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三单元 7《老子》二章《上善若水》练习 长版
最新部编版初中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测试卷(含答案)

最新部编版初中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测试卷(含答案)第三单元综合能力检测卷一、积累与运用。
(28 分)1. 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5 分)古语有云:“腹有诗书气自华。
”诗,是感情的sh è(n )透,是思想的火花,是理想的光辉,是智慧的结晶。
它凝.聚着汉字的灵魂,像一条潜龙,流动在中华文明历史长河中。
从诗三百、《离骚》的源头,到乐府民歌, 再到瑰.丽h ó n( g )伟的唐诗宋词,以至现代的新诗、散文诗,诗人们以其幽微的洞察力、【甲】(悲天悯人愁肠百结)的情愫、妙笔生花的笔墨,显示出多彩的人文精神和历史文化,【乙】(铭刻镌刻)出这悠久的诗意中国,影响了平凡而美丽的一代代中华儿女。
(1) 根据拼音写汉字或给加点字选择正确读音。
(选择题只填序号)(2 分)①shèn透( ) ②hóng伟( )③凝.聚(A.ní ng B. n ín)④瑰.丽(A.gu ī B.gu ì)(2) 从文中【甲】【乙】两处选择符合语境的词语填在横线上。
(1 分)【甲】【乙】(3) 画线句有语病,请将正确的句子写在横线上。
(2 分)2. 下列句子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2 分)A. 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
B. 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
C. 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D. 两岸连山,略无阙处。
3. 解释下列句中的加点词语。
(5 分)(1) 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2) 念.无与为乐者(3) 经.纶.世务(4) 急湍甚.箭(5) 徙.倚.欲何依4. 解释下列加点词语的古今意义。
(6 分)自非亭午夜分 (1) { 亭台楼阁鸢飞戾天者(2) {暴戾无常良多趣味(3) {良辰美景5. 对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活用现象 ,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晴初霜.旦(霜:名词用作动词 ,下霜 )A. 常有高猿长啸 ,属引凄异 ,空谷传响 ,哀转久绝。
很久才消失。
2019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7老子二章上善若水课件长春版 共21页

文章翻译
夫唯不争,故无尤。(8)
注释: (8)故无尤:尤,通“忧”,忧患。
作品细读
“上善若水”是老子水的人生哲学的总纲,也是老子人生观的综合体现。
作品分析
老子是道家思想的杰出代表,《道德经》是老子思想的集大成 者,道教的经典。本章以自然界水的无私品质来喻述道义,教化民 众,以此来歌颂“道”的功用。老子认为道德高尚的人们,应该像 水一样,具有水的品格和美德。
问题探究
2、这一章可以给统治者哪些借鉴意义呢? 治国应顺其自然,实行“无为而治”。 3、虽然我们并非圣人,但我们同样可以从经典中获取适合
我们的精神给养,你觉得这一章对你修身为人有哪些指导? 抛弃私欲和贪婪,采取顺其自然的方式对待人和事。
名句积累
• 知人者智, • 胜人者有力, • 大直若屈,
自知者明。 自胜者强。 大巧若拙,大辩若讷。
文章翻译 (4)居善地,(5)心善渊,(6)与善仁,(7)言善信,
政善治,事善能,动善时。 注释: (4)几于道:几,接近。几于道,接近于道。 (5)居善地:居,居住。善,形容词用作动词,当友好讲。居善 地,即居住要像水那样安于低下的地方和位置。俗话说:“人往 高处走,水往低处流”。 (6)心善渊:心,心志。善,形容词。渊,本意是清澈见底的深 潭。这里形容人要心志无私清廉可鉴。 (7)与善仁:与万物接触,与人交友要采取友好的原则。
作品分析
老子在这篇文章中,用具体可感的形而下的普通平凡的大自然形 象“水”来比拟抽象的形而上的“道”,是更高层次的象征。老子弘 扬水的精神,其实是在宣扬一种处世哲学,游走于社会的我们,应如 水一般,利万物而不争,心存包容,与己与人都是无比快乐。海纳百 川的胸襟难能可贵,学会看淡功利钱财更是不容易。人境虽然逼仄, 但只要心境平和,浩渺无涯,尘世的点滴不快又怎会影响到我们。
长春版八上语文《老子》二章练习题及答案

初中语文试卷灿若寒星整理制作《老子》二章天下皆知美之为美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
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
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
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
万物作焉而不辞,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不居。
夫惟不居,是以不去。
译文天下的人都知道美之所以为美,这样便就丑恶啦(恶就产生了)。
都知道善之所以为善,这样便就不善啦。
所以有和无相互对立而产生(有形与无形、存在与不存在的事物,是相生的关系)。
难和易由相互对立而形成(事物的困难与容易相辅相成)。
长和短由于相互对立而体现(无短,无以形长;无长,无以形短)。
高和低相对。
音和声由于相互对立而产生和谐。
前和后由于相互对立而产生顺序。
所以,圣人就能顺其自然,无为而治。
实行不言的教化(身教)。
万物在他的王国里生长他却不干预。
生养了(万物),而不据为己有。
施与(恩惠)了,而不自恃己能(不依仗自己对别人有恩惠而达到利己的目的)。
成功了,而不占有功劳。
正因为不居功,所以才不会丧失(离去)。
1.解释句中加点的词语在文中的意思。
(2分)①斯恶已..(由互相对立而产生。
) ...(恶就产生了。
已,语气词,同“矣”。
) ②相生③相成..(由互相对立而体现。
) ..(由互相对立而形成。
) ④相形2.文学常识填空。
(2分)老子即老聃,姓李名耳,字伯阳,楚国苦县(今河南鹿邑东)厉乡曲仁里人,春秋时期思想家,道家的创始人。
曾做过周朝管理藏书的史官,孔子曾向他问过礼,后隐退,著《老子》一书。
老子的学说对中国哲学的发展有很大影响,后世许多学者都从不同的角度吸取了他的思想。
《老子》又称《道德经》、《老子千字文》,是道家的主要经典。
书中提出了以道为核心的思想体系,具有丰富的朴素辩证思想,保存了许多古代天文、生产技术等方面的资料,还涉及军事和养生。
3.翻译下列句子。
(3分)①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
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
天下人都知道美之所以为美,那是由于有丑陋的存在。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综合检测题(含答案)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综合检测题(含答案)(范围:第10课至第13课满分100分限时90分钟)一、积累与运用(27分)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飞漱.其间(sù) 素湍.绿潭(tuān)B.能与.其奇者(yū) 盖竹柏.影也(bǎi)C.沿溯.阻绝(sù) 林寒涧.肃(jiàn)D.夕日欲颓.(tuí) 藻、荇交横.(hèng)2.下列加点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3分)( )A.晓雾将歇.(歇息) 相与..步于中庭(共同,一起)B.从.流飘荡(跟、随) 任意东西..(向东或向西)C.回.清倒影(回旋) 林寒涧肃.(肃杀,凄寒)D.良.多趣味(甚,很) 念.无与为乐者(考虑,想到)3.下列句子朗读停顿有误的一项是(3分)( )A.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B.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C.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
D.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
4.下面对句子的翻译有误的一项是(3分)( )A.两岸连山,略无阙处。
(译文:两岸都是相连的山,全然没有中断的地方。
)B.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译文:皎洁的月光照进窗户里,我高兴地起身走出屋外。
)C.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译文:夕阳快要落山了,水中潜游的鱼争相跳出水面。
)D.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译文:自谢灵运以来,就再也没有人能够欣赏这种奇丽的景色了。
)5.下列说法无误的一项是(3分)( )A.律诗是古体诗的一种,有“五律”和“七律”之分,每两句为一联,共计四联,依次是首联、颔联、颈联、尾联。
B.我国古代用干支和皇帝的年号纪年。
如“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中的“元丰”和“自康乐以来”中的“康乐”,都是用皇帝的年号表示时间的。
C.《与朱元思书》的作者吴均,明朝文学家,为文清拔,工于写景,尤以小品书札见长,诗亦清新,多为反映社会现实之作,号称“吴均体”。
D.《答谢中书书》中的第二个“书”指书信,古代称“尺牍”或“信札”,是应用性文体,多记事陈情。
2020-2021年秋季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测试题 (2)含答案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测试题附答案一、积累与运用(16分)1、给下列加线字注音:(2分)匀称.()斟.()酌额枋.()嶙()峋钟磬.()驻.()足脂.()粉鎏.()金2、改正下面词语中的错别字:(3分)巧妙绝能()惟妙惟俏()千态万壮()自出心栽()因地制夷()俯仰生恣()3、写出下列各句所使用的说明方法:(3分)①游览者看“鱼戏莲叶间”,又是入画的一景。
()②沧浪亭的美,在于它的清幽、古朴。
狮子林的美又不同了,它是以假山为胜的美丽园林。
()③大礼堂椭圆形,有两层挑台像两弯新月,围绕着主席台。
()4、删改下面句子中的划线部分,使它与前面的句子组成对偶句。
(2分)遥望东南,建几处依山楼榭;近看西北,造起三间面临绿水的轩斋。
改后为:遥望东南,建几处依山楼榭;。
5、填入下面文字中横线上的句子,与上下文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2分)农村的道路像一些遗弃的绳子,,永远不会有人想起来把它弄直;河流始终妄图躲开人类,;树林是淡青的,它们已由自然繁殖生长改为人工种植,。
①被随便地扔在田野上②把它随便地扔在田野上③村庄却总是在某个拐弯处踩住它④却总是在某个拐弯处被村庄踩住⑤这些本已归顺人类的植物不再能藏匿住任何一个童话了⑥任何一个童话也不能藏匿在这些本已归顺人类的植物中了A.②④⑥ B.②③⑤ C.①③⑥ D.①④⑤6.结合语意,下列的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2分)A. 一切都要为构成完美的图画而存在,决不容许有欠美伤美的败笔。
(败笔:园林设计的欠缺.)B.我觉得苏州园林是我国各地园林的标本。
(标本:具有可供观摩、研究、参考价值的样板。
) C.人们到此总要驻足欣赏飞瀑流泉。
(驻足:停止脚步。
)D.落叶树与常绿树相间,化时不同的多种花相间,这就一年四季不感到寂寞。
(寂寞:孤单。
)7、请你以简明、准确的说明语言向初一年级新生介绍你所在学校的一处学习场所(不超过40字)(2分)二、阅读(54分)(一)、太和殿俗称金銮殿,高28米,面积2380多平方米,是故宫最大的殿堂。
部编版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第三单元部分背默理解训练题及答案

关于《三峡》1、分别写出《三峡》中描写春、夏、秋、最具有特色的句子【答案】春冬: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夏:夏水囊陵,沿溯阻绝。
秋:晴初霜旦,林寒涧肃。
2、《三峡》中与李白《朝发白帝城》有异曲同工之妙的句子是: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3、《三峡》中扣“素、绿、清、影”句子是: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
4、描写泉水瀑布句是:悬泉瀑布,飞漱其间。
文中用“重岩叠嶂,隐天蔽日”描绘了山形的挺拔险峻,用“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写尽了深秋的凄婉幽美。
6、描写三峡群山连绵不断的句子是:两岸连山,略无阙处。
7、侧面烘托三峡山势险峻的句子是: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8、描写夏季水势大,交通被断绝的句子是:夏水襄陵,沿溯阻绝。
9、总括三峡春冬之时景色的句子是: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10、写水流湍急的句子: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
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11、写春冬三峡水的特点的句子: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
12、烘托三峡秋景凄凉的语句是:空谷传响,哀转久绝。
13、引用渔歌反衬三峡深秋清幽寂静的句子是: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14、从色彩上对三峡景物进行描写的句子是:素湍绿潭,回清倒影。
15、有一句话把三峡春冬季节山水草木的秀丽景色概括无遗,这句话是:清荣峻茂。
16、渲染山间空旷,境界清幽寂寥的句子是:空谷传响,哀转久绝。
17、“空谷传响,哀转久绝”与前文的“高猿长啸,属引凄异”一句相照应。
18、用比较的方法表现夏水迅疾的语句是: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二、按要求默写语句。
(1)《答谢中书书》中最能表现江南山水特征有别于北方山水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2)《答谢中书书》中描写江南山水景物一日之美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记承天寺夜游》中写月下庭中景色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记承天寺夜游》中表露作者旷达心境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1)高峰入云,清流见底(2)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3)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4)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综合训练试题及答案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综合训练试题及答案一、积累与运用1.下列加点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A.晴初霜旦,林寒涧肃.肃:凄寒。
B.互相轩邈..轩邈:又高又远C.徙倚..落日圆长河:黄河..欲何依徙倚:徘徊D.长河2.下列加点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A.绝(yán)飞漱.(shù)晓雾将歇.(xiē)B.轩邈.(miǎo)属.引(shǔ)素湍.绿潭(tuān)C.缥.碧(piāo)沿溯.(sù)鸢.飞戾天(yuān)D.白昼.(zhòu)窥.谷(kuī)林寒涧.肃(jiàn)3.下列对相应课文内容理解有误的一项是()A.《三峡》中第四段作者引用渔歌歌谣,运用了正面描写的手法,进一步突出三峡山高水长的特点,同时渲染了三峡秋天萧瑟凄清的气氛。
B.《答谢中书书》通过描绘秀美的山川景象,表达了作者沉醉山水的愉悦之情和与古今知音共赏美景的得意之感。
C.《记承天寺夜游》中“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透露出作者被贬谪的悲凉和对人生的感慨。
D.《与朱元思书》是六朝山水小品中的佳作,以书信短札的形式,描写了富阳至桐庐一百余里秀丽的山水景物。
4.下列句子中加点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A.桥梁上,成群结对的石狮子各具情态;宫殿前,威风凛凛....的石狮子张扬着帝王的霸气;就是那平常百姓家的门前,也常常蹲着两只傲视魑魅魍魉的石狮子……在中国这片广袤的土地上,石狮子从来都不孤单。
B.县里准备成立环保志愿者协会,一大批热血青年趋之若鹜....,纷纷申请加入协会,决心为家乡的环保事业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C.邯郸一保安穿警服持“警官证”糊弄交通警察,结果锋芒毕露....。
D.每天放学回家,我总是不耻下问....,向当大学教授的爸爸请教解题的各种好方法。
5.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A.每当春雨淅淅沥沥的时候,总是会令我想起韩愈的“天街小雨润如酥”。
B.千百年来的先贤哲人们给我们留下了灿烂辉煌的许多精神财富。
《老子》二章练习

十五《老子》二章随堂训练一、积累与运用1、请写出出自《老子》二章的名句①;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
②,行不言之教,万物作焉而不辞,生而不有,为而不恃,成功不居。
③人者智,。
④人者有力,。
⑤足者富,。
二、阅读理解(一)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
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
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焉而不辞,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
夫唯不居,是以不去。
1、短文中包含哪些完全对立的两个方面?请找出来。
2、这一章可以给统治者哪些借鉴意义呢?3、“无为而治”指的是什么都不去做吗?4、读经典,可以从经典中获取适合我们的精神给养,读完这一章,你有什么收获?5、《老子》中的那个观点与科学中的对称性原理相仿?6、世间万物还有哪些是相反相成的?请举出一些生活中的例子,再研究一下他们之间的关系。
7、《天下皆知美之为美》一文在于说明什么道理?8、《天下皆知美之为美》这篇文章把相互对立的规律运用到政治上,主张圣人应该怎么做?(二)阅读甲、乙两个文段,完成1~5题。
【甲】唐子西云:“诗初成时,未见可訾(zǐ,抵毁,指责)处,姑置之。
明日取读,则瑕疵百出,乃反复改正之。
隔数日取阅,疵累又出,由改正之。
如此数四,方敢示人。
”此数言,可谓知其难而深造之者也。
余云:“知一重非,进一重境;亦有生金,一铸而定。
”【乙】诗改一字,界判人天,非个中人不解。
齐已《早梅》云:“前村深雪里昨夜几只开。
”郑谷曰:“改‘几”为‘一’字,方是早梅。
”齐乃下拜。
某作《御沟》诗曰:“此波涵帝泽,无处濯尘缨。
”以示皎然。
皎然曰:“‘波’字不佳。
”某怒而去。
皎然暗书一“中”字在手心待之。
须臾,其人狂奔而来,曰:“已改‘波’字为‘中’字矣。
”皎然出手心示之,相与大笑。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
(4分)(1)姑置.之 ( )(2)方敢示.人()(3)无处濯.尘缨()(4)某怒而去.()2.下列加点字与“皎然暗书一‘中’……”中的“书”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老子》二章》同步练习
1.解释句中加点的词语在文中的意思。
①斯恶已...
( ) ②相生..
( ) ③相成..( ) ④相形..
( ) 2.文学常识填空。
老子即_______,姓李名耳,字_______,楚国苦县(今河南鹿邑东)厉乡曲仁里人,春秋时期思想家,道家的创始人。
曾做过周朝管理藏书的史官,孔子曾向他问过礼,后隐退,著_______一书。
老子的学说对中国哲学的发展有很大影响,后世许多学者都从不同的角度吸取了他的思想。
《老子》又称_______、_______,是道家的主要经典。
书中提出了以道为核心的思想体系,具有丰富的朴素辩证思想,保存了许多古代天文、生产技术等方面的资料,还涉及军事和养生。
3.翻译下列句子。
①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
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
万物作焉而不辞,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不居。
夫惟不居,是以不去。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第一章中,老子为我们展现出一位中国古代积极进取的自觉地辩证法大师的精神风貌,又道出了他的核心世界观和人生观,试着把这种观点概括出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第一章共列举了哪些对常见的矛盾?目的是要说明什么规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解释句中加点的词语在文中的意思。
①相倾
..( )
②相和
..( )
③相随
..( )
④恃.( )
2. 赏析《老子》中的经典语句。
⑴《老子》是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源头,是中国思想史上一座名垂千古的丰碑,是源远流长的中华民族文化及民族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
有很多经典语句出于此,如“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垒)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它说明了什么道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⑵二千多年来,《老子》深刻地影响着一代又一代中华儿女的思想心理和社会生活。
全面正确地把握《老子》的思想内涵,是深刻理解中华文化源流和民族精神的关键之一。
“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以其无以易之。
弱之胜强,柔之胜刚,天下莫不知,莫能行。
” 给我们什么启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⑶在中华民族五千年丰富的文化遗产中,道家学说的经典之作老子《道德经》,无论对中国文化及至世界文化都、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
“信言不美,美言不信。
善者不辩,辩者不善。
知者不博,博者不知。
”教导我们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⑷站在时代的高度,以宏观视野和战略眼光重新反思和研究考证《老子》,对于全面正确地把握它的思想内涵,对于在全球化时代重建中华文化,显扬其本真意义和价值,具有重要意义。
“上善若水。
水善,利万物而有静,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
”给人以怎样的启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⑸《老子》一直都在讲自然大道,包罗万象,把人、自然、万事万物都概括了进去,而且总纲的道就是所有事物的规律,了解了规律,就能按规律办事。
横竖看天下,概莫规律能囊括矣。
有很多成语、名言都是出自与此,如玄之又玄、无为而治、金玉满堂、视而不见、六亲
不和、以柔制刚、以德报怨等等,都是源于《老子》,你还能写出一些出自《老子》的成语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基础知识达标:
1.
①恶就产生了。
已,语气词,同“矣”。
②由互相对立而产生。
③由互相对立而形成。
④由互相对立而体现。
2.老聃、李耳、伯阳、老子《道德经》、《老子千字文》
3.
①天下人都知道美之所以为美,那是由于有丑陋的存在。
都知道善之所以为善,那是因为有恶的存在。
②所以有和无互相转化,难和易互相形成,长和短互相显现,高和下互相充实,音与声互相谐和,前和后互相接随。
③因此圣人用无为的观点对待世事,用不言的方式施行教化。
听任万物自然兴起而不为其创始,有所施为,但不加自己的倾向,功成业就而不自居。
正由于不居功,就无所谓失去。
4.自觉的对立统一的相互比较和转化观。
5.六对:有无、难易、长短、高下、音声、前后
说明它们既相互对立又相互依存相互转化的道理,从而说明了对立统一是普遍的规律。
课后能力提升:
1.①由互相对立而依存。
倾,依,倚。
②由互相对立而产生和谐。
③由互相对立而追随。
④恃:依靠.凭借。
这里指不依仗自己对别人有恩惠而达到利己的目的。
2. ⑴合抱的大树由嫩芽长成,九层的高台由土块叠成,千里的旅程从脚下开始。
⑵遍天下再没有什么东西比水更柔弱了,而攻坚克强却没有什么东西可以胜过水。
弱胜过强,柔胜过刚,遍天下没有人不知道,但是没有人能实行。
它以水为例,说明弱可以胜强.柔可以胜刚的道理。
⑶真实可信的话不漂亮,漂亮的话不真实。
善良的人不巧说,巧说的人不善良。
真正有知识的人不卖弄,卖弄自己懂得多的人不是真有知识。
⑷最高明的智者,就象水一样。
水具有种种美德它滋润万物有利于它们生成而又不和万物相争保持平衡,总是处于人们所不喜爱的较低位置,所以它的完美接近于天地的精神。
⑸芸芸众生大器晚成大智若愚天网恢恢少思寡欲
出生入死敢为天下先小国寡民功成身退受宠若惊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鸡犬相闻老死不相往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