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海盐博物馆项目设计特色

合集下载

基于地域文化背景下的中国海盐博物馆空间环境改造方案研究

基于地域文化背景下的中国海盐博物馆空间环境改造方案研究
念 ,突 出体验诉求 ,设计相应 的展 示空间 ;深化可持 续发展和 以人 为 合 ,提取 出适合 海 盐博 物馆 主题 的元 素 ,运用 现 代主 义手 法 对提
本的现代主义风格主题。
取 的元 素进 行抽 象 、夸 张 、变 形 等处 理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运用 于 中 国海 盐博 物 馆
的室 内空 间设 计 中。
面积 1 . 8 万平 方 米 ,海 盐博 物 馆 的 设计 带 有 明显 的时 代特 征 , 虽 作用 ,空 间设计 在符 合 主题 的 基础 上 进行 的 ,主 题馆 主 要分 为 :
然博 物 馆 的性质 不 同 、类 别 不 同,但 主要 目的是 能让人 们 拓宽 视 生 命 之 旅 ( 一 厅)、史海盐踪 ( 二 厅)、互动实景 区 ( 三一 四 野 、增 长知 识 、 了解历 史 的一 个 公共 场所 ,室 内空 间环 境 氛 围和 厅 ) 、盐 与 盐城 ( 五一 六 厅 ),根 据 主 题要 求 、 调研 情 况 和 改造 结构 的设计 是 体现 博物 馆 生命 力 和存 在价 值 的根 本 体现 。海盐 博 理念 将 改造 方案展 示 如下 : 物 馆 虽 然遵 循 了博 物馆 室 内设计 的基 本 原则 ,展 示 空 间的 形式 感 1 . 生命 之旅 :此 展 馆 主要 介 绍盐 与人 们 生活 之 间 的重要 关 系 较 强 ,但 由于未 能把握 时 空环 境 ,而 且对 于 形式 美 的追 求 多于 文 和作 用 。该 展览 馆 的理 念 是在 切合 主题 风 格 的基 础上 进行 的一 系 化 意 识 的追 求 。没有 适 应 时代 的 发展趋 势 ,缺乏 对 当地地 域 文化 列的 创新 ,我们 将盐 的不规 则 形状 进行 重 组和 抽 象变 形 ,运用 于

盐城中国海盐博物馆展陈大纲

盐城中国海盐博物馆展陈大纲

盐城中国海盐博物馆展陈提升大纲海晶华章展览名称:海晶华章展览定位:自然科技与人文历史相渗透;华夏文明与行业文明相辉映;专业文化与地域文化相融合;兼顾全国与突出盐城相结合;传统文化与当代意识相映衬;文物陈列与现代设计相匹配;独具特色的大型专题博物馆改陈布展。

总体布局:由序厅、五个篇章和尾声组成序厅盐之城第一篇章煮海盐技——中国传统海盐生产工艺的创造与变革第二篇章炼海盐事——海盐业在中国历史进程中的重要作用与影响第三篇章凝海盐城——海盐业对盐城为代表的地域文明之开发与推动第四篇章驭海盐韵——中国海盐文化精神的传承与弘扬第五篇章环海盐趣——世界盐业文明成果趣赏尾声设计思路:主标题“海晶华章”,意在展现中国海盐文化是人类获取海盐过程中创造出来的一个个美丽的结晶,而盐城是其中最华丽的篇章。

开篇序厅“盐之城”直接定位中国海盐文化是海盐行业文化与盐城为代表的特定地域文化相结合的产物。

盐城是中国海盐文化最集中的代表,盐城地方史是中国海盐发展史的典型体现。

第一至第四篇章分别通过“煮”、“炼”、“凝”、“驭”四个动词展示人类在开发海盐过程中“煮”出的智慧技艺、“炼”出的重大影响,“凝”出的具象文化(盐城),以及盐城人民从利用海洋到驾驭海洋,走出传统海盐产业,面向未来创造出的历史新篇章。

最后通过“环海”这个窗口介绍世界盐业文明成果的有趣故事、重大事件和花样繁多的现代海盐产品,进一步申述中国海盐文明在世界盐业文明中的重要地位。

序厅盐之城序言在遥远的古代,当中华民族步入文明时代的门槛,先民们已经将火融入对海洋的开发,开启了“煮海为盐”的历史,继而持续探索,又开创了“晒海成盐”的历史新篇章。

海盐作为占各类盐总产量80%以上的品种,围绕它的生产、运销、管理,在中国历史舞台上演绎了一幕幕动人心弦、影响巨大的活剧。

以江苏盐城为代表的广大海盐产区的沿海开发、经济发展、城市建设、人民生活等方面,无不深深打上了海盐的烙印,进而在中国沿海兴起了一座座盐之城。

地域文化下中国海盐博物馆IP形象设计策略研究

地域文化下中国海盐博物馆IP形象设计策略研究

地域文化下中国海盐博物馆IP形象设计策略研究作者:刘慧来源:《美与时代·城市版》2024年第01期摘要:通过分析中国海盐博物馆IP视觉形象的现状,总结其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取当地核心地域文化元素进行归纳演绎或重构,形成新的设计元素,将其按照一定的设计原则融入博物馆IP形象设计中。

以地域特色鲜明的海盐文化、湿地文化为博物馆IP文化主题,打造中国海盐博物馆IP形象,促使地域文化与博物馆IP结合,提升博物馆IP的文化内涵。

将创建地域博物馆IP形象设计体系,作为中国海盐博物馆文化传播与发展的新思路,推動中国海盐博物馆和盐城城市旅游的发展。

关键词:地域文化;中国海盐博物馆;IP形象设计一、相关概念(一)地域文化地域文化是指在一定空间范围内特定人群的行为模式和思维模式的总和,不同地域内人们的行为模式和思维模式的不同,便导致了地域文化存在差异性。

随着时间的推移和历史的不断发展,各地区的地域文化特征日渐明显。

(二)IP视觉形象设计本文所讲的“IP”既不能与传统的“Intellectual property”的概念划上等号,也不能被简单概括为某种特定的“改编权”,而是一种具备有黏着度的粉丝群体,可以发展出具有长期生命力的衍生产业链条的文化资源。

在IP具有一定的影响力后,需要进一步挖掘其内容、产品、文化或者故事,进行视觉上的设计,并且可以融入图像、产品中。

IP的形式和种类随着新媒介的发展也不断向各领域扩展。

(三)博物馆IP视觉形象设计现阶段,国内博物馆IP形象设计同质化严重,缺少一种成体系的视觉设计模式。

鉴于目前的状况,将重点放在研究中国海盐博物馆的IP视觉形象设计上,完善当地博物馆IP形象,发掘博物馆地方化衍生品,让博物馆走入大众生活,与时代接轨。

二、中国海盐博物馆地域文化分析(一)海盐文化元素中国海盐博物馆是我国系统展示中国海盐的历史与人文特色的展览馆之一,其整体形态上采取了正六边形的盐结晶体造型,以凸显盐城的地域特色,融合海盐的人文特色,展现了盐城海盐文化的视觉形象。

海盐文化

海盐文化

海盐文化全国唯一一座反映悠久的中国海盐历史文明的大型专题博物馆——中国海盐博物馆坐落在江苏省盐城市。

盐城作为沿海开放城市,资源丰富,生态独特,沿海滩涂面积占江苏省的67%,是江苏省最大、最具潜力的土地后备资源,海岸线占全省的56%;盐城至今已有2100多年的产盐历史,是淮河下游和黄海之滨悠久盐文化的源头所在。

古往今来,海盐文化始终是盐城文化的主体、精髓,已成为这座城市的文化之根,建设一座海盐历史文化博物馆,是800万盐阜人民多年的夙愿和追求,也是传承海盐文化、建设历史文化名城的重要举措。

中国海盐博物馆是我国第一座反映古老的中国海盐历史和文化的专题博物馆,也是盐城市有史以来第一个获得国家批准、带有“国”字号的重点建设工程,2007年由市委、市政府明确盐城城投集团负责投资实施。

中国海盐博物馆座落于古代著名的人工运盐河——串场河与宋代捍海名堤——范公堤之间,总投资1.9亿元,建筑面积1.8万平方米,2006年1月经国务院批准建设,2007年10月8日正式开始破土动工,2008年11月18日在盐城建成并对外开放。

白色盐晶造型的雕塑式建筑,让人领略先祖“煮海为盐”的历史文明。

建成后的中国海盐博物馆系统反映了我国海盐发展史,展示介绍海盐文化的研究成果,收藏陈列我国海盐历史的文物和资料。

博物馆采用蜡像、雕塑、沙盘等演示手法,展现古代“炼卤煎盐”、“晒海为盐”等海盐生产和盐民生活的多层文化场景。

海盐历史盐城,据清乾隆十二年(1747年)纂修的《盐城县志》记载:“为民生利,乃城海上,环城皆盐场,故名盐城。

”其实在东晋义熙七年(公元411年)之前,它不叫盐城,而叫盐渎。

渎者,小河也;盐渎者,盐河也。

这样的“乳名”一叫就是500多年,在其背后,流传着的是一个古老的故事:西汉元狩四年(公元前119年),这里有一条川流不息的运盐的河,因为盐河而有了盐渎县;因为是产盐的县城,建县之始,仅设盐铁官,不派县丞。

当初,全国沿海有29个县,仅有盐城和堂邑设了盐铁官。

盐业博物馆可行性分析(项目建议书)

盐业博物馆可行性分析(项目建议书)

******盐业博物馆可行性分析——项目建议书建设中国*****盐业博物馆(暂名)是*****县委、县政府开发大旅游的重大决策,为建设富有*****特色,服务*****经济发展的盐主题博物馆提供参考是本文的主要目的。

本文从*****盐业博物馆建设背景、建设*****盐业博物馆的必要性、国内已建成盐主题博物馆简介与分析、*****盐业博物馆功能定位、*****盐业博物馆建设预想等五个方面对*****建设盐业博物馆进行了可行性分析。

一、中国*****盐业博物馆建设背景盐与人类生活息息相关,工业、农业、畜牧业、医药业也具有极为广泛的用途。

*****县制盐历史悠久,自古流传着“旱了有盐,涝了有船,不旱不涝种良田”的谚语。

早在公元前11世纪(西周初期)既有沿海居民“煮海为盐”。

历经三千余年的跌宕起伏与历史积淀,*****盐业史涵盖了我国各个时期的盐业制度、盐业制造工艺、盐税制度和盐运等完善的盐史变革。

地处渤海岸边的*****得天独厚,日益兴盛,铸就了*****盐业绵延千百世的不朽传奇。

如今因海而兴的*****,更是尽得“渔盐之利”——制盐、盐化工、海水养殖、海洋捕捞等海洋经济的空前繁荣,使*****依托历史、推动未来成为现实。

今年是“十二五”规划的起始之年,大力发展沿海经济,强国富民正是大势所趋。

*****位处华北和华东的交通要冲,北连“京津唐”、东接胶东半岛、南靠济南经济圈,地理位置极为优越。

近年来“津汕”、“威乌”高速公路的建成通车,使*****至北京,*****至青岛、烟台,至济南均可在二到三小时内到达,为*****发展休闲旅游业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山东蓝色半岛经济区”、“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重合发展,把全国乃至世界的目光吸引到*****这片热土,让*****的经济发展获得了前所未有的重大机遇。

*****不仅盐业生产历史悠久,人文历史、自然景观也属周边地区的翘首。

今天,*****大旅游开发的“四区一环”——南部县城人文旅游区、北部贝壳堤岛与湿地旅游区、中部碣石山风景名胜区、东部黄河岛生态旅游区“四区”大旅游格局以及蔡河路、新海路、东张路、大济路连接“四区”的“一环”路线。

盐城中国海盐博物馆-设计说明书

盐城中国海盐博物馆-设计说明书

盐城中国海盐博物馆设计说明书一.总则1.1工程设计依据:甲方提供的建筑设计图纸及设备图纸。

甲方提供的功能需求及任务书。

1.2主要涉及规范依据(但不限于):《展览建筑设计规范》JGJ218-2010.《博物馆建筑设计规范》JGJ66-2015.《建筑内部装修设计防火规范》GB50222-95(2001年修订版).《民用建筑设计通则》GB500352-2005.1.3工程概括:工程名称:海盐博物馆展陈方案提升工程。

工程地点:中国江苏省盐城市开放大道1号。

1.4设计范围及内容:设计范围:一层、二层展厅及序厅等公共区域。

设计内容:本次设计涉及室内装修工程和部分电气,消防等专业。

二.方案总体构思2.1概念策划:从宏观角度对展示项目的总体规划,策划的分析对象不仅仅在于陈列设计本身,而是结合博物馆的工程预算,发展规划,教育以及目标观众等现状进行的分析,并对展览的主题,内容和形式做出明确定位。

2.2关键要素:展示内容是否支撑主题,内容形式是否能吸引观众,展示内容形式能否达到国际一流水平。

2.3形式策划:展示厅共有六个,每个展示厅的展示内容和形式不尽相同,以高科技多媒体展示与传统实物结合呈现,给观众一种全新的视觉和身心体验。

可以有区别与传统的展览馆,不止在视觉上能够体验和学习还能更好的与场馆随时的互动起来。

达到寓教于乐的效果。

让观众身临其境,再运用讲解,多媒体等方法进行阐释,不仅仅局限于人与物的交流。

2.4设计理念:浓郁鲜明的海盐文化和盐城地方特色是中国海盐博物馆陈设计的根本。

设计在注重文物保护至上,安全合理高效科学的展示文物的基础上,更加注重陈列空间的视觉感染力,注重陈列空间中人与物的互动交流。

通过创新的主题设计,现代的科技手段,增强趣味性和互动性。

运用现代的设计手法融入传统文化及地域的符号,更具象征性的表达特定的文化情结,是我们在中国海盐博物馆展陈设计中的理念。

三.总平面设计说明本次设计区域总平面面积一二层展馆包括公共区域共约八千七百平米,设置一个出入口,一个序厅,一个中厅,一二两层6个展厅。

地域文化下中国海盐博物馆IP形象设计策略研究

地域文化下中国海盐博物馆IP形象设计策略研究

地域文化下中国海盐博物馆IP形象设计策略研究
刘慧
【期刊名称】《美与时代(城市)》
【年(卷),期】2024()1
【摘要】通过分析中国海盐博物馆IP视觉形象的现状,总结其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取当地核心地域文化元素进行归纳演绎或重构,形成新的设计元素,将其按照一定的设计原则融入博物馆IP形象设计中。

以地域特色鲜明的海盐文化、湿地文化为博物馆IP文化主题,打造中国海盐博物馆IP形象,促使地域文化与博物馆IP结合,提升博物馆IP的文化内涵。

将创建地域博物馆IP形象设计体系,作为中国海盐博物馆文化传播与发展的新思路,推动中国海盐博物馆和盐城城市旅游的发展。

【总页数】3页(P109-111)
【作者】刘慧
【作者单位】苏州科技大学大学艺术学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G26
【相关文献】
1.地域IP形象设计与商业孵化的策略研究——以青岛“青青侠”为例
2.地域文化背景下城市IP形象实践研究——以台州“阿鹤”形象设计为例
3.基于伏羲文化视域下IP形象设计策略研究
4.基于地域文化背景下的武当山IP形象设计
5.基于湖南郴州地域文化的文旅IP形象设计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在“无限”中选择——中国海盐博物馆创作散记

在“无限”中选择——中国海盐博物馆创作散记

1 创作机制·无限空间我曾经写道,从事建筑创作犹如在大海中游泳,时间愈长,愈会感受到“大海”的无边无垠,深不可测,这不能不使人心生敬畏。

但是,在无限广阔变化万千的创作空间中遨游,又常常会激发人们的情志和快乐,让你充满希望和遐想。

这,不也是建筑创作的魅力所在吗?建筑创作的魅力从哪里来?我想,首先是因为我们所面对的世界是多样的。

不同项目的物质环境、文化背景、功能要求以及技术经济条件等各不相同,而且随着时代的前行,它们的内涵和外延也在不断地发生变化,这些不同和变化,总是使我们在创作中,能够体验到一种令人耳目常新的活力。

尤其重要的是,延续自建筑学这门学科的属性,建筑创作是一种具有多义性、模糊性的创造性思维活动。

在这里,没有标准答案,也没有金科玉律。

和我们在教科书上看到的不同,建筑创作不仅仅是一个适用、经济、美观的问题;建筑也不仅只包含形式、空间、功能、建构以及意义等要素。

如前所说,在实际创作中,建筑师需要回答的问题及其所涉及的因素可能远为具体、多样。

而且这些因素之间并不遵循诸如“内容决定形式”、“形式包容功能”这类单向的逻辑关系;也难以区分哪些属于“基本范畴”或者“派生范畴”。

在正常创作中,建筑师所面对的是一个以各种因素为节点的立体构成网络(节点越多,网络越复杂,而创作空间也越大),当我们游走在这个网络之中,思考建筑意象的生成,就会面临一个切入点的选择问题。

选择好切入点,不仅可以突出你所试图表达的主题创意,并展示个性,同时更能激活整个网络,使其它种种因素和要求相应地得到体现和满足。

但是,一旦我们摒弃了那种单向、固定的思维模式,不拘泥于某种流派或方法,在这个网络中选择何点切入的可能性实在太多了。

由于项目的特点不同,特别是由于建筑师个人的哲学思考、气质素养、审美取向的不同,将会选择不同的切入点切入,从而对每一个项目作出自己独特的诠释。

这种选择的不确定性,打开了“无限”的创作空间,催生出千变万化、“其异如面”的建筑作品来。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