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诗三首(其二)
诗歌《羌村三首(其二)》——杜甫

——杜甫
晚岁迫偷生,还家少欢趣。 娇儿不离膝,畏我复却去。 忆昔好追凉,故绕池边树。 萧萧北风劲,抚事煎百虑。 赖知禾黍收,已觉糟床②注。 如今足斟酌,且用慰迟暮。
[注]:①唐肃宗至德二载(757),诗人言事触怒肃宗,被迫回到因战乱十余月未通音信 的羌村,与家小相聚,写下《羌村三首》。②糟床,榨酒的器具。
译文:人到晚年了,还感觉是在苟且偷生,但又迫于无奈,终日郁郁寡欢。
娇小孩儿不离开膝下,一会儿就害怕地看着我,步步退却离开。
闲来绕数漫步,往昔追随皇帝的情景出现在眼前,可事过境迁,只留下遗憾和叹息。
一阵凉风吹来,更觉自己报国无门,百感交集,备受煎熬。
幸好知道已经秋收了,新酿的家酒虽未出糟,但已感到醇香美酒正从糟床汩汩渗出。
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C) A.诗歌开篇叙事,交代了诗人迟暮之年因触怒皇上而被迫还家的窘境和 郁郁寡欢的心情。 B.诗歌形象鲜明,既有仕途受挫、心绪复杂的父亲,又有“绕膝慰留、畏 爷复去”的娇儿。 C.诗歌先抑后扬,结尾“足”“慰”二字可以看出诗人因不黍丰收、家 酿将熟而愁绪得解。 D.诗歌沉郁顿挫,于曲折层进的谋篇布局中表现诗人“身虽到家,而心实 忧国”的感情。
现在这些酒已足够喝的了,姑且用它来麻醉一下自己吧。
本诗写还家后心中仍然忧虑国事,烦闷不安却又无可奈何的矛盾苦闷心情。 前八句写无聊寡欢的情状。杜甫这次奉旨回家,实际上无异于放逐。对于 常人来说,“生还偶然遂”自是不幸中之大幸;而对于忧乐关乎天下的诗人, 适成为幸运中之大不幸。居定之后,他即时就感到一种责任心的煎熬,觉得值 此万方多难之际守着个小家庭,无异于苟且偷生。可这一切又是迫不得已的。 这样一种缺乏欢趣的情态,连孩子也有所察觉:“娇儿不离膝,畏我复却去。” 金圣叹云:“早见此归不是本意,于是绕膝慰留,畏爷复去。”对于“生还对童 稚,似欲忘饥渴”的诗人,没有比这个细节更能表现他的悒郁寡欢的了。 于是他回忆前一年六七月间纳凉“池边树”的往事。那时他对在灵武即 位的肃宗和自己立朝报国寄予很大希望,故而多少有些“欢趣”。谁知事隔一 年,却遭到如许失望,不禁忧从中来,百感交集,备受煎熬。叙事抒情中忽插入 “萧萧北风劲”的写景,又大大添加了一种悲凉凄苦的气氛。 末四句写到秋收已毕,虽然新酒未曾酿出,却计日可待,似乎可感到它从糟 床汩汩流出。“赖知”“已觉”均属料想之词。说酒是因愁,深切表现出诗人 矛盾苦闷的心理——他其实是“醉翁之意不在酒”。
看图识唐诗(1027)杜甫·佐还山后寄三首其二

看图识唐诗(1027)杜甫·佐还山后寄三首其二
杜甫·佐还山后寄三首其二
白露黄粱熟,白露节已过黄粱谷子也该成熟了,
分张素有期。
临别你曾经预先期许送来黄粱米。
已应舂得细,料应你是特意把米舂得细,
颇觉寄来迟。
所以寄出就不觉稍为延迟。
味岂同金菊,黄粱米饭的味道可不是金菊能够相比的,
香宜配绿葵。
它是多么香喷喷最好还配上小菜炒绿葵。
老人他日爱,我这老人平时最爱吃的就是黄粱米饭,
正想滑流匙。
想着想着仿佛黄粱米饭已滑动在羹匙。
向人索物可成诗。
此诗催促杜佐寄黄粱米来。
首联委婉肯定黄粱成熟、你曾许诺。
分张:分别。
次联从维护对方着想,推断迟寄原因是要对米细致加工。
三联大赞黄粱米饭味道香,拉金菊来比,而菊难与比(菊虽可食,却难饱肚),意在为下联铺垫。
金菊:指一般黄色的菊花;绿葵:秋葵,蔬菜名,绿葵即绿色的秋葵。
尾联说,黄粱米饭是我平日最爱,心中想起,便似在吃。
杜甫《绝句》(其二)翻译和赏析

杜甫《绝句》其二翻译和赏析杜甫《绝句》(其二)翻译和赏析这首诗《绝句二首》中的第二首,写于公元764年暮春,当时诗人杜甫正漂泊西南,住在其在成都的草堂。
全诗描写出了暮春时的美丽景色,濡饱墨于纸面,抒发了诗人的思乡之情。
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杜甫《绝句》(其二)翻译和赏析,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出自杜甫《绝句》(其二)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燃。
今春看又过,何日是归年?参考译文江水碧波浩荡,衬托水鸟雪白羽毛,山峦郁郁苍苍,红花相映,便要燃烧。
今年春天眼看就要过去,何年何月才是我归乡的日期?赏析《绝句二首》是唐代诗人杜甫创作的组诗作品。
描绘了一幅美丽的春景图,抒发了羁旅异乡的感慨。
此诗为杜甫入蜀后所作,抒发了羁旅异乡的感慨。
“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燃”,这是一幅镶嵌在镜框里的风景画,濡饱墨于纸面,施浓彩于图中,有令人目迷神夺的魅力。
漫江碧波荡漾,显露出白翎的水鸟,掠翅江面,一派怡人的风光。
满山青翠欲滴,遍布的朵朵鲜花红艳无比,简直就像燃烧着一团旺火,十分旖旎,十分灿烂。
以江碧衬鸟翎的白,碧白相映生辉;以山青衬花葩的红,青红互为竞丽。
一个“逾”字,将水鸟借江水的碧色衬底而愈显其翎毛之白,写得深中画理;而一个“欲”字,则在拟人化中赋花朵以动态,摇曳多姿。
两句诗状江、山、花、鸟四景,并分别敷碧绿、青葱、火红、洁白四色,景象清新,令人赏心悦目。
可是,诗人的旨意却不在此,紧接下去,笔路陡转,慨而叹之。
“今春看又过,何日是归年?”句中“看又过”三字直点写诗时节。
春末夏初景色不可谓不美,然而可惜岁月荏苒,归期遥遥,非但引不起游玩的兴致,却反而勾起了漂泊的感伤。
此诗的艺术特点是以乐景写哀情,唯其极言春光融洽,才能对照出诗人归心殷切。
它并没有让思归的感伤从景象中直接透露出来,而是以客观景物与主观感受的不同来反衬诗人乡思之深厚,别具韵致。
拓展杜甫(712-770),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世称“杜工部”、“杜少陵”等,汉族,河南府巩县(今河南省巩义市)人,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杜甫被世人尊为“诗圣”,其诗被称为“诗史”。
《述古三首·其二》(作者-杜甫)唐诗赏析

《述古三首·其二》(作者:杜甫)唐诗赏析【作品介绍】
《述古三首其二》的作者是杜甫,被选入《全唐诗》的第219卷第33首。
【原文】述古三首其二作者:唐杜甫市人日中集,于利竞锥刀。
置膏烈火上,哀哀自煎熬。
农人望岁稔,相率除蓬蒿。
所务谷为本,邪赢无乃劳。
舜举十六相,身尊道何高。
秦时任商鞅,法令如牛毛。
【注释】①市人:市民,买卖人。
日中:正午。
②锥刀:喻细微之利。
《左传昭公六年》:刀锥之末,将尽争之。
③膏:油脂。
《庄子人间世》:膏火自煎也。
④岁稔:丰收年景。
⑤谷:全诗校:一作农。
⑥邪赢:用不正当的手段获利。
⑦十六相:传说中十六位有才能的大臣,即八元八恺的合称。
《左传文公十八年》:舜以为天子,以其举十六相,去四凶也。
⑧商鞅:《史记商君列传》载:商鞅,卫之庶公子,姓公孙,名鞅。
相秦,封商君。
辅佐秦孝公变法,使秦国富强。
孝公死,商鞅被车裂。
牛毛:喻繁密。
【作者介绍】杜甫(712-770),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汉族,巩县(今河南巩义)人。
杜甫曾祖父(杜审言父亲)起由襄阳(今属湖北)迁居巩县(今河南巩义)。
盛唐时期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
他忧国忧民,人格高尚,他的约1500首诗歌被保留了下来,诗艺精湛,他在中国古典诗歌中的影响非常深远,被后世尊称为诗圣,他的诗也被称为诗史。
杜甫与李白合称李杜,为了与另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
三绝句(其二)的意思

三绝句(其二)的意思
三绝句(其二)是唐代诗人杜甫所作的一首短诗,全文如下:
远看山有色,
近听水无声。
春去花还在,
人来鸟不惊。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山水画卷,通过对自然景观的描绘,表现了诗人深邃的感悟和对自然的热爱之情。
诗中的“远看山有色”,意味着山的远景十分美丽,色彩鲜艳丰富,给人以视觉上的享受。
这也表现了诗人对自然的敏锐观察和对美的敏感。
诗中的“近听水无声”,则表现了另一种自然之美。
水虽然没有声音,但它仍然存在,这种寂静的美感让人感到宁静和平静。
这也可以被视为诗人对自然的领悟和对生命的理解。
然后,诗中的“春去花还在”,表现了春天的美丽和绚丽,即使春天已经离去,但它留下的美好仍然存在。
这也让人想起了生命的短暂和珍贵,所以应该珍惜每一刻。
诗中的“人来鸟不惊”,则表现了自然与人类的和谐共生。
即使人类到来,鸟儿也不会惊慌失措,这种和谐让人感到温馨和宁静。
因此,三绝句(其二)是一首优美的自然诗,它通过对自然景观的描绘,表现了诗人对自然的感悟和对生命的理解,同时也表现了自然与人类的和谐共生。
杜甫诗三首2

云海玉盘
云海玉盘是岱顶的又一奇观。夏天,雨后初晴,大量水蒸气 蒸发上升,加之夏季从海上吹来的暖温空气被高压气流控制在海 拔1500米左右的高度时,如果无风,在岱顶就会看见白云平铺万 里,犹如一个巨大的玉盘悬浮在天地之间。远处的群山全被云雾 吞没,只有几座山头露出云端;近处游人踏云驾雾,仿佛来到了 天外。微风吹来,云海浮波,诸峰时隐时现,像不可捉摸的仙岛, 风大了,玉盘便化为巨龙,上下飞腾,倒海翻江。
影响:
安史之乱的后果是极其严重的,其影响大致可以分为 下列几点∶ 第一,战乱使社会遭到了一次空前浩劫。杜甫有 诗曰:“寂寞天宝后,园庐但蒿藜,我里百余家,世 乱各东西”。这说明经过战乱,广大人民皆处在无家 可归的状态中。 第二,安史之乱,使唐王朝自盛而衰,一蹶不振。 此后实际上统一的中央王朝已经无力再控制地方,安 史余党在北方形成藩镇割据,各自为政,后来这种状 况遍及全国。这些方镇或“自补官吏,不输王赋”, 或“贡献不入于朝廷”,甚至骄横称王称帝,与唐王 朝分庭抗礼直到唐亡,这种现象没有终止。
泰山简介 泰山,古称东岳,又名岱山、岱岳、岱 宗、泰岳,为五岳之首。 泰山拔起于齐鲁丘 陵之上,长达二百公里。主峰突兀,山势险 峻,峰峦层叠,形成“一览众山小”和“群 峰拱岱”的高旷气势。泰山多松柏,更显其 庄严巍峨葱郁;又多溪泉,故而不乏灵秀与 缠绵。缥缈变幻的云雾则使它凭添了几分神 秘与深奥。它既有秀丽的麓区、静谧的幽区、 开阔的旷区,又有虚幻的妙区、深邃的奥区; 还有旭日东升、云海玉盘、晚霞夕照、黄河 金带等大自然奇观及石坞松涛、对松绝奇景 观,宛若一幅天然的山水画卷。
杜甫诗三首
《望岳》
《春望》 《石壕吏》
授课人:王小锋
杜甫,字子美,是我国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 人。他怀抱“致君尧舜上,在使风俗淳”的理想,但仕 途坎坷,身经离乱,看到唐代社会由盛而衰的转折,就 用诗歌抒写情怀,反映时事,其作品思想深刻,境界广 阔,有强烈正义感和鲜明倾向性,风格沉郁顿挫,形式 多样。由于他的诗真实的反映了所处的时代,后世称为 “诗史”;又由于他能忧国忧民,被誉为“诗圣”。代 表作品:《前出塞》 《咏怀五百字》《北征》《兵车 行》“三吏”“三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春望》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登高》。
绝句唐杜甫古诗其二

绝句唐杜甫古诗其二
绝句二首
其一
迟日江山丽⑴,春风花草香。
泥融飞燕子⑵,沙暖睡鸳鸯⑶。
其二
江碧鸟逾白⑷,山青花欲燃⑸。
今春看又过,何日是归年? [1]
词句注释
⑴迟日:春天日渐长,所以说迟日。
⑵泥融:这里指泥土滋润、湿润。
⑶鸳鸯:一种水鸟,雄鸟与雌鸟常双双出没。
⑷鸟:指江鸥。
⑸花欲燃:花红似火。
白话译文:
其一
江山沐浴着春光,多么秀丽,春风送来花草的芳香。
燕子衔着湿泥忙筑巢,暖和的沙子上睡着成双成对的鸳鸯。
其二
江水碧波浩荡,衬托水鸟雪白羽毛,山峦郁郁苍苍,红花相映,便要燃烧。
今年春天眼看就要过去,何年何月才是我归乡的日期?[1]
创作背景编辑播报
这组五言绝句是诗人漂泊西南的早期作品,作于广德二年(764)暮春,时杜甫在四川草堂。
《遣兴三首·其二》古诗原文及注释

《遣兴三首·其二》古诗原文及注释《遣兴三首·其二》古诗原文及注释《遣兴·其二》古诗原文及注释【作品介绍】《遣兴三首·其二》的作者是杜甫,被选入《全唐诗》的第218卷第2首。
【原文】遣兴三首·其二作者:唐·杜甫高秋登塞山,南望马邑州。
降虏东击胡,壮健尽不留。
穹庐莽牢落,上有行云愁。
老弱哭道路,愿闻甲兵休。
邺中事反覆,死人积如丘。
诸将已茅土,载驱谁与谋。
【注释】①塞:边塞。
全诗校:“一作寒。
”②马邑州:在今甘肃天水市与成县之间。
《新唐书,地理志》,羁縻州内有马邑州,隶秦州,开元十七年置。
③降虏:指居于秦州一带的少数民族。
胡:安史叛军。
④穹庐:游牧民族的帐篷。
牢落:稀疏貌。
⑤“邺中”二句:指邺城唐军溃败事。
事反覆,全诗校:“一作何萧条。
”⑥诸将:指朝中得宠的大将军们。
茅土:指受封为王侯。
帝王社祭之坛以五色土建成,分封诸侯时,按封地所在方向取坛上一色土,用茅草包之,授于被封者。
见蔡邕《独断》。
⑦载:发语词,犹乃。
载驱:即驱驰。
《诗·鄘风·载驰》:“载驰载驱。
”【作者介绍】杜甫(712-770),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汉族,巩县(今河南巩义)人。
杜甫曾祖父(杜审言父亲)起由襄阳(今属湖北)迁居巩县(今河南巩义)。
盛唐时期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
他忧国忧民,人格高尚,他的约1500首诗歌被保留了下来,诗艺精湛,他在中国古典诗歌中的影响非常深远,被后世尊称为“诗圣”,他的诗也被称为“诗史”。
杜甫与李白合称“李杜”,为了与另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
杜甫的诗被称为“诗史”,是因为在杜甫所作的诗多诗风沉郁顿挫,忧国忧民。
杜甫的诗词以古体、律诗见长,风格多样,以“沉郁顿挫”四字准确概括出他自己的作品风格,而以沉郁为主。
杜甫生活在唐朝由盛转衰的历史时期,其诗多涉笔政治黑暗、人民疾苦,他的诗反映当时社会矛盾和人民疾苦,他的诗记录了唐代由盛转衰的历史巨变,表达了崇高的儒家仁爱精神和强烈的忧患意识,因而被誉为“诗史”。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抄写2遍 2. 背诵《望岳》 3.把诗意写在笔记本上 4.完成课堂作业本和当堂练
•
• 天宝十四年(755)十一月,安禄山起兵叛 唐。次年六月,叛军攻陷潼关,唐玄宗匆 忙逃往四川。七月,太子李亨即位于灵武 (今属宁夏),世称肃宗,改元至德。杜 甫闻讯,即将家属安顿在都州,只身一人 投奔肃宗朝廷,结果不幸在途中被叛军俘 获,解送至长安,后因官职卑微才未被囚 禁。至德二年春,身处沦陷区的杜甫目睹 了长安城一片萧条零落的景象,百感交集, 便写下了这首传诵千古的名作。
大自然在这里凝聚了一切钟灵神秀,山 南山北如同被分割为黄山 南山北如同被分割为黄昏与白昼。
望着山中冉冉升起的云霞,荡涤着我的 心灵,极目追踪那暮归的鸟儿隐入了山林。
望着山中冉冉升起的云霞,荡涤着我的 心灵,极目追踪那暮归的鸟儿隐入了山林。
我一定要登上泰山的顶峰,俯瞰[kàn]那众 山,而众山就会显得极为渺小。
• 长安沦陷国家破碎,只有山河依旧, 春天来了城空人稀,草木茂密深沉。 感伤国事面对繁花,难禁涕泪四溅, 亲人离散鸟鸣惊心,反觉增加离恨。 立春以来战火频连,已经蔓延三月, 家在口州音讯难得,一信抵值万金。 愁绪缠绕搔头思考,白发越搔越短,
• 长安沦陷国家破碎,只有山河依旧, 春天来了城空人稀,草木茂密深沉。 感伤国事面对繁花,难禁涕泪四溅, 亲人离散鸟鸣惊心,反觉增加离恨。 立春以来战火频连,已经蔓延三月, 家在州音讯难得,一信抵值万金。 愁绪缠绕搔头思考,白发越搔越短, 头发脱落既短又少,简直不能插簪。
• 1.全诗以“望”字贯穿始终。诗题“春望”, 就是望春。作者面对大地回春的自然季节 而触景生情,企盼恢复国家安定繁荣的局 面。 • 2.诗人目睹沦陷后的长安之箫条零落,身历 逆境思家情切,不免感慨万端。 • 3.全诗沉着蕴藉,真挚自然,反映了诗人热 爱祖国,眷怀家人的感情。
1.抄写2遍 2.背诵《春望》 3. 把诗意写到笔记本上 4.完成课堂作业本和当堂练
•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开篇即写春 望所见:国都沦陷,城池残破,虽然山河 依旧,可是乱草遍地,林木苍苍。一个 “破”字,使人怵目惊心
• 一个 “深”字,令人满目凄然
• 一个 “深”字,令人满目凄然
• 一个 “深”字,令人满目凄然
• 家书抵万金”,写出了消息隔绝久盼音讯 不至时的迫切心情,这是人人心中所有的 想法,很自然地使人共鸣,因而成了千古 传诵的名句。
草堂传后世,诗圣著千秋。 —— 朱德 世上疮痍,诗中圣哲;民间疾苦,笔底波澜。 ——郭沫若
草堂传后世,诗圣著千秋。 —— 朱德 世上疮痍,诗中圣哲;民间疾苦,笔底波澜。 ——郭沫若
• 杜甫(公元712年-公元770年),字子美,汉族,祖 籍襄阳,生于河南巩县。自号少陵野老,唐代伟 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与李白合称"李杜"。为了与 另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杜甫 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杜甫也常被称为"老杜"。 • 杜甫在中国古典诗歌中的影响非常深远,被后人 称为"诗圣",他的诗被称为"诗史"。后世称其杜拾 遗、杜工部,也称他杜少陵、杜草堂。
我一定要登上泰山的顶峰,俯瞰[kàn]那众 山,而众山就会显得极为渺小。
• 第一句-远望泰山参天耸立
• 第一句-远望泰山参天耸立 • 第二句-近望泰山高大秀美
• 第一句-远望泰山参天耸立 • 第二句-近望泰山高大秀美 • 第三句-细望泰山情由景生
• • • •
第一句-远望泰山参天耸立 第二句-近望泰山高大秀美 第三句-细望泰山情由景生 第四句-望中所感抒怀言志
• 1.全诗以“望”字贯穿始终。诗题“春望”, 就是望春。作者面对大地回春的自然季节 而触景生情,企盼恢复国家安定繁荣的局 面。
• 1.全诗以“望”字贯穿始终。诗题“春望”, 就是望春。作者面对大地回春的自然季节 而触景生情,企盼恢复国家安定繁荣的局 面。 • 2.诗人目睹沦陷后的长安之箫条零落,身历 逆境思家情切,不免感慨万端。
• 这一首是望东岳泰山开元二十四年(736), 二十四岁的诗人开始过一种“裘马清狂” 的漫游生活。此诗即写于北游齐、赵(今 河南、河北、山东等地)时,是现存杜诗 中年代最早的一首,字里行间洋溢着青年 杜甫那种蓬蓬勃勃的朝气。
你想知道泰山是什么样子吗? 从齐到鲁都望不尽它青青的山色。
你想知道泰山是什么样子吗? 从齐到鲁都望不尽它青青的山色。
• 长安沦陷国家破碎,只有山河依旧,
• 长安沦陷国家破碎,只有山河依旧, 春天来了城空人稀,草木茂密深沉。
• 长安沦陷国家破碎,只有山河依旧, 春天来了城空人稀,草木茂密深沉。 感伤国事面对繁花,难禁涕泪四溅,
• 长安沦陷国家破碎,只有山河依旧, 春天来了城空人稀,草木茂密深沉。 感伤国事面对繁花,难禁涕泪四溅, 亲人离散鸟鸣惊心,反觉增加离恨。
• 长安沦陷国家破碎,只有山河依旧, 春天来了城空人稀,草木茂密深沉。 感伤国事面对繁花,难禁涕泪四溅, 亲人离散鸟鸣惊心,反觉增加离恨。 立春以来战火频连,已经蔓延三月,
• 长安沦陷国家破碎,只有山河依旧, 春天来了城空人稀,草木茂密深沉。 感伤国事面对繁花,难禁涕泪四溅, 亲人离散鸟鸣惊心,反觉增加离恨。 立春以来战火频连,已经蔓延三月, 家在州音讯难得,一信抵值万金。
•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 该诗通过描绘泰山雄伟磅礴的气象,热情 赞美了泰山高大巍峨的气势和神奇秀丽的 景色,流露出了对祖国山河的热爱之情, 表达了诗人不怕困难、敢攀顶峰、俯视一 切的雄心和气概,以及卓然独立、兼济天 下的豪情壮志。
• 全诗没有一个“望”字,但句句写向岳而望。距离是自远 而近,时间是从朝至暮,并由望岳悬想将来的登岳。 • 泰山名气很大,文化内涵很深,历代文人墨客多慕名到此 登临游览,留下了众多赋诗题词。但自从杜甫《望岳》诗 面世后,一提起泰山,大家首先想到的,往往就是这篇名 作。如今,泰山上的《望岳》诗石刻共有四处,摘其诗句 者更有多处,此诗的知名度可见一斑。 • 《望岳》写于唐玄宗开元二十四年(736)。岳:山高谓之 岳,这里特指东岳泰山。不仅写出了山的雄伟,还抒发了 作者的凌云壮志和宽广,博大的胸怀,给人以向上的精神 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