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选-14种AFP病例及39种传染病

合集下载

AFP病例

AFP病例

AFP病例AFP病例又称为急性弛缓性麻痹(AFP),是指将所有15岁以下急性发生的肢体(或腹肌、颈肌)肌肉进行性弛缓性麻痹瘫痪病例称为AFP病例。

包括以下疾病:(1)脊髓灰质炎(2)格林巴利综合征(感染性多发性神经根神经炎,GBS)(3)横贯性脊髓炎、脊髓炎、脑脊髓炎、急性神经根脊髓炎(4)多神经病(药物性多神经病,有毒物质引起的多神经病、原因不明性多神经病)(5)神经根炎(6)外伤性神经炎(包括臀肌药物注射后引发的神经炎)(7)单神经炎(8)神经丛炎(9)周期性麻痹(包括低钾性麻痹、高钾性麻痹、正常钾性麻痹)(10)肌病(包括全身型重症肌无力、中毒性、原因不明性肌病)(11)急性多发性肌炎(12)肉毒中毒(13)4肢瘫、截瘫和单瘫(原因不明)(14)短暂性肢体麻痹5.AFP病例报告与漏报:卫生部要求所有发现AFP病例的临床医生和卫生工作者都要立即向当地县级卫生防疫站进行报告,这是发现病例最重要的工作。

由于AFP病例作为“疑似脊灰”病例报告,也受到传染病管理法的约束。

但是由于种种原因,有下列情况,AFP病例可能漏报:(1)患儿曾就诊,但医生没有发现是AFP病例,无记录也未报告;(2)医生诊断是AFP 病例,但无记录也未报告;(3)诊断是AFP病例,有记录,但未意识到或不知道需要报告。

漏报的主要原因是医生不知道如何报告或报告意识淡漠。

6.主动监测和零病例报告:卫生防疫站负责AFP病例监测的工作人员,每10天到辖区内的监测医院了解AFP病例报告情况,及时发现漏报病例。

在开展主动监测工作后,若没有发现漏报的AFP病例才能作出零病例报告。

医院一定要协助卫生防疫站做好这项工作,防止漏报。

7.AFP病例诊断要点:AFP可见于多种疾病,临床医师面对每一例AFP 患者,除了要获得详尽可靠病史,首先要认真排除假性麻痹(由骨关节疾病所致的运动障碍),然后才能确定为真性麻痹。

根据神经定位不同,应进一步区别上运动神经元麻痹(痉挛性麻痹),还是下运动神经元麻痹(弛缓性麻痹)。

国家免疫规划疫苗针对传染病的监测方案

国家免疫规划疫苗针对传染病的监测方案
聚集性临床符合病例——同一县(区)或相邻县(区)发现2例或2例以上的临床符合病例,发病时间间隔不满2个月
AFP监测病毒学分类标准:
脊灰确诊病例;
脊灰排除病例;
脊灰临床符合病例;
脊灰疫苗衍生病毒(VDPV)病例;
服苗者疫苗相关病例;
服苗接触者疫苗相关病例;
脊灰疫苗衍生病毒(VDPV)病例:
从粪便等标本中分离出脊灰疫苗衍生病毒(VDPV),经省级专家诊断小组审查,临床诊断符合脊灰的病例。
新生儿破伤风应对辖区内医疗机构进行主动监测,主要由乡镇防疫医师进行主动搜索和报告。
“零”病例报告制度:
各级各类医疗机构在无AFP、麻疹、新生儿破伤风病例时,也应每10天向所在地县级疾控机构进行AFP、麻疹、新生儿破伤风“零”病例报告。
血清学监测
①病例血清学诊断:
麻疹(所有疑似病例包括暴发病例在发病7~14天内采血)。出疹3天内采集的血标本,IgM阳性率为70%左右;阴性者要求采第2份血标本。
主动监测和“零”病例报告
病种:脊髓灰质炎、麻疹、新生儿破伤风
最新要求:要对乙脑、流脑流行区进行监测。
方式:
无论医疗机构是否报告AFP、麻疹、新生儿破伤风病例,县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每10天到辖区内的监测医院进行主动监测,查看相关科室的门诊日志、住院日志等资料,主动搜索国家免疫规划疫苗针对传染病,并做好记录。
如发生2例或2例以上相关的VDPV病例,则视为VDPV循环。
AFP的监测和控制
AFP主动监测:
主动监测医院:包括所有县级以上综合性医院、神经专科医院、儿童医院、传染病医院、综合性中医医院等。
医院每旬要开展本院的AFP病例的主动搜索;
县级CDC每旬对AFP主动监测医院开展主动搜索。

AFP病例监测

AFP病例监测

(一)AFP病例报告
1、报告时限:各级各类医疗卫生机构和 人员发 现AFP病例后,城市在12小时、农村在24小时 内以最 快的方式报告到当地县级疾控机构。
2、报告内容:发病地点、家长姓名、患 者 姓名、性别、出生日期、麻痹日期、临床初 步诊断 等。
3、报告记录:县级CDC应建立AFP病例专 报记录 本(表1),登记接到报告时间、报告人、
(二)主动监测-监测医院
主动监测医院包括: 1、所有县级以上综合性医院、神经专科医院、儿童医 院、传染病医院、综合性中医医院等均为AFP主动监测 医院,每旬开展AFP病例主动搜索工作。 2、人口集中的乡级医院每旬开展AFP病例主动搜索工 作;交通不便以及边远的乡级医院也应定期开展AFP病 例主动搜索工作;
(3)监测的完整性 — 省级对高危AFP病例和聚集性临床符合病例调查处理率达
到100%;
(九)异地AFP病例管理
异地AFP病例是指非本地户籍的AFP病例。如病例麻痹前 在本地居住35天以上,则不属于异地AFP病例。异地AFP 病例归属原居住地县级以上疾控机构管理。
2.异地AFP病例的报告、调查、采样送检、随访等各项 监测工作,由病例暂住地的县级以上疾控机构负责完成 。病例标本检测由采样送检单位所在的省级脊灰实验室 负责。
确定范围开展脊灰疫苗强化免疫;
(七)疫情处理
3、疫情终止 VDPV病例或野病毒病例发现处理后,如在连续3个月内
如无新发病例,可宣布疫情终止。 cVDPVs疫情处理后,如在对最后发现一例脊灰病例或
cVDPVs病例发生后连续3个月未发现新发病例,可宣布 疫情终止。 疫情终止后应尽快对有关资料进行汇总,分析疫情发生 的原因和流行特点,总结疫情处理的经验和教训,为以 后处理类似事件情况提供科学依据。

传染病报告病种及报告时限

传染病报告病种及报告时限

传染病报告病种及报告时限《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规定传染病分三类共39种:一、甲类传染病(2种):(1)鼠疫、(2)霍乱。

二、乙类传染病(26种):(1)传染性非典型肺炎(SARS)、(2)艾滋病、(3)病毒性肝炎、(4)脊髓灰质炎、(5)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6)甲型H1N1流感、(7)麻疹、(8)流行性出血热、(9)狂犬病、(10)流行性乙型脑炎、(11)登革热、(12)炭疽、(13)细菌性和阿米巴性痢疾、(14)肺结核、(15)伤寒和副伤寒、(16)流行性脑脊髓膜炎、(17)百日咳、(18)白喉、(19)新生儿破伤风、(20)猩红热、(21)布鲁氏菌病、(22)淋病、(23)梅毒、(24)钩端螺旋体病、(25)血吸虫病、(26)疟疾。

三、丙类传染病(11种):(1)流行性感冒、(2)流行性腮腺炎、(3)风疹、(4)急性出血性结膜炎、(5)麻风病、(6)流行性和地方性斑疹伤寒、(7)黑热病、(8)包虫病、(9)丝虫病,(10)除霍乱、细菌性和阿米巴性痢疾、伤寒和副伤寒以外的感染性腹泻病、(11)手足口病。

四、其他传染病:非淋菌性尿道炎、尖锐湿疣、生殖器疱疹、水痘、肝吸虫病、生殖道沙眼衣原体感染、恙虫病、森林脑炎、结核性胸膜炎、人感染猪链球菌病、人粒细胞无形体病、不明原因肺炎,其他暴发、流行或原因不明的传染病、不明原因死亡病例。

五、需报告病原携带者的病种:霍乱、脊髓灰质炎、艾滋病以及卫生部规定的其他传染病。

六、报告时限:(一)2小时:甲类传染病和乙类传染病中的肺炭疽、传染性非典型肺炎、脊髓灰质炎、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甲型H1N1流感的病人或疑似病人时,或发现其他传染病和不明原因疾病暴发时,应在2小时内通过电话报告。

(二)24小时:其他乙、丙类、其他传染病病人、疑似病人,和规定报告的传染病病原携带者,应于24 小时内报告。

七、首诊医师发现上述传染病病人、疑似病人后应在规定时限内填写传染病报告卡,并在本科室传染病登记簿上登记备查。

常见的AFP病例

常见的AFP病例

常见的AFP病例(ICD10编码)
AFP(急性迟缓性麻痹)14种疾病
1脊髓灰质炎(A80)
2格林巴利综合征(感染性多发性神经根神经炎,GBS)(G61.0);3横贯性脊髓炎、脊髓炎、脑脊髓炎、急性神经根脊髓炎(G37.3, G04.2-G04.9);
4多神经病(药物性多神经病,有毒物质引起的多神经病、原因不明性多神经病)(G62.0-G62.9);
5神经根炎(M54.1);
6外伤性神经炎(包括臀肌药物注射后引发的神经炎)(S24.2, S24.3, S34.2, S34.6, S34.8);
7单神经炎(G56, G57);
8神经丛炎(G54.0-G54.9);
9周期性麻痹(包括低钾性麻痹、高钾性麻痹、正常钾性麻痹)(G72.3)10肌病(包括全身型重症肌无力、中毒性、原因不明性肌病)(G72.1, G72.2, G72.9)
11急性多发性肌炎(M33.2)
12肉毒中毒(A05.1)
13四肢瘫、截瘫和单瘫(原因不明)(G82.0, G82.2, G82.3, G82.5)14短暂性肢体麻痹(R29.8)。

AFP病例定义及监测

AFP病例定义及监测

9 病毒学检测

省级实验室收到便标本后,及时进行病 毒分离和定型工作,发现脊灰病毒要尽 早送国家脊灰实验室进行型内鉴别,其 结果要及时反馈给省级脊灰实验室。并 由理

发生脊灰野病毒输入和脊灰疫苗衍生病 毒循环的疫情,即为突发公共卫生事件, 必须按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 和卫生部的有关要求处理。要立即开展 流行病学调查与AFP病例的主动搜索工作, 根据疫情可能波及的范围和人群免疫状 况,开展脊灰疫苗应急强化免疫活动。

1.2 高危AFP病例 年龄小于5岁、接种OPV次数少于3次或服 苗史不详、未采或未采集到合格粪便标 本、临床怀疑为脊髓灰质炎的AFP病例。

1.3 聚集性临床符合病例 同一县(区)或相邻县(区)发现2例或 2例以上的临床符合病例,发病时间间隔 不满2个月。


2 AFP病例的病毒学分类标准


4.3.3 在病例发生的所在地的县级及以上医院 和病例所在村进行 AFP 病例主动搜索工作,调 查了解本地和病例周围儿童 AFP 病例的发生情 况,搜索是否有脊灰野病毒输入或具有神经毒 力的脊灰疫苗衍生株循环的证据。 4.3.4 采用入户调查方法,在病例居住地区至 少调查 30 名 5 岁以下儿童,若本村儿童不足 30 名,要调查此年龄段的所有儿童,评价脊灰疫 苗接种率。
8 主动监测和“零”病例报告


8.1 实行“零”病例报告制度,即各级 各类医疗机构在无AFP病例时,也应每10 天向所在地县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报告 AFP“零”病例报告。 8.2 无论医疗机构是否报告AFP病例,县 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均应每10天派人对 辖区内的重点医院进行主动搜索,若仍 未发现病例,才进行AFP“零”病例报告。

传染病种类及报告时限

传染病种类及报告时限

传染病种类及报告时限一、目的为了使医务人员能掌握国家法定报告传染病的种类和要求,按要求及时上报传染病疫情。

二、范围适用于全院医务人员。

三、职责1、医护人员:首诊医生发现法定的39种传染病病人、病原携带者和疑似传染病病人时,在规定时限内按要求填写传染病报告卡上报。

2、科室负责人:负责科室法定传染病报告管理工作。

3、医院感染管理科:负责收集、核对传染病疫情卡,并在规定时限内进行网络直报。

四、标准(一)法定传染病的种类(39种)1、甲类:2种(鼠疫霍乱)2、乙类:26种传染性非典型肺炎、艾滋病、病毒性肝炎(甲型、乙型、丙型、戊型、未分型)、脊髓灰质炎、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麻疹、流行性出血热、狂犬病、流行性乙型脑炎、登革热、炭疽(肺炭疽、皮肤炭疽、未分型)、痢疾(细菌性、阿米巴性)、肺结核(涂阳、仅培阳、菌阴、未痰检)、伤寒和副伤寒、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百日咳、白喉、新生儿破伤风、猩红热、布鲁氏菌病、淋病、梅毒(Ⅰ期、Ⅱ期、Ⅲ期、胎传、隐性)、钩端螺旋体病、血吸虫病、疟疾(间日疟、恶性疟、未分型)、甲型H1N1流感。

3、丙类 11种流行性感冒、流行性腮腺炎、风疹、急性出血性结膜炎、麻风病、流行性和地方性斑疹伤寒、黑热病、包虫病、丝虫病,除霍乱、细菌性和阿米巴痢疾、伤寒和副伤寒以外的感染性腹泻病、手足口病。

(二)计划免疫相关性疾病1、 AFP病例:14种(15岁以下,含15岁)①脊髓灰质炎(小儿麻痹),②格林巴利综合征(感染性多发性神经根神经炎),③横贯性脊髓炎(脊髓炎、脑脊髓炎、急性神经根脊髓炎),④多神经病(药物性、有毒物质引起、原因不明性),⑤神经根炎,⑥外伤性神经炎(包括臀部肌药物注射后),⑦单神经炎,⑧神经根和神经丛炎,⑨周期性麻痹(包括低钾、高钾、正常钾软瘫和家族性周期性麻痹)⑩肌病(全身型重症肌无力、中毒性原因不明性肌病),⑾急性多发性肌炎,⑿肉毒中毒,⒀四肢瘫、截瘫和单瘫(原因不明),⒁短暂性肢体麻痹。

学校常见传染病防控知识

学校常见传染病防控知识
Page 5
LOGO
传染病流行环节的防控措施
1.控制传染源:有的传染病在发病以前就已经具有了传
染性,比如麻疹、甲型肝炎,当发病初期表现出传染病症 状的时候,传染性最强。因此,对传染病人要尽可能做到 早发现、早诊断、早报告、早治疗、早隔离,防止传染病 蔓延。
Page 6
LOGO
传染病流行环节的防控措施
Page 31
LOGO
早期治疗非常重要
得了肺结核,应该注意什么? (1)一旦被确诊为肺结核,一定要要按照医生的要求坚持治疗,严格
按医生的嘱咐按时服药和复查。
(2)治疗期间尽量不要到人群密集的地方活动,要减少与其他人的接 触,如果必须去,需要佩戴口罩。
(3)要树立治愈的信心,只要完成规范治疗疗程,绝大多数肺结核是 可以治愈的,治愈后就不会有传染性。
福平(RIF)、乙胺丁醇(EMB)、吡嗪酰胺(PZA)。结核病的一个标准短疗程 是使用异烟肼,利福平,吡嗪酰胺和乙胺丁醇两个月,然后单独使用异烟肼和 利福平再过四个月。 但一旦发展成耐多药结核病,疗程会变得漫长而复杂,一个标准流程长达20-24 个月,而且药物不仅具有相当大的肝肾毒性,副作用显著,且价格昂贵,整个 治疗过程费用是普通结核的上百倍。除此之外,由于抗结核病药物对于肝脏会 有损伤,患者还需要服用护肝药物。
- 传播途径
主要经粪-口或呼吸道飞沫传播,亦可经接触病人皮肤、粘膜泡疹液而感染。 病人粪便、疱疹液和呼吸道分泌物及其污染的手、毛巾、手绢、牙杯、玩具、食具奶具、床上用品、内衣以及 医疗器具等均可造成本病传播。
- 易感性 人对肠道病毒普遍易感,显性感染和隐性感染后均可获得特异性免疫力,持续时间尚不明确。
每年可能感染10-15人(或更多)的新患者。 结核病菌从一个人传播到另一个人的概率取决于很多因素,包括患者排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4种AFP病例及39种传染病
所有15岁以下的出现急性弛缓性麻痹症状的病例和任何年龄诊断为脊灰的病例均作为AFP病例。

AFP诊断要点:急性起病、肌张力减弱、肌力下降、腱反射减弱或消失。

常见的AFP病例包括以下疾病:
1、脊髓灰质炎
2、格林巴利综合征(感染性多发性神经根炎,GBS)
3、横贯性脊髓炎、脊髓炎、脑脊髓炎、急性神经根脊髓炎
4、多神经病(药物性多神经病、有毒物质引起的多神经病、原因
不明性多神经病)
5、神经根炎
6、外伤性神经炎(包括臀肌药物注射后引发的神经炎)
7、单神经炎
8、神经丛炎
9、周期性麻痹(包括低钾麻痹、高钾麻痹、正常钾麻痹)
10、肌病(包括全身重症肌无力、中毒性、原因不明性肌病)
11、急性多发性肌炎
12、肉毒中毒
13、四肢瘫、截瘫和单瘫(原因不明)
14、短暂性肢体麻痹
39种传染病
一、甲类传染病也称为强制管理传染病,包括:鼠疫、霍乱。

对此类传染病发生后报告疫情的时限,对病人、病原携带者的隔离、治疗方式以及对疫点、疫区的处理等,均强制执行。

二、乙类传染病(26种)
乙类传染病也称为严格管理传染病,包括:传染性非典型肺炎、人感染H7N9禽流感、艾滋病、病毒性肝炎、脊髓灰质炎、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麻疹、流行性出血热、狂犬病、流行性乙型脑炎、登革热、炭疽、细菌性和阿米巴性痢疾、肺结核、伤寒和副伤寒、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百日咳、白喉、新生儿破伤风、猩红热、布鲁氏菌病、淋病、梅毒、钩端螺旋体病、血吸虫病、疟疾。

对乙类传染病中传染性非典型肺炎、炭疽中的肺炭疽和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采取本法所称甲类传染病的预防、控制措施。

其他乙类传染病和突发原因不明的传染病需要采取本法所称甲类传染病的预防、控制措施的,由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及时报经国务院批准后予以公布、实施。

三、丙类传染病(11种)
丙类传染病也称为监测管理传染病,包括:手足口病、血吸虫病、丝虫病、包虫病、麻风病、流行性和地方性斑疹伤寒、流行性感冒、流行性腮腺炎、风疹、急性出血性结膜炎,以及除霍乱、痢疾、伤寒和副伤寒以外的感染性腹泻病等。

国家卫生部已于2008年5月2日将手足口病纳入丙类法定传染病,参照乙类管理。

(注:专业文档是经验性极强的领域,无法思考和涵盖全面,素材和资料部分来自网络,供参考。

可复制、编制,期待你的好评与关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