知道XXXX(他们同一个系统的同级单位),他们买这个系统花了XXXX (一个对我来说几乎是天文数字的价格)元,我们决定了我们的系统不能比他们差,价格不用担心”。
但是做过企业级产品的朋友都知道,政府类客户是最难伺候的,因此,到后来,一般遇到这样的客户,就安排其他人去应付了。
3、对于产品经理来说,如果说客户是销售要搞定的话,那么,用户就是我们要搞定的。
刚才那个例子中,到了下午具体谈的时候才轮到我发挥,上午的谈话对我来说就是一种煎熬,下午,我好好地和那个人谈了谈我们的产品,我们产品能够提供那些应用,能够为一个组织带来什么样的价值,并且也了解了他对于我们的产品有什么样的想法,他们希望能够解决什么问题,我们的产品有那些已经实现,那些没有实现。
对于下午的交流,我感觉双方都是非常满意的,因为我让他充分了解了我们的产品,也解决了他许多心中的问题,至少在向领导汇报的时候不至于稀里糊涂了,而他则让知道了他们更为具体的关于产品的需求,知道我们的产品应该如何改进才能更符合他们的要求。
因此,这也是需求分析原则四的第一点:产品为最终用户设计,需求的功能转换为最终用户的使用要求而确定。
那么,刚才说到了,企业级的产品,最终的决定权并不是在具体使用者手里,而是在这个组织的决策人手里(前面提到的购买者有时候也是决策人),在企业客户里,如果这个企业比较规范,那么,在决定购买一个大型产品的时候,往往会经过这样的一个流程,首先是对评估预算,然后是评估产品,最后是产品购买决策。
在这个过程里,可能会出现两类角色,一类就是购买者,通常又分为技术购买者和业务购买者,他们会分别评估这个产品的技术价值和业务价值,并且会把评估报告提交给决策层(可能是一个人,也可能是一个组织),为最终的决定提供参考。
而那些不够规范的企业,往往这些角色可能就是一个人,也就是企业或者政府中某个人就有完全决定权,无需什么评估和讨论。
从上面简单的介绍中可以看出,技术购买者和业务购买者通常既不属于决策者,也不属于最终的使用者,并且有些大型的企业也会采用第三方评估的形式来避嫌,因此,本篇文章中暂不讨论购买者的特征都有那些,我们应该如何应对他们。
关于产品能够给最终用户带来什么价值,在前面也提到了,其实一句话就可以概括:无论是企业组织还是政府组织,把这个产品用的能够达到领导的期望就可以了。
这一方面给这个组织中的最终用户带来了很大的压力,另一方面也给我们这些产品经理带来了压力,大家可以回忆一下,面对这类客户,我们要应付的事情是不是要比普通用户多的多呢?
而对于客户(决策者)来说,我们的产品又带给他们什么价值呢?
前面也提到了一些,这里总结一下,用我们专业的术语来说,就是要知道他们购买我们产品的真正动机是什么。
动机是内心的真实想法,而需求则是基于动机的外在表现,有时候是一致的,有时候是不一致的。
还拿刚才那个例子来说,这个组织购买我们产品的动机(其实就是决策者的动机)是什么呢?很简单,就是为了完成上级要求的政府信息化任务,并且通过完成,最好是出色的完成这个任务来增加自己的政绩。
至于这个产品到底是什么样子,有什么应用,能够真正为他们带来什么,这并不是他要关心的,会有下属为他打理好这一切的。
因此,这个产品对于他来说,价值就在于“能够为他带来政绩的提升”。
因此,这个产品在他眼里就成了一个介质,什么介质呢,提升政绩的介质。
因此,我们在知道了他的真正动机后,只要基于这个价值点去和他交流,往往都是能够打动他的,例如可以这么说“通过这个系统的对外信息发布平台,可以让你们的政务更加透明和公开”(符合国家提出的政务透明化的要求),还可以这么说“这个系统能够降低你们单位系统的沟通成本,并且提升办公效率”(符合国家提出的政府机关高效廉洁的作风要求),其实,打政府类的单子也不是太难办,主要就是摸清他们的真实动机,而这个动机往往是和国家对机关部门的规定要求,文件指示结合在一起的,因此,如果你是一个做企业级产品的产品经理,尤其主要客户集中在政府部门,那么,了解一些国家的制度规定是非常重要的。
这也就是需求分析原则四中第二点强调的:为客户寻找价值上的需求。
通过以上内容的说明,我们可以得出这样一个结论:
一个产品能够延伸出来的价值是多元化的,产品作为企业综合资源的市场载体,要面对不同动机的人的选择,不同的动机就决定了消费者价值导向的不同,而这正是产品经理在制定产品策略时核心的关注点。
产品经理依赖产品团队的工作而实现产品策略,针对不同价值导向的消费者需要不同的团队来完成。
在一开始的时候就说过了,当客户和用户一致的时候,那就是产品经理的焦点所在,例如针对大众用户产品的产品经理应该深有体会,需要考虑的因素应该是最全面的,当客户和用户分离的时候,产品经理关注的焦点就是用户。
这也就是需求分析原则四中强调的第三点:用户的利益高于一切。
总结一下需求分析第四个原则的中心思想:
1、需求分析第四个原则:客户和用户要区别对待。
客户是客户,用户是用户,有时候一致,有时候分离,这是我们首先要搞清楚的。
2、原则第一点:产品为最终用户设计,需求的功能转换为最终用户的使用要求而确定。
用户决定产品,我们需求工作基于用户,始于用户,归于用户。
3、原则第二点:为客户寻找价值上的需求。
客户是多样的,价值导向也是多样的,我们的产品能否承载多样化的客户价值决定了产品能否实现最终的交换。
4、原则第三点:用户的利益高于一切。
产品的最终价值是通过用户来体现的,脱离了用户的产品,就是“皮之不存,毛将焉附”。
(本资料素材和资料部分来自网络,仅供参考。
请预览后才下载,期待您的好评与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