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人教版必修3高中语文第5课杜甫诗三首第二课时导学案

合集下载

《学案导学设计》高二语文配套课件:第5课 杜甫诗三首(新人教必修3)

《学案导学设计》高二语文配套课件:第5课 杜甫诗三首(新人教必修3)

导第记9·章晨扩读声晨系练统调音
2.辨形组词
(1)催 摧
催 促 摧 残
璀 璀 璨

课 栏 目 开 关
(3)啸 潇
呼 啸 潇 洒
箫洞 箫
朔 朔 风 (2)溯追 本 溯 源
(4)潦 缭潦缭 倒绕
燎星 火 燎 原
导第记9·章晨扩读声晨系练统调音

栏 目
“杜工部”。 其作品显示了唐由盛转衰的历史过程,被称为

“诗史”,他本人也被称为“诗圣”,有《杜工部诗集》。代表

作《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组诗“三吏”(《石壕吏》《潼
关吏》《新安吏》)“三别”(《新婚别》《无家别》《垂老别》)
等。1962 年被世界和平理事会誉为“全世界人民应纪念的四
位世界文化名人”之一。
课 称“成都草堂”。 他的诗“万里桥西一草堂,百花潭水即沧

目 浪”(《狂夫》)中提到的草堂便是成都草堂。在此期间,他生活
开 关
比较安定,诗歌创作甚为丰富,名篇有《闻官军收河南河北》《绝
句四首(其三)》《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春夜喜雨》《蜀相》等。
导第记9·章晨扩读声晨系练统调音
【语言识记】
1.字音识记
3.词义理解
(1)凋伤:使草木凋落衰败。
(2)他日: 往日。
本 课
(3)省识: 曾经见过。 (4)春风面:形容王昭君的美貌。
栏 目
(5)渚: 水中小块陆地。


导第记9·章晨扩读声晨系练统调音
4.一词多义
渚清沙白鸟飞回不 鸾复回.回 车.: :回归旋返、、运回转归
导第记9·章晨扩读声晨系练统调音
《登高》一诗作于唐代宗大历二年(767)秋天的重阳节。当时诗人 病卧夔州,身体的病痛,生活的艰辛,时局的动荡,兵乱的不断,使得诗 本 人备受摧残。这一年的重阳节,杜甫约他的一个远亲吴郎来饮酒,不

新人教版必修3湖南省高中语文杜甫诗三首导学案

新人教版必修3湖南省高中语文杜甫诗三首导学案

高中语文杜甫诗三首导学案新人教版必修3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积累文学常识,了解杜甫的诗风。

2、掌握诗歌中的一些表现手法,如借景抒情,用典,借古讽今等。

3、学会通过意象把握作者的情感。

4、学会结合作者生平际遇和所处时代背景分析诗歌内容,理解诗歌思想情感。

5、背诵。

情感与价值观体味杜甫忧国忧民的情怀和对家国思念之情,培养学生的忧国爱民之情感,提高学生的文学修养。

过程与方法诵读合作探究自主学习讲授点拨相结合。

教学重难点如何鉴赏诗歌;如何把握诗人之情感;掌握其中表现手法。

课时安排3课时课前自主学习:(一)、知人论世杜甫(公元712--770 ),汉族,字子美,河南巩县(今郑州巩义)人,世称杜工部、杜拾遗,自号少陵野老,是我国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

这首诗歌写于公元766年,这一年杜甫55岁,在重庆,正在回老家的途中。

他已经在蜀中生活了将近五年。

当时安史之乱虽然结束,但李唐王朝仍然面临北方军阀重新割据的危险,另外,唐朝与吐蕃在剑南川西的战争也接连不断,《秋兴八首》就是在这样国家仍然动荡不安,诗人依旧客居他乡的社会背景写成的。

(二)、鉴赏诗歌的步骤和方法:第一步,读懂题目;第二步,读懂诗句的意思(借助课文注解,平时积累的知识);第三步,找出诗中的意象、表现手法,然后后结合时代背景和作者的生平,挖掘诗歌的内涵,体味作者抒发的思想情感。

课堂合作学习(三)、根据以上介绍的方法步骤,试着分析鉴赏诗歌,思考如下问题: 1:题目是什么意思?2:诗句的字面意思。

3:找出诗歌意象,并说说这些意象有什么特点。

(四)小组合作探究4:挖掘意象的深刻内涵(结合作者生平和时代背景)。

5:抒发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6:诗歌运用到了哪些艺术手法?(五)、巩固练习1背诵全诗。

2、阅读杜甫的《江汉》,完成第(1)小题。

江汉杜甫江汉思归客,乾坤一腐儒。

片云天共远,永夜月同孤。

落日心犹壮,秋风病欲苏。

古来存老马,不必取长途。

(1)这是杜甫晚年客滞江汉时所写的一首诗。

(完整版)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三杜甫诗三首导学案

(完整版)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三杜甫诗三首导学案

杜甫诗三首第一课时(秋兴八首)班级:姓名:组名:组别:知识链接:1、《秋兴八首(其一)》这组诗歌共八首,是唐代宗大历元年(766)杜甫流寓夔州时所作,这里所选的是第一首。

秋兴,就是“借秋天的景物抒怀”之意。

诗人用巫山巫峡的阴沉萧森来烘托动荡不安的环境,不但悲自然之秋,更是悲人生之秋和国运衰落之秋。

诗中充溢着苍凉的身世之感和家国之忧,含意较一般的悲秋之作更为深厚。

全诗境界壮阔,感情强烈。

2、《咏怀古迹(其三)》这组诗歌共五首,写于唐代宗大历元年,这里选的是第三首。

诗中,诗人着重表现了昭君的千古之怨,而昭君之怨,一方面是“恨帝始不见遇”;另一方面也包含了一个远嫁异域的女子怀念乡土的怨恨忧思,而这正是千百年中积累起来的对自己的祖国和乡土的最深厚的共同感情。

因而,诗人在咏叹昭君之怨的同时,也寄寓了自己的身世家国之情。

3、《登高》此诗作于唐代宗大历二年秋天的重阳节,是诗人为排遣内心的郁闷而登高所作的。

前四句写秋景,烘托其独自登高的孤独悲凉心境;后四句咏怀,慨叹其飘零异乡、衰老多病的悲苦境遇。

整首诗语言凝练,对仗工整,风格沉郁悲壮,被古人推为“古今七言律第一”。

4、杜甫(712—770),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后人又称其为杜少陵、杜工部等。

我国古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人称“诗圣”。

他的诗歌被誉为“诗史”。

杜甫的诗歌广阔地反映了唐王朝由盛而衰过程中的社会面貌;真实地再现了这一历史转折时期的重大事件,各阶级阶层的动态、思想和他们之间的矛盾。

杜诗的风格,基本可以概括为“沉郁顿挫”,语言和篇章结构又富于变化,讲求炼字炼句。

著有《杜少陵集》,代表作有“三吏”“三别”等。

5、本课所选的三首诗,是杜甫晚年寓居夔州时的作品。

诗人一生潦倒,晚年更是穷愁多病,知交零落,壮志难酬,心境寂寞。

《秋兴八首(其一)》寓居四川的近十年,杜甫历经流离,备尝艰辛,身心憔悴。

他日夜都想回归故乡,却始终无法实现愿望。

写《秋兴》时,他已55岁,处在人生之秋,眼看来日无多,叶落归根之念更为迫切。

人教版语文必修三 2-5《杜甫诗三首》精品导学案

人教版语文必修三 2-5《杜甫诗三首》精品导学案

第5课 杜甫诗三首一、实词1.一词多义①语⎩⎪⎨⎪⎧ 千载琵琶作胡语. 又闻此语.重唧唧 琵琶声停欲语.迟 语.曰:唇亡则齿寒 亡去不义,不可不语.②哀⎩⎪⎨⎪⎧ 风急天高猿啸哀. 君将哀.而生之乎 秦人不暇自哀. 谁为哀.者③独⎩⎪⎨⎪⎧ 百年多病独.登台 鳏寡孤独. 独.亮自以为死灰有时而复然者 ④向⎩⎪⎨⎪⎧ 独留青冢向.黄昏 回车叱牛牵向.北 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 向.吾不为斯役,则久已病矣 惟觉时之枕席,失向.来之烟霞点拨 ①名词,这里指音乐/名词,言语/动词,说话/名词,谚语,俗语/动词,读yù,告诉,相告 ②悲哀/怜悯,同情/哀叹,惋惜/痛哭 ③形容词,单独/名词,老而无子者/副词,仅,只有 ④介词,对着/介词,朝向/介词,接近/连词,假如/副词,刚才2.古今异义①画图省.识春风面 ②万里..悲秋常作客 ③一去.紫台连朔漠④百年..多病独登台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⑤艰难苦恨.繁霜鬓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点拨①“省”古义:曾经。

今义:醒悟、探望、检查自己,或“节省、减去”。

②古义:远离故乡。

今义:一万里的距离。

③古义:离开。

今义:表示行为的趋向。

④古义:指晚年。

今义:指人的一生,也指多年或很长时期。

⑤古义:遗憾。

今义:仇视、怨恨。

3.词类活用①玉露凋伤..枫树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无边落木萧萧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点拨①使动用法,使草木凋落衰败。

语文ⅲ人教新资料第5课(杜甫诗三首)导学案

语文ⅲ人教新资料第5课(杜甫诗三首)导学案

语文ⅲ人教新资料第 5 课( 杜甫诗三首 ) 导教案3、古诗知识:古体诗和近体诗。

古体诗也叫古诗、古风。

说白了,古体诗的确是古代的自由诗,每首诗有多少句,每句有多少字,怎样押韵,都没有规定。

为了便于大伙掌握,我们以唐朝为界来说。

唐朝平时的诗基本上古体诗,这包含《诗经》中的诗、《楚辞》中的诗、《汉乐府》中的诗及“三曹”诗歌、陶渊明的诗歌等。

唐朝及唐朝此后,诗人们也写了很多古体诗,比方李白写的《古风五十九首》。

一般来说,唐朝及唐朝此后,诗人们借乐府旧题所写的诗歌基本上古体诗。

也的确是说,诗题中凡出现“歌” “行”“吟”“引”“弄”“曲”等字样的都该属于古体诗,如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杜甫的《茅舍为秋风所破歌》、白居易的《琵琶行》等。

近体诗也叫今体诗,是相对于古体诗而言的格律诗。

近体诗在唐朝初年正式形成。

它包含绝句、律诗、排律。

绝句共四句,每句五字的叫五绝,每句七字的叫七绝,二四句押韵,首句可入韵,也可不入韵,没有对仗要求。

律诗共八句,每句五字的叫五律,每句七字的叫七律,偶数句押韵,首句可入韵,也可不入韵。

律诗每两句为一联,分别称为首联、颔联、颈联、尾联,颔联和颈联一定对仗。

排律十句以上,像律诗相同,除首尾两联外,中间各联都对仗,押韵也和律诗相同。

近体诗用字还要讲究平仄,有“一三五无论,二四六分明”的说法。

律诗的、两联一定对偶学习过程一、知识积蓄⑴、给加点的字词注音:万壑〔〕渚清〔〕千载〔〕王嫱〔〕青冢〔〕朔漠〔〕省识〔〕环珮〔〕暮砧〔〕⑵、解说下边加点的字词:白帝城高急暮砧〔〕一去紫台连朔漠〔〕百年多病独登台〔〕困难苦恨繁霜鬓〔〕江间波浪兼天涌〔〕绘图省识春风面〔〕渚清沙白鸟飞回〔〕落魄新停浊酒杯〔〕寒衣到处催刀尺〔〕无边落木萧萧下〔〕⑶、课文朗读,重点:外在:语音、语调、表情、动作内在:联合说明理解诗的作者与内涵,一定走进作者心里。

文如其人,言为心声。

二、鉴赏诗歌《秋兴八首》〔其一〕1、首联、颔联描绘了怎么样的场景?寄寓了诗人怎么样的感情?2、首联“凋伤”中的那个“伤”字换成“凋谢”的“落”字好不好?请说明原由3、颈联“丛菊两开改日泪,孤舟一系故园心”这两句表现诗人怎么样的情怀?4、尾联“寒衣到处催刀尺,白帝城高急暮砧”是怎样突显“故园心”的?《登高》5、前两联描述了怎么样的自然情形?创造了怎么样的境界?6.颈联,尾联是怎样表达杜甫心中的愁苦的?7、此诗与《秋兴八首》〔其一〕有哪些相像点?《咏怀遗迹》〔其三〕8、联合说明、感知诗歌思虑:这首诗写的什么内容?请在原文中找出点明要旨的词语9、请赏析“群山万壑赴荆门”:10、《咏怀遗迹》〔其三〕咏叹王昭君其人其事,寄寓了怎么样的感情?中间两联重要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11、《咏怀遗迹〔其三〕》题为咏怀,可里面只写了王昭君的恼恨,并没有作者个人情怀的抒发,这是否是与标题“咏怀”二字不符?讲堂检测12.以下对《秋兴八首》〔其一〕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为哪一项A、《秋兴八首》是杜甫旅居夔州时所作。

高一语文人教版必修三第二单元第5课《杜甫诗三首》导学案-教育文档

高一语文人教版必修三第二单元第5课《杜甫诗三首》导学案-教育文档

《杜甫诗三首》导学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近体诗的相关常识和杜甫的身世经历;2.把握诗歌意象和诗歌情感的有机联系,品味作品触景感怀、情景交融的写作手法;3.感受诗人深沉的苦痛与忧思。

领会诗人感时伤世,忧国忧民的爱国情怀。

二、阅读指导:(一)关于古体诗与近体诗旧诗有古体、近体之分,此诗始于唐代。

唐人把当时新出现的格律诗称为近体诗,把产生于唐以前较少格律限制的诗称为古体诗。

古体诗又称:“古诗”“古风”“往体诗”。

按每行诗字数可分为四言、八言、七言、六言、杂言等。

每首诗不拘字数,不求对仗,不讲究平仄和押韵,节奏也较自由。

近体诗,又称“今体诗”“格律诗”,使唐代形成的格律诗和绝句的统称。

每诗句数固定(排律诗除外);每句字数固定;押平声韵,不换韵,位置固定;讲究平仄对仗。

律诗是近体诗(与唐代以前的古体诗相对而言)的一种。

格律严密,故名。

起源于南北朝,成熟于唐初。

八句,分五言、七言两体,简称五律、七律。

律诗中,凡两句相配,称为一“联”。

五律、七律的第一联(一、二句)称“首联”,第二联(三、四句)称“颔联”,第三联(五、六句)称“颈联”,第四联(七、八句)称“尾联”。

每联的上句称“出句”,下句称“对句”。

律诗必须符合以下三个基本条件:1.押韵:第二、四、六、八句押韵,首句可押可不押,通常要求押平声, 且一韵到底。

2.对仗:律诗中间两联(颔联和颈联)必须对仗。

3.平仄:律诗和绝句的每句平仄都有规定,误用者谓之“失粘”。

所谓“失粘”,应该是指邻句不相粘——“粘”的意思是两句诗的平仄相同,而邻句则是指下一联的上句和上一联的下句。

与“失粘”类似的规则,还有“失对”,也就是同一联的上下两句没有平仄相对(二)生平及写作背景杜甫(712—770),字子美,曾居长安城南少陵以西,自称少陵野老,世称杜少陵。

祖籍湖北襄阳,生于河南巩县。

怀有远大的政治理想,但因奸臣李林甫当权,他24岁应试不第,漫游各地,与李白、高适一流大诗人往还酬唱,34岁开始在长安寓居近十年。

人教版语文必修三第二单元5《杜甫诗三首》导学案《咏怀古迹》

人教版语文必修三第二单元5《杜甫诗三首》导学案《咏怀古迹》

【预习案】一、基础知识1、读准字音。

明妃()朔()漠青冢()画图省()识千载()2、写出诗句的字面意思。

找出本诗的诗眼。

二、阅读引导关于咏史怀古诗:主要是以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历史陈迹为题材,借登高望远、咏叹史实、怀念古迹来达到感慨兴衰、寄托哀思、托古讽今等目的。

(1)结构:临古地——思古人——忆其事——抒己志(2)内容:国家——国运衰微,统治者——荒淫奢侈,名地——昔盛今衰,古人——壮志难酬,忧国伤时,孤寂失意。

(3)手法:用典、对比、借古讽今、吊古伤今、借古抒怀赏析咏史怀古诗的步骤:1、弄清史实:要写的古人古事是怎么样的?2、体悟感情:为什么要写这个古人古事,诗人表现出什么态度?3、分析技巧:这种态度用什么方法来表达?写作背景:杜甫于唐代宗大历元年(766)自云安(今四川云阳)到达夔州(今四川奉节东),一住两年。

这是他创作中的一个繁荣时期,从总体看,不少论者都认为在思想内容上比过去的作品略见逊色,其实,其中也有不少作品无论在思想性或艺术性上都堪称传世之作,《咏怀古迹》(共五首)即是一例。

《咏怀古迹》是一篇结构严密的组诗,五首各咏一古迹,依次是庚信故宅、宋玉故宅、昭君村、先主庙、武侯庙,都是借古迹抒发诗人的身世之感。

唐玄宗天宝五年(746年),杜甫西入长安,羁留十年,才做了个看管兵甲器杖的小官。

安史之乱爆发,前往灵武投奔唐肃宗,任右拾遗。

因上疏救宰相房王官触怒唐肃宗而受排挤遭贬,被贬为华州司功参军。

自己一片赤诚,尽忠进谏,皇帝却不分忠佞,无辜贬斥自己,当然怨恨,但又不能明说。

所以诗题叫《咏怀古迹》。

【探究案】探究一:结合赏析咏史诗的三步骤具体赏析这首诗1、昭君其人其事,把你从诗中读到的有关昭君的信息(身份、人生经历等)写下来:2、《咏怀古迹(其三)》题为咏怀,可里面只写了昭君的怨恨,并无作者个人的情怀,这是不是与标题“咏怀”二字不符?唐玄宗天宝五年,作者西入长安,羁留十年,才做了个看管兵甲器杖的小官。

《杜甫诗三首》导学案(人教版必修3)

《杜甫诗三首》导学案(人教版必修3)

【导学目标】1、借助资料了解杜甫生平、写作背景极其诗歌创作的影响。

2、赏析情景交融的艺术特点,感受诗人深沉的情感。

3、品味杜诗的独特魅力,启发学生的审美情趣。

【导学重点】通过分析意象品味诗歌意境,把握诗歌情景交融的艺术特点,走进诗人的情感,体会悲秋的情怀。

【课时安排】三课时二、困居长安时期(三十五至四十四岁)这一时期,杜甫先在长安应试,落第。

后来向皇帝献赋,向贵人投赠,过着“朝扣富儿门,暮随肥马尘,残杯与冷炙,到处潜悲辛”的生活,最后才得到右卫率府胄曹参军的小官。

这期间他写了《兵车行》、《丽人行》等批评时政、讽刺权贵的诗篇。

而《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尤为著名,标志着他经历十年长安困苦生活后对朝廷政治、社会现实的认识达到了新的高度。

三、陷贼和为官时期(四十五至四十八岁)。

安史之乱爆发,潼关失守,杜甫把家安置在鄜州,独自去投肃宗,中途为安史叛军俘获,押到长安。

他面对混乱的长安,听到官军一再败退的消息,写成《月夜》、《春望》、《哀江头》、《悲陈陶》等诗。

后来他潜逃到凤翔行在,做左拾遗。

由于忠言直谏,上疏为宰相房琯事被贬华州司功参军。

其后,他用诗的形式把他的见闻真实地记录下来,成为他不朽的作品,即“三吏”、“三别”。

四、西南飘泊时期(四十八至五十八岁)。

随着九节度官军在相州大败和关辅饥荒,杜甫弃官,携家随人民逃难,经秦州、同谷等地,到了成都,过了一段比较安定的生活。

严武入朝,蜀中军阀作乱,他漂流到梓州、阆州。

后返成都。

严武死,他再度飘泊,在夔州住两年,继又漂流到湖北、湖南一带,病死在湘江上。

这时期,其作品有《水槛遣心》、《春夜喜雨》、《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病橘》、《登楼》、《蜀相》、《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又呈吴郎》、《登高》、《秋兴》、《三绝句》、《岁晏行》等大量名作。

综观杜甫一生思想是“穷年忧黎元”,“致君尧舜上”,所以他的诗歌创作,始终贯穿着忧国忧民这条主线,由此可见杜甫的伟大。

他的诗具有丰富的社会内容、强烈的时代色彩和鲜明的政治倾向,真实深刻地反映了安史之乱前后一个历史时代政治时事和广阔的社会生活画面,因而被称为一代“诗史”。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中语文第5课杜甫诗三首第二课时导学案
新人教版必修3
【学习目标】
1.了解本诗的写作背景,扫清文字障碍,能熟读成诵。

2.诗歌意象中所蕴含的情感。

3.朗读并背诵这首诗。

【学习重点】
诗歌意象中所蕴含的情感。

【学习难点】
感受诗人忧国忧民的爱国情操。

【学习内容】
一、背景介绍:《秋兴·其一》和《登高》是杜甫晚期作品,它们分别创作于大历元年(公元766年)和大历二年(公元767年),当时作者在夔州。

作者在夔州的一两年的时间内创作了许多千古流传的诗篇,除《登高》和《八阵图》等单首诗外,还有许多组诗,如《秋兴》八首,《咏怀古迹》五首,《九月》五首,在夔州的这段日子,是作者创作的丰收时期,也是作者生命即将结束前的回光返照——把生命的最后光辉洒向人间,洒向这片他用生命全心全力热爱着的土地(大历五年即770年作者卒)。

此时期虽然“安史之乱”结束三四年了,但地方军阀又乘时而起,相互争夺地盘,社会一片混乱,在这种形势下,他只得继续“漂泊西南天地间”(《咏怀古迹·其一》),在“何日是归年”(《绝句·其二》)的叹息声中苦苦挣扎。

时代的苦难,家道的
艰辛,个人的多病和壮志未酬,所有这些像沉重的阴云时时压在他的心头,他只有以他的诗作去排遣那心中的郁闷与愁苦。

二、基础知识梳理
1、认读字音:凋( )伤塞( )上急暮砧( )
2、词语理解
①玉露:
②凋伤:
③萧森:
④兼天:
⑤塞上:
⑥两开:
⑦接地阴:
⑧他日:
⑨系(jì):
⑩寒衣:
⑾催刀尺:
⑿急暮砧:
三、鉴赏诗歌:
【方法】“三看一读”:看题目、看作者、看注释,读出感情。

第一步,读懂题目;
第二步,读懂诗句的意思;
第三步,找出诗中的意象,然后结合时代背景和作者的生平,然后说说这首诗歌有什么样的内涵,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情感。

1、用自己的话翻译诗歌
秋兴八首(其一)
玉露凋伤枫树林,
巫山巫峡气萧森。

江间波浪兼天涌,
塞上风云接地阴。

丛菊两开他日泪,
孤舟一系故园心。

寒衣处处催刀尺,
白帝城高急暮砧。

1、题目是什么意思?
2、诗句的字面意思?
3、诗中出现了哪些意象?
4、这些意象有什么内涵?
5、首联、颔联描写了怎样的场景?寄寓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6、首联“凋伤”中的这个“伤”字换成“凋落”的“落”字好不好?请说明理由。

7、颈联“丛菊两开他日泪,孤舟一系故园心”这两句表现诗人怎样的情怀?
8、尾联“寒衣处处催刀尺,白帝城高急暮砧”是如何凸显“故园心”的?
9、本诗抒发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10、诗歌应用到了哪些艺术技巧?
11.前人曾说这首诗是情景“和谐统一的典范”,你是否同意此说?请结合诗中的某一句来鉴赏。

【课后练习】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
A.渚清(zhǔ) 凋伤(diāo) 霜鬓(bìn)
B.暮砧(zhān) 千载(zài) 塞上(sāi)
C.青冢(zhǒng) 憔悴(qiáo) 朔漠(sù)
D.省识(shěng) 潦倒(liáo) 万壑(hâ)
2.下列诗句中没有错别字的一句是 ( )
A.无边落木潇潇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B.江间波浪连天涌,塞上风云接地阴。

C.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D.画图省识春风面,环佩空归夜月魂。

3.下列句中加点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
A.丛菊两开他日泪(往日) B.一去紫台连朔漠(紫色的舞台) C.潦倒新停浊酒杯(衰颓,失意)D.画图省识春风面(曾识) 4.下列诗句的节奏划分正确的一项是 ( )
A.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

B.玉露/凋伤/枫树林,巫山/巫峡/气萧森。

C.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D.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5.下列诗句没有使用对仗的一项是 ( )
A.江间波浪兼天涌,塞上风云接地阴。

B.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C.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尚有村。

D.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8.阅读下面唐诗,回答问题:
恨别杜甫
洛城一别四千里,胡骑长驱五六年。

草木变衰行剑外,兵戈阻绝老江边。

思家步月清宵立,忆弟看云白日眠。

闻道河阳近乘胜,司徒急为破幽燕。

[注]①这是杜甫上元元年(公元760年)在成都写的一首七言律诗。

②上元元年三月,校检司徒李光弼破安太清于怀州城下;四月,又破史思明于河阳西渚。

(1)分析本诗所表达的诗人的思想感情。

(2)请结合具体诗句,尤其是关键词语,分析本诗所表现了的杜甫诗的沉郁顿挫的风格。

【拓展阅读】
杜甫一生,几乎都在颠沛流离中度过。

安史之乱之后的中国大地,被他看了个够。

他与李白很不一样,李白常常意气扬扬地佩剑求仙,一路有人接济,而他则只能为了妻小温饱屈辱奔波,有的时候甚至像难民一样不知夜宿何处。

但是,就在这种情况下,他创造了一种稀世的伟大。

那就是,他为苍生大地投注了极大的关爱和同情。

再小的村落,再穷的家庭,再苦的场面,都逃不过他的眼睛。

他静静观看,细细倾听,长长叹息,默默流泪。

他无钱无力,很难给予具体帮助,能给的帮助就是这些眼泪和随之而来的笔墨。

一种被关注的苦难就已经不是最彻底的苦难,一种被描写的苦难更加不再是无望的泥潭。

中国从来没有一个文人,像杜甫那样用那么
多诗句告诉全社会,苦难存在的方位和形态,苦难承受者的无辜和无奈。

因此,杜甫成了中国文化史上最完整的“同情语法”的创建者。

后来中国文人在面对民间疾苦时所产生的心理程序,至少有一半与他有关。

人是可塑的。

一种特殊的语法能改变人们的思维,一种特殊的程序能塑造人们的人格。

中国文化因为有过了杜甫,增添了不少善的成分。

在我看来,这是一件真正的大事。

与这件大事相关的另一件大事是,杜甫的善,全部经由美来实现。

这是很难做到的,但他做到了。

在他笔下,再苦的事,再苦的景,再苦的人,再苦的心,都有美的成分。

他尽力把它们挖掘出来,使美成为苦的背景,或者使苦成为美的映衬,甚至干脆把美和苦融为一体,难分难解。

试举一个最小的例子。

他逃奔被擒而成了叛军的俘虏,中秋之夜在长安的俘虏营里写了一首思家诗。

他在诗中想象,孩子太小不懂事,因此在这中秋之夜,只有妻子一人在抬头看月,思念自己。

妻子此刻是什么模样呢?他写道:“香雾云鬓湿,清辉玉臂寒。

”这寥寥几字,把嗅觉、视觉、触觉等感觉都调动起来了。

为什么妻子的鬓发湿了?因为夜雾很重,她站在外面看月的时间长了,不能不湿;既然站了那么久,那么,她裸露在月光下的洁白手臂,也应该有些凉意了吧?
这样的鬓发之湿和手臂之寒,既是妻子的感觉,又包含着丈夫似幻似真的手感,实在是真切之极。

当然,这种笔墨也只能极有分寸地
回荡在灾难时期天各一方的夫妻之间,如果不是这样的关系,这样的时期,就会觉得有点腻味了。

——我花这么多笔墨分析两句诗,是想具体说明,杜甫是如何用美来制服苦难的。

顺便也让读者领悟,他与李白又是多么不同。

换了李白,绝不会那么细腻,那么静定,那么含蓄。

但是,这种风格远不是杜甫的全部。

“无边落木潇潇下,不尽长江滚滚来”;“白帝城门水云外,低身直下八千尺”;“向来皓首惊万人,自倚红颜能骑射”;“云来气接巫峡长,月出寒通雪山白”……这样的诗句,连李白也要惊叹其间的浩大气魄了。

杜甫的世界,是什么都可以进入,哪儿都可以抵达的。

你看,不管在哪里,“舍南舍北皆春水,但见群鸥日日来”;“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这就是他的无限空间。

正因为这样,他的诗歌天地包罗万象,应有尽有。

不仅在内容上是这样,而且在形式、技法、风格上也是这样。

他成了中国古典诗歌的集大成者,既承接着他之前的一切,又开启着他之后的一切。

人世对他,那么冷酷,那么吝啬,那么荒凉;而他对人世却完全相反,竟是那么热情,那么慷慨,那么丰美。

这就是杜甫。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