肠外营养的临床应用与护理
肠外营养药物临床使用规范

肠外营养药物临床使用规范一、总则1、肠外营养药物ICU临床应用较广。
为规范其临床使用,保障患者用药安全,参考《临床诊疗指南:肠外肠内营养学分册(2008版,中华医学会编)》及相关规定,制定本规范。
2、临床营养支持(nutrition support, NS)是指经口、肠道或肠外途径为患者提供较全面的营养素。
目前临床上包括肠内营养(enteral nutrition, EN)支持和肠外营养(parenteral nutrition,PN)支持。
肠内营养是指经消化道给以较全面的营养素;肠外营养是经静脉为无法经胃肠道摄取或摄取营养物不能满足自身代谢需要的患者提供包括氨基酸、脂肪、碳水化合物、维生素及矿物质在内的营养素,以抑制分解代谢,促进合成代谢并维持结构蛋自的功能。
所有营养素完全经肠外获得的营养支持方式称为全肠外营养(total parenteral nutrition,TPN)。
3、按照循证医学原则,以当前最佳证据为依据,按照系统和规范方法,对临床营养支持按A、B、C、D四级进行推荐使用。
最高等级(A)的推荐至少有一项随机对照研究;最低等级(D)的推荐以专家观点为基础,包括无研究证据的共识意见(附表一)。
二、确定毎天的营养素需要量,是营养支持的基本要求。
肠外营养因缺乏人体自身调节的过程,使用不当可造成营养素过量;但若补充过少,则又可能导致营养状况的进一步恶化。
故应进行个体化营养评估。
成人营养素需要量推荐意见如下:1、确定营养素需要量应当根据疾病状况、体重与体成份组成、生理功能变化等方面进行个体化评估,制定合理化配方。
(B)2、大部分住院病人实际能量消耗通常低于经典的方程式或教科书上的公式推算出来的值。
(D)3、在败血症或创伤的急性代谢期,不主张采用高热卡营养支持获得正氮平衡或氮平衡。
(C)4、允许性低摄入有益于围手术期患者临床结局。
(A)5、水、电解质生理需要量是维持生命所必需。
(A)6、无论肠内或肠外营养支持患者,都需要监测出入液量、水肿或脱水症状体征、血电解质水平等,并及时调整补充剂量,根据病情,选择肠内或肠外途径补充。
肠外营养的应用及护理文档

再开放侧端注射器抽回血,若无回血可重复以上操作[4],上述方法对因回血堵管者效果显著。 将脂肪乳剂灌入3L袋中并与其他液体混匀。
缺点:主要并发症是气胸。
❖ 2.颈内静脉置管的优点:
缺点:使转颈活动和贴敷料稍受限, 局部血 肿、动脉损伤及置管感染并发症稍多。
❖ 3.经外周静脉至中心静脉置管(PICC)的优点: 贵要静 脉较头静脉宽、易置入,可避免气胸等 严重并发症。
❖ 缺点:增加了血栓性静脉炎和插管错位发生率 及操作难度。
肠外营养的分类
TPN的配置要求
❖ 配置室要求: TNA必须进行无菌操作,
有条件者应在层流台进行。保持室内清洁, 配置室需经过空气消毒,常见的是配液前 紫外线照射30分钟,或用其他设备(电子灭 菌灯、电子空气消毒器等)每月做一次洁 净台,配液室的细菌培养.
❖ 物品的准备: 仔细阅读医嘱单,经2人核对无
误后方可加药,准备好各种液体,所有药液瓶均 先用酒精纱布擦抹,不附灰尘,避免多次进出房 间走动,以免增加污染。检查所有的药液有无变 质、浑浊,有无絮状物,瓶子有无裂缝,瓶口有 无松动,并经第2次核对后将安剖切割瓶颈后再 消毒瓶颈放入洁净台。检查3L袋的外包装输液 袋、管道有无破损,并检查有效期。
原理罐装,减少加入瓶中再灌入的二次污 染
TNA液的管理 置管途径:经颈内静脉、锁骨下静脉或上肢的外周静脉达上腔静脉。
输液管路的管理:每日更换输液器 保持室内清洁,配置室需经过空气消毒,常见的是配液前紫外线照射30分钟,或用其他设备(电子灭菌灯、电子空气消毒器等)每月做一 次洁净台,配液室的细菌培养.
肠外营养的应用及护理

肠外营养的应用及护理临床营养包括胃肠外营养与胃肠内营养两大类。
胃肠外营养是指通过静脉途径提供人体代谢所需的营养素,包括糖类、脂肪乳剂、必需和非必需氨基酸、维生素、电解质及微量元素。
胃肠外营养分为完全胃肠外营养和部分胃肠外营养。
当病人被禁食,机体所需营养素均经静脉途径提供时,称为全胃肠外营养(TPN)。
临床胃肠外营养途径选用中心静脉或外周静脉进行。
一、肠外营养概述(一)临床营养支持的发展1968年,美国外科医师Dudrick与Wilmore等提出经静脉输注高营养并在临床实施,开创了临床营养治疗的新起点,TPN在临床广泛开展。
1987年,Cerra等提出了从静脉高营养到代谢支持的概念转变。
从传统提供能量、氮源为目的,转变到提供细胞所需的营养底物,以维持其基本结构和代谢,保持和改善组织、器官的功能,达到临床治疗的目的。
20世纪90年代,随着营养制剂的不断发展,对临床营养支持的认识和手段走向成熟,早年定义的“静脉高营养”已被科学合理的“肠外营养”一词替代。
(二)临床营养支持途径的选择营养支持途径的选择要根据病人的情况而定。
(1)胃肠道功能是否有效是选择肠内营养或肠外营养的标准。
若胃肠道功能存在就选择肠内营养,反之就选择肠外营养。
(2)使用肠外营养时,如果进行短期营养支持,应选择周围静脉,如进行长期营养支持,应选择中心静脉。
(3)应用一段时间肠外营养后,根据病人情况可逐步过渡到肠内营养。
(4)肠内营养和肠外营养不是相互竞争的,而是互为补充的。
(三)胃肠外营养的适应证胃肠外营养的基本适应证是胃肠道功能障碍或衰竭者,也包括需家庭肠外营养支持者。
1.胃肠外营养疗效显著的适应证(1)胃肠道梗阻:贲门癌、幽门梗阻、肠梗阻。
(2)胃肠道吸收功能障碍。
①短肠综合征,广泛小肠切除(>70%~80%)。
②小肠疾病,免疫系统疾病、肠缺血、多发肠瘘。
③放射性肠炎。
④严重腹泻、顽固性呕吐(>7d)。
(3)重症胰腺炎:先输液抢救休克或多脏器功能衰竭综合征,待生命体征平稳后,若肠麻痹未消除,无法完全耐受肠内营养,则属肠外营养适应证。
肠外营养护理要点

肠外营养护理要点包括:
1.定期监测患者的营养状况,包括血糖、血脂、肝功能等指标,
以了解患者对肠外营养的吸收和利用情况。
2.观察患者的反应,如出现胸闷、心悸等不适症状,应及时通知
医生处理。
3.在输注过程中,应严格执行无菌操作,避免污染。
4.输注速度应适当控制,避免过快或过慢,以避免血糖波动和其
他并发症。
5.在输注过程中,应注意保护管道,避免过度牵拉和移位。
6.定期更换输液通路和周围皮肤消毒,以防止感染和静脉炎的发
生。
7.在进行肠外营养时,应注意患者的体位和姿势,以避免压迫输
液通路和引起不适。
8.在肠外营养液配置后,应尽快输注完毕,以避免污染和影响营
养物质的质量和稳定性。
9.在输注过程中,应注意观察营养液的输注速度和量,以避免过
量或不足。
10.在肠外营养期间,应注意患者的饮食和水分摄入,以保持出入
平衡和避免脱水或水肿等并发症。
全胃肠外营养(TPN)的临床应用 王翠林

临床营养不良导致的后果
重要生命器官功能受损,营养不良将使疾病恶化并使病程延长 体重丢失 0-10% 安全期 10-15% 进入危险期,如需继续治疗,应开始营养支持 20-25% 危险期 应马上开始营养支持
30-35% 恶液质,死亡,马上开始营养支持
临床营养不良导致的后果
免疫功能受损
在营养不良早期免疫反应出现变化 免疫反应变化病人预后差 营养不良的癌症及爱滋病人(免疫功能受损)感染率高 免疫反应的能力受宿主营养状态的影响
TPN的处方构成
电解质 最常使用的有10%KCl和10%NaCl。成人每天的输入量分 别为Na+40~160 mmol。K+60~100mmol 微量元素 长期TPN支持的患者可因微量元素的摄入不足而导致机体 不适。现在使用的一般为多种微量元素的复合制剂
TPN的组成-电解质
电解质的每天静脉基本用量: 钠1.0~1.4mmol/kg(0.9%NaCl 500ml(77mmol)或10%NaCl 50ml) 氯1.3~1.9mmol/kg 钾0.7~0.9mmol/kg(10%KCl 30ml (40mmol) ) 镁0.04mmol/kg 钙0.11mmol/kg 磷0.15mmol/kg
TPN的适应症
总结成一句话就是:
需要营养支持但却不能从 胃肠道来补充营养的患者。
TPN的临床应用优点
更科学:均匀输入,糖脂热卡比合理,提高了糖脂的利用率; 比单瓶
输注能更快达到正氮平衡。有利于营养物质获得更好的代谢和吸收,
减 少代谢并发症
更安全:统一配制,稳定性好,污染机会减少,输注只需一根导管,
三升袋入 120-130ml/h
配制肠外营养液的环境和设备要求
普外科深静脉胃肠外营养的临床应用及护理

普外科深静脉胃肠外营养的临床应用及护理普外科部分患者行完全胃肠内营养输注(TEN),部分患者完全胃肠外营养[1](TPN),TPN是指通过中心静脉或周围静脉插管的途径,输入包括葡萄糖、脂肪乳、氨基酸、电解质、微量元素、脂溶性及水溶性维生素等静脉营养液的一种方法。
我院大多数都通过深静脉置管途径输入静脉营养液。
患者在不能或不完全充分由胃肠道摄取营养的情况下,使热量、蛋白质、电解质、维生素等的补充仍能达到较科学的程度。
我院TPN已广泛应用于临床,对提高危重患者耐受力及抢救成功率,改善疗效,促进康复有明显的作用。
现将我院的TPN方面的临床应用、深静脉置管及护理总结如下。
1、TPN的适应证及禁忌症1.1适应症临床上疗效肯定的适应症主要有:胃肠手术或道瘘、短肠综合症、肾功能衰竭、大面积烧伤、严重的感染、创伤、急性胰腺炎等。
作为辅助治疗的有:大手术围手术期、呼吸功能衰竭、长时间呼吸机辅助呼吸、重症颅脑损伤的早期、骨髓移植、恶性肿瘤患者的营养支持等。
上述患者病程长、病情重、分解代谢亢进。
大量临床资料证明,TPN能使患者保持正氮平衡,维持良好的营养状态,提高患者的抢救成功率。
1.2 禁忌症对鸡蛋或大豆蛋白或处方中任一成份过敏者,重度高脂血症,严重肝功能不全,严重凝血机制障碍,先天性氨基酸代谢异常,严重肾功能不全且无法进行腹透与血透者,急性休克,高糖血症(胰岛素治疗超过6单位/小时),血电解质(指本品处方中所含有的)水平出现异常升高,其它一般禁忌(如急性肺水肿,水潴留,失代偿性心功能不全,低渗性脱水),吞噬血细胞综合症,疾病状态处于非稳定期(如严重创伤后期,失代偿性糖尿病,急性心梗,代谢性酸中毒,严重败血症,高渗性昏迷等)。
以下情况慎用:高血脂症、高胆红素血症、脂肪<1.0/(kg°d)。
2、TPN输入的途径TPN可经中心静脉插管,也可由周围静脉置管,置管的途径可根据输注营养液的渗透压及TPN的时间来决定2.1经周围静脉途径当输注液的渗透压比血浆渗压高出4倍以内,且连续使用不超过2周可由外周静脉给药。
肠外营养的护理措施

肠外营养的护理措施摘要肠外营养是一种通过静脉途径输送营养物质来支持患者的营养需求的治疗方法。
本文将介绍肠外营养的护理措施,包括评估患者适宜性、护理配合、血糖监测、感染防控等方面的内容,旨在帮助护理人员提供高质量的护理服务。
背景肠外营养是指通过静脉途径输入营养物质,绕过胃肠道,直接满足患者的营养需求。
这种治疗方法适用于消化道功能受损、不能正常摄取或消化吸收的患者。
肠外营养的有效实施需要护理人员充分了解并正确应用相应的护理措施。
方法评估患者适宜性在给予肠外营养治疗之前,护理人员需要对患者进行适宜性评估。
主要包括患者的胃肠道功能、营养需求、静脉通路可靠性等方面的考虑。
通过了解患者的胃肠道情况、是否需要断食、是否有肠梗阻等情况,可以确定患者是否适合接受肠外营养治疗。
护理配合在给予肠外营养治疗时,护理人员需要配合医生完成以下工作: 1. 确定肠外营养治疗方案,并严格按照医嘱执行。
2. 定期检查静脉通路是否通畅,避免发生漏液、渗透或堵塞等问题。
3. 观察患者的肠外营养配方是否适合,如有必要,及时与医生沟通调整。
血糖监测肠外营养患者常常伴随有血糖升高的情况,因此护理人员需要定期监测患者的血糖水平。
根据患者的情况,可以选择不同的监测方法,包括血糖仪、连续血糖监测系统等。
及时发现和处理血糖异常是保证患者安全的重要措施。
感染防控肠外营养患者由于经过静脉输液,易受到感染的威胁。
因此,护理人员在护理过程中应特别注意以下内容: 1. 严格执行无菌操作,保持插管部位的清洁。
2. 定期更换肠外营养配方,避免穿刺口感染。
3. 观察患者的体温、白细胞计数等指标,及时发现感染征象并及时处理。
结果通过合理的肠外营养护理措施的实施,可以有效地预防并解决患者在肠外营养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
护理人员的专业性和关注度是成功实施肠外营养治疗的关键。
结论肠外营养的护理是一项复杂而重要的护理工作,需要护理人员具备专业的知识和技能。
通过评估患者适宜性、护理配合、血糖监测、感染防控等护理措施的正确实施,护理人员可以为患者提供安全、有效的肠外营养护理服务,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肠外营养的应用及护理ppt课件

肠外营养的定义
肠外营养PN:(Parenteral nutrition)是指营养要 素由胃肠道以外的途径供给机体,人在不进食状 况下仍然可以维持良好的营养状况,增加体重, 愈合创伤,幼儿也可以生长发育,称胃肠外营养, 也称人工胃肠。
肠外营养的成分
糖
脂肪
氮的来源 肠外营养中最佳氮来源是L-氨基酸溶液。 能量的来源 在肠外营养中最佳的非蛋白质能量来源应是糖和脂肪所组成的双能源。 食物中大部份碳水化合物都是以葡萄糖形式到达机体组织。葡萄糖是最佳的碳 水化合物。血糖水平监测不仅容易做而且化费少。葡萄糖在过去肠外营养中, 常作为唯一能量来源,但现已证明这会有许多的缺点。
TPN的配置要求
配置室要求: TNA必须进行无菌操作,有条件者应 在层流台进行。保持室内清洁,配置室需经过空气 消毒,常见的是配液前紫外线照射30分钟,或用其 他设备(电子灭菌灯、电子空气消毒器等)每月 做一次洁净台,配液室的细菌培养. 环境及人员的要求: 避免人员过多走动,洗手至 肘上、戴口罩、帽子,将袖子卷起至肘上防止进 入洁净台。
2.中心静脉输注 CPN 适应证:肠外营养超过2周、营养液渗透压高于 1200mOsm/LH2O者。 置管途径:经颈内静脉、锁骨下静脉或上肢的外 周静脉达上腔静脉。 3.不宜采用的肠外营养途径为颈外静脉及股静脉, 前者的置管错位率高,后者的感染性并发症高。
TPN:完全胃肠外营养支持 指通过静脉途径给予机体所需的全部的蛋白质(氨 基酸)、脂肪、碳水化物、电解质、维生素和微量 元素,以达到营养治疗的一种方法。 目的:可提供足够的热量、氨基酸和各种必需的 营养物质,防止或减少体内蛋白质的消耗,重建 和恢复机体的无脂细胞群,促进康复。还可使机 体得到正常的生长发育,正氮平衡,伤口愈合和 体重增加。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肠外营养的临床应用与护理
一、概述
肠外营养(parenteral nutrition。
PN)指通过静脉途径提供人体代谢听需的营养素。
目的是使患者在无法正常进食的状况下仍然可以维持营养状况、体重增加和创伤愈合。
近20年来静脉高营养在治疗中的作用,尤其在外科患者的治疗中,已一个有效的辅助治疗。
传统营养支持的目的是提供充足的能量和氮源,适体代谢需要。
随着研究的深入,营养支持并不是单纯的提供营养,更重要使细胞获得所需的营养底物进行正常的代谢,保持组织器官功能,促进患者康复。
全胃肠外营养(total parenteral nutrition,TPN)指当患者禁食时所需养素均经静脉途径提供。
TPN治疗技术已广泛应用于临床。
TPN是利用静脉或中心静脉置管输入静脉营养液的一项复杂的治疗方法。
(1)营养不良。
(2)胃肠道功能障碍,如小肠疾病、免疫系统疾病。
(3)因疾病或治疗限制不能经胃肠道摄食或摄入不足。
(4)高分解代谢状态,如严重感染、烧伤、创伤或大手术。
(5)抗肿瘤治疗期间。
(6)肠外瘘在控制感染、充分和恰当的引流情况下,营养支持已能使过的肠外瘘自愈,可减少胃肠液分泌及瘘的流量,改善营养状况。
(7)炎性肠道疾病如Crohn病、溃疡性结肠炎、肠结核,肠外营养是重治疗手段,可缓解症状,改善营养,使肠道休息,有利于黏膜修复。
注意:有些患者虽有PN指征,当伴随严重水电解质紊乱、酸碱平衡乡出现凝血功能紊乱或休克时,应先纠正,待患者内环境稳定后再考虑PN。
(1)胃肠功能正常者。
(2)不可治愈、无存活希望、临终或不可逆昏迷患者。
(3)心血管功能不全或严重代谢紊乱需要控制者。
肠外营养的输注途径有周围静脉输注和中心静脉输注。
根据患者的病营养液组成、输入量及护理条件而定。
(1)经外周静脉的肠外营养途径
1)适应证:肠外营养时间短(<2周),部分营养支持或中心静脉置管理有困难时。
2)优点:该方法简便易行,可避免中心静脉置管相关并发症。
3)缺点:输液渗透压不能过高,需反复穿刺,易发生静脉炎,不宜使用。
(2)经中心静脉的肠外营养途径
1)适应证:肠外营养时间长(>2周),置管途径为颈内静脉、锁骨下静脉及PICC等。
2)优点:易于活动和护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