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文科爱好者》初一课外文言文翻译
文科爱好者语文答案

一、积累与运用(30分)1、下列句子有错别字,请改正后,用正楷字规范端正的写在米字格内。
(3分)“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骀。
”2、下列选项中音形义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 睥睨(pìnì)不逊(谦逊) 油光可鉴(照)鹤立鸡群B 迸射(bèng)匿名(隐藏) 广袤无垠(东西长度)诚惶诚恐C 执拗(niù)禁锢(束缚) 冥思遐想(远)拖泥带水D 镶嵌(qiàn)尴尬(困难) 正襟危坐 (衣服胸前部分) 深恶痛疾3、古诗文积累。
(6分)①,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②人生自古谁无死,。
③抽刀断水水更流,。
④,松柏有本性。
⑤《赤壁》中作者通过所见之物来评价赤壁之战的句子是,。
4、选择恰当的词语填入括号中,正确的一组是()(3分)如果我学得了()的好脾气,如果我学了一点点()的和气,如果我能()人,()人--我都得感谢我的慈母。
A、柔和待人接物饶恕认清B、一丝一毫格外宽恕识别C、一丝一毫出奇饶恕体谅D、一丝一毫待人接物宽恕体谅5、下列理解有误的一项是()(3分)A、《藤野先生》是一篇散文,是作者对20世纪初自己在日本留学的一段经历的回顾。
在写人方面,作者善于抓住形貌、性格特征来刻画人物,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在叙事方面,主线鲜明,脉络清晰,重点突出。
这篇文章也可以说是作者青年时代爱国、报国的心路历程的写真,通篇洋溢着浓烈的爱国主义感情。
B、《我的第一本书》是作者通过对他的第一本书的追叙,折射出20世纪初中国城市的苦难生活和苦难生活中的人间温情以及生命乐趣。
作者牛汉是现当代著名的诗人,他的诗常常充满着一种沉重的苦难感与强大的力量感,著名诗人艾青就受到了他极大的影响。
C、《海燕》是高尔基的一首散文诗。
面对“暴风雨”,海燕不是畏惧,而是勇敢的迎接挑战,它勇猛坚强,乐观自信,以大无畏的精神和必胜的信心搏击“暴风雨”,它是“胜利的预言家”。
D、《再塑生命》选自美国女作家海伦.凯勒《假如给我三天光明》。
六七年级走进文言文翻译

六、七年级《走进文言文》【第一单元译文】杨修啖酪:有人送给魏武帝曹操一杯奶酪,曹操吃了一点,就在杯盖上写了一个“合”字给大家看,没有谁能看懂是什么意思。
按顺序传到杨修那里,杨修便吃了一口,说:“曹公叫我们每人吃一口啊,还有什么好犹豫的?”王戎识李:王戎小时候很聪明,七岁的时候曾经和小朋友们一起玩耍。
看见路边有株李子树,结了很多李子,枝条都被压弯了。
那些小朋友都争先恐后地跑去摘。
只有王戎没有动。
大家问他为什么不去摘李子,王戎回答说:“这树长在路边上,还有这么多李子,这一定是苦李子。
”其他小孩子摘来一尝,果然是这样。
诸葛恪得驴:诸葛恪字元逊,他是诸葛亮的兄长的大儿子。
诸葛恪的父亲诸葛瑾面孔狭长像驴的面孔。
一天,孙权聚集大臣们,差人牵一头驴来,用纸写在驴的脸上,写上:诸葛子瑜。
诸葛恪跪下来说:“请求用笔增加两个字。
”于是孙权听从给他笔。
诸葛恪接下去写了:“的驴。
”在场的人都笑了。
于是孙权就把这头驴赐给了诸葛恪。
谢道韫咏絮:晋朝名将谢安在一个寒冷的雪天,把家人聚会在一起,跟子侄辈的人谈诗论文。
忽然间,雪下得紧了,太傅高兴地说:“这纷纷扬扬的大雪像什么呢?”他哥哥的长子胡儿说:“跟把盐撒在空中差不多。
”他哥哥的女儿道韫说:“不如比作风把柳絮吹得满天飞舞。
”太傅高兴得笑了起来。
曹冲称象:曹冲长到五六岁的时候,知识和判断能力所达到的程度,可以比得上成人(如一个成年人)。
有一次,孙权送来了一头巨象,曹操想知道这象的重量,询问属下,都不能说出称象的办法。
曹冲说:“把象放到大船上,在水面所达到的地方做上记号,再让船装载其他东西(当水面也达到记号的时候),称一下这些东西,那么比较下(东西的总质量差不多等于大象的质量)就能知道了。
”曹操听了很高兴,马上照这个办法做了。
【第二单元译文】黄香温习:过去汉朝的时候,有一个叫黄香的孩子,是江夏人。
当时才九岁,但他已经懂得了服侍父母的道理.每次当炎炎夏日到来的时候,就给父母的蚊帐扇风,让枕头和席子清凉爽快,把吸人血的小虫和蚊子扇开,让父母好好睡;到了寒冷的冬天,就用自己的身体让父母的被子变得温暖,让父母睡得暖和.于是黄香的事迹流传到了京城,号称“天下无双,江夏黄香”。
八下《文科爱好者》文言文及其译文

四面楚歌【原文】项王军垓下,兵少食尽,汉军及诸侯兵围之数重。
夜闻汉军四面皆楚歌,项王乃大惊曰:“汉皆已得楚乎?是何楚人之多也!”项王则夜起,饮帐中。
有美人名虞,常幸从;骏马名骓,常骑之。
于是项王乃悲歌慷慨,自为诗曰:“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
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歌数阕,美人和之。
项王泣数行下,左右皆泣,莫能仰视。
【译文】项羽的军队驻扎在垓下,士兵很少,粮食也没有了。
刘邦的军队和韩信、彭越的军队围了好几层。
项羽在深夜听到四面的汉军都唱起了楚地的曲调,于是大惊失色,说:“汉军都已经占领楚地了吗?为什么楚国人如此之多呢!”项羽就起床,在帐中饮酒。
项王有一个美人,名叫虞姬,经常因宠幸而跟从在侧;有一匹骏马叫乌骓,项王常常骑它。
于是项王就唱起了悲凉激愤的歌,自己作歌词:“我的力气能够拔山啊,勇气盖过世人,时运不济啊,乌骓马也不能奔驰了。
乌骓不能奔驰了可如何是好,虞姬啊虞姬,我将怎样安置你呢!”唱了好几遍,美人随歌声应和起来。
项王流下眼泪,手下的人都哭了,没有谁能够抬起头来看他。
焦令谌横暴(唐)柳宗元【原文】先是,太尉在泾州为营田官。
泾大将焦令谌取人田,自占数十顷,给与农,曰:“且熟,归我半。
”是岁大旱,野无草,农以告谌。
谌曰:“吾知入数而已,不知旱也。
”督责益急。
农且饥死,无以偿,即告太尉。
太尉判状,辞甚巽,使人来谕谌。
谌盛怒,召农者曰:“我畏段某耶?何敢言我!”取判铺背上,以大杖击二十,垂死,舆来庭中。
太尉大泣曰:“乃我困汝。
”即自取水洗去血,裂裳衣疮,手注善药,旦夕自哺农者然后食。
取骑马卖,市谷代偿,使勿知。
【译文】在此以前,太尉在泾州担任营田官。
泾州大将焦令谌夺取民田,占为已有,多达几十顷,租给农夫耕种,说:“谷子将成熟时,一半归我。
”这一年大旱,田野草都不长。
农民将旱情告诉焦令谌。
焦令谌却说:“我只知道照数收谷罢了,不知道旱灾。
”催逼得更厉害。
农民都将要饿死了,无法偿还,就告到太尉那里。
七年级下册语文《练习册》中每一单元的课外古文的翻译

人做学问,如果不是一天天进步,那就是在一天天退步。如果没 有学伴,见解就会片面浅显,难以学成。在一个地方呆久了,会不 知不觉染上不好的习气而自己不察觉。如果不幸处于穷乡僻壤,没 有路费,仍要广泛得猎取学问并详细考究,与古人相合,以便探求 学问的正确与否,这样一来,差不多得到学问的十分之五六。如果 又不岀门去,又不去读书,则是像一个面对着墙壁的人一样,对学 问一无所知,即使是有子羔、原宪那样的贤能,对国家还是没有用 处的。孔子说:“即使只有十户人家的小村子,也一定有像我这样讲 忠信的人,只是不如我那样好学罢了。” 连孔子这样的圣人,仍须 努力地学习,现在的人难道不该勉励自己吗?
•
颜回二十九岁的时候,头发已全白,早死。孔子哭得极度悲伤,说道: “自从我有了颜回( 这样好学的弟子) ,学生更加亲近(我)。”鲁哀公问 孔子:“你的弟子中谁最好学?”孔子回答说:“有个叫颜回的学生最喜 欢学习,他不把怒气发到别人头上,不重复犯错误。他不幸去世了,现在 就再也没有听说有好学的人了。”
任末十四岁时,求学没有固定的老师。(他)背着书籍跟老师求 学,不怕困难。他常常说:"人如果不学习,那么凭什么可以成功 呢?"任末有时靠在树下,编白茅为茅草小屋,削荆条制成笔,刻 划树汁作为墨水。晚上就在星月的辉映下读书,遇上没有月亮的 黑夜,他便点燃麻蒿取光。看书有领会的时候,写在他的衣服上, 用来记住这件事。同学们钦佩他的勤学精神,常用洗净的衣服换 取他写满字的衣服。他临终时告诫别人说:"人喜欢学习,即使死了 也好像活着;不学习的人,即便是活着,也不过是行尸走肉罢了。"
知之难乎哉!夫人之所以谓知者,非知其姓与名也,亦非知其声容之 与笑貌也;读其书,知其言,知其所以为言而已矣。读其书者,天下比比矣; 知其言者,千不得百焉;知其所以为言者,百不得一焉。然而天下皆曰: “我能读其书,知其所以为言矣。”此知之难也。人知《离骚》为辞赋之祖 矣,司马迁读之,而知悲其志,是贤人之知贤人也。夫不具司马迁之志,而 欲知屈原之志,则几乎罔矣。 • 懂得(知道、明白)(一个人)真是难啊!人们说他知道的
七年级课外文言文阅读及其答案

七年级语文课外文言文阅读及其答案(一)文征明习字《书林纪事》【原文】文征明临写《千字文》,日以十本为率,书遂大进。
平生于书,未尝苟且,或答人简札,少不当意,必再三易之不厌,故愈老而愈益精妙。
【译文】文征明监贴写《文字文》,每天以写十本作为标准,书法就迅速进步起来。
他平生对于写字,从来也不马虎草率。
有时给人回信,稍微有一点不全意,一定三番五次改写过它,不怕麻烦。
因此他的书法越到老年,越发精致美好。
【阅读训练】1.解释下面句中加点的词①书遂大进②平生于书③文征明临写《千字文》④或答人简札2.将“少不当意,必再三易之不厌”译成现代汉语。
译文3.用一句话来概括这段文字的中心。
答:(二)薛谭学讴【原文】薛谭学讴于秦青,未穷青之技,自谓尽之,遂辞归。
秦青弗止,饯行于郊衢,抚节悲歌,声振林木,响遏行云。
薛谭乃射求反,终身不敢言归。
【译文】薛谭向秦青学习唱歌,还没有学完秦青的技艺,就以为学尽了,于是就告辞回家。
秦青没有劝阻他,在城外大道旁给他饯行,秦青打着拍节,高唱悲歌。
歌声振动了林木,那音响止住了行云。
薛谭于是向秦青道歉,要求回来继续学习。
从此以后,他一辈子也不敢再说要回家。
【阅读训练】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在文中的意思。
①秦青弗止。
②响遏行云。
2.对下列各句中加点用法、意义判断不正确的一项是()A.①与②相同,③与④不同 B.①与②不同,③与④相同C.①与②相同,③与④也相同 D.①与②不同,③与④也不同3.翻译:谭乃高压求反。
译文:4.这个故事给你以怎样的启示?答:5.薛谭身上有无可取之处?如果有,是什么?答:(三)范仲淹有志于天下【原文】范仲淹二岁而孤,家贫无依。
少有大志,每以天下为己任,发愤苦读,或夜昏怠,辄以水沃面;食不给,啖粥而读。
‖既仕,每慷慨论天下事,奋不顾身。
乃至被谗受贬,由参知政事谪守邓州。
‖仲淹刻苦自励,食不重肉,妻子衣食仅自足而已。
常自诵曰:“士当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也。
”【译文】范仲淹两岁的时候就失去父亲,家中贫困无依。
苏教版七年级上册语文古文原文及翻译

苏教版七年级上册语文古文原文及翻译买履【原文】郑人有欲买履者,先自度其足,而置之其坐。
至之市,而忘操之。
已得履,乃曰:“吾忘持度。
”反归取之。
及反,市罢,遂不得履。
人曰:“何不试之以足?”曰:“宁信度,无自信也。
”【译文】郑国有个人想要买一双鞋子,他事先自己量好自己的脚的尺码,然后把它搁放在自己的座位上。
等到了集市,却忘了拿量好的尺码。
他在市集上挑选好鞋子,才想起自己忘了携带尺码。
于是说:“我忘记带已经量好的尺码了。
”便返回家去取量好的尺码。
等到他返回集市的时候,集市已经散了,结果没买到鞋。
有人问他说:“为什么不用你的脚试一试鞋子呢?”他说:“我宁可相信量好的尺码,也不相信自己的脚。
”刻舟求剑【原文】楚人有涉江者,其剑自舟中坠于水,遽(jù)契(qì)其舟,曰:“是吾剑之所从坠。
”舟止,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
舟已行矣,而剑不行,求剑若此,不亦惑乎!【译文】有一个楚国人乘船渡江,他的剑从船上掉进了水里。
他急忙在船沿上刻了一个记号,说:“我的剑是从这里掉下去的。
”船靠岸后,这个人顺着船沿上刻的记号下水去找剑,但找了很久也没有找到。
船已经走(行驶)了很远,而剑不会随船而前进。
用刻舟求剑的方法去找剑,难道不是很糊涂吗?幼时记趣【原文】余忆童稚时,能张目对日,明察秋毫。
见藐小微物,必细察其纹理。
故时有物外之趣。
夏蚊成雷,私拟作群鹤舞空。
心之所向,则或千或百果然鹤也。
昂首观之,项为之强。
又留蚊于素帐中,徐喷以烟,使其冲烟飞鸣,作青云白鹤观,果如鹤唳云端,怡然称快。
于土墙凹凸处,花台小草丛杂处,常蹲其身,使与台齐,定目细视。
以丛草为林,以虫蚁为兽,以土砾凸者为邱,凹者为壑,神游其中,怡然自得。
一日,见二虫斗草间,观之正浓,忽有庞然大物,拔山倒树而来,盖一癞蛤蟆也,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
余年幼,方出神,不觉呀然惊恐;神定,捉蛤蟆,鞭数十,驱之别院。
【译文】我回忆童年小的时候,能睁大眼睛看着太阳,眼力足以看清极其细小的东西。
文科爱好者译文(第1期)

〖13课白狗花狗〗咸溪县有个叫童镛的人,家中养了两只狗,一条白的一条花的,是同一个母亲所生。
生性聪明活泼,善解人意。
白天嬉戏,晚上守门。
后来白狗突然眼睛瞎了,不能回笼自己吃食。
主人用草垫着让它睡在房檐外。
花狗便衔了食物吐出来喂它吃。
夜里就睡在它旁边,两年多了。
等到白狗死了,(主人)把它埋在山麓间。
花狗仍然早晚前去(看望它),到了埋葬处就默默哀悼,好像拜别哭泣的样子,很久才回去。
〖14课商鞅变法〗商鞅想要变法,担心天下人议论自己。
法令已经完备,还没有公布,(商鞅)担心人民不相信自己,就在国都集市南门竖了一根三丈高的木头,招募能把他/它迁移到北门的人给他十金。
百姓觉得这件事很奇怪,没有人敢移动(它)。
商鞅又说:“能搬的人给他五十金。
”有一个人搬迁了那根木头,(商鞅)就给了他五十金,用来表明自己不欺骗民众。
【16课陈藩之志】陈藩十五岁时,曾今独自住在一室,但从不洒扫自己的居室,以致庭院房间内十分杂乱。
他父亲的朋友同一郡的薛勤来问候他,对陈藩说:“孩子,你为什么不清扫庭院来迎接宾客呢?”陈藩答道:“大丈夫处世,应当以扫除天下为己任,怎么能去整理一间房子呢?”薛勤知道他有整治天下的大志向,很为他感到惊奇。
【17课司马砸缸】司马光七岁的时候,稳重得像成年人。
听别人讲《左氏春秋》,他特别喜爱,回家后将听到的讲给家人,竟能了解明白其中的主要意思。
从此舍不得放下手里的书,到了不知道饥渴冷热的程度。
有一次,一群小孩在院中玩耍,其中有一个孩子爬到一口大缸上,不慎落入缸中小孩们很害怕,都丢下他跑开了,司马光拿着石头砸缸,砸破之后,缸里的水一下子流了出来,小孩被救活了。
【18课餐风饮露】主人对他的奴仆非常刻薄,经常让他衣食不周全。
仆人听到秋天的蝉叫,就问他的主人:“这发出叫声是什么东西呢?”主人说:“是蝉。
”仆人问:“蝉吃什么东西?”主人:“蝉吃风喝露水。
”仆人又问:“蝉穿衣服吗?”主人说:“不用穿。
”仆人于是说:“这蝉正好跟随我主人。
2013年第七期文科爱好者语文八年级上册文言文翻译

《文科爱好者》文言文翻译1. 沛公到达咸阳后,各位将领都争先恐后奔向府库把金银布帛等财物分掉,唯独萧何抢先进入皇宫搜集了秦朝丞相御史府的法律条文等文档收藏起来。
沛公成为汉王,让萧何担任丞相。
项王和诸候在咸阳烧杀抢掠后离开。
汉王之所以能全面了解天下的山川要塞、人口的多少、地方的好坏、民间疾苦这些事,都是因为萧何得到了秦朝的所有文书档案的缘故。
2.有一只鹦鹉飞到一座山上,和山中的飞禽走兽都相处很好。
鹦鹉想:虽然很快乐,但不是我长久居住的地方,于是就离开。
后来,过了几个月,山中燃起了大火,鹦鹉远远看见了,就飞入水中,沾湿自己的羽毛,飞到山上,洒水(灭火)。
天神说:“你虽然有意志,但是力量哪里足够呢?。
”鹦鹉回答说:“即使我知道不能灭火,但我曾经在此山中住过,山中的飞禽走兽对我很好,都是我的兄弟,我不忍心见他们遭遇火灾罢了。
”天神赞美而且很感动它们的义气,立即帮鹦鹉将火灭掉。
3.我弟弟爱鸟,他日日夜夜都梦想得到一只小燕子。
今年春天,有燕子从南方来,整天衔泥,有燕子在我家的屋檐下筑巢,它们工作得非常辛苦。
不久,听到啾啾的声音,原来小燕子已经破壳而出了。
一天,有一只小燕子掉在屋外,弟弟把它捡起来,非常高兴,装进笼子喂养它。
母亲听说了,说:“这是益鸟,吃害虫,而且会飞到南方去过冬,你怎么能养的久呢?”母亲催促弟弟马上把小燕子放掉。
弟弟恋恋不舍,但是看到它的神态非常悲伤,于是就把它放出了笼子。
小燕子飞回了巢,和它的家人们和睦欢乐地生活在了一起。
4.从前,有一个愚笨的人,到朋友家去做客。
主人就请他吃饭。
可是他尝了几样主人烧的菜肴以后,都觉得味道太淡。
主人听罢,立刻在菜里加上一些盐。
他吃了后,觉得菜肴十分美味。
于是他有了一个想法:因为有了盐,所以菜美味。
傍晚回到家,母亲已经准备好饭菜。
他说:“有盐吗?有盐吗?”母亲拿出盐觉得这件事很奇怪,但是看见自己儿子只吃盐不吃饭菜。
母亲说:“怎么可以这样?”愚人说:“我知道天下的美味尽在盐中。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画蛇添足
此课件下载可自行编辑修改,仅供参考! 感谢您的支持,我们努力做得更好!谢谢
孟母说到:“(这里才)真正是可以让我(带着)儿子 居住的地方啊!”于是,(长久)把家安在了这里。
及孟子长,学六艺,卒成大儒之名。
等孟子长大成人,(便很顺利地)学(精)了六艺(的 学问),最终成就了儒家大师的大名。(
君子谓孟母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以渐化。
(后来的)君子贤人都说孟母(很)善于利用(环境) 渐染教化(孩子)。
楚有祠者,赐其舍人卮酒。古代楚国有个贵族,祭过祖宗以后,把一壶祭酒赏给 前来帮忙的门客。 舍人相谓曰:门客们互相商量说: “数人饮之不足,一人饮之有余。“这壶酒大家都来喝则不够,一个人喝则有余 。 请画地为蛇,先成者饮酒。”让咱们各自在地上比赛画蛇,谁先画好,谁就喝这 壶酒。”
一人蛇先成,引酒且饮之,有一个人最先把蛇画好了。他端起酒壶正要喝, 乃左手持卮,右手画蛇曰:却得意洋洋地左手拿着酒壳,右手继续画蛇,说: “我能为之足!”我能够再给它添上几只脚呢!” 未成,一人之蛇成夺取卮曰:可是没等他把脚画完,另一个人已把蛇画成了。那 人把壶抢过去,说: “蛇固无足,子安能为之足?”蛇本来是没有脚的,你怎么能给它添脚呢!” 遂饮其酒。说罢,便把壶中的酒喝了下去。 为蛇足者,终亡其酒。那个给蛇添脚的人终于失掉了到嘴的那壶酒。
• 孟子之少也,嬉游为墓间之事,踊跃筑埋。
(因此)孟子小时候,游戏玩耍的都是下葬哭丧一类的 事,特爱(学)造墓埋坟。
• 孟母曰:“此非吾所以居处子也。”
孟母(见了)说到:“这里不该是我带着孩子住的地方 啊!”
• 乃去舍市傍。其嬉戏为贾人炫卖之事。
于是(领着孟子)离开了这里,迁住在了(一处)集市的近旁。 孟子(又)学玩起了奸猾商人夸口买卖那一类的事。
• 孟母又曰:“此非吾 所以居处子也。”
孟母又说:“这里(也)不是我应该带着孩子住的地方
啊!” 邹孟轲母
复徙舍学宫之傍。其嬉游乃设俎豆揖让 进退(。就)再次把家迁到了一个公学学校的旁边。(这时
小孟子所学玩的,才是祭祀礼仪、作揖逊让、进退法度 (这类仪礼方面的学问)了。
孟母曰:“真可以居吾子矣。”遂居。
楚人有习操舟者,楚国有一个学习驾船的人,
其始折旋疾徐,他在开始学习的时候,船掉头还是船转弯,是快还是慢,
惟舟师之是听。只听从师傅的(教导)。
于是小试洲渚之间,因此他到江中岛屿之间的小河里小试身手,
所向莫不如意,没有不如人意的,
遂以为尽操舟之术,他于是就认为自己已完全学会了驾船的技术。
遽椎亟谢 鼓 犯舟 径 在师 进 险,,,(击突就鼓然)径遇马直到上快危谢进险别,,了船师,楚学人舟
《文科爱好者》初一课外文言文 翻译
• 师旷劝学 • 晋国的平公(皇上)向师旷问道:
“我今年七十岁了,想学习,恐怕已 经晚了吧!”师旷说:“为什么不在 晚上点燃火烛呢?”平公说:“哪有 做臣子的戏弄他的君王的呢?”师旷 说:“愚昧的臣子怎么敢戏弄他的君 王啊!我听说:‘年少好学,就如同 日出时的阳光;壮年好学,就如同太 阳在中午时的光明;老年好学,就如 同点亮蜡烛照明的光亮。’点燃蜡烛 照明,和在黑暗中摸索哪个更好呢?” 平公说:“说得好!”
《成衣匠》
• 裁缝这行每个地方都有,特别是宁波人,尤其多。 现在京城内外做衣服的,大多是宁波人。 以前 有个人拿一匹丝绸让裁缝裁剪。(这个裁缝)不 仅问主人的性情、年纪、长相,而且问哪年参加 科举考试以及等级等,却没有提到衣服的尺寸。 于是这个佣人感到很奇怪。(这个)裁缝说: “青年科考中举的人,他的性情傲慢,一定是挺 着胸的,衣服需前身长而后身短;而老年科考中 举的人,他一定很疲懒,背一定是弯曲的,衣服 需前身短而后身长;胖人他的腰宽,瘦人他的身 子窄;性子急的人适合穿短衣服,性子慢的人适 合穿长衣服。至于高矮尺寸,都有一定的法则, 为什么还要问呢!”
•
• 我认为可与这个裁缝谈论做衣服的道 理了。现在的裁缝,总是比照旧衣服 定尺寸,拿新样式当时髦,不懂得衣 服长短的道理,倒先存着贪污布料的 非分之想。不论男女衣服,要都做到 像杜甫诗里所说的“稳称身”那么妥 帖合身,实在太难为现在的裁缝了。
• 邹孟轲之母也。号孟母。其舍近墓。
(鲁国)邹邑人孟轲的母亲,人称孟母。(当初)她的 家靠近(一片)墓地。
乃四顾胆落,(他)就四处张望,吓破了胆, 坠桨失柁。桨掉入江中,舵失去操控。 然则已今日之危者,然而现在造成的危险,
岂非前日之幸乎。不就是之前得意所造成的吗。
• 楚人学舟
楚人学舟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1•.学习要脚踏实地,学会谦虚。不能略有 新知就骄傲自满,略有进步就妄自尊大, 否则逃脱不了失败的命运。 2.不论做什么事,凡浅尝辄止者未能有成 功者;凡在学习或工作中不断进取者,一 定会达到胜利的彼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