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杜甫诗三首

合集下载

杜甫诗三首及翻译

杜甫诗三首及翻译

杜甫诗及翻译杜甫是唐朝的著名诗人,是诗坛的泰斗,本文就来分享一篇杜甫诗三首及翻译,欢迎大家阅读!《春望》作者:杜甫朝代:唐体裁:五言律诗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注释】①国:指京城长安。

②感时:感叹时事。

③花溅泪:看见花就泪水飞溅。

④鸟惊心:听到鸟的叫声使人心惊。

⑤烽火:这里指战争。

⑥抵:值。

⑦短:短少。

⑧浑:简直。

⑨簪:古代男子成年后把头发绾在头顶上,用一根簪别住。

【译文】故国沦亡,空留下的山河依旧,春天来临,长安城中荒草深深。

感叹时局,看到花开也不由得流下眼泪,怨恨别离,听到鸟鸣也禁不住心中惊悸。

战火连绵,如今已是暮春三月,家书珍贵,足抵得上万两黄金。

痛苦中我的白发越搔越短,简直要插不上头簪。

【赏析】被安史叛军焚掠一空的长安城,杂草丛生,满目荒凉。

诗人忧时伤乱,触景生情。

全诗由「望」着笔,情景相融。

层层推进,环环相扣,由忧国到思家,情感愈来愈强、逐渐具体、逐渐深入。

读罢全诗,满腹焦虑、搔首而叹的诗人恍若眼前。

此诗以深沉凝练、言简意多闻名。

遣词用字,精当准确,含蕴丰富。

《望岳》杜甫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注释】①岳:此指东岳泰山,泰山为五岳之首,其余四岳为西岳:华山;北岳:恒山;南岳:衡山;中岳:嵩山。

②岱宗:泰山亦名岱山,在现今的山东省泰安市城北。

古代以泰山为五岳之首,诸山所宗,故又称“岱宗”。

历代帝王凡举行封禅大典,皆在此山。

③青:山色。

未了:不尽。

青未了:指郁郁苍苍的山色无边无际,浩茫浑涵,难以尽言。

④造化:大自然。

钟:聚集。

神秀:指山色的奇丽。

⑤阴阳:阴指山北(水南),阳指山南(水北)。

割:划分。

此句是说泰山很高,在同一时间,山南山北判若早晨和晚上。

⑥荡胸:心胸摇荡。

⑦决眦:决:裂开。

眦:眼角。

决眦:极力张大眼睛。

⑧入归鸟;目光追随归鸟。

入:受到眼里,即看到。

杜甫诗三首

杜甫诗三首

杜甫诗三首杜甫是唐代著名的诗人,他的诗作广泛地描绘了社会的不公与苦难。

下面是三首杜甫的代表作,分别是《兵车行》、《秋夕》和《登高》。

《兵车行》是杜甫的代表作之一,他以悲天悯人的态度,描绘了当时战乱频繁、百姓生活困苦的场景。

诗中杜甫写道:“牵衣顿足拦道哭,哭声直上干云霄。

道旁过者问行人,行人只说是关东。

”全诗以行军车辆的队伍作为开头,表现出军队的威武。

但正当壮丽的军车行进时,哭声直上云霄。

这暗示了百姓的哀嚎声。

他们生活在战乱之中,无法追求幸福和安宁。

这种战争给普通人带来的苦难给杜甫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使他更加同情百姓,愿意为他们发声,歌咏他们的悲哀命运。

《秋夕》是杜甫的一首叙事诗。

诗中杜甫展现了秋日的寂寥和人们的离别之情。

他描绘了秋天的景象,如秋水共长天一色、银汉无声转玉箫等等。

这些描写使读者产生了秋天的肃穆之感。

然后,诗人描述了人们在秋天准备团圆的离别情景。

他写道:“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

天阶夜色凉如水,卧看牵牛织女星。

”这种离别之情使人深感伤感和思乡之情。

最后,杜甫用织女补天的传说来表达他对大唐繁荣的期盼和对社会团结的美好愿望。

《登高》是杜甫的一首山水诗,诗人以登高的方式来表达自己的情感。

诗中杜甫将自己的心境与山水景色相结合,揭示了他对政治现实的不满和对理想社会的向往。

他写道:“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这些描写使读者产生了凄美的感觉,同时也遗憾表达了诗人对社会现实的失望。

然后,他把目光投向远方,思考政治和社会的迷失。

他写道:“万户捣衣石头缝,穷泉岐路缺蓬翁。

虎跑千里落云霄,巨海冲波仰天风。

”这是对当时社会现实的愤怒呐喊,表达了诗人对社会深层次矛盾的思考。

总的来说,杜甫的诗作多以写实为主,能真实地反映出他所处时代的社会问题。

他的诗意丰富,感情深厚,对社会现实的关注和思考使他的作品充满了独特的魅力。

无论是《兵车行》、《秋夕》还是《登高》,都是他极富感情和才华的优秀作品,值得我们反复咀嚼与欣赏。

《杜甫诗三首》翻译注释

《杜甫诗三首》翻译注释

11、请从: 12、犹得: 13、更无人 14、夜久: 15、绝: 16、幽咽:
• • • • • •
请求跟从。 还能够。 再没有别的男人了。 半夜。 断绝,没有。 不出声的哭泣。
《石壕吏》小结:五言古诗
• 《石壕吏》写入肃宗元年冬末,唐王朝为补充 兵力,强行抓人当兵,人民苦不堪言。杜甫经 新安、石壕、潼关等地回华州,途中目睹种种 惨状。 • 诗人暮投石壕村,听闻了老妇人一家儿子参战、 老弱妇孺在家艰难度日的遭遇,目睹了差役强 行拉人当兵,连老妇都不放过的情景,反映了 战争给人民带来的沉重灾难,让人们妻离子散、 家破人亡的现实。 • 表达了诗人对时局的忧虑,对劳动人们的沉切 同情,忧国忧民。
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 老翁逾墙走,老妇出门看。 傍晚投宿于石壕村,在夜里有官吏 来捉人。老翁翻墙逃走,老妇走出 去应对。
开头四句写故事发生。四句各写 一人,各自身份、举动和彼此关系, 交代分明。"有吏夜捉人",预示将 有一场灾难降临。
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 官吏喊叫得多么愤怒,老妇啼哭得多 么凄苦。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 故国沦亡,空留下山河依旧,春天来 临,长安城中荒草深深。感叹时局, 看到花开也不由得流下眼泪,怨恨别 离,听到鸟鸣也禁不住心中惊悸。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 战火连绵不断,家书珍贵,足抵得上 万两黄金。痛苦中我的白发越搔越短, 简直要插不上头簪。
差吏并不理会老妇人的哭诉,仍然逼老妇 家出差役。老妇人只得回答,家里没有男 人了(隐去老翁),只有吃奶的孙子和喂 奶的母亲,寡媳衣不蔽体,贫困可知,也 可见战争破坏之严重。
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 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 老妇我虽然身体衰弱,请允许我跟 从您连夜回去。 赶紧去河阳服役, 现在还赶得上做早饭。” 差吏仍是追问不放。老妇自请赴 役,仍从掩护老翁出发。力虽衰而 请赴役,并请即刻动身,言辞恳切, 凄苦之情溢于言表。

《杜甫诗三首》课文简析

《杜甫诗三首》课文简析

《杜甫诗三首》课文简析《杜甫诗三首》课文简析望岳这首五言古诗是杜甫现存诗歌中年代最早的一首,字里行间洋溢着青年杜甫那种蓬勃的朝气。

诗中通过描绘泰山壮丽的景色,抒发了自己的凌云壮志,表现了开阔的胸怀。

题目中“望”字贯穿全篇,也为全篇线索。

全诗没有一个“望”字,但句句写向岳而望。

距离是自远而近,时间是从早到晚,并由望岳而想到将来登岳。

诗一开始就提出“岱宗夫如何”的设问,表现了诗人遥望泰山时的激动、喜悦的心情。

“齐鲁青未了”,诗人用雄奇矫健的笔触,把青翠苍莽、气势磅礴的泰山,形象地展现在读者眼前。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这一个“割”字,写出了泰山参天入云的雄伟气势,使静止的山峰充满了生命力。

诗人通过想像和夸张,表现了泰山的高峻和阔大。

“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层层云雾从山峰中涌现,荡涤着诗人的心胸,使人心旷神怡,胸襟开阔;小鸟在泰山上空回旋高飞,寻找归宿。

诗人必须睁大眼眶极目远望,才能把这些景物尽收眼底。

这里用“云”“鸟”烘托出泰山的高峻、陡峭。

“会当凌绝顶”中“凌”字表现了诗人登临泰山顶峰的决心和坚毅豪迈的气概,“一览众山小”写诗人想像登上顶峰后的景象,表现出诗人浩瀚开阔的胸怀和高瞻远瞩的气魄。

这首诗尽管描绘的是泰山的景色,但抒发了诗人奋发向诗篇最后用“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的感人形象作结,更使人吟味无穷。

诗人因“感时”、“恨别”而频频搔首,使自己满头白发纷纷脱落,几乎连簪子也要插不住了。

而其实此时诗人还只是个四十五岁的中年人,但终因过度的焦虑忧愁,竟然未老先衰到如此地步,从这里读者更可看出诗人的忧国思家之情何等强烈!整首诗紧紧围绕着“春望”两字着笔,前四句触景伤怀,着重写春望之景;后四句忧时伤乱,着重写春望之情。

诗中情景交融,意脉贯通,把时代的悲愤和骨肉的深情,高度凝练地熔铸进艺术形象之中。

全诗沉着蕴藉,真挚自然,忧国思家的主题十分鲜明突出。

石壕吏这是一首叙事诗,它以诗人的行踪为线索,用第一人称,按时间顺序,完整生动地记叙了差吏黑夜捉人的全过程。

《杜甫诗三首》(完美版)解析

《杜甫诗三首》(完美版)解析
表达诗人忧国伤时,念家悲己的思想感情。
烽 国破 草木深
火 离别
忧国思家
思乡是游子共同的情感,古人 还有很多人写自己思乡的情感,请 举出思乡诗句。
少小离家老大回, 乡音无改鬓毛衰。 ——唐•贺知章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唐•李白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唐•杜甫
比较两首诗风格的不同
文学常识
• (1)古体诗:又称古诗、古风。 多数通篇是五言句或七言句,也有以五言或七言 句为主而杂有长短句的;体现自由的抑扬韵律;用 韵比较自由,可以一韵到底,也可以换韵。从句式 方面看,古诗一般四字为二二式,五字为二二一式 或二一二式,七字为二二二一式,有时因表意需要 而有特殊情况。
• 《望岳》是一首五言古诗,句式有: •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暮 投宿
夜 夜久
住宿
天明 告辞
开端:有吏夜捉人(恐怖) 发展:听妇前致词(凄苦) 高潮:老妇从吏归(被逼) 结局:独与老翁别(悲凉)
分析比较
这三首诗在内容和体裁上有什么不同?
1、内容: 前两者属抒情诗,后一首属叙事诗。
2、体裁:《望岳》、《石壕吏》属古体诗,《春望》属律诗。
古体诗字数、句数不限,可以换韵。近体诗也叫格律诗,又 分绝句和律诗等,它受格律的严格限制。《春望》属五言律 诗,《望岳》像律诗,但由于不合格律,当属古体诗。
“安史之乱”是唐王朝由盛到衰的转折点。在战争 中,人民群众特别是黄河中下游人民遭到了空前的浩劫, 北方经济受到很大破坏。“洛阳四面数百里州县,皆为 丘墟”,“汝、郑等州,比屋荡尽,人悉以纸为衣”, 出现了千里萧条,人烟断绝的惨景。社会阶级矛盾加深 了。

新人教版语文必修三:第5课《杜甫诗三首》课文预习及答案

新人教版语文必修三:第5课《杜甫诗三首》课文预习及答案

【预】人教必修3第5课《杜甫诗三首》教学资料襄阳人,后徙河南巩县概括出他自己的作品风格,而以沉郁为主。

杜甫生活在唐精神和强二、文本知识1.近体诗(1)近体诗:与古体诗相对而言的一种诗体,也称今诗。

指唐代形成的格律诗体, 其句数、字数、平仄、对仗、用韵等都有严格的规定,主要有律诗和绝句。

(2)律诗①诗句字数整齐。

分为五言和七言(简称五律、七律)。

②规定诗句数量。

一般每首八句(十句以上者称为排律或长律)。

③中间两联必须对仗。

每两句成一联,八句律诗计四联,依次为首联、颔联、颈联、尾联(末联)。

其中颔联、颈联的上下句必须是对偶句。

又,每联中上句称出句,下句称对句。

④有严格的声律要求。

第二、四、六、八句押韵(首句可押可不押),通常押平声韵,一韵到底。

每句中用字平仄相间,上下句中的平仄相对,有“仄起”与“平起”两式。

(3)绝句:每首定格为四句,以五言、七言为主,简称五绝、七绝,韵律与律诗相同,只是不一定对仗。

2.背景资料唐代宗永泰元年(765年)4月,剑南节度使严武病逝,杜甫在成都失去了依靠,结束了5年来漂泊流离的生活,也促使他决计买舟东下,“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把回家的梦想付诸现实。

第二年春天,杜甫携家来到夔州(今重庆奉节)暂居。

在夔州居住的两年时间,杜甫开始了诗歌创作的又一个高峰,写下了四百多首诗,或追忆往昔似水年华,或感叹时事如棋局反复,或借古遣怀,或悲伤衰老。

本课所选的三首律诗,都是作于这个时期。

《秋兴八首》写于大历元年(766)年秋天。

当时,安史之乱虽然结束,但李唐王朝仍然面临北方军阀重新割据的危险;另外,唐朝与吐蕃在剑南川西的战争也接连不断。

《秋兴八首》就是在这样国家仍然动荡不安、诗人依旧客居他乡的社会背景下写成的。

八首诗各自独立而又互相勾连,一脉相通,在思想内容和艺术创新方面都达到了一个很高的境界。

《咏怀古迹》也是一组七律组诗,和《秋兴八首》同作于大历元年的秋天。

夔州一带有很多古迹,有些历史人物的故事深入人心,千古流传。

《杜甫诗三首》知识讲解

《杜甫诗三首》知识讲解

《杜甫诗三首》知识讲解《杜甫诗三首》知识讲解梳理运用作者与背景杜甫(712~770),字子美,唐代大诗人,诗中常以少陵野老自称,世称杜少陵。

曾任检校工部员外郎,故又有杜工部之称。

杜甫是我国文学史上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与李白并称“李杜”。

他的诗歌大胆地揭露了当时统治集团的腐朽,广泛而尖锐地反映出人民的苦难和社会矛盾,内容深刻。

他的许多优秀作品显示了唐代由盛转衰的历史过程,因此被称为“诗史”“诗圣”。

主要作品有《杜工部集》。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春望》以及《三吏》《三别》等都是脍炙人口的名作。

杜甫创造性地发挥了各种诗体的功能,发展了我国古代诗歌创作的现实主义传统,丰富和提高了诗歌反映现实生活的艺术表现力,并形成“沉郁顿挫”的独特风格。

这三首诗歌是他在不同时期的作品,从中可以看出作者思想的发展变化和当时的社会状态。

《望岳》《望岳》一诗写于开元二十四年(736年),是现存杜甫诗歌中年代最早的一首。

当时诗人风华正茂,满怀抱负,遍游祖国大地。

在北游齐、赵时写了这首诗。

诗中热情地赞美了泰山高大雄伟的气势和神奇秀丽的景色,也透露了早年的远大抱负,历来被誉为歌咏泰山的名篇。

《春望》这首诗是唐肃宗至德二年(公元757年)三月杜甫在长安时所作。

安史叛军攻破京都长安,杜甫投奔唐肃宗,中途被叛军俘获,带回长安。

此时长安被焚劫一空,满目凄凉。

是诗人触景生情之作。

《石壕吏》唐肃宗乾元元年(公元758年),诗人回到洛阳,看到战乱之后的家乡。

两个月后,唐军在邺城大败,退守河阳,洛阳一带又经骚乱。

诗人被迫离去,经新安、石壕、潼关等地回到华州。

一路所见,征夫怨妇哀声载道。

著名的“三吏”“三别”就是根据这番经历写成。

《石壕吏》因构思巧妙、情节生动而流传最广。

知识积累《望岳》1.岱.(dài)宗:即泰山。

旧时认为泰山为五岳之首,为众山所宗。

2.齐鲁青未了.(1iǎo):意思是泰山的青色在齐鲁广大区域内都能望见。

齐,指泰山以北地区,春秋时属齐。

2021-2022学年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3)教师用书:第2单元 5 杜甫诗三首 Word版含解析

2021-2022学年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3)教师用书:第2单元 5 杜甫诗三首 Word版含解析

5 杜甫诗三首本课话题——和朗读——课文中的名段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

这简短而雄浑有力的两句诗,写尽了昭君一生的悲情,同时也赞颂了她为民族和谐所完成的“和亲”的宏大使命,她的宏大举动进展了中国传统的“和”文化。

链接——生活中的素材古语云:天地和而万物生。

正是由于有“和”,日月才能够撒播光明于乾坤,大地才“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正由于有“和”,山水才能演绎“青山常在,绿水长流”的传奇,才能呈现“山如眉黛凝,水若眼波横”的美丽;正是由于有“和”,风雨雷电才能奏响宏伟的交响,春夏秋冬才能周而复始地循环。

“和”,使自然界秀丽而多姿,奇特而多彩。

“和”,如阳光,可以溶解心中的坚冰;如春风,可以拂去心中的阴霾;如火炬,可以照亮人际的天空。

“和”使人与人沟通更加有效,更加畅通。

“和”不仅折射出我们心灵疆域的宽广与否,更映射出我们心灵宇宙的博大和深邃的程度。

“和”,以其深刻的内涵与博大的包涵,化育着人类,散发出迷人的馨香,旷远而长久,神圣且贵重。

1.将相和战国时期,赵国文有相如,武有廉颇,两人“和”在一起,使秦不敢加兵于赵。

设想,假如没有相如的宽容,没有廉颇的负荆请罪,那么赵国早已成为秦国疆土。

是“和”使赵国在那个布满硝烟的时代生存得更久。

2.求同存异万隆会议上,周恩来提出了“求同存异”的观点,提倡以和为贵,最终使会议圆满结束。

在国际风云变幻的形势中,国与国之间的冲突此起彼伏,“以和为贵”的观点显得何其重要。

背诵——相关名言警句看不见的和谐比看得见的和谐更美。

——赫拉克利特礼之用,和为贵。

——《论语·学而》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论语·子路》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孟子》美的真谛应当是和谐。

这种和谐体现在人身上,就造就了人的美;表现在物上,就造就了物的美;融汇在环境中,就造就了环境的美。

——冰心[学问·梳理]第1步读准字音——千言万语总关音萧.森()暮砧.()青冢.()环珮.() 琵琶..()() 猿啸.()渚.清() 潦.倒()【答案】xiāo zhēn zhǒnɡpèi pípa xiào zhǔliáo第2步一词多义——看我七十二变(1)去⎩⎨⎧一去.紫台连朔漠(动词,离开)沛公军在霸上,相去.四十里(动词,距离)阿母谓阿女:“汝可去.应之。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风云 接地 阴。 的景色中,好像边塞大地上都弥漫着阴森的战争风云。
江间:指巫峡江中。兼天:连天。塞上风云接地阴: 实际是联想而来,背景是当时回纥、吐蕃不时侵扰。
丛菊两开
他日
泪,
两个秋天过去了,因为有家不能回,感伤流泪已非一日。
孤 舟 一系 故园 心。 丛菊两开:杜甫于唐代宗 一叶孤舟上,永系着思念故园之情。永泰元年765五月离开
2.背景资料 《秋兴八首》是大历元年(766)秋杜甫在夔州时所作一组七言律诗,因秋 而感发诗兴,故曰《秋兴》。这一组诗历来被公认为杜甫抒情诗中艺术性最高 的诗。杜甫自肃宗乾元二年(759)弃官,至今已历七载,战乱频仍,国无宁日, 人无定所,当此秋风萧飒之时,不免触景生情。八首诗是一个完整的乐章, 主题是“故国之思”,第二首中“每依北斗望京华”,第四首中“故国平居 有所思”是八篇的纲领。诗中所写个人的悲哀也关乎国难。 《咏怀古迹》这也是一组七律组诗,和《秋兴八首》同作于大历元年(766) 的秋天,是杜甫在夔州和自夔州赴江陵途中陆续写成。夔州和三峡一带本来 就有宋玉、王昭君、刘备、诸葛亮、庾信等人留下的古迹,杜甫借吟咏这些 古迹,追思历史人物,同时也抒发了自己一生漂泊、功业无成的感慨。《登高》 这首诗作于唐代宗大历二年(767)秋。这一年的重阳节,杜甫约他的一个远亲 吴郎来饮酒,不想吴郎因事没有来。杜甫感慨万千,独自登高,写下了这首 即景伤怀的七言律诗。
环珮 空归 夜月魂。 画图:汉元帝按图召幸宫人,宫人 戴着环珮的游魂随着夜月归来。都贿赂画工。王昭君自恃貌美,
不肯行贿,被画工丑化,不得皇帝召见。后来汉与匈奴和亲,令王昭君 远嫁,汉元帝才知道她的美貌为后宫第一,传说因此杀了许多画工。
省:曾经。春风面:形容王昭君的
美貌。环珮:妇女戴的装饰物。
千载 琵琶作 胡语,分明 怨恨
第5课 杜甫诗三首
课前导入
清淡人生,人生清淡;唯有清淡,方享“清欢”。苏轼词云:“人生有 味是清欢”,可见清淡乃人生至境。然古往今来,又有几人是真正的清淡, 享真正的清欢。只要心中有良知,只要身上担责任,谁能清淡,谁能清欢。 我们的老杜,一生潦倒,半生漂泊,怀才不遇,壮志难酬;他胸怀国家,心 系天下;把国家的前途,人民的疾苦压在自己这布衣之身、羸弱之肩。他忧 时伤世,忧国忧民;活在忧伤中,死在忧愤里,难见一丝清欢。可见,在现 实生活中,清淡只是一种慰藉,清欢只是一种憧憬,我们只能把它当作止痛 剂,而不能把它当作人生追求。
急暮砧:黄昏时急促的 捣衣声。砧,捣衣石。
咏怀古迹(其三)
群山万壑 赴 荆门,
生长明妃尚
千山万壑随急流奔向荆门,这里至今还有生长明妃的
有村。 山村。
赴:奔赴。荆门:山名,在今湖北宜都西北。明妃:王昭君, 名嫱qiánɡ,汉元帝宫人,西晋时避晋文帝司马昭的名讳,
改称“明妃”。汉元帝竟宁元年前33被嫁匈奴呼
韩邪yé单于。尚:还。村:指昭君村,在今湖北秭归。
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 青冢
自从离开汉宫远嫁到塞北沙漠,身后只留下孤坟青草
向黄昏。 对着大漠的黄昏。
去:离开。紫台:紫宫,宫廷。朔漠:北方的沙 漠。青冢:指王昭君墓,在今内蒙古呼和浩特
南,传说冢上草色 常青,故名“青冢”。
画 图 省 识 春风面, 当初汉元帝仅从画像约略见过昭君的青春容颜,空有她
(二)诗文译注
秋兴八首(其一)
玉露
凋伤枫树林,
玉露:
秋天白露,使草木凋落衰败,枫树林一片枯黄。白露。
凋伤:使动用法,
巫山巫峡 气萧森。
使草木凋落衰败。巫山、巫峡山高林密,一派萧瑟阴森的景象。
巫山:在今四川省巫山县东,属巴山山脉,绵 延八十余千米,山势陡峭。萧森:萧瑟阴森。
江间 波浪 兼天涌,塞上
巫峡江中的波浪汹涌,接连天际。在萧瑟
课前达标
音形辨识
词语辨释
名 句 背 诵
知人论世
(一)相关链接 1.作家作品
文本探究
杜甫(712~770),字子美,生于河南巩县(今河南省巩义市),是著名诗 人杜审言的孙子。曾居长安城南少陵以西,自称少陵野老,世称杜少陵。 开元后期,举进士不第,漫游各地,寓居长安近十年。及安禄山兵陷长安, 乃逃至凤翔,谒见肃宗,官至左拾遗。后弃官移家成都,筑草堂于浣花溪 畔,世称浣花草堂。一度任剑南节度参军,检校工部员外郎,世称杜工部。 其诗显示了唐由盛转衰的历史过程,被称为“诗史”。世人称为“诗圣”。 代表作:“三吏”(指《石壕吏》《潼关吏》《新安吏》),“三别”(指《新 婚别》《垂老别》《无家别》),《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等。以古体、律 诗见长,风格多样,以沉郁顿挫为主。有《杜工部集》。
千年以来,琵琶弹奏的胡乐声中,还分明在诉说着王昭
曲中论。 胡语:指胡人的乐曲。论:诉说。古乐府 君的怨恨。有《昭君怨》《明君词》《昭君叹》等曲辞。
登高
风急 天高 猿啸 哀,渚 清沙白 鸟 秋风劲急,蓝天高远,猿啸悲哀,小洲水清沙白,鸟儿
飞回。 猿啸:猿猴啼叫。渚zhǔ:水中小块陆地。 飞舞盘旋。鸟飞回:鸟在急风中飞舞盘旋。回,回旋。
无边 落木萧萧下,不尽 长江滚滚来。 无边无际的落叶萧萧飘坠,没有尽头的长江奔腾而来。
落木:指秋天飘落的树叶。萧萧:模拟草木
摇落的声音。滚滚:形容江水汹涌流动。
万里 悲 秋常 作客, 百年多病
漂泊万里客居异乡更添悲秋情绪,晚年百病缠身而今又
独登台。 万里:指远离故乡。悲:为……而悲。常:经 独自登临高台。ຫໍສະໝຸດ 。作客:客居异乡。百年:这里借指晚年。
成都,打算出川东水路回故乡,至大历元年766秋,已经过了两个秋天, 第二次见菊花开,所以说“丛菊两开”。他日:往日。系:指系舟上岸。故
园心:指思
乡之情。
寒衣 处处 催刀尺, 白帝城高 深秋季节,人们在赶制冬衣,傍晚站在白帝城高处,
急 暮砧。
寒衣:指冬天穿的衣服。催刀尺:
可以听到急促的捣衣声。指赶裁新衣。刀尺,剪裁的工具。
艰难 苦恨 繁霜鬓,潦倒 备尝艰难愁苦,忧国忧民,使自己白发日多,穷困潦倒,
新停 浊酒杯。 艰难:兼指国运和自身命运。繁 病体日衰才停了消愁的酒杯。霜鬓:像厚重白霜似的鬓发。潦
倒:衰颓,失意。新停:刚刚停止。 杜甫晚年因病戒酒,所以说“新停”。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