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课 保护心脏
大班健康教案——保护心脏

大班健康教案——保护心脏标题:大班健康教案,保护心脏一、教学目标:1.了解心脏的功能和重要性;2.掌握保护心脏的基本知识;3.培养良好的生活习惯。
二、教学准备:1.图片或幻灯片展示心脏结构和功能;2.健康食物图片或模型;3.小组活动所需材料;4.与心脏相关的游戏或活动。
三、教学过程:1.引入活动(10分钟):教师使用图片或幻灯片展示心脏的结构和功能,引发学生对心脏的兴趣和好奇心。
教师可向学生提问:“你们知道心脏是什么吗?它在我们的身体里扮演着怎样的角色呢?”引导学生思考并开展讨论。
2.了解心脏的重要性(15分钟):通过给学生补充知识,在幻灯片或图片展示的基础上,介绍心脏是人体循环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能够将氧气和营养物质输送到全身各个部位,确保身体能够正常运作。
教师引导学生一起手势模仿心脏的跳动,加深对心脏功能的理解。
鼓励学生分享他们对心脏的认识和体验。
3.保护心脏的基本知识(20分钟):教师以小组为单位,将学生分成若干组,每组选取一个小主题,例如:饮食、运动、睡眠等,进行小组讨论和展示。
教师提供相关的提示,引导学生思考如何通过健康的饮食、适度的运动和充足的睡眠等方式保护心脏。
学生在小组中以海报形式展示自己的研究成果,向全班同学分享。
4.认识健康食物(15分钟):教师以图片或模型的形式,向学生展示一些常见的健康食物,解释它们对心脏的好处。
教师可组织学生进行简单的分类活动,将健康食物分为水果、蔬菜、全谷类等不同类别。
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理解,将食物贴在相应的分类海报上。
鼓励学生提问和分享自己对健康食物的认识和喜好。
5.心脏的保护游戏(20分钟):为了更加生动有趣地教授保护心脏的知识,教师可以设计一些互动游戏或活动,例如:“跳舞大赛”、“心脏接力赛”等,让学生在游戏中体会到锻炼对心脏的好处。
通过游戏的方式培养学生饮食均衡、适度运动和良好睡眠的习惯。
6.总结归纳(10分钟):教师和学生一起回顾学习的内容,并提问学生回答相关问题,巩固知识。
大班健康教案《跳动的心脏》

大班健康教案《跳动的心脏》1200字一、教学目标:1.认识人体有一个跳动的心脏,了解心脏的结构和功能。
2.知道身体如何保护和保持心脏的健康。
3.掌握绘制心脏草图的技巧。
4.能够正确使用“心脏”、“血液”等专业词汇。
二、教学内容:1.认识心脏与血液循环的关系。
2.了解心脏的结构和功能。
3.掌握保护心脏的健康方法。
4.绘制心脏草图。
三、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问答游戏让学生了解心脏与血液循环的关系,如:你跑步的时候感受心脏跳动的声音了吗?为什么说心脏是人体的“发动机”?2.展示教学法:通过展示心脏草图,让学生了解心脏的结构和功能。
3.探究教学法:让学生自己手绘一个心脏草图,通过探究比较各自的绘制方式和结果,发现不同方法对于绘制心脏有哪些影响。
4.情境教学法:通过演示教师跳绳、篮球等活动,培养学生对于体育运动对于心脏的影响和重要性的认识。
5.合作教学法:让小组分工协作,收集保护心脏的相关资料,并结合课程内容整理成小册子,鼓励大班同学将其分享给家长和其他同学。
四、教学重点:1.让学生了解心脏与血液循环的关系。
2.通过展示心脏草图,让学生认识心脏的结构和功能。
3.让学生了解保护心脏的健康方法,培养学生的保健意识。
4.提供各种教学方法,多角度展现知识点,以利于学生更深入地理解和掌握。
五、教学方法:1.问答游戏教学法。
2.展示教学法。
3.探究教学法。
4.情境教学法。
5.合作教学法。
六、教学工具:1.草图纸、铅笔。
2.电脑、投影仪、幻灯片。
3.小册子、彩色笔、剪刀。
七、教学评估:1.通过问答游戏检查学生对于心脏与血液循环的理解掌握程度。
2.通过绘制心脏草图检查学生对于心脏结构与功能的认识掌握程度。
3.通过小组协作与分享检查学生对于保护心脏健康的理解掌握程度。
4.通过课后小测验检查学生对于专业词汇的运用程度。
初中心脏的教案

初中心脏的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心脏的结构和功能,掌握心脏的工作原理。
2. 培养学生对人体生理器官的兴趣和好奇心,提高学生的生物素养。
3. 培养学生合作探究、积极思考的科学精神。
二、教学内容:1. 心脏的结构:心脏的四个腔室、心脏的瓣膜、血管与心脏的关系。
2. 心脏的功能:心脏的跳动、血液循环、心脏的营养和废物排出。
3. 心脏的工作原理:心脏的收缩与舒张、心脏的瓣膜作用、血液循环的途径。
三、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心脏的结构和功能。
2. 利用多媒体课件,生动形象地展示心脏的结构和功能。
3. 采用小组讨论法,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和沟通能力。
4. 运用案例分析法,让学生深入了解心脏疾病及其预防。
四、教学步骤: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心脏图片,引发学生对心脏的好奇心,激发学习兴趣。
2. 讲解心脏的结构:介绍心脏的四个腔室、心脏的瓣膜、血管与心脏的关系。
3. 演示心脏的工作原理:通过动画演示心脏的收缩与舒张、心脏的瓣膜作用、血液循环的途径。
4. 小组讨论:让学生结合教材,分组讨论心脏的功能和作用,分享学习心得。
5. 案例分析:分析心脏疾病的原因和预防措施,提高学生的健康意识。
6. 总结与反思:回顾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让学生谈谈自己对心脏的认识和体会。
五、教学评价:1. 课堂问答:检查学生对心脏结构和功能的掌握情况。
2. 小组讨论:评价学生在讨论中的参与程度和合作精神。
3. 案例分析:评估学生对心脏疾病的认识和预防措施的理解。
4. 课后作业:布置相关作业,巩固学生对心脏知识的学习。
六、教学反思:本节课结束后,教师应认真反思教学效果,针对学生的掌握情况,调整教学策略,以提高教学效果。
同时,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需求,不断优化教学内容和方法,提高学生的生物素养。
七、教学资源:1. 多媒体课件:展示心脏的结构和功能。
2. 教材:提供心脏相关知识的学习内容。
3. 案例材料:用于分析心脏疾病及其预防。
《我们的心脏》大班教案

《我们的心脏》大班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幼儿知道心脏的位置和形状。
2. 让幼儿了解心脏的功能,明白心脏的重要性。
二、教学重点:1. 帮助幼儿认识心脏的位置和形状。
2. 教育幼儿了解心脏的功能,知道如何保护心脏。
三、教学难点:1. 如何让幼儿理解心脏的重要性。
四、教学准备:1. 心脏模型或图片。
2. 视频或故事材料。
3. 健康生活习惯相关资料。
五、教学过程:1. 引入:通过一个有趣的故事或游戏,引出主题——心脏。
2. 认识心脏:展示心脏模型或图片,让幼儿观察心脏的位置和形状。
讲解心脏的基本功能。
3. 学习心脏的重要性:通过视频或故事,让幼儿了解心脏的重要性。
讨论如何保护心脏。
4. 分享健康生活习惯:引导幼儿讨论日常生活中如何保持心脏健康,如适量运动、饮食均衡、按时作息等。
5. 总结与反思:让幼儿回顾所学内容,总结心脏的重要性以及如何保护心脏。
6. 活动延伸:布置一个关于心脏的手工或绘画活动,让幼儿制作心脏卡片或画出保护心脏的方法。
7. 家庭作业:让幼儿与家长一起制定一个保护心脏的计划,包括适量运动、饮食均衡、按时作息等。
六、教学评价:1. 观察幼儿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了解他们对心脏位置和形状的认识程度。
2. 通过提问,检查幼儿对心脏功能和重要性的理解。
3. 评估幼儿在手工或绘画活动中的表现,观察他们是否能创造出保护心脏的方法。
4. 收集家长反馈,了解幼儿在家庭中是否能实施保护心脏的计划。
七、教学反馈:1. 收集幼儿和家长的反馈,了解他们对教学内容的掌握情况。
2. 根据反馈调整教学方法和内容,以提高教学效果。
3. 与家长沟通,共同关注幼儿的健康成长,促进家园合作。
八、教学拓展:1. 开展更多关于心脏健康的主题活动,如心脏健康知识竞赛、心脏保健操等。
2. 组织幼儿参观医院或诊所,了解心脏病的防治知识。
3. 邀请专业医生或护士来园进行心脏健康讲座,提高幼儿和家长的认知。
九、教学评估:1. 定期评估幼儿对心脏健康知识的理解和运用情况。
初中生物心脏试讲教案

初中生物心脏试讲教案
一、教学目标
1. 知识目标:了解心脏的结构、功能及其在人体循环系统中的作用。
2. 能力目标:能够描述心脏的结构和功能,并理解心脏在维持人体正常运转中的重要性。
3.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对身体器官的关注和保护意识,珍惜健康生活方式。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心脏的结构和功能。
难点:心脏在人体循环系统中的作用。
三、教学准备
1. 教学资料:课件、图片、心脏模型等。
2. 教学设备:投影仪、音响设备等。
3. 教学环境:教室布置整洁,学生座位整齐。
4. 教学方法:讲授与互动相结合,注重引导学生思考。
四、教学过程
1. 导入(5分钟)
通过展示一幅心脏的图片,让学生观察并描述心脏的外形和位置,引发学生对心脏的兴趣。
2. 讲解心脏的结构和功能(15分钟)
通过讲解PPT上的内容,介绍心脏的构造、心房和心室的功能等基本知识,并与学生互
动讨论。
3. 观察心脏模型(10分钟)
让学生观察心脏模型,指导学生用手指指出心脏的各个部位,并让学生描述心脏在收缩和
舒张时的变化。
4. 心脏在循环系统中的作用(10分钟)
通过动画等形式,向学生介绍心脏在人体循环系统中的作用及心脏和血管的联系。
5. 总结与答疑(5分钟)
对本节课的重点内容进行总结,并带领学生回答提问,解决疑惑。
五、教学反思
本节课通过多种形式展示心脏的结构和功能,激发了学生对心脏的兴趣和好奇心。
在今后的教学中,可结合生活实例,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心脏的作用,培养对自身健康的关注和保护意识。
七年级下册生物第四单元生物圈中的人《第四章人体内物质的运输:输送血液的泵——心脏》听课记录

2024七年级下册生物第四单元生物圈中的人《第四章人体内物质的运输:输送血液的泵——心脏》听课记录一、导入(1.1)教师行为:1、问候学生并开启课堂:“同学们,大家好!今天我们将一起学习人体内非常重要的一个器官——心脏。
你们知道吗,心脏被誉为‘输送血液的泵’,它在我们的身体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2、提出问题以激发学生兴趣:“你们谁能告诉我,为什么我们总是说‘心脏在跳动’?心脏跳动的作用是什么?”3、展示心脏跳动的动画或模型,让学生直观感受心脏的跳动和血液流动。
学生活动:1.学生回应教师问候,并集中注意力。
2.思考教师提出的问题,并尝试回答。
3.观看动画或模型,对心脏的跳动和血液流动产生好奇。
过程点评:导入环节通过提出问题和展示动画,有效地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并激发了学生对心脏功能的探索欲望。
二、教学过程(1.2)教师行为:1、心脏结构介绍:详细讲解心脏的位置、形态和内部结构,包括四个腔室(左心房、左心室、右心房、右心室)、瓣膜、心肌等。
2、心脏功能解释:通过动画或图示展示心脏的跳动过程,解释心脏如何通过收缩和舒张来推动血液循环。
强调心脏作为“输送血液的泵”的重要性。
3、互动讨论:引导学生讨论心脏与身体其他器官的关系,如肺部如何为血液提供氧气,身体各部位如何依赖心脏输送营养物质和氧气等。
4、案例分析:通过讲解心脏病相关的案例,让学生了解心脏健康的重要性,并学会保护心脏的方法。
5、归纳总结:总结心脏的结构、功能以及与身体其他器官的关系,强调心脏在人体内的核心作用。
学生活动:1.认真听讲,记录教师讲解的关键信息。
2.观看动画或图示,了解心脏的跳动过程和功能。
3.参与讨论,分享自己对心脏功能的理解,并提出疑问。
4.听讲案例分析,了解心脏健康的重要性。
5.整理学习笔记,巩固所学知识。
过程点评:教学过程详细且生动,通过讲解、图示、讨论和案例分析等多种形式,让学生全面了解和掌握心脏的相关知识。
同时,注重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思考能力,促进了学生的主动学习。
7.心搏骤停与心肺脑复苏

脑保护措施
• 亚低温治疗 • 脱水疗法 • 高压氧 • 钙拮抗剂
• 改善脑细胞代谢药物
监测CVP
复苏后的监测
1、维持酸碱平衡 2、循环系统:ECG,P,HR,BP,CVP,末梢循环 3、呼吸系统:呼吸道通畅,肺部并发症,呼吸机 4、脑缺氧的监护:头部温度,神志,瞳孔,肢体活动
5、肾功能:尿液(量,颜色,比重);肾功能监测
D 除颤
• 胸外电击除颤的位置常为前侧位:即前电极置于胸骨右侧锁骨下方,侧 电极在左侧第4—5肋间(左乳头)左侧,电极中心在腋中线上。 • 电击能量:首次200J,第二次200—300J,第三次360J。
除颤步骤
• 打开电源
•
• •
粘贴电极板
选择能量 离开病人按电击按钮
复苏效果的判断
一、复苏有效的指标:
,引起全身严重缺血、缺氧。
概述:
猝死:是指平素健康的人或病情稳定或正在改善中的患者,突然发生意 料之外的循环、呼吸停止,在发病后6小时内死亡。 心脏猝死抢救成功率是全世界最高(74%)
Las Vegas 的经验
重视:当地人口密集的公共场所都会放置心脏除
颤仪等急救设施
普及:当地法律规定年满18岁的青年都要学会急
频率:100次/min 按压/放松时间:50% 按压/呼吸比:30:2 原规定:单人15:2,双人5:1
中间不换手
闭式按压常见的错误:
按压时除掌根部贴在胸骨外,手指也按在胸壁上,易导致肋骨或肋骨软 骨交界处骨折 按压定位不正确,向下错位易导致剑突折断损伤肝脏,向两侧错位易导 致肋骨或肋软骨骨折,导致气胸、血胸 抢救者按压时肘部弯曲,按压力量减弱,达不到4~5cm
LMA一入位,一个通畅安全的呼吸道就形成了.
2024《保护心脏》说课稿范文

2024《保护心脏》说课稿范文这节课的内容是《保护心脏》,下面我将就这个内容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阐述。
一、说教材1、《保护心脏》是人教版小学五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第4课时的内容。
它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一些基本的生理知识,了解了人体心脏的作用和结构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是小学健康教育领域中的重要知识点。
2、教学目标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以及教材的特点,结合学生现有的认知结构,我制定了以下三点教学目标:①认知目标:了解心脏的重要性,知道保护心脏的方法和意义。
②能力目标:能够正确描述心脏的结构和功能,认识到生活和饮食习惯对心脏的影响。
③情感目标:培养学生保护心脏的意识和责任心。
二、说教法学法为了让学生更好地掌握和理解心脏的保护知识,我将采用启发式教学法和讨论式学习法。
通过提出问题、引导思考和讨论,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使他们更深入地理解和应用所学知识。
三、说教学准备在教学过程中,我将准备相关的教学素材和多媒体辅助工具。
通过图片、动画、视频等方式直观地呈现心脏的结构和功能,让学生更加直观地理解和记忆。
四、说教学过程1、引入课题我将通过给学生展示一张人体心脏的图片,提出一些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如:心脏是人体的重要器官吗?它有什么作用?它的结构是怎样的?然后引导学生讨论和总结。
设计意图:通过提问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和探索,引起他们的兴趣和注意力,为接下来的学习做好铺垫。
2、学习任务我将使用多种教学方法,如看图片讨论、合作小组讨论、互动问答等,让学生参与到学习任务中,了解和学习心脏的结构和功能,并探讨如何保护心脏的方法。
设计意图:通过多种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让他们积极思考和探索,加深对心脏保护的认识和理解。
3、知识总结在学习任务完成后,我将对所学知识进行总结,让学生回顾和巩固所学的内容。
我会提问题和引导学生回答,同时加入一些有趣的例子或故事,使学生更加深刻地理解和记忆。
设计意图:通过知识总结,巩固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记忆,培养他们的归纳总结能力,提高学习效果。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七课保护心脏教学目标:科学知识1. 了解心脏和血管的作用和保健。
2. 探究心跳的快慢与哪些因素有关。
能力培养1. 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2. 培养学生类比推理、搜集整理信息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1. 保持探究人体奥秘的欲望。
2. 体会合作的意义,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意识到爱惜自己、珍惜生命。
设计意图:“保护心脏”是“生理与健康”单元中的第三课。
本单元从健康角度着手,通过观察、实验、对比、收集资料等探究活动形式,让学生了解心脏和血管的作用和保健;探究心跳的快慢与哪些因素有关,同时进一步发展他们的分析问题、类比推理、搜集信息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本课是单元的第三课,经过前两课学习学生已逐步熟悉了该类研究身体内部结构的“解暗箱”课的学习方法。
在本课中学生将继续通过分析、推理、比较等“解暗箱”的方法,获得与心脏血管有关的科学知识。
在本课的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一系列的探究活动,尝试放手让学生自行探究影响心跳快慢的各种因素,让学生始终保持探究人体奥秘的欲望使探究活动于课堂学习有机地联系在一起。
采用这样的教学方式,可让学生通过合作参与到一个一个的活动,使探究活动在合作中开展得有声有色,提高学生的合作探究、开发创新思维和科学探究能力。
教学流程:观察——分析——比较——推理——归纳。
(四)重点难点:了解心脏和血管的作用,探究心跳的快慢与哪些因素有关。
(五)课时安排:2课时(六)教学准备一次性水杯(约70毫升),250毫升或1.25升的空饮料瓶,塑料盆,一桶清水等。
教学过程:一、活动一:心脏的“工作量”有多大?这个活动的目的是,通过简单的模拟活动了解心脏跳动时的“工作量”。
其方法是用杯子装水和倒水,模拟心脏输送血液,认识心脏的功能,并体验心脏的工作强度,从而认识心脏的功能,知道心脏保健的重要性。
这个活动操作容易,材料易找,可以让学生充分活动起来。
活动需要准备的材料有:约70毫升的塑料水杯一个、250毫升的空矿泉水瓶一个、塑料盆两个、一桶清水。
首先,我们了解一下人的心脏工作的情况,一个健康的成年人,一次心跳能让约70毫升的血液流向全身,人的心跳每分钟约有75次,那么心脏1分钟内向全身输送的血液量就有5000多毫升了。
活动开始时,先用空矿泉水瓶分多次,把5000毫升水倒进一个空的塑料盆中。
然后用塑料杯子迅速把盆子里的水,一杯一杯地装起来再倒进另一个空的塑料盆中,数一数用1分钟时间能倒多少杯?也可以试一试,按1分钟75杯的速度倒水,按这个速度,算一算一个小时能倒多少杯?一天又能倒多少杯?如果按照这样一天不停地倒水,人会有什么感觉呢?活动与心脏的跳动联系起来,用类比、推理的方法,想像一下我们的心脏的工作强度有多大。
血液在全身循环流动的管道叫做血管。
不同大小血管的工作也各不相同。
动脉把血液从心脏带出,静脉把血液带回心脏,而毛细血管(比毛发还细)则把这两种血管连接起来。
心脏一直不断地在跳动,就算你睡着了,心脏也不会停止跳动的。
心肌非常特别,能够不停地搏动,使血液循环。
引申的问题:a.人身上的血管都是一样的吗?人身上的血管分两大类:负责把血液从心脏输送到全身各处的,叫动脉;负责把全身各处的血液输送回心脏的,叫静脉。
b.人身体内的血管有多少?血管从心脏开始,分布在我们身体内的四面八方。
把人体内的血管和毛细血管统统加起来,总共有10万千米长。
c.献血会影响身体健康吗?如果失血量不超过总血量的10%,就不会出现明显的不良后果。
一个正常人献200毫升血,仅占血液总量的4%~5%,不会影响身体健康。
d.血液里有些什么?血液的主要成分有四种:血浆、红细胞、白细胞和血小板。
血浆是一种淡黄色的液体,含有很多物质,包括各种矿物质、糖类、脂类、蛋白质、激素、酶、维生素及水分等,可以提供能量,满足我们成长的需要。
体积极小的红细胞可以携带氧气。
白细胞能和细菌斗争,清洁血液。
血小板有助于血液的凝结。
e.血液是怎样凝结的?如果血管受到损害,血液就会变得稠而黏,封住血管的缺口。
假如你不小心割伤了,你就可以看到血液凝结的过程(血液先从切口处流出来,然后黏糊糊地凝在一起,封住切口,最后血液凝块变硬,形成痂)。
f.血液是在哪儿制造的?新的血液是在某些骨头内部的胶状骨髓里制造的,再由骨头里的微小血管把新造出的血细胞带走。
1.引导当一个人心脏停止跳动的时候,就意味着死亡。
那你们知道心脏的工作量有多大吗?2.媒体人的心脏工作情况视频,在片断中要呈现血液在心脏有节奏的跳动下在血管流动;一个健康的成年人,一次心跳能让约70毫升的血液流向全身,人的心跳每分钟约75下,1分钟向全身输送的血液量就有5000多毫升。
3.任务通过模拟实验,研究心脏的“工作量”有多大。
4.活动按照课本的要求完成探究试验一和试验二,完成实验表格(舀多大的一杯水?1分钟可舀多少次?推算按1分钟75杯的速度倒水,算算1小时能倒多少杯,一天又能到多少杯?把活动于心脏的跳动联系起来,你觉得心脏的工作强度有多大?)(1)、学生实验。
(2)、填写实验报告。
5.交流6.小组汇报。
二、拓展:心脏一天泵出多少血让学生通过计算,了解心脏一天要输送多少毫升的血液,了解心脏的工作强度有多大,从而认识心脏的功能,知道拥有一个健康而强壮的心脏是多么的重要。
心脏一天要输送的血液:70毫升×75×60×24=7560000毫升=7560升(心脏每跳动一次输送血液约70毫升,心脏每分钟跳动约75次,每小时有60分钟,每天有24小时)资料1:人体内的“高速公路”网络——心脏和血管。
通过阅读资料,让学生了解人体内的一个重要器官——心脏,以及遍布全身并流淌着血液的血管,对人体的心脏和血管有一个初步的了解。
三、活动二:心跳次数与运动的关系在手腕上寻找能感觉到脉搏的地方,预测脉搏会发生的变化,测量平静时、剧烈运动1分钟后和运动完毕休息3分钟后,在1分钟内脉搏的次数,探究心跳快慢与运动的关系,比较数据,得出结论,看看是否与预测的数据一致。
保留数据,一年后再测,看看是否有变化。
这个活动首先是要找到人手腕上的脉搏,脉搏能够表示心跳速率的快慢。
心脏每搏动一次,血液就会涌向手腕内的动脉一次。
如果把两个手指头(食指和中指)按在另一只手的手腕上,就会感觉到轻轻的搏动,这就是脉搏。
不要用大拇指来感觉脉搏,因为大拇指也有它自己的脉搏。
脉搏测量可以按教材的要求,分3次进行,先在没有做任何运动的情况下,即人在平静时测量1分钟脉搏的跳动。
然后剧烈运动1分钟,如跳绳、跑步等,停下来后,马上测量1分钟脉搏的跳动。
再就是运动完毕休息3分钟后,再测量1分钟脉搏的跳动。
(测量时,为了减少误差,可以都分别测量3次,取其平均值。
)让学生比较3次的测量数据,看看可以发现什么,是不是与预测的结果一样。
把手指搭在手腕内侧,可以感觉脉搏。
人体还有很多地方可以感觉到脉搏,如颈部、太阳穴等。
人在休息时,心跳较缓;在活动时,心跳则会加快;剧烈运动会增加心跳的速率及强度。
心脏强健的征兆是:剧烈运动后,脉搏很快恢复正常。
只要心跳停止4分钟,脑部便会受到伤害,甚至一命呜呼。
正常的心脏跳动次数保持在60~100次/分钟,如果心律不规则,或心律异常的过缓或过快,被称为心律失常。
引申的问题:a.为什么剧烈运动时心跳会加快?运动时,血液循环速度加快,交感神经特别兴奋,这就要求心率加快,心脏收缩力加强,以适应血液循环加快的需要。
b.跑步对心脏健康有好处吗?心脏加倍工作时,心脏本身需要的血流量也大大增加,心肌本身也得到更多的养料和氧气供应,心脏就借此机会得到增强。
1.引导还记得我们在研究运动对呼吸的时候吗?找几位同学回忆一下运动后你的呼吸有什么变化?今天我们就来探究一下心跳次数与运动的关系。
你打算如何进行研究?(学生可能提出了很多的方案,对合理的方案教师都应给予肯定。
)听心跳除了用听筒外,在日常生活中我们一般通过测量脉搏来了解心脏跳动的次数。
2.讲述如何正确测定自己的脉搏。
3.任务组内成员相互测定平静时1分钟的脉搏次数,并做好记录。
4.活动分组选择你们组员都共同喜欢的运动,分别测定经过剧烈运动后小组成员1分钟内的脉搏跳动次数以及休息3分钟后的脉搏跳动次数,并做好记录。
5.提问通过刚才的测定以及对数量的比较,你有什么发现?6.小结结合学生的发现进行小结。
四、拓展:还有哪些因素会影响心跳的快慢呢?本活动是一个拓展的内容,让学生通过调查了解不同性别、年龄的人的脉搏次数,继续研究影响心跳快慢的其他因素。
把调查研究的数据,用简单的报告形式撰写出来,与同学们交流。
1.任务整理上一节课实验数据,结合课本的提示,并在网上查阅相关的资料。
2.交流以手抄报形式表现心脏每天工作的情况。
资料2:保持心脏和血管的健康学生学习资料和查找资料,了解保持心脏和血管健康的方法。
保持心脏健康的途径有:消除过多的体重;不吸烟;少摄食饱和脂肪,多吃纤维;每周运动3次以上,每次持续20分钟(如跑步、打球或游泳等)。
通过上网查阅资料,尽可能多找出影响心跳快慢的因素。
请学生找出一个最想研究的因素进行深入的研究,并完成研究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