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诗三首导学案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登高》 登高》 5、前两联描述了怎样的自然景象? 、前两联描述了怎样的自然景象? 营造了怎样的意境? 营造了怎样的意境?
首联共写了六种景物: 首联共写了六种景物:风、天、猿、渚、沙、鸟。分别用“急” 分别用“ 啸哀”“ ”“白”“飞回 来描写。十四字写六种景, ”“清 飞回” “高” “啸哀”“清”“白”“飞回”来描写。十四字写六种景,极为 凝练。急风,使人感到非常冷。天高,反衬出人的渺小,孤单。哀猿, 凝练。急风,使人感到非常冷。天高,反衬出人的渺小,孤单。哀猿, 烘托出悲凉。飞鸟,到处盘旋,寻找自己的巢,寻找失散的鸟群。 烘托出悲凉。飞鸟,到处盘旋,寻找自己的巢,寻找失散的鸟群。诗人 借六种景物营造出悲凉的气氛。 颌联只写了两种景物落木、长江。 借六种景物营造出悲凉的气氛。 颌联只写了两种景物落木、长江。由落 想到了树,由树及人,还是要联系杜甫的此时此境来联想。 木,想到了树,由树及人,还是要联系杜甫的此时此境来联想。杜甫看 到落叶飘零,肯定想自己像树一样,已是晚年,已老了。人已经到了生 到落叶飘零,肯定想自己像树一样,已是晚年,已老了。 命晚秋。(生命是短暂的。倏忽就是百年。杜甫生于712年,卒于 。(生命是短暂的 命晚秋。(生命是短暂的。倏忽就是百年。杜甫生于 年 卒于770年, 年 活了58岁 写这首诗时是767年,55岁,也就是去世前三年写的。如果说 活了 岁,写这首诗时是 年 岁 也就是去世前三年写的。 落木萧萧”是有生命短暂之感的话,那么, 不尽长江” “落木萧萧”是有生命短暂之感的话,那么,“不尽长江”呢?应该是 时间的无穷,是历史长河的永不停息的感觉。 大江东去,浪淘尽, 时间的无穷,是历史长河的永不停息的感觉。“大江东去,浪淘尽,千 古风流人物。 把这联上下两句的意思,联系起来总结一下, 古风流人物。” 把这联上下两句的意思,联系起来总结一下,是互相对 比着写的,也有衬托,人的生命越短暂,历史和时间越显得悠久。 比着写的,也有衬托,人的生命越短暂,历史和时间越显得悠久。或者 反过来说,历史和时间越悠久,人的生命就越显得短暂。 人的生命” 反过来说,历史和时间越悠久,人的生命就越显得短暂。“人的生命”, 指的是个人的生命。人生倏忽百年,江山万古长青。第二句, 指的是个人的生命。人生倏忽百年,江山万古长青。第二句,面对滚滚 不尽的历史长河,杜甫感到有些无可奈何。 不尽的历史长河,杜甫感到有些无可奈何。很宏大的气势逼显出个人的 渺小。)
3、颈联“丛菊两开他日泪,孤舟 、颈联“丛菊两开他日泪, 一系故园心” 一系故园心”这两句表现诗人怎 样的情怀? 样的情怀?
思念故乡
4、尾联“寒衣处处催刀尺,白帝城高急暮砧” 、尾联“寒衣处处催刀尺,白帝城高急暮砧” 是如何凸显“故园心” 是如何凸显“故园心”的? 砧声四起,傍晚时分,在白帝城楼的高处,是 那么的急促。妇女们正拿着裁尺和剪刀,为在 外的亲人赶制着御寒的衣服。“催刀尺”,即 催动刀尺。“白帝城”,旧址在今四川省奉节 县东的白帝山上,与夔门隔岸相对。“急暮 砧”,黄昏时分捣衣的砧声很紧。“砧”,捣 衣石,这里借指捣衣发出的声音。古人裁衣前, 先将衣料放在砧上,用杵捣软,使之平整光滑。 每到秋天,家人要为远方的游子或征人制作寒 衣,因此捣衣声是人间的秋声,往往会增添客 子的愁绪。在这黯淡萧条的秋景和暮色中,诗 人更平添了一许孤独、忧伤之感。
【当堂检测】 12.阅读下面唐诗,回答问题: 恨 别 杜甫 洛城一别四千里,胡骑长驱五六年。草木变衰 行剑外,兵戈阻绝老江边。 思家步月清宵立,忆弟看云白日眠。闻道河阳 近乘胜,司徒急为破幽燕。 [注]①这是杜甫上元元年(公元760年)在 成都写的一首七言律诗。②上元元年三月,校 检司徒李光弼破安太清于怀州城下;四月,又 破史思明于河阳西渚。
《咏怀古迹》(其三) 结合注释、感知诗歌。思考:这首诗 写的什么内容?请在原文中找出点明主 旨的词语。 怨恨
9、请赏析“群山万壑赴荆 、请赏析“ 门”。
“群山万壑赴荆门”,多么雄伟的 图景!山是群山起伏,连绵不绝;水是 万壑争流,奔腾不息,直赴荆门山。 “赴”本是一个普通的字眼,但在此作 者用拟人的手法把迤逦不绝的千山万壑 陡然间写活了,既有飞动之势,又有变 幻之姿。从侧面烘托昭君的形象。两千 多年前,一个青年女子远离父母之邦, 嫁到异域,并在那里度过一生,确实需 要巨大的勇气和毅力,而这雄伟的山川 简直就是她那坚强的性格的象征。
10、《咏怀古迹》(其三)咏叹王昭君其人其事, 、 咏怀古迹》 其三)咏叹王昭君其人其事, 寄寓了怎样的情感?中间两联主要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 寄寓了怎样的情感?中间两联主要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
颔联写当年王昭君孤独地离开汉宫,远嫁到北 方大漠之地,就再没回来;最后身死异域,只 留下青色的坟墓,笼罩在昏黄风沙中。颔联营 造出悲凉萧瑟的氛围,与前两句形成生地和死 地的鲜明对照,概括了昭君一生的遭遇. 颈联 从昭君命运的转折点说起,写她生前不遇的原 因,并将生前的青春美貌和死后的月下幽魂相 对照,文字对仗工巧,又蕴含着无穷感慨:生 前已经错过知遇的机会,死后魂魄归来也是枉 然!同时,诗人在对昭君埋没宫中,葬身塞外, 一生孤苦独幽的际遇深表同情之时,也借以抒 发自己怀才不遇的感慨。
6.颈联,尾联是如何表达杜甫 颈联, 颈联 心中的愁苦的? 心中的愁苦的?
这里的“做客”是客居他乡的意思。杜甫这里是漂泊他乡、流浪他乡的 意思。而且,杜甫此时是在战乱的年代。是长久的,不断的。“常”做 客。杜甫从48岁开始,一直到58岁去世为止,11年中,一直在外漂零。 写这首诗时已是第八个年头了。什么叫登台呢?登台,是九九重阳节的 一种习俗。古人为什么登台?是为了祈求长寿。登台都是全家一起去, 可是杜甫呢?是独自一人,登台的地点一般都是在自己的家乡,而杜甫 呢?是在离家万里的他乡,悲凉的秋天。做客并登台,已是两层“愁”, 是双倍的愁。想想看,再这样层层叠加上去已是六层了。再往深处想, 杜甫登台是百年了。 造成杜甫愁苦的最根本的原因是什么呢?是国难, 是连年的战乱。由于艰难痛苦和仇恨,使我两鬓斑白了。苦,是什么意 思?在国势艰难的时候,我极度痛恨,我已经老了,以致两鬓斑白了。 苦,是极度的意思。这样更表现出杜甫的忧国忧民。杜甫想为国家出力, 平定战乱,但是由于年老多病而不能为国家出力了。是一种忧愤的心情, 心急如焚。心急如焚,才白发丛生,两鬓染霜。心有余而力不足。“艰 难”也不仅仅指国家艰难,更主要的还有个人艰难。因为杜甫此时已经 是“百年”,也就是晚年了,而且浑身是病,他估计自己恐怕也活不多 久了,所以此时的杜甫老人想的更多的应该是自己艰难的不容易的一生。 颠沛流离,坎坎坷坷——几乎一直伴随着杜甫老人的一生。这里既有国 家的艰难,又有个人的苦难,二者都有。他既忧国,忧民,又忧身。

2、首联“凋伤”中的这个“伤”字换成 “凋落”的“落”字好不好?请说明理 由。 ①“凋伤”更能表达伤心、伤感;② 只有人才会感到悲伤,所以,诗人这样 写就赋予了玉露、枫树林以生命。就好 像玉露、枫树林与自己的情感产生了共 鸣一样。诗人自己思念故乡,感到悲伤, 好像玉露、枫树林也是有了同样的情感。
应该特别强调杜甫的一个独特之处,就是:古代许多知识 分子常以“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作为处世准则, 而杜甫却是无论穷达,都是兼济天下。 杜甫这个人特别爱 喝酒,我们学过的杜甫的诗中,这已经不是第一次写到喝 酒了。还能举出些喝酒的例子来,“白日放歌须纵酒,青 春作伴好还乡。”杜甫《九日》诗中有“重阳独酌杯中酒, 抱病起登江上台”。杜甫客也喝酒,忧也喝酒。咱们中国 似乎惟有酒能够淋漓尽致地表达或喜或化的感情。而且此 时是重阳节呀,按习俗应该喝菊花酒。但是老人却不能喝 酒了。因为他有肺病等多种疾病,他因病戒了酒,而且还 因为穷困,他也不一定能够有酒喝。借酒才能浇愁,至少 能消散一些愁闷的情绪。可是却不能喝酒,这愁闷可怎么 了却,怎么疏解呢?——只能郁结在诗的结尾,郁结在杜 甫老人的心头。
wk.baidu.com
11、《咏怀古迹(其三)》题为咏怀,可里面只写了王 、 咏怀古迹(其三) 题为咏怀, 昭君的怨恨,并无作者个人情怀的抒发, 昭君的怨恨,并无作者个人情怀的抒发,这是不是与标 咏怀”二字不符? 题“咏怀”二字不符? 杜甫的诗题叫《咏怀古迹》,显然他在写昭君的 怨恨之情时,是寄托了自己的身世家国之情的。他当 时正“飘泊西南天地间”,远离故乡,处境和昭君相 似。虽然他在夔州,距故乡洛阳偃师一带不象昭君出 塞那样远隔万里,但是“书信中原阔,干戈北斗深”, 洛阳对他来说,仍然是可望不可即的地方。他寓居在 昭君的故乡,正好借昭君当年相念故土、夜月魂归的 形象,寄托自己想念故乡的心情。 所以作者在咏叹王 昭君不幸的同时也在感慨自己的不幸,在表达王昭君 千载之怨的同时也在暗中表达自己的深沉怨恨。前人 评此诗时说杜甫是“悲昭君以自悲也”
此诗与《秋兴八首》 其一) 此诗与《秋兴八首》(其一)有哪些相似 点?
《秋兴·其一》和《登高》在写作上有许多共同特点:首先在感情 基调上两首诗都有很浓的悲秋情结。世事艰辛,家丑国难,万里 悲秋,老病孤舟,都化作千缕愁绪洋溢在字里行间,作千古一悲, 千古一愁。其次在结构处置上,两诗的首联,颔联都极力描写秋 景图,营造了一个悲愁萧森的氛围,使后面的抒情都顺理成章, 打倒了景为情基,情为景发,浑然天成,足见构思之妙。再次, 两诗在用词造句上,都是律诗的典范之作,对仗工整又极具情势。 在两诗的颔颈联里体现得特别明显。如《秋兴·其一》的颔联“江 间波涛”对“塞上风云”,“兼天涌”对“接地阴”,颈联“丛 菊两开”对“孤舟一系”,“他日泪”对“故园思”。《登高》 颔联“无边”对“不尽”,“萧萧下”对“滚滚来”,颈联“万 里悲秋”对“百年多病”,“常作客”对“独登台”。 当然,两诗又有许多不同点,比如感情表达方式上,格律上,特 别是在感情基调上《秋兴》诗感伤气氛太浓,境界不如《登高》 壮阔。《秋兴》诗首联基调低沉,“凋伤”“气萧森”是其体现, 而《登高》仅点明“风急”“天高”“鸟飞回”。在境界上《秋 兴》虽有“江间波涛兼天涌,塞上风云接地阴”,丹和《登高》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来。”相比还是有点逊色。
(1)分析本诗所表达的诗人的思 ) 想感情。 想感情。
抒发了诗人流落他乡的感慨和对故园、 骨肉的怀念,表达了他希望早日平定叛 乱的爱国思想。
(2)请结合具体诗句,尤其是关 )请结合具体诗句, 键词语, 键词语,分析本诗所表现了的杜 甫诗的沉郁顿挫的风格。 甫诗的沉郁顿挫的风格。
(2)前三联“一别”“长驱”点题, 抒写了深痛忧愤之情;“衰”“老”想 呼应,写自己的飘零憔悴,悲凉沉郁。 “思家”“忆弟”表现了怀念亲人的无 限情思,突出了题意的“恨别”。最后 一联以充满希望的诗句作结,感情由悲 凉转为欢快,显示了诗人胸怀的广阔。
二.鉴赏诗歌 秋兴八首》 其一) 《秋兴八首》(其一) 1、首联、颔联描写了怎样的场景? 首联、颔联描写了怎样的场景? 寄寓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寄寓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诗的首联,开门见山,直写秋景。 “玉露(白露)”“枫树林”“气萧森” 点明秋兴之依托,因秋景而起兴,感怀。 颔联“江间”指代巫峡,“塞上”借边 塞指代京城一带。“江间波浪兼天涌, 塞上风云接地阴”点明作者身在巫峡, 心想京城,由近及远排比类推,气势十 分雄壮。“波浪”在下而说“兼天”, “风云”在天而说接地,用相反相成的 语句,极力描绘了秋季阴暗萧森之景, 衬托出作者低沉的心境。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