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气剂简介
理气剂

返回目录
运 用
2.若气郁偏重者,可重用香附,酌加 木香、枳壳;血郁偏重者,重用川芎,酌 加桃仁、红花;湿郁偏重者,重用苍术, 酌加茯苓、泽泻;食郁偏重者,重用神曲 ,酌加山楂、麦芽;火郁偏重者,重用山 栀,酌加黄芩、黄连;痰郁偏重者,酌加 半夏、瓜蒌。
返回目录
枳实薤白桂枝汤
《金匮要略》
组成
枳实四枚(12g) 薤白半升(9g) 桂枝一两(6g) 厚朴四两(12g) 瓜蒌一枚 (12g)
第十一章
理 气 剂
一、概念
以理气药为主组成,具有行气或降气的作用, 用于治疗气滞或气逆病证的方剂,统称为理气剂。
二、功用和适应证
功 用:行气或者降气
适应证:气滞或气逆病证
三、分类与适应证
行 气
肝气郁滞 脾胃气滞 肺气上逆
降 气
胃气上逆
四、注意事项
1.辨清虚实。 2.气滞而兼气逆者,宜行气与降气并用。 3.理气剂多属芳香辛燥之品,慎勿过剂; 阴虚体弱者慎用。
功 用 温补肝肾,行气止痛
配伍特点
标本兼顾:温补肝肾
治本,行气祛寒治标
运 用
1.为治疗肝肾不足,寒凝气滞之睾丸、疝 气或少腹疼痛常用方。以睾丸、疝气或少腹疼 痛,畏寒喜温,舌淡苔白,脉沉迟为辨证要点 2.视虚、寒、气滞三者轻重调整配伍,若 腹痛甚者加香附;睾丸痛甚者加青皮、橘核。 3.常用于精索静脉曲张、睾丸炎、附睾炎 、鞘膜积液、腹股沟疝等。
功用
降气平喘,祛痰止咳
配伍特点
标本兼顾 上下并治 治上治标为主
运 用
1.治疗痰涎壅盛,上实下虚之喘咳常 用方。以胸膈满闷,痰多稀白,苔白滑或 白腻为辨证要点。 2.若痰涎壅盛,喘咳气逆难卧者,可 酌加沉香;兼表证者,可酌加麻黄、杏仁 ;兼气虚者,可酌加人参等。
方剂学理气剂-2024鲜版

2024/3/28
1
CATALOGUE
目录
• 理气剂概述 • 疏肝解郁剂 • 和胃降逆剂 • 理气止痛剂 • 其他理气剂
2024/3/28
2
01
理气剂概述
2024/3/8
3
定义与分类
2024/3/28
定义
理气剂是指具有疏通气机、调整脏腑 功能作用,治疗气病的一类方剂。
分类
根据作用不同,理气剂可分为行气剂、 降气剂等。其中,行气剂主要用于气 机郁滞的病证,降气剂则主要用于气 机上逆的病证。
4
功效与主治
功效
理气剂的主要功效包括疏通气机、调 整脏腑功能、消除气滞、气逆等。
主治
理气剂主要用于治疗因气机不畅或气机 上逆所引起的各种病证,如胸胁胀满、 嗳气吞酸、恶心呕吐、大便秘结等。
2024/3/28
5
常用药物及配伍
2024/3/28
常用药物
理气剂中常用的药物有陈皮、青皮、枳实、厚朴、木香、香附 等,这些药物具有行气、降气、疏肝、和胃等作用。
17
天台乌药散
成分
天台乌药、木香、小茴香、青皮、高 良姜、槟榔、川楝子、巴豆。
功效 行气疏肝,散寒止痛。
2024/3/28
主治
肝经寒凝气滞证。小肠疝气,少腹引 控睾丸而痛,偏坠肿胀,或少腹疼痛, 苔白,脉弦。
用法用量
上为细末,每服二钱(6g),温酒 送下。
18
2024/3/28
05
其他理气剂
19
功效
透邪解郁,疏肝理脾。
主治
阳郁厥逆证;肝脾气郁证。手足不温,或腹痛,或泄利下重,脉弦; 胁肋胀闷,脘腹疼痛,脉弦。
2024/3/28
第十三章 理气剂

第十一章理气剂概念:凡以理气药为主组成,具有行气或降气的作用,用于治疗气滞或气逆的病证的方剂,统称理气剂。
适应范围:气机逆乱或阻滞引起的脏腑功能失调所致的病证。
分类:1、气滞(气机郁滞)——肝气郁滞(胁肋胀痛、善太息)脾胃气滞(腹胀食少呐呆)——行气——越鞠丸2、气逆(气机逆乱,上升太过或下降不及)——胃气上逆(呕吐、呃逆)肺气上逆(咳嗽、喘促)——降气——苏子降气汤使用注意:1、辨别病情虚实:勿犯虚虚之戒。
若气滞,当需行气,误用补气则气滞更甚;气虚当补气,误用行气,则易伤正而气更虚。
2、理气药多属性味辛温香燥之品,易伤易阴耗气,故应中病即止。
3、单纯气虚或阴虚火旺之人忘用,孕妇慎用。
(气行则血行)第一节行气越鞠丸《丹溪心法》〖命名〗越,发越。
鞠,聚集,郁结。
本方可发越郁结之气——使郁结之气慢慢发越、解散,故名越鞠丸。
〖组成〗香附、川芎,苍术、神曲、栀子〖用法〗水煎服〖功用〗行气解郁主治;六郁证。
症见:胸膈痞闷、脘腹胀痛、嗳腐吞酸,恶心呕吐、饮食不消。
六郁:气郁→血、痰、火、湿、食病机:温热邪毒内陷心包,痰热蒙蔽清窍。
邪闭心包——高热烦躁,神昏谵语兼夹痰浊上蒙清窍——加重神昏热闭气机——舌蹇不语热甚厥深——手足厥冷方解:香附:行气开郁以治气郁。
——君川芎:行气活血以治血郁。
川芎为血中之气药。
苍术:燥湿健脾以治湿郁。
栀子:清热泻火以治火郁。
神曲:消食和胃以治食郁。
——臣佐辨证要点:本方为治疗郁证的代表方,因其产生病因不同,故临床表现亦不完全相同。
以胸膈痞闷,脘腹刺痛或胀痛,饮食不消等为辨证要点。
加减变化:临床应视何郁为主,调整其君药并加味相应药物。
偏重于气郁,重用香附,酌加木香、枳壳、厚朴。
偏重于血郁,重用川芎,酌加桃仁、赤芍、红花。
偏重于湿郁,重用苍术,酌加茯苓、泽泻。
偏重于火郁,重用栀子,酌加黄芩、黄连。
偏重于痰郁,酌加半夏、瓜蒌。
偏重于气郁,重用神曲,酌加山楂、麦芽。
第二节降气苏子降气汤《太平惠民和刻局方》〖组成〗紫苏子,半夏,当归,甘草,前胡,厚朴,肉桂〖用法〗加姜,枣,苏叶同煎〖功用〗降气平喘,祛痰止咳主治;上实下虚之喘咳。
医学理气剂

配伍意义
乌 药 ----疏肝行气,散寒止痛
君
青 皮,木 香 ----疏肝理气止痛
臣
小茴香,良 姜 ----暖肝散寒止痛
槟 榔 ----下气导滞破坚
佐
川楝子(与巴豆同炒,制其苦寒)
----行气散结
配伍特点
行气与散寒并用,行气以疏肝, 散寒以止痛
加味乌药汤
功用: 行气活血,调经止痛 主治: 肝郁气滞之痛经
横逆犯胃----心下痞满,不思饮食
配伍意义
乌药 ----行气疏肝以解郁
君
沉香 ----下气降逆而平喘
臣
槟榔 ----行气导滞以除痞满
下气降逆平喘急 佐
人参 ----益气扶正
瓜蒌薤白白酒汤
功用:通阳散结,行气祛痰 主治:胸痹,胸阳不振,痰气互结证
胸部闷痛,甚至胸痛彻背,喘息咳唾, 短气 病证解析 胸阳不振 气滞痰阻 胸部闷痛,甚者彻背 凝聚为痰
胸膈痞闷,脘腹胀痛,嗳腐吞酸, 恶心呕吐,饮食不消
病证解析
气机失常——气郁-胸膈痞闷 肝郁气滞 血行不畅——血郁-脘腹胀痛
郁久化火——火郁-嗳腐吞酸
运化失司——湿郁-胸痞腹胀 脾胃气滞 聚湿成痰——痰郁-恶心呕吐
食滞不化——食郁-饮食不消
配伍意义
香附 ----行气解郁,以治气郁 川芎 ----活血行气,以治血瘀 栀子 ----清热泻火,以治火郁 苍术 ----悦脾化湿,以治湿郁 神曲 ----消食和胃,以治食郁
干姜 ----温中散寒
佐
麦芽 ----消食和胃
人参、白术、茯苓(炙甘草) ----补中健脾
炙甘草 -调和诸药
配伍特点
消补兼施,寒热并用,消重于补,清大于温
第7章 理气剂

5逍遥散(丸、口服液、冲剂) 逍遥散( 逍遥散 口服液、冲剂)
【组成】柴胡 白芍 当归 茯苓 组成】 白术 甘草 薄荷 生姜 来源】 太平惠民合剂局方》2000版 【来源】 《太平惠民合剂局方》2000版 药理作用】 【药理作用】 1、调节内分泌 2、保肝 3、增加胃肠蠕动
【功能与主治】 功能与主治】 【临床应用】 临床应用】 用于情感性精神病、乳腺增生、 用于情感性精神病、乳腺增生、男性乳房发 育症、更年期综合征、 育症、更年期综合征、肝炎等
3、胃肠安丸 、
【组成】木香 沉香 枳壳 组成】 檀香 大黄 厚朴 朱砂 麝香 巴豆霜 大枣 川芎 来源】 2000年版 【来源】 经验方 2000年版 药理作用】 【药理作用】 1、抗腹泻 2、抑制胃肠运动 3、抗菌
【功能与主治】芳香化浊、理气止痛、健胃导滞 功能与主治】芳香化浊、理气止痛、 【临床应用】 临床应用】 用于消化不良引起的腹泻、肠炎、痢疾、 用于消化不良引起的腹泻、肠炎、痢疾、脘 腹胀满、腹痛、食积乳积。 腹胀满、腹痛、食积乳积。
【功能与主治】健胃和胃、理气止痛 功能与主治】健胃和胃、 用于脾胃气虚、寒湿滞于中焦,纳呆嗳气, 用于脾胃气虚、寒湿滞于中焦,纳呆嗳气, 腔腹胀满或疼痛,呕吐泄泻等症。 腔腹胀满或疼痛,呕吐泄泻等症。 【临床应用】 临床应用】 用于胃炎及胃、十二指肠溃疡,妊娠恶阻, 用于胃炎及胃、十二指肠溃疡,妊娠恶阻, 氮质血症等疾病。 氮质血症等疾病。
【主要药理作用】 主要药理作用】
1、对胃肠运动的调节 2、利胆 止咳、祛痰、 3、止咳、祛痰、平喘
【临床应用】 临床应用】 主要用于消化、呼吸系统疾病, 主要用于消化、呼吸系统疾病,也用于 冠心病、心肌炎、 冠心病、心肌炎、肺心病等
1、香砂六君子汤(丸、片、合剂、颗粒) 、 合剂、颗粒)
方剂学理气剂课件

方剂学理气剂课件一、方剂学概述二、理气剂的定义与作用理气剂,顾名思义,是指具有调理气机、调和气血、平衡阴阳作用的方剂。
理气剂在临床应用广泛,主要用于治疗气机不畅、气血不和、阴阳失衡等病证。
根据病证的不同,理气剂可分为行气剂、降气剂、补气剂、温气剂、清热剂等类型。
三、理气剂的制法与特点1.制法理气剂的制法主要有两种:煎剂和丸剂。
煎剂是将药物加水煎煮,去渣取汁,分次服用。
丸剂是将药物研成粉末,加蜜或水制成丸状,每次服用一定数量。
2.特点(1)药物配伍:理气剂在药物配伍上,注重药物的相互作用,以实现调理气机、调和气血、平衡阴阳的作用。
(2)药效缓和:理气剂药效缓和,适用于慢性病、虚弱病患者。
(3)药力持久:理气剂药力持久,作用范围广泛,可同时治疗多种病证。
四、临床常用理气剂1.行气剂行气剂具有疏肝解郁、调和气血、止痛等作用,适用于肝气郁结、气滞血瘀等病证。
如柴胡疏肝散、逍遥散等。
2.降气剂降气剂具有降逆止呕、疏肝解郁、调和气血等作用,适用于胃气上逆、肝气犯胃等病证。
如半夏厚朴汤、四逆散等。
3.补气剂补气剂具有补益气血、调理气机、强壮身体等作用,适用于气血两虚、气虚等病证。
如四君子汤、补中益气汤等。
4.温气剂温气剂具有温中散寒、调和气血、止痛等作用,适用于寒凝气滞、脾胃虚寒等病证。
如理中丸、附子理中丸等。
5.清热剂清热剂具有清热解毒、调和气血、止痛等作用,适用于热毒内蕴、气滞血瘀等病证。
如黄连解毒汤、凉膈散等。
五、理气剂的临床应用1.辨证论治:根据患者的病情、体质、年龄等因素,选用相应的理气剂进行治疗。
2.灵活加减:在原有方剂的基础上,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药物加减,以增强疗效。
3.联合用药:理气剂可与其他类型的方剂联合使用,发挥协同作用,提高临床疗效。
4.注意事项:理气剂不宜过量服用,孕妇、年老体弱者应在医师指导下使用。
六、理气剂作为中医药学中的一种重要方剂,具有调理气机、调和气血、平衡阴阳的作用。
掌握理气剂的制法、特点和临床应用,对于提高中医药临床疗效具有重要意义。
12.理气剂介绍

2021/3/14
44
【病机】 胃气虚弱,痰浊内阻 【治法】 降逆化痰,益气和胃
2021/3/14
45
【方解】
君:旋复花─下气消痰
臣:代赭石─降逆止呕 生姜─温胃化痰,降逆止呕 半夏─燥湿化痰,降逆和胃
君臣相配,降 逆下气,止呕 化痰
佐:人参、大枣─ 益气补虚以扶助胃气
使:炙甘草─调和诸药
【配伍要点】旋复花+代赭石
(2) 枳实薤白桂枝汤 组成:枳实、厚朴、薤白、桂枝、瓜蒌实 功用:通阳散结,下气祛痰 主治:胸痹(气结较盛者)。气结在胸胸满而痛, 心中痞气,气从胁下上逆抢心,舌苔白腻, 脉沉弦或紧。
半夏厚朴汤(《金匮要略》)
【组成】
半夏一升 厚朴三两 茯苓四两 生姜五两 苏叶二两
【用法】
以水七升,煮取四升,分温四服, 日三夜一服。
旋复代赭汤(《伤寒论》)
【组成】
旋复花三两 人参二两 生姜五两
甘
草三两 代赭石一两 半夏半升
大
枣十二枚
【用法】
以水一斗,煮取六升,去滓,再煮取三升, 温服一升,日三服。
【主治】胃气虚弱,痰浊内阻证。
伤 痰浊内阻于心下 心下痞硬
寒
误
吐、 下
伤及胃气 胃虚气逆
频频嗳气,或反胃,恶心呕 吐,舌淡,苔白腻,脉弦滑
臣:半夏─降气化痰 厚朴─降气平喘,宽胸除满
2021/3/14
34
佐:前胡─降气祛痰 肉桂─温肾纳气,使气能归元 温阳化气,以利水化饮 当归─养血和血,血和以助气降 ---“治咳逆上气”,以助平喘止咳 ---配肉桂温补下元,以治下虚 苏叶、生姜 ─ 宣肺散寒、和胃降逆
使:炙甘草、大枣 ─ 调和诸药,调和脾胃
理气剂名词解释

理气剂名词解释
理气剂是一类中药,其主要作用是调节人体的气机,使气血畅通,舒缓情绪,改善身体状况。
理气剂可分为单味药和复方药两种。
单味药指的是只含有一种中草药成分的理气剂。
例如香附、青皮、枳壳等都属于单味理气剂。
这些单味药都有不同的功效和适应症,如香附能够行气止痛、解郁宽肝;青皮能够疏肝解郁、行气止痛;枳壳则具有健脾化湿、行气止泻等功效。
复方药则是由多种中草药组成的理气剂。
复方理气剂常见的有柴胡加芍药汤、逍遥散等。
柴胡加芍药汤主要用于治疗肝郁脾虚型失眠、抑郁等症状;逍遥散则常用于治疗肝郁脾虚型头晕目眩、失眠等。
使用理气剂时需要根据个人情况选择合适的种类和剂量,以达到最佳的治疗效果。
同时,在使用理气剂的过程中需要注意药物的不良反应和禁忌症,如孕妇、哺乳期妇女、小儿等患者慎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重点: 瓜蒌和薤白的配伍。
配伍要点:瓜蒌+薤白
【运用】 1.辨证要点:
·瓜蒌薤白白酒汤·
胸痛,喘息短气,苔白腻,脉弦紧。
2.临证加减:
寒邪较重:加干姜、桂枝、附子
气滞甚:加厚朴、枳实
兼血瘀:加丹参、赤芍
附方
• 瓜蒌薤白半夏汤 :瓜蒌实一枚(24g) 薤白 三两(9g) 半夏半升(12g)白酒一斗(适量)
功用:通阳散结,祛痰宽胸。
【病机】 胸阳不振,痰阻气滞
【方解】
·瓜蒌薤白白酒汤·
君:瓜蒌实 ─ 理气宽胸,化痰散结
臣:薤 白 ─通阳散结,行气止痛
二药相合,散胸中之阴寒,化上焦之痰浊,宣胸中之阳 气以宽胸,乃治疗胸痹之要药。
佐:白酒 ─ 行气活血, 增薤白行气通阳之功
配伍特点
行气与祛痰并行, 宽胸与通阳相协, 寓散寒化痰活厥逆证
调畅气机
柴胡、白芍 枳实
肝脾不和 (肝脾气郁)
肝气郁滞 调肝药 柴胡、白芍 脾气郁滞 理脾药 枳实 、甘草
四逆散
基本配伍结构
芍药 柴胡
枳实
疏肝解郁
补养肝血,条达肝气 防柴胡升散耗伤阴血
理气和血
理气解郁 舒畅气机
四逆散
运用
辨证要点
本方原治阳郁厥逆证,后世多用作疏肝理脾的 基础方。
瓜蒌薤白酒汤
《金匮要略》
张仲景
【组成与用法】
·瓜蒌薤白白酒汤·
瓜蒌实一枚(24g) 薤白半升(12g)
白酒七升(适量)
水煎服。
功用
通阳散结,行气祛痰。
主治
痰阻气滞之胸痹。
主治病证分析:
·瓜蒌薤白白酒汤·
胸中气滞——胸中闷痛,或胸痛彻背,
胸阳不振 痰浊内阻—— 喘息咳唾,短气,
肺气不宣—— 苔白腻,脉沉弦
若偏重于气郁,重用香附,酌加木香、枳壳、厚朴
血郁, 川芎,酌加桃仁、赤勺、红花。
湿郁, 苍术,酌加茯苓、泽泻。
火郁, 栀子,酌加黄芩、黄连。
痰郁,
酌加半夏、瓜蒌。
食郁, 神曲,酌加山楂、麦芽。
越鞠丸
重点: 1.组成、功用、主治、方解。 2.方中为何不用祛痰药?
[歌诀] 越鞠丸治六般郁,气血痰火湿食因; 香附芎苍兼栀曲,气畅郁舒痛闷伸。
⑵理解柴胡与芍药、柴胡与枳实、芍药与 枳实的基本配伍意义。
[歌诀] 四逆散里用柴胡,芍药枳实甘草须; 此是阳郁成厥逆,疏和抑郁厥自除。
越鞠丸
《丹溪心法》
行气
组成与用法
香附 川芎 苍术 栀子 神曲各等分(各6-l0g)
水丸,温开水送服。。
功用
行气解郁。
主治
气郁所致之六郁证。
主治证候病机分析
第十一章 理气剂
1.定义
凡以理气药为主组成,具有行气或降气 作用,以治疗气滞或气逆病证的方剂,统 称理气剂。
理气剂
2.适应病证 肝气郁滞(胁肋胀痛、善太息) ⑴气滞证 脾胃气滞 (腹胀食少纳呆)
肺气上逆(咳嗽、喘促)
⑵气逆病证
胃气上逆(呕吐、呃逆)
理气剂
3.分类
行气 --气滞证 降气 --气逆证
制方特点
此方立意,旨在示人以治郁大法。方 中行气、活血、清热、除湿、消食等数法 并行,重在调理气机。
临证时,可针对郁之偏甚者酌定君药, 兼顾诸郁,适当加减,灵活变通。
运用
辨证要点
本方是主治气血痰火湿食“六郁” 的代表方。
以胸膈痞闷,脘腹胀痛,饮食不消 等为辨证要点。
越鞠丸
加减变化(临床应视何郁为主,调整其君药并加味相应药物)
理气剂
4.气的病变病机与治法
气 气虚 补气:四君子汤
的
气
不 足
气脱
益气固脱:独参汤、生脉散
的
气陷 益气升陷:补中益气汤
补益剂
病气
肺--咳、喘
变
机 运
气逆
降 气
行
胃--呕吐呃逆
失
调
气滞
局部 胀满
肝-胁、乳房、少腹 脾胃-脘腹
行 气
理气剂
5.组方思路
降 宣降肺气药 气 和胃降逆药 行 行气疏肝药 气 行气理脾药
方剂比较
瓜蒌薤白白酒汤、瓜蒌薤白半夏汤、 瓜蒌薤白桂枝汤均有瓜蒌、薤白,皆具通阳 散结,行气祛痰的作用,可治疗胸阳不振, 痰阻气滞之胸痹。但
瓜蒌薤白白酒汤是通阳散结,行气祛痰 的基本方剂,适用于胸痹而痰浊气滞较轻 者;
瓜蒌薤白半夏汤又增半夏,则祛痰散结 之力较大,适用于胸痹痰浊较盛,以胸痛 彻背,背痛彻胸,且不能安卧为证候特点;
柴胡 芍药各十分(各6g)
水煎服
功用
透邪解郁,疏肝理脾。
主治
1.阳郁厥逆证。 2.肝脾气郁证。
,
证
外 邪 传
候 1
里
肝
脾
郁
滞
证
候
2
病机
手足不温 或身微热
或腹痛 或泄利下重
脉弦
胁肋胀闷 脘腹疼痛
脉弦
方解
君 柴胡 --升发阳气,疏肝解郁,透邪外出 臣 白芍 --敛阴养血柔肝 佐 枳实 --行气解郁,泄热破结 佐使 甘草 --益脾和中缓急,调和诸药
病机:气郁所致之六郁
气——胸膈痞闷
七情所伤 饮食失节 寒温失宜
六 血——脘腹、胸胁刺痛、胀痛
郁 火——口苦吞酸
证
湿 痰
——胸闷泛恶呕吐
肝脾气郁
食——纳少、嗳腐
越鞠丸
方解
君 香附 臣佐 川芎
栀子 苍术 神曲
越鞠丸
行气解郁 (气郁) 活血行气 (血瘀) 清热泻火 (火郁) 燥湿运脾 (湿郁)
消食导滞 (食郁) (痰郁?)
临床以手足不温,或胁肋、脘腹疼痛,脉弦 为辨证要点。
四逆散
加减变化 咳者 加五味子、干姜以温肺散寒止咳; 悸者 加桂枝以温心阳; 小便不利者 加茯苓以利小便; 腹中痛者 加炮附子以散里寒; 泄利下重者 加薤白以除下重; 气郁甚者 加香附、郁金以理气解郁; 有热者 加栀子以清内热。
四逆散
重点:
⑴组成、功效、主治。(注意后世在疏肝 理脾,调和肝脾方面的发展和运用。)
+
消
寒:温里药
除
热:清热药
病 因 气虚:补气药 药 阴虚:补阴药
理气剂
6.使用注意
⑴应辨清气病之虚实。 ⑵辨清有无兼夹,分清主次。 ⑶应中病即止。 ⑷有出血倾向的患者或妇女适值经期者,
亦应慎用,孕妇则不宜使用本类方剂。
理气剂
第一节 行气
四逆散
《伤寒论》
调和肝脾
组成与用法
甘草炙 枳实破,水渍,炙干
主治:胸痹(痰浊较盛者)。胸中满痛彻背, 背痛彻胸,不能安卧者。
• 枳实薤白桂枝汤: 枳实四枚(12g) 厚朴 四两(12g) 薤白半升(9g) 桂枝一两 (6g) 瓜蒌实捣,一枚(24g)
功用:通阳散结,下气祛痰。
主治:胸痹(气结较盛者)。气结在胸, 胸满而痛,心中痞气,气从胁下上逆抢 心,舌苔白腻,脉沉弦或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