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诗三首》优秀教学设计

合集下载

杜甫诗三首教案 《杜甫诗三首》教案设计(4篇)

杜甫诗三首教案 《杜甫诗三首》教案设计(4篇)

杜甫诗三首教案《杜甫诗三首》教案设计(4篇)作为一位兢兢业业的人民教师,就难以避免地要准备教案,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科学、合理地支配课堂时间。

怎样写教案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作者整理了4篇《杜甫诗三首》教案设计,希望您在阅读之后,能够更好的写作杜甫诗三首教案。

《杜甫诗三首》教学设计篇一【教学目标】1、引导学生理解诗的思想内容及其中所蕴涵的诗情,能准确流畅地背诵,春望教案。

2、学会诗歌赏析的方法,培养读诗兴趣,提高鉴赏诗歌的能力。

3、在反复朗读中体会诗歌的意境,品味诗歌的"美点"。

【教学重点】1、了解诗歌的写作背景及诗的思想内容。

2、理解诗歌所表达的感时伤国、忧国思亲的感情。

3、在反复朗读中体会诗歌的感情,品味诗歌的"美点"。

【教学难点】1、解诗的思想内容及体会诗歌所表达的感时伤国、忧国思亲的感情。

2、品味诗歌的"美点"。

【教学方法】1、朗读教学法。

加强朗读教学,以读激情,让学生进入诗歌氛围,体会诗歌的意境。

2、问题探索法。

在整体感知诗歌的基础上,重在品味诗歌的精妙之处。

3、小组讨论法。

小组讨论,归纳要点,抒发感想。

【教学时数】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

源远流长的中国古典文学中,诗歌是特别重要的一部分。

从《诗经》到现在,诗歌一刻也没停止它前进的脚步。

从小我们就会背"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还有"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

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可以说,诗歌是伴着我们成长的。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抽背),领略了李白的浪漫风格,那么现在我们再来欣赏一下另一种风格:杜甫《春望》。

二、学习《春望》(一)请学生介绍杜甫,教师补充。

(课件显示)杜甫,字子美。

唐代伟大的现实诗人,后人尊称他为"诗圣",他的诗多沉郁顿挫,反映了一个时代的历史,故被誉为"诗史"(李白"诗仙"),著有《杜工部集》。

第30课《杜甫诗三首》教案优秀9篇

第30课《杜甫诗三首》教案优秀9篇

第 30 课《杜甫诗三首》教案优秀 9 篇作为一位杰出的教职工,就有可能用到教学设计,借助教学设计可以更大幅度地提高学生各方面的能力,从而使学生获得良好的发展。

那么优秀的教学设计是什么样的呢?我精心为您带来了第 30 课《杜甫诗三首》教案优秀 9 篇,如果对您有一些参考与帮助,请分享给最好的朋友。

(《望岳》《春望》《石壕吏》) 【教学目标】1.理解诗歌主题;探究诗作风格的变化。

2.熟读成诵,涵泳体悟。

3.感受诗人的爱国情怀。

【教学重难点】1. 涵泳背诵。

2.理解诗歌主题。

3.把握诗作风格。

【课时安排】二课时【教学流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 (屏显杜甫图片) 杜甫是我国文学史上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被尊称为“诗圣” 。

他的诗作在总体上反映了唐王朝由盛转衰的变化过程,号称“诗史” 。

今天就让我们与诗圣同行,去感受他博大的思想情怀。

(板书标题、作者;屏显:与诗圣同行。

) 二、活动建构——与诗圣同行 1.第一板块:忘情吟诵 (屏显) 。

(1) 教师范读。

听清读音,把握停顿、重音。

(2) 自由朗读。

(3) 指生朗读。

校正读音,明确节奏。

(4) 齐读全诗。

(5) 合作译诗。

结合注释,疏通诗意;提出疑问,讨论解决。

2.第二板块:诗意描述 (屏显) 。

(1) 假如你是诗人,请试着用描述的口吻描写泰山的雄伟景象。

(2) 假如你是诗人,请试着用感叹的口吻抒写你站在战乱后的长安城上的感受。

(3) 假如你是诗人,请试着用讲故事的口吻再现当年石壕那个令人心碎的故事。

先自行准备,再小组交流,最后小组推荐同学向全班描述。

活动的全部目的在于通过诗意地描述,检验、强化、深化对文本的理解。

因此活动完毕后的评价,教师要引导学生从解说是否准确 (符合原意) 、清晰 (顺序合理) 、生动 (描绘细致) 。

一句话,关键考查活动参与者对文本理解的准确度。

教师可视其情况做点必要的补充,如“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这两句,就要指出这里说的是泰山山脉,它在山东中部,从东平湖东岸一直延伸到淄博市南,长约二百公里。

杜甫诗三首教案优秀教案

杜甫诗三首教案优秀教案

杜甫诗三首教案优秀教案一、教案概述本教案针对杜甫的三首诗进行教学,通过深入解读诗歌的主题、意境和修辞手法,培养学生对古代文学的欣赏能力和文学鉴赏能力。

通过多种教学方法和活动,激发学生的兴趣,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和表达能力。

二、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 了解杜甫的生平及其在唐代文学史上的地位;- 理解杜甫诗歌的主题和意境;- 掌握杜甫诗歌中的修辞手法。

2. 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对古代文学的欣赏能力;- 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和创造力。

3. 情感目标- 培养学生对优秀文学作品的热爱和欣赏能力;- 培养学生对人生、社会和历史的思考能力。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1. 教学重点- 杜甫诗歌的主题和意境;- 杜甫诗歌中的修辞手法。

2. 教学难点- 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诗歌的意义和内涵;- 培养学生对修辞手法的敏感性和理解能力。

四、教学内容与步骤本教案选取了杜甫的《登高》、《月夜忆舍弟》和《将进酒》三首诗进行教学。

具体教学内容和步骤如下:1. 导入(10分钟)- 利用图片或视频展示杜甫的形象和生平,引起学生的兴趣;- 引导学生回忆并讨论他们对杜甫的了解和印象。

2. 学习诗歌(30分钟)- 分别给学生发放杜甫的三首诗的课文,让学生自主阅读;- 学生阅读完毕后,进行课文讲解,解读诗歌的主题、意境和修辞手法;- 引导学生分析诗歌中的意象、比喻和象征等修辞手法的运用。

3. 文学鉴赏(30分钟)- 分组讨论,让学生就诗歌的主题和意境展开深入的探讨;- 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对诗歌的理解和感受;- 学生进行诗歌朗诵和表演,展示他们对诗歌的理解和感悟。

4. 创作活动(30分钟)- 鼓励学生根据自己的感受和理解,创作与诗歌相关的作品,如绘画、写作等;- 学生展示自己的作品,并进行互动和交流。

5. 总结与评价(10分钟)- 教师总结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和学生的表现;- 学生进行自我评价,反思自己在学习和表达方面的不足。

七年级上册语文《杜甫诗三首》教案、教学设计

七年级上册语文《杜甫诗三首》教案、教学设计
因此,在本章节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关注学生的实际需求,创设有趣、富有启发性的教学情境,引导学生主动探究,使他们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感受杜甫诗歌的魅力,提高自己的语文素养。
三、教学重难点和教学设想
(一)教学重难点
1.理解杜甫诗歌的意境和情感,尤其是对忧国忧民情怀的把握。
2.掌握诗歌的表现手法,如比喻、拟人、排比等,并能在写作中灵活运用。
3.培养学生对古典文化的兴趣和鉴赏能力,提高语文素养。
(二)教学设想
1.创设情境,激发兴趣:运用多媒体手段,展示杜甫诗歌相关的图片、音频和视频资料,让学生在直观的视觉和听觉体验中,感受杜甫诗歌的意境美。通过讲故事、背景介绍等方式,激发学生对杜甫及其诗歌的兴趣。
2.逐句解析,深入理解:以《杜甫诗三首》为例,逐句解读诗句,分析诗歌的表现手法、意象和情感。引导学生关注诗歌中的关键词,从字词入手,深入挖掘诗歌内涵。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他们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杜甫诗歌,感受古典文化的魅力。同时,注重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提高他们的审美情趣,为终身学习打下坚实基础。
二、学情分析
七年级的学生经过小学阶段的学习,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语文基础和阅读能力。在此基础上,他们对古典文学尤其是诗歌的学习将面临新的挑战。学生对古诗文的阅读理解能力、鉴赏能力和创作能力有待提高。在本章节《杜甫诗三首》的教学中,学生可能存在以下情况:
3.情感体验:引导学生感受杜甫在诗中所表达的忧国忧民情怀,通过朗读、品味诗歌,让学生沉浸在诗歌的意境中。
(三)学生小组讨论
1.分组讨论: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组选择一首杜甫的诗进行讨论,分析诗歌的主题、表现手法和意境。
2.交流分享:各小组选派代表进行汇报,分享本组的讨论成果。其他小组在倾听的基础上,提出自己的看法和补充。

杜甫诗三首优秀教案(精选6篇)

杜甫诗三首优秀教案(精选6篇)

杜甫诗三首优秀教案(精选6篇)杜甫诗三首优秀教案(精选6篇)作为一位兢兢业业的人民教师,就有可能用到教案,教案是教学蓝图,可以有效提高教学效率。

那么大家知道正规的教案是怎么写的吗?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杜甫诗三首优秀教案(精选6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杜甫诗优秀教案篇1一、师生共同观看《唐之韵》第九集、第十集“千秋诗圣”。

二、师生共同回忆与三首诗作相关的杜甫主要生平事迹。

三、阅读鉴赏《登高》(教师导学)1.诵读(鉴赏音韵美)(1)按照要求自由诵读(一是读准字音,二是把握节奏,三是注意轻重,四是读出感情)(2)展示教师范读(教给方法:标画韵脚、节拍和平仄)(3)选读(师生简评,鼓励为主)(4)齐读,初步感知诗人情感(悲伤、忧愁、孤独……)2.品读(示范操作步骤,教给学生方法)(1)理解词句含义,培养习惯能力(教给方法:结合注释和语境,联系所学相关材料,推敲词句含义,做好笔记;教师示例:猿啸哀、鸟飞回、百年、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2)感受意象意境,想象贯通诗意(教给方法:抓住意象,联想想象,口述或笔述再现画面,走进意境;教师示例:秋风强劲,蓝天高远,猿啼哀啸,十分悲凄;清清河堤,白白沙洲,鸥鹭盘旋,鸟儿飞舞。

落叶飘零,无边无际,纷纷扬扬,萧萧而下;不尽长江,汹涌澎湃,滚滚而来,奔腾而去。

万里漂泊,客居他乡,对此秋景,更觉悲伤;有生以来,疾病缠身,今日登临,独自孤苦。

世事艰难,生活困顿,十分遗憾,鬓如白霜;浊酒消愁,怎奈潦倒,病体日衰,需要停杯。

)(3)逐句玩味感情,鉴赏表达方式(教给方法:分析描写景物的形态、色彩、神韵,概括意境特征;理解概括意象意境中寄寓的情感;分析鉴赏表达方式和作用,在课本空白处批注评点。

教师示例:首联、颔联,意境、情感、写法、作用,营造悲凉氛围、情景交融;颈联、尾联,“万里”与“无边”对应、“百年”与“不尽”对应,表达忧思深广,国难家愁、悲忧难遣、矛盾心情、尽展无遗。

《杜甫诗三首》教学设计范文(精选6篇)

《杜甫诗三首》教学设计范文(精选6篇)

《杜甫诗》教学设计《杜甫诗三首》教学设计范文(精选6篇)作为一名为他人授业解惑的教育工作者,通常会被要求编写教学设计,借助教学设计可以提高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

那么问题来了,教学设计应该怎么写?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杜甫诗三首》教学设计,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杜甫诗三首》教学设计篇1☆目标聚焦1、总体感知课文,了解诗意,体会诗情,背诵诗篇,《杜甫诗三首》教学设计2。

2.品味诗歌语言,了解诗的艺术特色。

3.大致了解诗人杜甫的生平,理解他诗歌的风格变化。

☆要领提示1.教学中要多读,在诵读中品味诗歌的意境美和语言美。

诵读教学是一个循环往复的过程。

但一次次的诵读不应停留在同一个层次上,应该是每一次诵读都要有新的感受和领悟,通过朗读把这种感受和领悟表现出来。

教师要在启发学生整体把握诗歌的思想感情的基础上,做一些朗读技法方面的指导,效果会更好。

2.有些表现重大事件,与诗人经历、处境密切相关的诗歌,要对其产生的背景有所了解,以利于更好地理解诗歌的思想感情和诗歌的风格变化。

3.挑一些精妙的或广为流传的名句,揣摩品味,做初步的鉴赏分析。

☆教学设想:(一)、学生自主学习。

教学中进行无提问式设计,学生自己收集资料,自己品味美点,定会有自己独特的感受。

而教师是学习的合作者。

(二)、强调朗读。

古代诗文都强调朗读,但诗的朗读更应高于文的朗读,要读出情感,读出意境,读出节奏,甚至可以安排学生像古人那样吟诵、吟唱。

(三)、要做好课前预习,有关背景材料准备充分。

☆实例探究:第一课时◆课堂导入杜甫是我国文学史上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与李白并称“李杜”。

他的诗歌大胆地揭露了当时统治集团的腐朽,广泛而尖锐地反映出人民的苦难和社会矛盾,内容深刻。

他的许多优秀作品显示了唐代由盛转衰的历史过程,因此被称为“诗史”。

现在我们来集中学习他在不同时期创作的三首诗歌,从中可以看出作者思想的发展变化和当时的社会状态。

◆资源共享,走近杜甫课堂交流关于作者生平思想的有关材料。

初中初一语文上册《杜甫诗三首》教案、教学设计

初中初一语文上册《杜甫诗三首》教案、教学设计
4.布置课后作业,让学生结合课堂所学,进行更深入的阅读和思考,巩固学习成果。通过以上教学内容与过程的设计,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杜甫诗歌,提高语文素养和人文素养。
五、作业布置
为了巩固学生对《杜甫诗三首》的学习成果,提高他们的语文综合运用能力,特布置以下作业:
1.写作练习:请学生结合《杜甫诗三首》的学习,创作一首以“忧国忧民”为主题的现代诗。要求运用课堂所学的修辞手法和韵律知识,不少于八行,表达出对国家和社会的关心之情。
5.拓展活动:鼓励学生参加学校举办的“古诗词朗诵比赛”,选取《杜甫诗三首》中的一首进行朗诵,展示自己的朗诵技巧和对诗歌的理解。
6.观察感悟:引导学生关注社会现实,从生活中发现与杜甫诗歌中所表达情感相似的情境,以日记形式记录下来,不少于200字。
7.小组合作:以小组为单位,共同完成一份关于杜甫诗歌的专题手抄报,内容包括杜甫生平介绍、诗歌创作背景、经典诗句解读等,培养团队合作精神和审美能力。
1.了解杜甫的生平及其诗歌创作背景。
2.熟读并背诵《月夜忧思》、《春望》和《登高》三首诗。
3.掌握三首诗的主题思想、意境及其艺术特色。
4.学会分析古诗词的修辞方法,并能够创造性地运用。
5.能够比较杜甫不同时期的诗歌风格,并做出恰当的评价。
(二)过程与方法
过程与方法目标是引导学生通过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深入理解杜甫诗歌的内涵,并从中学习到有效的学习方法。
3.选取一首杜甫的诗,让学生进行配乐朗诵,感受诗歌的韵律美和情感美。
(五)总结归纳
在总结归纳环节,我将采取以下措施帮助学生巩固所学:
1.梳理本节课学习的重点内容,如杜甫诗歌的背景、意境、修辞手法等,确保学生掌握。
2.鼓励学生分享学习心得,总结在学习过程中的收获和不足,为今后的学习提供借鉴。

杜甫诗三首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

杜甫诗三首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

杜甫诗三首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杜甫诗三首教案教学设计1杜甫诗三首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能够了解杜甫及其代表作;2. 能够理解杜甫诗中的人生观和社会观;3. 能够用正确的方法赏析杜甫诗,提高语文素养。

二、教学内容杜甫诗三首:《登高》、《赋得古原草送别》、《江畔独步寻花》。

三、教学过程1. 导入环节(1)播放杜甫的画像,让学生了解杜甫的生平;(2)播放杜甫的代表作《春夜喜雨》,引发学生的情感共鸣;(3)引导学生思考,杜甫诗中有哪些具体的生活场景,为什么很多人尊称杜甫为“诗史之巨”。

2. 课堂活动(1)出示《登高》、《赋得古原草送别》、《江畔独步寻花》三首诗,按顺序逐一给学生介绍,同时给学生逐词逐篇逐句逐字解析,让学生理解其中所蕴含的意思;(2)让学生自己朗读这三首诗,体会其中所蕴含的情感,感受诗人的高妙境界;(3)分组讨论,学生可以就自己感兴趣的问题展开辩论,比如“赋得古原草送别,杜甫在这首诗中表达了什么情感?”或者“江畔独步寻花,你读完这首诗后,有什么感触?”等等;(4)让学生写下自己的感受和体会,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从自己的角度出发去思考和赏识杜甫的诗歌。

3. 课堂总结教师做一次简洁的课堂总结,回顾本次课的主要内容,阐述方法和原则,表扬优秀表现的同学,纠正错误,指出需要重点掌握的知识点,并为学生概括一下课堂任务,引导学生把学会的知识应用到生活中。

同时应该激发学生对杜甫及其诗作的兴趣,让学生在学科知识上获取更多的乐趣,提高语文素养。

四、教学反思1. 教学方法:在本节课的教学中,除了讲解内容外,还运用了组内讨论等方式,让学生自由表达观点,从而使学生更好的记忆所学知识,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

2. 教学评估:评估方式有两种:一是针对学生的日常表现和功课成绩进行评估;二是对学生的课堂表现和理解程度进行评估。

通过学生的发言和课堂活动的观察,可以初步地了解学生对杜甫诗的认识和对语文学科的掌握情况。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杜甫诗三首》优秀教学设计【目标聚焦】1、总体感知课文,了解诗意,体会诗情,背诵诗篇。

2、品味诗歌语言,了解诗的艺术特色。

3、大致了解诗人杜甫的生平,理解他诗歌的风格变化。

【要领提示】1、教学中要多读,在诵读中品味诗歌的意境美和语言美。

诵读教学是一个循环往复的过程。

但一次次的诵读不应停留在同一个层次上,应该是每一次诵读都要有新的感受和领悟,通过朗读把这种感受和领悟表现出来。

教师要在启发学生整体把握诗歌的思想感情的基础上,做一些朗读技法方面的指导,效果会更好。

2、有些表现重大事件,与诗人经历、处境密切相关的诗歌,要对其产生的背景有所了解,以利于更好地理解诗歌的思想感情和诗歌的风格变化。

3、挑一些精妙的或广为流传的名句,揣摩品味,做初步的鉴赏分析。

【教学设想】1、学生自主学习。

教学中进行无提问式设计,学生自己收集资料,自己品味美点,定会有自己独特的感受。

而教师是学习的合作者。

2、强调朗读。

古代诗文都强调朗读,但诗的朗读更应高于文的朗读,要读出情感,读出意境,读出节奏,甚至可以安排学生像古人那样吟诵、吟唱。

3、要做好课前预习,有关背景材料准备充分。

【实例探究】《杜甫诗三首》教学设计第一课时〖课堂导入杜甫是我国文学史上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与李白并称“李杜”。

他的诗歌大胆地揭露了当时统治集团的腐朽,广泛而尖锐地反映出人民的苦难和 * ,内容深刻。

他的许多优秀作品显示了唐代由盛转衰的历史过程,因此被称为“诗史”。

现在我们来集中学习他在不同时期创作的三首诗歌,从中可以看出作者思想的发展变化和当时的社会状态。

〖资源共享,走近杜甫课堂交流关于作者生平思想的有关材料。

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分小组讨论、交流,将所搜集到的材料归纳,然后课堂发言,并补充完整:杜甫,唐代大诗人,字子美,诗中常以少陵野老自称。

年轻时举进士不第,遂各地漫游。

天宝时在洛阳与李白相识。

后居长安近十年,安史之乱,逃至凤翔,见唐肃宗,任左拾遗。

长安收复后回京,不久辞官,移居成都。

晚年携家眷离开成都,漂泊于湘鄂一带,死于途中。

曾任检校工部员外郎,故世称“杜工部”。

杜甫出身于“奉儒守官”的封建士大夫家庭,处在唐朝由兴盛走向衰落的时代。

他怀有忠君爱国、积极用世的抱负,但因仕途失意,又历经祸乱,有志不展,生活贫困,因而能体察和同情人民的疾苦。

其诗歌抒写个人情怀,往往紧密结合时事,思想深刻,境界广阔,有强烈的现实意义。

杜甫创造性地发挥了各种诗体的功能,发展了我国古代诗歌创作的现实主义传统,丰富和提高了诗歌反映现实生活的艺术表现力,并形成了“沉郁顿挫”的独特风格。

以上内容教师可根据情况增删,但一定要为学生理解诗歌做好背景介绍。

〖一诗四读,理解诗意一、吟读,按照诗的个性来读,按自己的理解和体会读古诗讲究平仄压韵,讲究对偶,句式整齐,读起来有节奏感、有音韵美。

这些特点是由诗歌的形式决定的。

但不同内容、不同风格也是影响诗歌朗读效果的因素。

同时把握好每首诗中作者的情感是读好一首诗的关键。

《望岳》写于开元盛世,是他的早期作品,赞美泰山,表露诗人远大抱负的,要读得激昂豪迈。

《春望》写于安史之乱时期传达了忧国伤时、念家悲己的情感,感情深沉含蓄,要读出沉痛忧伤。

二、译读,以诗译诗,用诗歌的语言和形式来翻译古诗,译出来的现代文最好也要押韵《望岳》:学生读原诗,教师示范译诗:五岳之首的泰山景象如何?这些青山耸立在齐鲁间。

大自然的神奇秀美聚集在此,山北山南如黄昏清晨不一般。

云层翻滚荡涤着我的心胸,注目飞鸟入林直到看不到。

我定要登上最高峰,举目纵观傲视群山。

《春望》:教师读原诗,学生译诗。

山河依旧而国都已经破残,春天的京城荒树野草蔓延。

感念时事看见花草就想落泪,痛惜离别听到鸟鸣倍觉心寒。

战火接连从去年三月烧到今年三月,一封家书抵换万两黄金。

白头发已经越挠越稀,简直是梳不成髻插不住簪。

三、背译《望岳》全诗可分为两大层,都是切着“望”字。

前两联为第一大层,着力写泰山的整体形象。

后两联,也写了泰山景物,但着力表现的是诗人的感受。

《春望》本诗前四句写春城破败的景象,包含感叹;后四句写心念亲人境况,充溢离情。

表达了诗人深沉含蓄的感情:忧国伤时、念家悲己。

梳理清楚了诗的写作思路,背诵起来就容易多了。

四、赏读教师示范赏析:“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写出了消息隔绝,久盼音讯不至时的迫切心情。

在那个兵荒马乱的年月,一封普通的家书,是多么难得,多么珍贵啊!“万金”,古代以十两黄金为一金。

极力写出了难得和珍贵的程度。

此句所流露的感情是常人所有的想法,很自然的使人产生感情共鸣,因而成为千古流传的名句。

学生分小组讨论,品味赏析:1、“阴阳割昏晓”中“割”字炼得极好,从山的北面来看,那照临下土的阳光就像被一把硕大无朋的刀切断了一样,突出了泰山遮天蔽日的形象。

2、“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这是化用孔子的名言:“登泰山而小天下”。

写出了他心底的愿望:但用在这里却有深刻含义:它不只是诗人要攀登泰山极顶的誓言,也是诗人要攀登人生顶峰的誓言。

抒发了诗人向往登上绝顶的壮志。

表现了一种敢于进取、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极富哲理性。

3、“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国都在沦陷后已经变得残破不堪,然而山河依旧是原来那个样子;春天降临到安城,然而眼前却是乱草丛生。

如此强力的反差怎能不使人 * 呢!一座繁华似锦的城市,曾几何时,竟被毁坏到了“无余物”“无人”的地步,是何等可悲啊!这一联虽是写景,却也痛切地传达了诗人忧国伤时的感情。

〖设计选题,课外探究1、“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这一联一般有两种解释。

一种解释认为这是拟人写法,意思是由于战乱,都城破败,仿佛话、花也像人一样因感叹时事而落泪,鸟也因世间的离别而惊心。

还有一种通行的解释是:花、鸟在春景中是有代表性的事物,能使人赏心悦目,但诗人因为感伤时事,所以看到花开反而黯然泪下;因为久别家乡,所以一听鸟鸣反而倍觉心惊。

你赞成哪一种解释?理由是什么?2、反衬是诗歌常使用的手法,即以甲物之是来衬乙物之非。

《春望》开头两句就使用了这一手法。

请分析。

研究方法:⑴搜集关于《春望》的资料,包括不同版本的注释、选讲、赏析、评论、背景资料等。

⑵搜集关于作者的资料,包括生平、年谱、思想、背景资料等。

⑶仔细研读这首诗,获得自己的感悟。

⑷参阅各方面的资料,说出自己的观点。

推荐书目:《唐诗鉴赏词典》,上海辞书出版社,1983年12月第一版;陈伯海主编《唐诗汇评》,浙江教育出版社,1995年5月第一版;孙育华主编《唐诗鉴赏词典》,北京燕山出版社,1996年10月第一版;贺新辉主编《全唐诗鉴赏词典》,中国妇女出版社,1997年6月第一版。

陶道恕主编《杜甫诗歌鉴赏集》,巴蜀书社,1993年10月第一次第一版。

第二课时〖创设情境,课堂导入多媒体课件展示蒋兆和先生的名画《流民图》中《西望长安》,二胡名曲《江河水》缓缓响起。

〖朗读课文,整体感知用各种形式反复朗读,将诗歌读熟。

教师要特别强调要有感情地朗读,读出诗中人物的感情和诗人的思想感情,体会场面的气氛和诗歌的意境。

理解词语,复述课文。

〖师生互动,深入探究1、作为一名女性,我对文中老妇人的儿媳妇“出入无完裙”,感受特别深刻。

裙:古谓下裳,上古时代,男女服装差别不大,区分也不严格。

唐代以后,妇女穿裙之风大盛,男以穿袍为常服,女以裙为常服,后泛指衣服。

为什么连一件会客的衣服都没有?(生活贫困)为什么会如此贫困呢?(战争)2、这是一场怎样的战争?同学们学过历史,请结合课下注释,谈谈这场战争。

公元758年,为平息安(禄山)史(思明)之乱,郭子仪、李光弼等九位节度使,率兵20万围攻安庆绪(安禄山的儿子)所占的邺(Yè)郡(现在河南安阳),胜利在望。

但在第二年春天,由于史思明派来援军,加上唐军内部矛盾重重,形势发生逆转。

在敌人两面夹击之下,唐军全线崩溃。

郭子仪等退守河阳(现在河南孟州市),并四处抽丁补充兵力。

杜甫这时刚好从洛阳回华州(当时诗人任华州司功参军,管理地方祭祀、礼乐、学校、选举、考课等文教工作),途经新安、石壕、潼关等地,他目睹了战乱中人民的苦难。

3、是战争使这个家庭生活贫困艰难。

老妇人一家仅仅是生活贫困吗?他们为这场战争还付出了什么?(二子战死沙场一子苟且偷生孀妻弱子无依老妇自请应役)在了解这个家庭的命运的同时,进一步在语境中落实字词。

戍:防守。

新:最近。

偷生:苟且活着。

已:停止,这里引申为完结。

请,请让我。

应:应征。

犹得:还能够。

4、“古者有兄弟始遣一人从军”,可这儿连老妇人都要去应征到军中作饭,可见当时战争的激烈、残酷。

有唐史为证:陈陶之战,四余万唐军一日内为国捐躯。

潼关战役,二十万唐军全军覆没。

邺城失利,郭子仪等率领的唐军,战马万匹,只剩三千。

甲杖十万,几乎全部丧尽。

这时唐王朝急需补充兵力,重整旗鼓,诗中哪句话可以看出这一点?(有吏夜捉人)5、为什么不说“征兵”“招兵”“点兵”而说“捉人”?“捉”字颇具春秋笔法,说明这绝不是正常的征召,而是胡乱搜捕。

这的确称得上“一字之贬,严于斧钺”。

“捉人”也与“捉壮丁”的内涵大有不同。

“人”是一般的概念,“丁”的内涵则比较具体。

玄宗天宝律法规定:“制十八为中男,二十二为丁”(《旧唐书·食货志》),二十二岁才是壮丁年龄,而现在驱尽壮丁,及于老弱。

6、夜:为什么夜间出动?一则表明官府“捉人”之事时常发生,人民白天躲藏或者反抗,无法“捉”到;二则表明县吏手段狠毒,在人们已经入睡的黑夜来个突然袭击。

7、从“吏呼一何怒”看出“吏”有着怎样的嘴脸?(凶恶残暴,如狼似虎)下面我们换个角度,来个换位思考,如果我们站在“吏”──一个部队的下层官吏的立场,说说他为什么“吏呼一何怒”?石壕吏不过是一个下层的小长官,迫于上司的命令而挖空心思”夜捉人“,不也是一种无奈之举吗?他家里也许还有妻儿老母,他自己的性命也可能朝不夕保。

8、这场战争不仅给下层劳动人民带来了深重的灾难,同时也给象石壕吏这样的下层长官带来了深深的恐惧。

战争严重地破坏了社会生产,造成生活贫困,劳动力急剧减少,“四邻何所有,一二老寡妻”。

据历史记载,安史之乱后,全国人口只有1690万强,比玄宗天宝十三年减少近十分之七。

战乱之后,唐朝由极盛转向衰弱。

人们讨厌这种破坏安定和平生活的战争,就老妇人而言,她对战争的态度是矛盾的,一方面有怨有恨,有哪些表现?(老翁逾墙走,老妇出门看妇啼一何苦)另一方面,又积极支援这场平叛战争,请同学们根据创设的情境,合理揣测想象老妇人此时的心理活动。

〖小结全文,拓展延伸老妇人是杜甫笔下一个普通而又不平凡的女性形象。

杜甫通过这一形象,反映了战争带给人民的深重灾难,另一方面,也表现了唐朝人民虽怨恨战争,但终究咬紧牙关,含着眼泪,义无返顾地走上前线支持了平叛战争。

战争期间,杜甫从洛阳回华州,途径新安、石壕、潼关等地,写了一组诗,这就是有名的“三吏”“三别”。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