稀释平板计数法

合集下载

稀释平板计数法

稀释平板计数法

检测方法------稀释平板计数法一、原理稀释平板计数是根据微生物在固体培养基上所形成的单个菌落,即是由一个单细胞繁殖而成这一培养特征设计的计数方法,即一个菌落代表一个单细胞。

计数时,首先将待测样品制成均匀的系列稀释液,尽量使样品中的微生物细胞分散开,使成单个细胞存在(否则一个菌落就不只是代表一个细胞),再取一定稀释度、一定量的稀释液接种到平板中,使其均匀分布于平板中的培养基内。

经培养后,由单个细胞生长繁殖形成菌落,统计菌落数目,即可计算出样品中的含菌数。

此法所计算的菌数是培养基上长出来的菌落数,故又称活菌计数。

二、器材1.活材料:菌剂。

2.培养基:酵母浸粉0.5%、蛋白胨1%、氯化钠1%、琼脂18%、PH7.0-7.2。

3.器材:90ml无菌水、99ml无菌水、9ml无菌水、无菌平皿、lml无菌吸管(或移液枪)、天平、称样瓶、记号笔等。

三、实验方法1.样品稀释液的制备准确吸取待测样品l0ml(粉剂称取1g),放入装有90ml(粉剂99ml)无菌水并放有小玻璃珠的250ml三角瓶中,置摇床上振荡60 min,使微生物细胞分散,静置20-30s,即成10-1稀释液;再用1ml无菌吸管(或移液枪),吸取10-1稀释液lml,移入装有9ml无菌水的试管中,震荡60秒,让菌液混合均匀,即成10-2稀释液;再换一支无菌吸管(或枪头)吸取10-2稀释液1 ml,移入装有9ml无菌水的试管中,也震荡器上震荡60秒,即成l0-3稀释液;以此类推,连续稀释,制成10-4、10-5、10-6、10-7、10-8、10-9等一系列稀释菌液。

通常测定细菌菌剂含菌数时,采用10-8稀释度,测粉剂取10-9。

2.平板接种培养利用混合平板培养法用无菌吸管按无菌操作要求分别吸取稀释液1ml 放入4个无菌平板中,然后分别倒入已融化并冷却至45—50℃的细菌培养基,轻轻晃动动平板30秒,使菌液与培养基混合均匀,冷疑后倒置,以无菌水做空白对照,按相同方法操作,37℃培养。

稀释涂布平板法计数公式

稀释涂布平板法计数公式

“微生物数量测量”是2017年高考大纲中的新内容,也是教学中的重要难点。

稀释涂板法是计数微生物的常用方法,用于计数样品中活菌的数量。

当样品的稀释度足够高时,在培养基表面上生长的菌落来自样品稀释液中的活细菌。

通过计算平板上的菌落数,我们可以猜测样品中有多少种活细菌。

但是,菌落计数结果的处理常常成为学生容易出错的地方。

典型示例:在从土壤中分离产生脲酶的细菌的实验中,将10g土壤样品溶液进行梯度稀释,并将0.1mL稀释倍数为105的土壤样品溶液接种在三个中板上。

培养一段时间后,平板上的细菌菌落数分别为42、200和256。

1g土壤样品中的细菌数为。

在PEP高中生物学选修课“生物技术实践”中,有这样一条陈述:用稀释包被板法计数菌落:为了确保结果的准确性,菌落数在30到30之间通常选择300和300进行计数。

但是,如果我们理所当然地认为42、200和256个数据都在30〜300范围内,那么直接对它们求平均并乘以稀释倍数就可以得出错误的结果1.66×108。

这也是许多学生犯错误的原因。

实际上,教材中的相关表述仅说明了可计数菌落数的适当范围。

在一定稀释度下,三个平板中的菌落数不能简单地直接平均,应注意稀释度的设定和计数结果的允许差异。

为了确保准确确定有效活菌计数,必须设置三个稀释度并进行分级,并且每个梯度应设置三个重复。

为了确定土壤中细菌的数量,通常使用104、105和106倍的稀释剂进行平板培养。

为了确定放线菌的数量,通常使用103、104和105倍的稀释度。

为了确定真菌的数量,通常使用102、103和104倍的稀释度。

如果平板中的菌落数太少,必然会导致计数误差太大;相反,如果培养皿中的菌落太多,将导致计数困难。

因此,世界上菌落计数的基本原理是对稀释的平板进行计数,其中平板上有30〜300个菌落。

同时,相同稀释度重复3次的平板上菌落数的标准差应小于允许的差。

也就是说,在平板计数试验中,如果在相同稀释度下三个重复菌落的数量在30〜300之间,但是数据相差很大,则需要将其丢弃。

稀释培养和稀释平板测数法

稀释培养和稀释平板测数法

稀释培养和稀释平板测数法稀释培养测数法一、实验目的通过对好气性自生固氮菌的计数,了解稀释培养计数(MPN)的原理和方法。

二、实验原理最大或然数(most probable number,MPN)计数又称稀释培养计数,适用于测定在一个混杂的微生物群落中虽不占优势,但却具有特殊生理功能的类群。

其特点是利用待测微生物的特殊生理功能的选择性来摆脱其他微生物类群的干扰,并通过该生理功能的表现来判断该类群微生物的存在和丰度。

本法特别适合于测定土壤微生物中的特定生理群(如氨化、硝化、纤维素分解、固氮、硫化和反硫化细菌等。

见附表23-1)的数量和检测污水、牛奶及其他食品中特殊微生物类群(如大肠菌群)的数量,缺点是只适于进行特殊生理类群的测定,结果也较粗放,只有在因某种原因不能使用平板计数时才采用。

MPN计数是将待测样品作一系列稀释,一直稀释到将少量(如lm1)的稀释液接种到新鲜培养基中没有或极少出现生长繁殖。

根据没有生长的最低稀释度与出现生长的最高稀释度,采用“最大或然数”理论,可以计算出样品单位体积中细菌数的近似值。

具体地说,菌液经多次10倍稀释后,一定量菌液中细菌可以极少或无菌,然后每个稀释度取3—5次重复接种于适宜的液体培养基中。

培养后,将有菌液生长的最后3个稀释度(即临界级数)中出现细菌生长的管数作为数量指标,由最大或然数表(见附录九)上查出近似值,再乘以数量指标第一位数的稀释倍数,即为原菌液中的含菌数。

如某一细菌在稀释法中的生长情况如下;稀释度 lO-3 10-4 10-5 lO-6 10-7 10-8重复数 5 5 5 5 5 5出现生长的管数 5 5 5 4 1 0根据以上结果,在接种lO-3—10-5稀释液的试管中5个重复都有生长,在接种lO-6稀释液的试管中有4个重复生长,在接种10-7稀释液的试管中只有1个生长,而接种10-8稀释液的试管全无生长。

由此可得出其数量指标为“541”,查最大或然数表得近似值17,然后乘以第一位数的稀释倍数(10-5的稀释倍数为100 000)。

稀释涂布平板法计数公式

稀释涂布平板法计数公式

显微镜计数法即血球计数法,事先把菌液稀释到一定的倍数,然后通过血球计数板在显微镜下计数。

此法计数比较精准。

活菌计数法是将待测样品经一系列10倍稀释,然后选择三个稀释度的菌液,分别取0.2ml放入无菌平皿,再倒入适量的已熔化并冷至45℃左右的培养基,与菌液混匀,冷却、待凝固后,放入适宜温度的培养箱或温室培养,长出菌落后,计数,按下面公式计算出原菌液的含菌数:每毫升原菌液活菌数=同一稀释度三个以上重复平皿菌落平均数×稀释倍数×5稀释涂布平板法是一种粗略的活菌计数法,即通过一定的稀释倍数,涂布到平板上,在适宜的条件下培养后,观察活菌数。

平板划线法是用来分离单菌落的一种方法,不是计数的方法。

如果只有一个稀释度的平均菌落数符合30~300这个范围
则以该稀释度平均菌落数除以涂布平板所用稀释液体积(0.1mL),乘以稀释倍数作为该样品的细菌总数
如果有两个稀释度的平均菌落数符合要求
则按照两者菌落总数之比来决定
如果小于2,取两者的平均值
如果大于2,取较小的菌落总数
本题的46*10^3与295*10^2的比之为1.6
应取两者的平均值
(46*10^3+295*10^2)/0.1/2=3.775*10^5
相当于统计学里面的比较差异,
如果多比少大于2倍,则梯度浓度差异是10倍的情况下,其菌落是有很多重叠或者链接在一起的,这样就无法计算清楚是否为单菌落了,所以只有选择较小的菌落数。

来保证以上要求。

稀释平板计数法

稀释平板计数法

实验原理平板菌落计数法是将待测样品经适当稀释之后,其中的微生物充分分散成单个细胞,取一定量的稀释样液接种到平板上,经过培养,由每个单细胞生长繁殖而形成肉眼可见的菌落,即一个单菌落应代表原样品中的一个单细胞。

统计菌落数,根据其稀释倍数和取样接种量即可换算出样品中的含菌数。

但是,由于待测样品往往不易完全分散成单个细胞,所以,长成的一个单菌落也可能来自样品中的2—3或更多个细胞。

因此平板菌落计数的结果往往偏低。

为了清楚地阐述平板菌落计数的结果,现在已倾向使用菌落形成单位(cfu)而不以绝对菌落数来表示样品的活菌含量。

平板菌落计数法虽然操作较繁,结果需要培养一段时间才能取得,而且测定结果易受多种因素的影响,但是,由于该计数方法的最大优点是可以获得活菌的信息,所以被广泛用于生物制品检验(如活菌制剂),以及食品、饮料和水〔包括水源水〕等的含菌指数或污染程度的检测。

实验器材LB液体、固体培养基1m1移液器,平皿,试管,试管架,恒温培养箱等。

实验步骤1.无菌器材的准备(1) 无菌培养皿:取培养皿9套,包扎、灭菌。

(2) 无菌水:取6支试管,分别装入4.5m1蒸馏水,加棉塞,灭菌。

2.样品稀释液的制备(1) 编号取无菌平皿9套,分别用记号笔标明10-4、10-5、10-6(稀释度)各3套。

另取6支盛有4.5m1无菌水的试管,依次标是10-1、10-2、10-3、10-4、10-5、10-6。

(2) 稀释用1m1移液器吸取0.5m1己充分混匀的菌悬液(待测样品),至10-1的试管中,此即为10倍稀释。

将10-1试管置试管振荡器上振荡,使菌液充分混匀。

用1m1移液器在10-1试管中来回吹吸菌悬液三次,进一步将菌体分散、混匀。

吹吸菌液时不要太猛太快,吸时吸管伸入管底,吹时离开液面。

混匀后吸取至10-2试管中,此即为100倍稀释。

……其余依次类推,整个过程如图所示。

3.平板接种培养平板接种培养有浇注平板培养法和涂布平板培养法两种方法。

稀释平板计数法的原理和方法

稀释平板计数法的原理和方法

稀释平板计数法的原理和方法
嘿,朋友们,今儿咱们来聊聊那个“稀释平板计数法”是咋个回事儿。

这个啊,咱们四川人儿叫“平板计数法”,陕西的朋友可能直接就说“计数法”,而北京的哥们儿估计会叫得更正式些。

但不管咋叫,这法儿都是用来计算微生物数量的。

咱们先从原理说起。

这个“稀释平板计数法”的原理啊,就像咱们四川人做泡菜一样,得掌握好比例和条件。

简单来说,就是把微生物样本进行一系列稀释,然后分别涂布在培养基平板上,让微生物在适宜的条件下生长。

长得好的那些菌落,咱们就能数出来,从而推算出原样本中微生物的数量。

再来说说方法。

首先呢,得准备好培养基平板,这就像是咱们陕西人准备面团一样,得精心调配。

然后,把微生物样本进行稀释,这一步很关键,得稀释到合适的程度,才能让微生物在平板上分散开,长成单个菌落。

接着,就是把稀释后的样本涂布在平板上了,这个得涂得均匀,不能厚此薄彼。

最后,就是放在培养箱里培养,等微生物长出来,咱们就能数菌落了。

这法儿虽然看起来简单,但实际操作起来还是有不少讲究的。

比如稀释的倍数、培养的条件、计数的方法等等,都得根据具体情况来调整。

就像咱们北京人说的,“做事儿得讲究个精细”,这“稀释平板计数法”也是这么回事儿。

总之啊,这个“稀释平板计数法”是个挺实用的方法,能帮咱们了解微生物的数量和分布情况。

不管是四川的、陕西的还是北京的,咱们都得好好掌握这个方法,才能更好地研究微生物、保护咱们的健康和环境。

平板划线法与稀释涂布平板法的区别

平板划线法与稀释涂布平板法的区别

个人收集整理-ZQ
平板划线法与稀释涂布平板法地区别
一、平板划线分离法
由接种环以菌操作沾取少许待分离地材料,在无菌平板表面进行平行划线、扇形划线或其他形式地连续划线,微生物细胞数量将随着划线次数地增加而减少,并逐步分散开来,如果划线适宜地话,微生物能一一分散,经培养后,可在平板表面得到单菌落.
用途:一般多用于从菌种地纯化;
优点:可以观察菌落特征,对混合菌进行分离;
缺点:不能计数;
二、稀释涂布平板法:
稀释平板计数是根据微生物在固体培养基上所形成地单个菌落,即是由一个单细胞繁殖而成这一培养特征设计地计数方法,即一个菌落代表一个单细胞.计数时,首先将待测样品制成均匀地系列稀释液,尽量使样品中地微生物细胞分散开,使成单个细胞存在(否则一个菌落就不只是代表一个细胞),再取一定稀释度、一定量地稀释液接种到平板中,使其均匀分布于平板中地培养基内.经培养后,由单个细胞生长繁殖形成菌落,统计菌落数目,即可计算出样品中地含菌数.此法所计算地菌数是培养基上长出来地菌落数,故又称活菌计数.一般用于某些成品检定(如杀虫菌剂等)、生物制品检验、土壤含菌量测定及食品、水源地污染程度地检验.
用途:一般多用于筛选菌株.一般用于平板培养基地回收率计数.
优点:可以计数,可以观察菌落特征.
缺点:吸收量较少,较麻烦,平板不干燥效果不好,容易蔓延.如果菌液密度大地话,长不出单菌落.
1 / 1。

稀释涂布平板法计数公式

稀释涂布平板法计数公式

稀释涂布平板法计数公式
稀释涂布平板法计算公式是每克样品中的菌株数=(C÷V)×M,C代表某一稀释度下平板上生长的平均菌落数,V代表涂布平板时所用的稀释液的体积(mL),M代表稀释倍数。

稀释涂布平板法是微生物学实验中的一种操作方法。

由于将含菌材料现加到还较烫的培养基中再倒平板易造成某些热敏感菌的死亡,而且采用稀释倒平板法也会使一些严格好氧菌因被固定在琼脂中间缺乏氧气而影响其生长,因此在微生物学研究中更常用的纯种分离方法是稀释涂布平板法。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稀释平板计数法是一种用于土壤中好气性细菌、真菌及放线菌的分离与计数的方法。该方法首先通过制备样品稀释液,将待测土壤与无菌水混合并摇匀,使微生物细胞分散,再经过连续稀释制成一系列稀释度菌液。接下来进行平板接种培养,可采用稀释倒平板法、涂布平板法和划线法。稀释倒平板法是将不同稀释液与熔化的琼脂培养基混合后倾入培养皿中。涂布平板法则是将稀释液滴加在已凝固的培养基平板上,再用玻璃棒均匀分散。划线法则是用接种环沾取材料进行划线分离。通过这些步骤,可以有效地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