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 杜甫诗三首——石壕吏
第30课《杜甫诗三首》教案优秀9篇

第 30 课《杜甫诗三首》教案优秀 9 篇作为一位杰出的教职工,就有可能用到教学设计,借助教学设计可以更大幅度地提高学生各方面的能力,从而使学生获得良好的发展。
那么优秀的教学设计是什么样的呢?我精心为您带来了第 30 课《杜甫诗三首》教案优秀 9 篇,如果对您有一些参考与帮助,请分享给最好的朋友。
(《望岳》《春望》《石壕吏》) 【教学目标】1.理解诗歌主题;探究诗作风格的变化。
2.熟读成诵,涵泳体悟。
3.感受诗人的爱国情怀。
【教学重难点】1. 涵泳背诵。
2.理解诗歌主题。
3.把握诗作风格。
【课时安排】二课时【教学流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 (屏显杜甫图片) 杜甫是我国文学史上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被尊称为“诗圣” 。
他的诗作在总体上反映了唐王朝由盛转衰的变化过程,号称“诗史” 。
今天就让我们与诗圣同行,去感受他博大的思想情怀。
(板书标题、作者;屏显:与诗圣同行。
) 二、活动建构——与诗圣同行 1.第一板块:忘情吟诵 (屏显) 。
(1) 教师范读。
听清读音,把握停顿、重音。
(2) 自由朗读。
(3) 指生朗读。
校正读音,明确节奏。
(4) 齐读全诗。
(5) 合作译诗。
结合注释,疏通诗意;提出疑问,讨论解决。
2.第二板块:诗意描述 (屏显) 。
(1) 假如你是诗人,请试着用描述的口吻描写泰山的雄伟景象。
(2) 假如你是诗人,请试着用感叹的口吻抒写你站在战乱后的长安城上的感受。
(3) 假如你是诗人,请试着用讲故事的口吻再现当年石壕那个令人心碎的故事。
先自行准备,再小组交流,最后小组推荐同学向全班描述。
活动的全部目的在于通过诗意地描述,检验、强化、深化对文本的理解。
因此活动完毕后的评价,教师要引导学生从解说是否准确 (符合原意) 、清晰 (顺序合理) 、生动 (描绘细致) 。
一句话,关键考查活动参与者对文本理解的准确度。
教师可视其情况做点必要的补充,如“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这两句,就要指出这里说的是泰山山脉,它在山东中部,从东平湖东岸一直延伸到淄博市南,长约二百公里。
杜甫诗《石壕吏》

二圣 右为李白
望 岳
杜 甫
一 览 众 山 小
会 当 凌 绝 顶
决 眦 入 归 鸟
荡 胸 生 层 云
阴 阳 割 昏 晓
造 化 钟 神 秀
齐 鲁 青 未 了
岱 宗 夫 如 何
困居长安时期 (三十至四十四 岁) 这一时期,杜甫先在长安应试,落第。当朝宰相
李林甫为了达到权倾朝野的目的,竟然向唐玄宗 说无人中举。后来向皇帝献赋,向贵人投赠,过 着“最后才得到右卫率府胄曹参 军(主要是看守兵甲仗器,库府锁匙的小官)的职 位。这期间他写了《兵车行》、《丽人行》等批 评时政、讽刺权贵的诗篇。而《自京赴奉先县咏 怀五百字》尤为著名,标志着他经历十年长安困 苦生活后对朝廷政治、社会现实的认识达到了新 的高度。
所谓“放荡齐赵间,裘马颇清狂”。 开元十九年(时二十岁)开始漫游吴 越,5年之后归洛阳应举,不第,之 后杜甫再漫游齐赵。之后在洛阳遇李 白,两人相见恨晚,结下了深厚友谊, 继而又遇高适,三人同游梁、宋(今 开封、商丘),后来李杜又到齐州, 分手后又遇于东鲁,再次分别,这便 是“诗仙”与“诗圣”的最后一次相 见。此期间的代表作有《望岳》、 《房兵曹胡马诗》、《赠李白》等。
《望岳》中 表现诗人不怕困难、敢于攀登 绝顶、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 的诗句是: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春望》中 1、表现诗人感时恨别,触景生情的 诗句是: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2、反映诗人忧国思家的愁苦之心的 诗句是: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石壕吏》中
1、表现老妇丧子的悲痛,含悲度日的诗 句是: 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 2、形象写出“吏”与“妇”尖锐矛盾的 诗句是:
杜 甫
“万方多难”中成 就的“诗圣”
杜甫诗三首石壕吏

没有抓到老翁,抓走了老妇人,到河阳军中做饭。
、这两个人物出场各自态度反应如何?
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
死者长已矣! 室中更无人, 惟有乳下孙。 有孙母未去, 出入无完裙。 老妪力虽衰, 请从吏夜归, 急应河阳役,
犹得备晨炊。
钱老师:夜久语声绝,
如闻泣幽咽。 天明登前途, 独与老翁别。
暮 投 吏 逾 走 呼 一何 前致词 戍 附书至 且偷生 长已 室中 乳下孙 完裙 老妪 请 从 急应 犹得 晨炊 夜久 幽咽 登前途 独
• 通过我们对诗文的理解,我们能够看出: 差役是(凶恶、蛮横 )的 老妇是( 可怜 )的
战争是( 残酷 )的 作者对老妇一家是( 同情 )的 作者对战争是( 憎恶 )的
主
题
这首诗是通过叙述 官吏夜闯老妇人家强行 征兵的事,描绘出战乱 给人民带来的沉重灾难, 揭露了官吏的横暴,对 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
马嵬 袁枚 莫唱当年长恨歌,人间亦自有银河。 石壕村里夫妻别,泪比长生殿上多。
唐代天宝十四载(765年)发生安史之乱,唐玄宗自京 都长安逃往四川经过马嵬坡时,禁军哗变,杀死宰相杨国 忠,并迫使唐玄宗命杨贵妃自缢。
6、思考妇人交代的内容,可分几层意思?
三层:战争惨烈;家境困难;自请服役。
请思考并回
壕(háo)吏(lì ) 邺(yè) 逾 (yú) 戍 (shù) 妪 (yù) 役(yì ) 咽yè) 炊(chuī)
石壕吏 杜甫 钱老师:暮投石壕村, 有吏夜捉人。 老翁逾墙走, 老妇出门看。 男xx:吏呼一何怒! 女:妇啼一何苦! 钱老师:听妇前致词 全班:三男邺城戍。 一男附书至, 二男新战死。 存者且偷生,
老妪:三男邺城戍。 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 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 老妪:室中更无人。 老妪:惟有乳下孙。 老妪:有孙母未去, 出入无完裙。 老妪:老妪力虽衰, 请从吏夜归。 急应河阳役, 犹得备晨炊。
第24课《唐诗三首——石壕吏》知识点梳理 2020—2021学年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

《石壕吏》知识点整理一.作者简介杜甫(712-770 ),唐代诗人,字子美。
籍贯:巩县(今属河南)。
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由于他能忧国忧民,被尊为“诗圣”;由于其诗真实反应所处的时代,后世称为“诗史”。
代表作:《春望》《望岳》《兵车行》以及“三吏”(《新安吏》《石壕吏》《潼关吏》)、“三别”(《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等。
杜甫一生写诗一千四百多首,他热爱生活,热爱人民,热爱祖国的大好河山;他疾恶如仇,对朝廷的腐败、社会生活中的黑暗现象都给予批评和揭露;他同情人民,甚至幻想着为解救人民的苦难甘愿做自我牺牲。
所以,他的诗歌创作,始终贯串着忧国忧民这条主线。
他的诗具有丰富的社会内容、强烈的时代色彩和鲜明的政治倾向,真实深刻地反映了安史之乱前后一个历史时期政治时事和广阔的社会生活画面,因而被称为一代“诗史”。
二.翻译傍晚时我投宿在石壕村,有差役在夜晚抓人。
老翁翻墙逃跑,老妇出门察看。
差役吼叫得多么凶狠!老妇啼哭得多么悲苦!(我)听到老妇走上前对差役说:“我三个儿子都在邺城防守. 一个儿子捎信回来,说另外两个儿子最近战死了。
活着的人暂时苟且活着,死去的人生命永远结束了。
家里再也没有其他男人,只有一个还在吃奶的孙子。
有孙子在,所以他的母亲还没有离去,但她连一件完整的衣服都没有,无法出来见人。
老妇我力气虽然衰弱,请允许我跟从您连夜归营。
赶快到河阳去服役,还能给军队准备明天的早饭。
夜深了,说话的声音消失了,隐隐约约听到低微断续的哭声。
天亮后我登程赶路,只能与(返回家中的)老汉一人告别。
三.主旨这首五言古诗通过作者亲眼所见的石壕的差役乘夜捉人的事,揭露封建统治者的残暴,反映了唐代“安史之乱”引起的战争给广大人民带来的深重灾难,表达了诗人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
四.内容理解(一)作品简介《石壕吏》是唐代伟大诗人杜甫的诗作,是一首杰出的现实主义叙事诗。
这首五言古诗通过作者亲眼所见的石壕的差役乘夜捉人的事,揭露封建统治者的残暴,反映了唐代“安史之乱”引起的战争给广大人民带来的深重灾难,表达了诗人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
杜甫诗三首石壕吏

思考
还流露出诗人忧国忧民的情怀。
作者耳闻目睹了石壕吏捉人的全过 程,但他始终却做了一个旁观者,你如何 评价?
征兵是为了进行一场平叛战争,杜甫在朝为官,理应明白征兵的用意,所以,尽管对劳动人民有着无限的同情,也只有默默的旁观这一切的发生.这也体现了他思想上的矛盾 。
课堂练习
课堂练习
3、“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 这两句属于_ 写法,作用是 。 4、妇人致词内容分三层: 第一层:三子从军,两儿战死。 第二层: 第三层:
家无壮男,十分贫困。
讨论:
拓展补充
安史之乱中,陈陶之战,四万唐军一日内为国捐躯;潼关战役,二十万唐军全军覆灭;邺城战役失利,郭子仪、李光弼等所率唐军战马万匹只剩三千,甲杖十万,几乎全部丧尽…… 《石壕吏》是中学语文课本的传统名篇,诗中表达了作者对战乱中遭受苦难的人们的深切同情,从中我们也看出了作者的矛盾心理。
全诗小结:
“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中“如”字用得很含蓄,假如没人哭,作者为何有此感觉?假如有人在哭,那么会是谁在哭呢?
(齐读最后一节)
1
2
想一想
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夜久”二字,反映了老妇一再哭诉、县吏百般威逼的漫长过程。“如闻”表明“泣幽咽”或实或虚:或许儿媳在哭泣,或许老翁在哭泣,或许村民在哭泣,甚而至于诗人也在哭泣。
06
的组诗《三吏》《三别》,《石壕吏》是三吏中
07
佳作。
08
背景
01
“三吏”:
《新安吏》 《潼关吏》 《石壕吏》
02
“三别”:
《新婚别》 《垂老别》 《无家别》
圈点课文生字词
石壕吏精美课件

《三吏》:
《石壕吏》《新安吏》 《潼关吏》
《三别》:
《新婚别》《无家别》 《垂老别》
作者介绍 字词提示 课文分析 主题思想 相关图片
石壕吏 杜甫
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 老翁逾墙走,老妇出门看。 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 室中更无人,唯有乳下孙。 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 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 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 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 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
按照剧本的格式抒写,写出人物的动 作、语言、表情等细节。选出优秀的剧本 进行表演。
2、背诵并能默写这首诗,并预习本 课后两篇诗歌。
朗读并思考
“呼”、“啼”、“怒”、“苦” 形成强烈的对照。
“一何” 加重了感情色彩,有力地
渲染出县 吏如狼似虎,横蛮气 势,并为下文老妇的诉说制造 出悲愤的气氛。
作者介绍 字词提示 课文分析 主题思想 相关图片
朗读并思考 6、老妇人致词的内容包含哪几方面的意思?
①一家三男全部应征邺城,两个已死; ②目前家境的贫寒; ③老妇自请服役。 7、自请服役时老妇人心理真实想法是什么?
自请服役暗示掩护老翁、儿媳以及孙子的心理。
作者介绍 字词提示 课文分析 主题思想 相关图片
朗读并思考 8、有人读完文章说显然老妇人致辞的三层意思是 是一口气表达出来的,你怎么认为?
不是,是官吏再三逼迫的。
联想:你可否根据文意展开
丰富的想象,模拟官吏的逼 问语气?
作者介绍 字词提示 课文分析 主题思想 相关图片
时间:暮 地点:石壕村 人物:老妇、老翁、官吏、(诗人)
2、如果用原文中一句话概括全文,应该是哪句?
有吏夜捉人
3、文章可以分几个层次?
七年级语文上册第30课《杜甫诗三首——石壕吏》课件鲁教

至潼关一带,强行抓人当兵,人民苦不堪言。这时 我国古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杜甫经过此处,就 其所见所闻进行了高度的艺术概括,写成了著名 的组诗《三吏》《三别》,《石壕吏》是三吏中 佳作。
文章开头四句是故事的发生,哪 一句预示有一场灾难降临?
有吏夜捉人
在这里老翁、老妇分别有怎样的 举动?全篇围绕哪两个字展开的?
老翁逾墙走 老妇出门看 捉人
赏析1:
本诗中不说征兵、点兵、招 兵,而说“捉人”已于如实描绘 中寓揭露批判之意,再用一个 “夜”字作“捉”的时间状语含 义就更丰富了。
哪几个词写出了差役怒呼、老妇 哭啼的情景?
•11、凡为教者必期于达到不须教。对人以诚信,人不欺我;对事以诚信,事无不成。 •12、首先是教师品格的陶冶,行为的教育,然后才是专门知识和技能的训练。 •13、在教师手里操着幼年人的命运,便操着民族和人类的命运。2022/1/172022/1/17January 17, 2022 •14、孩子在快乐的时候,他学习任何东西都比较容易。 •15、纪律是集体的面貌,集体的声音,集体的动作,集体的表情,集体的信念。 •16、一个人所受的教育超过了自己的智力,这样的人才有学问。 •17、好奇是儿童的原始本性,感知会使儿童心灵升华,为其为了探究事物藏下本源。2022年1月2022/1/172022/1/172022/1/171/17/2022 •18、人自身有一种力量,用许多方式按照本人意愿控制和影响这种力量,一旦他这样做,就会影响到对他的教育和对他发生作用的环境。 2022/1/172022/1/17
根据你的理解,你能用自己的话 概括本诗的主题?
石壕吏原文及翻译

石壕吏原文及翻译篇一:石壕吏原文、译文、注释《石壕吏》原文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
老翁逾墙走,老妇出门看。
史呼一何怒! 妇啼一何苦!听妇前致词:三男邺城戍。
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
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 室中更无人,惟有乳下孙。
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
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
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
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
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
《石壕吏》译文傍晚投宿于石壕村,在夜里有官吏来捉人。
老翁翻墙逃走,老妇走出去应对。
官吏喊叫的声音是那样凶,老妇啼哭的情形是那样凄苦。
我听到老妇上前说:“我三个儿子都服役去参加围困邺城之战。
其中一个儿子托人捎了信回来,其中两个最近刚战死了。
活着的人暂且偷生,死的人永远逝去。
家中再也没有什么人丁了,只有个吃乳的小孙子。
因为有小孙子,所以儿媳妇没有离开这个家,但进进出出没有一条完好的裙子。
老妇我虽然身体衰弱,请允许我跟丛您夜归。
赶紧应付河阳需要的劳役,现在还赶得上做早炊。
” 入夜说话的声音也已经消失了,但好像听到低声哭泣抽咽。
天亮后我继续赶前面的路程,只能与逃走回来的老翁告别。
希望我的解答能帮你解决问题!!!1.吏:小官,这里指差役。
2.石壕村:今河南三门峡东南。
3.暮:时间名词作状语,在傍晚。
4.投:投宿。
5.逾:越过;翻过。
6.一何:多么。
苦:凄苦。
7.前致词:走上前去(对差役)说话。
致:对......说。
8.邺城:即相州,在今河南安阳9.戍:防守 ; 念shu的第四声10.附书至:捎信回来。
新:最近11.且偷生:苟活。
且:苟且;姑且。
12.长已矣:永远完了。
已:已经,这里引伸为完结13.乳下孙:还在吃奶的孩子。
14.去:离开,这里指改嫁的意思。
15.完裙:完整的衣裙。
“裙”古代泛指衣服,多指裤子。
16.老妪:老妇人。
请从吏夜归:请让我今晚跟你一起回营去。
犹得:还能够。
妪:念“yu”的第四声。
17.河阳:今河南省孟县,当时唐王朝官兵与叛军在此对峙。
18.请从:请求跟从。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四、课本剧场
把诗歌改编成戏剧,这本身就是一大创意!同学们 要注意角色分工。请相信: 这是我的舞台, 我要秀出 我风采!
最后四句写了什么? 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 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
最后四句是这件事的尾声,故事的尾声, 暗示老妇已被差吏抓走。
讨论:
根据你的理解,你能用自己的话 概括本诗的主题吗?
诗人再问:“既然这样,那么你打算怎么做呢?”木兰再答:
这是一首叙事诗,其主题部分是老 妇人的“致词”。诗的前四句写 “致词”的由来,也交代了故事发 生的时间和地点;最后四句是这件 事的尾声,暗示老妇已被差吏抓走。
有人说,《石壕吏》中的老妇的“致词”全是吏 步步紧逼出来的。你同意这个说法吗?为什么?
被史思明援军打败唐王朝为补充兵力,便在洛阳
至潼关一带,强行抓人当兵,人民苦不堪言。这时 我国古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杜甫经过此处,就 其所见所闻进行了高度的艺术概括,写成了著名 的组诗《三吏》《三别》,《石壕吏》是三吏中 佳作。
杜甫的《三吏》、《三别》:
石 三吏:《新安吏》《石壕吏》 壕 《潼关吏》 吏
五、想象天地
插上想象的翅膀,任思绪飞扬!同学们,请 你设想一下:老妇的从军生活如何,没有老妇的 残家该如何生活,这一家人的结局如何……只 要写出来,你就最精彩!
想象
夫
生活苦
家
妇 亲人散开端发展源自暮投宿 吏捉人 吏呼怒 妇啼苦
气氛恐怖
处境凄苦
苦难深重 情景凄凉
高潮 从吏归 结局 与翁别
战 争 给 人 民 带 来 的 深 重 灾 难
三讨论:主题部分老妇人的“致 词”
从题目看主要写差吏, 但是诗人对他是暗写, 对老妇则是明写,二者 形成鲜明的对比.()
本文的构思艺术:
藏问于答
差吏
老妇
汝家有男丁否? 石壕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老妪:三男邺城戍。一男附书至,二男新 战死。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 尚有他人否? 石壕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老妪:室中更无人。 内室是何人? 石壕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老妪:惟有乳下孙。 一定还有人! 石壕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老妪: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 还有他人否? 石壕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老妪: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急应河 阳役,犹得备晨炊。
吏:呼 怒 妇: 啼 苦
在我国的古典诗歌中,藏问于答、从 答见问的例子并不罕见。例如贾岛的《寻 隐者不遇》:
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 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
在松树下,我问:“你师父在吗?” 童子说:“师傅采药去了。” 我问:“你师父在这个山里吗?” 童子说:“只知道他就在这个山 里,然而山高云深,真不知 道他在哪里。”
小结
安史之乱中,陈陶之战,四万唐军一日内为 国捐躯;潼关战役,二十万唐军全军覆灭;邺城 战役失利,郭子仪、李光弼等所率唐军战马万匹 只剩三千,甲杖十万,几乎全部丧尽…… 《石 壕吏》是中学语文课本的传统名篇,其凝重沉郁 的风格感染着一代又一代学生。诗中表达了作者 对战乱中遭受苦难的人们的深切同情,从中我们 也看出了作者的矛盾心理。
诗 人 对 百 姓 疾 苦 的 同 情 关 注
shù yú 逾:越过。 戍:防守。 yè 幽咽:低微、断续的哭声。 yù 老妪:老妇人 投:投宿。
犹得:还能够。
偷生:苟且的活着。 一何:多么。
走进石壕村——
一、感知故事:
请思考并回答
1、从内容看这是一篇叙事诗,记叙的时间、地点、事件分别是什么?
时间:晚上 地点:老妇人家里(百姓) 事件:官吏抓壮丁。 2、文中主要人物是谁? 老妇人和官吏。 3、为什么是“捉人”还是“夜晚”? 夜晚老百姓都在家里,白天躲避战乱和抓丁。 4、最终抓到人没有? 抓走了老妇人,到河阳军中做饭。 5、这两个人物出场各自态度反应如何? 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
在我国的古典诗歌中,藏问于答、从答见问的 例子并不罕见。例如杜牧的《游山西村》:
在我国的古典诗歌中,藏问于答、从 答见问的例子并不罕见。例如杜牧的《游 山西村》:
翻译: 杜牧 游历山西村,路上遇雨,赶紧四处寻 找酒店避雨 。诗人问行路人:“哪里有
酒店?” 路人答:“不知道。”诗人问 牧童:“哪里有酒店?”牧童答:“前面 杏花村里有酒店”
同意。从诗题来看,主要人物应是差吏,但 世人对他用了暗写,诗人明写老妇。但用心 体味一番就会发现老妇人的话是被差吏逼出 来的。原来的情形很可能是这样:差吏一进 门就问:“室中更无人?”,老妇答以“三 男邺城戍……”;再问“尚有他人否”,又 答以“室中更无人……”;最后是差吏仍笔 者要人不已,老妇只好“请从吏夜归”。总 之,差吏的“怒”“呼”贯穿在老妇陈情的 全过程中,其凶横残暴不言而喻。
(齐读第一节)
文章开头四句是故事的发生,写 了几个人几件事?哪一句预示有一 场灾难降临?
四个人,四件事。 有吏夜捉人
1、“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两句写出了 “吏”“妇”各自什么特点?主要描写方法是 什么?哪几个词最有表现力? 2、这里用了什么修辞方法?
矛盾冲突
石壕吏
捉丁
老妇人
护夫
凶狠蛮横 凄苦悲伤 动作、神态描写
三别:《新婚别》《垂老别》 《无家别》
课文朗读
课文朗读:
吏: lì 邺: yè
咽: yè 泣: qì
逾: yú 戍: shù
妪 : yù
石壕吏
杜甫
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 老翁逾墙走,老妇出门看。 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 听妇前致词:三男邺城戍。 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 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 室中更无人,惟有乳下孙。 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 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 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 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 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
唧唧复唧唧,木兰当户织。不闻机 杼声,惟闻女叹息。 问女何所思? 问女何所忆?女亦无所思,女亦无 所忆。 昨夜见军帖,可汗大点兵。 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阿爷无 大儿,木兰无长兄。愿为市鞍马, 从此替爷征。
木兰诗
诗人问:“你在想什么,思考什么呢?”木兰答:“我也没 有想什么。” 诗人又问:“那么为何发愁?”木兰又答:“昨夜见到了征 兵的文书,卷卷都有爹爹的名字。” 诗人再问:“你可以让你的哥哥代替爹爹去征兵呀?”木兰 再答:“爹爹没有儿子,我也没有哥哥。”
石壕吏
杜甫
作者:贺兰县如意湖中学 杨军
杜甫(712——770),字 子美,自称少陵野老,世称杜 少陵,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 人,他一生坎坷,因此他的诗
广泛深刻的反映了当时的社会
现实,被称为“诗史”,他本 人也被称为“诗圣”。
唐肃宗乾元元年(759)春天,郭子仪等九节度使 六十万大军包围安庆于邺城,由于指挥不统一,