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11核舟记教案
《核舟记》精品教学设计(部编人教版八年级下册)共3篇

《核舟记》精品教学设计(部编人教版八年级下册)共3篇《核舟记》精品教学设计(部编人教版八年级下册)1《核舟记》精品教学设计(部编人教版八年级下册)《核舟记》是一篇以人类自身的力量为主要角色,用悬念和创意吸引读者的科幻小说。
这篇小说不仅发人深思,引发对未来的想象,同时也适合作为中学生们的阅读材料。
在此基础上,我们以此为出发点,设计了以下的精品教学活动。
一、阅读理解:了解小说情节1.预读导入将第一章第一句也是小说全文的开头“是一天静谧而美丽的早晨。
“展示给学生答案,让学生思考,如何得知这是科幻小说,这句话为什么很有吸引力。
2.阅读过程中在阅读过程中,老师可以在读到重要情节时暂停阅读,带领学生展开思考,如:核舟的建造、核舟的起飞、过程中的细节、各种难题的解决方式等等,核对学生对情节的理解,帮助学生切实感受故事中的情节。
3.深度思考在阅读结束后,将一些重要的事件放在黑板上,要求学生们总结情节,分析主旨思想,收获及感受。
二、言语运用:发现文学特色1.文学语言小说中不乏一些极具意境的文学语言,如“雾霭笼罩着整座建筑群,模模糊糊中透出晨曦的光芒;“黎明时分,万物复苏。
一只乌鸦高高飞起,展翅翱翔”等等。
老师可以在上课前准备好这些句子,将其展示在投影仪幕布上,让学生观赏句子,体会及感受这些文学特色。
2.文字游戏小说中有两个关键词,一个是核舟,另一个是能源。
将学生分成两组,让他们编写两段同义大作文,一份要以核舟为主题,一份以能源为主题;还可以设计文字游戏,如拼音字谜、成语接龙等等,帮助学生在游戏中轻松吸收语文的知识,提升运用语言的能力。
三、综合素养:探究世界面貌1.科学探究“核舟”建造离不开科学技术的支持和帮助,因此,引导学生探究建筑工程学、物理学、天文学、航空航天学等学科中的内容,让学生在科学知识的指引下,理解科学知识的应用,了解各个行业之间的相互紧密联系。
2.地理探讨小说中的“核舟”构想从一个地方灵感启发,因此,老师可以根据小说情节,带领学生一起欣赏图片、视频,探讨解释土地利用、合理城市布局、城市景观的意义。
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11《核舟记》【教案】

11.《核舟记》第一课时教案教学目标:1.熟读课文,积累并掌握常见的文言词语及文言现象。
2.理清文章整体思路,学习采用“总-分-总”的结构形式和按照空间顺序说明事物的方法。
3.了解我国古代工艺美术的卓越成就。
重点难点:1.积累并掌握常见的文言词语及文言现象。
2.理清文章整体思路,学习采用“总-分-总”的结构形式和按照空间顺序说明事物的方法。
教学方法:1.朗读法。
生动的说明易于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基于这一点,教师宜引导学生采用多种形式的朗读,在朗读中感悟事理。
2.讨论法、点拨法。
3.竞赛激励法。
初中生有好胜心理,在训练学生快速筛选信息时,宜用此法,激发他们的参与热情和学习兴趣。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一、谈话导入同学们,我国古代流传下来许多能工巧匠的故事,谁来讲给我们听听呢……今天,我要给大家介绍一位奇巧的雕刻家王叔远,他能把一个长不盈寸的桃核雕刻成舟,生动地再现了历史上一个著名的文学故事,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核舟记》。
(板书文题、作者)介绍作者二、疏通文句,把握文意(一)听范读,找难点。
教师播放示范朗读音频,学生听读课文。
(教师提示学生标注易错字音和句子停顿)1.学生展示自己勾画的易错字音,教师补充。
罔(wǎnɡ)膝(xī)褶(zhě)髻(jì)戌(xū)篆.(zhuàn)八分有(yòu)奇(jī)诎(qū)右臂倚(yǐ)2.学生展示自己发现的容易停顿错误的句子,教师补充。
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
虞山/王毅/叔远甫/刻。
(二)读课文,译句子。
1.学生读课文,结合注释,借助工具书,理解文句,把握文意。
2.以学习小组为单位,完成正确读、准确译的学习任务,学生互动共同研究解决阅读理解方面的疑难问题。
3.教师出示重点句子,学生翻译。
(1)罔不因势象形,各具情态。
全都是就着(材料原来的)样子刻成(各种事物的)形象,各有各的神情姿态。
(2)盖大苏泛赤壁云。
刻的是苏东坡泛游赤壁的故事。
2024最新-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第11课《核舟记》课文原文、知识点及教案(4篇)

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第11课《核舟记》课文原文、知识点及教案(4篇)作者对核舟的喜爱,表达了作者对艺术家王叔远技艺高超的赞叹以及对中国古代民间艺术的赞美之情。
这里是牛牛范文小编帮大伙儿整编的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第11课《核舟记》课文原文、知识点及教案(4篇)。
苏教版)《核舟记》篇一教学目标1、了解我国古代工艺美术的卓越成就。
2、学习总分总的结构形式和空间说明顺序。
3、收集我国民间艺人的故事,感受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创造力,弘扬中华民族的文化传统。
教学步骤一、课前积累1、字音字形储备。
贻八分有奇黍箬篷髯虞山倚舟楫脚趾衣褶壬戌篆章矫首昂视2、解释下面加点的字词。
径寸之木为宫室、器皿罔不因势像个形贻余核舟一盖大苏泛赤壁云高可二黍许清风徐来,水波不兴矫首昂视其两膝相比者与苏黄不属船背稍夷勾画了了曾不盈寸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3、收集资料作业。
(1)从网上收集作者的有关资料,班上交流。
(2)了解《虞初心志》是一本什么样的书,了解其特色,课外阅读《虞初心志》。
(3)从网上收集我国古代工艺美术的有关资料,班上交流。
二、整体感悟在师生问答中了解课文的。
主要内容及其写法:1、本文的说明对象是什么?它有什么特点?2、文章按照什么说明顺序来说明的?3、从文章中你了解了哪些古代工艺美术的卓越成就?你能用自己的话准确地告诉你的同学吗?三、导读设计。
导读设计卡1、本文名为记,是不是记叙文,为什么?2、窗上对联为什么要刻山高月小,水落石出清风徐来,水波不兴这16字,而不刻别的字?3、记船尾两个舟子的姿态与活动,这一段描述人物形象有什么特点?4、文章是怎样采用总分总的结构和空间顺序进行说明的?5、课文的分说部分不是按照从头到尾的顺序,而是按照船的中部、船头船尾的顺序描述核舟上的景物。
这样写,有什么好处?6、品味语言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左臂挂念珠倚之珠可历历数也。
四、巩固所学,延伸拓展1、用现代汉语翻译课文。
2、用你学习到的美术知识,展开丰富想象,画一幅核舟图,班上交流。
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第11课《核舟记》课文原文、知识点及教案(精选4篇)

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第11课《核舟记》课文原文、知识点及教案(精选4篇)《核舟记》语文教案篇一教学目的一、学习按空间顺序安排材料,突出重点的写法。
二、认识我国古代工艺美术家的高超技艺。
教学设想一、重点和难点本文的显著特点是:作者在完整而深刻地理解雕刻家艺术构思的基础上,合理安排材料,运用简练生动的文字再现了“核舟”的形象。
掌握这个特点,是成功地实施教学的关键。
重点是文章的第3段。
这段写苏武和黄庭坚在船头“共阅一手卷”的神情,又以佛印的“矫首昂视”为烘托,从一个侧面反映了苏武滴居黄州时期的闲适生活和旷达心情,也说明了他“泛舟赤壁”的由来。
这是雕刻家艺术构思中的主要之点,也是这件艺术品的主题之所在。
难点是怎样完整地理解雕刻家的艺术构思。
这是因为文章涉及了艺术品的所有细节,如果只看字面,会给人以眼花缭乱的感觉;而要探究每一个细节跟主题的联系,则非完整地理解雕刻家的艺术构思不可。
这个难点解决了,不仅可以使学生进一步认识艺术品的主题,更好地掌握文章安排材料的方法,还可以帮助他们提高审美的能力。
二、教学方法拟兼用诵读和讲解两种教法。
诵读教法主要用于第2至4段,要求达到当堂基本成诵。
应当说明的是,课本并未提出背诵的要求,但这是文章中的精彩部分,熟读成涌有利于对课文的理解和语感的培养,在不加重学生负担的前提下,这样做不仅必要,而且符合教学大纲精神。
讲解的重点是文章的写法和雕刻家的艺术构思,个别难句也要照顾到。
三、课时安排这篇课文拟用两课时教读。
第一课时:介绍作者,熟悉课文大意,讲解第一段,诵读第2.3段。
第二课时:诵读第4段,略讲第5、6段,分析写作方法,完成课后练习第一题中第1小题。
四、预习要求1、对照注释弄清文章大意。
2、解决个别生字词的读音。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让学生简单介绍自己家里有的成曾经见过的工艺美术品,然后问:①“核舟”的雕刻者是谁?(目的是弄清课文中的称名法。
开头称姓称字是一种正式而又亲切的称法,末尾姓、名、字并称,是正式的称法,这是雕刻家自称,但也可用于称人,如苏武《方山子传》中“此吾故人陈忙季常也”。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核舟记(实用教案)

1.理论介绍:首先,我们要了解《核舟记》中所描述的核舟的基本概念。核舟是一种微缩的舟船模型,其雕刻技艺精湛,展现了古代工匠的高超技艺和对细节的极致追求。它是民间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体现了我国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
2.案例分析:接下来,我们来看课文中对核舟的具体描述。这个案例展示了核舟在实际中的应用,以及它如何反映出我国民间艺术的精湛技艺。
举例:在分析“刻画细致,非寻常木雕所能及”这句话时,学生可能难以理解“非寻常”一词的含义,教师需要通过解释和上下文分析,帮助学生理解这里的难点。同时,通过比较现代文和文言文的表达方式,让学生体会说明方法的巧妙运用,并尝试在写作中模仿和实践。
四、教学流程
(一)导入新课(用时5分钟)
同学们,今天我们将要学习的是《核舟记》这一章节。在开始之前,我想先问大家一个问题:“你们在生活中是否见过微缩的模型或艺术品?”这个问题与我们将要学习的内容密切相关。通过这个问题,我希望能够引起大家的兴趣和好奇心,让我们一同探索《核舟记》中所展现的微缩艺术品的奥秘。
五、教学反思
在本次《核舟记》的教学过程中,我发现学生们对文言文的阅读和理解存在一定难度,这是我在今后教学中需要重点关注和解决的问题。同时,我也注意到他们对核舟这一民间艺术形式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这是非常可喜的现象。
在导入新课环节,通过提问的方式引发学生对日常生活中的微缩艺术品的好奇心,成功地吸引了他们的注意力。然而,在讲授过程中,我意识到对文言文词汇和句式的讲解还需更具体、生动,以便让学生更容易理解和接受。
3.成果分享:每个小组将选择一名代表来分享他们的讨论成果。这些成果将被记录在黑板上或投影仪上,以便全班都能看到。
(五)总结回顾(用时5分钟)
今天的学习,我们了解了《核舟记》中核舟的基本概念、雕刻技艺和说明方法。同时,我们也通过实践活动和小组讨论加深了对核舟技艺的理解。我希望大家能够掌握这些知识点,并在日常生活中发现和欣赏民间艺术的美好。最后,如果有任何疑问或不明白的地方,请随时向我提问。
第11课《核舟记》教案2022-2023学年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

(五)总结回顾(用时5分钟)
今天的学习,我们了解了《核舟记》中核舟的精湛工艺、结构特点和作者的爱国情怀。同时,我们也通过实践活动和小组讨论加深了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我希望大家能够掌握这些知识点,并在日常生活中关注和传承传统文化。最后,如果有任何疑问或不明白的地方,请随时向我提问。
五、教学反思
在本次《核舟记》的教学过程中,我深刻地感受到了同学们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和对新知识的渴望。从导入新课到总结回顾,整个教学流程中,我注意到了以下几点值得反思的地方。
首先,关于导入新课环节,通过提出与核舟相关的生活中的问题,成功激发了同学们的兴趣。然而,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应更加注重问题的针对性和引导性,使学生们能更快地进入学习状态。
其次,在新课讲授环节,我发现大部分同学对核舟的雕刻技艺和课文描写方法掌握得较好。但在讲解过程中,我意识到对重点难点的解析还需更加细致,可以通过更多的实例和生动形象的语言来帮助学生理解。
在实践活动环节,分组讨论和实验操作让同学们积极参与,课堂氛围活跃。但我也注意到,部分学生在讨论过程中较为沉默,可能是因为他们对核舟技艺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还不够了解。在以后的教学中,我将加强对这部分学生的引导,鼓励他们提出自己的观点和想法。
3.重点难点解析:在讲授过程中,我会特别强调核舟的结构、雕刻技艺和作者的情感表达这两个重点。对于难点部分,我会通过图文结合和对比分析来帮助大家理解。
(三)实践活动(用时10分钟)
1.分组讨论:学生们将分成若干小组,每组讨论一个与核舟相关的实际问题,如核舟的制作工艺、寓意等。
2.实验操作:为了加深理解,我们将进行一个简单的描绘练习。这个练习将帮助学生掌握课文中的描写方法。
《核舟记》教学设计11篇

《核舟记》教学设计11篇《核舟记》教学设计1 一、教学设想1、教材根据《核舟记》是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教育部组织编写,义务教育教科书语文八年级下册,阅读第三单元的第3篇课文,也是本单元的自读课文。
2、指导思想《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第四学段〔7——9年级〕目的和内容中“阅读”第9条要求:“诵读古代诗词,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根本内容。
注重积累、感悟和运用,进步自己的欣赏品位。
”《核舟记》是一篇文言文,这个要求是我们教学的理论根据。
部编本初中语文教材是课程标准修订后〔20xx年〕的人教统编教材,已经使用至第5学年。
这套教材采用“人文主题”与“语文要素”双线组织单元构造,阅读教学构建一个从“教读课文”到“自读课文”再到“课外阅读”的“三位一体”的阅读体系,多层次构建自主学习的助学系统,强调学生自主活动、体验,突出学生的主体性,引导学生在语文综合理论中获得语文才能,全面进步学生的语文素养。
3、单元目的和课文目的语文八年级下册第三单元所选文章,或描写理想中的美妙生活(《桃花记》),或记述自己徜徉于自然之境时的所见所思所感(《小石潭记》),或赞叹古代艺人的精湛技艺(《核舟记》),或吟咏个人的情感追求(《诗经)二首》)。
诵读这些诗文,能让学生感受古人的生活、思想和志趣,陶冶自己的情感和胸怀,增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体认以及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
《核舟记》是一篇自读课文,记的是一件工艺品——核舟,其上物、人、文、景皆备,令人叹为观止,从中可以看到我国古代优秀工匠的聪明才智;按照今天的观念是一篇说明性文字,应重点关注说明对象的主要特征、说明的顺序等。
其内容并不艰深,可以引导学生借助注释理解文章的根本内容,感受核舟之美和匠人构思之妙、工艺之精。
4、班级学情从语文才能训练的角度来说,学习这个单元,首先要继续培养学生借助注释和工具书大致读懂课文的才能,学生也应该通过这样的途径养成自主阅读文言文的习惯。
其次,要继续训练诵读。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下册《核舟记》教案

-感悟作者通过核舟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二、核心素养目标
1.语言构建与运用:
-通过学习《核舟记》,掌握文言文的基础知识,提高文言文阅读和表达能力;
-运用课文中的词汇、句式进行准确、生动的语言表达,增强语文学科素养。
2.思维发展与提升:
-培养学生对核舟寓意和象征意义的探究精神,提高逻辑思维和分析判断能力;
3.成果分享:每个小组将选择一名代表来分享他们的讨论成果。这些成果将被记录在黑板上或投影仪上,以便全班都能看到。
(五)总结回顾(用时5分钟)
今天的学习,我们了解了《核舟记》的文学艺术价值、文言文的特点和核舟的寓意。同时,我们也通过实践活动和小组讨论加深了对核舟文化的理解。我希望大家能够掌握这些知识点,并在生活中发现和欣赏更多的艺术美。最后,如果有任何疑问或不明白的地方,请随时向我提问。
四、教学流程
(一)导入新课(用时5分钟)
同学们,今天我们将要学习的是《核舟记》这一章节。在开始之前,我想先问大家一个问题:“你们在生活中是否注意过一些微小的艺术品?”比如一个小巧的核舟模型。这个问题与我们将要学习的内容密切相关。通过这个问题,我希望能够引起大家的兴趣和好奇心,让我们一同探索《核舟记》的文学与艺术价值。
举例:针对倒装句,教师可通过例句讲解、练习巩固等方式,帮助学生掌握其用法。
(2)核舟寓意的深入理解:学生需要对传统文化、民间传说等方面有一定的了解,才能深入理解核舟的象征意义。
举例:教师可补充相关传统文化知识,如民间传说、成语故事等,帮助学生理解核舟的寓意。
(3)文言文阅读技巧的提高:学会通过关键词、句式等把握文章主旨,提高阅读速度和理解能力。
-运用想象、联想的方法,理解核舟的内涵,培养审美情趣。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1.核舟记
教学目标
1.积累文言词语,把握文章内容。
感受文本语言的简洁、严密和生动。
2.学习本文“总—分—总”的结构方式和空间说明顺序。
3.关注文中数量词的特点,体会古代汉语数量词与现代汉语数量词的异同。
4.了解我国古代雕刻技艺的精湛、成就的卓越,欣赏艺术品的巧夺天工之美,感受中国的艺术文化魅力。
教学过程
第1课时
一、导入新课
师:一颗桃核,能变成一件艺术品吗?
生:自由发表意见。
师:关于能否变成一件艺术品,下面这段视频会解答这个疑问。
配《微雕欣赏》视频(见光盘)
师:多么神奇而瑰丽的艺术,一颗平凡的桃核,竟在人工的雕琢下变得如此生动精美。
不过,视频中的画面转瞬即逝,你也许未能仔细观察这瑰丽的艺术。
没关系,作为补偿,让我们走进今天的课文《核舟记》,去感受这艺术的魅力所在。
二、教学新课
目标导学一:梳理字词,破除阅读障碍
1.教师范读课文,正音。
罔.(wǎng)贻.(yí)有奇
..(yòu jī)
箬.篷(ruò) 髯.(rán) 衣褶.(hě)
袒.胸(tǎn) 黍.(shǔ) 矫.首(jiǎo)
篆.章(huàn) 壬戌
..(rén ū)
2.教师范读,或听朗读音频。
要求学生注意朗读节奏,整体感知大意。
3.结合工具书和注释,初步疏通文句。
4.特殊文言词语归纳。
(1)通假字
左手倚一衡.木(“衡”同“横”)
(2)一词多义
①奇:A.明有奇巧人曰王叔远(奇妙)
B.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零数、余数)
②为:A.为宫室、器皿、人物(做。
这里指雕刻)
B.中轩敞者为舱(是)
③而:A.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表并列,并且、而且)
B.启窗而观(表承接,不译)
C.而计其长曾不盈寸(表转折,却、但是)
④之:A.径寸之木(助词,的)
B.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代词,指核舟)
⑤其:A.其两膝相比者(他们)
B.其人视端容寂(那)
(3)词类活用
石青
..糁之(名词作状语,用石青)
(4)重点探究:古代汉语使用数量词的方法与现代汉语不完全相同,请根据下列例句,说说它们的不同在哪里。
①尝贻余核舟一。
②苏、黄共阅一手卷。
③舟尾横卧一楫。
④又用篆章一,文曰“初平山人”,其色丹。
⑤通计一舟,为人五;为窗八……
明确:A.“一手卷”翻译为“一幅只能卷舒而不能悬挂的横幅书画长卷”,“横卧一楫”翻译为“横放着一支桨”。
现代汉语中,数词一般不单独充当定语,必须和量词组成数量词组才能充当定语。
在古代汉语里,数词则可单独充当定语。
B.“尝贻余核舟一”翻译为“赠给我一个用桃核雕成的小船”,“通计一舟,为人五;为窗八……”翻译为“总计在一条船上,刻了人五个,窗八扇”。
可见古代汉语中,数词表示事物的数量时,不仅可以放在名词的前面作定语,也可以放在名词的后面修饰名词,而这种把数词放在名词后的用法,计数的意味更明显。
目标导学二:梳理思路,把握说明顺序
1.仔细研读课文,尝试绘制核舟示意图,然后复述课文内容。
2.讨论:本文的写作思路是怎样的?
明确:文章采用总—分—总的结构模式。
开头第1段总说,介绍王叔远在雕刻技术上的卓越成就,指出雕刻品“核舟”的主题。
中间(2—5段)详细介绍“核舟”的结构、舟上的人物和题名。
最后(第6段)总结全文,统计舟上所刻人、窗及其他物品的数量和刻字的总数,又以“计其长曾不盈寸”呼应开头,然后用“嘻,技亦灵怪矣哉”作结。
3.文中描写了核舟的哪几个部分?并说说作者是按照什么顺序介绍核舟的。
明确:船舱—船头—船尾—船背。
按照空间顺序介绍,先整体后局部。
先整体介绍核舟的体积,接着写舟的中间部分船舱,然后介绍船头和船尾、船背。
4.作者不是按照“船头→船舱→船尾”的顺序写,而将船头和船舱的顺序颠倒,请探究这样写的原因。
明确:原因大概有两个:一是核舟的中间部分是船舱,高起而宽敞,十分引人注目,舱边的窗又可以关闭,这样说可以引发读者的兴趣;二是窗上又刻有苏轼《赤壁赋》《后赤壁赋》中写景的名句,可以使读者通过想象感知苏轼当年泛舟赤壁时的优美情景。
三、板书设计
船舱——船头——船尾——船背
(空间顺序)
第2课时
一、导入新课
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已经对微雕艺术品“核舟”有了整体的认识,不过,作为艺术品,它值得我们用审美的眼光去鉴赏,它值得我们对文本进行更深入的解读。
二、教学新课
目标导学一:欣赏微雕艺术,品析语言特色
(一)指名朗读课文第一段并思考
1.概括第一段的段意。
明确:概述雕刻家王叔远的精湛技艺。
2.找出本部分中能总括全文,突出王叔远雕刻技艺特点的词语。
明确:奇巧。
3.雕刻时“罔不因势象形,各具情态”说明了什么?
明确:说明了王叔远的构思巧妙、技艺精湛,也只有因势象形,
才能保证艺术品出于自然而又超越自然。
(二)指名朗读课文第二段并思考
1.试赏析“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高可二黍许”一句。
明确:本句介绍“核舟”体积,作者抓住了长度和高度,呈现空间立体感,“八分有奇”与“二黍许”准确而形象地点明了核舟的体积。
2.文章先介绍了核舟体积,又写了众多小窗和对联,作者意在表现什么?
明确:以核舟“长约八分有奇,高可二黍许”的体积小跟船舱及小窗景物之多之细相对照,突出王叔远雕刻技艺的“奇巧”“灵怪”。
3.领会“山高月小,水落石出”和“清风徐,水波不兴”的意境,抒发感悟。
(三)指名朗读课文第三段并思考
1.从“苏、黄共阅一手卷”、东坡“左手抚鲁直背”、鲁直“右手指卷,如有所语”和佛印的“矫首昂视”这些描述中,可以看出,雕刻家的意图是什么?
明确:从这些描述中可以看出,雕刻家的意图是表现他们豁达、豪放的胸襟,说明他们在山光水色的掩映之中,完全忘却了现实的烦恼,而陶醉在眼前画卷的美好意境里。
佛印的形象则是苏、黄二人的陪衬,他的表情给人一种空灵的感觉。
2.作者在说明船头三人时,着墨较多的是谁?为什么?
明确:是苏东坡。
因为刻画得仔细,所以作者当然也写得细腻;同时还因为核舟的主题是“大苏泛赤壁”,这样说明与主题吻合。
3.你从哪些描述可以看出雕刻家技艺的奇巧、精湛?
明确:如对东坡外貌的刻画,对东坡、鲁直“衣褶”的介绍,对佛印左臂所挂念珠的说明——“珠可历历数也”。
(四)指名朗读课文第四段并思考
这一段描述“舟子”神情动作渲染了一种什么氛围?
明确:两“舟子”虽神情各异,一个“若啸呼状”,仿佛是在那里呼唤清风,显得悠闲自在;一个“视端容寂”,仿佛在专注听“茶声”。
但表现了一个愉悦轻松、活泼自乐的共同氛围。
(五)指名朗读课文第五段并思考
1.这段文字中哪些说明可以表现雕刻技艺高超这一中心?
明确:细若蚊足,钩画了了。
2.写船其他部位用了三段文字,写船顶部为什么只用一小段文字呢?
明确:这是为了突出“核舟”的主题,同时也表现作者主次分明的写作技巧。
(六)指名朗读课文第六段并思考
作者为什么在段末再次对船上的事物进行说明?
明确:强调了核舟的体积虽小,但所刻之物十分丰富,让人对小小核舟叹为观止。
此时,作者最后发出的“技亦灵怪矣哉”,也正是读者由衷的感受。
小结:在全文中,我们首先感受到的是核舟的艺术之美。
核舟的创作本“因势象形”,见核舟雕刻的自然之美;核舟上雕刻的人、物、字,一应俱全,显现出核舟的精致玲珑之美;核舟上人物形象栩栩如生,核舟上的文字充满诗情画意,见古典艺术之美。
核舟的美,又是因为雕刻者有精湛的技艺、不凡的见识、深厚的文化底蕴。
不过,在短短几百字中,能将这巧夺天工的核舟完美呈现,以简洁、
生动的语言,写就这篇意境深邃、想象丰富、对比巧妙的文章,又足见文本本身的艺术之美。
三、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