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课 杜甫诗三首
语文必修3第5课《杜甫诗三首-登高》课件

比较阅读:《望岳》
《望岳》杜甫24岁在齐鲁大地壮游 时所写。早年作品和晚年《登高》作品 不同在哪里。
1.把握诗人丰富的情感
朗读诗歌,初步感知这首诗歌的感 情基调是什么样的?诗中流露出杜甫怎 样的感情?可以用一个字概括。
明确:
2.人们称杜甫这首诗歌是“古今七律第一”。 律诗书写规律先写景后抒情,品味颈联所蕴含 的感情。
宋代的罗大经指出《登高》“万里悲秋常 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这联竟然有八种悲, 同学们踊跃回答,可以指出任意一种或几种。
1.诗歌中的景跟情有关系吗?诗歌当中的景跟大 自然的景有什么区别。
明确:诗歌中的景蕴含了作者的感情。王国维 在《人间词话》中说“一切景语皆情语。”诗 歌中的景象我们叫做意象。
”
急风:使人感到非常冷,身体冷,心里 冷。
高天:高远的天空下感觉人很渺小。 猿啸哀:叫声非常悲凉。 飞鸟:鸟在急风中飞舞盘旋。
”
:中国古人说“一叶落而知天下 秋”,生命的陨落之感,韶光易逝。
不尽长江:时间的永恒之感。 对比之下,历史和时间越悠久,人的生
命越显得短暂。
2.分析意这首诗给我们的境界 感的时候,你觉得你会用得很么词来表达呢? 悲哀,悲沉还是其他的什么?
,地之远也; ,时之凄惨也;
,羁旅也; ,久旅也;
,齿暮也; 衰疾也; ,高迥处也;
,无亲朋也。
3.品味尾联所蕴含的感情
(1)“艰难苦恨繁霜鬓”: 既指杜甫个人 的命运又指国家的命运,表现出忧国忧民的情 怀。联系《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安得广厦千 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具有博大的胸怀。
(2)“潦倒新停浊酒杯”:古人认为酒能 浇愁,无奈多病连酒也不能喝了。这种忧愁怎 么排解呢?
登 高
【新人教版课件】高中语文必修3 第5课《杜甫诗三首》之《登高》课件

同学们,再见!
作客:客居他乡,这里是漂泊它乡,流浪 它乡的意思。 (做客:访问别人,自己当客人。) 登台:九九重阳节的一种习俗,为祈求长 寿,全家人一起去。
(二)“悲”与“恨” (深沉蕴藉) 羁旅异乡 晚年多病 愁苦沉痛 忧愤无奈
抒情 国难家愁 护病断酒
• 艰难苦恨繁霜鬓, 潦倒新停浊酒杯。
(1)造成杜甫愁苦的最根本的原因是什么呢?这一句怎样翻译?
1、背诵《登高》
2、自行创作律诗一首,要力求符合律诗的平仄押韵、 起承转合,要求格调清新向上,不做无病呻吟。
改写展示
站在高台上看,天很高。感觉风很猛。 远处不传来猿的哀鸣声。小洲里的水清澈透 明,岸边是白色的沙地,沙地上空有一只小鸟在 盘旋飞转。眼前不时的有落叶在呼啸的秋风中飞 舞,无边无际。野马般的江水,奔腾而来,无止无 休。我经常在千万里远的他乡漂泊,身处异地, 此情此景,令人感受到了这个秋天多么的悲凉。 更何况在我风烛残年,年迈多病!经历了 国运艰难、人生坎坷,我穷愁潦倒,不能借酒浇愁, 只好独自登台排解心中的苦痛!
百 年 多 病 独 登 台
艰 难 苦 恨 繁 霜 鬓
潦 倒 新 停 浊 酒 杯
1、理性的把握:理解诗人,理解诗 的内涵,必须走进诗人内心中去。 (文如其人,言为心声) 2、感性的表现:语音、语调、表情、 动作、音乐
杜甫写这首诗时,安史之乱已经结束四 年了,但地方军阀们又乘时而起,相互争夺 地盘,社会仍是一片混乱。在这种情势下, 他只得继续“漂泊西南天地间”,在“何日 是归年”的叹息声中苦苦挣扎。时代的艰难, 家道的艰辛,个人的多病和壮志未酬,再加 上好友李白、高适、严武的相继辞世——所 有这些,像浓云似的时时压在他的心头,他 为了排遣郁闷抱病登台。
高一语文人教版必修三第二单元第5课《杜甫诗三首》导学案

《杜甫诗三首》导教案一、教课目的:1.认识近体诗的有关知识和杜甫的出身经历;2.掌握诗歌意象和诗歌感情的有机联系||,品尝作品触景感怀、情形交融的写作手法;3.感觉诗人深沉的苦痛与忧思||。
领悟诗人感时伤世 ||,伤时感事的爱国情怀||。
二、阅读指导:(一)对于古体诗与近体诗旧诗有古体、近体之分 ||,此诗始于唐朝 ||。
唐人把当时新出现的格律诗称为近体诗 ||,把产生于唐从前较少格律限制的诗称为古体诗||。
古体诗又称:“古诗”“古风”“往体诗”||。
按每行诗字数可分为四言、八言、七言、六言、杂言等 ||。
每首诗不拘字数 ||,不求对仗 ||,不讲究平仄和押韵 ||,节奏也较自由 ||。
近体诗 ||,又称“今体诗”“格律诗”||,使唐朝形成的格律诗和绝句的统称||。
每诗句数固定(排律诗除外);每句字数固定;押平声韵||,不换韵 ||,地点固定;讲究平仄对仗 ||。
律诗是近体诗(与唐朝从前的古体诗相对而言)的一种||。
格律严实 ||,故名||。
发源于南北朝 ||,成熟于唐初 ||。
八句 ||,分五言、七言两体 ||,简称五律、七律||。
律诗中 ||,凡两句相当 ||,称为一“联”||。
五律、七律的第一联(一、二句)称“首联”||,第二联(三、四句)称“颔联”||,第三联(五、六句)称“颈联”||,第四联(七、八句)称“尾联”||。
每联的上句称“出句”||,下句称“对句”||。
律诗一定切合以下三个基本条件:1.押韵:第二、四、六、八句押韵||,首句可押可不押 ||,往常要求押平声 ||,且一韵究竟 ||。
2.对仗:律诗中间两联(颔联和颈联)一定对仗||。
3.平仄:律诗和绝句的每句平仄都有规定||,误用者谓之“失粘”||。
所谓“失粘”||,应当是指邻句不相粘——“粘”的意思是两句诗的平仄同样||,而邻句则是指下一联的上句和上一联的下句||。
与“失粘”近似的规则 ||,还有“失对”||,也就是同一联的上下两句没有平仄相对(二)平生及写作背景杜甫( 712— 770)||,字子美 ||,曾居长安城南少陵以西||,自称少陵野老 ||,世称杜少陵 ||。
最新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三课件第二单元 第5课 杜甫诗三首

3.阅读杜甫诗三首,从萧瑟的景物和深远的意境中,我们可以体察出杜甫那壮志 难酬的感慨之情和悲凉心境。而杜甫忧国伤时的形象也跃然纸上。你认为造成诗 人愁苦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点拨】观点一:是个人命运的艰难。颠沛流离、坎坷苦难伴随着诗人的一生。 如今他已年过半百,疾病缠身;好友相继离世,剩下他孤身一人;时日无多,仍 流落异乡。这一切都令诗人愁苦不已。 观点二:是国难,是连年的战乱。杜甫心忧国家和人民,想为国出力,平定战乱, 但自己已经年老多病,无力回天。空有忧国忧民之心,却壮志难酬,他心急如焚, 因此白发丛生,两鬓如霜。 观点三:是诗人心忧天下的高尚情怀。古代许多知识分子以“穷则独善其身,达则 兼善天下”为处世准则,杜甫却无论穷达,都心怀苍生黎民。
能力形成·合作探究
目标一:赏析诗歌的意象 1《. 秋兴八首(其一)》前两联中有哪些意象,各有怎样的特点,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试简要分析,并完成下面的表格。
【明确】 意象 玉露
枫树林 巫山、巫峡 江间波浪、 塞上风云
特点
生命极短 ②_暗___红__、__缺__乏____ _生__命___气__息_
《咏怀古迹》是大历元年(766)杜甫在夔州和自夔州赴江陵途中陆续写成的。 这组诗以宋玉、王昭君、刘备、诸葛亮、庾信等人在夔州和三峡一带遗留下的古 迹为题材,发古人情愫,写自身感慨。课文所选为第三首,是杜甫离开夔州东下、 途经荆州府归州东北四十里的昭君村时所作。
《登高》一诗作于唐代宗大历二年(767)秋天的重阳节。当时诗人在夔州。这 是他在五十六岁时写下的。一天他独自登上夔州白帝城外的高台,登高临眺,萧 瑟的秋江景色引发了他身世飘零的感慨,渗入了他老病孤愁的悲哀。于是就有了 这首被誉为“七律之冠”的《登高》。
四、脉络梳理
曲阜市第一中学人教版高中高一语文必修3学案:《第5课 杜甫诗三首 》含答案

【使用说明】1、利用自习落实好基础知识。
2、在充分预习熟读文本的基础上认真完成学案。
【学习目标】1、结合杜甫生平、诗歌创作背景,把握诗歌思想内容。
2、学习《秋兴八首》(其一)、《登高》中情景交融的艺术手法,了解咏史怀古诗歌的特点。
3、感受杜甫“致君尧舜上"的抱负与忧国忧民的情怀,品味诗歌沉郁顿挫的风格。
【自主学习】一、作者及诗作背景杜甫出身在世代“奉儒守官”的封建家庭,自幼接受封建正统思想的教育和熏陶。
他以稷、契自许,有志于“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他一心想要走的是“达则兼济天下"的道路。
他曾回忆他的自负心情说:“自谓颇挺出,立登要路津。
”但在唐玄宗逐渐昏庸,李林甫、杨国忠相继弄权的社会里,那是注定要碰壁的。
杜甫一生的苦难和穷困使他不能不看到封建社会的冷酷现实.1。
《秋兴》:《秋兴》八首是公元766年秋天杜甫滞留夔州时惨淡经营的一组七言律诗.这八首诗是一个完整的乐章,命意蝉联而又各首自别,时代苦难,羁旅之感,故园之思,君国之慨,杂然其中,历来被公认为杜甫抒情诗中沉实高华的艺术精品。
《秋兴》八首中,交织着深秋的冷落荒凉、心情的寂寞凄楚和国家的衰败残破。
按通常的写法,总要多用一些清、凄、残、苦等字眼。
然而杜甫在这组诗里,反而更多地使用了绚烂、华丽的字和词来写秋天的哀愁。
乍看起来似和诗的意境截然不同,但它们在诗人巧妙的驱遣下,却更有力地烘托出深秋景物的萧条和心情的苍凉.2。
《咏怀古迹五首》:这是唐代伟大诗人杜甫于公元766年(唐代宗大历元年)在夔州(治今重庆奉节)写成的一组诗。
这五首诗分别吟咏了庾信、宋玉、王昭君、刘备、诸葛亮等人在三峡一带留下的古迹,赞颂了五位历史人物的文章学问、心性品德、伟绩功勋,并对这些历史人物凄凉的身世、壮志未酬的人生表示了深切的同情,并寄寓了自己仕途失意、颠沛流离的身世之感,抒发了自身的理想、感慨和悲哀.组诗语言凝练,气势浑厚,意境深远.3。
《登高》:此诗选自《杜工部集》,是杜甫公元767年(大历二年)秋在夔州时所写。
语文必修3第5课《杜甫诗三首-秋兴八首(其一)》教

《秋兴八首(其一)》教学设计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学习借分析意象来体悟诗歌情感的诗歌鉴赏方法,理解情景交融的艺术手法;理解杜甫深沉的悲秋情怀。
过程与方法借文字和视频对”秋”有一个直观的认识,然后鉴赏诗歌,理解情景交融的艺术手法;再通过对“秋”的进一步认识,了解诗人的认知层次,从而理解杜甫深沉的悲秋情怀。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使学生加深对“秋”的理解,进一步理解诗人的飘零之悲、离乱之苦、故国之忧,从而树立爱国爱民的价值观。
重点难点教学重点:学习借分析意象来体悟诗歌情感的诗歌鉴赏方法。
教学难点:理解杜甫深沉的悲秋情怀。
教学过程一、导入解题1、郁达夫在《故都的秋》里说:“有感觉的动物,有情趣的人类,对于秋,总是一样地特别能引起深沉、幽远、严厉、萧索的感触来的”,所以,中外文学作品里,赞颂秋的文字特别多。
请看多媒体的这些诗句传递出诗人怎样的感情呢?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喜悦喜爱)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
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昂扬奋发)秋风入窗里,罗帐起飘扬。
仰头看明月,寄情千里光。
(相思怀远)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漂泊凄苦)惟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迟暮。
(伤逝失意)为什么这样连?有什么依据吗?(学生谈想法)老师总结:当秋风遇上明月,浓浓的相思怀远就流淌出来;当身在天涯,西风起,羁旅漂泊之凄苦就显得特别浓烈;当眼见草木零落,美人迟暮,时间易逝人生易老之失意就传递出来……不同的诗人面对相似的秋景,竟能表达出不同的思想感情,这就是由诗人的经历,诗人此时的心境决定的。
正所谓“一切景语皆情语,一切情语皆心语”。
现在,我们借助于杜甫的《秋兴八首(其一)》来谈谈诗人的“悲秋”情怀。
2、文体知识:古体诗又叫古风,形成于汉魏六朝,在句数、字数、平仄、用韵、对仗方面均较自由。
近体诗是与之相对的概念,也叫今体诗,唐代诗人在梁陈诗人对诗律研究和创作实践的基础上创造了律诗和绝句这两种新诗体。
_第5课 《杜甫诗三首》 习题练习一 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3第二单元

部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3第2单元第5课杜甫诗三首习题练习一(附答案)一、选择题1.下列各项中,加线的词与现代汉语的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A.百年多病独登台B.万里悲秋常作客C.艰难苦恨繁霜鬓D.分明怨恨曲中论2.下列对联中,适合悬挂在杜甫草堂的一组是 ()①为闻庐岳多真隐别有天地非人间②十年幕府悲秦月一卷唐诗补蜀风③狂到世人皆欲杀醉来天子不能呼④秋天一鹄先生骨春水群鸥野老心A.①③B.①④ C.②③D.②④3.下列有关文学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课所选三首诗都写于杜甫在夔州居住的两年中,都是律诗,显示出诗人非凡的艺术功力,表现出沉实高华的特点。
B.《秋兴八首(其一)》,写于大历元年,这组诗共八首,是在安史之乱结束国家仍然动荡不安,诗人依旧客居他乡的社会背景下写成的。
C.《咏怀古迹(其三)》是组诗,共五首,文中选的是第三首,作者借王昭君的事迹,抒发了自己的爱国情怀。
D.《登高》写于唐代宗大历二年的重阳节,诗人登高望远,抒发自己年迈多病、感时伤世和寄寓异乡的悲苦之情。
4.对下列句子中加线词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A.一去紫台连朔漠去:离开B.画图省识春风面省:省却C.艰难苦恨繁霜鬓恨:悲愤D.孤舟一系故园心系:联系5.下列对有关文学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杜甫在中国古典诗歌中的影响非常深远,被后人称为“诗圣”,他的诗被称为“诗史”。
后世称其杜拾遗、杜工部,也称他杜少陵、杜草堂。
B.杜甫一生写诗一千五百多首,其中很多是传诵千古的名篇,比如“三吏”和“三别”。
其中“三吏”为《石壕吏》《新安吏》《潼关吏》,“三别”为《新婚别》《无家别》《垂老别》。
C.因诗风沉郁顿挫,忧国忧民,杜甫的诗被称为“诗史”。
他的诗以古体、律诗见长,风格多样,“沉郁顿挫”四字准确地概括出他的作品风格,而以沉郁为主。
D.本课所选三首诗都是律诗,其四联句句押韵,皆为工对,且首联两句,又句中自对,可谓“一篇之中,句句皆律;一句之中,字字皆律”。
高中语文第二单元唐代诗歌第5课杜甫诗三首练习含解析3

第5课杜甫诗三首1.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的使用,全都正确的一项是(D)①有“中国最后一位儒家"之称的梁漱溟先生是当代中国屈指可数的学问大家,在他的耳濡目染....之下,梁培宽的学习成绩一直名列前茅。
②战功赫赫的老将军逝世了无人问津....,一个二线的女歌手死了,网络上的消息却铺天盖地,这个社会已经畸形到这种地步!③在国家全面实施二孩政策的背景下,女教师过度集中会让教育管理部门在人事安排上捉襟见肘....,这恐怕是女师范生就业难的重要原因.④坚持走职业化、市场化的道路,通过引进高水平的教练和球员来带火球市,长此以往....中国足球一定能冲出亚洲,走向世界.⑤他心中恶念越积越重,终有一日堤防溃决,一发而不可.....收.,只有盼他善念滋长,恶念渐消,方能逐步归于正道.⑥只有与国家和人民休戚与共....、把个人荣辱置之度外的人才会赢得人民的口碑,受到人民的拥戴。
A.①②⑤ B.①③④C.④⑤⑥ D.②③⑥解析:①耳濡目染:形容听得多见得多了之后,无形之中受到影响。
使用对象错误。
②无人问津:没有人过问或尝试。
③捉襟见肘:拉一下衣襟就露出胳膊肘儿,形容衣服破烂,也比喻顾此失彼,应付不过来。
④长此以往:老是这样下去(多就不好的情况而言)。
不合语境.⑤一发而不可收:事情一经发生,就发展得十分顺利和迅速,继而保持不断发展的状态.含褒义。
不合语境,此处应为“一发而不可收拾"。
⑥休戚与共:彼此共同承受幸福与灾祸。
2.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D)A.中国着眼于推进全球化进程,提出了“一带一路”、加强国际产能合作、推动区域互联互通等,体现了与世界各国共迎挑战、共谋发展的决心。
B.近年来,我国在国际量子信息研究领域取得了众多令世界瞩目的成就,日前更是成功发射了“墨子号”成为全球首颗量子科学实验卫星。
C.类似于几年前手机、楼盘的“饥饿营销”,当前被许多网红餐饮店采用的排队营销术,虽然让商家赚得盆盈钵满,但餐饮业的市场秩序被严重扰乱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杜甫诗三首》导学案【学习目标】1.知识与技能:理解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学习鉴赏诗歌;背诵诗歌。
2.过程与方法:朗读吟咏,合作学习3.情感态度价值观:感受杜甫诗歌沉郁顿挫的风格特点和他忧国忧民的情怀。
预习案使用说明﹠学法指导1.依据预习案通读全诗,朗读并背诵全诗;借助“教材助读”从整体上理解、把握诗歌的内容和情感,用笔划出主要信息点。
2.独立书面完成所有预习自测题目。
教材助读一.走进作者杜甫(712——770),字子美,生于河南巩县(今河南省巩县),是名诗人杜审言的孙子。
因曾居长安城南少陵,故自称少陵野老,世称杜少陵。
三十五岁以前读书与游历。
天宝年间到长安,仕进无门,困顿了十年,才获得右卫率府胄曹参军的小职。
安史之乱开始,他流亡颠沛,竟为叛军所俘;脱险后,授官左拾遗。
乾元二年(759),他弃官西行,最后到四川,定居成都,筑草堂于浣花溪畔,世称浣花草堂。
一度在剑南节度使严武幕中任检校工部员外郎,故又有杜工部之称。
晚年举家东迁,途中留滞夔州二年,迎来创作高峰,此时的诗歌或追忆似水年华,或感叹世事如棋,或借古抒怀,或自伤衰老,本课的三首诗都是写于这个时期。
后携家出峡,漂泊鄂、湘一带,贫病而卒。
杜诗显示了唐朝由盛转衰的历史过程,以古体、律诗见长,风格多样,而以沉郁顿挫为主,有《杜工部集》。
杜甫自号少陵野老,杜少陵等,世称杜工部、杜拾遗,代表作“三吏”()()(),“三别”(《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
其诗多涉笔社会动荡、政治黑暗、人民疾苦,被誉为()。
其人忧国忧民,人格高尚,诗艺精湛,被后世尊为()。
二.文体常识古体诗和近体诗:古体诗也叫古诗、古风,就是古代的自由诗,每首诗有多少句,每句有多少字,如何押韵,都没有规定。
大致而言,唐代以前的诗都是古体诗,包括《诗经》中的诗、《楚辞》中的诗、《汉乐府》中的诗及“三曹”诗歌、陶渊明的诗歌等。
唐及以后,诗人们也写了许多古体诗,比如李白写的《古风五十九首》。
诗人们借乐府旧题所写的诗歌也属于古体诗。
也就是说,诗题中凡出现“歌”“行”“吟”“引”“弄”“操”“曲”等字样的都该属于古体诗,如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杜甫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白居易的《琵琶行》等。
近体诗也叫今体诗,是相对于古体诗而言的格律诗。
近体诗在唐代初年正式形成。
它包括绝句、律诗、排律。
近体诗对字数、句数、押韵和平仄都有比较严格的要求。
三.写作背景唐代宗永泰元年(765)4月,剑南节度使严武病逝,杜甫在成都失去了依靠,结束了五年来漂泊流离的生活,也促使他决计买舟东下,“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把回家的梦想付诸现实。
第二年春天,杜甫携家来到夔州(今重庆奉节)暂居。
在夔州居住的两年时间,杜甫创造了诗歌创作的又一个高峰,写下了四百多首诗,或追忆往昔似水年华,或感叹时事如棋局反复,或借古遣怀,或悲伤衰老。
本课所选的三首律诗,都是作于这个时期。
第一课时(《秋兴八首》)【初读感知】《秋兴八首》写于大历元年(766)年秋天。
当时,安史之乱虽然结束,但李唐王朝仍然面临北方军阀重新割据的危险;另外,唐朝与吐蕃在剑南川西的战争也接连不断。
《秋兴八首》就是在这样国家仍然动荡不安、诗人依旧客居他乡、生活困顿的社会背景下写成的。
八首诗各自独立而又互相勾连,一脉相通,在思想内容和艺术创新方面都达到了一个很高的境界。
秋兴,就是借秋天的景色感物抒怀,反复诵读诗歌,用心体会,你觉得诗歌的感情基调是(用一个你认为最恰当的词来描述),这可以从等意象中读出来,诗人在诗歌中表达了的感情,这可以从等词语读出。
【教你一招】怎样读懂一首诗?首先必须要知人论世。
所谓的知人论世即是知道作者的生平,了解作品生成的时代背景。
其次,必须要了解诗歌的特殊性。
诗歌是用最简练的语言来表达内心深处的情感的。
王国维先生说一切景语皆情语。
所以我们还得知道作者在诗中写到了哪些景物,也就是意象。
这些意象蕴含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细读品赏】1.律诗通常前两联写景,请用你自己的语言为我们描绘一下杜甫笔下的秋景。
这幅秋景有什么特色?请通过你的吟诵将其表现出来。
2.首联上句既然是枫叶凋落,那么,将“凋伤”中的“伤”字换成“落”字好不好?请说明理由。
3.律诗一般后两联抒情。
颈联“丛菊两开他日泪,孤舟一系故园心”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情怀?品赏“两”“一”两个数词的妙处。
你还能想起哪些数词在诗歌中的妙用,请举例。
4.尾联“寒衣处处催刀尺,白帝城高急暮砧”是如何营造意境凸显“故园心”的?赏析“催”“急”二字之妙。
5.试归纳此诗的主题。
(这首诗都表达了怎样的感情,答案不是唯一的,请仔细品味,写出你的理解。
)【深层探究】沉郁顿挫,是杜诗的主要风格。
沉郁,是感情的悲慨壮大深厚;顿挫,是感情表达的波浪起伏、反复低回。
看这首诗歌的前两联写景,“玉露凋伤枫树林”一句,在凄凉之中还有种艳丽之感,在萧瑟中见出了富丽景象。
“巫山巫峡气萧森”则非但指草木凋落,也涵盖了江山万象。
“江间波浪兼天涌,塞上风云接地阴”更是波涛汹涌、境界扩大。
同是悲秋,杜甫却不同于其他诗人的那种凄凉哀婉,你能结合时代背景及对杜甫的了解谈谈你对这首诗所包含的深层感情的认识吗?第二课时(《咏怀古迹》)《咏怀古迹五首》也是一组七律组诗,和《秋兴八首》同作于大历元年的秋天。
夔州一带有很多古迹,有些历史人物的故事深入人心,千古流传。
《咏怀古迹五首》每首各咏一人一事,分别为庾信、宋玉、王昭君、刘备、诸葛亮。
杜甫吟咏古迹,追思历史人物,同时也抒发了自己一生漂泊、功业无成的感慨。
【教你一招】怎样鉴赏咏史诗?首先要弄清史实,即所描写的古人、往事是怎样的;其次要体悟诗人的感情,即诗人为什么要写这个古人、这段往事?诗人在诗中表现出了什么样的态度?第三,要搞清楚诗人的这种态度是用什么方式表达的,即诗歌使用了什么样的艺术手法。
【初读感知】所谓咏怀,就是用诗歌来抒发情怀,寄托抱负。
反复诵读诗歌,你觉得诗歌表达了诗人对明妃的感情,表现这一感情的全诗的诗眼是,诗人借此抒发了自己的情怀。
【细读品赏】1.这首诗给我们塑造了一个怎样的人物形象?请以简洁的语言叙述其人其事。
2.这首诗既然写的是昭君的怨恨,但首联一开始却并没有写她的怨恨,写的是什么?目的何在?你认为那一个字富于内涵,请简要分析。
3.昭君在汉代尚未跻身宫妃之列,不过是后宫一位待诏的宫女,而嫁到“朔漠”却封为阏氏(相当于汉皇后),还有什么不幸和怨恨可言,她怨恨的是什么?4.诗人的命运与昭君有何相同之处?5.请用自己的语言描述颈联所描绘的画面。
6.颔联中诗人表达了怎样的情感和看法,你是从哪里看出来的?7.仔细体会,说说颈联和颔联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试分析。
第三课时(《登高》)《登高》也是杜甫在夔期间的杰作,写于大历二年(767)的秋天。
这一年的重阳节,杜甫约他的一个远亲吴郎来饮酒,不想吴郎因事没有来。
杜甫感慨万千,独自登高,写下了这首即景伤怀的七言律诗。
这是一首“拔山扛鼎”式的悲歌,曾被人誉为“古今七言律第一”(胡应麟《诗薮·内编》)【初读感知】《登高》是诗人流寓夔州时深秋登高有感而作,它符合律诗一般前两联写景后两联抒情的特点,但其景和情又不是完全割裂的,而是景中有情,情中有景,情景交融的。
反复诵读诗歌后你认为本诗的诗眼是,这可以从诗歌中所描写的的秋景中和抒发的的感情中体会出来。
【细读品赏】1.前两联写景,写到了哪些意象?这些意象具有怎样的特点?共同营造了怎样的意境?请你用自己的语言将这两联中的画面描绘出来。
2.宋代的罗大经指出“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这联含有八层意思,试做具体分析。
3. 联系全诗,谈谈诗歌抒发的沉痛而又复杂的思想感情来自哪些方面?表现了他怎样的情怀?4.你认为这首诗中最有气魄的诗句是哪一联?为什么?【当堂检测】一.基础知识1.给下列加点字的读音万壑.()渚.清()千载.()王嫱.()青冢.()朔.漠()省.识()环珮.()暮砧.()2.默写风急天高猿啸哀,。
,不尽长江滚滚来。
,生长明妃尚有村。
江间波浪兼天涌,。
二.文本阅读1.下列对《秋兴八首》(其一)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秋兴八首》是杜甫旅居夔州时所作。
这是八首中的第一首,写夔州一带的秋景,寄寓诗人自伤漂泊、思念故园的心情。
B.凡诗人触目所见无不是阴晦凄森的景象,可见诗人心情的孤寂凄楚,又可看出饱经战乱后国家的衰败残破。
C.诗中那无所不在的秋色,笼罩了无限的宇宙空间;而它一年一度如期而至,又无言地昭示着大自然的岁华摇落,宇宙间的时光如流,人世上的生命不永。
D.诗人在此旅居已近两年,所以说故园之思随着孤舟在江上飘走,只有徒然面对着丛菊的第二次开放,为去年的情景而落泪。
2.下面对《咏怀古迹》(其三)的赏析,有误的一项是A.全诗开篇由山清水秀的昭君故里写起,与下文“独留青冢向黄昏”的死后情景形成鲜明的对比,表现了作者对昭君命运的同情。
B.颔联既写出了王昭君一生的苦楚,死后的孤独,也由“青冢”称呼中表现了对这位为民族和睦作出巨大贡献的女子的歌颂。
C.诗歌的后两联借历史传说谴责了汉元帝的不分美善、朝廷里权贵们颠倒黑白的行为。
D.全诗借对王昭君的同情、对统治者的谴责,也表达了自己怀才不遇的感慨。
3.下面对《登高》一诗的评价,不恰当的一项是A.诗的前两联勾画出一幅秋肃天下的动人图景。
首联“猿啸哀”和“鸟飞回”,画面惨淡,气氛悲凉,以映照诗人心上的凄凉。
B.颔联“无边”“不尽”,使诗的境界显得广阔深远,气象万千。
可以看出诗人心情激荡不已:韶光易逝,长年飘泊,人生无常。
C.颈联将以上两联景物描写中所蕴含的感情明朗化。
其中“万里”与上联“的无边”对应,“百年”与“不尽”对应,从时、空两个方面把诗人的忧思表现得既深且广。
D.诗人由异乡飘泊写到多病残生,又从白发我志不得伸归结时世艰难,抒发了诗人自己长年飘泊,老病孤愁的复杂感情。
三.延伸阅读旅夜书怀杜甫细草微风岸,危樯①独夜舟。
星随平野阔,月涌大江流。
名岂文章着②,官因老病休③。
飘飘④何所似,天地一沙鸥⑤。
注: ①危樯:高耸的帆柱。
危,高耸的。
樯,船上挂帆的长杆。
②着:著名。
③休:辞官退休。
④飘飘:飘泊不定。
⑤沙鸥:海鸥,常栖息在沙洲,飞翔于江海上的一种水鸟。
1.开头四句写了怎样的景?如何来描写的诗人的旅夜处境和感受?2.后四句书怎样的“怀”?3.赏析“垂”“涌”的表达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